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自我呈现与身份焦虑
网络自我表露心理探析--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网络自我表露心理探析--以微信朋友圈为例何享【摘要】网络自我表露是现实自我表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微信朋友圈是当前网络自我表露的主要传播平台。
国内学者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信展开研究,分析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机制、微信对社会生活及传统媒体的影响等。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现象,剖析个体在朋友圈中自我表露的心理动机,以期获得对朋友圈自我表露行为的批判性认识。
%As the extension of self-disclosure offline in cyber space,online self-disclosure has enjoyed an increasing reputation and become a fashionable lifestyle for many people.The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 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platform for online self-disclosure.At present,the domestic researches about Wechat are mainly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and can be briefly classified as the followingaspects,namely the prop-agation mechanisms of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the impacts of Wechat popularity on social life and traditional media,and etc..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this paper tries to re-examine the self-disclosure in Wechat from the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analyze the individuals'motivation for their self-disclosure so as to win the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self disclosure of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年(卷),期】2016(029)003【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自我表露;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作者】何享【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知目标人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身份、性格、个人经历、未来打算、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信息[1]。
《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范文
《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90后青年群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微信作为一款集合通讯、社交和内容分享于一身的应用程序,已迅速成为了这个群体的主要社交平台。
在微信中,朋友圈作为个人展示的窗口,成为了90后青年群体自我呈现的重要场所。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特点与影响。
二、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90后青年群体表达自我、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
他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和价值观。
这种自我呈现的方式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成为了他们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的重要手段。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梳理出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行为的特点和趋势。
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分析90后青年群体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
最后,运用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研究结果1. 自我呈现的形式与内容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他们通过分享生活点滴、表达情感、展示兴趣爱好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同时,他们也会关注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自我呈现策略。
2. 自我呈现的动机90后青年群体在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二是为了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增强社交网络的连结;三是为了寻求情感支持和安慰,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3. 自我呈现的特点与影响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真实与虚构并存,他们在呈现自我时既会展示真实的自己,也会通过修饰和包装来塑造理想中的自己;二是关注他人评价,他们会在意他人的反馈和评价,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三是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他们在朋友圈中表达的情感真实而丰富。
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
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社交网络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分享生活点滴,然而同时也带来了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冲突。
在社交网络上展现的虚拟身份通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我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差距的原因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身份在社交网络中,虚拟身份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中构建的一种形象。
通过编辑个人资料、发布动态和与他人互动等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展示自己的特点、兴趣和生活状态。
虚拟身份往往是人们选择性地表现出来的一面,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倾向于展示给他人看的形象。
