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辽宁省语文大纲(答案详解版)(必备资料)

合集下载

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②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一、(12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C.抵牾(y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2.(3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4.(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2012辽宁高考语文

2012辽宁高考语文

2012辽宁高考语文一、考试概述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科目考试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本文将对该年度的高考语文试题进行全面分析。

二、阅读理解题分析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点部分,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201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形式多样,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文章和题目。

例如,其中一篇文章是关于中国古代诗人杜牧的文章。

文章介绍了杜牧的生平和他的作品风格,提出了一些与杜牧相关的问题供考生回答。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中的细节信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另一篇文章则是关于阅读的重要性的文章。

文章强调了阅读对知识获取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就阅读的益处进行了阐述。

考生需要从文章中获取关键信息,回答相关的问题,展示自己对文章所陈述的观点的理解和思考。

三、作文题分析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另一个重点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题目或材料,进行有条理、准确、连贯的写作。

在201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题目涉及了社会热点、人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例如,有一道作文题是关于人生选择的题目。

题目要求考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例子出发,谈谈对于人生选择的理解和看法。

这样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能力。

另外,还有一道作文题是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题目。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谈谈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对网络时代的理解和对青少年问题的思考能力。

四、语法填空题分析语法填空题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一道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和语法规则,在空格处填写适当的词语。

在201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语法填空题的语境多样,覆盖了不同的文体和主题。

例如,其中一道语法填空题是一篇记叙文中的一段。

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填写适当的词语,使整个句子通顺和语法正确。

2012辽宁高考语文

2012辽宁高考语文

2012辽宁高考语文引言语文科目是中国高考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也是考生们最关注的科目之一。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高考语文考试自然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针对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进行分析和解析,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该年份的考试内容和出题特点。

一、试题概述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共分为两卷,总分150分。

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和古诗文阅读题,第二卷为主观题,包括作文和阅读题。

整个试卷的命题风格明确,题目难度适中,注重考察考生对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综合运用。

二、选择题分析1. 阅读理解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和非文学类资料的理解能力。

试题内容涉及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题目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配对题和简答题。

2. 语法填空语法填空题主要考察考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12年的试题中,语法填空题主要涉及词性、词义辨析、动词时态和动词语态等方面的知识。

3.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题是辽宁高考语文试卷的传统题型之一。

2012年的试题中,诗歌鉴赏题主要涉及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三、主观题分析1. 作文题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记叙文或者是一篇议论文。

作文题的命题风格务实,旨在考察考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

2. 阅读题阅读题要求考生阅读一篇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2012年的试题中,阅读题涉及社会、文化和人文等多个领域,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并能进行分析和归纳。

四、备考建议1.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语文考试是对考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核,因此,考生需要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包括文学常识、语法知识和诗歌鉴赏等。

2.提高阅读能力: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和阅读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考生可以通过多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实践阅读题的解答,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

3.多写作练习: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需要多进行作文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012辽宁省语文试卷真题(必备资料)

2012辽宁省语文试卷真题(必备资料)

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真谛睿智勤能补拙夙兴夜寐B.甘霖磨砺积腋成裘蔚为大观C.宵汉崔嵬中流砥柱沧海桑田D.韬略谙熟飒爽英姿风弛电掣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寂寥(liáo)雾霾(mái)瞋(chēng)目潜(qián)移默化B.氛(fēn)围吝啬(sâ)熹(xī)微束(shù)之高阁C.发酵(jiào)徘徊(huái)滂(pāng)沱叱咤(chà)风云D.模(mó)板怯(qiâ)懦签(qiān)署断壁颓垣(yuán)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012辽宁省语文大纲(答案详解版)试题及答案

2012辽宁省语文大纲(答案详解版)试题及答案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连那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都被赶出华尔街,到地铁卖热狗去了,何况他这个半路出家的?B.在外打拼数十年后,他回到了家乡,用省吃俭用的结余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拳拳爱心。

C.长期以来,杀虫剂、除草剂、增效剂等各种农药所导致的污染,严重侵害着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

