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及对上肢血流速度的影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针灸治疗科普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针灸治疗科普作为对人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脑卒中其发病迅猛,且死亡率较高。
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肩手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肩手疼痛、肩手部位活动受限等,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肌肉萎缩等症状。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则较大的概率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因此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将中医应用于该病,具有十分不错的治疗效果,通过针灸、推拿、针药的结合,疏通患者的经络,调理患者的气血,增强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环,缓解患者的局部水肿,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
1.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阻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发病机制肩手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急性脑卒中发作致使血管运动中枢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血管痉挛性反应或者四患肢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的营养障碍,进而引起患者的手、腕及肩胛周围部位疼痛、水肿,然而这些感受又通过末感神经传递至脊髓,使其神经元异常兴奋,造成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肩手综合征在脑卒中并发症中发病几率较高,常见于年龄稍大的患者,出现突然性、缓慢性或者隐匿性发病。
主要分为三期表现:①早期:患者的肩胛、手、腕等部位出现疼痛、活动血管运动性改变、活动受限等,皮肤温度升高、肿胀、发红等,手指屈曲会伴随剧烈疼痛,X线片呈局部骨质脱钙;②后期:患者肌肉出现明显萎缩或痉挛,疼痛及肿胀感消失,因肿胀消散手指活动有所改善;③后遗症期:手部肌肉萎缩明显,患者永久丧失手部运动功能。
诊断标准患者患病部位出现疼痛,皮肤呈现发凉、潮湿、发紫,肩、腕、肘活动受限,且无外伤、感染等情况的发生,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关节肌肉病、肩关节活动受限等。
1.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方法肩手综合征的诸多治疗方法中,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但针灸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针药配合治疗56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 图 分 类 号 1 4 中 R5
【 献标 识 码 】 文 B
【 章 编 号 1 0 8 8 9 2 1 )1 1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文 1 0 —1 7 (0 0 1 —0 0 一O
。结 果 示 治 疗 组 优 于 对 照 组 ( < P 肩 一手 综 合征 ( hud r S o le —Ha dS nrmeS ) 属 于 反 射性 交 感 两组 上 肢运 动 功 能 疗 效 比 较 见 表 1 n y do , HS ,
Hu n u i Wu Qi y n a g Y gu ao u
A s at O jcie O sr e h l i l u aieefc whc h net n co dn t n t ame ts o et eam y t e i d atMe o s D — b t c : be t : b ev st ec nc r t f t i t ei ci o r iai r t n t k h r s n h s rf r v i ac v e h j o o e r s s t d:i h
l c s x mpe , h wsrs l 2 e a ls t eefci x mpe , h oa efci n s 9 3 . o c s n T ei et n u i rame t e e e a ls s o e ut 1 x mpe ,h fet e 5e a ls t et tl f t e esi 8 . C n l i : h jci no te t n s 8 s v e v s uo n o n
不同针刺取穴方法结合系统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不同针刺取穴方法结合系统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摘要]方法:将135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83例,以龙虎交战手法针刺天宗穴。
对照组52例,常规取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两组患者针后均进行康复训练连续两个疗程。
结果:①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治疗组上肢总积分高于对照组10分左右。
②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亦较明显(P<0.01)。
结论:龙虎交战针刺手法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所致的疼痛。
针灸可促进损伤的神经再生。
[主题词]龙虎交战针刺手法;肩手综合征;穴,天宗;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肩手综合征是由于脑、心肌血液循环障碍或外伤后致使支配上肢的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可突然出现,也可呈缓慢、隐匿性发病,直至病变不可逆转时才被发现。
国内外目前均无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
自1997年以来,笔者采用于天宗穴施以龙虎交战针刺手法为主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中重度以上肩手综合征83例,并与常规针刺组对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本科住院患者。
以患者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治疗组83例患者中,男48例,女35例;对照组52例中,男30例,女22例。
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62.32岁。
病程平均45天。
两组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以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为准,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MRI确诊。
②肩手综合征的评定按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订的标准进行(1996年)[1]。
脑卒中患者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也无周围血管病。
1.3观察方法采用BRS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1]。
前者可将患肢从无任何活动至运动协调近于正常分为I~VI级,后者将上肢各关节的运动分解为33项,满分66分。
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 脑卒中 ; 赤风迎源 ; 针 刺 手 法
【中 图分 类 号 1 R4 9; R7 4 3 . 3 [ DOI I l O . 3 8 7 O / z g k f . 2 0 1 3 . O 1 . O l 5
以改 善喉 部肌 群 的运动 支配 。 本 文研究 结果 显 示 , 对 照组 在 进 行 单纯 的言 语 训 练 1个 月后 构音器 官 的 运动 功 能 有 所 改善 , 这显 示 言 语 训练 对构 音 障碍 有确 切 的疗效 。而 观察组 经 1 个月
经科杂志 , 1 9 9 6 , 2 9 ( 6 ) : 3 7 9 3 8 0 .
