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财政学重点知识

财政学重点知识

财政学重点知识

1.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上具非竞争性和受益上具排他性的产品。

特点: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分割性。

2.财政属性:公共性.强制性;无偿性;平衡性;民主性;法制性。

3.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弥补市场失灵;公平受辱分配和消除贫困;

政府保障公民权利和机会均等;政府要负责可持续发展;政府的家长主意。

4.财政如何调节收入分配?

答:手段:税收(收入):累进所得税(限制高收入群体);消费税(奢侈品)。

支出:补贴(居民地区,行业补贴)

保障体系;最低工资标准实施

健全劳动力市场

5.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6.财政收入的分配职能

含义: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的活动中,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竞技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的职能。

准则:保证生存权利准则;共同富裕准则;效率与公平统一准则

范围:效率的基础上竟可能改善初始条件上的不公平

完善市场机制,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个人偏好方面进行适当的干预

主要内容: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居民收入水平

7.财政的要素:主体—国家;客体—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目的—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8.市场失灵原因:成本或利润价格传达不适,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基本制;欠佳的

市场结构;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

政府作用:纠正市场的固有缺陷;超越市场和引导市场。

9.财政支出:含义:是指国家把通过各种财政收入形势集中起来的资金按照一定的原则,

方法和程序,有计划地使用或支出的过程。这是实现政府职能之一的财力保证。

种类:按经济性质分类: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考试重点

财政学重点复习提纲

一.第一章

1.财政的定义(10):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财政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

(3)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和力役形式,也有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4,了解)

区分两者的标准通常是: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出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这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没多提供一件或一

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非竞争形势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大学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是公共物品,因为其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我念大学不能排除其他人念,大学的成本不会因为我的加入而增加。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copyright@echoheuibe

0导论

1.政府有机论

将社会视为自然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部分,政府是有机体的心脏,据此,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政府(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2.政府机械论

将政府视为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人为创立的东西,个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主体,个人是社会的基础。

契约国家论

3.公共活动的种类

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

4.公共部门

是公共活动的重要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等。

1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1、帕累托最优(联系:帕累托改善)

在既定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下,资源重新配置已无法做到在让任何一个人的处境改善的同时,而不使他人处境变差的状态。、

2.卡尔多效率(联系:卡尔多改善)

收益能够弥补损失。即如果一个人的状态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它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整体效率得到改善。

3、功利主义标准

整个社会福利是每个人的效用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即总福利的最大化或平均福利最大化。(相同收入)

4、罗尔斯标准

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取决于该社会处境最差的那个人。

5、公共产品

1)【定义】

2)特征:非竞争性: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在有效覆盖范围之内,任何人都能消费此产品

3)搭便车:人人都不想出钱,但又都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导致公共产品不能充分有效提供的现象

6、外部性

1)【定义】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者成本影响。

2)分类: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出现外部性问题的原因: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不一致。当边际个人收益<边际社会收益——好东西提供的少——正外部性;边际个人成本<边际社会成本——坏东西提供的多——负外部性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1.财政的双重属性: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

公共性:财政具有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属性,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的共性。

2.教育的性质:首先,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其次,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第三,教育

资本市场具有不完全性,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政府采购制度: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从国内外市场购买劳

务、商品和工程的行为。

政府采购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采购程序:(1)确定采购需求。(2)选择采购方式。(3)审查供应商资格。(4)签订采购合同。(5)履行采购合同。(6)验收与结算。

4.三大农村扶贫项目:(1)扶贫贷款。是农村扶贫计划中最大的项目,重点支持有助于直

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中效益好、有还贷能力的项目。(2)发展资金。也称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发展贫困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用于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上。(3)以工代赈。主要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5.负所得税:是一个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它的基本设想是:

那些低于贫困线的人可以获得现金补助,而那些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必须缴纳税收。

6.完全积累制: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

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好处:首先,它能够缓解养老保障制度所受到的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避免了现收现付制所需要的工薪税的增加。其次,他完全靠劳动者本人融资,没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不会造成政府额外的财政负担。再次,由于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个人账户,对自己所缴的费用有充分的权益,不会期待政府的补助和津贴因此这一模式不会扭曲个人的工作和储蓄行为。最后,该模式会产生更多的储蓄,有助于资本积累。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第一张

1.财政的概念(概念)

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凭借其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财政的本质就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基本特征(选择)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3.公共物品及其判定标准(简答)

所谓公共物品,在经济学上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其供给成本却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和地域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物品。

指的是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比如国防、路灯等物品。

判定标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1)非排他性

是指个人消费不会被排除在某种物品的消费之外。它与物品的所有权相关

(2)非竞争性

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4.市场的含义是指市场机制(资源配置角度)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大分体机制。

第二张

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简答及以下)

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市场无法自行纠正的缺陷。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2. 政府存在的意义(应对市场失灵,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内在地融入并影响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

(1)对资源利用与社会财富增长的影响。

(2)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影响。

2.为经济运行提供国家权力干预

3.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3. 政府干预手段(框架)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

4.政府干预失效原因(政府失灵):(1)内部性(2)垄断性(3)政治性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1、财政的概念:财政是公共全力组织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3、私人需求的两个基本特征:受益的内在性,需求的分散性。

