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环境分析

合集下载

论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其建构

论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其建构
低。 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 由全 国人 大制定 的关 于 民间 府对社 会的管理 , 甚至会动摇党 的执政地位 。 2 而 0世
组织 的 “ 母法 ” ,也没有保障公 民政治 自由的 《 社 纪 9 年代东欧 民间组 织在“ 结 0 颜色革命” 中所扮演的反
法 》 《 闻法 》 《 、新 和 出版法 》 这 不利 于 民间组 织 的发 政府角色 , , 似乎正好 证 明了他 们的这 种判断 。 特别是 展, 也不利于发挥其 自主 自治的权 力和协助政府治理 波兰团结工会 由“ 草根” 而一跃成为执政党 , 更是使得
民主与法治
党 政 干 部 论坛
论中国公民 厶 Z 二 j f 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其建构
O 孔 凡 彬

般认为 , 谓公 民社 会 , 所 是指 国家和社会 之 间
( ) 二 审批 登记和管理 方面的因素 现行 的管理 法规 对 民间组 织 的登记注册 限制性
的一个 中介性 的社 团领域 , 这一领域 由同 国家相分离
的组织所 占据 , 这些组织在 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 自主 条件太多 。 根据《 会 团体登 记管理 条例》 申请成立 社 , 权并 由社会成员 自愿结合 而形成 , 以保护或增进他们 社团 , 符合人 、 、 除 财 物和 名称等法定 条件外 , 还必须 的利 益或价值 。 可见 , 中国的公 民社会 既可指一 种特 符合排他性的“ 非竞争性 ” “ 和 限制分 支” 条件 , 特别是 定 的社会领域 , 也可 指在这 一特定 社会领域 中活动 的 必须挂靠 一个主管 机关 , 即必 须有 “ 婆家 ” 民政部 门 。 主体 。 据统计 ,0 纪 6 2世 0年代 , 国性 的社会 团体大 对 该社 团的设立 、 全 变更 和 注销 进行登记 和年检 , 主管 约有 10个 ,地方性社团估计在 6 0 个左 右 ,而到 机关对该社 团的业务进 行管理 、 0 00 监督 和查处 。 如此众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引言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社会资本、公民社会和发展成为人们的焦点。它们 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次演示将探讨这三个 概念的本质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以期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 角。
概念阐述
概念阐述
社会资本、公民社会和发展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三个重要概念。社会资本指的 是个体和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信任、规范和关系等。这种社会关系网 络可以为成员带来资源,促进合作与互利。公民社会是指由自由个体组成的团体 和组织,它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发展则指 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整体进步,表现为人们生活水 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公民社会的分类体系
4、身份分类:可分为市民公民社会和农民公民社会等。市民公民社会更注重 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议题,而农民公民社会则更农村发展、土地权益等议题。
二、中国公民社会的分类体系
此外,还可以根据组织性质、活动领域等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公民社 会在参与程度、组织能力、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五、结论: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 与制度环境
五、结论: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制度环境
总体来说,中国公民社会在推动政治改革、促进民主治理以及保障人民权益 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受到传统体制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的自 主性和独立性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政 府应加大对公民社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政策环境,提高公民 社会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
总体来说,中国政府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 的环境。然而,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思想的影响,公民社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仍 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估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估
理条例》 中民办 非企业 单 位仍 等 同于 一般 社 团来 加 以规 范 管理 。
但 19 国务 院专 门颁 布 了《 98年 民办非 企业 单 位登 记管理暂行 条例》 来规范有别 于社会 团体 的 民办非 企业单 位 的管 理 工作 。18 99年颁 布 的 《 社会 团体
・ 政治学研究 ・
中国公 民社会发展 的制度环境影 响评估
何 增 科
( 中共中央编译局 当代政 治研 究所 ,北 京 10 3 ) 00 2
摘要 : 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对旨在影响公 民结社行为和 民问组织活动的各种正式
规 则和 非正式规 则 的统称 , 些规 则的 集合体 是 决定公 民社 会 生存 发展 的 重要 外部 条件 。改 这
革开放 以来, 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制度环境表现 出选择性鼓励和选择性限制相结合的政 策取 我 向, 由此 出现公 民社 会发展 的有利 和不利 制度 性 因素并存 局 面 。现行 监 管 体制 以 限制 和控 制 为主要政策取向, 客观上制约着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与和谐社会 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设 “ 培育服务与监督规制并举” 的能促型民间组织管理体制应 当成为优化我 国公 民社会发展的
制度 环境 的努 力方 向。
关键 词 : 民社会 ; 度 环境 ; 响评估 公 制 影
中 图分类 号 :0 5 D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 80 20 )4—08 10 86 (06 0 00—0 7 笔者拟从社会 环境 、 政策层 面和 民间组 织 的制 度环 境等方 面 对 中 国 公 民社 会 发 展 的制 度 环 境 进 行 评估 :
己的对立面 。建 设社 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的 目标 的提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维度分析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维度分析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维度分析[1]*□ 伍俊斌[2]**摘要:公民社会建构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

