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财政学知识点要点

财政学知识点要点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职能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1) 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1.市场失灵;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经济理论将它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

4.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5.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6.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7.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8.瓦格纳法则;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

其含义是: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9.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指的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10.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

11.完全积累制完全积累制,即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人在就业期间向政府管理的基金缴款,该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息增值,当这个人退休后,其所获养老金来自于该基金的利息收入。

换句话说,也就是任何时点上累计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

12.部分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也称“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

财政学重点(DOC)

财政学重点(DOC)

财政学重点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一种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阶级性: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公共性:(1)既然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而国家或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所以财政就具有公共性。

(2)财政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公事”,那自然具有公共性了。

(二)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强制性:财政的强制性指的是财政这种经济行为为极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非直接偿还性:财政的偿还性是和它的强制性相一致的。

国家征税后,税款就由国家所有了,对纳税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

(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支有收,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

收支是否平衡或对称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就是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市场满足个人的商品和劳务。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是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代价,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其公式表示为:硬赤字=(经常性财政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性财政支出+债务支出)
②软赤字:软赤字是指在统计和计算财政收支时,不把债务收入计入正常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不把债务支出计入正常的财政支出。
其公式表示为:硬赤字=经常性财政收入-经常性财政支出
8、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它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②混合公共产品:又叫准公共产品。供给方:政府或市场,政府补贴市场提供。原因:混合物品可以运用效用的有限性形成竞争或可以运用价格排他。 拥挤性公共物品(公路):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降低每个消费者获得的效应。 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公路收费):在效益上可以定价,并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 包括——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税费改革:就是将可以改为税收形式的收费改为规范化的税收,对应当保留的收费加以规范并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是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当前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途径
23、国债 :中央政府举借的债务称为国债,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用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资金和调节经济的一种财政性手段。
24、公共部门预算(政府预算):政府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基本特征:计划预算性,法律性,集中性,统括性,年度循环型,公开性
24、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实行计划管理的工具,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
25、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名词解释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

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

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

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第一张1.财政的概念(概念)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凭借其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财政的本质就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基本特征(选择)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3.公共物品及其判定标准(简答)所谓公共物品,在经济学上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其供给成本却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和地域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物品。

指的是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比如国防、路灯等物品。

判定标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是指个人消费不会被排除在某种物品的消费之外。

它与物品的所有权相关(2)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4.市场的含义是指市场机制(资源配置角度)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大分体机制。

第二张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简答及以下)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市场无法自行纠正的缺陷。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2. 政府存在的意义(应对市场失灵,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内在地融入并影响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1)对资源利用与社会财富增长的影响。

(2)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影响。

2.为经济运行提供国家权力干预3.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3. 政府干预手段(框架)(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4.政府干预失效原因(政府失灵):(1)内部性(2)垄断性(3)政治性5. 市场经济中财政的职能(重点掌握,论述题)1. 资源配置职能(1)含义资源配置是指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

(2)资源配置的效率通常会采取某些指标或若干指标组成的“景气指数”来表示(3)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国家重点支出。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1、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公共全力组织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3、私人需求的两个基本特征:受益的内在性,需求的分散性。

4、公共商品的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5、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6、帕累托效率标准:在既定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当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时,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的福利的增加是以牺牲其他人的福利为代价的,则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判断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即为~7、帕累托改善:在一部分人的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8、市场失灵的表现:1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2不能有效的解决外部问题。

3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

4市场信息不充分。

5收入分配不公平。

6宏观经济波动。

9、逆向选择:由于事先的信息不充分,导致交易一方做出与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10、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不道德交易行为。

11、宏观经济稳定的三个标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12、财政的三个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

2 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 经济稳定职能。

~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运行与增长的职能和功能。

13、政府失灵:由政府内在机制决定的并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的现象。

14、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政治制度失灵。

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

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

官僚主义严重,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加,效率却不断下降。

15、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的能力所限,二是政府行为的越界所致。

16、财政支出的分类:1财政支出分类中的按政府职能分类: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

2财政支出分类中的按政府职能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财政学学习重点

财政学学习重点

财政学学习重点魏萍第一章导论1、财政产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不是人类历史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迅速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产生了私有制的基础--家庭,社会上出现了两个根本利益相对立的阶级--奴隶主和奴隶。

为了维护富有阶级奴隶主的整体利益,就需要掌握一种拥有暴力的统治工具以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

这样,原来处理原始公社内部事务的氏族组织逐步转变为国家。

奴隶主国家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实现其职能的需要,需要占有和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

由于国家本身不能进行物质生产,它本身的物质需要就只能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把一部分物质产品据为己有。

于是,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形式中,就逐步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分配社会产品的形式,这种新型的分配形式就是财政分配。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2、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支项目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入项目:(1)王室收入和土地收入。

