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

合集下载

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

我认为,改革开放不仅引领
了中国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等一系列措施,中
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迅猛提升。

国内的企业从此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全球市场接轨,中国人
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世界舞台
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社会
风气逐渐开放包容,个人的发展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

与此中国的教育、文化、科技等领
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
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也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建立了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与此中国也与各国建立了众
多合作机制,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在国际舞
台上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为全球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改革开放使中国迈过了一个个难关,
不断实现经济、社会和外交领域的新突破,对中国人民和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
改革开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中国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认同和坚持,必将为中国的
未来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改革开放挑战大于机遇辩论稿

改革开放挑战大于机遇辩论稿

改革开放挑战大于机遇辩论稿
尊敬的评委、参赛选手和各位观众: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这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首先,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改革进程过程中不平等问题的出现、市场竞争不充分和社会公正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造成了部分人的利益受损,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政府在改革方面的信任度降低,这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第二,改革开放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包括进口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等等。

这些冲击对于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深刻影响,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和认真地面对和解决。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改革开放也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扩大了国际合作、提高了国际地位、促进了社会进步等等。

改革开放是一个使中国发展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使我们走向世界的新时代。

综上所述,虽然改革开放面临了一些挑战,但我认为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机遇远比挑战要大,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力量和历史的意义。

因此,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进步,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也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思考,例如改革与传统的矛盾、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等。

本文将探讨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并就此展开一些思考与探讨。

改革开放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要打破封闭与僵化的体制,引入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传统的思想观念在面对改革开放时也产生了一些抵触。

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担心市场经济的崛起会侵蚀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打破社会的稳定性。

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开放正是要使社会进步,塑造新的社会形态,而不是保持传统而已。

我们需要在改革开放中认真思考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和弘扬传统价值观。

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使得社会公平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人担心,改革开放会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得少数人富裕,而绝大多数人依然贫困。

我们也不能否认,改革开放确实为很多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发展空间,使得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持市场经济的活力的实现社会的公平。

这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立法与监管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倡导社会责任,呼吁企业和个人更多地关注社会公益,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改革开放也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了外来文化,包括商业文化、思想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乃至西方文化的入侵。

这也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继承的问题。

对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看法

对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看法

一、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从一个相对封闭和贫穷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我国,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深化改革开放是应对挑战和风险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化、科技发展、贸易战等各种挑战和风险,我国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势。

现在,我国不仅面对着经济发展的新问题和矛盾,还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需要深化改革开放,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动力源。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发展了一大批优势产业,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使我国经济奋勇向前。

深化改革开放,可以激发更多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四、深化改革开放是促进全球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造福了我国人民,也为全球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市场的扩大和我国企业的走出去,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

我国的改革开放理念和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促进了全球化和文明交流。

五、对于深化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看法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深化改革开放,不仅是对现实挑战和风险的应对,更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贯彻。

我们要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拓展改革开放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繁荣不懈努力。

六、结语深化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我国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简述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简述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旨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中国需要进行全面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二、改革开放的意义1. 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引进外资、建立特区、实行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中国成功地打破了封闭状态,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了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有更多机会创业就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改革开放还加强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3. 推动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还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推动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

4. 拓展对外交往改革开放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

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1. 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引入,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改革还推动了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

