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时期小说1伤痕文学教学讲义PPT课件
人民大2024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PPT第十六章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多元发展
11
(二)张贤亮
张贤亮(1936—2014)的两部中篇反思小说——
《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计划中总称为
“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的九部系列中篇中最先写出的
两部。它们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在苦难的处境下,获得
精神升华的思想历程。《绿化树》所写仅仅是章永璘
“苦难的历程”的一部分。作者选取的是一个极为特
殊而又相当典型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环境。在饥饿的20
将军》、从维熙的 《大墙下的红玉兰》、中杰英的 《罗浮山血泪祭》、宗璞的 《弦上的
梦》、叶蔚林的 《蓝蓝的木兰溪》、陆文夫的 《献身》、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等一批小说相继问世,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伤痕小说几乎都通过讲述 “文化 大革命”
中不同寻常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的灵魂创伤,表现是非混淆的不合理现实 所造成的畸形的
中,他抱定的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在腥风血雨的年代,一个被错误打击得遍体鳞伤的人,
凭借着坚强的内心,维持着个人的独立和尊严。当然,钟亦成的信念并非教徒式的虔诚,
而是对历史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忠诚。但是,信念是否也有值得反省之处呢?
我们在其后的《蝴蝶》中看到了这种反省。反省不是忏悔,不是自责。《蝴蝶》中的反 省是一种痛定思痛的内心独语、痛苦的反思,而真理往往就在痛苦中孕育。张思远同样是 怀着坚定信念的人,但他通过上述反省,终于在信念中注入了新鲜血液。他回到了人民之 中,回到了底层,他悟到了与人民脱离所潜伏的危害。张思远在那颠倒错乱的年代,也曾 迷惑过,怀疑过。可正是这种怀疑有可能使他重新审视以往无条件全盘接受的“信条”, 从而走向纠正谬误的实践大道。
二、反思小说——深入探讨“文化大革命”
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合乎规律的发展和衔接。随着伤痕小说创作的逐步深入,
新时期小说1伤痕文学
《1984》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他的另一 代表作是《动物庄园》)。与1932年英国 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扎 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 表作。在这部科幻小说中,奥威尔深刻分 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并且刻划了一个令人 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 标的假想的未来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 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投射出了现 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
1978\5\11《光明日报》
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批评“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始终不渝地遵循),支持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 纠正冤假错案的活动全面展开
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
第一节 伤痕文学思潮
一、背景
1、政治思想领域的变化
新时期的开始
1976年10月,四人帮 被捕 1977年8月,中共第十 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 革结束,进入到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 时期。
如何看文革?
“消灭资产阶级的斗争,在纯朴的阶级感情的推动 下,演变成了消灭资产阶级思想、消灭非无产阶 级思想的斗争。由于“资产阶级思想”、“非无 产阶级思想”均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这些斗争 逐渐发展成消灭异己思想和异己者的斗争,最终 发展到消灭思想、消灭思想者的地步。”(摘自: 黄佶:《资本异论》,/z) 大家能够生活在不必担心随时被别人(包括 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男或女朋友、儿子或女儿) 举报为“现行反革命”——其结果是被捕甚至枪 毙——的今天,真是非常幸运啊!
现在,我们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使孩子们掌握 好课本和课堂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德、智、 体全面发展;不仅要继续带领他们学工,学农,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引导他们注 目于更广阔的世界,使他们对人类全部文明成果 产生兴趣,具有更高的分析能力,从而成为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强有力的接班 人……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 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着肯定 与鼓励……
新时期小说伤痕文学PPT课件
其他伤痕文学作品
《枫》郑义 《在小河那边》孔捷生 《网》阿蔷 《我该怎么办》陈国凯 《锁》《猫》《火》曹冠龙
五、如何评价伤痕文学
“尽管当年的‘伤痕文学’对当时民众造 成的精神创伤给予了控诉,并使文学回到 了‘人学’的正常轨道,但由于作家与时 代的局限性,‘伤痕文学’必然是短命的, 在完成它的使命后便寿终正寝。”-------卢新华2007
早期的“伤痕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刚刚从梦 魇中醒来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诉说,情绪激动, 感情过于浓烈,叙述过于急切,揭露曝光丑恶的 功利性过强,说教味浓重,艺术上的幼稚、矫揉 造作,斧凿的痕迹较明显。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 摆脱以往"左"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 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 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 了作品的深刻性
谢惠敏找到张老师。向他汇报说:" 班上同学都知道宋宝琦要来了,有的 男生说他原来是什么'菜市口老四', 特别厉害;有些女生害怕了,说是明 天宋宝琦真来,她们就不上学了!"
