中央电视台催眠专题采访郝滨老师Microsoft Word 文档
心理压力的三个阶段Microsoft Word 文档
心理压力的三个阶段一位加拿大的生理学家,汉斯·薛利的研究要比威尔特·坎农更进了一步,他通过在实验室中使实验用的动物暴露于诸如持续的光照、特大噪音、反复的被淹死的危险等各种压力源的下面。
证实了他的实验动物是通过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来适应这些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的。
而这些实验用的动物有时由于需要适应外部刺激所提出的要求对于身体过于大,使得它们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体温调节等正常工作系统偏离正常功能太远,就有了死亡的危险。
汉斯·薛利还通过无数次的动物解剖发现无论刺激的来源如何,他的老鼠、兔子、狗、猫、和其他实验用动物身上都纷纷出现了肾上腺皮质的器质性增生;胸腺、脾、淋巴结以及其它淋巴系统的萎缩;胃粘膜和十二指肠严重溃疡等相同的反应。
汉斯·薛利将这一现象称为对刺激要求的非具体反应,这是建立汉斯·薛利的压力理论的关键所在,后来他就将压力定义为机体对任何要求做出的非具体反应。
汉斯·薛利根据其大量的研究将压力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称之为一般适应性综合症。
摘自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第一阶段:警戒阶段。
当机体一旦接触到刺激(压力源)时,就会调动能量来面对压力源的需要,并在躯体上表现出诸如我的团体成员朋友们,在团体心理咨询的讨论之中,所表达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一身冷汗等一系列特定变化。
这表明你的身体已经为立刻行动(自卫或者夺路而逃),做好了准备。
但是如果刺激过强如:严重烧伤、极度高温的话,则有可能导致机体的死亡。
第二阶段:抵抗阶段。
如果刺激(压力源)长时间没有被消除或者有效应对而继续存在,机体就要在面对长期的压力源时试图保持体内平衡,必须通过转换到一种低水平但更为复杂的压力反应来适应刺激。
这种反应使机体的各种器官和腺体产生各种激素、盐、糖来给予抵抗刺激所需要的能量,并保持身体的内部平衡。
这时,警戒反应的特有指标会消失,而机体的各种反应将超出正常水平。
催眠的分类Microsoft Word 文档
催眠的分类在催眠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的分类方法标准,有人依据催眠操作与被操作人数的不同,把催眠分为一对一式的催眠、二对一式的催眠、一对多式的催眠和自我催眠。
还有人依据催眠的引导方式不同将催眠分为言语催眠和非言语催眠;直接催眠和间接催眠;权威式(父系式)和许可式(母系式)等。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由于催眠在传统上被看成是催眠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其目的是使来访者进入到催眠状态下,所以有人依据对催眠关系的具体本质特点及催眠的发展阶段将催眠分为独裁派、标准派和合作派。
这三个派别的催眠师在催眠关系上有着不同的看法:独裁派强调催眠师的作用在催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不考虑每个被催眠者的知识、信念和能力等特点,也不管被催眠者能否或者如何进入到催眠状态。
独裁派的概念主要来自于我们下文将要提及的催眠领域中的历史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例如弗兰兹·麦思默、希波雷特·伯恩海姆、吉恩·夏科特和希格蒙特·弗洛伊德等人。
尽管他们关于催眠的主张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催眠是发生在不对称的关系中,假如被催眠者未能进入到催眠状态,则会被独裁派的操作者看成是“阻抗”。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独裁派的催眠模式的被丢弃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实验心理学家们所推崇的标准派,他们在催眠关系上关注的是被催眠者的催眠敏感性。
所以标准派将催眠的成功和失败都归于被催眠者身上,而催眠师却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假如被催眠者未能进入到催眠状态,则会被标准派的操作者下一个对催眠“没有敏感性”的结论。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合作派是由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医生所创,像大多数的现代催眠师一样,他们强调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认为催眠反应可以反映出来访者内部动机与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催眠操作者的灵活性及创造性、以及催眠操作者与被操作者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
假如被催眠者未能进入到催眠状态,合作派的操作者会去认为他们有必要去寻找或者尝试一种更恰当的沟通方式或者交流策略。
人格的发展与自我的整合——这世上有堪忍的苦难,也不乏生活的情趣(依据郝滨老师的授课整理)DOC 文档
听课笔记:人格的发展与自我的整合——这世上有堪忍的苦难,也不乏生活的情趣昆明的夏天充满了惊喜,变化如孩子的脸庞,昨日的灰尘今早一扫而净,在清爽的空气中,我们迎来了由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举办的精神科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第三次集训集训的最后一天培训。