虚拟身份在社交网络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虚拟身份使人们可以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扩大社交圈子,与更多人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虚拟身份可以让人们隐藏真实的自己,以此获得安全感和隐私保护。
二、真实自我的束缚与逃避虚拟身份的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倾向于展示自己的优点、优雅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社交圈子,很少表现出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之处。
虚拟身份的建构往往会对真实自我造成一定的束缚。
一方面,人们为了维护虚拟身份的形象,会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过滤和选择,不敢展示真实的情感和情绪。
这种自我监控和自我克制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
另一方面,虚拟身份的构建也使得人们对现实中的自我感到不满足和逃避。
面对虚拟身份所展现的美好形象,人们可能会对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到不够完美和满意,甚至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
三、虚拟身份的建构与社会期待虚拟身份的创建不仅受个人意愿和选择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期待的影响。
社会对于虚拟身份的期待,如拥有一个精心打造的社交形象、积极乐观的态度等,可能会导致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展现更加理想化的虚拟身份。
在社交网络中,人们经常会对他人的虚拟身份进行评价和比较。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现象分析报告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现象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然而,社交媒体也催生了一种现象——自我呈现。
本文将对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影响随着Facebook、Instagram、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人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以及全世界的其他用户进行交流。
社交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传播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实时获取新闻信息,了解他人的生活动态,与其他用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渠道。
二、自我呈现的定义和特点自我呈现即通过言语、图片、视频等方式将自己呈现给他人观看。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编辑、粉饰自己的生活,塑造一个理想的形象。
自我呈现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心挑选内容: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通常只会分享自己生活中积极、正面的事件和情感,而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或失败经历。
2. 美化形象:社交媒体上的照片通常经过滤镜处理,使自己看起来更美、更帅,同时使用富有艺术效果的摄影技巧来提升形象。
3. 精心描写文字:通过巧妙的文字安排,人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幽默和情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赞赏。
4. 竞争和攀比: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现象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寻求认可和满足。
三、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现象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尊心和认同感:通过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赏,从而提升自尊心和认同感。
2. 扭曲的现实认知: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往往只展示生活的片段,而隐藏了真实的困扰和挑战。
这导致人们对现实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他人的生活总是比自己精彩。
3. 社交压力: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现象使得人们常常陷入攀比和竞争的心态,在追求个人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社交压力。
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作者:刘旭敏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本文借助微信朋友圈这一新时期的社交平台,试图通过“角色扮演”为中心来分析大众的自我呈现,尝试挖掘传统“自我呈现”理论在网络时代的新意。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我呈现;角色扮演;社会互动一、问题的提出自我呈现是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来的,意指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戈夫曼通过自我呈现理论向我们生动的阐释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和人们的行为模式。
一方面,由于空间的区隔性,表演的舞台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人们总是在具体的物理空间和一定的时间内互动,并且根据每个舞台中的情景定义来展示自我;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之间是面对面的互动,表演者会根据观众流露出来的各种信息,而有策略的采取一些技巧来控制他人对自我的印象,人们呈现自我的表演策略也不同于传统方式。
本研究把目光集中在对人们生活模式影响较大的人际互动类的网络空间上,寻找一具有代表性的人际互动空间,来初步探讨网络空间的场域特征以及人们在此之中的自我呈现过程。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新时代。
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人际互动类网络媒介的发展潜力和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不容小觑。
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
因此,作者将焦点对准微信朋友圈这一被网民广泛运用的网络空间,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网络场域,希望借助对这一微观领域的分析探讨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呈现过程。