2. 城市改革城市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

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1.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 1.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 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 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 的经济文化。 的经济文化。 2.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 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 2.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建设不是一件孤立的 事情,它要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 事情,它要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 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 而来的,现在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来的,现在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建 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旧体制之间出现难以避 免的冲突,也出现难以一时解决的漏洞, 免的冲突,也出现难以一时解决的漏洞,而这些唯有在不断 的完善与不断的实践下才能得到得以避免。 的完善与不断的实践下才能得到得以避免。 3.有的则可能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工作失误而造成的 3.有的则可能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工作失误而造成的 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 :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对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严重障碍。 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严重障碍。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要有一个过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律,要有一个过程。
Your company slogan
原 因 分 析
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总的来说: 总的来说: :实施宏观调控 在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关键途径是要以不断深化改革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历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 、 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关键途径是要以不断深化改革、 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 进一步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统领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观统领宏观调控 峻考验和挑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抱着“解放思想、 、 , 峻考验和挑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抱着“解放思想、实 通则 扩大开放为突破口。 易经》中写到“穷则变、变则通、 扩大开放为突破口。《易经》中写到“穷则变、变则通 加强形势研究分析和预测,完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机制, 思想 加强形势研究分析和预测,完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机制 事求是”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 的态度和原则,正视矛盾,解决问题, ,坚定有力于转 事求是”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科学把握宏 的态度和原则,正视矛盾,解决问题,在解决矛盾和 十二五”时期就是要坚持改革的方向, 久”,“十二五”时期就是要坚持改革的方向 问题中前进,在前进中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中前进,在前进中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要正确 、 变发展方向的新体制,解决好人民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 变发展方向的新体制,解决好人民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 观调控的目标排序和政策重心, 观调控的目标排序和政策重心,注意最终目标与中间目标兼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 使经济在公平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 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 顾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做到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相 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同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 加 包容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包容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同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结合, 结合,短期措施与中长期措施相搭配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 展。 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推动建立世界经济治理的新秩序,维护 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推动建立世界经济治理的新秩序, 调控工具和手段组合,在充分运用财政、 调控工具和手段组合,在充分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常规 经济上:经济手段的同时, 经济上:经济手段的同时,注意适当运用行政和法律等必要的辅助手 自由、公平、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 自由、公平、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使我国在世界整体经济 格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展望未来, 格局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将继续在变革 并注意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 段,并注意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深化改革相结合不断改进 和调整中发展,我国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和调整中发展,我国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一个无 调控方式,在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 调控方式,在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 限的生机和活力的中国, ”,提高调控政策的灵活性、应变 限的生机和活力的中国,也同时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考 渐进式的“微调”“预调” ”“预调 渐进式的“微调”“预调 提高调控政策的灵活性、 多智才能多谋,多谋才能善断, 验,多智才能多谋,多谋才能善断,让我们搭建一个为天下 性,保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持 才智沟通的平台, 才智沟通的平台,在机遇与挑战和变革中提出我们中国的对 续性。 续性。 策。

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经济低迷、社会矛盾累积等一系列问题,急需通过改革来解决。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稳定压倒一切”的改革开放方针,为中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宗旨。

通过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和吸收外资技术,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改革开放也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取消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土地和农产品流通。

同时,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这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活力,也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 对外开放与外资引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通过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进入中国。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3. 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起以人民币为主导的货币体系,并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措施。

同时,设立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三、社会领域的改革与进步1. 教育领域的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基本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教育,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同时,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 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改革开放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建立了以城乡居民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加强医院管理和医药监管,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推动中西医结合和现代化医疗技术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我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我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我对改革开放的看法改革是指对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做改良革新。

34前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十年文革的标志,开始了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34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从历史经验看,对改革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论,有反复,并不奇怪。

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恐怕也会有。

但是在我看来,改革是有着伟大并且不可代替的意义!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具体而言: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

“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

” 通过“衣食住行用”我们就能感受到34年来中国的变化轨迹,这些事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也是最普通的事,但恰好这些小事最能体现出改革开放34 年的成果。

改革开放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就此我表达一些对改革开放的感想和看法。

一、物质生活方面。

记得小学时,书包是妈妈用废布料缝的,用一针一线将一块块布料缝合,那就是我们的书包,背着花花绿绿的书包,感受的是妈妈的辛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民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人民的口袋早已是花花绿绿的钞票,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物不再是人们的幻想,现在的学生可以买到各种学习用品,书包早已不是废布料。

浅谈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优质】

浅谈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优质】

浅谈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摘要:中国人民过了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生活,最终当家作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但我们前进的脚步非常曲折,经济发展的非常缓慢。

1978年以后,中央逐渐探寻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这一伟大构想。

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解决我我们的温饱问题,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本文将通过改革、开放以及过程中出现的质疑来论述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关键词:改革开放姓“资”姓“社”一、改革开放一提到改革开放,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南方的经济特区。

那时的我看着历史书觉得那离我好远,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现在的我已经理解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的复兴崛起之路。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当时看电视的时候记得出现很频繁的一句话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

对于我自己来说,是没有很大的印象,但对于那些经历着三十年的人来说,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有一个北京台的广告我现在都还记得: 一家人从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到电脑的改变,也表示了这一家人逐渐成长的故事。

还有今年春节时,我在家看了历届春晚的回顾,只觉得表演的很幼稚,效果也不好,但也知道那是当时的生活水平所决定的。

平常总能听见老一辈的介绍但那都是个人的想像,只有当你亲自见过听过时你才会感觉到改革开放带来的震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的时候为3624.1亿元,到1997年为74462.6亿元,2001年为95933.3亿元,2002年为102398亿元,2003年为116694亿元。

按可比价格运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20多年来增加了近8倍。

在1978至2003年2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其他几个主要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为:美国2.7%,加拿大2.6%,日本3.3%,印度5.2%,法国2.1%,英国2.2%。