张老师一愣。他还没有来得及预 料到这些情况。现在既然出现了这些 情况,他感到格外需要团支部配合工 作,便问谢惠敏:"你怕吗?你说该 怎么办?"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 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 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 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 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 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 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作为刚刚摆脱的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 “伤痕文学”的局限又是十分明显的。
《新时期小说》课件
《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代表作,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 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普通人生活。
《活着》
余华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福贵的苦难经 历,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意义。
《白鹿原》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以白鹿原为背景, 展现了清末至解放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
《围城》
钱钟书的作品,以幽默讽刺的语言,揭 示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思 想观念。
生态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未来小说将更加注重生态意识, 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绿色 发展理念。
THANKS
80年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思 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为新时期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
新时期小说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 新和突破,打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和约束,为后来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新时期小说在主题、风格、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 发展趋势,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层出不穷,丰富了文学 的多样性。
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
新时期小说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人们的 思想和生活状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关注,提高了文学 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03
新时期小说的代表作品与 作家
代表作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 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为新时期小说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和背景。
特点
03
题材广泛
思想开放
艺术手法新颖
新时期小说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农村、 城市、历史、现实等多个领域,反映了社 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伤痕文学精品PPT课件
四、特征:
首先是文学真实性的复归。 其次是人道主义思想的高扬。 第三是社会政治批判功能强化。
五、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 否定不够深刻。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 伤痕文学直接从“十七年文学”中派生出来, 它与“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思维观念 有着很深的关系。
长篇小说《钟鼓楼》是作 者后期“京城都市小说” 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小说
创作高峰,获得了第二
届矛盾文学奖。
《钟鼓楼》全Βιβλιοθήκη 式地描写北京普通市民生态 世相,采用橘瓣式的结构,截取1982年某 一天(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 北京城钟鼓楼旁一座四合院内居民生活的 一个剖面,以薜家老二薛纪跃的
二是谢惠敏,作家在这个初中女学生的 身上注入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使她 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这个形象成为 某一类人的共名。这是一个被“四人帮” 扭曲了灵魂的畸形儿,良好纯正的品质 和教条僵化的思想作风在她身上紧密地 扭合在一起,形成其独特的偏执、僵化、 轻信、盲从的性格。
小说《班主任》并不因它艺术成就的杰 出而是因它提出问题的现实性、深刻性 和警世性而载入当代文学史册的。
