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玉米大豆比较优势分析
东北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东北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东北杂粮产业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它包括小麦、玉米、大豆、薏苡、高粱等多种粮食作物。
近年来,东北杂粮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首先,东北杂粮产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随着国家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主粮如大米、小麦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次粮如玉米、高粱等的需求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东北杂粮产业的市场空间有限,产销难题比较突出。
其次,东北杂粮产业的种植结构亟待优化。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较大,占据了大部分农田资源,而其他杂粮的种植面积有限。
这不仅导致了东北杂粮产业的单一性,也限制了其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因此,东北杂粮产业需要通过合理的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
再次,东北杂粮产业的相关政策和扶持力度相对不足。
与主粮相比,国家对于杂粮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导致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更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有助于推动东北杂粮产业的发展,引导更多的农户和企业参与其中。
然而,尽管面临一些困境,东北杂粮产业也有着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度提高,杂粮的市场需求有所增加,为东北杂粮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推动杂粮产业的发展,通过
创新种植技术、加强品牌推广和提供优质产品等方式,增强了东北杂粮产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东北杂粮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种植结构、推动品牌建设等方式,东北杂粮产业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我国玉米大豆种植现状及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玉米大豆种植现状及间作高产栽培技术我国玉米和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泛,产量巨大。
玉米和大豆的种植现状和栽培技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农民种植技术的水平都对玉米和大豆的种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我国玉米大豆种植现状及间作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大豆种植现状1. 玉米种植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之一,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由于我国地广人多,玉米的种植分布区域较广,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方式和管理技术也存在一定差异。
2. 大豆种植现状:大豆是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我国大豆的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增加。
二、间作高产栽培技术1. 间作优势:玉米和大豆的间作种植是一种有效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作物的产量。
在玉米大豆间作中,大豆可以起到提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氮素含量的作用,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2. 间作栽培技术:要实现玉米大豆的高产栽培,关键是科学合理地选用品种、确定种植密度和间作模式。
在选择玉米大豆间作品种时,应根据两种作物的生长期和生理特性进行合理搭配,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好的品种。
确定种植密度和间作模式时,应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农作物生长特点和农民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以提高作物的利用效率。
3. 土壤管理:土壤肥力是玉米大豆高产栽培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土壤管理。
在土壤肥力保护和提高方面,可以采取合理施肥、合理耕作、合理轮作的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为玉米大豆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要注意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确保土壤的生产力持续稳定。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作者:张艳红李爽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9年第09期摘要:文章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选择了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4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的定量研究。
通过对黑龙江省2005-2007年3年平均指数的测算结果的分析,得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存在差异。
文章最后依据结果,对黑龙江省主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和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法;比较优势一、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法对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研究,这一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适用于国内不同区域之间某种产品,或同一区域内不同产品之间比较优势的衡量和比较。
构建指标包括效率优势指数EAI(Efficiency Advantage Indices),规模优势指数SAI(Scale Advantage Indices),综合优势指数AAI(Aggregated Advantage Indices)。
1、效率优势指数EAIEAI是各种种植区域某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域所有作物平均水平的比率与全国该作物单产水平占全国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进行对比。
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作物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如下:EAIij=(APij/APIt)/(APj/APt)式中,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AP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单产;APit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平均单产;APj为黑龙江省j种农作物平均单产;Apt为全省所有农作物的平均单产。
EAJij>1,说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i区j种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EAIij2、规模优势指数SAISAI反映一个地区某一农作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它是市场需求、资源察赋、种植制度等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规模优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情况。
其计算公式如下:SAIij=(GSij/GSi)/(GSj/GS)。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一、引言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基础。
中国作为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性比较优势,重点培育粮食优势产区,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措施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集中产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等区域发展概念,陆续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粮食丰产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对于支撑国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78-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30476.5万吨增加到60193.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从316.6公斤增加到442.37公斤,实现了我国粮食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
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总量问题对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已经显著地趋于减弱,而结构问题对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显著增强,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也发生了重要分化,原有“南粮北调”的格局发生逆转,粮食主产中心逐步北移,且有逐步集中到少数地区的趋势。