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打破了封闭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在于它使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增强了国家的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全面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进一步来说,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改变和福利,例如,人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创业,经济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教育体系和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也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此外,改革开放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多元化,加强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虽然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我们相信,进一步的改革和开放将使中国更加兴旺富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改革开放的弊端和后果

改革开放的弊端和后果

改革开放的弊端和后果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次重大转折,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和后果。

1. 社会不平等加剧: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贫富分化严重。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但大部分人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2. 城乡差距扩大:改革开放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也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地区面临人口外流、农产品流失等问题。

3. 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4. 社会问题增多: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多。

腐败、欺诈、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人们的利益诉求和竞争意识的增强,也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弊端主要包括社会不平等、城乡差距、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的增多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来解决。

同时,也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谈谈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谈谈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谈谈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改革开放是中国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它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当时中国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深入地推进了一系列变革,引领中国发展取得了空前的历史成就。

改革开放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市场经济的建立。

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在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根本性的取消了计划经济的体制。

市场经济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公正的分布。

外资的引进以及互联网发展等技术手段的推广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组织方式,协调社会经济生产和资源配置的方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二、社会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也意味着由一个封闭的社会向一个开放的社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也经历了许多变革。

此外, 婚姻家庭问题,个人自由,公共参与以及少数群体的权利等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改革的进程。

三、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也让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进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以及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建设,倡导多边主义和互利合作,从而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国际合作也极大带动了中国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造就了今日一个强大的中国,建立了改变历史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有实质性的意义。

如何看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

如何看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

如何看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作者:布成良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年第07期近年来质疑、否定改革的声音从未间断。

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成为对改革开放的无理指责、刻意歪曲甚至恶意诋毁的理由,常常引起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种种疑虑,动摇人们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干扰改革开放的正常进程。

概括地说,否定或诋毁改革开放的观点主要有:“过头论”与“不足论”、国家资本主义论、新官僚资本主义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等,对于这些错误认识,我们必须认真辨析,积极予以回应,以凝聚改革共识,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中国人民“穷则思变”的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主动变革。

3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

中国人民靠自己的智慧、苦干而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开辟了美好前景。

当前,必须克服对改革开放的种种指责、曲解甚至诋毁,消解种种疑虑和困惑,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

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第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第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基本消灭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如何看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

如何看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

私有 化 , 等 等 。这 些 观 点l , l q I ; { 5 i l l @  ̄ 1 1 后 部 危 险 . 私 有化
“ v ' j l  ̄ j 变” 的伟人 觉 , 是 巾围人 卜 功 变

脱 贫 、 走 … 侨 的 放是【 } f

年我囤实际使用外商 接投资 额 1 1 9 6 亿美元 , 连续 多年位
居发展厂 r I 围家首化 ; 对外 刊刻艾 资 达到 l 1 6 0亿美元 史践 告 诉我 , 没 仃改 7 t : 放枕 没仃 当代 巾国 的发
J 个{ f i r s康 目标 迈进 l , 】 ( J 历 史性 跨
越 2 0 1 4 年城 镇 l 人J 91 J 是 f 入 2 8 g ¨ 元, 农村居 民人 均 町支 配收入 4 , 扣I 剥勿 价 h i T t q 大 I 索后 , 际部比 1 9 7 8
澄清 谬误 明辨是非/ 理论建设 副
如何看待“ 对改革开放的质疑"?

◎ 布成良
近 来 质 疑 、 否 定改 革 的声 音从 小 析. .社 会发 中 … 的 种矛 忻 f ¨ 问题 , t 成为 对改: I : 放 的兀 l 指责 、
解决 温饱 , 再 到总 体小
_ 1 { 『 I , t L i f - 氐毁 , ; r l s l Y fq , 种疑 虑 _ 羽1 【 惑 , 断增 强 个mn
0 t : i l 戕允分i i ] { r b 』 , 收
化L
1必 须 坚定 不移地 坚持 改革 开 放

足” , 实 际 卜 是认 为私 订 化
的2 6 8 8万人 , 1  ̄ J ] i 7 t 贫5 4 4 人

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经验与启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改革开放政策受到了广泛赞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虚无主义声音也逐渐崛起,试图对改革开放政策进行质疑和扭曲。

本文将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方面,来探讨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经验与启示。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事实和扭曲历史真相的思潮。

它往往通过编造谎言、炒作偏见和利用人们对历史的无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知识普及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出现了思想多元化和知识传播的混乱情况。

