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研究
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具体方案
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具体方案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背景描述当前,我国许多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重困境。
不论是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行业,还是电力、光伏等新兴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挑战。
由于过剩产能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不仅严重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还给整个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
二、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案一:市场化去产能要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首先需要进行适度市场化的去产能。
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自由流动,并实现市场供需平衡。
具体来说:1. 实施分阶段撤出落后生产能力:对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落后生产设备和企业执行分阶段减少或淘汰目标。
2. 提高退出机制效率:建立和完善落后生产设备淘汰和外迁搬迁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工人合理安置。
3.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通过资本市场、法律法规等手段鼓励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优化行业结构。
4. 增加准入门槛和市场准入条件:加强监管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市场准入条件,防止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出现。
三、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案二: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除了去产能外,还需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链迭代升级。
具体措施如下:1.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高企业研发资金补贴力度,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2.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执法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
3. 推动跨界融合发展:鼓励传统行业与新兴科技行业进行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支持力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就业。
四、解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案三:拓展市场需求除了供给侧改革之外,还应积极拓展市场需求。
具体措施如下:1. 扶持消费升级:通过加大消费者购买意愿引导力度,鼓励消费者购买新产品或追求更高品质的产品,推动消费升级。
41号文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颁布单位:国务院发文日期:2013-10-06有效性:全文有效文号:国发〔2013〕41号税种:综合税收政策引用文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为积极有效地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同时指导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化解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适度大于需求是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有利于调节供需,促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
但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超过有效需求时,将会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
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
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
当前,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部分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低价配置资源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与此同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政策、规划、标准、环保等引导和约束不强,投资体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落后产能退出渠道不畅,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
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
然而,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即行业产能过剩。
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产能过剩的原因1. 市场预测不准确一些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大时,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计划。
但市场是变化莫测的,有时企业的预测与实际需求出现矛盾,导致产能过剩。
2. 技术进步科技的发展将行业生产效率提高了许多倍,从而使得产能得以大幅提升。
但对于某些老旧的行业来说,技术升级要花费高昂的成本,导致产能过剩。
3. 政府激励政策为了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某些国家或地区提供了激励政策。
这些政策可能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企业们会借此扩大生产规模。
但当企业的生产过剩时,政府往往难以通过政策手段来缓解产能过剩问题。
二、产能过剩的解决办法1. 加强市场调研企业应该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避免过度扩张时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如果有必要,可以与市场媒体或调研机构合作,共同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
2. 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产能过剩问题往往与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有关。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减少产能过剩的风险。
3. 探索新的市场如果企业所在的市场已经饱和,可以通过寻找新的市场来扩大销售。
企业可以考虑进军国际市场,或寻找新的客户群体。
4. 改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现代企业最关键的管理之一,对于缓解产能过剩也有积极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合作,协同提高生产效率和销售效率,避免庞大的库存和产能过剩。
总之,产能过剩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加强市场调研,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探索新的市场和改善供应链管理等措施,来规避过剩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何有效应对产能过剩问题
如何有效应对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是指在特定行业或领域中,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导致供需失衡的现象。
在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产能过剩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中,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是关键。
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能力,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灵活的生产调整。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潜在需求,掌握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
2.加强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波动,为调整生产提前做好准备。
3.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预测准确度。
二、加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应加强与供应商和渠道商的协作,优化供应链流程,从而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有效匹配。
1.建立强有力的供应链协作机制,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共同应对市场变化。