的研 究 中要加 大样本 的采集 。 【 参考 文献】
[ 1 ] 李胜利. 言语 治 疗 学 [ M]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 0 0 7 , 7 8 7 9 .
[ 2 1 中华 神 经 科 学 会 . 各类脑血 管疾 病诊 断要点 [ J ] . 中 华 神
E 8 ] 王恩龙. 运用 S P E C T 脑 功 能 成 像 技 术 研 究 头 针 J ou r n a l O f Re h a bI 1 i t a t i o n, Fe b 2 0 1 3 , Vo 1 .2 8 NO . 1
风府 、 哑 门可改 善椎 基底 动脉 血 液供 应 。 ] , 廉泉、 发音 穴下 方有 舌下 、 舌咽、 喉上 及 喉 返 神经 的分 支 , 刺 激 可
中风 的作 用 机 理 [ J ] . 中华 中 医 药 学 刊 , 2 0 1 1 , 2 9 ( 3 ) : 5 1 5 —
51 6.
[ 9 ] 张红星 , 周利 , 张唐法. 头 针 治 疗 脑 卒 中 对 相 关 生 化 指 标 的影 响 F - J ] . 中 国 临床 康 复 , 2 0 0 6 , 1 0 ( 1 9 ) : 1 1 1 2 . [ 1 o ]张建宏 , 范建中 , 齐志强. 针 刺 对 椎一 基 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患
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及对上肢血流速度的影响
深圳市福 田区 中医院, 广 东 深圳 5 1 8 0 3 4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脑卒 中;赤凤迎源;针刺手法;血 流速度
D 0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0 3 . 0 3 1
中图分类号 :R 2 7 7 . 7 3 3 ;R 2 7 7 . 7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0 3 — 0 0 7 6 — 0 2
1 . 4 排 除 标 准
肩手综合 征 ( s h o u l d e r — h a n d s s y n d r o m e , S H S ) 又称反射性 交感神经性营 养不 良, 临床表现 为患肢疼痛 、水肿及上肢活 动 功 能受限等 , 严重妨碍 患肢 功能康 复。目前, 本病 的治疗较 为 棘手 , 迄今为止 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2 0 0 9年 6月 以来,
脑 卒中的诊断参照 1 9 9 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 血管 病 学术会 议修 订的诊断标准 , 结合 头颅 c T或 M R I 检查结果确 诊。S H S诊断根据 《 脑卒中的康 复评定和治疗 》 中S H S诊断 和分期标准 。诊断标准 :患者有脑血管疾病 ;单侧肩手痛, 皮
肤潮红, 皮温上升, 手部肿胀, 手指 屈 曲受 限 ; 局 部 无 外 伤 、 感
8 0例观察病例 为 2 0 0 9 年 6月- -2 0 1 2 年6 月就诊的本院 门 诊及住院患者, 均 符合纳入标准 。 采用 P E M S R软件按 1: 1 对照 产生 的随机数字, 将 患者分 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 O例, 观察期 间共脱落 3例 ( 1 例 因不能耐受针刺手法 、 2例 因无法保证连续
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穿置 2 e a艾条 点燃 进 行施 灸 , r 结 果 显示 温针 灸组 的 总有 效 率达 到 9 0 . 0 0 %, 高 于常 规针 刺组 的 7 3 . 3 3 %( P < 0 . 0 5 ) 。常小 荣 等 报道 , 普通 针 剌联 合 艾灸 刺 激 穴位 , 对 气 血 运行 及 神经 一内分 泌一 免 疫 网 络有 促进 和 调节 作用 , 并 达 到 对脏 腑功 能 的调 节 目的 。首先 , 艾 灸产 生 的温 热应 对局 部毛 细血管 网有扩 张作用 , 导 致局 部血 流 加速 , 并 对 局部 淋 巴液 的 流通 及 分布 产生 影 响 , 进而 对 全 身组 织 液 的流通 和代 谢有 所影 响 , 即“ 以温促 i 匿 ’ ’ ; 其次 , 艾灸 的温 热效 应 可对 胃肠 道 的消化 吸收 功能有 增强 的效果 , 并对 机体 细胞 的物 质 代谢 有改 善 的作用 , 可 激发 活力 , 增强 免疫 力 , 即“ 以温达 卒 ’ 。温 针灸具 有 穴位 刺激 、 温 热刺 激 、 药物 刺激 等 多种作 用 和效果 , 因此 其 临床疗 效较 常规 针刺更 好 。 2 . 2 应用总结 : 温 针 在 临 床 中十 分 常 用 , 它 利 用 针 体 将 热 能 带 人 人体 深 处 , 能 更 好 地起 到温 通 气 血 、 消 瘀 散结 、 促 进瘀 血集 炎 性 渗 出物 的吸 收 , 改 善 关 节 活 动 的作 用 , 对 于S H S 导 致 的疼 痛 、 水 肿症 状 有 着确 切 的疗 效 , 并 且 操 作简 单 , 花 费少 , 可用 于长 期 的 治疗 , 对 中 风 患者 有 很好 的依 从 性 , 笔 者 在 临 床 中应 用 最 多 。 