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脉诊脉诊概述脉象形成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诊脉部位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其他诊脉部位1.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又称为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

在正常情况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

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力危重征象。

3.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进而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从而指导治疗。

以下是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一、脉的分类
中医将脉分为三种类型:浮脉、沉脉和弦脉。

浮脉指脉搏有力而表浅,感觉像细细的丝线在表面游走;沉脉指脉搏深沉、力道坚实;弦脉指脉搏有力而有韵律性。

二、脉的定位
中医将脉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部位。

左脉主肝,右脉主胆,前脉主肺,后脉主肾,中脉主心。

三、脉的诊断
1. 脉的频率:指脉搏的快慢,正常人的脉搏频率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

2. 脉的节律:指脉搏的有规律性,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

3. 脉的力度:指脉搏的强弱,可以分为弦、滑、浮、沉等不同程度。

4. 脉的形态:指脉搏的形状,例如弦脉、涩脉、细脉、缓脉等。

四、脉的判断
中医通过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比如,弦脉多见于肝气不舒、阴虚阳亢等病症;涩脉多见于肝肾阴虚、血瘀等病症。

五、脉的治疗
根据脉搏的不同特征,中医可以对具体病症进行针灸、按摩、草药煎汤等治疗方法。

例如,弦脉多见于肝气不舒,可以采用平肝舒筋丸等药物治疗。

总之,中医脉诊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脉诊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脉诊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脉诊学必背条文
本文档旨在为参加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考生提供脉诊学必背的条文。

以下是脉诊学的相关重要内容:
1. 脉象分类
- 舒脉:脉搏有规律,脉搏的节律性良好
- 弦脉:脉搏有力,脉搏有节律感,但较紧张
- 滑脉:脉搏滑利,脉搏的滑动感明显
- 细脉:脉搏细弱,脉搏的感觉较细腻
- 深脉:脉搏有力,但感觉脉搏深入
- 缓脉:脉搏节律较慢,脉搏有力度
- 虚脉:脉搏细弱,脉搏节律迟缓
2.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
- 脉浮:表邪
- 脉沉:里邪
- 脉数:邪盛
- 脉滑:湿邪
- 脉涩:燥邪
- 脉迟:寒邪
- 脉急:热邪
3. 不同的脉象分析
- 脉细弱无力:气虚血弱,阳虚阴盛- 脉细弱有力:气虚,血弱
- 脉细数:阴虚
- 脉滑数:寒湿内盛
- 脉滑弦:寒湿外袭,肝气郁结
- 脉洪数:阳虚阴盛
- 脉洪滑:湿邪蕴阻
- 脉濇弦:气滞血瘀
- 脉濡涩:寒湿内阻
- 脉濡滑:寒湿内盛
- 脉弦细数:气虚血虚
- 脉弦涩:肝气郁结
- 脉紧:寒邪内盛,痰湿郁结
- 脉弦滑:湿气内盛,痰浊阻滞
- 脉洪滑弦:湿气瘀阻,肝气郁结- 脉洪数:阳气衰弱
- 脉弦涩滑:湿邪痰滞,肝气郁结
以上是脉诊学的必备条文,希望对考生们在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中有所帮助。

请考生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并在考试中恰当地运用。

祝你们考试顺利!。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脉诊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中医诊断学3(脉诊)

中医诊断学3(脉诊)

中医诊断学3(脉诊)第六单元脉诊左右手分别侯寸关尺,左手寸关尺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主肺脾命门。

左主督脉,右主任脉。

医生用左手把患者右手脉,用右手把患者左手脉,手尽量与心脏平行,把脉前先静十分钟。

重点一,常见的脉象特征、意义以及它的鉴别。

脉共有28种: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

这28种脉象又分为6类1.浮脉类:浮脉__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触有力,但稍用力能感觉到脉力后劲不足或手下虚弱)、主虚阳外浮的表证。

洪脉__脉体阔大实而有力,来盛去衰主热盛。

(如洪水来得猛去得快,把脉想像有浪水击岸的感觉)濡脉__濡脉浮细软无力,主虚证与水湿困脾之证。

(脉位在表,轻触即得,脉体细而柔软)散脉__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均,至数不齐,主脏气将绝元气已散(轻取脉体体宽大无边,重压无脉应指,应指力道大小不均衡,至数错乱,危重病人,碰到要格外小心,)芤脉__浮大中空如葱管,伤明之像,营血亏损。