即国王强制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劳动者创造的财富。

(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

即诸侯国和臣僚的贡品,战利品和掠夺品。

(3)军赋收入。

为保证战争和供养军队需要而征集的财物。

(4)捐税收入。

对自由民中占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征收的捐税。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支出项目:(1)王室支出。

大奴隶主即天下的国王,家和国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王室支出就是国家支出。

(2)祭祀支出。

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的支出。

(3)军事支出。

用于战争和军队的支出。

(4)的俸禄支出。

大臣幕僚的俸薪支出。

(5)生产性支出。

用于农业和水利、公路等工程的支出。

3、封建制国家财政的特点(1)国家财政收支和国王个人收支逐步分离。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2、补偿性财政政策: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3、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资源配置职能:指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的政府职能。

5、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6、累进税: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数额越小,税率就越低的一种税。

7、公共产品: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否定国债的经济效应。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9、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尽可能不给纳税人带来额外损失。

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10、财政支出边际增长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11、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12、黄宗羲定律:后人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导论:1.社会公共需要I.概念:是指提供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经营外部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II.范围:完全的社会公共需要(政治职能);准社会公共需要(社会职能);视同社会公共需要(经济职能)2.公共物品I.概念:为整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消费、共同受益的特殊物品或服务。

II.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III.私人物品通过市场价格竞争机制提供,公共物品通过政府提供。

3.财政I.概念: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分配的经济活动。

II.特征:分配主体:国家或政府。

分配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分配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国家主体性是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4.公共财政I.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和财政运行机制。

(与市场经济对应的特有的)II.特征:弥补市场失灵;公平;非营利性;法制化。

第一章:财政的职能1.资源I.概念: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投入物,也称生产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II.基本特征:稀缺。

2.资源配置I.概念:即资源的组合,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的。

II.目的: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效益。

III.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失灵的表现: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外溢性)、自然垄断。

IV.政府干预手段:(1)行政手段:公共管制,制定公共物品价格。

(2)经济手段: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3.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I.概念: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实现资源合理化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动态过程。

II.内容(范围):(1)直接分配。

(2)宏观调节(地区之间→合理的地区生产力布局;产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合理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提供结构;政府内部→合理的资本品与消费品供应结构)III.机制或手段:(1)财政收入手段:税收、利润上缴、国债。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第一章财政学导论1、财政的产生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经济(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政治(直接)条件: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2、基本课题:财政学是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

3、公共收入的内容(一)税收(二)价格或使用费(三)公债4、税收的特点(1)无偿性(2)强制性【核心】(3)固定性5、公共支出分类按支出效益的时间性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按支出的回报性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1、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

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也被称为帕累托最优交换效率: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MRS某YA=MRS某YB)生产效率:一种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任何一种其他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MRTS某YA=MRTS某YB)产品组合效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转换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MRS某Y=MRT某Y)2、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有,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另一方面,如果任一人口百分比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就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o线。

可以将洛伦兹曲线与45o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折线与45o线之间的面积就是“完全不平等面积”。

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0,0.2]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基本合理;[0.4,0.5]差距较大;[0.5,1]差距悬殊第三章政府与市场1、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财政学考试整理一、单选20题,20分二、多选5题,10分三、名词解释5题,15分四、计算题1题,10分五、简答题3题,30分六、材料分析题1题,15分基本慨念1、财政:指的是政府的收支活动及其管理。

2、混合经济:由私人部门经济和公共部门经济共同组成的经济。

3、规范分析: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4、帕累托效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5、帕累托改善: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6、产品组合效率: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既有的产品组合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愿望。

7、基尼系数:基于洛伦茨曲线、用于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8、市场失灵: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经由市场机制和私人部门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9、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也即,该产品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10、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1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债水平等作出的决策。

12、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的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的供给进行管理,从而影响经济运行的决策。

13、公共选择:政治过程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14、单峰偏好:选民偏离其最偏好的结果时,效用随之下降。

15、竞争性: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16、排他性: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17、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因其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情形。

18、混合产品: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产品。

19、科斯定理:科斯指出,假定资源所有者能够分清对其财产损害的来源,并且能合法地防止损害,同时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调,那么,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达成一种协议。

财政学重点内容

财政学重点内容

《财政学》§重点一:外部性及政府职能等内容1:外部性概念外部效应: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公共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容2:外部性矫正当存在外部效应时,无论是正外部效应,还是负外部效应,都意味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损失,因此,需要对外部效应加以矫正【对外部效应的矫正必须着眼于对私人边际效益或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矫正措施:1、政府管制(对生产消费行为作出某些限制)条件:了解生产者的供给曲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及社会边际效益;对外部边际成本进行衡量和测定。