此 外 笔 者发 现 温 针 不 仅 适 用 于S HS , 对 于 中 风 患者 常见 的肢 体 痉挛 、 昏迷 、 睡 眠 障碍 等症 状 还 有 其 他 治 疗 手 段 所 不 具 备 的效 果, 深 受 患 者 及 家 属 好 评 。 因 温 针 疗 法 中 燃 烧 艾 球 的 导 热 模 式, 易 污 染 环 境 且 加热 温 度 不 能有 效 控 制 , 若 操 作 不 慎 易 烫 伤 患 者 皮 肤或 引 起 火灾 , 存 在一 定 的安 全 隐患 , 对 有癫 痫 、 昏迷 等 患 者 不 宜使 用 。 3 刺 血疗 法 3 . 1 临 床应 用 : 刺 血 疗法 始 见 于 《 内经 》 , 《 内经 》 中云 ‘ 宛 陈 则 除 之者 , 出恶 血 也 。 ” 说 明刺 血 疗 法有 祛 瘀 生新 、 疏 通 经络 的功 效 。 在《 金匮要略・ 水 气 病脉 证 并治 》 中有 ‘ 经 为血 , 血 不 利则 为 ’ 一 说, 说 明血 瘀 可 以导 致 水 肿 , 这 和 中 风后 因 气 虚 血瘀 导 致 的 肩 手 综合 征 手 部肿 胀 病 因病 机 吻 合 。 刺 血 疗 法 除 有 祛瘀 功 效 之 外, 亦 有 补 虚功 效 , 在《 针灸 聚 英》 就有 论 述 “ 阴病 在 阳 , 当从 阳引 阴, 必须 先 去络 脉 经逐 之 血, ’ , 以及在 《 儒 门 事 亲》 中也 有提 及 “ 出 血者, 乃 所 以养 血 也” 的论 点 , 都 认 为 刺 血疗 法 有 补 虚作 用 。陈 幸生等" 认为在传统应用热敷 、 按摩 、 中 药 熏 洗 治 疗 肩 手 综 合 征中 , 远 期疗 效 较 差 , 如能 配 合 针刺 加 刺 血 疗 法 , 可 达 到去 瘀 生 新、 活血 消 肿 、 通 络止 痛 的 目的 , 并且 在 临床 中取得 满 意 的疗效 : 治 疗组 有 效 率 为 9 6 . 4 3 %, 对 照组 为 7 1 . 8 8 %, 其结 果 有 显 著差 异 ( P < 0 . 0 5 ) 。纪 昌春 等 学 者认 为 十 二 经井 穴 为 阴 阳之 气 始 发之 处, 取井 穴 点 刺放 血 可 通 调 十 二经 之 气 , 使 十 二 经 气相 通 , 气血 运行通畅 , 通 则不 痛 , 筋 肉得 以濡 养 , 肩、 腕、 手部 肿 痛 等 症状: 局 部水 肿与 疼痛 是S HS 的一 大特 点 , S H S 属 于 中医 “ 中风 痹 证 ’ 等范 畴 , 为本 虚标 实之 证 , 其基 本病 机 为气 虚血 瘀 、 脉络 痹 阻。 ‘ 恤 不 利则 为水 ’ , 水性 趋下 , 则 出现肢 体 远端 水肿 。火 针疗法具有针刺及灸法的效果 , 能使人体的阳气受激发 , 并调节 脏 腑 的机 能 , 起 到温 阳利 水 、 通 经止 痛 的作 用 。苏 敏 等 将 8 3 例 S H S 患者 采用 简 单随 机分 组 , 火针 治疗 组 4 3 例, 对 照组 4 0 例 。治 疗 组取 患侧 肩 前 、 肩髑 、 肩贞 、 曲池 、 外关 、 八邪 、 水分 、 中脘 , 3 ~ 4 穴/ 次 。采 用 火 针快 针法 , 在 各 穴行 速 刺 、 点刺 , 深度 2 ~5 am, r 隔 E t 治疗 1 次 。 对照 组 主 穴 : 患侧 肩 髑 、 臂牖 、 肩髂 、 曲池 、 手 三里 、 外关、 合谷。配穴: 肩部疼痛明显者加肩贞 、 肩前、 牖俞 ; 手指肿胀 甚 者加 后 溪 、 中渚 、 八邪 , 针刺 以平补 平泻 法 , 得 气后 留 针 3 0 m i n , 留针 时隔 1 5 m i n 行针 1 次, 治疗 1 次/ d , 7 d 为1 个疗 程 , 疗 程 间休 息 2 d , 2 w后评 定 。治 疗后 两 组 的疼痛 、 水 肿症 状 积分 比较 差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0 . 0 5 ) , 显 示治 疗 组疗 法 优 于对 照 组 。鉴 于脑 卒 中 后 的偏 瘫 康复 是 一个 漫长 过程 , 故 杨 娟 等学 者认 为 多次 反复 用 粗针 点刺 相近 部位 肢体 部位 会让 患者 难 以接受 , 而采 用 一次性 不 锈钢 针 0 . 3 5 mm * 2 5 m m点刺 则 创 面与 刺激 量 都 有 明显减 小 , 患 者 易于 接受 , 依从 性较 好 。 1 . 2 应用 总结 : 火针 具有温经 散寒 、 通 经活络 的作用 。现代研 究 ( 理 论 出处 ) 表明, 用 炽 热 的火针 迅速 刺入 粘连 、 变性 、 水 肿 的组织 , 可 引起 局部血 液微循 环 的加 速 , 从 而促进 病变组 织 的新 陈代谢 , 加速 吸 收与再 生 , 有助 机体 功能 修复 ; 但 火针 针体较 粗 , 反复 多次 对患 者施 术 易造 成局 部感 染 、 组织 损伤 或 留有瘢 痕 , 对年 老体 弱 以及 精神 紧张等 患者不 宜用 , 对 血友病 或凝血 功能障碍 的病人禁 用 。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7-05-03T11:32:41.2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作者:吴迪1 张丽娜2 [导读]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运动疗法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方法安全简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1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急诊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针刺运动疗法对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予以治疗。
