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螨1类嵌合变应原TAT-IhC-R8的致敏效果分析
粉尘螨1类变应原T细胞表位重组蛋白的构建及鉴定
法 构建 D e r f l的 T细胞表位融合肽嵌合基因 ,命名 为 D e r f i T ,并插 入到原核表达载体 p E T 2 8 a (+) 中,形 成重组原核表 达 载体 p E T 2 8 a (+) 一 D e r f i T,进 行 双 酶切 和测 序 验证 后 的 阳性 克 隆转 化 到 E c o l i B I 21 ( D E 3 ) 诱 导其表达。制样进 行 S D S — P A G E分析 表达 产物 ,再 进行 纯化 ,并 We s t e r n b l o t i n g鉴定 表 达的蛋 白。E L I S A法测定重组蛋 白对粉尘螨过敏 的患者 血清 I g E抗 体 的结 合能力 。结果 双酶切 和测序 结果说 明原核表达载体 p E T 2 8 a (+) 一 D e r f i T构建成功 ;S D S — P A G E说 明 D e r iT诱导且 纯化成 功 ;We f s t e r n b l o t i n g 进一步说 明 D e r f i T蛋 白纯化成功 ;E L I S A试验结果说 明 D e r f l T对粉 尘螨 过敏的患者血清 中 I g E结合 能力 与D e r f l相 比明显下降( P< 0 . 0 5 ) 。结论 者提供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 关键词 :哮 喘;粉尘螨 ;特异性免疫治疗 ;T细胞 表位
7 6 6
中国微 生态学杂志 2 0 1 5年 7月第 2 7卷第 7期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M i c r o e c o l o g y , J u 1 . 2 0 1 5 , V o 1 . 2 7 N o . 7
・
论 著 ・
粉 尘 螨 1类 变 应 原 T细 胞 表 位 重 组 蛋 白的 构 建 及 鉴 定
尘螨1类变应原Derf1和Derp1生物信息学分析
尘螨1类变应原Derf1和Derp1生物信息学分析郭伟;姜玉新【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3)6【摘要】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group 1 allergens (Der f 1 and Der p 1) from dust mite species 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and Dermatophagoidespteronyssinus.Methods:The full-length of amino acid sequences for Der f 1 and Der p 1 were retrieved from GenBank website and analyzed with bioinformatics software,including the primarystructures,hydrophobicity,transmembrane regions,the secondary struc-tures and space configuration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functionalsites .Results:The full-length of amino acid sequences for Der f 1 and Der p 1 was 321 and 320;the molecular weight,36.4 ku and 36.1 ku;and the theoretical isoelectric point (p 1),5.66 and 5.65,respectively.Both proteins were characterical-ly hydrophilic and free of transmembrane region.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Der f 1 exposed mainly irregular crimp(43.93%),while that of Der p 1 ex-hibited alpha helix (43.75%).Both allergens consisted of two domains,including proteinase inhibitor I29 and papain C-terminal,with similar active sites of cysteine,histidine,and asparagine.Conclusion:Characterization of Der f 1 and Der p 1 may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of allergicdisease induced by dust mites.%目的:分析尘螨1类变应原的理化特性。
粉尘螨两种皮试结果的对照分析
1.3.2 皮内试验:以 1ml 注射器用 4(1)/(2) 针头将阴性对照液、粉尘螨和阳性对照液分别注入 皮内,每点注入量为 0.01~0.02ml。皮试部位消 毒、皮试部位、数、间距及观察时间均同点刺试验。
1.4 记录及统计
0c65f5e 医学期刊
用圆珠笔沿风团和红晕的外缘各绘 1 个圈,然 后用透明胶带平贴在风团与红晕圈上,使圈色粘印 到胶带上,揭起后贴于心电图记录纸上测算大小。 数据处理用直线相关分析。
[5]。皮肤点刺试验是当前Ⅰ型变态反应诊断中最 常使用的皮试方法,点刺试验与血清中的特异性 IgE 符合率高于皮内试验[1];而且皮肤点刺试验 操作简便,无过敏性休克发生,仅偶尔出现全身性 荨麻疹;并可减轻患者疼痛,尤其适用于儿童[6]。 因此,可作为皮肤试验的首选方法。
作者单位:唐泳华(江苏省无锡市第三变态反 应室,无锡 214041)
前臂曲侧按常规消毒后自上而下滴阴性对照液粉尘螨和阳性对照液各1小滴每滴针头大即可每2滴间距min后将全部液滴擦去810min观察组胺反应并记录1520min观察粉尘螨和阴性对照反应
粉尘螨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重要变应原,在变 应性鼻炎中,有 64.5%的患者对粉尘螨敏感[1]。 诊断粉尘螨变态反应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是变应 原浸液皮肤试验,更精确的方法是检测血清特异性 IgE。皮肤试验与特异性 IgE 的符合率可达 89.5% [2]。近年来,国外已把点刺试验作为临床常规应
0c65f5e 医学期刊
2.3 疼痛反应
皮内试验时有 20 例(占 74%)患者局部感轻度
疼痛不适,尤其是年幼者因恐惧而哭闹。点刺者无 以上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全身反应。
3 讨论
通过对照分析,两种皮试结果比较有显著相关 性。皮内试验后全身反应的发生率为 0.03%~0.49%
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摘要] 目的探讨采取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法对变应性鼻炎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
