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现代诗的世界—《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教案1(5篇)
乡愁教案1(5篇)第一篇:乡愁教案1乡愁一、教学思路《乡愁》是余光中“乡愁”系列诗歌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
《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教读本课,应该充分注重朗读的训练,注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意象的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欣赏诗歌水平的目的。
在赏析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余光中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诗歌主题和通过体会意境来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者由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家国之思的深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诗人绵绵情怀,把握诗歌主题。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合作探究法:采用“听——读——品——说”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倡导教师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注重师生互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
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入回家,一个温馨而又让人回味的词语。
同学们,短片《回家》勾起了我们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柚子心中最温馨、最留恋的港湾。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政治的原因、海峡的阻隔,他们有家难归,浓浓思乡情,谁解愁滋味?今天我们来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抒情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乡愁教学案例篇一乡愁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二、展示教学目标。
(课件)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
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
作者简介(课件)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生:思念家乡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忧郁深沉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生:稍慢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
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
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
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
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乡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2. 学会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乡愁的情感,如音乐、绘画、写作;3. 发展学生的合作与创造力,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描绘农村风光或乡村生活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乡愁这一情感主题。
2. 学习文学作品《乡愁》:教师提供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乡愁的含义,并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3. 艺术表达:学生分组进行艺术活动,可以选择音乐、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 合作与创造:学生再次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段关于乡愁的小戏剧或短片。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展示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每个小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出或播放短片。
5. 思考与反思: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讨论,分享他们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乡愁这一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播放一首富有乡村风格的音乐,如《乡村小路》。
-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传达了哪些乡愁的情感。
2. 学习文学作品《乡愁》(15分钟):- 分发《乡愁》短文,要求学生默读。
-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并解读短文中的乡愁情感表达,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和描写表达出乡愁的情感?- 文中描写的景物和细节如何帮助读者理解乡愁的含义?- 你自己对乡愁的感受是什么?3. 艺术表达(30分钟):- 学生自由选择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写作等,表达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可以讨论并相互借鉴。
-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作品,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 合作与创造(40分钟):- 学生再次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段关于乡愁的小戏剧或短片。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乡愁》教案《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走近乡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乡愁》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学习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乡愁》这首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学会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3.理解诗人通篇表达的情感;4.学会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复印《乡愁》这首诗歌;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PPT;3.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诗歌欣赏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打开课件,呈现一些关于乡愁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和回忆。
2.以“我想起那个石榴树下的小溪”引入诗歌《乡愁》,引导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
Step 2:诗歌欣赏1.诗歌导读: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整体感知,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与主题,并阅读诗歌的全文。
2.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研究押韵和格律以及句式、修辞手法等。
Step 3:诗歌理解1.师生共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看法,鼓励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互动。
2.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解读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Step 4:写作练习1.布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乡愁的作文,可以结合诗歌中的内容,也可以自由发挥。
2.教师分享写作技巧和指导学生如何展现个人情感和感受。
Step 5: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确保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和理解。
2.解答学生的问题,澄清疑惑。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邀请一位乡村旅游从业者或农民代表来学校进行交流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乡愁的内涵和现实问题。
教学延伸:(续)3.课外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乡愁题材的文章、故事或者其他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欣赏能力。
4.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一场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通过朗诵诗歌来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乡愁》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乡愁》的诗词意境、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乡愁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余光中及其作品《乡愁》,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乡愁》,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乡愁》的诗意、韵律特点和象征手法,分析作品的主题。
4.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其他表达乡愁的诗句,探讨《乡愁》的独特之处。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乡愁,分享各自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典诗词。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增强共鸣。
3. 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包括诗人简介、诗词内容、象征手法等知识点。
2. 教材准备:准备《乡愁》原文和相关乡愁主题的诗词。
3.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播放相关音乐,营造氛围。
乡愁 教案最新5篇
乡愁教案最新5篇乡愁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2、齐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教案(优秀12篇)
乡愁教案(优秀12篇)乡愁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
共分为四个步骤: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乡愁》赏析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乡愁》教学案例(通用17篇)
《乡愁》教学案例(通用17篇)《乡愁》教学案例篇1案例描述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悲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很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沟通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家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观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先来了解。