D.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B.豆豉chǐ踝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jì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niǎo 明眸皓齿móuD.搁浅gē解剖pōu 鬼鬼祟崇suì不屑一顾xiâ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营养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色泽终于适量B.鉴别色彩终于适当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甄别色彩最终适量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

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2.【答案】A【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3.【答案】D【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答案】D【解析】横,无端,无缘无故。

5.【答案】B【解析】都体现了周顗的率性自然。

6.【答案】B【解析】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7.【答案】(1)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2)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解析】从:表示叔伯关系。

折:压倒。

校:动词,计较。

宗:尊崇。

为有司所纠:被动句。

纠:检举。

亮:通“谅”,谅解。

黜:贬斥。

(二)古代诗歌阅读8.【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1)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2)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9.【答案】(1)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最新版本图文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最新版本图文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 B.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C.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2·辽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

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练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2012年高考语文大纲卷(含详细答案)

2012年高考语文大纲卷(含详细答案)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3.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大纲版)

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大纲版)

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大纲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真题及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 C.抵牾(y 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答案B 解析: A悚然C牾D辗注意错误均排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 解析: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2012全国卷 大纲版 完美解析

2012全国卷 大纲版 完美解析

全国卷大纲版梁山杨素文一、1、解析A悚然sǒng C牾wùD辗zhǎn答案 B2、解析A不负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B呼之欲出:之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物描写非常生动 C 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以上三项均不合语境D醍醐灌顶:指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的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答案 D3、解析C,“带给了”不对,应该用“带到了”,考虑搭配。

答案D4、解析:答案C二、5、解析答案C6、解析根据文意江北靠北岸处有沙漏,答案 A7、解析《横江词》诗是早期作品,原文有叙述;而《丁都护歌》写作最晚,原文则无从考证。

答案D三、8、解析冒:不顾顶着答案 A9、解析①②为抗击西夏人⑤是对付饥民答案D10解析根据文意,二人产生隔阂是在吴玠提点刑狱之后。

答案 C附译文: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千人。

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

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茸平寨,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

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

积功升任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

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

”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

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

”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

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只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不杀,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

2012年高考语文大纲卷及答案

2012年高考语文大纲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0页。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颀.长(qí) 悚.然(sù) 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B. 人寰.(huán) 攫.取(jué) 寻瑕伺隙.(xì) 啮.臂为盟(niè) C. 抵牾.(y ǔ) 横亘.(g è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尽(jīn) D. 鞭挞.(tà) 骨骼.(g é) 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 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 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2012年高考真题—(辽宁卷)word详细答案解析版

2012年高考真题—(辽宁卷)word详细答案解析版

2012·辽宁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2·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

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2012年辽宁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详解

2012年辽宁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详解

2012年辽宁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详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最后的黄豆爷爷是个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我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

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铜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

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

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

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

要不,这后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

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色。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
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3、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熌灼shuò曲折q? 山坳ào 石磴chãng
B.熌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 石磴dâng
C.熌灼zhuó曲折q? 山坳yòu 石磴chãng
D.熌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 石磴dâng
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
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
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
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
B.豆豉chǐ踝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jì
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niǎo 明眸皓齿móu
D.搁浅gē解剖pōu 鬼鬼祟崇suì不屑一顾xiâ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寂寥(liáo)雾霾(mái)瞋(chēng)目潜(qián)移默化
B.氛(fēn)围吝啬(sâ)熹(xī)微束(shù)之高阁
C.发酵(jiào)徘徊(huái)滂(pāng)沱叱咤(chà)风云
D.模(mó)板怯(qiâ)懦签(qiān)署断壁颓垣(yuán)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连那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都被赶出华尔街,到地铁卖热狗去了,何况他这个半路出家的?
B.在外打拼数十年后,他回到了家乡,用省吃俭用的结余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拳拳爱心。

C.长期以来,杀虫剂、除草剂、增效剂等各种农药所导致的污染,严重侵害着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

D.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