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5月—2011年5月间该院收治的尘螨变应性鼻炎患者病例7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药物和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法进行治疗,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法对尘螨变应性鼻炎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理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对其进行推广。
[关键词] 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法;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 r76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b)-0037-02目前在临床上变应性鼻炎为耳鼻咽喉科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生率相对较高,属于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曾有相关研究证实,变应性鼻炎会受到支气管哮喘的影响,据统计约有20%~38% 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
现阶段对变应性鼻炎进行治疗的体系大致分为:对接触变应原进行避免、药物治疗、免疫治疗。
在这其中免疫治疗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荐的一种唯一对因治疗手段,该疗法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肯定[1]。
该研究出于对采取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免疫法对变应性鼻炎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该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展开分组治疗,并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病例,共抽取78例,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
对照组中有男21例,女18例,年龄8~57岁,平均(36.7±12.4)岁,病程1~13年,平均(5.6±1.7)年;观察组中有男22例,女17例,年龄6~58岁,平均(37.3±13.1)岁,病程8个月~12年,平均(5.2±1.3)年。
粉尘螨I类变应原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表达蛋白的特性鉴定
Po y o ph c a a y i f g ne e c d ng De le g n a d i e ii a i n l m r i n l ss o e n o i r f 1 a l r e n d ntfc to o he b o c i iy o t r k r o i x e s o o u t n t i a tv t fis p o a y tc e pr s i n pr d c s
p e s De o ig p o en b r s rf 1 c d n r t i y I PTG . e r c mb n n rf1wi i- a s p rf d b h ltn e i n sa lr i c Th e o i a t De t 6 h s t g wa u ii y c ea ig r sn a d i l g ca — h e t e t iy wa e t e y W e t r - l ti .I h s wa 4 s r i so rf1g n r g n t 6 a e sd t r n .Iss — i t si n i d b s e n b o t v d i f g n n t i y, t an fDe e ef a me twih 9 9 b s swa e e mi e d t e
BAIYu, IKu - e, U h— a g CAICh n — u J n m iLI Z i n , g e gy
( c o l f L f ce c , h n h nU ies y , h n h n5 8 6 。 h n ) S h o i eS i e S e z e n vr i S e z e 1 0 0 C ia o n t
应 性, 以鉴 定 重 组 D r e 1的 变 应 原 性 。 结 果 以粉 尘 螨 总 RNA 为 模 板 , R - C 从 深 圳 地 区克 隆 了 4株 D r 基 因。该 f 经 TP R e 1 f 基 因 与 G n ak公 布 的 De 1 No AB 3 9 6 1 eB n r ( . 0 4 4 . )比 较 发 现核 苷酸 的 同 源 性 在 9 . 8 f 9 4 %~ 1 O O %之 间 , 论 推 导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理
粉尘螨1类变应原Der f1 T细胞表位疫苗对哮喘小鼠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喘组 ( P <O . O 1 ) 。各 组 脾 细 胞 培 养 上 清 中 I L 一 1 3 ,免 疫 治 疗 组 明 显 低 于 哮 喘 组 ( P< 0 . 0 1 ) ,而 I F N 一 7含
量与 I 1 3含 量 变 化 相 反 ,免 疫 治 疗 组 明显 高 于 哮 喘 组 ( P <0 . 0 1 ) 。血清 中特异性 I g E含 量 结 果 为 免 疫
中 图分 类号 :R5 6 2 . 2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5 — 3 7 6 X( 2 0 1 5 )0 8 — 0 8 9 0 — 0 5
DOI 编码 :1 0 . 1 3 3 8 1 / J . c n k i . c j m. 2 0 1 5 0 8 0 0 6
ZH U Ha i — b i n ,XU Ha i — f e n g ,XU Pe n g — f e i ,DUA N Bi n - b i n。 ,
SO N G Ho ng — v u , LI Cha o — p i n
1 .De p a r t me n t o f Pa t h o ge n Bi o l o g y o f An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D e r f l T c e l l e p i t o p e v a c c i n e f r o m De r ma t o p h a g o i d e s f a r i n a e
a s t h e s pe c i f i c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 i n a s t hm a mi c e
治 疗 组 明显 低 于 哮 喘 组 ( P <0 . O 1 ) ,I g G 变 化 水 平 与 I g E 变 化 正 好 相 反 ,免 疫 治 疗 组 明 显 高 于 哮 喘 组
屋尘螨Ⅰ、Ⅱ类变应原T细胞表位融合肽疫苗的初步研究
屋尘螨Ⅰ、Ⅱ类变应原T细胞表位融合肽疫苗的初步研究目的构建编码屋尘螨变应原Derp1和Derp2的T细胞表位融合肽嵌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T1-8并进行大规模的诱导表达和纯化,并对纯化产物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1)将Der p1和Der p2的8个T细胞表位用“GPGPG"序列间隔串联为T1-8融合肽,利用DNA重组技术合成T1-8融合肽基因并插入质粒pET-28a(+),构建pET-28a(+)-T1-8载体,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验证并测序。