分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晋冀鲁豫、东北、东南沿海、长江中游、西北、西南和京津等粮食生产区域格局。
其中的一些区域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目前已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来之不易的10年连续增产,但我国粮食生产长期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水土资源等制约因素日渐增强,极端气候条件和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导致粮食生产的风险增加。
按照《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要求,适应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以及品种结构供需变化的新趋势,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布局粮食的优势产区,对于协调我国区域间粮食供求关系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在2009—2010年间的五大粮食作物,即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最后得出我国的稻谷优势主产区是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四川、安徽六省;小麦主产区域主要是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五省;玉米主产区域是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和黑龙江七省;大豆主产区域是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吉林四省;薯类作物主产区是四川和内蒙古。
【关键词】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集中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
区域比较优势主要通过区际比较来实现。
本文主要选择产量、规模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这三个能够代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在2009—2010年间五大粮食作物,即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进行比较优势分析。
一、产量比较优势指数(Yield Comparative Advantage)产量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一定区域内粮食作物的产出率,根据该指数的大小来判断这一区域内某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为:Aij=[Yij/Yi]/[Yj/Y]其中,Aij=i地区j种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Yij=i地区j种作物的粮食产量,Yi=i地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Yj=全国j种作物的产量,Y=全国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
如果Aij1,表明i地区j种粮食作物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产量比较优势,并且A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根据表1中2009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中,辽宁、吉林、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和河北这八省的稻谷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这些省份的稻谷生产率较高;其他五省的指数也接近1,充分说明其稻谷生产率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
中国玉米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e c on Fi s ar h nan i la on c a nd Ec om i s ue c Is s
N m e 8 (ee l eaN.2 ) u br Gnr rl o31 aSi
A g s,2 1 uut 00
中 国 玉 米 生 产 比 较 优 势 分 析
赵 芳
( 吉林 大学 农 学部 , 吉林 摘 长春 10 6 ) 30 2
要 :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选取 2 0 -2 0 04 0 8年数据 资料 分析 了我 国玉米主产 区玉米
生产的 比较优势 ,结果表 明吉林玉米 生产综合 比较优势 显著 ,但 生产 效率优 势不明显 。通 过对
式 中 :A i i j 作物 的效 率 优势 指 数 ; E I为 区 种 i A i i j 作 物单 位 面 积 产 量 ; P 为 i P为 区 种 Ai 区全 部农作 物平 均 单 产 ; P 为 全 国 j 作 物 平 均 单 Ai 种 产 ; P为全 国全 部作 物平 均单产 。 A
收稿 日期 :2 1-51 0 00 - 0 基金项 目:吉林省教育厅 “ 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0 9 1 ) 20 6 6 ;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项 目 (0 9C 6 ) 20 J 0 2 作者简介 : 赵 芳 (9 5 ,女 ,吉林 长春人 ,讲师 ,管理学博 士 , 17 ~)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E m i m 3 6 -a :a y 19 l
E I> , A 1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 区j i 种作物
生产 具有 效率优 势 ;A; 表 明 i j 作 物与 E I<1 区 种 全 国平 均水 平 相 比 , 生产 效 率 处 于 劣势 。E I值 A ; 越大 , 生产 效率优 势就越 明显 。 规 模优 势指 数 S I Sa dat eIdcs A ( cl A vna nie) e g 反 映一个 地 区某 一 作 物 生 产 的 规 模 和 专 业 化 程 度, 通过 分析特 定地 区 、 定农作 物 的播种 面积 占 特 该地 区所有 农作 物总播 种 面积 的 比例 与全 国该 比 例平均 水平 的对 比关 系 , 考察 该 种农 作 物在 该地
中国不同地区大豆单产及品质性状的比较
中国不同地区大豆单产及品质性状的比较中国是世界上种植大豆最多的国家之一,各个地区的大豆单产和品质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国不同地区大豆单产和品质性状的差异,以期为大豆种植和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大豆单产在中国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产区之一,其大豆单产相对较高。
这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同时该地区大规模种植大豆的农田面积也较大,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
而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的大豆单产较低。
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同时土壤条件不够理想,限制了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此外,南方地区农田面积相对有限,在大豆种植上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大豆单产相对较低。
其次,不同地区的大豆品质性状也存在差异。
大豆品质的主要指标包括含油率、蛋白质含量以及油脂酸值等。
据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大豆产量相对较高的同时,其品质性状也相对较好。
东北地区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油脂酸值较低,因此产品质量相对较高。
而南方地区的大豆品质相对较差,蛋白质含量较低,油脂酸值较高,因此产品品质相对较低。
有关大豆品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种植区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同所导致的。
东北地区气候干燥,土壤富含有机质和适宜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大豆品质相对较好。
而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土壤条件相对较差,对大豆的生长和发育不利,因此大豆品质相对较差。
针对不同地区的大豆种植和发展遇到的问题,应根据地区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东北地区,应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大豆的品种选择和育种工作,以提高大豆品质和产品质量。
在南方地区,应加强土壤改良和调整,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和种植管理措施,通过合理的肥料施用和灌溉管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单产和品质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
东北地区的大豆单产相对较高,品质性状也相对较好;而南方地区的大豆单产较低,品质性状相对较差。
不同地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所导致的。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能力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能 力 必 然 存 在 差 异 。 为 此 笔 者从 主 要 粮 食 作 物
生 产 能力 方 面 . 1 9 — 0 3年我 国各 地 区粮 食 对 9 9 20 生 产 水 平 比较 优 势 进 行 分 析 ,以 确 定 主 要 粮 食 作 物 优 势 产 区 ,为 促 进 粮 食 生 产 的 区 域 优 化 布 局 提供 理 论 导 向 。
食 生 产 的 区域 比 较 优 势
关键 词 : 食 作 物 ; 粮 区域 比较 优 势 ; 量 优 势 指 数 ; 模 优 势 指 数 ; 合 优 势 指 数 产 规 综 中 图 分 类 号 : 361 ;345 F 2 .1 0 . F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00 (0 6 0 — 0 9 0 10 — 9 7 20 ) 0 1— 3 4
粮 食 问题 和 农 民增 收 问 题是 现 阶 段 “ 农 ” 三
区域 比较 优势 。
11 产量 优 势指 数 .