二、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形塑着一种全新的日常生活场域,人们的互动模式和自我呈现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关于自我呈现场域麦克卢汉强调,技术是我们身体和官能的延伸,每一种技术都营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从而对人们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在旧技术(相对于电子技术来说)所创造的传统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空间的区隔性,表演的舞台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人们总是在具体的物理空间内互动、展示自我。
《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范文
《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其朋友圈功能更是成为人们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尤其是对于90后青年群体而言,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他们表达自我、记录生活、分享心情的重要平台。
本研究旨在探讨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理解该群体的社交行为和心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90后青年群体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具有独特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行为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微信朋友圈作为他们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其自我呈现行为值得深入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90后青年群体的微信朋友圈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文本挖掘等方法,对他们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和影响因素。
四、研究结果1. 自我呈现内容90后青年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生活点滴、心情状态、兴趣爱好、工作学习等方面。
他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2. 自我呈现策略90后青年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实与虚假的平衡,即在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也会适度地进行修饰和美化;二是积极向上的表达,他们更倾向于展示积极、阳光的一面,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三是情感表达,他们在朋友圈中经常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产生共鸣。
3.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90后青年在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个体因素如个人性格、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如社会文化、媒体影响等;心理因素如自尊心、归属感等。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他们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
五、讨论与结论本研究发现,90后青年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我看微信沉迷
头条 | 微信成瘾,是社交幻化,还是自我迷失?从2011年以来,微信作为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目前全国至少有6亿个微信用户,且数量在持续攀升,微信已超越微博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方式,作为微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圈子文化,微信所创造的“朋友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微博迷”们的社交和生活方式。
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网民而言,如果有一天离开微信,简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恐慌。
显然,以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时空概念、文化氛围和心理方式,它所创造的新型社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身体、情感、话语与文化的概念内涵,体现出“微文化”的巨大影响。
对于微信社交的自由、平等、随性和开放的优势,已经被不断地放大且形成了巨大的营销效应。
但是,关于微信成瘾所导致的社交幻化和自我迷失问题,却鲜有专文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将微信成瘾视为网瘾的一种表现方式,以微信社交功能作为研究的重心,探讨微信成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微信社交:交流并非意味沟通按照字面的理解,微信是通过简短的文字进行交流的“信”,是私信、短信功能的扩张,它延伸了互联网的诸多互动与交往功能。
随着Web3.0时代的来临,网络本身已经成为“社交图谱”。
尤其是多媒体交流方式的发展,使微信交流充满了文字、图片、视频的丰富想象。
而微信聊天对外部设立界限,使其圈子文化限定在“朋友”的范围之内,让参与者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但是,作为Web3.0时代的时髦交往方式,微信既是一种“圈子文化”,又是网络亚文化的重要源头。
它虽然属于私人交流方式,却是网络世界中的一种“亚媒介”。
其朋友圈可以随时携带各类信息进入“内群”中,微信圈所展开的交流和讨论,仍然与网络公共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微信的“写作”与手写时代的书信有着根本的区别。
书信首先是由于地理空间的存在而产生的双方交流,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手写文字区别于复制文化的情感效应。
“写信”与“读信”是在特定的情感空间里进行的仪式化“场域”,手写的书信是书写者的叙述、思想与情感的交织,是对特定对象一种空间上的倾诉,并通过书信旅行时间上的差异期待对方的回应与交流,“我”和“他者”在书信交流中存在着情感互动与依恋。
青年群体中微信朋友圈的过度自我呈现
视听2021.4|拟剧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日常的生活其实是在表演,生活中充满了表演艺术。
只是部分的人能够体会到自己是在表演,部分的人则没有体会到。
但无论是否体会到自己的表演行为,每个人都在通过使用一些技巧有意无意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即自我呈现行为。
青年群体进行自我呈现的舞台之一便是微信朋友圈,他们在其中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也建立了一个虚拟的交往世界,使其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但是青年群体在朋友圈中过度的自我呈现和自我装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过度自我呈现所带来的问题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能够满足个体向熟人分享日常、展示自我的心理,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使人际交往范围得到扩展。
但是在自我呈现过程中过度地进行角色扮演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改变个体的存在方式,使人际关系发生异化。
(一)自我认知混乱产生焦虑情绪在微信朋友圈中,主体都在有意无意地塑造着自我形象。