书上的介绍特别简洁,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具体些?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中国台湾师范高校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高校教授。
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生3: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颖。
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猎取信息,特别好。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别的政治缘由,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常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观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致的华彩乐章。
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留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伴随着“思乡曲”,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生1:这首诗语调肤浅,语速舒缓。
生2:诗歌的节奏根据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到乡愁的含义和特点。
2. 让学生发现到乡愁对人的影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乡愁的敏感度。
2.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乡愁情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乡愁的含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乡愁。
2.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发现乡愁对人的影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3.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乡愁吗?”2. 出示乡愁的定义:“乡愁是一种对故乡或家乡甚至是某一个时期的怀念、思念的情感。
”3.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过乡愁的经历吗?请分享一下。
”第二步:讲解乡愁的特点与影响(15分钟)1. 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乡愁的特点,如思乡之情,怀念故土,对故乡的眷恋等。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乡愁对人的影响,如增强人的情感共鸣,激发个人创作灵感等。
第三步:讨论乡愁的表达方式(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探讨乡愁的表达方式。
2. 汇报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四步:写作练习(30分钟)1. 学生个人写作:请学生以“我的乡愁”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愁的文章。
2. 学生互评:学生交换作文,互相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3. 学生修改:根据互评的意见,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2.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个人写作和互评,评价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乡愁情感的表达能力。
2. 通过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乡愁的敏感度和感受能力。
《乡愁》教学案例(6篇)
《乡愁》教学案例(6篇)《乡愁》教学案例篇一《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
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
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
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
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乡愁教案篇二【教学设想】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乡愁教学案例及反思
课堂生成性教学案例参考表单
基本信息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初一
教学形式
教 师
樊银芳
单 位
课 题
生成性案例描述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抱影无眠唯落魄时梦归何地 凭栏不语最伤心处人在天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是游子深切思念家乡挥之不去的情愫。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学生回忆相关诗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打风吹,每阵西风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就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有幸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品味那浓浓的思深深的愁。
案例反思与启示
3、朗读指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如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强调: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指名读(强调:认真听,指出他的朗诵好在哪儿,还有哪些不够好的地方。)学生评价,并引出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①语速——稍慢②感情——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的呢?③重音④节奏(重音和节奏以第一节为例,引导学生把握。)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作者及作品简介:余光中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他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相思之苦,如鲠在喉,余光中在台北仅用20分钟便写下了绝唱《乡愁》。正所谓“海上蟾生情共寄天边鸟倦念当归”
《乡愁》优秀教学案例
《乡愁》优秀教学案例一、背景介绍《乡愁》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
这篇文章深刻描绘了人类情感世界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情感——乡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往往过于追求物质,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乡愁这种情感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珍贵。
让学生深刻理解乡愁情感的真谛,不仅是对历史传承的一种继承和传承,同时也是对自己情感世界的一个深度探索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1.理解乡愁情感的内涵,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2.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和情感共鸣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内容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读、说、写、演的四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领悟乡愁情感的内涵。
2. 教学活动1.教师在课前将《乡愁》散文朗读一遍,学生可以自由的听取;2.学生自主阅读《乡愁》散文,并在阅读的同时,通过笔记和思维导图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把握文章思想;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在讨论或说故事环节中,表达自己对于乡愁情感的看法和理解;4.演绎一场《乡愁》的情感剧场,呈现旅途文化之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介绍《乡愁》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并阐述此次授课的目的。
2. 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课前阅读《乡愁》这篇散文,并自主理解文章内容,用笔记或思维导图的方式表达对文章见解。
3. 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问题,例如:您对本文的什么地方最感动?您认为,什么是乡愁情感?这种情感在今天社会里,还存在吗?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等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开发言。
4. 学生表演学生可以自己组织形式,表达自己关于乡愁情感的发言、故事、以及表演等。
他们可以通过小品、歌唱、或模仿等不同方式,来展现对乡愁情感的理解。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通用15篇)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通用15篇)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人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3、体会剧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激发同学对家乡对祖国的喜爱。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意象,体会感情。
【难点】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回忆王致远的《秋思》由古代的乡愁引入现代诗人的乡愁。
二、播放录音听读感悟,说出的情感基调。
(愁闷肤浅)三、自由朗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初步感受的浓浓乡愁。
四、品位诗句1、在文中以多少幅画表达乡愁?(四幅详细生活画面)让同学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2、同学口述四个画面:⑴幼年求学,母子分别。
⑵成年后,告辞妻子,背井离乡。
⑶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⑷同胞难得相间见,国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领悟主旨六、拓展激发同学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另类的课堂,别样的收获——《乡愁》教学案例篇2《乡愁》(教学实录)执教者:南安试验中学李芳点评者:南安试验中学陈照星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 请就座。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交头接耳,小声谈论,纷纷举手)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
这时老师心里总是悄悄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殊喜爱,至今还记忆犹新。
同学们有没有爱好听呢?生(急迫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视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乡愁》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乡愁》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者及工作单位张静月定兴二中☆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在读中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鉴赏诗歌,理解意象,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激发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联想具体意象来欣赏诗歌意境美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二、诵读三、品读四、解读1、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2、介绍作者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分析,解读本诗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