(指下如摸小葱之状,边柔中虚空,多指失血证)革脉__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浮取即得,但脉边坚硬,中间虚空,多见史失血与手淫过多之人)2.沉脉类: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

(邪在里或里虚证,多为久病之脉)伏脉:重按推至筋骨方有应,邪闭厥病与病极(脉位在靠骨之处,病邪郁闭于里痛极)牢脉:__重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积阴积寒证。

(疝气多见此脉,阴寒聚积又见牢)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此脉为纯虚脉,气血皆虚证)3.迟脉类: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邪热积聚证。

缓脉:脉来怠缓,一息四至,主湿证,脾虚或正常人。

涩脉:脉律不齐,三五不调,*往来艰涩、迟滞不畅*,主伤精,血亏,气滞,血瘀证。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弱。

(临床多见痰结、瘀堵)4.数脉类数脉:一息五至以上,但不足七至,主热证也主里虚证。

脉诊详解(中医切脉实操)

脉诊详解(中医切脉实操)

脉诊详解(中医切脉实操)我们许多人对中医切脉的既佩服又疑惑,因为这的确是完全凭经验操作的。

是自古以来衡量中医能力的一个标尺,俗称为“脉性”。

从经验中学习经验,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一大难题。

从经验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使其程序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可以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1、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2、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3、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

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

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

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该内容为2006姚梅龄教授在深圳国际脉诊班的讲课内容)一、订定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一)脉诊操作不规范的不良后果中医脉诊操作的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脉诊结果。

在教材上虽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学习者重视不够,动作要领未能掌握,造成候脉不准,甚至一辈子也候不准脉。

诊脉是一种技艺,是一种手下硬功夫的诊察技能。

它象所有的技术一样,有它的技术要求,有它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

倘若不知道这些要求,没有掌握这些要领,没有规范而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

这就有如同弹钢琴、拉小提琴、绘国画一样,没有正规的指法、弓法、各种运笔方法,甚至连握弓或握笔的姿势都不对,而却想在弹琴、拉琴或绘画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这是不可能的;这也象外科手术技术一样,倘若手术技术不是训练有素、手术不按操作规范或步骤,甚至连手术刀切割的方向都掌握不好,用刀的力度也不能适度,而想手术做得很漂亮,这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脉诊技能训练,却想候清脉候准脉,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脉诊操作的不规范,可以直接导致我们不能真正掌握脉诊技能的不良后果。

由于脉诊不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是诊断结论成立与否的最后把关手段,是判别真假、鉴别病因、病机、病所的最重要依据,所以未真正掌握脉诊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常常会辨证不正确、诊断错误,因而很容易造成治疗的失误。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由于不少中医院校未对学生进行严格正规的脉诊操作训练,致使其中不少人在步入中年之后,其诊脉只是徒有其表,而其中有的人因自己没有切实的临床诊脉体会,反过来怀疑脉诊的可靠性,甚至公开宣称“脉是假的”。

虽然,这种“凡是我不认得的字就不是个字”的“英雄气概”,我们不值得花大力气去辩驳。

不少人不精于脉诊从而影响诊疗水平,耽误了患者的康复,确是我们中医界应该高度重视和必须改变的。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第六章 脉诊 概述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什么是脉诊?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

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

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浮脉大凡浮脉主表、主风。

寸脉浮,上焦之风,多表证;关脉浮,风在肝脾;尺脉浮,风在肾与大小肠腑。

风为百病之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到,虽内伤杂病亦多见风邪盘踞,若邪气不去,日久根深蒂固,五脏不调,气血失和,则酿生重症痼疾。

但浮脉又分有力无力,并兼紧、缓、迟、数、虚、芤、洪、濡、涩、短、弦、滑,因此上有虚实之别。

又,“水饮应沉而言浮者,上焦阳不能运,随着停留”句,是风邪闭郁肺气、不能宣发、水饮停留上焦,治当宣发上焦之气,肺气一转而水饮消散。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以下是中医脉诊的正确操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环境:在安静、明亮且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脉诊,避免有杂音和干扰。

2.准备工具:准备一只干净、温暖的手,避免手部冷或过热。

也可以使用心电图机等专业仪器来辅助脉诊。

3.正确位置:患者伸出手腕,使用三根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在患者的桡动脉或尺动脉上找到脉搏。