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强大活跃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成功的重要保证。

公民社会建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四个根本转变。

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社会生活契约化体现对自由、平等、法治的价值追求。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科学界定和规范国家权力;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

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 社会构建 服务型政府 契约文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治领域日益扩大,长期形成的国家与社会一体化模式趋于解体,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分化的历史性变迁开始进行,现代意义的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发育、成长和崛起。

公民社会建构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项目编号:GD11XZZ02)阶段性成果。

**伍俊斌,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广东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政治学理论、政治发展与政治变革、中国政治和社会组织研究。

探索与思考一、公民社会的经济基础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公民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唯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才能培育公民社会生长的土壤。

(一)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对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加速了同质性、整体性社会的解体,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分离,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而不是权力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反映的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鼓励市场主体间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独立的个人还是形成组织的企业,在从事生产、交换、消费活动时都会竭力摆脱政府的家长式直接干预和控制,获取自由活动空间。

关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与路径分析

关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与路径分析
2013 ・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
◆政法论坛
关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与路径分析
马喜亨
摘 要 我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西方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不同,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转型, 建立了市场经济, 推动了中国社 会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化, 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各种社会利益团体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 善, 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公民社会对我国社会的建设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公民社会的内涵和建设基础、 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历程、 现阶段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指出促进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公民社会 多元性 路径分析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3)01-155-02 的阶段, 公民社会理论因与中国政治民主化、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趋势相符合而更加兴盛。 此阶段的研究, 主要是从政治社会学的 角度, 对作为实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究, 特别是对国家与社 会之间疆域的确立、 社会自主空间的建构以及第三部门的发展等 问题进行切实的论证。其代表人物有俞可平、 何增科等人。 三、 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 我国公民社会现在可以说发展到这样一种阶段, 即有了一定 的社会组织数量的累积, 有了一定的公民意识发展, 现在正处于 社会需求广泛增长, 社会组织出现向多层次结构化发展的需求和 发展基础, 公民意识寻求生长点的阶段, 社会改革和公民社会的 制度建设, 制度变革和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是互促互辅 的, 制度变革给社会容留出创新空间, 当社会创新累积到一定阶 段, 又产生新的变革需求和为变革累积基础。 没有经济社会文化 的渐进式发展, 公民社会不足以支持制度变革后的运作, 反过来 当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没有制度性的变革, 也会压抑社会 发展, 积累社会矛盾, 引发广泛的社会问题。 目前, 中国公民社会 的建设可以说是制度变革不足,社会发展受到压抑和矛盾被累 积。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相当数量的人认为 所谓的 “发展” 、 “进步” 就是单纯 GDP 的量变, 其它如政治文明、 社会文明等都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 认为,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经济增长 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当前在我国, 改革开放中暴 露出来的问题, 如利益分化与协调问题, 公民和政府因为传统的 思维定式而产生的冲突等, 只有经济、 政治、 社会都得到良好发 展, 特别是社会发展、 并造成一个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强烈的公 民意识并时时付诸实践的时候, 才可能更好地、 在一个规范有序 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四、 我国公民社会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 公民社会对我国社会的建设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 20 世 纪 90 年代初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社会中出现一系 列新情况和新变化, 促进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 史、 社会、 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公民社会的发展还很落后, 没有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一) 民间组织缺乏独立性 作者简介: 马喜亨,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 地方政府治理与民族自治。 