2)将重组表达载体pET-28a(+)-T1-8转化到大肠埃希菌E.coil BL21(DE3)感受态中,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菌。
3)用IPTG小剂量诱导表达,优化条件后进行大剂量诱导表达并纯化,SDS-PAGE和Western blot (WB)验证表达和纯化产物。
4)将4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PBS组)、阳性对照组(Asthma组)变应原rDer p1和rDer p2混悬液治疗组(rDer p1/rDer p2组)以及T1-8融合肽治疗组(T1-8组)。
用屋尘螨粗提取液(HDM)致敏小鼠建立哮喘模型,PBS组均以PBS缓冲液代替;两组治疗组分别于小鼠致敏第25天至27天雾化致敏前30min行背部皮下注射相应治疗蛋白;最后一次雾化激发24h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SSCC)。
ELISA法检测BALF和SSCC中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4、IL-10、IL-17以及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E、IgG、IgG2。
抗体水平,并行肺组织切片HE染色。
结果1)BamHI/NotI双酶切结果以及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ET-28a(+)-T1-8载体。
2)菌落PCR结果显示成功转化至E.coil BL21(DE3)感受态中。
3)SDS-PAGE以及WB验证表明该质粒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成功表达。
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学观察
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学观察目的:探讨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和免疫机理。
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比较35例尘螨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尘螨变应原疫苗脱敏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及血清IL-2,IL-4,IL-5水平。
结果:35例患者全部坚持完一年脱敏治疗,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分别为(9.63±1.61)分及(4.34±1.81)分,血清IL-2水平為(0.29±0.40) ng/L及(1.42±0.26) ng/L,血清IL-4水平为(75.40±8.67) ng/L及(46.09±8.68) ng/L,IL-5水平为(65.83±3.56) ng/L及(19.91±3.99) ng/L,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35人中有11人出现局部不良反应,未出现1例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尘螨变应原疫苗是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安全的药物。
可能通过增加血清IL-2水平,降低血清IL-4、IL-5水平起作用。
标签:尘螨;变应原疫苗;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是全球性的。
欧洲变态反应学及临床免疫学学会通过一系列的安慰剂对照和双盲对照研究[1],认为免疫治疗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对药物的需求,同时免疫治疗可以潜在干预疾病的自然进程,阻止疾病进一步加重。
免疫治疗应该在疾病进展为慢性或不可逆阶段之前及早应用,这样免疫治疗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而不是在疾病的晚期作为最终的治疗方法。
2005年5月我们开始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变态反应室门诊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中,使用尘螨变应原疫苗进行治疗。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尘螨变应原疫苗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护理干预提高粉尘螨过敏疗效分析
护理干预提高粉尘螨过敏疗效分析标签:过敏性鼻炎;脱敏治疗;粉尘螨滴剂;护理干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类常见病和多发病,多为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目前对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
有研究认为,在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笔者选择2011年1~8月就诊本科门诊18~60岁粉尘螨过敏的过敏性鼻炎患者100例,其中实验组在对其进行脱敏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以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对脱敏治疗效果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粉尘螨过敏的过敏性鼻炎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兰州会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并在我科行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根据组胺当量判定为阳性++以上。
患者均行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脱敏治疗,按患者就诊单、双数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平均年龄(29.3±2.6);实验组男31例,女19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所有患者病程在6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31.4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粉尘螨滴剂进行脱敏治疗的同时行常规用药指导。
实验组除了实施粉尘螨滴剂脱敏治疗外,在治疗期间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日常护理根据过敏原筛查结果,嘱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发病季节避免外出,并指导其室内经常通风,保持干燥,减少室内杂物堆放,被褥经常清洗,并在太阳下暴晒。