4.触摸技巧:轻轻地按压脉搏,不要用力或过于急促,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状况。

5.观察特征: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和稳定性等特征。

注意是否有跳动、缓慢或急促等异常情况。

6.综合分析: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与其他症状、疾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

7.记录结果:将观察到的脉搏特征记录下来,包括节律、速度、力度等,以备后
续参考。

总结起来,中医脉诊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准备好工具、找准位置、使用正确的触摸技巧、观察脉搏特征、综合分析结果,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掌握这门技术,正确的脉诊可以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身体的状况,进而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情变化。

下面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
1. 脉象基础知识:介绍了脉象的基本概念、脉搏形式和特点,包括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长短、宽窄等指标。

2. 脉象分类:根据脉象的特点和病情变化,将脉象分为虚脉、实脉、弦脉、滑脉、数脉、涩脉等不同类型。

3. 脉诊方法:介绍了脉诊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触诊脉搏的位置、用手指的方法、触诊的力度和时间等技巧。

4. 脉象的判断:根据脉搏的形态和变化,通过判断脉象的特点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包括常见脉象的判断和对应的疾病。

5. 脉证学:将脉搏的变化和病情联系起来,研究脉搏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和特点,通过脉证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案。

6. 脉诊与辩证论治:将脉诊与中医辩证论治结合起来,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病情,进而针对病情进行辩证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脉诊的临床应用:介绍了脉诊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领域中的脉诊应用。

以上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和分析,中医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治疗。

但需要强调的是,脉诊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技巧,需要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脉法篇之脉诊层次

脉法篇之脉诊层次

脉法篇之脉诊层次我平时看病呢,主要是以脉诊为主,凭脉断病,凭脉用药。

有的朋友希望把脉诊讲一下,这样也方便我们交流。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交流一下脉象,有关脉象的一些个人的体会。

顺便也谈一下咱们中医的学习方法的问题,都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脉诊呢,咱们这里也有其他老师已经讲了很多,我在这里也没必要去重复,所以不会讲具体的哪个脉主什么病。

今天咱们不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讲咱们临床上怎么去把脉,怎么去体会脉象,主要是讲一些方法上的问题。

7.01太素脉法的思考比较关注脉诊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有一本书叫《太素脉法》。

太素脉法是讲什么的呢它主要是讲通过诊脉来判断一个人的荣华富贵,祸福得失。

很多人把太素脉法归结为占卜算卦一类的一部书籍,并没有把它当成我们中医的一本医书。

这个太素脉法呢,它不光能够断定你本人的这些祸福,甚至还能够通过诊脉,看出你的亲戚朋友,比方说你的父母啊,你的子女啊,你的配偶啊,能把这些跟你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他们的好多事情也能通过摸脉就能摸出来。

这种脉法呢,据说在古代精通的人还不少。

我们从这里呢,就引出一个话题来。

就是说,诊脉居然能诊出一个人的这么多事情来,哪天会有什么好事,哪天会有什么坏事,摸脉都能摸出来。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观点来看,祸福得失这些事情相当于是身外之事,跟这一个人身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应该关系不是很大的,一般人我们都会这么认为。

但是人家太素脉法确实摸脉就能给你摸出来。

如果说诊脉把身体之外的事情,把一个人周围的事情都能够诊断得这么清楚的话,那么反过来我们想一想,咱们诊脉只是诊断一下病情,仅仅是病人自己身体里面的一点病,如果再诊不清楚的话,那好像就说不过去了。

这就告诉我们,脉诊呢,它有很多的层次,我们在脉诊上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可能直接决定了咱们看病治病的水平。

7.02直觉与脉象那么太素脉法,它讲的这些东西,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只是一种空穴来风的记载呢我们现在先不作出一个什么结论来,我们慢慢聊,咱们今天就以脉诊为话题,一块来练练脉,练练手,看看咱们能不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脉诊❈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3、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

4、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5、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中医看病,肯定会跟你说,来伸一只胳膊给我,然后给你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人身体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病态状况,除了看脸色等变化,诊脉是中医上最常见也是效果最好的诊疗方法,同时也是中医看病的首要环节。

把脉具体操作:【把脉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序放在病人腕部动脉上,按审脉搏跳动情况,正常人的脉博一呼一吸四次《每分钟约跳60至80次》。