2.通过优化物流和仓储管理,减少库存的积压,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3.建立分销体系,拓展市场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有效应对产能过剩问题,企业内部管理的良好组织和协调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是一些建议:1.完善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体系,合理安排生产能力和生产节奏,避免产能过剩。
2.加强内部协作与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3.推行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降低成本。
四、加强创新和技术升级创新和技术升级是有效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加强研发力量,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1.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2.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市场需求。
3.积极开展合作与联盟,共同研发和开拓创新型产品和市场。
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在国内市场存在,还涉及到国际市场。
去产能企业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对策
去产能企业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对策去产能企业是指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低、效益不佳的企业。
随着我国去产能政策的不断深化,去产能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而这些企业面临的债务风险也愈发突出。
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去产能企业的债务风险,成为当前有关部门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针对去产能企业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去产能企业债务风险的特点1. 高杠杆率。
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很多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和扩大规模,采取了大规模举债的方式进行投资,从而使得债务规模迅速膨胀,负债率居高不下。
2. 资金链紧张。
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陷入价格战,产品销售不畅,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资金链紧张,难以偿还到期债务。
3. 抵押物贬值。
部分去产能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将自己的固定资产、土地等财产抵押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但由于去产能企业的价值较低,导致抵押物贬值,给企业偿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4. 风险传染性强。
去产能企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贸易往来和产业链关系,一旦某个企业出现债务问题,会牵动一大批相关企业,形成整个产业链的债务风险。
去产能企业债务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杠杆率、资金链紧张、抵押物贬值和风险传染性强,这些特点使得去产能企业的债务问题更为复杂和严重。
1.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建立起完善的去产能企业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市场竞争力等情况,及时发现企业的债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支持政策落实。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去产能企业的支持力度,比如鼓励金融机构对去产能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缓债务压力。
3. 优化债务结构。
去产能企业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式,如债务重组、债务置换等手段来优化债务结构,减少负债压力。
4. 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和内部控制。
企业应加强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
正确认识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
正确认识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显得更加突出,不仅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出现大幅下降,也困扰着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如何来认识产能过剩,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引发的信贷风险,支持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开展,已成为中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认识产能过剩经济开展方式的转型必然伴随着产业(行业)构造的调整,产业(行业)构造的调整必然带来银行的信贷构造调整。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经济依托根底设施的巨大投资,以及在参加WTO后的进出口快速增长,使中国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煤炭、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得到了难得的开展机遇,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但近年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
为应对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投资过热问题,力求对已经失衡的投资导向型经济构造进展校正。
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目前这种投资型产能已使得一些行业的运行状况十分严峻,局部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突显。
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以及造船、电解铝、有色金属、光伏、航运、汽车、纺织、造纸、白色家电、工程机械等很多行业的产能都呈现出明显过剩或有过剩迹象。
欧美等国家通常用产能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认为79%~83%之间的产能利用率为正常值,超过95%被认为产能缺乏,产能利用率低于79%,那么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年11月美国整体产能利用率为78.4%。
据我国相关行业协会估算,年我国的粗钢产能利用率为80.46%、水泥的产能利用率为78%、电解铝的产能利用率为70%、平板玻璃的产能利用率为75%、焦炭为73.79%、风电设备为59%,光伏制造为50%、多晶硅为43.79%。
年预计产能利用率会普遍低于上年。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某一产品或某类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实际的有效需求量,即供大于求的失衡。
产能过剩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途径
产能过剩化解过剩产能的有效途径产能过剩是指市场供给超过需求的状态,导致企业生产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产能过剩不仅会浪费资源、降低企业盈利能力,还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有效途径来探讨如何化解过剩产能。
一、创新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可以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研发投入,并提供相应的税收和财务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能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化改革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完善。
通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有效调节供求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政府可以加强宏观调控,减少行政干预,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准入门槛,鼓励竞争和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充分竞争,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和整合。
三、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民众收入、加大社保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激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此外,鼓励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通过增加民生支出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四、促进国际合作产能过剩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拓宽产能转移渠道,帮助企业寻找新的市场。