今天上午的课程由来自北京的郝滨老师继续主讲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与应用。
最后一天的培训郝滨老师会带给我们什么更精彩的内容呢?各位老师是不是翘首以盼呢?那么就听小编和你分享这场精神分析的盛宴吧!上午理论课程部分郝滨老师对费尔贝恩的理论贡献进行了介绍。
郝滨老师介绍说:整个的纯粹客体关系理论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内心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这是我们三天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为什么是重点呢,费尔贝恩提出的相对完整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在弗洛伊德之后,又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产生;是第一个全面的客体关系的人格理论;他在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对客体关系的描述的基础上, 将客体关系作为理论的核心,完全排除经典的驱力和本能理论, 完成了克莱因未能完成的精神分析由驱力模式向客体关系模式的转变。
郝滨老师评论说:费尔贝恩完成由内驱力理论向外驱力转变的工作,整个理论的主要贡献是重视了到客体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些学者评价费尔贝恩的理论是最为纯粹、最为激进的客体关系理论,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
萨瑟兰认为,费尔贝恩是内部世界最早的“制图员”,也是第一个把系统理论的概念应用于精神分析的人,对后续整个心理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不仅如此,费尔贝恩从心理学发生学的角度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内心结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是对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的修正,也为后来许多精神分析学家提供了很多可吸收和借鉴之处。
纯粹客体关系理论很重要的贡献在于以依赖为核心的人格发展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费尔贝恩看到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和克莱因的心态概念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提出了融二者于一身的全新的人格发展图示,在该图示方面,费尔贝恩一方面继承与发展了克莱因的心态观,提出了人格中两种基本心态,分裂心态和抑郁心态,不仅促使克莱因将“偏执心态”修改为“偏执-分裂样心态。
对孩子恰当的关爱 Microsoft Word 文档
对孩子恰当的关爱在一个正常、完整的家庭中,其形成的人际关系和爱是正常的,子女得到的爱是完整的,父母对子女的心理影响也是正面的。
但无论是由于社会变迁冲击了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使离婚率大幅度上升,还是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导致父亲或母亲因病或灾祸而亡故都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
父母一方的缺失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在工作中曾经遇到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案例节选某中学初一年级的男生小君(化名)父母离异后五年没见过母亲随父亲生活。
父亲离异后也没有再婚而是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小君身上对他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小君开口,父亲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直到有一天小君因为与同学打架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便在学校大哭大闹,甚至手持水果刀宣称要自杀!在小君的学习成绩大幅下降,上述类似事件多次发生的情况下小君的父亲带着小君走进了我的心理咨询室……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压力解析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会把婚姻生活中遇到挫折后产生的情绪转加给孩子,对孩子失去耐心,甚至打骂孩子,这就出现了粗暴式教育,使孩子在父(母)爱缺失后再遇到更严重的挫折;还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等坏习惯,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了偏差这就称之为溺爱教育。
上述的不恰当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应对生活事件的方式都有不良的影响。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专业建议在单亲家庭里,由于父母一方的缺失,孩子往往会一方面缺少来自缺失父母那一方的父爱或母爱,而另一方面却背负着来自存留父母的超重的父爱或母爱,后一种情况称为“情感过剩”。