中图分类号: D920.4 一、 公民社会的概述 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中, 公民社会既被认为是社会政治发展的 重要条件, 也被看作是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公民社会是一 个外来词, 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公民社会的概念, 用以描述与散 居的村落状态不同的城邦生活的特性, 即民主议事的、 自治的政 治生活共同体。康德的 “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博兰尼的 , “自发 秩序” 哈耶克的 , “自生自发秩序” 奥斯特洛姆所说 , “多中心秩序” 等, 都是把 “公民社会” 和城邦、 政治共同体、 文明社会作为一回 事。 在黑格尔的 《法哲学》 公民社会包括市场经济、 里, 志愿结社、 警察和独立的司法。 笔者认为公民社会的含义是指在政治的民主自治程序及国 家所不能侵犯的公民个人权利空间, 通过细化的制度得到很大程 度的保障的前提下所组织的志愿组织、并能保障公民的生活权 利、 休闲权利等。 现代的公民社会观是基于现代公民社会组织的 不断发展, 把公民社会看作是经济领域中的市场和政治领域中政 府的对应物。 由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和群体需求的增多, 社 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也趋向多元化, 政府不能也不可能包办公民和 社会的所有事务, 正如丹尼尔・贝尔说的, 全球化使得国家不仅 因太小而无法解决大问题, 而且也因太大而无法解决小问题。 二、 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 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的。 随着经济市场的建立, 社会现状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 随着而来 的有公民社会的建设, 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建立, 对我国民主社会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 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初期 第一阶段主要是从 1992 年开始到 20 世纪末。 20 世纪 90 从 年代开始, 中国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现实层面的发展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和确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 系, 而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 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也急需借用西 方科学的现代化的经验来推动自己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 知识界对公民社会的讨论主要围绕现代化的进程而展开。这一 时期的成果, 除了探讨建立中国的公民社会以外, 主要集中在对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评价和对概念移植问题的讨论上。 (二) 我国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阶段是从 20 世纪末至今。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治理和善 治理论的兴起, 中国政府的治理变革、 制度创新研究进入一个新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和发展的背景,并且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环境对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维和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环境的研究和评估,通过分析社会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首先,社会环境分析需要从经济方面来进行评估。

经济状况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

通过分析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了解到社会资源的分布、就业情况、收入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经济情况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而经济情况不佳的社会环境则会限制个体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其次,社会环境分析还需要考虑社会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艺术、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的文化背景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嗜好。

通过分析社会的文化特点,可以了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个体的行为提供指导,并为社会提供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机会。

此外,社会环境分析还需要考虑社会的政治因素。

政治是社会权力的分配和运用的方式,它影响着社会的组织结构、决策过程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社会的权力组织和国家机构的运作方式,进而评估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平性。

政治情况稳定和公正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个体的权益保障。

另外,社会环境分析还需要关注社会的技术因素。

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改变了个体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交方式。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信息泄露、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社会的技术发展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潜在风险,为社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社会环境分析是了解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和技术因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法理视野中的市民社会及其在中国的建构的开题报告

法理视野中的市民社会及其在中国的建构的开题报告

法理视野中的市民社会及其在中国的建构的开题报告
市民社会是指由自由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市民组成的社会形态。

在法理视野中,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几乎同义,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

市民社会的存
在与发展,对于政府的监督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尚不成熟,其建构也受到了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问题,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通过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现有的市民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建设情况,分析其发展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体系
分析我国现行有关市民社会建构的法律规定,重点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制定、实施情况,探讨我国市民社会建设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
完善建议。