同时,政府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产能合作,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五、培育新的增长点除了化解产能过剩,培育新的增长点也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发展。
产能过剩如何应对
产能过剩如何应对产能过剩是指市场供应的产能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许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市场竞争和资源浪费。
为了有效应对产能过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衡供需关系,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改善市场监管机制是应对产能过剩的首要任务。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产业政策,制定并执行有针对性的减产方案。
通过调整市场准入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破产清算等手段,引导和促使过剩产能得到合理消化。
同时,加大监管力度,打击垄断和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转移和应用示范,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升级。
此外,积极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消费升级的需求潜力巨大,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引导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意愿。
同时,拓展国内市场还可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另外,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应对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最后,完善企业退出机制,促进市场洗牌和优胜劣汰。
政府应建立健全企业破产清算和退市制度,对于无法达到市场需求的企业,要勇敢面对市场淘汰,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和升级,以达到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
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市场供需的平衡。
综上所述,应对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国内市场扩大和消费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OMI C RES EAR CH GUI DE
N o . 2 8, 2 01 3 S e r i a l N o . 2 1 0
总第 2 1 0期
化 解 产 能 过 剩 的 长 效 机 制 研 究
张 明 哲
( 中国邮政储 蓄银行 , 北京 1 0 0 8 0 8 )
国际金融危机形成 的倒逼 机制 , 把化解产 能过 剩矛盾作为工
电池开工率仅 5 7 %( 见下页表 1 ) 嘲 。
( 二) 产能过剩 的负面 冲击效应较大
部分行业产 能过剩 的后 果是 , 企业效益 大幅下 滑 , 净 利 率降低 , 亏损面增加 , 导致银行不 良贷款增加 , 进而将 风险传 递给银 行业 。 根据工信 部公 布 , 2 0 1 3年上半年 8 6家重点大中 型钢铁企业平均销 售利 润率仅为 0 . 1 9 %, 亏损面为 4 o . 7 %旧 。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 , 2 0 1 3 年上半年电解 铝行业整
作重点 。 ” 7 1 1 近期 国务 院也要求金融机构按照“ 消化一批 、 转移
一
批、 整合一批 、 淘 汰一批” 的要求 , 对 产能过剩行 业 区分 不
同情况实施 差别 化政 策。 本文尝试从对 中国产能过剩的特征
人手 , 科学评析 近年来 政府化解产能过剩 的政策措施及 实施 效果 , 进而提 出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 产能过剩 ; 化解;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 F 1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9 1 X ( 2 0 1 3 ) 2 8 一 O 0 5 9 — 0 3
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产能过剩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还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的下降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表现产能过剩指的是生产能力大于需求的情况,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产品库存过高。
由于经济增长的减缓和市场需求的下降,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库存逐渐积累,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并造成价格下跌。
2. 工业生产效率低下。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部分企业难以实现生产成本的收回,进而影响工业生产效率。
由于资源和成本的支出不得不限制、降低,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3. 资本和能源资源被浪费。
由于产能过剩,很多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线的正常运作而不得不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从而导致了这些资源的浪费。
二、产能过剩背后的原因产能过剩问题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投资规模过大。
由于短时间内大量的投资使得生产能力过剩,这也被称为投资误区,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同行业、重复建设。
中国在建设特定产业或区域时,往往重复地建设同类型的工厂,从而形成同行业、重复建设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3. 设计和技术不成熟。
由于科技供应商实力薄弱,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成熟,往往会导致产能过剩问题。
三、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对策:1. 防止投资规模过大。
保持适量的投资规模,同时确定合理的投资期限和回报标准,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产能过剩,有利于企业持续地发展。
2. 加强产业整合,避免同行业的重复建设。
建立完善的用地计划、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可有效避免产能过剩问题。
3. 改善技术和生产工艺。
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
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引言产能过剩是指市场所需产品的供应量远大于市场需求量的情况。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产能过剩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化解产能过剩,保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旨在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应对产能过剩的挑战。
市场调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供需不平衡,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市场。
清理不合理产能政府可以通过清理不合理产能来减少过剩产能的存在。
清理不合理产能包括关闭低效益、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以及淘汰老旧生产设备等。
通过对不合理产能的淘汰,可以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优化市场供应结构。
增加市场需求增加市场需求是另外一种有效的化解产能过剩的方法。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消费,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比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降低消费税率,增加消费券的发放等。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大对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转化。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化解产能过剩。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另外一种重要的产业升级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
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导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国际合作产能过剩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并非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挑战。
因此,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
产能过剩如何解决