这经常是单亲家庭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恰当的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郝滨:伴侣的共同人格(上)—你找什么样的伴侣很可能是你和TA的潜意识说了算 DOC 文档
郝滨:伴侣的共同人格(上)—你找什么样的伴侣很可能是你和TA的潜意识说了算◎本文来自上海首届【精神分析系统培训】第八次集训晚间公开讲座,有专业,有干货,也有伴侣互动解析,还有《太阳的后裔》、《射雕英雄传》的说道。
◎已获心悦荟、郝滨老师亲自授权发表主讲:郝滨老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嘉宾主持:张天布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天布教授:今天晚上由郝滨老师主讲《伴侣间的共同人格》。
什么是伴侣呢?有些伴侣可能是半路夫妻,有些伴侣可能是多少年厮守的冤家,有些伴侣可能是野合的鸳鸯,也有些伴侣可能是寻寻觅觅期待中的爱人。
之所以能够成为伴侣,有可能是千百年的寻寻觅觅,有可能是稀里糊涂的缘分,也有可能是偶然间的撞车事故。
不管怎么说,伴侣之间遇上了,一定是内在有它的缘由的。
那么伴侣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话题,是因为在生活中和在工作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不得不去解读一下,不得不去帮着来梳理一下,所以我们洗耳静听郝滨老师给我们慢慢道来。
郝滨老师:谢谢张天布老师的介绍,今天是在上海和各位同道分享一下在伴侣之间是怎么通过心理机制的作用,互相影响着彼此的成长和发展的。
还会讲一下,在这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怎样形成伴侣间的共同人格。
我们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做这个分享,我将先给大家讲解大约一个多小时,然后我会邀请张天布老师上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和大家互动,好不好?什么是人格今天我们要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伴侣之间的共同人格。
什么叫人格?有的人管人格叫性格,有的人管人格叫个性。
人格其实是指一个人在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独特的模式,表现出来独特的行为模式、思考模式和情绪反应。
这就是人格,是我们区别自己和他人的主要特征之一。
随着人生理上的不断的成熟和生活环境不断的变化,人格是或多或少产生变化的。
人格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衡定性,另一个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所以我们可以说,人格是衡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催眠的作用 Microsoft Word 文档
催眠的作用暗示不但在人们清醒的状态下会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催眠状态下,会更加的容易进人们潜意识领域,并且具有更强大而持久的威力。
实践证明,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能够调整与纠正被扰乱和被破坏的身心状态和行为模式,催眠治疗也正是利用人们的受暗示性,通过不同的暗示引导人们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催眠状态,并且使人们在这种状态中产生较为深刻的心理状态变化,从而使某些症状减轻或消失,疾病明显好转的心理治疗方法。
当人们进入到上述的那些催眠状态的时候,因为感觉或者行为的一部分会从意识当中分离出去,在无意识当中记忆,并且发挥着作用,所以非常易于接受某种心理暗示,这时给予某些正面积极的暗示自然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催眠作为一项实用的身心调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首先,催眠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放松身体,缓解压力。
人们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身体的肌肉和精神是呈紧张状态的,长此以往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而正确的使用催眠技术可以迅速的让我们进入到放松状态,使我们身心愉快,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其次,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信,增进自我觉察能力,获得个人成长。
自我觉察能力包括进一步了解环境的能力;更加了解并且接纳自己的能力;与环境以及他人更加和谐的相处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高本身就是自我功能的增强,及人格的进一步提升。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第三,催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心理冲突,治疗身心疾病。
