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部分

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普鲁士的崛起是通过内政外交方面的改革和对外侵略扩张等途径实现的。同时普鲁士的强大为日后欧洲均势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1.1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亨利四世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同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武汉大学名师名校讲义【学习笔记系列】国际公法5

武汉大学名师名校讲义【学习笔记系列】国际公法5

第十二章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第一节外交关系概述

中国大陆驻洛杉矶总领馆紧急处理中国公民在美遭遇车祸案

2009年1月30日,一辆载有中国游客的中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行驶至胡佛水坝附近不幸发生车祸,车上15人全部为中国公民,6人遇难,9人受伤。同车美籍华人导游遇难,司机受伤。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获悉后,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核实情况,并要求美方全力救治伤员,尽快核实身份、调查事故原因、妥善处理遇难者善后事宜。总领馆同时迅速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成立前方工作组、后方组、新闻组和后勤保障组等临时部门,连夜开展工作,了解详情,看望伤员。工作组随后赶赴拉斯维加斯,与各有关部门紧急会商,要求全力救治伤员,妥善保管死者遗体遗物,协助伤者认领财物。美国有关各方给予了积极配合协助,中国驻美大使馆、总领馆对伤者表示慰问,要求院方全力救治和妥善安置伤者。伤者对中国政府的关心和总领馆采取的救助行动表示感谢。

一、外交与外交关系

外交:国家为实现其对外政策所进行的各种方式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关系:

正式的——双方互派常驻使节

半外交——双方互派代办级常驻使节

非正式——未建交国家互设联络机构

二、外交关系法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概念:用于外交关系领域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制度的总称。

1961《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1969《特别使团公约》

1973《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

1975《维也纳关于国家在其对国际组织关系上的代表权公约》中国大陆1975年加入并提出保留。

第二节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

外交机关:一国借以与另一国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保持与发展外交关系的各种机关。

【考研·笔记】:国际关系理论考研核心考点总结(适合北大、人大、复旦、外院等校国政、国关、外交专业)

【考研·笔记】:国际关系理论考研核心考点总结(适合北大、人大、复旦、外院等校国政、国关、外交专业)

2019年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专业考研笔记

国际关系理论

核心考点总结

目录

核心考点一:理论 (4)

核心考点二:范式与命题 (4)

核心考点三:国际关系学科产生与理想主义 (4)

核心考点四:国际关系理论第一次大辩论 (5)

核心考点五:国际关系理论第二次大辩论——行为主义挑战传统主义(标准:方法论——研究方法;认识论——行为体属性的界定) (5)

核心考点六:国际关系理论第三次大辩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范式间辩论: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 (5)

核心考点七: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大辩论——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认识论,即对行为体属性的认识)..6补充核心考点:现实主义范式 (6)

核心考点八:修昔底德(现实主义思想渊源) (6)

核心考点九:安全困境 (6)

核心考点十:马基雅维利(现实主义思想渊源) (7)

核心考点十一:霍布斯(现实主义思想渊源) (7)

核心考点十二:卢梭(现实主义思想渊源) (7)

核心考点十三:卡尔及其古典现实主义思想 (7)

核心考点十四:摩根索及现实主义六原则 (8)

核心考点十五:人性悲观说 (8)

核心考点十六:无政府状态 (8)

核心考点十七:国家行为体 (9)

核心考点十八:权力 (9)

核心考点十九:海权论(地缘政治学) (10)

核心考点二十:陆权论(地缘政治学) (10)

核心考点二十一:空权论(地缘政治学) (10)

核心考点二十二:边缘地带论(地缘政治学) (11)

核心考点二十二:均势理论 (11)

核心考点二十三:层次分析法 (12)

核心考点二十四:体系理论 (12)

核心考点二十五:结构现实主义 (12)

国际关系理论考研常考点,国关院2014年考研复习参考资料

国际关系理论考研常考点,国关院2014年考研复习参考资料

第四讲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之二——新自由(制度)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重要国际关系理论,是在学理上与新现实主义抗衡的主要自由主义理论流派,也是在批判和继承新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1977年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的出版成为新自由主义重新崛起的宣言,1984年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成为成熟的国际政治理论,也开始了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全面论战,1993年鲍德温主编的论文集《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出版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与现实主义势均力敌的理论体系。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主要方法论工具是理性选择理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相互依存论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核心。

基本观点是:

1、在国际社会的状态问题上,该学派认为,它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国际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体不存在很大的制约作用;

2、在国际关系角色的看法上,新自由主义承认民族国家扮演着重要的同时,

更加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3、在军事安全上,新自由主义认为随着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因素相对弱

化,国际合作的范围明显扩大。

4、在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问题上,新自由主义认为两者同等重要,新自由主

义在重视国家安全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经济因素。

5、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新自由主义认为,体系结构固然是国

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

1.尼克松主义(见表14-1)