产能过剩如何解决在市场经济中,产能过剩是一种常见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进程中。
当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时,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对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
一、加大市场调节力度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因此,加大市场调节力度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首要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减少行政审批等方式,鼓励并支持创新创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消费者购买力的支持,通过减税降费、提高居民收入等措施,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市场需求。
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技术创新和升级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政府可以提供技术研发的支持和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技术创新的回报和保护力度,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三、加强产能转移和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而新兴行业产能不足。
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推动产能转移和结构调整。
例如,鼓励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转型升级。
四、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出口市场产能过剩不仅在国内市场存在,国际市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出口市场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国际贸易壁垒,拓展外部市场。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依赖。
五、有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企业,积极推动兼并重组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通过兼并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行业整体效益,减少产能过剩的程度。
六、加强监管和预警机制建设加强监管和预警机制的建设对于避免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至关重要。
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及解决途径
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及解决途径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是指中国生产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多,超过市
场需求,导致产品供给过剩、价格下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钢铁、水泥、铝等传统产业,也出现在太阳能
发电、光伏等新能源行业。
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去产能:政府通过强制式的减产措施,对部分企业进行关停、搬迁、破产等方式,去除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减少过剩产能。
2. 转型升级:对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应鼓励其进行技术改进、
产品升级以提高竞争力。
3. 减税降费:政府可以通过减少企业税负、降低利息等方式支
持企业发展。
4. 扩大出口:通过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逐步减少对国内市场
的依赖。
5. 提高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扩大社会消费等方式刺
激市场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总之,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共同
努力,实施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以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
持续发展。
解决行业内产能过剩问题的具体方案
解决行业内产能过剩问题的具体方案一、引言产能过剩是指特定行业中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的现象。
这种问题在许多行业都存在,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制造业。
产能过剩对企业和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了严重影响,如压低产品价格、降低企业利润率等。
为解决行业内产能过剩问题,本文将提出几个具体方案。
二、优化资源配置1. 淘汰落后产能为了消化产能过剩,必须淘汰那些技术陈旧、效率低下的落后企业和设备。
政府可以引导这些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或退出市场,并给予相应的补偿措施,在确保员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推动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
2. 引导新兴产业发展通过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以提升整体供给质量和结构优化为目标。
依托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来支持创新创业企业。
这将有助于吸纳人员和资金流向新兴产业,从而减少传统行业中的产能过剩。
三、扩大市场需求1. 加强国内消费激励政策政府可以实施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通过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信心,促进市场需求的形成与释放,从而减轻企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2. 拓宽出口渠道积极对外开放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鼓励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支持参与国际竞争,并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关税减免等。
此举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
四、创新科技应用1. 加强技术研发与转化行业内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投入,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下功夫。
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 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加速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这将有助于减少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
五、加强政府监管与引导1. 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垄断行为等方面的监管,防止企业恶意扩张和价格战。
产能过剩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产能过剩的成因和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产业逐渐面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而产能过剩不仅会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因此,如何深入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并制定有效的对策,是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一、产能过剩的成因1、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需求不足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主要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有关。
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而个人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市场需求不足,甚至出现了一些行业销售难、库存高的情况。
2、生产技术落后一些产业生产技术落后,导致了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在同行业内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因此,这些企业只能通过大规模的产能来抢占市场份额,这就导致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3、盲目扩张一些企业因为看中了短暂的利润,就盲目进行扩张,过度扩大产能规模,形成竞争态势,结果导致了产能过剩。
同时,这些企业在盲目扩张的同时,忽略了产品质量、管理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投入,导致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下降。