催眠技术与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完形治疗、家庭治疗等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及技术相结合,可以对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各种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等各种身心疾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α波为优势脑波时,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更加顺畅、直觉更加敏锐,是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
催眠访谈
催眠访谈催眠访谈,我们首先要了解何为催眠访谈。
根据百度百科的词条:催眠(英文:hypnosism,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
此时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
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
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虽然催眠很像睡眠,但睡眠在催眠中是不扮演任何角色的,因为如果人要是真的睡着了,对任何的暗示就不会有反应了。
“催眠”这个名字本身是带有一定误导性的。
催眠的概念: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
(狭义);对特殊的刺激产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
(广义)催眠这种睡眠状态跟普通睡眠不同。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法术。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
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
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
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
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说:“科学证明恰当的使用催眠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
”而访谈,百度词条的解释是管理咨询获取信息的一个常用方法。
咨询顾问通过与客户组织中各类人员的接触谈话,能够获取客户组织的重要的主观问题,被访谈的人也感到他们在为项目作贡献。
访谈过程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过程,需要巧妙周全的构建,访谈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准备、思想准备等。
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访谈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想了解这些情况?想要了解什么情况?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情况?为什么想从我这里了解这些情况?结合上述两则解释,我们就可以知道催眠访谈就是要使用催眠的手段,从被催眠者身上了解催眠者想要的情况。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分类,人可以分成本我、自我、超我。
催眠的起源与发展Microsoft Word 文档
催眠的起源与发展催眠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理调整技术,其历史十分悠久,在古代有很多关于类似催眠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希腊、埃及、中国、印度、波斯等国家的古代文化中,随着不断地考古发现还有可能更加的久远。
催眠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时期里,大致可以分为神学时代、流体力学时代和心理生理时代三个时期。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神学的工具在十五世纪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是用神鬼怪力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同时也借助自身或者外界的力量来治疗某些疾病。
例如古希腊和古埃及的人们认为,当人们处于恍惚状态时,有助于神灵的力量进入人体驱除邪恶的能量,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疾病痊愈。
所以古希腊和古埃及都有诱导人们做梦来祛除疾病的场所,被成为催梦殿堂。
这里的施术者使用焚香、斋戒、祈祷、吟诵等某些类似于催眠诱导的方法,来使人们进入到睡眠状态或者一种似睡非睡的恍惚状态。
受术者或者是在睡眠状态下接受症状消失的暗示;或者在醒来后把梦境或者恍惚状态下看到的图像报告给施术者,以求得到施术者的诠释并且提示解除病痛的方法,这些形式都可以被看作是催眠术的雏形。
还有寺庙的僧侣或者教堂的神甫等进行讲道、说法、告解等,运用的暗示现象,都有类似于催眠的作用,这就是催眠的神学时代。
在中南美洲也有一些土著通过集体的祭祀、跳舞、唱歌等称为“凝心术”,的方法进入到精神恍惚的状态,从而获得神灵的指引以便获得康宁的方式也与催眠有相似之处。
在中国,可以说“催眠”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
古代的如“祝由课”,采用宗教中的诸如摇铃、念咒等一些仪式,把人引入恍惚状态。
又如民间的“跳大神”通过夸张的动作或者唱词,把人们搞得出神,等都含有类似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