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卢新华《伤痕》 王晓华 刘心武《班主任》 谢惠敏 宋宝琦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荒妹 荣树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严凉 穆兰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孙长宁 梁启明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许茂 许秀云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莫应丰《将军吟》 彭其 陈镜泉 宗璞《我是谁》《弦上的梦》
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集 中地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
一是小流氓宋宝琦。这是一个在“四 人帮”的毒害下陷入无知深渊的可 悲少年,是一个以蒙昧主义与愚民 政策为特征的历史的产物。作品深 刻地揭示了这个人物极端愚昧无知、 荒诞空虚的精神世界以及令人震惊 的堕落的原因:并非因读坏书而受 害,恰恰是由于什么书都不读才坠 入无知的深渊。
伤痕文学PPT
与 君 弹 做行 天遍 籁天 曲涯 谁 知 音
点 滴 皆 为 天 作 物
千 杯 品 来 都 是 香
首先,作者以谢惠敏作为典型人物, 体现“四人帮”带给整个中华民族的 伤痕。
‚谢惠敏‛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最具深刻内涵的‚典型人物‛之一。刘再复高度评 价这个艺术形象:‚谢惠敏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典型,她的性格在‘左’倾教条主 义的重压下扭曲、变形,灵魂的活力被窒息,这是值得悲哀的,这种扭曲和窒息发展到 了她本身并不感到痛苦和苦闷的程度,这是第二重的悲哀;然而,当她反过来在自己力 所能及的范围内再去压抑扼杀另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时,这就进入更深层的悲哀了。刘心 武无意之中写出了一个深邃的灵魂时,唤醒和震动了或多或少有一些谢惠敏式的潜意识 的整整一代人,引起他们深沉的共鸣、激动、反省。‛
七 尺 清 锋 仰 天 笑
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长 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经厌倦了 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此时关于思 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 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刘心武的短篇 小说《班主任》使用现实主义手法,通 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 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 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
山 河 日 月 总 成 对
一 句 悠 然 尘 世 间
通活“地并的浩诉主步不“心人达僵敏惠学“尤 道打文反为隐劫了任。可救而触到化的 生好其 。开革映真患造十》《的救非目了,思 ” 是 了生 实,成年控班地” 惊令也想 谢
任 春 霞
作 品
中文系2010级语教1班
伤痕文学
刘心武
11、第七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2、产生的历史背景
总体来说,反思小说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伟大产物。
1978年5月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大讨论,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三中全会,使人们的思想得 到了进一步解放,作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停留在对林彪、“四人帮 ”反动罪行的鞭挞与揭露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对十年动乱给人们 造成的肉体与心灵创伤的简单描写与控诉上,而是试图站在一个较 高的历史制高点上来观察与反思以往的社会政治历史,思考和总结 产生十年动乱悲剧的深层次原因,致使出现了反思文学作品。 反思小说的出现是社会进步、文学进步的表现。它以文学艺术形象 的方式,参与到了思想解放运动中去,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新中国成 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产生了石破天惊、振 聋发聩的伟大作用。
2)作品具有更多的“自审”、“自醒”等理性色彩。“反思
文学”也写“伤痕”,但“反思文学”更多的从“理”的角度去沉思历 史,而不像 “伤痕文学”更多的是从“情”的角度去表现历史。 怎样才能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记忆》:“如果说,今日的痼疾已到 了难于针砭的地步,那么,起初的癣疥之患,不就发生于你秦慕平这块 基本健康的肌肤之上吗?”
3、主要内容与特征
1)内容极为丰富。“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伤 痕小说”将“伤痕”当作现象描写,而“反思小说”将“伤痕”当作反 思的对象描写;“伤痕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文革”,而“反 思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建国以后整个的社会历史,包括“文革”。
伤痕、反思、改革小说2PPT优秀课件
2021/6/3
6
作品:《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 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 说奖)
中篇小说:《如意》、 《立体交叉桥》 、
纪实小说:《519长镜头》 《公共汽车咏叹调》, 《王府井万花筒》
长篇小说: 《风过耳》、《四牌楼》 《钟鼓楼》 (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等。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标志着文艺界发生巨大的历史转折。
1980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将“二为”方向和
“双百”方针确立为新时期文艺发展的基本方向
和政策。
伴随着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艺上的拨乱反正,
文学出现了几种文艺思潮:现实主义思潮、浪漫