三、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市民社会的概念和制度,是影响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研究如何弥补文化上的缺陷以促进市民
社会的发展。

四、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前景与发展方向
最后,本文将探讨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前景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分析现行的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问题,为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法律等各个方面。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社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因此,对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当前我国政治环境总体稳定。

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治环境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但是,政治环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腐败现象严重、官僚主义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依赖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对社会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未来我国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再次,从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文化传统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同时,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因此,未来我国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最后,从社会方面来看,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如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因此,未来我国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会环境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环境分析2篇

社会环境分析2篇

社会环境分析2篇社会环境分析1: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财富水平。

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城市化和数字化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但是,这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不公平,以及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和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审视当前的社会环境,认识到其中的机遇和挑战,为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佳策略。

首先,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机遇和财富。

然而,经济体的增长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瓶颈,这意味着竞争和不确定性会更加激烈。

为了应对这种环境,人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技术和数字化的发展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如自由职业、远程工作、数字经济等,这些都需要人们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其次,人均受教育程度和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这使得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智力资本得到了显著提升,人们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加剧,大多数选择总体规模较小的优质教育产业等领域,文化创意等轻创业领域生存。

而这种选择也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需要更好的创新和落地。

再次,全球化和数字化科技的推动使得社会的联系和互动更加紧密而无边际。

这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同时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和威胁。

人们需要寻找更加可持续的模式和方式,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如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适应变化,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人们需要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道路和办法,为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社会环境分析2: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社会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到城市化社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不公、人口老龄化等。

公民社会的建构

公民社会的建构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公民社会的定义:指包含了由个人、民间团体之间的自愿安排来组织的若干社会生活领域的政治共同体。

公民社会的基础,是尊重每一位公民的私人权利和私人自治。

因此,公民社会就必定尊重公民个人的尊严,并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某个政治目标为本,所有的政治目标都应是从人的幸福生活、全面发展出发、服务于人的。

从社会层级结构的角度来看,公民社会,就是人和人之间具有平等的权利、独立人格、机会和规则的社会。

在这一社会,法治高于人治,权利大于权力,法理高于人情,自主高于依附,公权高于特权,治理高于管制,能力因素高于非能力因素,非权力因素高于权力因素,民本高于官本。

公民社会的实质:公民社会的实质就是自治,它的内容就是人权,它的主轴就是政治利益的公平,它的表现就是不受威胁的自由。

第一,不管是建立在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国家—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分法基础上,公民社会都是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自主领域,相对独立性是公民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没有这种相对独立性,就没有公民社会;第二,公民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各种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志愿性团体、社会运动等,也就是说,公民社会的主要载体是大量的民间组织,甚至有学者认为公民社会就是指民间组织;第三,公民社会组织内部都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组织内的成员不是依据法律要求而组成的,同时依据协商民主原则来处理各自的事务;第四,这些组织都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润;第五,公民社会有其自身的一整套价值理念,如尊崇民主和法制的原则,个体性、包容性、多元性、公开性、参与性等。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公民社会大概有着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中国的公民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具有明显的官民双重性。

中国的民间组织绝大多数由党和政府创建,并受党和政府的主导,尤其是那些经过合法登记的有重要影响的民间组织,如各种行业组织、同业组织、研究团体、利益团体等。

第二,中国的民间组织正在形成之中,具有某种过渡性。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建构:价值和可能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建构:价值和可能