摘自郝滨著《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医生手中的磁棒15世纪后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把对神鬼怪力的迷信,转而认为是“天体运行”对人体体液的影响,认为整个宇宙间充满“磁气”,星球与星球之间,星球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通过“磁气”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意志通过“磁气”可以启动他人的意志,甚至具有超远距离支配他人、他物的神秘能量。
【催眠原理】得觉催眠――发掘于东方文化的催眠方式
【催眠原理】得觉催眠――发掘于东方文化的催眠方式在“2021中国第一届心理学家大会暨首届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上,我走上讲台,对着台下来自全国各地近五百名优秀心理工作者,第一句话就说:“我,要催眠你们!”接下来,我为全国的心理学家展示了发掘于传统文化的催眠理论,也是我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得觉催眠”。
“德觉”是藏语翻译,意思是“和平、吉祥、幸福和幸福”,包括藏语祈祷中的最高愿望。
在对汉字的理解中,“德”可以被视为一种每天都在发生的微妙的自我对话,“绝”就是享受你头上的光环——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状态的写照:在痛苦和犹豫的时候,在享受幸福的时候,在痛苦的时候,内心会有矛盾的对话,当你快乐的时候,你会享受快乐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得觉”一词准确地反映了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即“获得启迪”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太极图表示:“得觉”更准确地来说是一套养身方法,包括“得觉催眠”、“得觉八式健身操”、“得觉心理调适技巧”、“得觉潜能训练”、“得觉呼吸养身法”。
而“得觉”催眠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自身学习要求的催眠理论,在临床治疗与人们日常生活应用中更贴近中国人的本源思想:我们每天都会有很专注的一段时间,意识清醒地集中在一件事或一段冥想中,此时潜意识被唤醒——这种状态是我们的灵感与创造最活跃的时候。
而“得觉”的方法则教大家如何有意识地驾驭这种状态,调动潜能,克服在一般状态下不能克服的生理、心理疾病。
在具体的催眠操作技巧中,德觉催眠更注重从个体自身的催眠力量点出发,结合传统技巧(如隐藏声音、穴位等),灵活地将患者引入不同程度的催眠,有效降低患者对催眠的抵抗力。
得觉催眠已经在心理治疗、潜能开发等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中央电视台与多家报纸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掌握这套技巧的心理工作者反馈其在应用中非常有效。
我相信随着“得觉”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与完善,这种催眠方式必将为更多的中国人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与自我调适方法。
催眠新闻
走进催眠世界,体验神奇之旅长期以来,催眠术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奇异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兴起,人们努力探讨催眠术的奥秘,使其不断科学化、系统化。
催眠术作为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
催眠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调整和放松技术,在缓解人们心理压力,调整身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发挥特殊的作用。
2011年5月10日晚,在网艺楼演播厅,由心理咨询中心的李军霞副主任主持,教育科学系的卢卫斌老师面向全校师生做了心理健康活动月的首场心理讲座:走进催眠世界,体验神奇之旅。
首先卢老师就大家对催眠常见的误解和担心作了解答,消除了大家的疑虑。
催眠并不是让人睡觉,也不是说被催眠后就永远也醒不过来。
催眠实际上是进入一种恍惚状态,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催眠现象,比如坐公交车会坐过站,在超级市场货架前流连会让人产生购物的欲望等等,通过这些大家认识到催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其实就在身边。
随后,卢老师带领几位志愿体验者做了不同层次的催眠体验。
其中较为精彩的是人体钢板的表演,让人叹为观止!一名同学站到了被催眠者的身上,做到了平时我们难以做到的时。
最后,卢老师请体验者一起经历一段奇异的旅程,在催眠状态下,他们跟着卢老师的指导语做出相应的或冷,或热的动作,并在催眠结束时帮助他们获得力量!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也非常配合,在催眠时全场鸦雀无声,给催眠师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
每一次催眠成功后现场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卢老师将催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语言展示给大家,同学们纷纷表示出对催眠的兴趣!可以说这场催眠秀大获成功!。
希尔加德-国际催眠学会会长Microsoft Word 文档