二、对策研究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主动调整过剩行业的产能结构,促进工业结构和产能布局的升级,可以实现转型和升级,推进工业文明的发展。
这需要政府在政策、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资本向优选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高附加值等方向投入。
2、升级生产技术升级生产技术是解决产能过剩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企业实现效益提升。
此外,在生产中引入绿色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不仅需要价格竞争,更需要质量、信誉、服务等方面的竞争。
因此,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是防止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包括建立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对产品质量进行认证等措施,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
产能过剩加强产能评估和预警机制
产能过剩加强产能评估和预警机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行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产能评估和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产能过剩的定义与原因、加强产能评估与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产能评估与预警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能过剩的定义与原因产能过剩是指市场上供应超过需求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产品库存积压、生产能力闲置以及企业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等现象。
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市场需求下降:市场需求的下降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出现问题,导致产能过剩的发生。
2.行业投资过度:一些行业受到政策扶持、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规模过大,导致产能过剩。
特别是在政府大力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过度往往会引发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3.市场竞争过度:一些企业由于市场环境激烈竞争,采取了增加生产能力、扩大产能规模的措施,结果导致了产能过剩。
行业间激烈的竞争往往使得企业在无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忽视了市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加强产能评估与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加强产能评估与预警机制对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发现问题:建立健全的产能评估与预警机制可以帮助政府、行业协会等组织及时发现产能过剩问题。
通过对市场供求状况及行业投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2.制定有效对策:通过对产能评估与预警机制的实施,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以制定相应的对策。
在发现产能过剩问题后,可以通过限制新增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逐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加强产能评估与预警机制,可以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在预测到产能过剩之前,可以通过产能评估的结果发现行业发展的新动向与趋势,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产能过剩造成的损失。
产能过剩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是指市场上产品的供应量大于市场需求量的状态。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许多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
一、加强生产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的基础。
通过合理规划,确保原材料供应充足、流程高效,并通过有效的生产排程减少生产阻塞和等待时间,实现生产过程的连贯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新设备通常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而先进的生产技术则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
三、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员工是企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至关重要。
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四、加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优化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质量可控,避免由于供应链问题导致的生产中断和停滞。
同时,与销售渠道的有效对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
五、拓展市场和产品升级拓展市场和产品升级是有效提高产能利用率的途径。
通过开拓新的市场渠道和客户群体,找到新的销售增长点,增加产品销售量。
同时,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
六、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有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通过打造优质品牌形象,树立企业信誉,提升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认可度。
同时,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活动、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产能利用率。
七、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加强与政府的合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煤炭保供如何防范产能过剩中煤协研究建立“弹性产能”机制
煤炭保供如何防范产能过剩中煤协研究建立“弹性产能”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加,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煤炭行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煤炭市场的供求平衡,还可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煤炭产能过剩问题,中煤协研究并提出了建立“弹性产能”机制的方案。
一、弹性产能的概念所谓“弹性产能”指的是一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自动调整产量的产能机制。
在煤炭行业中,传统的产能规划主要是基于长期的市场前景和需求预测,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而弹性产能机制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产能调整,以适应市场的供求平衡,既能使行业稳定运行,又能避免产能过剩。
二、建立弹性产能的具体措施1.建立产能调整机制:建立煤炭行业产能调整的决策和实施机制,明确调整的程序和责任,确保产能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及时调整。
2.加强产能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产能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研究,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出产能调整的决策。
3.完善产能调整工具: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产能调整工具,如优化调整现有产能布局、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置换等,以确保产能的合理调整和利用。
4.加强对产能建设的规划管控:加强对煤炭行业产能建设的规划和管控,避免大规模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确保产能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强化市场监管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加强对煤炭行业的市场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有关产能管理和调整的政策,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三、弹性产能的优势和挑战弹性产能的建立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供需的匹配度: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能,从而提高供需的匹配度,保持市场的稳定和平衡。
2.加强行业竞争力:通过灵活的产能调整,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提升行业整体的竞争力。