对动物毛屑过敏的患者禁止养宠物,对食物过敏的患者应减少食人海鲜类食物。
1.2.2心理护理在干预前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家庭收入、工作学习情况、健康信念、社会环境、就医条件等,给患者建立档案,密切随访,记录其用药情况、效果等。
尘螨变应原特异的重组人单抗IgG-Fab片段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尘螨变应原特异的重组人单抗IgG Fab片段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别是哮喘是危害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大多数国家,哮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尘螨变应原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特别是引起儿童变应性哮喘的重要危险因子。
变应性疾病的病因复杂,除了复合多基因式遗传外,出生前后与环境变应原的接触也至关重要。
鉴于此,WHO提出儿童变应性疾病的三级预防理论并呼吁一级预防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多项研究表明孕期母体高水平的变应原特异IgG抗体对胎儿今后发生变应性疾病具有抑制作用。
因此,本课题拟制备尘螨变应原特异的人源抗体IgG Fab 片段用于螨性变应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首先分离接受尘螨注射液脱敏治疗并证实具有高水平抗尘螨IgG的变应性哮喘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构建非依赖性克隆滴度为8×108的抗尘螨变应原的IgG抗体库;同时分离近两个月内未曾患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30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同法构建非依赖性克隆滴度为9×108的人IgG 抗体库。
以实验室培养的粉尘螨制备粉尘螨螨体浸出液、代谢培养基浸出液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备重组2类变应原rDer f 2。
分别以上述天然粗抗原及重组变应原作为抗原,采用克隆印迹法和ELISA法对抗体库进行多轮筛选,共筛选克隆数约为1.8×106个,经反复验证,最终获得两个可与尘螨变应原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命名为AM1和AM2,序列比较的结果显示两个克隆的重链是完全同源的。
阳性克隆AM1的轻链与抗尘螨变应原的重链库重组,构成重链更替的抗体库,以重组的Der f 2作为抗原,经克隆印迹法筛选,获得1个亲和力提高的特异性阳性克隆AM1L-Hsh。
AM1的轻链可变区近似系为K2-30,基因同源性为87%;重链可变区近似系为VH3-30,基因同源性为96%;AM2的轻链可变区近似系为K3-27,基因同源性为95%;AM1L-Hsh的重链可变区近似系为VH5-1。
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集群免疫与常规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
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集群免疫与常规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对照研究发表时间:2016-10-14T09:06:50.24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作者:赵哲成[导读] 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应用集群免疫方法治疗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安全可靠,有推广价值。
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412007【摘要】目的:对照分析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实施常规免疫治疗与集群免疫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差异。
方法:本研究中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为观察区间,收集于我院耳鼻喉科确诊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共100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纳入5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免疫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集群免疫方法治疗。
以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临床有效率为94.0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72.00%(36/5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4/50),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5/50)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应用集群免疫方法治疗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用药安全可靠,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应变性鼻炎;尘螨过敏;集群免疫;疗效;安全性皮下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国内针对应变性鼻炎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
皮下免疫治疗疗程在3年左右,期间可以根据剂量累加的不同阶段分为常规免疫与集群免疫两类[1]。
既往有报道中指出[2]:集群免疫属于加速免疫疗法,对缩短免疫治疗时间,提高免疫疗效有积极作用。
为系统对照分析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实施常规免疫治疗与集群免疫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差异,本研究中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为观察区间,收集于我院耳鼻喉科确诊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共100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后展开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以2014年2月~2015年2月为观察区间,收集于我院耳鼻喉科确诊尘螨过敏应变性鼻炎患者共100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纳入50例患者。