【浮脉】手指轻按,就感到脉在表面这种多是〔表证毛病〕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肩酸全身不舒,鼻塞,流涕,四肢关节酸痛【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感觉,这种脉多是〔里症毛病〕症见烦躁,发热口渴,胸闷,呕吐胁痛,腹痛,便秘或泻泄,舌苔腻。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迟脉】脉博慢,一呼一吸之间跳2至3次,这种脉多见〔寒症毛病〕症见面色苍白,恶寒,吃凉性食物肠鸣响,脘腹痛与到热食物会减轻,大便溏簿,小便清长四肢冰凉,舌苔白润。

【数脉】脉搏快的意思,一呼一吸6至7次,这种脉多见〔热证毛病〕症见口干渴,身热皮或面红五心烦躁,眼赤眼皮活性不舒,吐黄稠痰,腹胞胀大便秘结,小便黄,唇焦齿燥,舌苔黄。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轻压按脉博硬而有力,象拉紧的弓弦上,这种脉多见〔肝脏毛病〕症见(1)肝气郁结在胸闷,胁痛,嗳气,胃脘胀痛,腹痛后测泄泻,(2)肝火头晕痛,急躁易怒多吵,面红眼赤,口苦口渴,舌苔红带黄。

【滑脉】脉博流利,象珠子滑滚过去一样,症见这种脉〔有痰毛病〕怀孕时也常见到这种脉博。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这种脉多见〔虚证毛病〕症见神疲乏力话少懒言,语言低微小声,头晕眼花,自汗,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等。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程
1. 引言
中医脉诊技术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本文档旨在规
范中医脉诊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技术的准确性和安
全性。

2. 脉诊工具准备
- 下肢有轻度弯曲,保持放松的姿势,脱去或提起上衣,要求
舒适自然;
- 确保使用的脉诊仪器洁净,无损坏;
- 手指要清洁干净,切勿带有指甲或指环。

3. 脉象触诊技术
1. 按照脉标准点的位置,定位要诊察的脉象部位;
2. 使用中指、无名指和食指,用适度的力度轻轻触碰脉搏部位;
3. 观察脉搏的节律、强弱、速度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4. 脉象视诊技术
1. 观察脉象的形态特征,如虚实、弦弱等;
2. 注意观察脉象的颜色变化,如红、紫、青等;
3. 观察脉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5. 脉象听诊技术
1. 用听诊器或贴入耳朵的方式听取脉搏声音;
2. 注意脉搏声音的强度和节律。

6. 结论与记录
根据脉诊观察和分析,得出脉象判断的结论,并进行记录。

结论应准确、客观。

7. 注意事项
- 操作过程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患者;
- 拇指不要触碰被测脉搏部位,以免干扰触诊结果;
- 避免对同一脉搏部位频繁触碰,以免误判。

以上为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程。

在实践中,医师应结合临床经验和实际情况,综合判断脉象的变化,并进行全面分析。

正确的脉诊操作能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1. 引言
中医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触诊脉搏
来判断患者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为了保证脉诊技术的准确性
和标准化操作,制定本操作规范。

2. 技术操作要求
2.1 操作环境
- 脉诊应在安静、明亮、通风良好的诊室内进行。

- 应提供为患者量身定制的舒适的诊疗床椅。

- 床椅表面应干净整洁,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和防止交叉感染。

2.2 操作准备
- 医生应洗手并戴好消毒的一次性手套。

- 患者应放松身体,保持平静的呼吸。

- 已经确认患者病史和主诉,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2.3 操作步骤
1. 医生应首先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和体态,以获取患者的整体状况。

2. 医生应先触诊患者的两侧脉搏,遵循从浅到深、从缓到急的顺序,分别触诊寸、关、尺三脉。

3. 医生应注意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记录在病历中。

4. 医生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触诊其他脉搏如舌下、胞宫等辅助脉搏。

5. 医生应根据触诊结果作出判断,结合辅助检查和病史信息,确定诊断。

2.4 操作注意事项
-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保持专注和耐心,避免分心或操之过急。

- 医生在触诊脉搏时应使用适当的力度,避免太轻或太重,以保证准确的触诊结果。

- 医生应注意记录触诊到的脉搏特征和所感知的异常情况,以备后续分析和诊断。

3. 结论
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脉诊技术的操作,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医生在进行脉诊时应仔细遵循操作要求,并关注操作注意事项,以提高诊断水平和服务质量。