问 题 的焦 点 . 其 在 粮 食 主 产 区 , 产 又增 收 是 尤 增
一
道难 题 。 o 4年 中央一 号 文 件 就 明确 提 出 “ 2o 集
产 量 优 势 指 数 从 资 源 内涵 生 产 力 的 角 度 反
1 . 规模 优 势指 数 2
。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 来 . 多 学 者 把 比较 优 势 许
理论 及其分析 方法 引入到地 方农业 研究 中 , 探 讨 地 方 农 业 比较 优 势 。 国 际 比较 到 国 内 比较 . 从
规 模 优 势 指 数 从 外 延 角 度 反 映 一 个 地 区某 种 作 物生 产 的规 模 和专 业 化程 度 . 达式 为 : 表
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2005-2010的比较优势分析
A A 一
面
2 数 据分 析
采用 E x c e l 对文 献E 卜E 。 的数 据 进行 分 析 , 结
果 见表 1 —4 。 .
表1 2 0 0 5 —2 0 1 0年 辽 宁 粮 食 作 物 规 模 比较 优 势 指 数
O .91 2 .9 2
O. 45
0 .8 9
3 .2 2
O. 59
2 .8 1
0 .4 6
2 .5 O
O .5 9
2 .7 3
O .5 1
大 豆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3 0
基金项 目: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项 目( 1 1 J K 0 4 7 8 ) 。 作者简介 : 张先叶( 1 9 7 1 一 ) , 女, 汉族 , 陕西大荔人, 硕士 , 讲师. 从事金融数学、 统计 方 面研 究 工 作 。
踞
O. 93 0.9 3
0 .8 6
0 .9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91 0. 87
O .9 3 0 .91 1 .2 4 O .9 3
O.9 O
0 .8 8 1 .4 0 0.9 9
O 1 O 1
1. 4 0
1
1 . 33 O. 94
植 业 的结构 调整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 。
效 益优 势指数 :
BA I 一
综 合 比较优势 指数 :
1 数 据 来 源 与研 究 方 法
数据来 自 2 0 0 6 —2 0 1 1年《 全 国农 产 品成 本 收 益 资料 汇编 》 _ 1 ] 、 《 辽宁 省统计 年鉴 》 [ 2 ] 、 《 中 国统计
漫谈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优势要点
漫谈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优势要点大豆和玉米作为两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间作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大豆玉米间作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大豆玉米间作的优势、种植技术、管理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大豆玉米间作的优势1、提高土地利用率大豆和玉米作为两种不同生长周期、生长方式以及养分需求的作物,其间作能够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种植,发挥了很好的土地利用效率。
2、优化生态环境大豆在初始生长阶段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氮气,增加土壤氮素含量,为后期玉米生长提供养分条件。
而玉米在施肥过程中可以吸收大豆周围的空气中二氧化碳,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
3、提高作物品质大豆玉米间作可以促进两种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全面提升整个农业生产效益。
1、适宜选取大豆品种在选择大豆品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周期、耐旱、耐病性以及产量等因素。
一般而言,早熟、中早熟和耐病性好的品种是较为适宜的选择,如枣庄大豆3901、桂小豆、长江一号等。
2、调控大豆种植时间在进行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时,应根据大豆种植时间因地制宜。
如果地处南方或低海拔区域,可以在冬季种植;如果地处北方或高海拔区域,则应在春季进行大豆的种植。
3、精准施肥大豆和玉米的养分需求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两种作物的不同需求量进行定量、定期供给。
具体而言,大豆在生长初期以磷、钾为主要营养元素,而玉米生长前期则需要较多的氮、磷、钾等元素。
4、病虫害防治大豆玉米间作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常见的病虫害有:大豆丝核菌病、玉米病毒病、玉米螟等。
在防治上,可以使用合理的生物、化学防治方法,如有机肥、微生物制剂、半保护性化学药品等。
三、管理要点1、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通风在大豆玉米间作过程中,保持土壤湿润度和适宜通风是十分重要的。
种植前需要将土壤进行充分的深松,避免直接接触,使之保持适度的通气性。
东北四省粮食种植优势
东北四省粮食种植优势
东北四省指的是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个省份,这些省份拥有辽阔的耕地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这些地区有着很好的粮食种植优势,下面具体来看。
一、气候条件好
东北地区气候多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是我国粮食优势区之一,其昼夜温差大,季节差异明显。
长夏短暂,适合早熟品种和玉米等快速生长的作物生长。
此外,东北四省的年降水量较为均匀,夏季降雨量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于水稻这类需要充足水源的农作物来说更是如此。
二、土质优良
东北地区的土地以黑土为主,其肥力很高,土层厚度一般在30厘米以上,农作物能够得到充足的养分供应,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此外还有较多耕地沙漠化采取补救措施的肥沃草地,里面生长着优质的青贮料,可以用于饲料的生产,也可以用于畜牧业的发展。
三、传统发展禾本科作物
东北四省普遍发展小麦、玉米、大豆、稻谷等禾本科作物,而这些粮食作物在全
国物种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布上说明,东北是相对优势的地区。
尤其是北方小麦、东豆公司五号等品种的提出,为中国粮食生产遭遇的困难提供了解决途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呈现出了发展粮食种植业的现象。
四、农民生产方式多样
东北地区的农民普遍拥有耕作技术和经验,同时在农村社会和生活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和素质,对于粮食种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东北四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且农民们具备较高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这些都使得这里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在未来的科技进步和调整产业升级还会持续发掘和提升其生产力,为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七大区农业综合分析概要