2021/6/3
15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2021/6/3
16
蒋子龙(1941-)作家。河北沧县人。1960年参加中国
人民解放军。1965年复员后在工厂工作。1965年发表
短篇小说《新站长》。70年代初发表《三个起重工》、
《进攻的性格》等10余个短篇。1976年发表小说《机
电局长的一天》,受到读者欢迎。1979年因小说《乔
厂长上任记》而蜚声文坛。还有短篇《一个工厂秘书
的日记》、《拜年》,中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拓者》、《赤橙黄绿
2021/6/3
9
反思小说代表作: 王安忆《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蝴蝶》、张 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谌容《人到中年》、张 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 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及陈奂生系列、古华 《芙蓉镇》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 一半是女人》等,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等
伤痕小说(1)优秀PPT资料
刘心武的小说有两类:
一类多与中学校园和中学生的生活有关。多写 他的《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宋宝琦哪个时代都有,而谢惠敏是“文革”的产物,更具有典型性。
十年“文革”对青少年的毒害,有人称之为问题小 刘心武生于1942年,原籍四川。
其内容主要是抨击、批判“四人帮”,同时揭露十年浩劫给中国人民在肉体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 伤痕小说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坛上最早出现的小说潮流。
9、女性小说: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致一九七五》。
另一类可以称之为“京城都市小说”,是从文 吧,女儿永远也不会忘记您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我一定不忘 的恩情,紧跟 中央,为 的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刘心武的小说有两类: 2、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力求恢复文学作为人学的特点。
化的角度写北京市民和文化人的生活。如长篇小说 在伤痕小说中作家初步获得了这个权利。
卢新华:《伤痕》的叙事方式:
好久,好久,她抬起头来。她的痛苦的面孔突然变 得那样激愤。她默默无言地攥着小苏的手,瞪大了燃 烧着火样的眼睛,然后,在心中低低地、缓缓地、一 字一句地说:妈妈,亲爱的妈妈,您放心吧,女儿永 远也不会忘记您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我一定不忘 的恩情,紧跟 中央,为 的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卫中 主讲
第二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伤痕小说 一、伤痕小说的特点 伤痕小说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坛上最早出 现的小说潮流。它是以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 的发表为标志,其创作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 其内容主要是抨击、批判“四人帮”,同时揭 露十年浩劫给中国人民在肉体和精神上带来的 创伤。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卢新华、宗璞等。
的权利。在伤痕小说中作家初步获得了这个权 1、伤痕小说: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
伤痕文学
在极左路线严格规定文学只能“歌颂现实”的情况下,几十年来,悲剧意识在文学中已经被迫消失。而到了 文革结束,蒙受了巨大灾难的人民萌发的第一种情感就是对这场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大悲剧的悲哀与愤懑。于是,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以悲剧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围绕《伤痕》 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文艺与意识形态、文艺的社会功用等命题得到的重新辩论与 争鸣。1979年1月陈恭敏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同年4月《上 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说》,两文都有力驳斥了文艺纯粹为功用政治附 庸的说法,对“伤痕文学”暴露性描写给予了肯定。
历史意义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 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 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主要内容
影响评价
从“伤痕文学”的出现至今,对其评说争论从未停止过,它甚至引发了当代文学史上几次著名的文艺争论。 “伤痕文学”最初是带有贬斥含义的称谓,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学”“写阴暗面”等在八十 年代的重演。