脉法在伤寒论辨证中的具体操作与操作规范

脉法在伤寒论辨证中的具体操作与操作规范

脉法在伤寒论辨证中的具体操作与操作规范在中医诊断中,脉诊是一种常用的辨证方法。

脉搏是人体内脏功能和疾病变化的一个重要反映,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情和辨证。

在伤寒论辨证中,脉法的具体操作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脉法的具体操作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 观察:患者应处于舒适放松的状态,伸直左臂,手掌向上放在床上。

医生应用右手,用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手腕部位的脉搏处。

观察脉象的规律性、节律性、形态、力度、速度等。

2. 比较:在观察脉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比较。

比较包括:左右脉象的对称性、重度、浅度;对照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人脉象;与病后脉象比较等。

3. 评价:评价脉象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如:脉搏的频率、强度、软硬、敏感度、波动、速度等。

同时,还应评价形态特点、节律特点等。

对于伤寒病情的辨证,可以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阴阳盛衰等。

在操作规范方面,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 软柔:在按摩脉搏时,力度应该适中,避免过重或过轻。

过重的按压可能导致脉象的改变,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过轻则可能无法感知到细微的脉搏变化。

2. 细心:脉法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观察。

医生应该仔细观察脉象的细微变化,重点关注频率、力度、节律等。

有时候,一些微小的脉象变化可能是病情的关键所在。

3. 系统:对于伤寒论辨证,医生应该根据经典的相关知识,按照一定的系统和顺序进行脉诊。

例如,可以根据九脉分类进行辨证,包括太阳脉、少阴脉、阳明脉等。

在对每个脉搏进行触诊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不要随意错乱。

4. 判断:进行脉诊后,医生要根据观察、比较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判断和辨证。

判断辨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依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脉法在伤寒论辨证中的具体操作与操作规范,对于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观察技巧和辨证能力。

只有掌握准确的脉法操作和规范,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诊疗。

叙述并演示脉诊的方法

叙述并演示脉诊的方法

叙述并演示脉诊的方法
脉诊是通过触摸桡动脉,根据脉象的变化不同判断疾病。

脉诊需要掌握诊脉的时间,病人的体位,指法和指力的轻重,通过每次按脉的时间,每侧脉搏跳动的次数,和脉搏的长短、浮沉、快慢等,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表里。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诊是切的一种方法。

“切”是通过按触身体不同部位的脉搏观察脉象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辅助方法。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四大脉象,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诊脉,还要结合平时的病情、症状、舌苔等综合表现来判断病情。

目前中医把脉主要通过寸口诊脉方法。

具体是:患者将手臂放于脉诊垫上,使寸口处充分暴露,医者中指按于掌后高骨内侧关脉处,食指按在关前寸脉处,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处,三指呈弓形,指腹触按,另外要注意布指疏密要与病人臂长相适应。

主要运用举、按、寻、总按和单诊进行。

把脉的位置一般是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把脉是先用中指按关脉位置,接着食指按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尺脉位置,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指
腹接触(指腹比较灵敏)在三个部位上,部位取准后同时用力按脉感受脉象(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而动脉有创监测取穿刺点一般选择左手第二掌横纹动脉搏动处或桡骨茎突近端1cm处,刚好和中医把脉的关尺部位重合。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切脉方法、口诀以及图表切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该内容为2006姚梅龄教授在深圳国际脉诊班的讲课内容)一、订定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一)脉诊操作不规范的不良后果中医脉诊操作的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脉诊结果。

在教材上虽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学习者重视不够,动作要领未能掌握,造成候脉不准,甚至一辈子也候不准脉。

诊脉是一种技艺,是一种手下硬功夫的诊察技能。

它象所有的技术一样,有它的技术要求,有它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

倘若不知道这些要求,没有掌握这些要领,没有规范而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

这就有如同弹钢琴、拉小提琴、绘国画一样,没有正规的指法、弓法、各种运笔方法,甚至连握弓或握笔的姿势都不对,而却想在弹琴、拉琴或绘画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这是不可能的;这也象外科手术技术一样,倘若手术技术不是训练有素、手术不按操作规范或步骤,甚至连手术刀切割的方向都掌握不好,用刀的力度也不能适度,而想手术做得很漂亮,这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脉诊技能训练,却想候清脉候准脉,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脉诊操作的不规范,可以直接导致我们不能真正掌握脉诊技能的不良后果。