3.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弹性产能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风险,减少产能过剩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
然而,建立弹性产能机制也面临一些挑战:1.数据采集和预测的不确定性:准确定量市场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采集和分析大量的市场数据,预测市场需求的准确度对产能调整至关重要。
产能过剩如何破解困境
产能过剩如何破解困境产能过剩是指某个行业或领域内的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产品供应过剩,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下跌、销售困难以及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
在如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许多行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产能过剩的原因,探讨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一、产能过剩的原因1.需求波动:市场需求的波动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周期的变动、消费习惯的改变、技术创新等因素都会对某个行业的市场需求产生影响,如果企业的产能不能及时调整,就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
2.低效竞争:不少行业存在恶性竞争,企业过分追求市场份额,导致产能过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少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降低售价,扩大产能,结果导致全行业的产能超过实际需求。
3.技术滞后:技术的落后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当某个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过慢,企业无法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时,就容易导致产能过剩。
二、破解产能过剩困境的策略1.市场多元化: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来说,寻找新的市场是破解困境的重要策略。
企业可以通过拓展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应用场景,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方式来提高市场份额,减轻产能过剩的压力。
2.调整产业结构:为了破解产能过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行业协会和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领域转型升级,减少低效产能的存在。
3.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破解产能过剩的长久之计。
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
4.合作共享: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可以有效地缓解产能过剩问题。
通过合作,企业可以整合资源,共同开拓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减轻产能过剩的困扰。
5.政策引导:政府在破解产能过剩问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同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以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研究摘要:在分析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经济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产能过剩成因的梳理,以及对发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提出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即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与兼并重组力度,以及扩大内需和加强制造业“走出去”。
关键词:产能过剩;风险防范;体制缺陷;机制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并提出用五年时间力争实现“三大目标”和完成“八项任务”。
当前产能过剩成为我国经济复苏瓶颈并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化解产能过剩已成为“调结构”的重中之重。
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应从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源入手,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这对保持我国社会稳定,提升产业竞争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能过剩文献综述关于产能过剩成因,国内学者主要观点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体制弊端说认为由于转轨经济时期的体制扭曲,导致我国企业投资行为扭曲,从而最终导致重复建设问题(张维迎,马捷,1999)。
其主要诱因是:信贷集中、信贷歧视、银行的预算软约束、流动性过剩等投融资体制缺陷(张立群,2004;刘西顺,2006),以及行政垄断、财政分权、官员晋升体制、土地产权模糊及地方政府的不恰当干预等行政体制缺陷(张维迎,马捷,1999)。
(二)市场失灵说认为存在市场不确定性及市场自身调节机制的缺陷。
主要是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生产过剩)和竞争导致的不确定(林毅夫等,2010)等原因造成的企业决策失误,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指产业集中度低)造成的重复建设(杨兆徐,1998;魏后凯,2001)。
李佐军(2014)认为,化解产能过剩,一要靠市场,二要靠推进政府改革,为化解产能过剩消除障碍。
刘西顺(2006)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我国存在三种产能过剩:大中型企业生产资料过剩、中小及民营企业“产能损耗”和银行流动性过剩。
李江涛(2006)认为,探索新的产能过剩治理机制,重点是重构微观厂商和开展产业深化创新。
林毅夫(2010)认为,产能过剩不仅由经济周期波动引起,更可能有投资层面的成因。
二、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本部分主要分为两方面论述。
(一)产能过剩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过三次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
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并且历经三年的整顿治理得到了缓解。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第二次产能过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第三次则是在2003年中国进入新的经济周期,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逐步突显,并自2008年起渐次达到高峰。
产能利用率是国际上考察产能过剩的重要指标。
根据美国的经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时,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当产能利用率在81%~90%时,出现正常的产能过剩;而低于81%时,为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涉及19个工业行业。
可以看出,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形势严峻。
(二)产能过剩对经济的影响产能过剩不仅对短期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对长期的经济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
过度的生产造成稀缺资源浪费,限制产业链的均衡发展。
二是加剧企业恶性竞争。
产能过剩造成企业产品积压,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企业失业率上升,企业间恶性竞争加剧。
三是给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
产能过剩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加剧土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加剧,增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难度,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危机。
三、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重化工业持续快速发展诱导了企业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重化工业快速发展。
在这一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给市场以较强的刺激,诱使包括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企业按照产能的最高限来设计生产能力,当市场无法消化产品供给时就形成了产能过剩。
(二)不完善的体制机制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由于土地、资源、能源、要素市场改革之后,价格不合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同时一些地方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地,招商引资,配置资源,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优惠政策、信贷扶持等各种优惠政策,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投资决策。