争论焦点集中在应不应该“暴露”、能不能揭露社会“阴暗面”等问题上,而且争论日趋广泛,进而出现了 关于“歌颂与暴露”、“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导火线是1979年4月5日,《广州日报》 发表的《向前看呵!文艺》一文。这篇文章把揭露林彪、“四人帮”的文艺作品分成三类一类是描写大胆反抗 “四人帮”的英雄,如《于无声处》:一类是揭露“文化大革命”产生的社会问题,如《班主任》一类是诉说“四 人帮肆虐”下的人的悲惨遭遇。称这三类作品都是“向后看”的文艺,不利于鼓舞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团结 一致搞四化”,因此应该“提出文艺向前看的口号,提倡向前看的文艺”。广东文艺界就此展开讨论,并很快越 出广州,引向全国。文艺界多数人不同意文章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文章的观点基本正确。类似的争论也发生在 上海。同月《上海文学》第4期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文章指出,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四人帮”“阴谋文艺”的理论基础。文艺要真正打碎“四人帮”的精神枷锁, 迅速改变现状,就必须为文艺正名,对“工具论”拨乱反正。文章虽然直接针对的是“工具说”,但也引发了人 们对“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等问题的质疑,所以很快引起文艺界的重视。许多文艺理论工作 者、各大学文科师生纷纷写文章展开争鸣。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当代文学-新时期小说PPT课件
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王
蒙《蝴蝶》
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以及国民性的剖 析和针砭。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反思文学
三种反思方式: 历史反思、现实反思、生命反思。
反思文学的特征: 从社会、政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的荒谬性和对“人” 的全面伤害;
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
伤
痕
文
学 直接表现十年动乱中的苦难、抗争和各种
特
任务的悲剧命运;
征 主人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而施暴者是极
】 左的政治势力
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对文革的批
判常常显得简单化。
本节内容:
造 成 的 创 伤
文 革 给 人
伤痕
理 性 精当 神代 的作 深家 化 。
反思
对 的现 关实 怀变
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茹志鹃《被剪辑错 了的故事》、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谌容 《人到中年》、刘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反思小说类型
a. 政治反思
a) 王蒙《蝴蝶》、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b) 党群关系、执政者自省
新时期
2020/1/1
小说
寻改反伤 根革思痕 小小小小 说说说说
1
• 以描写“伤痕”为发端,经过“反思文学”、“改 革文学”等发展阶段,在恢复和发展现实主义传统 中实现文学观念的重整与突破。
第 一 阶 段
第六章:新时期小说.ppt.Convertor
第六章:新时期小说第一节新时期小说概观一、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文学呈线性向前发展(1977—1984年)。
小说创作经历了伤痕小说(刘心武、卢新华等)→反思小说(王蒙、张贤亮、茹志鹃等)→改革小说(蒋子龙、何士光等)三个阶段。
它们以反映社会时代的变动,展示社会中人的命运而归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潮流。
传统的“情节—性格”模式采用“社会—人”的表现模式1、伤痛呻唤——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这一小说现象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
伤痕小说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
卢新华的《伤痕》通过知识青年王晓华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与“叛徒”母亲决裂但仍然无法被主流意识形态真正接受的故事,反映了“血统论”思想对两代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创伤(无法愈合的心灵伤痕)。
作品不仅表达了“伤痕”主题,而且对当时文学界的几大禁区如悲剧、爱情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有力的突破。
刘心武的《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形象具有警世作用。
2、深沉反思——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
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
它不仅展示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巨大危害,而且努力探讨极左思潮得以实行的社会历史根源。
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张贤亮的《绿化树》、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李国文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等。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通过砍树运柴草和砍树种麦子两个事件,展示40年代到50年代干部和群众关系的变异,以50年代干群关系疏离的事实表达了对极左思潮的思考。
3、大潮奔涌——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乔厂长上任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伤痕文学作品
《枫》郑义 《在小河那边》孔捷生 《网》阿蔷 《我该怎么办》陈国凯 《锁》《猫》《火》曹冠龙
五、如何评价伤痕文学
“尽管当年的‘伤痕文学’对当时民众造成 的精神创伤给予了控诉,并使文学回到了 ‘人学’的正常轨道,但由于作家与时代 的局限性,‘伤痕文学’必然是短命的, 在完成它的使命后便寿终正寝。”--------卢 新华2007
谢惠敏找到张老师。向他汇报说:" 班上同学都知道宋宝琦要来了,有的 男生说他原来是什么'菜市口老四', 特别厉害;有些女生害怕了,说是明 天宋宝琦真来,她们就不上学了!"
张老师一愣。他还没有来得及预料 到这些情况。现在既然出现了这些情 况,他感到格外需要团支部配合工作 ,便问谢惠敏:"你怕吗?你说该怎 么办?"