希尔加德-国际催眠学会会长Emest R.Hilgard:希尔加德(1904-2001),美国心理学家,早期研究动物和人的条件反射,后来研究人的动机作用和无意识过程,晚年主要从事美国心理学史的研究。
194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4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曾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8-1949)和国际催眠学会会长(1973 -1976)。
希尔加德,欧内斯特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贝尔维尔,是普通开业内科医师的儿子。
1924年以优异成绩获伊利诺斯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1930年在R.道奇指导下完成关于人的眼睑的条件反应的论文,获耶鲁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29年起任耶鲁大学讲师,至1933年接受L.M.推孟的邀请转入斯坦福大学。
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华盛顿任各种机构文官并关心社会心理学以外,他的职业生涯一直是在斯坦福大学度过的,他在该校人文学院和教育学院同时任心理学教授,1942-1950年和1951-1955年,分别任该校心理学系主任和研究生院院长,1969年退休后仍任荣誉教授。
他曾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8-1949)和国际催眠学会会长(1973 -1976)。
希尔加德主要贡献据我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郝滨先生在其著作《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中记载,Emest R.Hilgard教授根据观察实验,在1965 年编成类似心理测验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
他提出意识分离理论解释催眠现象,认为催眠后被催眠者之所以接受催眠师的暗示,乃是由于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后意识分离所致。
他于1972 年当选美国试验心理学会主席,1973 年当选国际催眠学会主席。
并以其杰出的贡献于1980 年获国际催眠学会富兰克林金质奖章,于1984 年获美国科学院科学贡献奖,于199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科学催眠研究杰出贡献奖章。
希尔加德(Ernest Hilgard,1965)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HSS)被公认最为有效.至于受暗示性的实质,过去人们曾认为那属于一人格特质,与易受吸引和表象清晰有关,但研究表明二者的相关很低.再考虑其他方面,发现对催眠的受暗示性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联系,凡对催眠持积极态度,相信催眠的可能性,同时又对该催眠者表示信赖时,他就容易很好地配合接受暗示并取得成功.这也与我国在宗教信仰上常用的一句谚语"心诚则灵"正相符合.希尔加德(1992)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意识分离是生活中一种经常出现的正常体验.例如,长途驾驶的人对交通信号和其他车辆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但多不能回忆,就是由于当时意识明显地分离为驾驶汽车与个人思考两部分了.正是由于隐蔽观察者的存在,所以,人在催眠状态下也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希尔加德人物生平欧内斯特·希尔加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贝尔维尔(Belleville),因心肺骤停逝于美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Palo Alto)。
课堂笔记: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郝滨老师主讲)DOC 文档
名师课堂: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今天是由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举办的精神科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客体关系连续培训项目的第三次集训的第二天。
怀着对客体关系的探索精神,在第一天体验到郝滨老师精彩授课后,我们又满怀期待的迎来本次培训的第二天,继续向郝滨老师学习纯粹性客体关系的理论和应用。
课程开始之前,郝滨老师耐心的回答了学员们的问题,并针对学员们的问题,通过举例对前一天讲授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在客体关系的视角中们在成长中需要同客体建立满意的关系,即得到母亲完美的养育。
现实中这一愿望无法实现,婴儿难免会遭受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挫折。
婴儿在感知到了外界客体对它满足的同时也会出现兴奋被过度唤醒的情况。
当兴奋被过度唤醒时,婴儿会向客体投注过多的力比多需要,同时,也必然会感受到挫折和沮丧。
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我们感觉到满足时也会体会到不满足感,但是会在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以各种方式处理不满足感,避免影响现实的人际关系。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影响现实人际关系呢?郝滨老师说:“中国有句俗话:一斗米养恩人,一石米养仇人。