人们开始怀疑和质疑过去,追求更为个人化、世俗化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否定或重新解读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虚无主义风气。

历史虚无主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它破坏了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通过编造虚假的历史事件和解释,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操纵和误导大众对历史的认知,使人们产生误解和偏见。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容易滋生一种浮躁的思潮。

不少人会盲目追求所谓的“时髦”和“新鲜”,拒绝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对待历史的态度变得轻率和冷漠。

最后,历史虚无主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通过歪曲历史事实和制造对立,一些人试图煽动社会矛盾和冲突,破坏社会和谐和稳定。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我们需要多方面的批判和应对。

首先,教育是最重要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段之一。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历史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历史素养和认知能力。

除了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让他们能够辨别和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

此外,广大媒体也要承担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责任。

媒体应该加强自律,提高新闻报道和评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给历史虚无主义以传播的机会。

对于个人而言,正确对待历史也是必要的。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说起改革开放这件事情,我们必须要明白改革开放是什么,它是一个政策,一个以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政策。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首先,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统计,1978年,中国仍有百分之80的农业人口,在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模仿了苏联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打消了农民的积极性,并且它并没有很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我们必须从农村开始。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

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然后让我们再谈一谈对外开放的问题,在这里,有一个小故事:1979年邓小平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时任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工作的习仲勋、杨尚昆提出了一个建议:广东邻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

当时邓小平陷入沉思,之后说出了一句,应该被后人载入史册的一句话“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该怎样看待改革开放(首篇)

该怎样看待改革开放(首篇)

该怎样看待改革开放(首篇)一、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接受如果粗线条地笼统地宏观地看待改革开放,人们对之无异议,因为人之为人,时刻都在和大自然与社会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所以,人都是一个开放的有机体,更不要说一个家庭、组织、社会乃至国家,所以,对待开放,人们应该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因此,人自身要随着自然与社会的运动变化做出改变,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对自然和社会施加影响以及改变,同理,一个家庭、组织、社会乃至国家,也是如此。

实际上,我国早在进行改革开放,新中国建立后,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频繁交流,通过香港,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完全的闭关锁国是不存在的,汉代以后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水上丝绸之路的建立,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只在于开放的程度、范围和幅度不同而已。

至于改革,在历史上常常发生过。

汉朝王莽的改革,唐朝太宗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改革,宋朝的王安石变法,等等,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中,也都有改革的进行,只是程度、范围和幅度不同,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改革,就很成功,至今日本也保留了其中部分并沿用。

二、对待改革开放需要仔细纵深地考察1、怎样看待改革对待改革,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全方位考察,对事前、事中、结果与影响进行全程检视。

1)改革,即是改变、革新、优化、革除弊政、破旧立新,对体制、机制进行改变或改造,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更准确对整体、部分、环节进行改变及至精确化、细化。

2)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是正确的,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是积极的,不是所有的改革都是可行的、可操作的、可落实的,不是所有的改革都一定成功的,效果都是好的。

有时,改革的初衷是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后果,却出现背离初衷或者背道而驰,事与愿违的,这其中有着内在逻辑的问题,有着逻辑错位与断裂以及连贯性问题,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故事编不下去了,根本原因在于对事物的本质、联系以及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存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近年来质疑、否定改革的声音从未间断。

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成为对改革开放的无理指责、刻意歪曲甚至恶意诋毁的理由,常常引起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种种疑虑,动摇人们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干扰改革开放的正常进程。

对于这些错误认识,我们必须认真辨析,积极予以回应,以凝聚改革共识,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一、几种质疑改革开放的论调概括地说,否定或诋毁改革开放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过头论”与“不足论”。

所谓“过头论”,主要是针对近年来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诸如“三农”问题突出,失业的压力增加,贫富差距悬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反腐败形势严峻等,一些人把这些矛盾和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认为“改革开放过头了”、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实际上已经越来越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抛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原则。

与“过头论”的观点相反,所谓“不足论”则认为改革还远未到位。

有人说,社会主义就是效率加公平,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国家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调节劳资关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就可以了。

个别学者甚至提出,必须“从公有制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声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应该“用价值目标(共同富裕)界定社会主义,以取代用经济制度(公有制)界定社会主义”。

也就是说,改革只有突破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算到位。

否则,改革就不彻底。

2.国家资本主义论。

在西方媒体的话语中,“国家资本主义”总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有人还直接把中国作为定语,称为“中国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如国际投资资本“大鳄”索罗斯认为,中国奉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是相对于“国际资本主义”的一种替代性的经济组织模式,它有三个特征:其一,政策制定常常出于政治考量,而非单纯的商业动机;其二,在和资源丰富的国家打交道时目光聚焦于资源本身,而非那些国家的政权性质和老百姓的利益;其三,注重双边渠道,而非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体系。