这种自我形象既可以是一个自我,也可以是多个自我;既可能是主体理想化的自我,也可能是主体现实中的自我。
微信朋友圈对主体的多个自我进行同一时空的平面化展示,因此一个主体可以同时根据自己的多种角色进行表演。
当过于频繁地转换角色使主体展现出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出入比较明显时,会容易使主体的自我认知混乱,因此产生焦虑的情绪。
人们的自我呈现行为容易向极端化发展,为了构建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形象,在朋友圈中进行多种多样的“晒”和“秀”,以此来刷新存在感,刷新自己在目标受众中的印象,因此丧失了本我情感,迷失了自我。
(二)社交心理压力增加微信朋友圈的发布能够使青年群体与自己的微信好友保持联络,好友动态的发布使双方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保持双方在网络空间中的存在,但同时也使青年群体的社交困扰增加。
在对15位青年群体进行访谈时,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得不经常翻看朋友圈,只为了能够及时点赞或评论好友刚刚发布的动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代表自己对好友的关心。
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及其策略的影响因素
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及其策略的影响因素作者:伍翎瑄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12期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凭借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成为最热门的社交网络工具。
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上自我呈现的策略及自我监控的特点。
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自我监控的性别差异、使用程度、信息真实性以及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自我监控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104-04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微信,凭借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移动网络社交工具。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媒介,微信因其较少的流量消耗、较高的兼容性和较为新颖的信息传播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它在更深层次上把握住了用户的社交需求。
技术的突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互联网成了人们展现自我的新舞台。
微信作为一个网络社交平台,自诞生起就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且推出许多功能,朋友圈就是最主要的基本功能之一,用户可以直接进行社交互动。
朋友圈成了用户日常生活和交往的重要“舞台”。
用户们在使用朋友圈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修饰”程度的自我呈现:是否只表现出自己更好的一面?为了避免他人留下负面的印象,不会在朋友圈中表达所有真实的内心想法和情感,只呈现出自己特定想呈现出来的?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选取深圳大学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社会心理学量表,对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进行调查研究,并试图探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几种策略。
1 研究方法1)调查对象。
被试均为广东省深圳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采取在深圳大学文科楼教室和北图图书馆随机抽样。
被试学生共306名,其中男生148人,女生158人。
2)调查问卷。
本研究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手机网络使用情况,共3题;第二部分为朋友圈的使用情况,共7题;第三部分为自我呈现调查,分别为由13道题目组成的微信朋友圈相关使用行为量表和由肖崇好编制的24道题目的自我监控量表,两个量表皆为里克特量表,“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计为1~5分;最后一部分为基本信息。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与自我呈现的关系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与自我呈现的关系自从微信朋友圈推出了“三天可见”功能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这一功能让用户可以设置自己的朋友圈动态只对特定的好友可见,而其他人则无法看到。
这让人们开始思考,这种“三天可见”机制对于自我呈现的影响是怎样的呢?而在当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自我呈现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微信朋友圈的“三天可见”又如何与自我呈现相关联呢?我们需要明确自我呈现是什么。
自我呈现,顾名思义,即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形象或其他方式来表现自己,以塑造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人们都会通过自己的表现来展现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缺点,以获取他人的认可和好感。
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塑造自己的虚拟形象。
微信朋友圈作为人们日常交流和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自然也将自我呈现发挥得淋漓尽致。
微信朋友圈的“三天可见”功能,一方面可以让用户有更好的隐私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用户更精确定义自己的受众群体,那么这又如何与自我呈现相关呢?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自我呈现并不一定就是虚假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对外展示的界限。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并不一定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么完美,很多时候只是出于分享和愿望被他人认可的需要。
而“三天可见”功能的出现,恰好符合了这一需求。
用户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受众群体,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形象。
这可以理解为自我呈现的一种进化形式,因为用户可以更加精准地选择他们想要表现给谁看,更加自由地控制自己的形象。
自我呈现和“三天可见”功能之间并非完全和谐的关系。
一方面,用户可以更自由地塑造自己的形象,也可能导致用户更加虚假的自我呈现。
因为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对外展示自己的精彩瞬间,而对于自己的不足或者真实的生活状态则可以选择性地隐匿起来。
这就打破了自我呈现的真实性,使得别人无法真实地了解到用户的真实情况。
莫看微信成危信心得体会
莫看微信成危信心得体会微信,一个原本被设计为交流和社交的平台,如今却成为了许多人产生危机感和心理压力的源头。
这让我深感迷茫和困惑。