此外,由于投资约束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也助长了部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三)GDP导向考核制度导致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发展模式问题。
发展模式的背后主要是干部考核制度问题。
在我国官员考核体系中,GDP指标所占权重过高,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经济高速增长。
而产能过重的行业总量大、见效快,成了地方政府争先竞逐的发展领域。
在土地、贷款和能源价格等优惠政策刺激下,企业的投资就可能出现扭曲,实现产能非常规的超速扩张。
(四)刺激政策对产能过剩推波助澜包括四万亿投资和十一大产业振兴计划在内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对扭转当时的国内经济形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产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些政策促进了一些本来已经严重过剩或者需要调整行业的发展,导致了产能的进一步过剩。
(五)经济周期波动形成过剩产能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波动的特点,经常会出现供给与需求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某些企业由于判断失误,投入过多,出现高库存和开工不足。
一段时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阶段性需求旺盛,造成了一些行业产能迅速扩张。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和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的矛盾愈加凸显。
(六)淘汰落后、环保和产品质量监管和执法缺乏权威各地都有大批未经国家环评和审批而上马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电解铝项目。
同时,一些地方进入工信部淘汰落后名单的企业产能,至今仍然在运行,没有被淘汰。
一些企业为了扩张产能,擅自更改技术标准,降低了产品质量。
更有一些企业以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降低生产成本。
四、发达国家经验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扩大内需、产业转移及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方式。
(一)扩大内需有效消化过剩产能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经济危机,主要行业产能过剩。
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旨在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低收入者购买力。
该计划不仅化解了需求不足导致的产能过剩,还促进设备投资与制造业生产形成良性活动,推动日本经济保持近20年的高速增长。
(二)海外产业转移释放过剩产能美国在二战之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将欧洲的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刺激了美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有效化解当时美国过剩的产能。
日本20世纪80年代提出“海外投资立国论”,通过加快对周边地区投资使产业向海外转移,有效化解日本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
本次危机,出于经济、就业等因素考虑,美国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成效显著,海外产能的回流不仅促进了其内外部产业的螺旋式升级,也适时平衡了国内市场的供需变化。
(三)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日本20世纪60~70年代这对落后产能采用了设备注册制度、制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设备、鼓励使用节能环保等办法促进产业升级;美国针对20世纪80~90年代初的两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用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端技术产业的方式摆脱了传统产业升级的问题,在成功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引领了全球信息化革命。
五、政策建议本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我国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根源在体制。
从深化改革上“治本”,形成预防过剩的体制基础。
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三要深化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改革。
四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五要深化价格形成机制等。
六要推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特别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改革方面,应当降低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的权重,提高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能源效率、民生类指标的权重。
提高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能源效率、民生类指标的权重,甚至加大产能过剩等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
(二)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
通过法制使化解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升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淘汰落后设备。
二要依法管理新上马项目。
三要建立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
四要依法破除诸侯经济。
五要严格执法,加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监督和检查。
(三)加强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加强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妥善处理好淘汰产能过剩中出现的各种负责问题。
化解产能过剩可能会带来企业破产、职工失业等问题,政府做好利益矛盾的协调工作。
(四)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一要注重技术进步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将落后产能升级为先进产能,通过先进产能培育新的需求,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要发挥市场产品供过于求和产品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两个“倒逼”机制的作用,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四要提高产业集中,并积极培育相关市场尤其是产权交易市场和生产要素交易市场。
(五)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及兼并重组的支持一是支持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高端环节,改变我国产业低端化、同质化发展的态势,通过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推进市场化并购重组进程,加大对跨地区并购重组及民营企业参与重组的支持力度,增强并购重组的协同性以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三是按照市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
(六)扩大内需及加强制造业“走出去”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来消化过剩产能,内需主导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使居民有足够的购买力消费掉以过剩形式存在的供给。
为此,需要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
另一方面针对我国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动力不足的情况,可有选择地加大对制造业“走出去”的支持,推动优势产能向海外转移。
参考文献:[1] 杨兆徐. 我国产业”能力过剩”的实证分析——投资品产业结构问题经济问题塔索[J].经济问题探索,1998(1).[2]张维迎,马捷. 恶性竞争的产权基础[J]. 经济研究,1999(6).[3]魏后凯. 从重复建设走向有序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张立群. 投融资体制改革根本痼疾及出路[J]. 投资北京,2004(创刊号).[5]李江涛. 产能过剩——问题、理论及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6]刘西顺. 产能过剩、企业共生与信贷配给[J]. 金融研究,2006(3).[7]林毅夫. 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8-21.[8]李佐军. 第三次大转型:新一轮改革如何改变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9] 陈文玲.产能过剩、分类及化解方法[J] .中国市场,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