357例尘螨变应原皮试阳性结果分析
357例尘螨变应原皮试阳性结果分析严玉兰;荣光生;朱代峰;高忻;刘思文【摘要】目的了解尘螨变应原的致病状况.方法应用阿罗格点刺试液,采用皮肤点刺方法进行皮肤试验.结果 357例尘螨皮试阳性者,其中粉尘螨皮试阳性323例,屋尘螨皮试阳性341例,粉尘螨和屋尘螨皮试均阳性307例.粉尘螨皮试强阳性(++++)211例,屋尘螨皮试强阳性(++++)235例.呼吸道过敏病与其他过敏病尘螨皮试强阳性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与成年组尘螨皮试强阳性程度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尘螨变应原是变态反应病的重要致敏原,通常引起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过敏病,儿童的致病率常常高于成人.%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ic conditions of the dust mite allergens. Methods The skin tests were made by the skin prick method using the prick reagents of the Allergopharma. Results The skin tests indicated that 323 cases were positive of the Dermatophagoides Farinae(D.F)allergen, 341 cases were positive of the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D.P)allergen, and both the D.F and the D.P were positive in 307 cases. 211 cases were strong positive of the D.F allergen by the skin tests, and 235 cases of the D.P allerge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ust mite allergen strong positive degree between the respiratory allergosis and the other allergosis (P<0.05), and also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P<0.05). Conclusion Dust mite is an important allergen inducing allergosis. The respiratory allergosis, such as bronchial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 is usually induced by these allergens. The pathogenic rate of children is usu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adults.【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3页(P443-445)【关键词】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变态反应病【作者】严玉兰;荣光生;朱代峰;高忻;刘思文【作者单位】230022,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30022,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30022,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30022,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30022,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变态反应病通常由致敏原引起。
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变异性鼻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变异性鼻炎患者的疗效观察赵哲成【摘要】目的::观察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变异性鼻炎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90例变异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均得到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75.5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8.89%,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变异性鼻炎患者采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6(028)019【总页数】2页(P47-47,52)【关键词】变异性鼻炎;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疗效【作者】赵哲成【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株洲 4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21变异性鼻炎为临床常见性疾病,发病率较高,20%~40%的患者合并有支气管哮喘,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1,2]。
本文观察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变异性鼻炎患者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共收治90例变异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
对照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10~56岁,平均(37.2±3.5)岁;病程2~14年,平均(5.9±1.4)年。
观察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17~55岁,平均(38.1±4.1)岁;病程4~15年,平均(6.3±1.7)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粉尘螨Ⅰ类变应原成熟肽段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粉尘螨Ⅰ类变应原成熟肽段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江鑫;姜玉新;陈文魁【期刊名称】《热带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8)9【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地区粉尘螨Ⅰ类变应原(Der fⅠ)成熟肽段基因序列的变异性及其编码蛋白的化学及免疫学特征。