4、公共商品的基本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5、市场结构的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6、帕累托效率标准:在既定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当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然会损害其他人的福利时,或者说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的福利的增加是以牺牲其他人的福利为代价的,则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判断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即为~

7、帕累托改善:在一部分人的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8、市场失灵的表现:1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2不能有效的解决外部问题。3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9、逆向选择:由于事先的信息不充分,导致交易一方做出与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10、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不道德交易行为。

11、宏观经济稳定的三个标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12、财政的三个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2 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3 经济稳定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运行与增长的职能和功能。

13、政府失灵:由政府内在机制决定的并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的现象。

14、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政治制度失灵。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官僚主义严重,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加,效率却不断下降。15、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的能力所限,二是政府行为的越界所致。

财政学 复习要点

财政学 复习要点

财政学1财政产生的条件:存在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分配的主体、财政分配的目的。、特征条件: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公共需求市财政产生的根源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财政是为了国家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的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财政的三大要素: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价值② 现代财政学的三大理论基石公共商品理论、效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③ 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④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有哪些特征? (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2.规模效益较大;3.初始投资大; 4.自然垄断性(规模报酬递增,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⑤ 公共商品的分类、提供纯粹公共商品、混合商品(准公共商品)、俱乐部商品、公共部门:生产和提供公共商品的组织和机构的总称,包括行政和事业单位⑥ 公共商品为什么需要政府提供?与私人商品而言,纯粹公共商品的消费完全没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免费乘车成为消费者最一般的选择,商品的生产成本完全得不到补偿,那么以利润为最大会的市场组织就不会提供这种商品。那么,政府就成为纯粹公共商品的主要提供者.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获胜。⑦ 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对资源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8、 资源配置的机制: 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9、 交换效率、生产效率、综合效率的实现条件?交换效率实现的条件:在交换效率状态下所有个人对于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生产效率的实现条件:在生产效率状态下任何生产要素对于所生产的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都相等。综合效率实现条件: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必须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10、 什么是帕累托改善?是指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时的一种资源配置变动。1① 市场失败的表现、有哪些方面?市场失败主要表现在:a) 资源配置失灵:公共商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有益物品难以正确评判b) 宏观经济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c) 经济稳定失衡:经济波动方面:一、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 二、不能有效地解决外在性问题 三、市场竞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2、补偿性财政政策: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3、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资源配置职能:指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的政府职能。

5、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6、累进税: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数额越小,税率就越低的一种税。

7、公共产品: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否定国债的经济效应。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9、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尽可能不给纳税人带来额外损失。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10、财政支出边际增长倾向: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财政学重点要点

财政学重点要点

一、财政的起源

1、财政的简略定义: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3、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看: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P25)

4、财政的概念:

a. 历史的角度

b. 公共财政的角度:公共物品、公共需要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P19)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1.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 竞争性和非竞争性(P20)

公共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P21)(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满足公共需要)

5、财政的形成:a. 剩余产品的产生和大量存在是财政形成的物质基础b.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财政形成的社会根源 c. 财政的形成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形成的

6、财政的发展及特征

特征:主体:政府或国家对象:社会产品手段:强制性(自愿性)目的:国家职能、公共需要方式:货币发展:土地以及生产物、田赋间接税←商品、征税、所得分配→杠杆:1. 收入:来源:税负、收费2. 支出:投向:发展快慢

国家职能:1、政治职能2、经济职能

第一章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三大职能)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财政学是研究国家财政的学科,主要涉及国家财政收支状况、财政制

度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将对财政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和总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的概念和作用:财政收入是指国家的税收、非税收入以及

其他资金和收入的总和,是财政运行的基础。财政收入的作用包括经济调节、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社会公平与公正等方面。

2.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指国家针对纳税人征收税款的原则、方法和

规则的总和。主要有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形式,税种繁多。

3.其他非税收入: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性收入、财政性资金收入、国际

援助和国内外借款等。

二、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的概念和分类:财政支出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从预算安排

中支付各项费用的行为。根据支出用途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行政

性支出、公共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

2.政府支出机制与效率:政府支出机制是指政府在财政预算管理中采

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其目的是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经济可行性、合理性和公信力。

三、财政匹配

1.财政收支平衡:指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其中主要包括预算

平衡、结构平衡和时间平衡三个方面。

2.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状况,而财政盈余则是指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状况。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对

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合理运用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财政制度

1.预算制度:预算制度是指国家财政收支安排和管理的制度和体系。

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等环节,旨在提高财政资源的使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第一章财政学导论

1、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经济(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政治(直接)条件: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

2、基本课题:财政学是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

3、公共收入的内容

(一)税收(二)价格或使用费(三)公债4、税收的特点

(1)无偿性(2)强制性【核心】(3)固定性5、公共支出分类

按支出效益的时间性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

按支出的回报性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经济建设支出

社会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

1、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

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

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也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交换效率: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MRS某YA=MRS某YB)

生产效率:一种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任何一种其他产品的资源

边际替代率(MRTS某YA=MRTS某YB)