有时,当我们在人们需要时给予很微小的帮助,他们也会感谢我们,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对他们好,他们将过度的欲求投注给了我们。
那么当我们因某种原因而无法继续支持他们时,他们会感觉受挫,有些人甚至会反而记恨我们。
自我成熟度较好的人会记得我们给予他们帮助的时候,即便有些时候一些愿望没有被满足时,依然会留存感恩,成熟度不好的人,可能会完全的陷入到不满足中,从而会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破坏现实人际关系……今天的课程中,郝滨老师讲授纯粹性客体关系的理论。
在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婴儿与真实的外部客体之间的关系,即婴儿与养育者的关系;二是指婴儿与虚幻的、内化了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强调“母婴关系”是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人类的基本动机是寻求客体,因而人类的一起行动,其基本动力都是与客体建立满意的关系。
唤醒“沉睡”的思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来他们 也会 偷偷地 小 睡。 曾听 一位名 师说 过 , 是 需要 能 力的 , 爱 或许 创设 一个 和谐 温馨 的课 堂 也 是如 此。 实上 , 理 与谬误 之 间往 往 只有一 步 之遥 , 我们 总是 在羁伴 中难 以走 出这 一步 。 事 真 可
闷 , 位 先生 真神 了, 这 有这 么 大能耐 。后 来 , 是他 自己道 出 了其 中 的奥秘 , 来 自 还 原 然界 的动 物都 有这 样一种 本 能 , 当处于 紧张 或 恐惧 的状 态 下 , 它就会 装 睡。我 便 思索
- 人 该 有 通的 性 ? 们 学 为 么 名 的 堂 个 生 活 、 跃 饿们 类 具 相 特 吧 我 的 生 什 在 师 课 上 个 龙 虎 跃 一
- 欲试? 而回到我们自己的 ! 课堂却昏昏 欲睡呢?看来, 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 l
『 新课标反复强调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回首我们的课堂 , 虽然我们也知道创设师生平等 1
的氛 围能提 高教 学效率 , 我们 总 是 习惯 于 展示 老 师 的威 风 , 高临下 的训 示 , 象只 有这样 可 居 好
( 者 单 位 : 苏省 南 通 市 如 东 县 饮 泉 小学 2 6 0 作 江 2 4 2)
( 责任编辑 : 梁
媛)
维普资讯
唤醒“ 沉睡" 的思维
张 兵
笔者在央视 3套“ 星光大道 ” 目看到一参赛者展示了这样一项 栏
“ 绝活”他侧着脸在捉来的青蛙旁嘀咕了几句, : 青蛙就静静地睡着了; 又轻1 '
拍 拍鸭子 , 鸭子 也像 听到命 令 似 的一 动 也不动 , 上去 睡得挺香 。我有 些在纳 看
睡眠卫生与心身调节
睡眠卫生与心身调节作者:吕彬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8年第9期吕彬根据统计,失眠患者中有高达40%的人属于精神疾病相关的失眠。
失眠的人大多有容易紧张、沮丧的特质,除了担忧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最典型的心理现象就是对睡眠的预期焦虑,经常担心自己今晚睡不好,又过度担心没有睡饱及造成的后果。
其实,不论是失眠患者或是非失眠患者,干扰睡眠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就是“过度清醒的心身状态” 。
所谓过度清醒的心身状态,就是就寝时间到了却无法入睡,整个人还处在白天的活跃状态。
要调整自己的心身状态,在就寝前呈现最佳“预备入眠” 状态,就有赖于睡眠卫生和放松训练。
建立睡眠好习惯睡眠卫生讲的是一个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做到的睡眠保养守则,主要在于强调人们如何和生活中许多的环境因子互动,来让自己的睡眠状态更好。
1.睡前4个小时避免食用刺激性物质。
咖啡因是一个常见影响睡眠的物质,而许多食物中含有咖啡因,如咖啡、茶、可可、可乐、减肥药等,由于咖啡因的效力常持续数小时,睡前4个小时内就不要再摄取含咖啡因的食物。
尼古丁为刺激性物质,会造成身体释放肾上腺素至血液中,使得身体亢奋而造成入睡困难且不易维持睡眠。
至于酒精和前面两者不同在于,酒精一开始可以快速诱导入眠,但是却会造成睡眠结构的破坏,变得浅眠易醒。
另外,尽量别空腹睡觉,也别吃太饱。
2.傍晚运动。
适当的运动量以及正确的运动时间,有助于睡眠的形成。
许多失眠患者睡前做激烈的运动想让自己赶快睡着,殊不知激烈的运动会让自己处于亢奋的状态。
所以,要在就寝前至少两个小时完成运动。
较理想的运动时间可以定在傍晚左右,进行有氧运动,至少30分钟。
3.噪音、温度、光线、床。
卧室宜安静,温度合宜不要太热,不需要太明亮,而如果是有轮班需求者可以试着拉上窗帘或是戴眼罩阻隔光线;至于床铺的环境,原则上软硬的程度可以看个人喜好。
学会放松训练放松训练的目的在于降低睡前的身心过度活跃,好让体内的睡眠系统能帮助逐渐入眠。
专访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Microsoft Word 文档
专访著名心理专家xx先生佚名|文章出处:中国NLP学院|更新时间:2010-07-02当这次采访被确定下来的时候,我就决定自己不做任何的准备,因为你可以随便的在网上搜索一下郝滨老师的名字,便会对郝滨老师在专业领域和社会上的广泛影响有所了解。
短短的两天的准备肯定会显得非常苍白,所以我索性的让自己非常放松的去做一次心灵之旅,让我的压力也得以释放,我的探寻之旅是在轻松舒服的仿佛进入大自然的惬意环境中开始的,耳边是潺潺的溪水流淌的声音,眼前是葱郁的绿竹。