下面是我对于莫看微信成危信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
我们可以通过它和朋友、家人、同事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了解身边的人近况,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这对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是一种难以替代的交流方式。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随时随地的连结,我们逐渐将微信视为自我表现和社交地位的重要依据。
我们会不自觉地去炫耀自己的生活、展示自己的成功,以获取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这种心态不仅加大了社交压力,还在我心中埋下了种种危机感。
其次,微信中的信息泛滥和筛选困难也是一个危机源。
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大多是朋友们的生活照片、旅游足迹、饭局聚会等,这种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我的生活似乎不如别人精彩。
我开始陷入一种自卑的心理,并且渐渐对自己的生活不满足,追求更多、更好的东西。
另外,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着大量的广告和虚假信息,我们很难从中辨别出真假。
这加深了我对网络信息的不信任感,也让我产生了一种难以排解的不安全感。
同时,微信上的社交也常常带来了负面效应。
微信群、朋友圈中的言论往往会引发争议和冲突,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谈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容易导致误解和隔阂。
此外,微信上的社交也经常被利用来进行谣言的传播,很多人在微信上流传“点赞有奖”、“中奖大咖”等虚假信息,给人们带来了麻烦和困扰。
这些负面效应不仅影响了我们的信任感和友善度,也让我开始怀疑微信这个平台的真实性和健康性。
总的来说,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本身并没有问题。
问题出在我们对微信的使用和心态上。
我们过于看重微信上的社交地位和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追求炫耀和成就感,渴望获取他人的认同和喜欢。
这使得微信成为了一种危机,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和焦虑,也让我们对微信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因此,我们需要审视自己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让它回归到本质的社交功能,建立良好的社交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身份焦虑
如何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身份焦虑在当今社交媒体风靡的时代,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方式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分享。
然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给人们带来了身份焦虑的问题。
不可否认,社交媒体在许多方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自我价值感的损耗和对他人评判的过度依赖。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社交媒体带来的身份焦虑,并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身心健康。
一、认识并理解社交媒体对身份焦虑的影响在深入探讨应对身份焦虑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社交媒体对我们身份的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经常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制造出一种完美的形象。
这种过滤和精心筛选的内容可能导致他人对自己的比较,从而引发身份焦虑。
此外,社交媒体的虚拟世界经常塑造了一种标准化的美丽、成功和幸福的定义,进一步加剧了身份焦虑的程度。
二、借鉴合理社交媒体使用模式明智地使用社交媒体是应对身份焦虑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控制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1. 确定目标并理性使用:避免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花费过多时间,并设定目标,如每天只浏览一小时的时间。
理性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你保持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2. 珍惜真实互动:与亲密的朋友和家人面对面交流。
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关系和互动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
3. 关注内容和环境:选择关注那些正能量、有益的内容,避免浏览负面、攻击性和不健康的信息。
此外,定期清理关注的账户,仅保留那些真正对你有价值的联系。
三、加强自我认知和自尊身份焦虑往往源自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
以下是一些方法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提高自尊:1. 接纳自己:学会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理解没有人是完美的。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
2. 设定目标: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努力朝着这些目标前进。
实现目标会增强自尊,减轻身份焦虑。
3. 培养自我关怀意识: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均衡的饮食以及适度的锻炼。
以积极的生活方式充实自己,提升对自我的认同感。
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
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深入,朋友圈作为社交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朋友圈的泛化现象,即朋友圈中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无序性不断增加,引发了人们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关注和思考。
网络社交自我作为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呈现和认同,也受到了朋友圈泛化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的变化。
我们将对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朋友圈泛化对社交媒体倦怠产生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网络社交自我的内涵及其在朋友圈泛化背景下的演变。
我们将提出应对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变化的策略,以期为人们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理解朋友圈泛化对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的影响,为社交媒体的发展和个体网络社交行为的优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朋友圈泛化现象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深入,朋友圈泛化现象愈发明显。