方法从皖南地区分离鉴定的活粉尘螨,提取总RNA,采用RT-PCR扩增Der fⅠ成熟肽段基因,克隆到T载体测序确认。
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获得皖南地区两种不同基因型的Der fⅠ成熟肽段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其他地区Der fⅠ基因序列比较同源性在98.73%~99.84%之间;相应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9.04%~100%之间,存在6个氨基酸残基变异位点,并影响其抗原表位的改变。
结论不同地区Der fⅠ成熟肽段基因序列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并对其免疫原性产生影响。
克隆并分析研究我国各地的尘螨变应原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变化,对于临床变应性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5页(P889-892)【关键词】粉尘螨;Der;fⅠ;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作者】江鑫;姜玉新;陈文魁【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变态反应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相关文献】1.粉尘螨变应原第10组分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J], 周鹰;孙金霞;杨李;王运刚;马桂芳;崔玉宝2.粉尘螨变应原第6组分全长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J], 崔玉宝;周鹰;彭江龙;孙炜;王颖3.粉尘螨2类变应原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J], 张理涛;纪岩文;张铁楠;张玉环4.粉尘螨变应原DerfMag29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J], 孙金霞;俞黎黎;周鹰;卞勇华;杨李;王楠;崔玉宝5.粉尘螨3类变应原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与变应原性鉴定 [J], 蔡成郁;白羽;刘志刚;吉坤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粉尘螨Ⅰ类变应原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烟草中的表达
粉尘螨Ⅰ类变应原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烟草中的表达李朝品;石连;李秋雨;姜玉新【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2(028)011【摘要】目的构建粉尘螨I类变应原瞬时表达载体TRBO-Der f 1并观察其在烟草中的表达.方法以粉尘螨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Der f 1基因并定向克隆到瞬时表达载体TRBO中,转化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GV1301株后,抽提质粒进行酶切及PCR鉴定.将含TRBO-Der f 1重组质粒的GV1301注射本氏烟叶片,SDS-PAGE电泳检测注射3、4、5、6 d后Der f 1的表达,并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电泳及测序表明Der f 1基因克隆成功,大小为627 bp.经PCR及酶切结果证实重组质粒TRBO-Der f 1成功转入根癌农杆菌.SDS-PAGE电泳检测表明,该蛋白于第5和6 d在烟草叶片中高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得到验证.结论粉尘螨I类变应原Der f 1成功表达于烟草叶片,为进一步研究源于植物的粉尘螨疫苗奠定了基础.%To construct the; transgenic recombinant vector of TRBO - Der f 1 and conduct its expression in tobacco , and the t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D. farinae, the Der f 1 gene was amplified using total RNA as template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d inserted into the transient expression vector TRBO for constructing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TRBO-Der f 1 .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identified using digestion and PCR after transforming to A 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 . tumefaciens) line GV 1301 . Tobacco leaves were harvested at 3,4,5, and 6 day respectively ,following by infiltration with GV 1301 containing recombinant plasmid TRBO-Der f 1 , and Der f 1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SDS-PAGE electrophoresis .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and sequencing showed that the Der f 1 gene, with 627 bp, was cloned successfully an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TRBO -Der f 1 was transformed to A . tumefaciens line GV1301 as expected . Der f 1 proteins were expressed highly in tobacco leaves at 5 and 6 day after infiltration . The transgenic vector of recombinant plasmid TRBO-Der f 1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Der f 1 proteins were expressed in tobacco leaves successfully . Results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oul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transgenic plant vaccine.