培训界:非常高兴能够约到郝滨老师给我做这次关于心理压力释放的心灵之旅。
xx:这是我非常乐意做的事情。
培训界:那今天我就随着心灵的声音想到哪里就问道哪里,我不会刻意的去思考,毕竟我不是专业。
xx:好的,放松的谈话才更容易获得心灵的碰撞。
培训界:你的压力管理课程是不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在应用心理学这方面我国是不是相对来说比较晚?xx:其实在我国最初的引进与使用并不晚,例如精神分析的思想和理论的引进就是在上个世纪初期就已经开始!这时候有很多心理学工作者已经开始作这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侵华战争使这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建国初期我们的一些前辈学者对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这方面也非常的支持。
培训界:心理压力的调解与释放这一方面是您的专长。
那一般都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缓解来访者的压力问题呢?xx:缓解压力的手段很多,谈压力管理要从压力对人的影响开始,一般分三个方面,首先是生理方面,比如肌肉紧张啊,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功能的下降等等。
对这方面的调整一般是肌肉放松啊,呼吸的调整啊,这些都是对于压力调整的一些有效手段。
其次是在心理方面我们都注意到压力会让情绪受到一些影响,你比如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当人们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简单的方法让自己放松,释放压力。
例如可以听一下音乐啊,它对心理调整有很好的作用。
6-5梁武滨-催眠-走在心灵成长的路上@
梁武滨的催眠期末报告催眠-走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催眠课程结束有好长一段日子了,似乎那已经成为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可是每每想起那些日子,却总会浮现在眼前,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近,好象从未离开!记得课程结束的时候,是带着满满的收获也带着温暖和不舍离开。
在回家的路途中,课程中的点滴如同电影般一幕幕涌现在我的脑海,许多的感触,许多的喜悦伴随在我回家的路上,是温暖,是喜悦,是伤痛还是顿悟?现在的这份期末报告与其说是一次总结,不如说是对自己人生感悟的一次疏理,又一次的灵魂之旅!【人生的剧本】我35年的人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成长与求学、事业与婚姻和疗愈与前行。
童年的记忆基本上是在快乐和痛苦中度过,就象我最优异的成绩和最顽皮的表现一样。
优异的成绩让我成为了天之骄子一样的孩子,鲜花、掌声和荣誉,带给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而顽皮的表现也让我成为了最不幸福的孩子,指责、压制甚至鞭蹋,留给我伤害和怨恨的印记。
那时候,我就学会了要获得爱就必须优秀,现在看来那个时期我就早已经被深度的催眠了,不论我愿不愿意,而催眠的方法就是鲜花、掌声、指责和鞭蹋,催眠的指令就是“优秀=被爱”的定式,在童年就被深深的植入了我潜意识里,接下来的人生就成了一部被早已编写好的剧本,只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此上演而已了。
在我成年后步入社会的阶段,就象所有在那个阶段的人一样追逐着事业的成功,期望着婚姻的美满,我转换着不同的行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每个行业每个角色我都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优秀的,但按照社会的标准那却不是成功的,我很优秀但却无法拥有更多的财富,这让我非常郁闷和自责:是不是我还不够优秀?同样的结果也在我的恋爱婚姻道路上重复的出现,我的女朋友都是因为我的优秀而靠近,因为我的不懂爱而离开,我在一次次的离开中痛苦着、挣扎着、反思着也悲哀着:是不是我还不够优秀?回顾走过的岁月和经历过的爱人们,突然发现我一路苦苦追逐的和疯狂期望的根本就不是成功和美满,而是我在童年时就一直盼望的却始终无法得到的梦想,一个关于爱的梦想!我不停在在事业上获取人们的认同、尊重和肯定,不停的在爱人那里获取欣赏、关怀和依赖,为了这些我用不断的更加的优秀来交换,因为那是我唯一拥有的资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电视台催眠专题采访郝滨老师
2011年8月27日,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频道节目催眠专题录制。
本期主题:催眠与释梦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郝滨老师作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受邀嘉宾,随机在现场对一位来访者进行催眠治疗,且在其催眠状态下,对他的梦境做了分析和解释。
来访者在郝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进入催眠状态,且主持人、嘉宾都对郝滨老师的专业水平和释梦技术一致赞赏。
随着催眠过程的深入,来访者也进入了更深的梦境,整个催眠体验进入高潮。
此次现场演示,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期待大家的收看。
播出时间:2011年底,将提前通告广大爱好者。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