困难:它要求政府掌握大量准确信息;社会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经常发生变化;政府不但要规定(污染)产品的总量,而且还要为每一企业规定个别的限量;限量之内的产品的外部成本并没有内在化。

2、法律手段,可以看作另一意义上的管制;因权益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外部效应问题,通过法律手段的管制可使产权得以明确;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在相关交易方之间将既定的权力自由交换为现金支付就是有效率的,政府仅仅通过设定资源使用的权力就可以使外部效应内在化;在通过法律确定产权归属的情况下,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矫正外部效应。

3、实行一体化,实行一体化意味着全面地实行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这既需要条件,又有很大难度;一体化生产对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是不适宜的。

4、政府税收,主要是用来矫正负外部效应,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征税额与外部效应相等是这种矫正性措施的基本特征。

将负外部效应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5、政府补贴(subsidy)矫正正外部效应,着眼于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

补贴额与外部效应相当是这种矫正性措施的基本特征。

政府补贴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

内容3:市场市场是一种实现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经济联系的系统空间,同时又是“一种物品的买主与卖主之间互相作用,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1、家计财政制度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此时财政收支就是君主的私人收支君主个人收入性质的王室的私产收入和特权收入、附庸的贡纳收入等,构成了当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所有的支出,都根本服务于君主的私人目的。

比如:烽火戏诸侯、海军军费建造颐和园由于自然经济下的财政是私人的财政,因而称之为家计财政2、公共财政制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不同所有制成分、内外资之间•非市场营利性•法治化的财政公众决定、规范和制约案例:美国市长VS中国市长3、国家财政制度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基本特征:①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②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的运转及发展③收入基本上直接来自国营经济,支出也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表现为是国家开展自己的收支④生产建设型财政、GDP占比高态;⑤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⑥宏观经济总量失衡①没有通过价格而影响了其他人的福利②是指个体(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也就是说,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全部利益;或他得到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全部的代价。

③因此,外部性最早定义就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④负外部性、正外部性⑤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⑥外溢性与公共产品关系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性):①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的常态,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市场要实现充分竞争,必须有充分信息。

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②逆向选择是因为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引起的,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某些特征被隐藏,所导致的相关经济主体作出的与交易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③道德风险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发生的,它对所应的是隐藏行为,即签订合同之后的不可观察的行为,这些行为同样是合同另一方所不愿意看到的本来可以避免的行为。

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不公状态可能正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

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

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

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是公共权力组织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财政产生的条件:(一)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二)公共权力组织的产生和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三)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财政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基础篇公共需求:是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指这样的物品,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公共商品特征:(基本)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他)1、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

即要么向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

2、规模效益较大。

3、初始投资大。

4、具有自然垄断性。

拥挤函数:Ug=G/N^a Ug指个人消费公共商品g的效用,G商品g的用效用,N消费商品的人数,a拥挤系数,当g为纯公共商品时,a=0,g为纯私人商品时,a=1,g为混合商品时0<a<1 经济人假说:亚当·斯密对市场活动的经济分析是以“经济人”假说为基础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其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这一命题后来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帕累托最优:在既定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当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时,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福利的增加是以牺牲他人福利为代价的,则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能判断标准帕累托改善: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这种变动被称为市场失灵:又称市场缺陷,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自身特点或缺陷,没有或不能将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的现象市场失灵的表现: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二、不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三、市场竞争不完全性四、市场信息不充分五、收入分配不公平六、宏观经济波动政府的特征:第一,政府拥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即运用强制手段对社会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权力。

第二,政府领导人是经由特定的政治程序产生的。

这里所指的政治程序包括暴力夺取、法定或习惯传承以及各种形式的选举和任命。

财政学部分重点整理

财政学部分重点整理

1局部均衡分析:在均衡点上,人民愿意为公共产品支付的总量等于生产者在某一点产出水平上提供该产品的价格时公共产品就达到了均衡。

2外部性的纠正:道德约束,企业的合并,明确产权和谈判。

矫正性税收和矫正性财政补贴3科斯定理假设前提:外部性来源清楚;谈判成本为零。

结论: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达成一种协议。

通过这一协议,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

4传统观点认为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是哈伯格三角形。

垄断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无谓损失”,即“哈伯格三角形”而且要大得多。

社会还会损失“塔洛克四边形”面积的福利。

因产量下降而减少的,因价格上升而减少的。

5按非对称发生的时间:分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6财政的公平原则和财政的效率原则。

7财政支出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由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有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

8购买性支出的特点是:1有偿性2直接性。

转移性支出的特点是1无偿性2间接性。

9财政支出规模的含义:财政支出规模是一定财政年度内政府安排的财政支出的总额。

它反映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集中配置使用的社会资源量,是考察政府活动规模和满足公共需要能力的重要指标。

