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新工科”

合集下载

新工科建设内涵解析及实践探索

新工科建设内涵解析及实践探索

2、学科基础: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专业核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 关键技术,强化专业能力和工程素养。
4、实践训练: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背景
新工科是指不断涌现的新的工程学科和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 人、新材料等。这些新工科领域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 有力的支持。然而,当前新工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培养模式单 一、实践环节薄弱等。因此,建立适应新工科发展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二、建设目标
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
新工科建设是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以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特征,推动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新时代需 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跨学科融合。新工科建设强调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推动多学科 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推动新工科建设,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些高校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此外,一些高校还开设了交叉学科专业,加强跨学科课程整合和项目合 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界创新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一批 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解读“新工科”之新(下)

解读“新工科”之新(下)

解读“新工科”之新(下)导读三“新工科”国外篇发达国家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发布工程教育改革前瞻性战略报告,如美国在2011-2013年相继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 “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及“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于2013年提出“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日本在2014年发布“制造业白皮书”等。

(一)美国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为适应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人才资源转型的需要,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转型,与美国的新经济产生了良性互动。

1. 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扩大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规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美国的工程教育响应了这一战略。

2011-2015年,美国工程领域学士学位授予人数由8.3万人增加到10.7万人,年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硕士、博士授予人数也实现了高增长。

工科毕业人数的增加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需求密切相关。

2. 形成“大工程观念”,丰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美国工程教育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大工程观念”,致力于发展以培养学科领域内通用工程科学人才为目的的通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为工程类学生提供广泛的综合课程体系、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理念、跨学科的课程组织、层次性的课程设置。

通过对有关技术学科知识的整合,包括对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伯克利大学将学术优先的原则贯彻到工程教育,普渡大学从能力维度、知识维度、质量维度构建宏大的工程人才培养三大支柱体系。

3. 对标国际标准,保障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美国国内由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 echnology,ABEF)实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针对全美土木、机械、电子、化学工程等三十多个工程专业进行教育评估。

新工科的来龙和去脉

新工科的来龙和去脉
5. 分类发展的新体系: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 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 运行机制等。

2
18
三、去脉:落实办法
“天大行动”阐明了“新工科”建设的中 长期目标规划:
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 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 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

2
3
一、来龙:重大事件
会议达成了以下十点共识(现在被简称为“复旦共识”): 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② 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③ 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 ④ 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 ⑤ 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 ⑥ 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⑦ 新工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⑧ 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⑨ 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⑩ 新工科建设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 人

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 才
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结
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 构
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 矛
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 盾
结构方面的缺陷”。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未来,还发 生在当下,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 、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 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 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 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2
16

“新工科”专业介绍

“新工科”专业介绍

“新工科”专业介绍
新工科是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NGIT)为核心技术的学科体系,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

新工科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
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工科专业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具有智能化的计算机系统,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图像处理等。

2. 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

3. 云计算: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包括计算、存储和软件服务,以实现灵活、高效和
安全的计算能力。

4. 物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远程控制。

5. 区块链:构建去中心化的、安全可信的信息交换和交易系统,可以应用于金融、物流、医疗等领域。

新工科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同时也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如算法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系统集成等。

此外,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新工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可以在各个行业中找到就业机会。

毕业生可以在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制造业等不同领域从事技术研发、系统架构、数据分析等工作。

同时,对于有创业激情的毕业生来说,也可以选择创办自己的科技
公司,开发和推广新技术产品。

总体来说,新工科专业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潜力。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新工科是指在传统工科基础上,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合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工科人才为目标的一种工科教育模式。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如下:1. 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将工学、理学、文学、艺术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应用,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工科人才。

2. 创新思维:新工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工程和科研中。

3. 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包括系统思维、问题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等,使他们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和社会问题。

4. 资源整合能力: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动和利用不同领域的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5. 团队合作能力:新工科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工程和研究项目。

6. 软实力培养: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软实力,包括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业精神等,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具备竞争力。

7. 实践教学:新工科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实习、项目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 跨界创新:新工科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进行跨界创新,将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文化等领域相结合,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

9. 社会责任感: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10. 国际视野:新工科鼓励学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竞争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化思维,以适应全球化的工程和科技发展。

总结起来,新工科强调跨学科融合、创新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软实力培养、实践教学、跨界创新、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这些特点使得新工科的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能够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1. 跨学科融合,新工科建设强调工程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结合工程学、信息技术、管理学、设计艺术等,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 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获得经验。

3. 创新创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科研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 国际化视野,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5. 社会责任感,强调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6. 产学研结合,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7.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国际化视野、社会责任感、产学研结合和个性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适应未来工程技术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工程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新工科的来龙和去脉北京理工大学庞思勤教授