【总页数】5页(P1088-1092)【作者】李朝品;石连;李秋雨;姜玉新【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芜湖241002;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淮南232001;皖南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芜湖241002;皖南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芜湖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4.4【相关文献】1.植物病原菌诱导表达载体构建及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研究 [J], 欧阳乐军;黄真池;沙月娥;曾富华2.去甲基化酶基因AtROS1化学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 [J], 常英英;梁立雄;高亚南;王颜波;丁昌俊;苏晓华;张冰玉3.粉尘螨变应原第2组分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J], 卞勇华;俞黎黎;黄思怡;史卫红;崔玉宝4.深圳地区粉尘螨Ⅱ类变应原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其表达蛋白的变应原性鉴定 [J], 白羽;吉坤美;刘志刚;蔡成郁5.杜氏盐藻番茄红素ε-环化酶基因DsLYCE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烟草中瞬时表达分析 [J], 王计平; 安茜; 段露露; 赵熙宁; 岳敏; 崔红利; 李润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应用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国内应用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 分析吴婷婷;孙开宇;张岑;彭涛;黄铄【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Objective To carry out a meta‐analysis on the published dat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ust mite allergen vaccine immunotherapy of allergic rhinitis.Methods A comprehensive search was performed in VIP (1989‐2015) ,WANFANG(1999‐2015) ,CNKI(1994‐2015)and CAJD databases to collect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relat‐ed to dust mite allergen vaccine immunotherapy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to analyze the RCTs in meta‐analysis method.Results In total ,2 018 patients were analyzed in the 16 RCTs which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The meta‐analysis results suggested that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had better clinical effect [test for overall effect :Z=6.67 ,OR =2.92 ,95% CI(2.13 , 4.00) ,P<0.01]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linical symptoms [test for overall effect :Z= 4.66 ,SMD= -1.82 ,95% CI (-2.58 ,-1.05) ,P<0.01]and no more adverse reactions[test for overall effect :Z=1.99 ,OR=0.62 ,95%CI(0.39 ,0.99) ,P=0.05]in dust mite allergen vaccine immunotherapy group.Conclusion Dust mite allergen vaccine immuno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llergic rhinitis ,and the clinicaleffect is positive.In addition ,the adverse reaction was not increased ,so dust mite allergen vaccine immunotherapy is safe for allergic rhinitis.%目的:通过M 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应用尘螨变应原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尘螨变应原研究进展
尘螨变应原研究进展
陈建军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年(卷),期】2003(026)005
【摘要】本文主要从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抗原决定簇氨基酸序列及空
间构象研究3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对尘螨变应原的研究概况。
通过对变应原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更进一步把握和治疗尘螨变态反应性疾病。
【总页数】4页(P273-276)
【作者】陈建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湖北武汉4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1
【相关文献】
1.尘螨变应原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J], 钟建敏
2.室内空调机滤尘网尘螨、腐食酪螨变应原基因的检测 [J], 薛琪琪;许薇;朱志伟;
赵金红
3.尘螨变应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杨庆贵;李朝品
4.小儿变应性鼻炎症状与尘螨特异性IgE及家居环境尘螨变应原含量相关性分析[J], 江万进;纪东;桂晓钟
5.尘螨变应原含量检测研究进展 [J], 练玉银;杨杏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ELISA技术检测尘螨变应原的生物活性