化 的 过 程 。 就 是 我 们今 天所 指 称 的“ 统 社 会 主 义模 式 ” 这 传 ,
在 这 一 模 式 里 , 会 被 国 家 淹 没 , 人 的 充 分 发 展 成 为 空 社 个 话 , 而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理 想 相 去 甚 远 。 只要 这 些 社 会 主 从 但 义 国 家 真 正 采 取 了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路 径 , 么 与 市 场 经 济 那 相 匹 配 的公 民 社会 迟 早 会 走 上 历 史 的 主舞 台 。 尽 管 迄 今 为 止 在 中 国 还 没 有 出 现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公 民 社 会 , 尽 管 迄 今 为 止 国 家 仍 控 制 着 主 要 的 社 会 资 源 , 家 与 也 国 社 会 的 关 系 仍 亟 待 规 范 , 公 民 社 会 理 论 的 引 入 还 是 具 有 但 重 要 价 值 。 界 因 此 多 了 一 个 有 效 的 分 析 工 具 , 究 视 角 也 学 研 得 以 改 变 , 再 是 单 纯 以 国 家 为 中 心 , 转 变 为 国 家 和 社 会 不 而 并 重 。 “ 家 和 社 会 ” 角 有 助 于 说 明 以 市 场 经 济 为 取 向 的 国 视 中 国改 革 开 放 2 0多 年 的 变 化 。2 0多 年 来 , 国 社 会 的 确 发 中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然 它 仅 仅 是 初 露 端 倪 , 社 会 自 由 流 动 虽 但 资 源 和 社 会 自 由活 动 空 间 的 出 现 , 间 组 织 的迅 猛 发 展 表 民 明 国 家 和 社 会 的关 系 正 在 重 组 , 示 中 国 社 会 正 缓 慢 地 从 昭 国 家 的 阴 影 下 走 出 来 。 这 一 意 义 上 说 , 民 社 会 理 论 在 中 从 公 国的 意 义 , 其 说 发 掘 了一 种 真 实 的 实体 存 在 , 如 说 它 张 与 不 扬 了一 种 价 值 理 想 和 评 价 尺 度 。 二 、 中 国建 构 公 民社 会 面 临 的 挑 战 在 出 于 对 公 民 社 会 本 身 和 公 民社 会 理 论 的 肯 定 性 评 价 , 关 于 建 构 中 国 的 公 民社 会 的 构 想 被 顺 理 成 章 地 提 了 出 来 。 然 而 这 一 构 想 一经 提 出便 面 临 巨 大 的挑 战 。 ( ) 一 构 想 仅 是 对 应 然 状 态 的 描 述 , 得 不 到任 何 一 这 而 本土资源的支持。 从 中 国 历 史 上 看 , 少 近 现 代 中 国 的 两 个 时 期 分 别 出 至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在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部分,分析了公民社会的含义和特征。

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分类部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组织和活动。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部分探讨了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影响。

接着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挑战和机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势、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制度环境、发展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发展建议。

1. 引言1.1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简介中国公民社会是指在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个领域,由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自发组成的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空间。

它是一个社会自组织和自治的领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受到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领域。

中国公民社会的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传统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专业协会等。

这些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是指政府对公民社会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

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限制,制度环境对公民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公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多义性概念,不同学者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公民社会有着不同的理解。

简单来说,公民社会是指在政府和市场之外,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发组织起来,参与社会事务并发挥作用的领域。

公民社会强调自由、平等、协作和社会责任,是社会民主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公民社会的概念界定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公民社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发社会组织形式,不同于政府和市场。

公民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构成的网络,包括NGO、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

制度环境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制度环境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制度环境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制度环境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社会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公民通过组织起来参与公共事务,行使公民权力并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的社会形态。

制度环境是公民社会成长和繁荣的基础,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体制也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这种制度环境的转变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条件。

首先,经济制度的转型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量人口脱离贫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转型带来了市场化、私有化的改革,培育了中产阶级,拓宽了社会阶层结构,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更广泛的参与主体和更多的社会资源。

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个体和群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

其次,政治制度的改革为公民社会的成长创造了政治前提。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虽然进展有限,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步。

例如,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明确表示要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完善法治制度,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等。

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在互联网的发展下,信息流通更加便捷,公民社会组织更容易形成和扩大。

此外,文化制度的演进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个人责任和公共道德,这为公民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和平等的观念逐渐得到推广。

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公民社会理念的认同和文化的转变,因此文化制度的演进在公民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虽然制度环境的发展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但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我国的法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执行力不够强,司法独立性不够完善,这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1. 引言社会环境分析是指对一个特定社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社会环境是指社会内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因素。