原本作为亲密社交空间的朋友圈,逐渐被各类信息充斥,从生活琐碎到商业推广,无所不包。
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朋友圈的本质,更对用户的网络社交自我产生了深远影响。
朋友圈泛化首先表现在内容的多样性上。
早期的朋友圈主要是亲朋好友间的互动,分享生活点滴,情感交流。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越来越多的非熟人关系被纳入朋友圈,导致朋友圈的内容愈发复杂多样。
从个人动态到公共信息,从娱乐八卦到商业广告,几乎无所不包。
这种内容的多样性虽然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来源,但同时也使得朋友圈的信息过载,使用户难以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朋友圈泛化还表现在社交关系的复杂性上。
在朋友圈泛化的背景下,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络变得更加复杂。
除了亲朋好友外,还包括了各种商业关系、利益关系等。
这种复杂的社交关系网络使得用户在处理朋友圈信息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增加了用户在网络社交中的心理压力。
朋友圈泛化还导致了网络社交自我的变化。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展示与心理需求
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展示与心理需求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在虚拟平台上展现自我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种自我展示既满足了内心的心理需求,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风险。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展示与心理需求的关系以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自我展示的心理需求1. 自我认同与被认同的需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思考和情感,往往是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同和赞同。
这种被认同的需求源于人们对于自我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关注,通过社交媒体的自我展示,他们获得了一种被他人肯定并存在感的满足。
2. 自我表达与寻求支持的需求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个体有机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想法和情感体验。
通过分享和交流,他们可以获得关心、理解和支持的反馈,满足自我表达和寻求支持的心理需求。
3. 自我塑造与精神宣泄的需求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展示往往是个体进行自我塑造和精神宣泄的一种方式。
通过精心选择照片、文字和话题,个体可以呈现出一个符合期望和理想的形象,加强自尊和自信,同时也可以借此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获得精神上的宣泄和放松。
二、社交媒体上自我展示的心理风险1. 对比焦虑与自尊压力社交媒体上存在着大量精心打造的完美形象和生活展示,这往往让人们陷入对比焦虑的状态。
与他人的比较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身份认同上的压力和焦虑,甚至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2. 虚假展示与自我认同困惑虚假的自我展示容易让人产生认同困惑。
当个体通过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塑造与虚构形象接触多了,他们可能迷失在真实与虚幻之间,难以区分自身真实的需求和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从而造成自我认同的混淆和困惑。
3. 上瘾风险与社交隔离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自我展示,可能导致对虚拟世界的沉迷和上瘾。
个体过度追求虚拟赞美和关注,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互动,从而引发社交隔离和孤独感,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如何保持健康的自我展示1. 建立真实和积极的自我认同保持真实的自我展示,避免为了迎合他人期待而虚假塑造形象。
社交网络上的身份认知现象分析报告
社交网络上的身份认知现象分析报告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普及,人们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和展示自己的身份认知。
这种认知是一种主观的自我认同感和他人对个体的评价所形成的认知结构。
在社交网络上,身份认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我展示、社交关系网络、认同群体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交网络上的身份认知现象,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一现象。
一、自我展示与身份认知在社交网络上,个体通过个人信息、发布内容、分享照片等方式展示自我。
这些展示方式既能向他人传递自己的个人特质、兴趣爱好,也能构建和维护个体的社会形象。
自我展示在社交网络上起到重要的身份认知作用,个体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期在他人眼中获得肯定和认同。
二、社交关系网络与身份认知社交网络上的身份认知还与个体的社交关系网络密切相关。
个体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朋友圈、关注列表等社交关系网络,从而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
这种评价和认同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身份认知,个体往往会寻求和与自己身份认知相符的人建立联系,以增强自己的认同感。
三、认同群体与身份认知在社交网络上,个体常常会加入各种兴趣群组、社区,与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意见观点的人互动交流。
这些群组或社区代表了个体的认同群体,通过与群体成员的互动,个体能够获得更深入的身份认知。
认同群体对个体的身份认知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个体往往会通过参与和群体的共同活动、讨论来加强自我认同。
四、身份认知的影响因素社交网络上的身份认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会影响其在社交网络上的身份认知。
个体越有自信,越容易塑造积极、正面的身份认知。
其次,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和反馈也会影响个体的身份认知。
正向的评价和认同能够加强个体的身份认知,而负向的评价和批评则可能削弱个体的身份认知。
此外,社交网络平台的设计和功能也会对个体的身份认知产生影响,一些平台通过标签、角色等设置来引导个体的身份认知。
综上所述,社交网络上的身份认知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社会现象。
青年群体在微信使用中的自我呈现
第10卷第20期2019年10月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of News ResearchVoLl0No.20October2019青年群体在微信使用中的自我呈现魏颖(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微信作为社交工具,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而青年是使用微信最活跃的群体。