新工科的来龙和去脉北京理工大学庞思勤教授
④ 问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 励机制。
⑤ 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 ⑥ 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2020/6/13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23
三、去脉:落实办法
《北京指南》提出五部分24个选题方向: 一、新理念选题
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 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 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包括:
四、新质量选题
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 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 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包括
14.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 15.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6.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17.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18.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19.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才 结 构 矛 盾 突 出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未来,还发 生在当下,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 、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 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 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 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严重脱节
2020/6/13
北理工珠海学院庞思勤讲稿
13
“北京指南”号召着力“九个一批”:
•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建设一批多主体共建共管的产业化学院; •建设一批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 •建设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 •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实践平台; •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 •建设一批跨学科的新技术研发平台; •建设一批直接面向当地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新工科建设改革成果。

新工科解读

新工科解读

新工科解读(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新工科的背景和意义二、新工科的内涵和特点三、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区别四、新工科的发展趋势五、新工科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和挑战正文一、新工科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科技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国教育部于 2017 年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旨在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和全球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工科的提出,对于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工科的内涵和特点新工科是指针对新兴产业、新兴技术和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和国际化素养的工程教育。

新工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融合:新工科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具备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人才。

2.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实践能力提升:新工科强调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锻炼技能,提升实践能力。

4.国际化素养: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双语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区别新工科与传统工科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传统工科主要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工程师,而新工科更注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

2.教育内容:传统工科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新工科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3.教学方法:传统工科多采用讲授、实验等传统教学方式,而新工科强调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解读“新工科”之新(下)

解读“新工科”之新(下)

解读“新工科”之新(下)解读“新工科”之新(下)导读三“新工科”国外篇发达国家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发布工程教育改革前瞻性战略报告,如美国在2011-2013年相继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及“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于2013年提出“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日本在2014年发布“制造业白皮书”等。

(一)美国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为适应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人才资源转型的需要,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转型,与美国的新经济产生了良性互动。

1. 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扩大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规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美国的工程教育响应了这一战略。

2011-2015年,美国工程领域学士学位授予人数由8.3万人增加到10.7万人,年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硕士、博士授予人数也实现了高增长。

工科毕业人数的增加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需求密切相关。

2. 形成“大工程观念”,丰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美国工程教育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大工程观念”,致力于发展以培养学科领域内通用工程科学人才为目巴黎理工学院的成功做法,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催生和强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德国模式。

1. 贴合产业需求,实施分类教育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科堡应用科技大学、汉堡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应用科技大学,偏重技术应用;二是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大等九所工业大学联盟为代表的工业大学,偏重研究理论。

这种划分既满足工程与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也遵循了人的个性差异。

2. 密切联系企业,实行产学结合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办学形式以产学结合为特征,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紧密,拥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师与工程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德国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注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重视工程实践教育的质量。

3. 实行认证与注册,开展专业评估为保证工程专业质量,德国实行专业认证。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1. 引言1.1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是指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

新工科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源于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挑战与反思,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工科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提出新工科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工科人才。

新工科理念的核心内涵包括跨学科融合、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化。

跨学科融合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通过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化则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新工科理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加强实践环节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和经济需求。

2. 正文2.1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源于对传统工程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工程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新工科理念应运而生,旨在重新定义工程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工程教育的革新和创新,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工程人才。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始关注并采纳这一理念,希望通过改革工程教育的方式来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

在中国,国家也提出了“新工科”发展的战略,力求推动工程教育向着更加开放、创新和实践导向的方向发展。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将对工程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重新审视工程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工程人才,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 -回复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 -回复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回复什么是新工科?新工科(New Engineering Paradigm)是指从传统工科教育模式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工科人才,以应对社会发展中涌现的复杂工程问题。

在传统工科教育中,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应对特定领域和专业的工作需求。

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工科教育模式逐渐显示出一些不足之处。

新工科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十大特点。

一、跨学科融合新工科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工科学生学习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如科学、艺术和人文等。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并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二、项目驱动学习新工科注重以项目为驱动的学习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践能力培养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掌握实际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具竞争力,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四、创新思维培养新工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挑战并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通过开放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五、跨国际视野新工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倡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程问题和解决方案,拓宽视野,增加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六、创业与创新教育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创业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高中生对于新工科的理解和看法

高中生对于新工科的理解和看法

高中生对于新工科的理解和看法新工科是指应对信息时代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机制和体系。

对于高中生来说,新工科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与传统工科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生对于新工科有着积极的理解。