进行社会环境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现状和趋势,预测社会变化,辅助决策和规划。

本文将以我国社会环境为例,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和评估。

2. 社会文化分析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团体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习俗、传统等方面的因素。

它对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重要影响。

在我国,社会文化因素十分丰富多元。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流长。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尊老敬老、孝顺父母、勤劳节俭等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其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对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积极作用。

最后,全球化的影响也在改变中国的社会文化。

外来文化的输入和传播使得中国的社会文化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3. 政治分析政治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治制度、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都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

中共中央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各级政府按照中央的指导方针进行统一管理和领导。

政府的政策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发展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经济分析经济环境是社会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稳定。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高速度和稳定性。

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和经济特区,经济发展更加迅猛。

其次,中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制造业向创新和服务业转型。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以及整个社会形态所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

分析社会环境是对当前社会状态的认知和评估,有利于揭示社会的发展趋势、问题和矛盾。

在当今社会,社会环境分析至关重要,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工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是构成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的多元化、个性化价值观念之间存在冲突与碰撞。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享乐,这也影响了社会的整体氛围。

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环境的重要指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然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也在社会中逐渐显现,需要引起重视。

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个健康的政治制度可以为社会提供稳定、公正的制度环境,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政治腐败、暴力恐怖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不断加强治理和监督,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同时,就业形势也面临新的挑战,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

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来促进就业,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综上所述,社会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和评估。

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

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和分析社会环境,不断适应变化,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希望人们能够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帷幕下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现实路径

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帷幕下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现实路径

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帷幕下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现实路径一、公民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1、公民社会价值特征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要求公民社会包含诸多价值:市场经济、政治参与、契约精神、法治原则等。

第一,市场经济是公民社会赖以产生的前提。

市场经济所释放的巨大能量解构传统的同质性社会,打破基于地缘和血缘所形成的陈旧社会关系,唤醒人们的利益意识,催生契约观念。

公民社会要求个人自由、平等观念和自主精神等精神价值唯有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上萌生壮大。

公民社会的涵义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与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十分契合。

第二,公民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公民政治参与以及国家权力合理的限制。

公民社会维护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防止具有膨胀本性的国家权力威胁而要求公民和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合作管理,这就要求退出国家主义思维,政府实行政务公开。

近些年来,政府建筑“阳光”平台,实行政务公开,推进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阳光。

提升政府公信力,打造透明、阳光政府,推进决策和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

第三,契约精神是维持公民社会良好运转的前提。

它促使公民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平等自治的契约关系,社会组织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相互推动促进。

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国家要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国家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应当发挥契约精神,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第四,法治原则是任何文明社会必备的栅栏。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1]法律本身并不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以另一种理性的方式提醒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强公民守法意识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2、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主体、目标及原则相契合改革开放经验证明,继续实行市场经济是必然选择,公民社会的发展则成为必然趋势,培养良好的独属于现代公民精神相伴而生。

拥有独立理性的主体精神是构建公民社会以及和谐社会主体的中枢。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

:中国――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可所是谓经历了一系列不平凡的道路。

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中国现在正处于近两百年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

尤其是近些年来政府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扶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是政治上相对较稳定,法制化进程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并步入正轨。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因此在国际上我们受到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仇视和敌对。

还有就是现在出现的一些事件,比如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中印边界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和矛盾的不断升级,造成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局势的不断紧张,给一些对我国有敌意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可乘之机。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引起关注和高度重视的,所以归结来说,中国的政治环境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既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加快发展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又要不断巩固我国的国防力量,以捍卫我们的祖国。

国际――从两极格局到今天的一超多强,国际政治格局可所谓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特别的,在 2008 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西方大国的综合国力出现相对削弱的趋势。

中国等新兴大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国际力量的彼消此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大国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则的战略优势,在高科技、军事、舆论传播等领域其竞争力仍遥遥领先。