“浩劫”中受害的人们(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 不仅肉体上受到伤害,而且精神上也同样受到伤 害。但是更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孩子们精神上的 “伤痕”往往是作为一种“进步”的表象出现在 我们面前的,更具有欺骗性,所以只有从精神层 面上挽救就这些受害者的灵魂,社会才能进步。 《班主任》一文,虽然仍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说教 层面,但是其“救救孩子”的呼声与当年鲁迅的
2.思想解放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
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批评“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始终不渝地遵循),支持实设上来
纠正冤假错案的活动全面展开
卢新华:
“鲁迅在《祝福》中说,‘人世间的惨事, 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 嫂’。这句话引起我的深思。我脑子里涌 现起无数个受‘四人帮’精神上毒害的青 年形象(其中也包括我)以及被‘四人帮’ 路线迫害致死的老干部形象,逐渐凝结成 ‘四人帮’给我们社会留下的最深的伤痕, 还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
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 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 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受害”并不 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 至连她也尚未醒悟。
《班主任》的意义
《班主任》对文化知识的肯定,对民族精神危机 的忧患,以及对造成这一精神危机的极左愚民政 策的批判,接续了五四以来中断许久的现代性启 蒙主题。
3、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五四”新文学传 统的复苏。
“三只报春的燕子”
白桦《曙光》1977年9月 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11月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1月
二、伤痕文学:
指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以揭示自身伤痕控诉 极左路线的创作潮流,代表作有卢新华的 《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等。作品 多用巧合、误会的手法,以人道主义为中 心,展现文革给人们造成的心灵创伤。
返校的那天,队伍离村二里多了,谢惠敏
突然发现有个男生手里转动着个麦穗,她 不禁又惊又气地跑过去批评说:"你怎么能 带走贫下中农的麦子?给我!得送回去!" 那个男生不服气地辩解说:"我要拿回家给 家长看,让他们知道这儿的麦子长得有多 么棒!"
谢惠敏 人物分析
1)中毒很深。早已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 好动。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 搬用政治大道理。 2)“黄书”事件: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 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过滤”好的 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 “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是非。 3)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身上有着 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绝不能让贫下中 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
新时期小说1伤痕文学
一. 背景 二. 伤痕文学 三. 刘心武《班主任》 四. 伤痕文学影响
一、背景 1、政治思想领域的变化
文革
对个人尊严的践踏 对秩序的破坏 文化的逆流
1976年10月,“四人 帮”被捕
1977年8月,中共第十 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文 革结束,进入到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 时期。
三、刘心武的《班主任》
班主任 张俊石 团支书 谢惠敏:内伤,无知盲从 后进生 宋宝琦:外伤,无知堕落 班干部 石红
救救孩子: 以书《牛虻》为线索
那一天热得象被扣在了蒸笼里,下了课, 女孩子们都跑拢窗口去透气,张老师把谢 惠敏叫到一边,上下打量着她说:"你为什 么还穿长袖衬衫呢?你该带头换上短袖才 是,而且,你们女孩子该穿裙子才对啊!" 谢惠敏虽然热得直喘气,却惊讶得满脸涨 红,她简直不能理解张老师在提倡什么作 风!班上只有宣传委员石红才穿带小碎花 的短袖衬衫,还有那种带褶子的短裙,这 在谢惠敏看来,乃是"沾染了资产阶级作风
卢新华的《伤痕》
1978年8月11日 《文汇报》
1、出身论 2、亲情与人性的回归 3、悲剧根源
妈妈在临死前给女儿的信中说:“虽然孩 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 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 我还深得多。”
王晓华在痛苦地回忆这些年的不幸遭遇后, 也默默地想:“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 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的确 ,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 阶段的推荐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 ”
谢惠敏来告状,说团支部过组织生活时,五 个团员竟有两个打瞌睡。张老师没有去责难 那两个不象样子的团员,却向谢惠敏建议说 ;"为什么过组织生活总是念报纸呢?下回 搞一次爬山比赛不成吗?保险他们不会打瞌 睡!"谢惠敏瞪圆了双眼,几乎不相信自己 的耳朵,隔了好一阵,才抗议地说:"爬山 ,那叫什么组织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 文章啊……"
谢惠敏晃晃小短辫说:"我怕什么? 这是阶级斗争!他敢犯狂,我们就跟 他斗!"
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 望着张老师,激烈地质问说:"怎么?不是黄书?! 这号书不是黄书什么是黄书!"在谢惠敏的心目中, 早已形成一种铁的逻辑,那就是凡不是书店出售
的、图书馆外借的书,全是黑书、黄书。可爱而 又可怜的谢惠敏啊,她单纯地崇信一切用铅字新 排印出来的东西,而在"四人帮"控制舆论工具的 那几年里,她用虔诚的态度拜读的报纸刊物上, 充塞着多少他们的"帮文",喷溅出了多少戕害青 少年的毒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