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的戏剧表演和前后台理论,分析青年群体的“微信表演”,并进一步分析其自我呈现方式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青年;微信;自我呈现;戈夫曼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20-0067-02随着互联网、手机智能终端的普及,微信作为社交媒体已成为全民级移动通信工具,个体在其中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广泛,其自我呈现更像是一场盛大的“自我表演”,而青年群体是这场“表演”中使用量最大、社交行为最活跃的人群。
本文将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分析青年群体如何在微信使用中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是怎样的因素影响了自我呈现的方式。
一、微信即舞台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里提出,“当一个个体出现在别人面前时.他的行动将会影响他人此刻的情境定义。
有时个体会按照一种完全筹划好的方式来行动,以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自己,目的则纯粹是为了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使他们做出他预期获得的特定回应”。
⑴这就是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人都是表演者,社会被比拟为舞台,人的社会行为和交往行为可以看作戏剧表演。
微信作为流量最大的社交APP,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舞台。
微信除了有即时通信功能外,还有丰富的生活娱乐以及自我呈现功能,包括分享功能、朋友圈的展示功能以及生活便利上的购买娱乐功能,在实名制的基础上,兼具隐私性和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
在利用微信社交功能的同时,个体可以根据平台特点,对自己进行印象管理.通过刻意描画出的自我形象,达到社交目的。
微信对当代青年而言,无疑是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借助这个舞台,青年人可以更自主地经营自己呈现的形象,进而管理他人眼中的自我印象。
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社会心理学专题期末作业(论文)任课教师:***年级:2016级专业:应用心理学号:***********名:***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读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日益显著,不仅打破了传统社交模式中的时空限制,更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搬到了网络。
微信作为当下用户基数最大的社交媒介,其朋友圈功能已用户成为发布信息、共享状态的重要手段。
戏剧论产生的背景是现实生活,而每一个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呈现一些内容时,表现出的特点已与戏剧论的部分特点有所差异,集中体现在:前后台的关系、剧班成员互动、印象管理等。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表演戏剧论兴起于19 世纪60 年代中70 年代末,主要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以及个人在互动中的自我呈现。
互动的场所必须是一个固定的物理概念(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除外),场所中的“前台”与“后台”应当是分离的,而互动也必须发生在面对面进行交往的人群中。
但随着时代的前进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互动中地域空间的限制,移动网络技术的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将自我呈现的舞台转移到了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过去“前台”与“后台”分明的界限也发生了变化。
而网络社交平台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互动的重要工具乃至新兴场所。
至此,网络的发展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际互动及自我呈现方式。
而微信,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功能作为当下最具影响力网络社交平台之一,对它的研究将极具代表性。
因此本文将以戏剧论的理论为工具,来分析在微信社交平台上的人际交往及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新特征。
一、微信带动下的信息传播新变革(一) 信息时代互动方式的演变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互联网的应用成为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标签之一。
现代通讯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中的时空限制。
从手机通讯发展到网络社交,人们们的互动方式从面对面到背对背,从一对一到一对多,信息时代互动方式的演变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
《2024年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范文
《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其朋友圈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平台。
特别是对于90后青年群体而言,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本文旨在研究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方式和特点,以期为理解该群体的社交行为和心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90后青年群体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社交媒体。
微信朋友圈作为他们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重要场所,记录了他们的成长轨迹、情感变化和价值观。
通过对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了解90后青年群体的特点、社交行为和心理特征。
其次,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90后青年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四、90后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特点1. 表达方式的多样化:90后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包等。
他们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和态度。
2. 真实与虚构并存:在微信朋友圈中,90后青年往往展示出真实的自我,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同时,他们也会通过美化图片、剪辑视频等方式,呈现出一个更加理想的自我。
3. 强调个性与独特性:90后在微信朋友圈中强调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通过分享独特的观点、经历和喜好来吸引他人的关注。
4. 情感表达的明显性:情感表达是90后在微信朋友圈中重要的自我呈现方式。