由于脉诊不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是诊断结论成立与否的最后把关手段,是判别真假、鉴别病因、病机、病所的最重要依据,所以未真正掌握脉诊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常常会辨证不正确、诊断错误,因而很容易造成治疗的失误。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由于不少中医院校未对学生进行严格正规的脉诊操作训练,致使其中不少人在步入中年之后,其诊脉只是徒有其表,而其中有的人因自己没有切实的临床诊脉体会,反过来怀疑脉诊的可靠性,甚至公开宣称“脉是假的”。

虽然,这种“凡是我不认得的字就不是个字”的“英雄气概”,我们不值得花大力气去辩驳。

不少人不精于脉诊从而影响诊疗水平,耽误了患者的康复,确是我们中医界应该高度重视和必须改变的。

我们认为除了开发高仿真现代化的“脉诊仪”外,现在还必须开办脉学班、脉诊班,而且这些班首先就必须从“脉诊操作流程规范”培训起。

(二)养成良好的脉诊操作习惯除了日本“汉方医学”中的“腹诊”之外,可能可以说,“脉诊”是中医诊断技术中唯一一种难以掌握的技术。

根据笔者经验,依照临床中医生情况,若他(她)每天能认真诊察15个病人以上,且经常能看到时病和危重病,又能静心细致地体会诊脉时的指下感觉,且能跟随脉诊造诣较高的大夫并得到指点,一般3~5个月即可掌握脉诊的基本技能。

然后,在长期执业过程中,结合书本与理论慢慢体会脉学和脉诊,一般均能成为脉诊乃至脉学的高手,甚至可能有自己的新发现。

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还须有一个条件,即他(她)的脉诊操作必须是严格而规范的。

其实,无论是初学者要掌握脉诊规范的操作流程也好,还是彻底纠正以前多年养成的不正确的脉诊手法也好,只要在最初几天认真学习操作规范,以后每次都认真依循,久而久之即可养成良好的诊脉习惯,这根本就不难。

一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缩短掌握几十种具体脉象的学习周期,而且可以较为熟练,从而大为提高诊疗水平。

由此一来,既可普惠于患者,自己也可以终生受益。

二、脉诊操作流程与操作规范(一)操作准备1. 诊脉前应选择比较安静的诊室,准备脉枕备用。

脉枕制作要求:要柔软,并具有一定弹性;脉枕外包布类织物或皮革,布类宜加布套以便定期清洗,皮革宜软且薄,以便75%酒精擦拭;其内填物可用木棉、羊绒,高度约为2.5cm ,压下去的高度不超过2cm,不低于1.6cm。

2. 医生应修剪指甲,避免诊脉时留下指甲痕。

3. 诊脉前,医生必须让病人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更符合原本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4.诊室应尽可能保持安静,有条件时,采取一对一的诊察方式,更有利于患者的放松,有利于获得更加准确的脉象信息。

(二)操作方法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正坐位时,身体不要倾斜或扭转,手足应比较舒展。

2.医生体位医生侧对病人。

3. 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

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病人亦需平息,特别是一些比较烦躁,话比较多的患者,必须待其平心静气后,再行候脉。

4.平臂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微微旋内30°左右,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和凸显,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5.左候右,右候左即以医生的左手诊患者的右手,以医生的右手诊患者的左手。

6.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0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脉脊)。

(2)布指中指定关,掌后高骨对面的就是关部(关脉的中心点,正对尺骨小头的高点),布指的顺序是,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并定好关,然后食指按在关前 (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 (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及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所以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小一段脉管的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脉率(单位时间、至数)、脉律(均匀度、是否歇止)、脉形(大小、长短等)、脉力(虚实强弱)、脉势(紧张度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①浮取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候脉的方法。

所谓“用力较轻”,是说医生候脉所用的三指自然放置在脉脊,并触摸脉脊,以体察浮位脉象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举法”。