传统的工科教育侧重于理论教学和技术应用,而新工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认识到在信息时代,纯粹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他们需要掌握实际操作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因此,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申请参加各种比赛和实践项目,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中生对于新工科的看法是多元化的。

一些高中生认为新工科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他们可以在高中阶段就接触到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了解不同的专业领域,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还有一些高中生认为新工科对于学习压力过大,因为新工科强调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大多数高中生都认为,新工科的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能够提高他们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高中生希望能够在新工科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他们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专业指导,例如开设相关课程和实验室,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和指导。

此外,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和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新工科的发展动态和就业前景。

高中生对于新工科有着积极的理解和多元化的看法。

他们认识到新工科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就业前景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希望能够在新工科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高中生的理解和认同将为新工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新工科的时代解读

新工科的时代解读

新工科的时代解读近年来,新工科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各大高校和学科建设的焦点。

新工科的兴起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拓宽了传统工科的研究领域,也深化了传统工科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对新工科的时代解读展开论述。

一、新工科的定义什么是新工科?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新工科是指在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主要特征的工程技术学科。

新工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工科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新工科的特点1.跨学科融合:新工科不再仅仅关注某一门工程学科,而是将多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例如,将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进行合作研究和项目开发,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2.产学研结合:新工科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同时,也强调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提高技术研发的应用性。

3.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传统工科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而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工科的发展动因1.科技创新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有着更高的需求。

而新工科正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产业升级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传统工业正在向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

新工科的出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与人才支持。

3.教育模式的改革: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的发展,正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塑,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新工科的挑战随着新工科的兴起,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学科融合的难度:新工科需要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这意味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整合工作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工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需要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来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工科理念应运而生。

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工科理念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融合。

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产学研结合也成为新工科理念的重要特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实际问题接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不仅是教育的创新,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引入新工科理念,不仅可以培养更有竞争力的人才,也可以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研究新工科理念的内涵和特征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促进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1.2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意义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意义是指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科技的发展,拓宽人才成长路径等方面的意义。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使得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得到重新审视和调整,更加注重与产业、科研、社会的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加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建设。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还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提升我国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新工科理念的推进,可以更好地促进工科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推动高等教育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更加创新的方向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新工科理念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分析其对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新工科理念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未来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新工科的时代解读

新工科的时代解读

新工科时代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工科专业及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形成新兴产业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背景是国家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层面的重大国家战略。

新工科专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大数据开启的是数字经济时代,主要是数字技术处理海量信息的技术,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都有可用武之地。

2.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其中又以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对自动化技术的影响最大。

3.航空航天技术:这是国家重大战略的一部分,国际化竞争不止于地球,还伸向外太空,航空航天技术是重中之重。

新工科时代的到来,主要目的是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未来5G时代的全面到来,新工科下的科技就业领域必将全面盛行开来。

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

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

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是当前新型工程教育的一种新思路,与传统的工科教育有所不同。

本文将会从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概念、特点、模式和实践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概念新工科工程教育是指将工科教育与实际工作场景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领导能力。

新工科工程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而是将学科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科人才。

二、新工科工程教育的特点1.强调实践能力:传统的工科教育缺乏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有限。

而新工科工程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实践的机会和实践的环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创新能力:新工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实践中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创新能力,这也是新工科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3.提高综合素质:新工科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工科人才,需要学生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往往是传统工科教育缺乏的。

三、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模式1.项目驱动:项目驱动是新工科工程教育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制定项目的目标和计划,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工作室式教学:工作室式教学是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有一个老师充当导师,带领学生开展实际的设计、研发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更自由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受课堂教学的束缚,更加自主地学习。

四、新工科工程教育的实践新工科工程教育的实践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与工业界的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

这种教育模式已被用在了多个高校和实验室的教育结构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近年来,很多高校已经将新工科教育理念纳入到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取得了不少效果突出的学生优秀成果。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1. 引言1.1 新工科理念及其重要性新工科理念是指在当前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与能力、实践创新精神和产学研融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以拓宽学科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产学研融合,促进高校和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将产业需求和科研成果有效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向更加实践导向、产业导向的方向发展,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2. 正文2.1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1.跨学科融合:新工科理念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致力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综合与创新。

通过跨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新工科理念倡导实践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项目来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产学研融合:新工科理念注重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产业界的需求纳入到教学和科研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科人才,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2.2 新工科理念特征1. 融合性:新工科理念强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倡导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学习。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创新与整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 前瞻性:新工科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导向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勇于挑战传统观念,追求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到底什么是新工科?