利用ELISA技术检测尘螨变应原的生物活性李文;赵绮华;王锡忠;赖荷;刘永平;陈丽金【期刊名称】《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年(卷),期】2006(012)001【摘要】目的分析尘螨变应原溶液中抗原含量与ELISA结果的关系,探索利用ELISA技术分析变应原生物活性的方法.方法采用ELISA技术对变应原的生物活性进行动态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分析抗原浓度与变应原活性的关系.结果当抗原含量在一定范围时,抗原含量与ELISA结果成正相关,利用双对数曲线分析抗原浓度与ELISA结果的关系,既能反映变应原的相对含量和活性,又能预测不同变应原溶液中变应原组成成分的差异.结论该方法可以用来比较尘螨变应原溶液的生物活性.【总页数】3页(P35-36,39)【作者】李文;赵绮华;王锡忠;赖荷;刘永平;陈丽金【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过敏反应科,广州,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过敏反应科,广州,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过敏反应科,广州,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过敏反应科,广州,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过敏反应科,广州,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过敏反应科,广州,510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4.4【相关文献】1.利用套式PCR技术鉴别屋尘螨和粉尘螨主要变应原基因及其在尘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 [J], 白羽;吉坤美;刘志刚;包莹;李盟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重组户尘螨变应原rDer p2与抗体的结合 [J], 刘志刚;黄海珍;袁萍3.利用ELISA技术评估尘螨变应原的稳定性 [J], 李文;赖荷;赵绮华;王锡忠;刘永平4.室内空调机滤尘网尘螨、腐食酪螨变应原基因的检测 [J], 薛琪琪;许薇;朱志伟;赵金红5.两种尘螨1类变应原嵌合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活性鉴定 [J], 郭伟;姜玉新;李朝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 B S 组) 、 O V A致敏组 ( O V A组 ) 、 R 8 致敏 组( R 8 组) 和T A T . I h C — R 8 致敏组 ( T I R 8 组) 4 组, 每组 1 0只。上 述 3 个致敏组分
别用 O V A、 R 8 和T A T . I h C — R 8 于第 0 、 7 、 1 4天进行腹 腔注射致敏 ( 剂量 为 1 0 t x g / m1 ) ; 自第 2 1 天起 , 分别用上述致敏液 ( 剂量 为1 0 L L g / m 1 ) 雾化吸入 3 0 mi n , 连续 7 d 。P B S 组则用 P B S 进 行腹腔注射和雾化 吸入 。最后 一次雾化吸人 2 4 h A将小 鼠脱 臼处死 , 分别 收集 支气管肺泡灌洗 液( B L A F s ) 和血 清 , 并进行 脾细胞培养 。以E L I S A法检 测 B A L F s 及脾细胞培养上清 液
C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i t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 e f f e c t o f a l l e r g e n T A T — I h C— R 8 , d e i r v e d f r o m m a j o r a l l e r g e n g r o u p 1
中I L 一 1 3 水平 亦明显高 于 O V A组 和 R 8 组( P均<O . 0 1 ) , 但I F N . 含量 则显著低 于该 两组 ( 尸均<0 . 0 1 ) 。T I R 8 组小 鼠血 清 s I g E和 I g G 。 抗体 水平 明显高 于 O V A组和 R 8 组( P均 <0 . 0 1 ) , 但其I g G 抗 体水平则 显著低 于该两组 ( P均<0 . 0 1 ) 。结论 T A T . I h C . R 8 可有效激发小 鼠肺部 炎症 , 且其致敏 效果 明显优于 R 8 。 [ 关键词 ] 尘螨 ; 嵌合变应原 ; 过敏性哮 喘 ; 动物模型 ; T A T — I h C - R 8 ; R 8 [ 中图分类号 ] R 5 6 2 . 2 [ 文献标 识码 ] A
T I R 8 组小 鼠肺部炎症均 明显 , 表现为肺组织炎性 细胞 浸润 、 支气管上皮 细胞部分 断裂及脱落 、 血管炎等 , 而P B S 组 小鼠未 见 明显 病理改 变。T I R 8 组小 鼠B A L F中白细胞 总数 和 E O S 数均显著 高于 O V A组 和 R 8 组( P均 <0 . 0 1 ) , 其B A L F 及S C S s
( S C S s ) 中细胞 因子 I F N 一 . y 和I L 一 1 3 水平 , 以及 血清 中特异性抗 体 I g E ( s I g E ) 、 I g G 。 和I g G 水平 ; 并对 B A L F进行 白细胞和 嗜 酸性粒 细胞 ( E O S ) 计数 。此外 , 制作小 鼠肺组 织病理切 片 , 经H E 染 色后进行观察 。结果 与P B S 组相 比 , O V A、 R 8 组 和
An a l y s i s o f s e n s i t i z a t i o n e f f e c t o f c h i me r i c a l l e r g e n TAT ・ - I hC - - R8 d e r i v e d
f r o m ma j o r a l l e r g e n g r o u p 1 g e n e s o f d u s t mi t e s Leabharlann ’ 壁 ・ 论著 ・
尘螨 1 类嵌合变应原 T A T . I h C . R 8 的致敏效果分析
李朝 品 , 赵蓓蓓 , 姜 玉新 , 刁吉 东, 李娜 , 陆维
[ 摘要] 目的 探讨 尘螨 1 类 嵌合 变应原 T A T — I h C . R8 的致敏 效果 。方法 将4 0 只B A L B / c 小 鼠随机 分为 P B S 对照组
中国血吸虫病防 治杂志 2 0 1 5  ̄ ( - 第2 7 卷第5 期 C h i n J S c h i s t o C o n t r o l 2 0 1 5 , V o 1 . 2 7 , N o . 5
文章编号: 1 0 0 5 — 6 6 6 1 ( 2 0 1 5 ) 0 5 — 0 4 8 5 — 0 5 D O I : 1 0 . 1 6 2 5 0 / j . 3 2 . 1 3 7 4 . 2 0 1 5 0 7 1
L ICh a o - p i n ,Z HAO B e i — b e i , J I A NG Y u — x i n,D1 AO J i — d o n g, L I Na, L U We i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Me d i c a l P a r a s i t o l o g y , W a n n a n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Wu h u 2 4 1 0 0 2 , C h i 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