表14-1 尼克松主义

2.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见表14-2)

表14-2 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

考点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1.《东方条约》与《四国柏林协定》

(1)《东方条约》(见表14-3)

表14-3 《东方条约》

(2)《四国柏林协定》(见表14-4)

表14-4 《四国柏林协定》

2.美苏首脑会谈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为解决相互冲突、增加彼此了解,在70年代举行了5次会谈。在这些会晤中,苏美两国共签订了100多个条约、协定,制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美苏高级首脑会谈是两国政治缓和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1)1972年莫斯科会晤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访问莫斯科,美苏缓和进入高潮。双方签订了《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苏美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等5项协定。这次会晤的主要成果是双方签订了第一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和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利坚合众国相互关系原则》。《相互关系原则》奠定了美苏缓和的原则和基础:

①和平共处是处理两国关系的出发点。

②防止核战争是首要任务。

③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④加强对军备的控制。

⑤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不企求任何特权与优先权,也不承认任何人享有这种特权和优先权。

(2)1973年华盛顿会谈

1973年6月18~25日,勃列日涅夫首次访问美国,同尼克松就经济、贸易、限制战略核武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会谈。美苏双方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等9个协定和议定书。25日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称: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前威斯特伐利亚时代

一、东亚封贡体系

1、名词解释:

从西汉武帝时代直到晚清,由于中国一直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居于中心位置,从而构建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国际关系格局。这一地区性国际秩序以华夷观念为基础,以中国为中心,主要内容是其他国家对中国朝贡和接受中国册封,故称之为“东亚封贡体系”。其特点是单极性、差序性、封闭性。

二、穆斯林世界

1、名词解释:

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古代国际关系体系。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2、特点(名词解释最好答上):

(1)伊斯兰世界的国家体系是通过长期的征服战争形成的。

(2)是靠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来维系的。

(3)帝国中央政权的兴衰影响整个国家体系的安危。

三、欧洲秩序

1、名词解释

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

2、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宗教、外交的主要特点

(1)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是一个由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统治的政治秩序。邦国林立、四分五裂,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各王国之间战争不断。(2)16世纪前后,英、法等西欧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历史明显的进步,这为后来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建立国际秩序铺平了道路。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考研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考研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6)

1、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1894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

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2、美西战争:1898年打着支援民族解放旗帜的美国和为维护自己海外利益的

西班牙所进行的战争,最终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10日年签订《巴黎和约》。除英国外,各国都认为美西战争是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使得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

3、日俄战争:源起日本对三国干涉还辽的主谋俄国心怀怨恨,日本积极寻找同盟,准备对俄战争。1904年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

国主义战争爆发。日本得到英美支持,俄国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远东成为

国际斗争的角逐场。中国领土是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清政府软弱无力,后来美

国出面调解战争。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这是一场垄断资本要求

重分世界领土而发生的战争,其后果是把小国从竞争舞台上扫除出去。

4、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

一场重大战争。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西班牙王

位问题是战争的导火线,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

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

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5 月 10 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

武汉大学考研真题国际关系史1995

武汉大学考研真题国际关系史1995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1995年国际关系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克里米亚战争

2、英日同盟

3、道威斯计划

4、非战公约

5、七十七国集团

二、论述题

1、论述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

2、何谓尼克松主义?论述尼克松执政期间美国的对外政策。

3、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2-17章)【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2-17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

1.苏联恶化中苏两国关系的步骤

(1)中苏关系的恶化

中苏关系的恶化并非一日之寒,有着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外交战略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因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的严重步骤是把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

①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苏联制定了“三和路线”并力图把这条路线强加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轨道。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开始。

②1960年6月24~26日,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突然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立场大加指责,诬蔑中国共产党是“疯子”、“要发动战争”、“纯粹民族主义”,并得到了党派的附和。。

③苏联共产党还纠合所谓多数企图压服中国。在其企图失败后,变本加厉地采取一系列步骤对中国施加压力,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援华专家、挑动边界事件和在中国境内制造民族分裂,致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2)中国的应对

①1960年26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发表了一项书面声明,严正指出赫鲁晓夫的行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创了一个极端恶劣的先例,中国共产党决不会向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观点屈服。

②中国政府对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退专家,试图以高压手段来解决两国分歧的恶劣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苏联在新疆地区进行的分裂与颠覆活动进行了严肃的交

涉与严正抗议。

③尽管苏联采取恶化两国关系的严重步骤,中国党和政府仍然从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和中苏友谊为重采取了一些维护的措施与举动。

④1960年11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次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并访问了苏联,强调中苏友好,反对和抵制不友好的言行。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要点