与此同时,西方大国意识到国际体系出现于己不利的力量转移,开始调整战略策略,一方面通过 G20 等新的国际机制将新兴大国纳入全球治理协调体制,试图转移矛盾和降低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利用低碳规则、汇率机制、军事威慑等各种软硬手段牵制、压制和打击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极力维护不公平、不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摘要:中国的公民社会被理解为在国家和政府的公共领域的社会丶经济文化领域享有相对独立和自治权的领域,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以及依法治国理念的实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公民社会;现实基础;民主制度;社会团体前言:公民社会其重要表现是私人领域,这种私人领域是根据人们自主的精神,遵守着领域内部习惯原则进行的,不需要外部的干涉。

中国当代公民社会是处于政府领导下的公民社会,民间组织的建立离不开党政的领导,必须以党政机关为依托,而机关单位要对对民间组织领导负责。

(一)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出现是源自当代自由主义的崛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东欧剧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工人工会开始反对国家集体所有制。

工人通过提出扩大集体领域以及公民社会的自主权,来反对国家对人民的支配。

这些国家希望通过建立公民社会来稳定社会秩序,缓和国家与人民的矛盾。

中国的公民社会被理解为在国家和政府的公共领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享有相对独立和自治权的领域,即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领域。

公民社会是建立在国家政治机关之上的,所以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比较于公民社会的政治冷漠,公民社会更强调的是公民参与政治,民主建设。

确保公民参与政治的合法性,能够尊重每一位公民的意愿与要求。

这也是公民社会的标志与政治内涵。

与公民相对的就是私民,私民也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人,私民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与关系为原则的,私人尊奉个人主义精神,所以私民只会关心自己本身的利益,不存在对他人的,对集体的责任与义务。

这种自然人会刻意的回避政治参与,减少与国家机关的对话,对政治抱有冷漠的态度,所以私民只拥有作为“人”的自然性特征,并没有作为政治单位的特征。

公民提高自我素质,自觉的参与到国家政治建设中来,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民主建设来保障公民本身的权利。

在这种参与的同时,公民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

在公民社会当中,人民可以提高参与政治的热情和对民主建设的积极性,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颁布的《 民法通则 》确定社会 团体可以取得法 , 人资格 ,并且其 中关于法人的一般规定可以适用 于社会 团体 。再次 , 团登记制度方面, 社 重要 的法 规包括 :98 国务院颁发 的 《 19 年 社会 团体登记管
退出许多社会控制领域 ,至上而下的行政 限制越 来越少 , 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经济、 社会乃至政

般 而言 , 治学意义 上 的“ 民社会 ” 政 公 概念通
助于提高社会 民众关心和参与要由那些保护公民 ,

权利和公 民政治 参与 的 民间组 织构成 ; 而社会 学意 义上 的“ 民社会 ” 公 概念则 强调 “ 中间性 ”即公 民社 ,
发 展起 来 。那 些从 政府 和 原有 的 国家 控制 下 的单
的信任、 互惠、 合作和规范与人格网络对政治稳地
和社会发展 的重要价值( 参看王维国 07 。 20 ) 公民 参与社会团体 , 以培养集体行动的习惯 、 可 民主精 神, 从而增强社会参与的规范性、 有效性。社团组 织的强大和完善 ,不仅可以在内部训练人们 的政
《 让民主政治运转起来》 汉斯 ・ , 克曼指称的“ 民 公 社 会 的粘 合 剂 ”还 是 肯尼 思 . 顿揭 示 的“ 会 资 , 纽 社 本三模型与民主的三模式”都无一例外地阐述了 , 社团参与具有提高社会资本存量的功能,公 民间
民社会的生长奠定 了基础。 其次 , 逐步推进的政府 改革为 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 了可能性和必要 性 。国家放弃 了或部分放弃了一些社会资源的占 有和直接控制 , 从而使得“ 自由流动资源” 产生并
【 作者 简介】 静雅 (9 4 )女 , 李 18一 , 福建省仙游县人 , 集美大学政法学 院社会学系助教 , 研究方 向: 社会学 。