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予以评估,并评定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患者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功功能均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运动疗法;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328-02 肩手综合征(RSD),又叫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多在脑卒中后l~3个月内逐步显现,其特征主要有患侧肩痛,且活动受限;患侧手痛,出现浮肿,腕骨区背侧面呈现肿胀现象,皮肤温度提高,肤色改变,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甚至出现痉缩畸形[1]。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患者的研究,探讨针刺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现予以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60例,均为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患者 2015年1月—2016年10月的就诊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62±2.8)岁;其中脑梗塞46例,脑出血14例;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5天,平均病程为(60.5±35.12)天。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医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医康复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5-01-12T16:16:25.097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刘伟[导读] 采用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肢疼痛与痉挛、减轻肿胀,改善其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刘伟(温州市中医院浙江温州325000)【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是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发病率为12.5%-70%[1],国外多称为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本病多表现为患肢疼痛、水肿、感觉过敏、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肩手综合征西医目前机制未明,治疗效果欠佳;从中医角度看,属中医学的“痹证”、“水肿”范畴,本质为气、瘀、痰相互为病。
临床常用传统治疗方法,如体针、头针、耳针、推拿、拔罐,中药内服外用,激光、水浴,局部气压,蜡疗康复治疗等各种方法,取得一定疗效,今究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一、中医药1.1针刺治疗运用赤凤迎源针法,郑盛慧等[2]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中发现:对比普通康复训练能够更好的缓解疼痛、水肿等症状。
从络病理论论治,彭炼等[3]通过循按患者肩部,找出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如外展、屈曲、外旋、内旋等)时的最痛点,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效果明显。
另有程丽等[4]用常规针刺及特定穴点刺收效明显。
(常规穴:取患侧上肢肩/、肩0、曲池、外关、合谷、中渚、劳宫穴;特定穴:取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穴。
操作方法:将上述穴位分为两组,一组商阳,关冲,少泽;一组少商、中冲、少冲。
每次治疗先取一组,次日再选择另一组穴位,交替用三棱针点刺)。