中国七大区农业综合分析概要1.东北区(黑、吉、辽)农业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分析(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开发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农业特色(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
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2.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农业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分析:(1)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
多数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方,盐碱危害很严重。
(3)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不少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特色:(1)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和低山甘薯种植较多。
(2)棉花是本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冀、鲁、豫三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产棉区。
本区植棉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
3.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农业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分析:(1)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其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子
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子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比较自己的优势来进行合作交换,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比较优势原理的提出者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他在1817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学与税收原理》中首次提出了这一理论。
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产业布局、劳动分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国际贸易领域。
假设国家A擅长生产玉米,而国家B擅长生产大豆。
如果国家A生产玉米的效率高于国家B,而国家B生产大豆的效率高于国家A,那么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两国可以进行贸易。
国家A专门生产玉米,国家B专门生产大豆,然后彼此进行贸易。
这样,两国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玉米和大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其次,在产业布局方面,比较优势原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假设某个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另一个地区有着丰富的铁矿石资源。
如果两个地区都想发展钢铁产业,那么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应该让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专门生产煤炭,而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地区专门生产铁矿石。
这样,两个地区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取所需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再者,在劳动分工方面,比较优势原理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假设某个工厂有着高效的机械设备,而另一个工厂有着熟练的工人。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应该让机械设备高效的工厂专门进行机械化生产,而熟练工人的工厂专门进行手工生产。
这样,两个工厂可以通过合作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产业布局、劳动分工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比较自己的优势,不同个体或国家可以实现合作交换,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一原理的应用使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因此,比较优势原理在现代经济学中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规律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规律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农作物种植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就水稻而言,东北地区的主要适宜种植区域集中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
这些地区具有湿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资源和沃土,适合水稻的生长。
同时,这些地区在冬季有足够的地下水源供应,可以提供充足的灌溉条件。
3.玉米是东北地区农民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适合在较广阔的区域内种植。
吉林省被誉为中国的“玉米之乡”,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大面积的玉米种植。
黑龙江省的北部地区也具备良好的玉米种植条件,这里阳光充足,夏季气温适宜,是玉米的重要产区。
4.大豆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这些地方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特别适合大豆的生长和发展。
同时,这两个省份的土地面积广阔,为大豆的大面积种植提供了条件。
5.针叶林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尤其是吉林和黑龙江省。
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适宜针叶林的生长,同时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针叶林可以提供稳定的木材产业和相应的经济效益。
6.除了以上提到的主要农作物外,东北地区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物适宜种植。
例如,辽宁省的西部地区适宜种植苹果和梨子,这里具备温带水果种植的良好条件。