到底什么是新工科?
现代工程教育就是这个经典课程体系。
面临最大挑战是:学生要有耐心按班就序地学好学完前面的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最后通过毕业设计来实现工程化的专业集成。
科学时代的工程教育(三)
美国电机工程专业(包括了我们所有电类专业)在科学主导工程教育改革后通用的四年 课程框架图
科学时代的工程教育(四)
特点一:强调通识教育特别是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数学和物理等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和应用数理
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能力
计算思维
科学时代的工程教育(六)
特点三:实施专业认证标准(ABET 2000)
很多名校名学科(系)的 人才培养标准,虽然表达形 式略有不同、但其本质相差 无几。如分析能力的第一条 强调的是把数理和工程理论 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而不是上了多少门课或者考 试成绩如何。
从 1995年到2000年,CMU对过去毕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跟踪调查。他们的研究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 “课程上的越多的同学,以后取得的成就越小”。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像二战后的学生样,能按部就班学习。如果看不到应用前景,学生 不会有耐心去深入学习这门课程。但如果数理基础不扎实,以后学习新知识又将面临巨大的 困难与挑战。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课堂知识没几年就过时了。 工科教育陷入一个疲于奔命的怪圈。 CMU 推动了第三次工程教育改革: 1)把课程数目从 40 门减到 32 门,每学期平均四门( MIT 甚至容许学生 30 门课程毕 业)。 2)在大学一年级引进了项目课程,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对后面的课程内容有一个感性、 直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数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6大新工科专业:人工智能专业不是唯一,传统工科仍潜力巨大

6大新工科专业:人工智能专业不是唯一,传统工科仍潜力巨大

6大新工科专业:人工智能专业不是唯一,传统工科仍潜力巨大教育部发布的“四新”学科中,以“新工科”最为耀眼。

新工科专业“新”在哪?与老工科有什么不同?新工科“新”在哪?新工科既包括新的工科专业,又包括工科的新要求。

前者指一个全新的领域,后者是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原来泾渭分明的理科、工科,后来开始出现交叉的“灰色地带”,随着发展和需要又融入人文社科的内容,包括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等。

新工科虽然不再是单一领域,但仍旧离不开老工科的深厚奠基实力。

理科与工科交叉,人文社科融入“新”工科专业哪所院校强?非211、985院校也值得选择我们今天主要推荐人才紧缺且值得一学的六大类“新”工科专业,这些学科还是建立在“老工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中不乏一些专业特色的非“211、985”的高校,2020/2021届高考生可以提前关注!1.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只是时代衍生的新交叉学科,根本还是离不开“强劲实力”工科的支持。

大家熟知的计算机、电子、通信等都属于相关范畴。

那么,学校一旦有其中一门(类)专业是优势学科,相对的以此为基础的其他学科领域也不会“弱”。

”两电一邮“: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除此之外,数学、物理这两个基础学科,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科,可以说就是它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在“新工科”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机械、自动化专业以”机械五虎“院校为代表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车辆工程专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首先会想到背靠一汽、拥有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常年排国内第一名,当初新中国最早一批搞汽车的专家,都是从长春出去的,可见实力一斑。

以背靠一汽的”吉林大学“为首该类专业主要学习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同时会学习工程制图课程,学生的立体几何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需比较好。

另外,工科也尤为“看重”动手能力。

很多高中生在前18年没有怎么接触过“实验性质”的活动,但到了大学,你可以“大展拳脚”。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何通过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倡议,希望通过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和技术人才,为振兴经济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旨在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倡议。

新工科建设的宗旨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用技能和高质量综合素养的工程和技术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工程教育向产业需求转化。

当前,我国面临着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制造业转型的压力,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

为此,新工科建设强调要以全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开展产教深度合作,将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2. 实现工程教育课程的现代化。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工程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新工科建设要求对工程教育课程进行深度改革,引入最新的技术、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倡导综合素质教育。

新工科建设不仅要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体育、艺术和其他非学科类教育,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素质,使学生成为具备高素质综合能力的工程和技术人才。

4. 建立适应发展需求的体系机制。

新工科建设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多学科集成的教学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体系机制。

新工科建设不是一时的口号或口号,而是一个长期行动计划。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 强化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

全国各大高校加强课程建设,推出一大批符合实际需要的精品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你认识“新工科”
新工科专业异常火热!教育部近日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2018年立项的首批612个项目中,589个项目通过验收,其中96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

从2017年2月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这个“新概念”已在各高校轰轰烈烈落地,新工科到底“新”在哪里,发展状况如何?不少高校已经大胆迈出了第一步。

新课程,交叉融通中孕育创新
专家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2017级学生算是新工科的“尝鲜者”,她的老师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工程管理学院,“很多课程都无法明确到底是哪个学科的内容。