索罗斯及其同行们渴望中国放弃一切经济主权,以便他们在中国巧取豪夺更多利益,如果中国坚持自己的主权原则,维护自身经济安全,抵制国际垄断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则会被他们直接扣上“国家资本主义”的帽子。

3.新官僚资本主义论。

一些人认为,中国现在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新资本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导致了两极分化,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产生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

在他们看来,“改革的过程已经基本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左右和扭曲”,中国现在搞的是“新官僚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社会主义”。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地乱贴标签,但其影响却使一些望文生义者以偏概全,在不知不觉中糊里糊涂地丧失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4.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根本变革,甚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

总起来看,对改革开放的种种指责、否定或质疑、困惑,要么是因为不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而产生的误解,要么是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而妄加揣测的偏见和曲解。

二、几个应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问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中国人民“穷则思变”的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主动变革。

3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

中国人民靠自己的智慧、苦干而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开辟了美好前景。

当前,必须克服对改革开放的种种指责、曲解甚至诋毁,消解种种疑虑和困惑,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

1.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第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

第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基本消灭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都比1978年增长十几倍,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

第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

《金融时报》为此刊发评论:“过去30年,每隔约4年,中国贸易额就会翻番”。

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96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则达到1160亿美元。

36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2.改革决不是搞私有化。

有些人所谓的“改革开放不足”,实际上是认为私有化不足,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有的人以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为名,主张削弱甚至像苏联解体时那样分掉国有企业;有的人以要素市场形成为名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等等。

这些观点的影响和后果都很危险。

私有化过去不是改革的方向,现在和将来也不会是改革的方向。

这是因为:第一,私有化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世界上实行私有化的国家经济体有近200个,其中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只占极小部分。

《经济学人》认为,今天西方多数国家的经济都成了寅吃卯粮的债务依赖型经济,即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解决经济和财政问题。

法国和意大利已经30多年没有实现收支平衡了,冰岛政府因治理无方使“国家破产”,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将私有化经济的不可持续性暴露无遗。

2008年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据报道,2012年美国1%最富有人群的收入,占全民年收入的19%,创下1928年以来最高纪录,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生活改善缓慢,相当多的人甚至生活贫困化。

第二,私有化不是发展中国家包治百病的“良方妙药”。

前些年,西方一些人在俄罗斯搞“500天计划”,以“休克疗法”搞私有化运动,瓦解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打乱了整个社会的变革秩序。

乌克兰推行私有化改革的十年,国民经济倒退了60%。

阿根廷在西方支持下进行的“私有化”改革,也使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国家负债1300多亿美元,社会分化,人民贫困,贫困率由私有化之前的7.7%猛增至30%,失业率超过了20%。

可以说,许多国家的“私有化”带来的是“贫困化”,是民不聊生,是民族的冲突和国家的动荡。

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削弱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主导作用,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放弃国有企业的影响力,甚至分掉国有企业,必然会为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就难以保障。

因此,经济改革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但土地私有化绝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我国人多地少,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

如果实行土地私有化,其结果非但不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反而可能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大批涌进城市却难以就业,可能会出现城市贫民窟化。

事实证明,私有化不符合我国现实发展规律,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我们决不能搞土地私有化,而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3.改革决不是搞国家资本主义。

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是“国家资本主义”或“新官僚资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媒体热炒“国家资本主义”话语,更多的目的是给我们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

2012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多个场合发表演讲使用这个概念,作为其批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理由,她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构成经济和战略挑战,以主权财富基金和大型国有企业为特征的国家资本主义会造成世界范围内以企业为基本单位的经济竞争不平等;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制,可能成为一些国家滥用经济优势、干扰邻国发展的工具。

用“国家资本主义”或资本社会主义称呼中国,否认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是荒谬的。

第一,将世界划分为自由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

世界是多彩的。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也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一种模式,其他还有英国模式、莱茵模式、瑞典(福利国家)模式、东亚模式等等。

把世界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两个阵营过于简单化,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形式,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都能够根据本国的国情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另一种现代化发展道路(或模式)。

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不能总是用美国或西方的标准来裁判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

第二,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并不取决于国家或企业的性质,而取决于经济竞争是否平等,是否遵守竞争规则。

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一直有意贬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果认真回顾主要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国家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