黑龙江省的南部地区适宜种植黄豆和小麦等作物。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土地肥沃程度、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水稻、玉米、大豆、针叶林等作物在各自适宜的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种植。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巨大,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玉米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就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冷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理想的玉米种植区。
据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年产量居全国前列,玉米生产一直是辽宁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1. 优势地区辽宁省主要的玉米种植区集中在辽中平原和辽西地区,如沈阳、鞍山、丹东、铁岭、抚顺等地,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玉米的生长。
2. 种植面积和产量据统计,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5%,年产量占全国的10%左右。
玉米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较大,年产量在几千万吨左右。
3. 产业结构玉米产业是辽宁省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玉米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玉米加工企业分布在城市和工业园区。
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玉米产业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种植结构调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辽宁省玉米种植结构正在发生着调整。
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逐渐向多样化、高效化和生态化发展,农民对于种植新品种、新作物的积极性增强,玉米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加大。
2. 加工产业升级与此辽宁省玉米加工产业也在不断升级。
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规模化、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
玉米加工企业的产品向高附加值、高端化方向转变,满足市场对优质玉米深加工产品的需求。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推动下,辽宁省加大了对玉米等农产品的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撑力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4.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辽宁省玉米产业也在积极探索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通过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与加工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玉米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东北黑土区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及比价研究
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不同地区各个种植模式进行生态经济效益加 总,认为南部(第一、二积温带)最佳轮作模式是两年或三年玉米 +一年大豆,中部(第三积温带)最佳轮作模式是玉米大豆一年一 轮,北部(第四、五积温带)的最佳轮作模式是两年或三年大豆+ 一年其他作物。(3)在目前的单产水平下,玉米大豆的合理比价 为1:2.94。
本文以积温带划分为基础,运用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不同种植模式 对土壤和气体排放产生的影响和作物单产情况,运用综合指数法 计算各地不同轮作模式的经济生态总效益,提出黑龙江省南部、 中部、北部适宜的轮作模式;同时收集玉米大豆成本收益数据, 得出玉米大豆收益达到平衡点时两者的合理比价,通过调整比价 使玉米大豆收益平衡进而保障轮作模式的可持续性。通过实地 调查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轮作模式选择困难和作 物收益差距大等是轮作开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不同区域适合的轮作模式不同。利用DNDC模型模拟不同作物 轮作模式对土壤和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结论表明大豆参与的轮 作模式对土壤全氮的保持和提高有重要作用,并能减少温室气体 (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从经济效益来说,南部米米米豆的产 量相对较高,中部各个模式差距较小,北部地区和玉米播种面积之比由2015年的0.4:1上升至2016 年的0.6:1,但不同区域差别较大,黑龙江省中部及北部玉米改种 大豆面积较大,南部地区仍然以种植玉米为主;轮作作物的产量 (27.76%)和价格(25.67%)是影响农民选择轮作的重要考虑因素。 轮作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轮作模式不合理,在作物选 择上以玉米大豆为主,对其他作物种植没有补贴,另忽视地区自 然条件的差异性,北部地区难以开展轮作;第二,大豆单产与玉米 相比较低且玉米大豆比价不合理导致大豆收益少于玉米,农民对 种植大豆积极性较差。
东北种植什么农作物
东北种植什么农作物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类型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有一定差异。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地处内陆,寒冷干燥,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湿润,温度较低且降雨分布不均衡。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于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十分重要。
以下是东北地区常见的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1. 大豆:东北地区是中国的大豆主产区之一,有利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得大豆种植非常适宜。
大豆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人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2. 玉米:东北地区的土壤肥沃,温度相对较低,适宜玉米生长。
玉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用于人畜饲料、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3. 水稻:东北地区的湖泊众多,水稻种植有天然的优势。
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辽宁省的沿海地区,被称为东北地区的“稻谷仓库”。
蔬菜和水果作物:1. 白菜、大蒜、洋葱、甜菜等:在农田中常见蔬菜作物,这些作物在东北地区特别受欢迎。