6 ・ 7
会群体。这些社会组织或群体不再受 国家 的直接
控制 ,其 占有资源和社会地位也不再是国家分配 的结果 。 从一定意义上说 , 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依 赖于社 团组织的发育程度 ,社团的发育程度就是 政府职能确定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机构改革的深度与进程 ( 侯小伏 ,03 。 20 ) 此 外, 在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 中, 民参 公
与 意识 和公 民文化 正在 逐步 养成 。随着政 府逐 步
自由 。涉及 公 民社 会 组 织 最 重要 的法 律 制度 , 首
先 ,宪法》 3 条规定 :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有 《 第 5 “ 言论 、 出版 、 结社 、 行 、 威 的 自由。 这 为公 民的 游 示 ”
结社权 利 和结社 自由提供 了宪法保 障。 次 ,9 6 其 18
21 0 0年 9月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 eJ u n l
S p2 0 e .01
S ra . 5 . e i lNo 1 7 No 9
总 第 17期 第 9期 5
中国公民社会建构 的环境分析
⑨ 李静雅
(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 , 福建 厦 门 3 12 ) 60 1
中国公 民社会 发展 的 时代 背 景
中国公民社会 的发展 ,是与我 国特有的社会 结构变革息息相关 。历时 3 0年来的社会变革 , 从 本质上说 ,是 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社会资源的状况 发生 了根本 性 的变 化 ,这种 结构 性 变 动将 中 国带 人了一个新 的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对于 市场秩序建设的要求 ,以及政府改革转移出的社 会 职能 , 都需要社会 自组织来承载( 参看李路路 , 19 ) 所有这些改革变化都为新的社会组织的生 8。 9 长 创 造 了有利 的条件 ,也 为 中 国公 民社会 的 出现
会的基础和主体都被界定为公 民所结成 的各种各 样 的公 民社 会 组 织 和 民 间 组 织 (il os tm o c i cn ru r v o i cis iycnoi s iloe ostm ,简称 C O )何增科 ,0 7 。 v ct ru S s( 20 )
因此 , 民社会 的发育 程度在很 大程 度上 可 以由民 公 间组织 或社 团组 织 的发展程度来 衡量 。 我 们 考察 一 下作 为公 民社会 之核 心特 征 的社 团参 与 的作用 , 可 以发 现 : 便 无论 是 帕特南 笔 下 的
【 摘
要】以社 团参 与为核心特征 的中国公 民社会 的发展和 完善 对于 当代的政 治民主和社 会和谐具有十分
重要 的作 用, 分析我 国公 民社会发展的 时代背景 , 为历 史 3 认 O年的社会 变革 为中国公 民社 会的培育提供 了必要 的机 会、 条件 和发展 空间 , 而阐述公 民结社及公 民社会 发展 的制度环境 , 进 并提 出进一 步构 建公 民社会和发展 民
主政 治 , 当 以克 服 政 治 制 度和 法律 规 范的 障 碍 为 首要 前提 。 应
【 关键词 】公民社会 ; 制度环境 ; 时代背景
【 中图分类号 】 C 1 【 9 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0 — 0 6 2 1 )9 0 6 — 3 0 9 3 3 (0 0 0 - 0 7 0
提 供 了必要 的机会 、 条件 和发展 空 间 。 首 先 ,市 场经 济 的发 育释放 出蕴涵 在 中 国社 会各 个 层 面 的能量 和多 样性 的需 求 ,为社 团和公
会是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 ( 参看俞可
平 ,932 0 ,022 0 )不管哪 种解释 , 民社 19 ,002 0 ,0 6 。 公
位中分离出去 的职能以及 由此产生 的自由流动资
源更多地转给各种民间社会 团体和中介组织 , 这

治技巧 , 培养成员的参政意识 , 还可以在外部上成 为其成员表达建议 、 宣传意见的有利工具 , 从而有
切 呼唤着各种社会 中间组织的出现和公民社会
的兴起。 再次 , 社会改革形成 了新的社会组织和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