产品组合效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转换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MRS某Y=MRT某Y)

2、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有,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另一方面,如果任一人口百分比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就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o线。

财政学重点内容

财政学重点内容

《财政学》

§重点一:外部性及政府职能等

内容1:外部性概念

外部效应: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公共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容2:外部性矫正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无论是正外部效应,还是负外部效应,都意味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损失,因此,需要对外部效应加以矫正

【对外部效应的矫正必须着眼于对私人边际效益或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矫正措施:

1、政府管制(对生产消费行为作出某些限制)条件:了解生产者的供给曲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及社会边际效益;对外部边际成本进行衡量和测定。困难:它要求政府掌握大量准确信息;社会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经常发生变化;政府不但要规定(污染)产品的总量,而且还要为每一企业规定个别的限量;限量之内的产品的外部成本并没有内在化。

2、法律手段,可以看作另一意义上的管制;因权益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外部效应问题,通过法律手段的管制可使产权得以明确;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在相关交易方之间将既定的权力自由交换为现金支付就是有效率的,政府仅仅通过设定资源使用的权力就可以使外部效应内在化;在通过法律确定产权归属的情况下,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矫正外部效应。

3、实行一体化,实行一体化意味着全面地实行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这既需要条件,又有很大难度;一体化生产对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是不适宜的。

4、政府税收,主要是用来矫正负外部效应,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征税额与外部效应相等是这种矫正性措施的基本特征。将负外部效应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但不能减少至零。

财政学30个重点

财政学30个重点

一、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收支平衡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智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三、财政的职能

1、含义: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手段,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2、意义: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日常繁杂的具体中国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仅集中的得为,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3、具体职能:(1)资源配置(2)收入分配(目标,机制,手段)(3)经济稳定与发展

四、公共生产【37---二、三。四】

1、含义: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2、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在整个国民仅集中以及在公有制经济主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而国有经济师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他控制这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共物品提供:

1)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资金来源:国家预算拨款、按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向公众收费)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2)垄断性国有企业应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3)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

4)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五、公共定价

1、含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给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学重点

财政学重点

导论:

1.社会公共需要

I.概念:是指提供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经营外部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II.范围:完全的社会公共需要(政治职能);准社会公共需要(社会职能);视同社会公共需要(经济职能)

2.公共物品

I.概念:为整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消费、共同受益的特殊物品或服务。

II.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III.私人物品通过市场价格竞争机制提供,公共物品通过政府提供。

3.财政

I.概念: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对一部分社会

产品进行集中分配的经济活动。

II.特征:分配主体:国家或政府。分配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国家主体性是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

4.公共财政

I.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和财政运行机制。

(与市场经济对应的特有的)

II.特征:弥补市场失灵;公平;非营利性;法制化。

第一章:财政的职能

1.资源

I.概念: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投入物,也称生产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II.基本特征:稀缺。

2.资源配置

I.概念:即资源的组合,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

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的。

II.目的: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效益。

III.市场在资源配置领域失灵的表现: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外溢性)、自然垄断。

IV.政府干预手段:(1)行政手段:公共管制,制定公共物品价格。(2)经济手段:财政的

资源配置职能。

3.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I.概念: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实现资源合理化以及经济效

财政学复习资料_重点

财政学复习资料_重点

财政学复习资料_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

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1、家计财政制度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此时财政收支就是君主的私人收支

君主个人收入性质的王室的私产收入和特权收入、附庸的贡纳收入等,

构成了当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

所有的支出,都根本服务于君主的私人目的。比如:烽火戏诸侯、海军

军费建造颐和园

由于自然经济下的财政是私人的财政,因而称之为家计财政

2、公共财政制度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基本特征: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

不同所有制成分、内外资之间

•非市场营利性

•法治化的财政

公众决定、规范和制约

案例:美国市长VS中国市长

3、国家财政制度

以计划经济为基础

基本特征:

①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

②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的运转及发展

③收入基本上直接来自国营经济,支出也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表现

为是国家开展自己的收支

④生产建设型财政、GDP占比高

态;⑤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⑥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①没有通过价格而影响了其他人的福利

②是指个体(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也就是说,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全部利益;或他得到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全部的代价。

③因此,外部性最早定义就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④负外部性、正外部性

⑤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⑥外溢性与公共产品关系

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不确定性):

①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的常态,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市场要实现充分竞争,必须有充分信息。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②逆向选择是因为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引起的,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着信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平衡预算乘数指政

府购买和税收以相同数量增减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量的比率。

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需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D点和E点,税收收入是相等的,但D点的税收负担很轻。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

③税率、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

供给规模。“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它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分险。

②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的“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和缩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制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③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④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

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出,所谓松与紧,实际上是财政与信贷在资金供应上的松与紧,也就是银根的松与紧。凡是使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与利息率、扩大信贷规模等,都属于“松”的政策措施;凡是抽紧银根的措施,如增税、减少财政支出、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与利息率、压缩信贷规模等,都属于“紧”的政策措施。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总供给,就应采用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的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应采用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3、财政的三大职能及其实现职能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财政的三大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①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核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②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a、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金、补贴等,是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