2. 土豆:东北地区广泛种植土豆,是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适应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
3. 苹果、梨、葡萄等: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适宜水果种植,尤其是苹果和梨的品种众多,口感独特。
4. 黑龙江省伊春市种植的黑木耳享有盛名,也是东北地区的特色作物之一。
经济作物:1. 大麻:东北地区有适宜大麻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但大麻的种植也受到法律的限制。
2. 水产品:黑龙江、辽宁等地具有广阔的水域资源,种植和养殖水产品如鱼类、虾蟹等也非常常见。
3. 林木:东北地区拥有较大的森林面积,种植和经营林木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除了以上作物外,东北地区还有其他一些农作物,比如大蒜、红薯、花生、黄豆、小麦等。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多样,从粮食作物到蔬菜水果再到经济作物等,每个作物都有其生长的气候要求以及经济价值。
农民们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确保农业的收益和地区经济的繁荣。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青储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青储大豆和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农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种植大豆和玉米时,带状种植青储是一种常见的种植方式,它的特点是将大豆和玉米交错种植成带状,利用它们之间互相促进的效应来提高作物产量和农田的综合效益。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大豆玉米带状种植青储的优势和操作方法。
首先,大豆和玉米带状种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大豆和玉米具有对土壤要求不同的特点,大豆对氮肥的要求较低,而玉米对氮肥的需求较高。
通过带状种植可以使两者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
2. 增加土壤肥力:大豆具有固氮的特性,能通过根瘤中的固氮菌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为后续种植的玉米提供充足的氮源。
同时,玉米的生长也能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矿物质的释放,增加土壤肥力。
3. 控制病虫害:大豆和玉米生长周期和受病虫害影响的程度不同,通过带状种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大豆能够抑制土壤中的玉米病原菌的繁殖,从而减少玉米受病害侵袭的风险。
4. 丰富农民收入:带状种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豆和玉米的生产潜力,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同时,大豆和玉米的市场需求较大,种植带状作物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接下来,我将介绍大豆玉米带状种植青储的操作方法:1. 选择合适的品种:大豆和玉米在成熟期和生长需求上有差异,因此在带状种植时要选择相互适应的品种,以实现互补互利。
同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
2. 精细化农业管理:带状种植需要精细化管理,包括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及时除草等。
在施肥上要根据大豆和玉米的生长需求进行调整,适时补充不同的养分。
3. 合理的轮作和间隔:大豆和玉米作物之间的轮作和间隔时间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状况来决定。
一般来说,大豆和玉米的轮作间隔时间应在3-4年左右,以便土壤休养生息,恢复养分。
4. 控制病虫害:大豆和玉米带状种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但仍然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东北平原农作物类型
东北平原农作物类型东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
下面将介绍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类型。
一、粮食作物东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小麦是东北人的主食之一,这里的小麦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玉米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饲料。
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东北平原是主要的大豆产区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二、蔬菜作物东北平原气候寒冷,适宜蔬菜的生长。
这里种植的蔬菜有白菜、大葱、土豆、黄瓜等。
白菜是东北人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之一,其嫩叶鲜嫩、口感鲜美,是冬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大葱是东北人烹饪中常用的调料,其味道浓郁,营养丰富。
土豆是东北平原的重要经济作物,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食用。
黄瓜也是东北平原的主要蔬菜之一,其肉质鲜嫩、口感清脆,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果树作物东北平原气候适宜果树的生长,这里种植的果树有苹果、梨子、葡萄等。
苹果是东北平原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这里的苹果品种多样、口感独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梨子也是东北平原的重要果树之一,其口感香甜、汁多,深受消费者青睐。
葡萄是东北平原的传统果树之一,其汁多味甜,是人们夏季消暑的好选择。
四、油料作物东北平原适宜油料作物的种植,这里的油料作物主要有大豆、油菜等。
大豆不仅是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东北平原的大豆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
油菜是东北平原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籽实含油量高,是榨油和食用油的重要原料。
五、经济作物除了上述农作物外,东北平原还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烟草和草莓等。
烟草是东北平原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主要用于烟草制品的生产。
草莓是东北平原的主要水果之一,其味道鲜美、口感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
总结:东北平原的农作物类型繁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等。
这里的农作物品质优良,产量丰富,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北地区农业相关课外知识
东北地区农业相关课外知识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区。