②沉取是指医生用较重指力候脉的方法,所谓“用力较重”,是说医生按到指下明显有抵触感(脉下肌肉抵触)时,即已按到位了。

此法又称“重取”或“按法”。

③中取是指力与位置均介于浮取和沉取中间的候脉方法。

一般亦将其称为“寻法”④寻法严格的“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中→重,或从重→中→轻,或加上左右推寻,反复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找到后即在此处静静地细候其脉,直到最后体验真切究属何种脉象为止的全过程。

一般“寻法”,多在“中取”部位或稍作轻重调整的位置,偶尔采用较“重取”更大的指力“推筋着骨”寻伏脉,或移位寻反关脉等。

⑤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此法一般是在操作“寻法”时采用。

⑥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以便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在特殊情况下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⑦单诊即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例如单独用食指候寸脉,单用中指候关脉,单用无名指候尺脉。

另外,半岁以内小儿的脉诊,亦常单诊加循法候寸关尺三部脉。

指法的运用次序:用“浮取”法总按三部→用“中取”法总按三部→用“沉取”法总按三部→调整后(根据已感觉到的就诊患者脉搏的浮取力度与沉取力度,来调整中取的力度与位置),再用“中取”法总按三部→回到“浮取”法总按三部→再行“中取”法总按三部→再行“沉取”法总按三部→三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清其总体脉象为止→食指“浮取”寸脉→食指“中取”寸脉→食指“沉取”寸脉→食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准寸脉为止→中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关脉→无名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尺脉→结束寸口脉诊。

7.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难以短时候准之脉,时间尚须延长。

诊脉时需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以上,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附:脉诊“诊法常以平旦”的问题《内经》认为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然而,能于平旦之时就诊的患者很少,医者在平旦时能为诊视者就更少。

平旦这个时辰,虽然可以不必拘泥,但《内经》所提出的原则必须加以遵循。

因为清晨尚未饮食及活动等,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受到的干扰因素最少,故容易诊得病人的真实脉象。

所以,诊脉时要使病人处于平静的内外环境之中,即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同时诊室保持安静,以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8.小儿脉诊法小儿寸口部位甚短,7~8个月内小儿,一般用“一指 (拇指或食指)定关法”,再用“循法”分候三部。

一般书籍认为,2~3岁以内的小儿均可采用“一指定关法”,甚至认为只须观其指纹,不宜候脉。

其实只要反复训练,适当密布三指,或大致总按后,分别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单候寸、关、尺,均能候准大于7~8个月小儿的脉象。

笔者的体会是,虽然小儿食指指纹诊断方法有其独到的价值,但若能候准小儿脉象,其诊断意义则较小儿指纹的诊断意义更为确凿,诊断范围也更广。

三、脉象大致定量分级中医脉诊是用直观法搜集脉象信息,其判断包罗了真假主次、轻重缓急、病理或生理、相关或不相关的各种信息。

中医传统的脉诊无法以精确的数据对信息的量加以描述,但可以运用模糊数学概念,对信息的量进行模拟分级,引入量(级)值的概念,识别脉象信息,予以综合分析、正确从舍。

所谓量(级)是指临床中对四诊信息所反映的病理程度而予以的大致分级;所谓值,是指四诊信息在临床辨证过程中赋予的辨证价值。

(一)脉象一般性的定量分级各种脉象在实际表现时都有个程度问题,所以必须要对脉象的显著程度进行大致分级描写,比如正常人的脉象可以表现为略数,微微的滑, 微微的弦;在疾病状态下,如果从脉沉变成微微浮,是疾病好转的苗头。

因此,对脉象进行定量分级描写还是有必要的。

对脉象进行定量分级描写的方法大致如下:浮:浮取就明显,中取不太足,沉取就更不足偏浮:浮取和中取相差不多,沉取不足略浮:浮取加力才明显,沉取不足微微浮而弱:浮取力度不大,中取力度也不大,沉取不足一是本脉,比如“浮”,浮脉就是本脉,这就是标准浮脉的描写为“浮”“偏浮”就是接近于标准的浮脉,比其明显程度差一点。

浮取应指比较明显,中取亦比较明显,浮取中取应指差不多,但是,沉取就不足,不是象标准浮脉浮取非常明显,中取就不太足,沉取就更不足。

“略浮”就是在浮取的位置上要稍微加点力它才比较明显一点,如果浮取不太明显,有点,浮取可以感觉得到,中取也感觉得到,沉取就不足,那就叫略浮,这也叫偏浮,它的位置不是那么表浅,就是略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