根据不同的情况,李娟娟等[5]发现电针治疗长于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温针治疗长于消除手部肿胀;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用更适合的针刺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风回春片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
116中国处方药 第19卷 第3期·中医中药·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指的是脑卒中后患侧肩关节疼痛,上肢功能活动受限,伴肢体水肿、萎缩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SHS的发病率约为12.4%~68.5%,仅有约20%的患者能够恢复到以前的活动水平。
如不尽早进行治疗,将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
目前西医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尚缺乏系统的治疗方法,治疗本病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中风”、“痿证”、“痹证”等范畴,经络不通、筋脉痹阻、气血亏虚所致肢体疼痛,久之痿废不用为本病的病机。
温针灸疗法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止痛的作用,现己广泛应用于临床。
中风回春片是河南省名老中医脑病大师李秀林所创,本方源自于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
因痰瘀阻络证候渐增,每感化瘀通络之力不足,逐渐加重虫藤药用量直至五成。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功效,应用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等疾病的治疗中,临床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探讨中风回春片联合温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10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49例,男36例,女13例,年龄42~71岁,平均(55.65±8.941)岁;其中脑出血21例,脑梗死28例;病程40~90 d,平均(66.57±14.434)d。
对照组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39~67岁,平均(54.00±8.217)岁;其中脑出血24例,脑梗死27例;病程45~90 d,平均(67.90±14.022)d。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MRI或CT检查确诊;符合《神经康复学》[5]中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赤凤迎源针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康效用值比较 , 治疗组治疗后健康效用值有极显著改善( P< 0 . 0 1 ) , 对照组治疗后健康效用值有显著改
善( P< 0 . 0 5 ) 。 两组 治疗后 比较 , 有 显著性 差 异 ( P< 0 . 0 5 ) 。 结论 : 赤 凤 迎 源针 法 能更好 地 改善 患者 生
存质量, 取 得较 好 的 临床 疗 效 。
关键 词 : 肩 手 综合征 ; 脑 卒 中; 赤凤迎 源 ; 针 刺 手法 ; 生存 质 量 ; S F一 3 6量 表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6 文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2— 2 4 0 6 ( 2 0 1 3 ) 0 5— 0 0 8 9— 0 3
例 因无 法 保 证 连 续 治疗 ) , 最后治疗组 3 9例 , 对 照组
3 8例 。两组 患者 在性 别 、 年龄、 病程 、 病 情 等方 面 经 检 验 和 检 验 , 均无 显 著性 差 异 ( P>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
作 者简介 : 郑盛惠 ( 1 9 7 6一) , 男, 副主任 医师 , 主要研究 方向 : 针灸 治疗 脑血管病 、 痛证。
2 0 1 3年第 3 0卷第 5期
Vo 1 . 3 0, No . 5, 2 01 3
中
医
药
信
息
・8 9・