比如‘金融大数据及并行处理’,老师会丢来海量的数据,我们通过编程来预测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回头客,老师根据答案给出准确率的评分。


这也正是计算机金融专业的“新”,学校根据金融科技(Fin-tech)特色的教学方案重构课程,精心打磨了一套跨学科的全新课程内容体系,面向未来金融科技产业尝试跨界融合的工程教育。

在技术、产业、业态快速变革的时代,新工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世界最大。

在校生中,工科专业学生占比超过1/3,工学类研究生在研究生总数中占比37.93%。

但我国还不能说是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我国部分优势产业技术创新逐步进入‘无人区’,开始感受科技创新之痛,暴露了我们人才培养在基础能力、跨学科思维、创新意识、眼界格局等方面的短板。

”副教授告诉我们,新兴技术往往诞生于跨界交叉融合领域,“比如英国一家著名工学院给学生的课程任务是设计一款最先进的一级方程式赛车,里面涉及材料学、电子控制系统、空气动力学等。

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只是靠某一门学科,要靠融合。


如何实现真正的融合?专家认为,融合绝不是原有课程的拼凑,而是根据发展的需求,打破原有学科的边界,重构知识体系。

课程的“外皮”可以不变,但课程的“里子”一定要翻新。

在通过验收的名单中,专家获评优秀项目3个,表现亮眼。

我们注意到,在新工科火热发展的趋势之下,相继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脑科学研究院等。

“专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中的原动力作用,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和实践如何将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产生新的技术,培育新的工科领域,培养新工科人才。

”专家表示。

新课堂,从“校企接力”到“校企交融”
新工科的“新”也要求传统工科教学模式的革新。

在此次项目验收中,大学校长我们的“新工科新卓越工程人才四维度交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评优秀。

在他看来,尽管各高校都很重视工科学生的应用能力,但从技术到产品,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国的工程人才一度实行‘3+1’培养——3年在高校1年在企业。

然而在这种模式下,由于课程受到了压缩,教学必然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率先打造“新卓越计划”并与新工科建设计划有效对接,每个“卓越专业”开出2门以上由企业专家主讲的新产业课程,编写2本以上由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材,新建2门以上直面新工科需求的专业课程,建设1个以上校企合作实验室,将“校企接力”的分阶段合作培养升级为“校企交融”性一体化协同培养,校企共同开发、建设行业前沿类课程80门以上。

专家告诉我们,传统课堂上,老师们一学期讲理论,一学期讲实验,如今老师们主要采取的是问题导向式学习(PBL)。

例如《电路分析》课上,36个学生分为9个小组,每个小组从方案设计、电路原理图、性能仿真等步骤,最终合作制作出一台低噪声前置放大器。

“设备直接搬到了课堂上,学生们结合应用知识做真实器件,根据器件的各项指标互评互比,感受知行合一的艰辛和喜悦。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未来工程领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专家告诉我们,基于问题导向,学校引导工科学生浸润式学习,与20多家企业协同培养学生,在企业工作现场发现问题,“产业技术变化太快,我们不能用老的教学模式去教学生,只有教学做合一,学生自主探索,才能适应变化的未来世界。


新需求,凸显新工科教师瓶颈
“新工科主要体现在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但建设工作中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

”在采访中,有老师表示,在新工科建设中,教材、师资等都还跟不上。

大多数工科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课堂,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副校长发现,新工科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仍未形成稳定互惠的长效机制,普遍存在“校热企冷”、企业积极性不高和参与度不深的问题。

“新工科建设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建设者必须有远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中提前布局。

”专家教授直言,“而目前有些高校的新工科建设项目,是在原有的东西上贴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标签,并没有真正体现新工科建设的‘新’。

”正因为新工科建设需要把握未来,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上的挑战是必然的。

新工科专业往往需要解决几十年后的工业界需求,如何培养合适的教师?如何寻找到合适的企业合作伙伴,吸引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高校要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给新工科建设以足够的空间,才能将新工科建设的理想,铺就一条条清晰的实施路径。

“新工科”的影响绝不仅仅在工程领域,新工科的建设也不仅要融入理工科,专家说,“人类工程能力已经非常大,正在影响整个人类和自然环境,包括社会的公平。

”在“科学与人文的对话”系列讲座及即将推出的“科学之光”课程中,院士、长江学者等大科学家抛出一个个“灵魂拷问”:“在快播事件中技术是不是无罪?”“一项技术如何做到普惠而不是造成更大数字鸿沟?”“无人驾驶车失控了,是保护车内乘客的利益还是行人的利益?”
专家说,未来工程领军人才不仅要了解如何做好一件事,更要了解如何去做好事,“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知识背后的思维,是新工科建设中的应有之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