他们善于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产生共鸣。
五、动机与心理分析1. 社交需求:90后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自我,是为了满足社交需求,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生活。
朋友作文之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现【内容纲要】本文采纳量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大学生自我表现、隐私保护、设限态度的研究假定并剖析证明了此中的联系。
以为微信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关于大学生成立社会“强关系”“弱关系”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会依据与目标人群的有关度来进行不一样的自我表现,并进行不一样程度的隐私保护。
本文还在论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重点词】微信;设限态度;隐私保护;自我表现一、前言(一)微信朋友圈设限互联网时代,由传统社区延长出来的、由网络成员们自己依据归属感和集体认可来划定界限、能够朝任何方向延长的即是“社会网络”。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会网络,代表了各样社会关系,此中节点对应现实中的行动者,而连线则对应关系纽带,行动者和关系纽带又组成了社会网。
在“朋友圈”公布信息的同时,我们能够看到微信拥有设限功能。
设限的详细分类是:公然、私密(仅自己可见)、部分可见、不给谁看。
微信“朋友圈”的设限功能表现了一种“圈子”文化,人们不仅仅是能够经过照片或内容的分享来发现相互,联络起来,也能够通过区分“圈子”把一部分人隔走开来。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设限背后潜伏的态度和因子是我们本次研究的一个出发点。
因此我们提出:研究假定 1a:越长使用朋友圈功能,越会使用设限功能;研究假定 1b :男女大学生在设限态度和设限方式上存在差别;研究假定1c :男女在设限方式的偏向要素选择上存在显着差别。
(二)自我表现与印象管理欧文 .戈夫曼( erving goffman)在《平时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89 )一书中初次提到“自我的表现”和“印象管理”,他将社会互动比喻成戏剧表演,以为人们为达到“预期印象”在社会互动中对语言和非行为的选择,就是对自我实现的印象管理。
戈夫曼还以为“印象管理”的动机源于对社会赞成的希望和对互动结果的控制。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
①大学生借助微信朋友圈来成立与他人的联系,参加网络表达,进而把朋友圈作为一种自我探究自我表达的平台,我们能够以为,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交际网络是今世大学生生活的另一个场域,他们在此间表达和建构着“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我 国经济 快速发 展 , 弊端 凸显 ,
虑 问题 日益在整个社会上弥 漫开来 。 2 0 0 6
是依托 Q Q的“ 富二代” , 凭借庞大的 Q Q 好 多元 价值 观主 导 , 社会矛盾 突 出 , 身 份焦
年1 0 月, “ 身份焦虑 ” 也 曾在 《 中国新 闻周 刊》 上 的《 中国人 的身 份焦虑 : 我们 是谁》
遭 遇前 所未 有 的身 份认 知 问题 和 自我认 价值 和意 义 。 阿兰 ・ 德 波顿指 出 : “ 身份 的
自卑 , 否定 自己等焦 虑情绪 。 如今 微信 的
焦虑是一种担 忧。 担忧我们无法处在与社 广 泛普及也 诠释 了当今社 会上个 人和群 会设定 的成功典 范保持一致的危险 中, 从 体身份焦 虑和身份 归属 问题 , 反映 了社交
多功 能于 一 身 , 用 户覆 盖 1 0 0多个 国家 ,
应 用。
应 的解 决 方法 。 在《 自我 、 他者 与身 份焦 虑》 中, 钱超英指出 : 身份焦虑就是指身份 的不确定性 , 即人 和其生活 的世界联 系的 被意识 到的 障碍 和有关 生活意 义解释 的 困难与危 机 , 以及 随之 产生 的观念 、 行 为
一
身份焦 虑聚焦 于对 自身角色 和地位
的不 确定 性 , 过多 看重 他 人对 自身 的评
文 中出现 。 作 者秋风认 为 : 中国人应 当
价。 身份焦虑 内在地涵盖 了 自我身 份焦 虑
和社 会身份焦虑两个方面 , 自我身份焦虑
是什 么样 子 的? 中国应 当是 什么样 子? 这
从而构成了 已是 目前全 球使用 人数 最多 的社交 通讯 两个 问题 一直 困扰着 中国人 ,
于平庸 , 或者会 堕至更低的等级” 。 0 他不仅界定 身份焦 虑
定义 , 详细 解析身份 焦虑 的起 因 , 继而概
运而生 , 如今智能 手机 普遍安装 的应用集
中在 即时通 信 、 微博 和社 交类应 用等 。 据 义 , 体现为他人对 自身的评 价。 0 焦虑问题 中国互联 网信息 中心 C N N I C发布 的报告 是 心理学领域 问题 ,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显示 , 手机 即时通信是 我国手机用户 的第 弗 洛 伊德 对 焦虑 问 题有 独特 的理解 , 在
一
括为渴求身份 、 势利倾 向 、 过度期望 、 精英 崇拜 、 制 约 因素等 五方 面 , 还 从哲 学 、 艺
术、 政治 、 基督教 、 波 西米 亚等方 面提出相
大手机应 用。 新 型移 动即时通信工具又
自2 0 1 1 年 1 月2 1日腾讯 推 出微 信 ,
《 精 神分析 引论》 、 《 压抑 、 症状 与焦虑》 和
种集体 身份焦虑 。 0 2 0 1 1 年5 月 5日, 人
微信普及有先进 科技的推动作用 , 更
重 要 的是 抓 住 用户 心 理 、 满足 了用 户 需
民 日报评 论部 的《 用公平 正义消 除“ 弱 势 心态 ” 》 一文透漏出 , 当今 “ 弱势心态 ” 主导 身 份焦虑 围绕 我是谁 、 我从哪里 来 、
身份 焦虑 , 用户使 用微信朋友 圈, 一定程度上缓释 了身份 焦虑 , 又 引发新的身份认 同危机 。 【 关键词 】 微信 朋友 圈 身份 焦虑 受众
一
、
微信 盛 况
二、 身 份 焦 虑 问题
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 , 以及担忧 我
移动互联 时代的到来 , 社交类应用应
身份是 指一个 人 在社会 中的地位 和
《 精神分析 引论新 编》 中对焦虑 的定义 、 焦 虑 的起 源 , 及神 经症 焦虑给予详实而理性
的解 答 。
以微信爆表 。 0 历 时两年 , 用户 量 突破 3 亿, 微 信在 即 时 通信领域 已稳 坐第一把交椅 , 一方面微信 友群 , 站在即时通信 的制高 点。 另一方 面 , 微信紧抓移 动互 联的特征 , 不断地创新和 完善用 户体 验 , 打造社交加 L B S 定位服务 完美体验 , 集朋友 圈、 摇一摇 、 附近 的人等
传媒e 时 代l N E W S W O R L D
微 信 的 自我呈现 与身份 焦虑
。 田娜 娜 汪梦 君
【 摘
要】 如今微信及朋友 圈点击值爆表, 作为一种新型手机社交应用, 不仅拓展了用户的交往方式, 还培育了新的生活方式。 身
份 焦虑 问题 由来 已久 , 本 文以微 信为切入 点 , 从传播 学角度审视人 们人 际交往 中的身份 危机 , 简析 用户使用微信的一个重要诱 因——
一
和社会身 份焦虑 相互依存 、 相 互制约 。 身 份焦虑是 主体对 自我认知 、 自我感觉 、 自 我认 同上缺乏足 够的 自信 , 从 而在心 理 、 认知方 面出现失衡 、 行 为方 面出现失 常 。 主要表现 为 : 对他人过 度 的羡慕 、 模仿 和 追捧 、 甚至 是嫉妒 , 对 自己缺少必 要 的认 知、 认 同和 自信 , 而产生迷茫、 无聊 、 担忧 、
而被夺去尊严 和尊重 , 这种担忧 的破坏力
用 户点击微信 的重要考量 , 微信 已深 深嵌
入人们正 常的生 活流程 中。
媒体语境下个体 和群体对身份 的游离、 迷
2 o l s 年第 6 秘 ’
j i r 闻哆謦
N E W S W O R L D I 传媒e 时代
茫和不确定性 。 三、 微信朋友 圈与 身份 焦虑 的相互作
应到 哪里 去等问题 , 忧 虑 自己在社会 中的
求, 快餐 式 、 碎 片化 的生 存状态 不断 动摇 下 的心理危机严重 , 焦虑问题普遍 。 人 们 已有 的身份认 知和身份认 同 , 自我感 知和身份认 同感 迫切 需求重塑 , 使得人们
同危 机的冲击 。 身份焦虑 问题是促使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