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了解作者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研读文中四个意象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生解读并朗读其余三节文字创设情境,为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诗,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并非易事。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感受乡愁,成为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结构美,理解乡愁的深层内涵。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故乡的音乐,展示一些故乡的图片)师: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音乐,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生:故乡。
师:是啊,故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乡愁》。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整体感知师:这首诗一共分为几个小节?生:四个小节。
师:每个小节分别写了什么?生:第一小节写了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第二小节写了长大后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第三小节写了后来的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第四小节写了现在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4、研读诗歌(1)意象分析师: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生:邮票象征着作者与母亲的分离;船票象征着作者与妻子的分离;坟墓象征着作者与母亲的永别;海峡象征着作者与祖国大陆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入现代诗的世界—《乡愁》教学案例In and out of the world of modern poetry
出入现代诗的世界—《乡愁》教学案例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
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
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出入现代诗的世界
—————《乡愁》教学案例
吴春芳
经过七八年的正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的形象大于思维,寥寥数语总是承载了诗人满腔的深情。
华
丽也罢、平淡也好、文字只是一个载体,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
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乡愁加
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学生自己的乡愁,这
首诗才算学会了。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里选录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
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其实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要真正理
解并非易事。
要教学生欣赏现代诗,尤其是欣赏《乡愁》这一类
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
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
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
的浓浓的愁绪。
而这种浓浓的愁绪,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生领会的
东西。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
第一步,我设计了一个有感染力的、能让学生进入乡愁情境
的导入。
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
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
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
其诗作中
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台湾民谣歌手罗大
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
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
学生在欣赏此
曲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
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
美好诗歌世界的大门。
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
为了不
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去
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
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
结果在课下,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详尽的余光中的资料,我在课堂上只作适当的补充,主要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朗诵朗诵再朗诵,多种形式、反复地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始终是学生理解诗歌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欣赏诗歌纯粹的主体,朗诵的过程,他们是自己在教自己体会诗歌中的感情的过程,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声音把握诗歌的感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朗读分为有机组合的几个阶段。
初读阶段只注重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并从朗读中得到初步印象。
这是最基础的朗读。
在分析讨论主题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要着重于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读出思乡的韵味。
这是对余诗情感把握后的朗读。
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乡愁的思维发散迁移之后,再进行自由的朗读,就可以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这次朗读则对余诗进行了加工,读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乡愁。
在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是要学生经过讨论找到意象之后,再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个章节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完成得十分顺利。
做好了这一步,再开始拓展迁移,
第二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模式,让他们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发掘曾经接触过的拥有类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
这既可以丰富学
生的联想,又可以在“知新”的过程中不忘“温故”,拓展了诗
歌情感的外延。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
诗歌与生活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动情时,有的孩子还掉
下了眼泪。
第三个环节则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书本上也有一首席慕
容的《乡愁》,同样的题材,诗人相似的经历,两首诗在一定程
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又因创作风格迥异,读起来感受又大相径庭。
这是最好不过的比较阅读材料,我借此发展一下学生的求异
思维,看看学生们各自喜欢哪一首。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课堂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最后老师再
进行了恰当的总结。
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相同主题的
诗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余光中
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涵的浓浓怀乡情。
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
己思想火花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各自不同的喜好、陈述各
自不同的理由的时候,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
他们的思维。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
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
愁。
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
的想象的空间。
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
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
比喻句的仿写。
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
这种想象
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
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
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
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
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
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
也就是说,我们要
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
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
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一堂创新的诗歌教学课,少不了一个体现创新意识的课外作
业划一个圆满的句号,作业设计我们还是从发展学生想象力
着手。
余光中的《乡愁》,一个章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但这
场离别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缺少细致的场面描写,给读者遗
留了宽广的想象空间。
我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一次诗中的主角,写
一段文字把诗中模糊的离别补充清楚,这也是对诗歌鉴赏的延续。
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一步一步越走越快,学生语文素
养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面临的首要任务。
现代
诗歌文字较为简单,所以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我们的确应当大胆
放开搀扶的双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在简单诗句背后的深刻含义,方能令他们拥有自由出入现代诗世界的本领。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