1. 三十年战争

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合约按

3. 《比利牛斯合约》

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

5. 北方大战

6.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7. 七年战争与1756年外交革命

8. 俄普奥三分波兰

9. 《提尔西特和约》

10. 大陆封锁政策

11. 1814年维也纳会议及《最后议定书》

12. 1848年欧洲革命

13. 神圣同盟

14. 四国同盟

15. 门罗宣言

16. 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17. 德国统一与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

18. 三皇同盟

19. 三国同盟

20. 三国协约(协约国)

21. 东方问题

22. 光辉独立

23. 三国干涉还辽

24. 法绍达事件

25. 美西战争

26. 英布战争

27. 日俄战争与《朴资茅斯和约》

28. 门户开放政策

29.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30. 英日同盟

31. 《拉匡尼基协定》

32. 两次巴尔干战争

33. 萨拉热窝事件

34.

35. 威尔逊十四点

36. 《和平法令》

37. 《布列斯特和约》

38. 英苏贸易协定

39. 热压那会议与《拉巴洛条约》

40. 《凡尔赛和约》

4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2. 国际联盟43. 《四国条约》

44. 《五国海军条约》

45. 《九国公约》

46. 《洛桑和约》与《关于海峡制度公约》

47. 《道威斯计划》

48. 《洛迦诺公约》

49. 《非战公约》

50. 《杨格计划》

51. 胡佛延债宣言

52. 不承认主义

53.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54. 田中奏折

55. 斯特莱沙阵线

56. 《英德海军协定》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总结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总结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汇总

无政府社会

英国著名学者赫德利·布尔撰写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被称为“英国学派”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从国家组成国际社会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分析了世界秩序或国际秩序如何得以维持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该书作者认为,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同国际秩序的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本书中,布尔探讨了三个主要问题:世界政治秩序的本质是什么?在当代国家体系中,秩序如何得以维持?通往世界秩序的何种替代道路是可行的和适当的?与许多肤浅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主权国家体系没有衰落,它并不是世界秩序的障碍,而是其重要的基石。

本书第一部分试图界定秩序,以说明世界政治中并不存在着秩序,探讨了世界政治中秩序与正义的关系。第二部分说明了秩序在当代国家体系中是如何通过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的特殊地位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得以维持的。第三部分分析了世界政治组织的替代形式。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鉴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发展了一套国际体系的社会建构理论。亚历山大·温特阐述了建构原则的中心要求,提出了相对于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如今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本体论——的建构理念主义的世界观。他构筑了一个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该理论使国家——无论它们彼此间是看作敌人、竞争对手还是朋友——成为其中的一个基本的决定性因素。这些不同的角色由不同的“无政府状态文化”所构成,就像霍布斯式、洛克式和康德式这三种独立的宏观层次国际政治文化分别描述的那样。无政府文化是一种国家控制的共有观念,这种思想影响着国家权力的含义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且在国际体系中产生了行为趋势。这部著作描述了驱使一种无政府文化向另一种无政府文化转变的四个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化以及自我约束——并且把它们与资本主义和民主在时兴康德文化的西方所扮演的角色联系起来。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部分

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普鲁士的崛起是通过内政外交方面的改革和对外侵略扩张等途径实现的。同时普鲁士的强大为日后欧洲均势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整理

《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整理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题型、名词解释、论述

基本概念:

1 外交在古希腊中的原始含义是动词,表示折叠。外交是国际体系运作中居中心地位的沟通过程,是国际行为体通过谈判与对话解决冲突,并且是沟通过程的制度化与职业化。现代外交是指一个过程,表述不同政治实体为寻求各自目标利益推行的实质性程序性政策、彼此间保持直接或间接的官方联系、在职能上展开各方面的实践过程。

2 外交政策是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是一国维护国家利益和目标的手段;是一国追求其自身利益时对他国采取的行动过程。当今世界的各国对外政策取向包括单边主义、不结盟政策、政治与军事结盟政策三种。

3 权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行动自由和影响支配他人的综合能力;是行为者迫使他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从强权政治角度来说,权力意味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侵略压迫其他国家。权力是一种能力,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上讲是显示一种令别国畏惧使得其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的能力,物质上讲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力,使得别国不得不屈从该国的能力,否则要受到惩罚。摩根索认为权力应该分为四种:权力与影响力,权力与武力,可运用的与不可运用的权力,合法的与非法的权力。

4国际利益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享的利益,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精神和物质需要的东西,是一个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导决策者在国际关系交往中的基本目标和决策性因素,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总方向。主要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摩根索将国家利益分为单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两个或多个国家间利益的共同程度的两大类,并根据利益的重要程度、利益的长远程度、利益的普遍性、区分出首要利益、次要利益、永久利益、可变利益、普遍利益、特殊利益六种国家利益和认同利益、互补利益、冲突利益三种国际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第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