这里气候寒冷,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本文将介绍东北地区农业相关的课外知识,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和农业发展。
一、农作物种植1.水稻种植东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种植。
稻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水稻种植一般分为旱地稻和水田稻两种类型,农民根据不同的土地条件选择种植方式。
2.大豆种植大豆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一般分为春大豆和秋大豆两个种植季节,春大豆适合寒冷地区,秋大豆适合较为温暖的地区。
大豆不仅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还可以提取植物油、制作饲料等。
3.玉米种植玉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多以秋季为主,气候适宜且土地肥沃,使得玉米产量较高。
玉米可以用于人类食品加工,也可以作为牲畜和禽畜的主要饲料。
二、养殖业1.畜牧业东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较为兴旺,包括牛、猪、羊等多种养殖业。
牛肉、猪肉和羊肉是东北地区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同时,东北地区也是乳制品生产的重要基地,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
2.禽类养殖东北地区的禽类养殖主要包括鸡、鸭和鹅的养殖。
鸡蛋和禽肉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饲养禽畜也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三、农业发展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还逐渐涉足农业科技领域。
1.农业科技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农业科技在东北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选育适应东北地区气候的新品种,有效防治病虫害,改善土壤质量等。
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2.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北地区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旨在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示范园区通过科技创新、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总结:东北地区农业相关的课外知识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和农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玉米大豆比较优势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东北玉米、大豆比较优势分析赵玉田一、入世后东北玉米和大豆产销面临全面冲击(一)东北玉米与大豆产销概况玉米、大豆是东北的当家作物,尤其是吉林玉米历来被称作“铁杆庄稼”。
顾名思义,这种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它作物难以替代。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才使得东北玉米与大豆在入世后可能遭受的冲击更加令人关注。
以吉林为例,从1979-1997年19年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为5997亿斤,年均315亿斤,其中玉米4198亿斤,占7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省粮食生产连续登上了200、300、400亿斤三个大台阶,主要靠玉米。
现在阶段性粮食产量可稳定达到400亿斤以上,扣除“三留”粮120亿斤后,商品量一般在280亿斤以上,即商品率在70%以上,创纪录的1996年粮食产量达亿斤,商品量亿斤,商品率达74%。
粮食部门收购量287亿斤,占商品量的83%,是近年来收购量最多的一年。
表1 吉林省粮食产量及构成单位:亿斤“八五”期间,吉林省玉米生产稳步发展,年均种植面积3300万亩,年均产量280亿斤,平均亩产850斤,多年以来玉米面积占全省粮食面积的70%,占全国的10%;总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2%,占全国玉米产量的15%,占全球的%,是我国的玉米重点产区,被称作中国的“黄金玉米带”,同时也是世界三大玉米带之一。
表2 吉林省1990-1997年粮食产量和商品率单位:亿斤; %(二)入世后玉米、大豆市场竞争的格局和形势1.竞争格局加入WTO以后,东北玉米、大豆将受到来自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冲击。
从区域上看,不仅中国的传统出口市场如东南亚、非洲等将面临重大冲击,在中国东南沿海玉米传统销售省区也将受到冲击。
此外,在国内市场上还会出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即新兴的黄河流域各玉米产区与东北玉米的竞争局面将出现(见图1)。
2.竞争内容东北玉米、大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竞争既包括价格的竞争,也包括质量竞争、交易服务的竞争,倘若在竞争中东北玉米真的处于“极端”劣势,会使得东北玉米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急剧下降,进而影响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农民收入……,这一系列问题将接踵而来,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大多数人所担心的,但事实未必是这样。
图1 东北玉米大豆面临的竞争格局3.如何判断东北玉米的市场竞争形势有很多人认为东北粮食外销市场难以扩大,具体理由是东北玉米生产斤粮成本元/公斤,高出美国(元/公斤)1倍,高出国际市场价格46%。
1999年在国家给予出口补贴情况下,吉林省出口200万吨,占全国玉米出口量的46%。
加入WTO以后,我国已经承诺不再对农产品提供出口补贴,出口将面临很大困难。
事实上这些判断是有失偏颇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所用价格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简单地使用玉米生产成本价格的比较不能说明最终的竞争能力,应该采用同一口岸价格比较来才能说明竞争的优势。
下面采用这种方法对东北玉米出口竞争情况加以比较分析。
二、东北玉米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比较(一) 东北玉米近年玉米出口情况如表3所示近年我国玉米出口量与国内市场供应量密切相关,粮食市场紧张则出口量减少,如1995/96年度表现最为明显,粮食市场供过于求时出口量大幅度增加。
今年全国玉米出口近1000万吨。
临近年末,吉林玉米出口力度加大,原来滞留港口的200万吨玉米已全部装船,甚至出现无粮可装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政府已经承诺不再对农产品出口给予补贴,而没有补贴则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玉米出口基本无望,这促使粮食企业加快了入关前出口步伐。
表3 1992年以来中国玉米出口量单位:万吨注:以上数据按市场年度统计,00/01为预计数。
(二) 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竞争1.全球玉米供应和国际市场的价格1998年全球粮食总产量亿吨,与上年度基本持平,其中玉米产量为亿吨,98/99年度世界饲料用玉米消费为亿吨,比上年度减少700万吨,从而导致全球玉米库存量较上年增加%,国际市场玉米供大于求。