10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一)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二)政治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及政府干预政策。

(三)社会性因素: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

11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

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原因,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分别予以考察,具体地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1.财政产生条件:1剩余产品是经济基础2国家的存在是政治前提3公共需求是根源2.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3.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支出范围2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3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4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4.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区别: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而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利的作用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而国家财政的收入既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全力和收费取得收入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而国家财政的支出则可能提供私人商品5.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6.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4公共产品5收入分配不公6偏好不合理7市场不完全8失业、通胀和经济波动7.亚当斯密“最小化”政府职能观点:1保卫国家的安全2保证本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最基本的公共设施的组织和建设8.政府干预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的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9.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10.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11.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1公共决策失误2公共预算的扩张3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4政府的寻租活动12.市场化改革:通过把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政治市场来提高后者的运行效率13.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政府在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14.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15.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16.公共选择:公共产业需求的决定是纳税者以政治选票共同选择的过程17.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如何从个人的偏好得出一个集体的偏好18.公共选择的交易成本:1抉择成本2外部成本19.投票之谜:每个选民的喜好都有一定的优劣次序,但加总后的社会却不存在优劣次序20.中间投票人:将偏好在所有投票人的偏好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投票人,称为中间投票人21.阿罗不可能定理:要寻找这样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终将所有个人的偏好转换成一种社会的偏好,是不可能的22.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23.影响财政支出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2政治性因素3社会性因素24.购买性支出按是否形成资产分:1财政消费支出2财政投资支出25.社会消费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费,社会性支出26.行政管理支出: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特点1提供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2消费性3低收入弹性4连续性)27.国防费:指财政用于军队建设和其他国防建设的支出28.社会性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保护、体育及广播电台电影电视等各种社会事业支出的总称29.基础产业投资:能为国民经济实现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的特定部门的总称30.基础产业投资的特征:1基础性2自然垄断性3混合商品的属性31.国家储备:国家储备是由国家统一建立的,并通过国家预算的专项拨款实现的物资储备32.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提供的各种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33.社会救济制度:受益范围是低收入阶层社会保险制度:受益范围是劳动者,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即要享受保险权利,必须提供资金社会福利:有国家、社会组织举办的以全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福利事业,社会福利又被成为“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措施”34.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类型:1社会保险型2社会救济性3普遍津贴型4节俭基金型35.我国的基本社会保险项目: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36.我国的辅助社会保险项目:1工伤保险2生育保险(企业交,个人不用交)37.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市场失灵:指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一般只能由政府或国家财政来解决。

公共物品: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个人消费需要,是不能由市场所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它性,非竞争性的需要。

财政: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使之相互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资源配置:在各个部门合理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经济稳定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发展是指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表现为:①自然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3、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重点整理名词解释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

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

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

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和税收以相同数量增减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量的比率。

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需要实行高税率。

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D点和E点,税收收入是相等的,但D点的税收负担很轻。

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的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

③税率、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供给规模。

“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它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分险。

②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的“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和缩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制货币供给量。

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③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④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

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出,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

凡是使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与利息率、扩大信贷规模等,都属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紧银根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规模等,都属于“紧”的政策措施。

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用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应采用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3、财政的三大职能及其实现职能目标的机制和手段财政的三大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核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②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

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a、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金、补贴等,是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③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内容是做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财政实现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a、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b、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

c、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d、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求。

4、国债的政策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

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因为:第一,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第二,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然,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因为:第一,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最终会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第二,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国家集中过多往往会侵蚀经济主体的必要资金,从而降低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2)筹集建设资金。

通过国债发行,政府可以把企业和个人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集中起来,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投资到基础产业部门或公共设施建设方面。

(3)调节经济运行。

国债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债发行规模也具有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

5、国家预算的原则1、公开性,其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方向、政策,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形式公开。

2、可靠性,预算数字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确实的资料得出。

不得假定、估算、更不得任意编造。

3、完整性,国家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列入预算,不得打埋伏、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

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虽一级政府设一级预算,但所有的地方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了统一的国家预算。

因此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应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填列。

5、年度性,按法定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要反映全年的收支活动,不允许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国家预算。

6、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①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②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③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④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⑤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7、分级分税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第一是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第二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第三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中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权和调控力度。

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第四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纵向调节的典型做法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金制度;第五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8、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1. 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

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性经济,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分配不公,甚至使一部人陷入贫困。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分配机制使得富者更富,穷者更穷,那些丧失就业机会和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无情的裁决。

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已然达成一种共识,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的最低生活需要,不应当由市场来裁决,政府应当有所作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干预收入分配,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

2.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便与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

基于这种关系,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的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

3. 私人保险存在种种局限,不能完全向人民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这种局限体现在四个方面:1、由于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的失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