这种状况使本来低迷的玉米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
2000全球玉米总产亿吨,比1999年减少1600万吨,总需求预计亿吨,较上年度增加900万吨,供需缺口2400万吨,预计全年库存降到亿吨,估计玉米价格会有较大回升。
1998年底,国际市场价格在95美元/吨左右徘徊,比1996年最高时下降45%。
1999年底降到80美元,2000年一度升到94美元,到年底又跌到87美元。
目前吉林省玉米的批发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33%。
1999到2000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继续保持低价位,但已有回升的趋势。
如表4、表5和图2所示。
表4 1999年和2000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价格美元/吨表5 吉林省玉米批发市场价格单位:元/吨图2:1999-2000年中美玉米市场价格比较仅从表4、表5和图2中两个市场价格的比较显然还不能说明东北玉米谁更具有竞争优势,只有把世界的同一港口价格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2.可比较玉米价格的计算依据我们以东北吉林省长春市为例,目前批发价格为940元/吨,运往广东湛江、广州港的运费为203元/吨,加上储存费用和车板前费用206元,则东北玉米到达口岸的最低价格为1349元。
如下列公式所示:公式1:玉米车板前交货价=玉米成本+储存费+车板前费用=940+106+100=1146(元/吨)公式2:玉米运输费用= 产地火车运费+落地仓储费+平仓(装船)费+船运费+卸船费=60+15+28+80+20=203(元/吨)美国玉米运抵中国的费用约为人民币441元美元),其中包括级差25元,关税及增值税45元,详细计算方法如公式3:公式3:美国玉米中国口岸价=期货价+级差+海运费+关税和增值税+短驳费+装卸费+装卸费+包装费+利息+保险+损耗=722+25+232+45+20+55+50+7+2+5=1163(元)如果中国玉米销往日本和韩国市场,则中国玉米的运费与国内相差不多,但美国玉米运抵日本和韩国的口岸价格比到中国要便宜7美元左右。
3.中国湛江口岸东北与美国玉米价格比较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1999年和2000年美国玉米平均价分别为和美元/吨,折合人民币每吨价格分别为元和元。
如果按2000年最高价94美元计算,折合人民币780元,运抵中国的价格为1221元/吨;按2000年7月73美元的最低价格计算,玉米到中国口岸的实际价格只有元/吨。
目前价格为87美元/吨,折合人民币722元,从美国到中国的玉米价格为1163元/吨,而中国东北玉米到达湛江的价格为1349元。
与美国玉米没有什么能竞争能力。
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保持在92美元/吨(人民币763元/吨)以上,抵中国口岸的价格即达到1204元/吨,美国玉米要想进入中国市场还是很容易的。
4.在日本和韩国口岸东北与美国玉米价格的比较以2000年12月玉米价格为例,美国玉米出口到韩国,到岸价为121美元/吨,折合人民币1004元,考虑运费差异,折成中国离岸价为114美元/吨,相当于人民币946元/吨。
而吉林玉米批发市场价格即达940元,显然无法在日本和韩国与美国玉米竞争。
亦即,以目前国内玉米批发价格根本无法出口。
(三)从生产成本看东北玉米的竞争能力1998年-2000年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亩成本在270-320元之间,逐年上升,其中1998年为272元,1999年为290元,2000年为320元;每公斤成本在元之间,其中1998年为元,1999年为元,2000年为元。
由表6可知,每吨玉米的生产成本已经达到670-990元人民币,即使考虑2000年特大旱灾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每吨玉米的成本也应在670-720元之间,这既是生产成本,同时也是农民销售玉米的价格底线。
如果根据农民生产成本价格计算,则到达湛江口岸的东北玉米价格仅为1129元/吨。
这个价格显然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表 6 1997-2000年玉米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项目比较单位:元;公斤注:1998年平均每亩生产成本为276元;每公斤成本为元。
要想增加玉米的竞争能力,降低成本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从东北玉米的成本构成看,与国外差别较大的有三项,即人工费用、农业税和提留统筹费用,其中人工费用和提留统筹与国外差异较大,这也表明东北玉米生产成本有较大降低的余地。
但目前限于人均土地资源状况,很难以更多的机械作业取代人畜耕作,农产品成本中人工费用30%以上的局面将会维持很长的时间。
但入世后国家应重新考虑补贴方式问题,如取消提留统筹费用、降低农业税等,这些与WTO规则不矛盾的做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合理的补贴),可以降低农产品的成本。
假如如果将税费全部减免,每亩有36-38元,按1999年产量计算每公斤合7-8分钱,每吨70-80元钱。
此外,由于流通体制问题,以往东北玉米流通费用不合理成分达101元①左右,这也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数字。
假如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合计降下170-180元②,则运到口岸的价格为909-959元,这个数字显然更具竞争能力。
至此,对玉米价格比较可得出下列三个初步结论:第一:如果中国的生产补贴方式和粮食流通体制保持不变,则可比的东北玉米价格比美国高186元/吨(1349-1163),没有任何优势;第二:如果中国的生产补贴方式不变,而流通体制改变,则可比的东北玉米价格比美国高82元/吨(1248-1163),对加工企业开始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三:如果中国的生产补贴方式和粮食流通体制全部转变,则可比的玉米价格比美国低204元/吨(959-1163),美国玉米根本无法进入中国。
(四) 特种玉米是提高吉林玉米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前面对玉米价格竞争分析并没有考虑玉米品质的变化。
就目前情况看东北玉米品质与国外有一定差异,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改善余地。
事实上东北部分地区已经试种了特种玉米,且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大大提高了竞争能力。
如高油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与普通玉米相同,但油脂含量高出8%,玉米秸杆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也大大高于普通玉米。
特种玉米的品质特性使加工厂家愿意出更高的价格采购,从而缩小了与国外玉米的价差。
东北玉米的最大弱点是质量差,而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是高产品种成熟期长,与东北130天的无霜期不适应,造成籽粒干瘪,纯粮率下降。
而高油玉米的生长期恰好具有生长期短的特点,此外高油玉米的秸杆还是优质的纤维饲料。
(五)其他产区玉米对东北玉米的影响加入WTO以后东北玉米不仅要面临国外进口玉米冲击,国内竞争还会使这一状况更加复杂化。
黄河流域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将不可避免地冲击东北粮食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销售市场,再加上南方早籼稻、北方春小麦、南方冬小麦等收购退出保护价,南方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挤占了东北玉米的市场需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