Hale Waihona Puke I n f o r ma t i o n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研究进展作者:钟骏枫张卫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第04期关键词:肩手综合征;中风;针灸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3-0088-03肩手综合征( 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指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手突然浮肿,肩手疼痛、皮温升高、肤色改变、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局部无感染、无外伤和周围血管病的证据等,研究表明肩手综合征常见于脑卒中后l~3个月发生,多发生在1个月左右,迟至6个月后发生,其发病率为12.5%~70%[1],是临床常见中风后的并发症之一,这种持续性的疼痛严重影响康复疗效。
现就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针灸治疗1.1毫针王旭慧[2],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130例,治疗组:取穴如下,不留针穴(极泉、尺泽、曲泽、少海、小海),留针穴(头针运动区、肩髑、肩谬、肩贞、肘髎、阳池、阳溪、阳谷、合谷、八邪)。
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体针。
结果: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早期患者的疗效最好。
郑盛惠等[3]采用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肩手综合征80例,治疗组取肩髎、肩髎、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等穴,针刺时采赤凤迎源针法给予强刺激,结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刘未艾等[4]以补虚泻实针刺法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取肩髑、肩髎、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八邪等穴位,补健侧泻患侧,先针健侧,再针患侧。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谢芹等[5]采用靳三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30例进行治疗,取患侧颞三针、肩三针、挛三针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
1.2电针盛国滨等[6]采用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60例,治疗组取患侧肩结点取:①冈上肌止点平肱骨大结节处,②肩胛下肌止点平肱骨小结节处,③腋前纹头旁开1寸肱二头肌短头处,④腋后纹头旁开1寸肱三头肌长头处;手背结点取①第2掌骨头尺侧,第2背侧骨问肌止点处,②第3掌骨头尺侧,第3背侧骨问肌止点处,③第4掌骨头尺侧,第4背侧骨问肌止点处;手掌结点取第1掌骨底尺侧,拇对掌肌起点处;手侧结点取第5掌骨头尺侧小指展肌止点处。
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6例临床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6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9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患者,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46例,以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46例,仅通过康复训练计划治疗。
两组患者进行一个月的康复治疗。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对其疼痛程度、水肿程度、上肢运动能力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统计最终临床疗效,比较显控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同期研究组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能力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水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组显著控制例数37例(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例(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有效率均高达90%以上,无显著差异。
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疗效显著,尤其对改善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能力有明显效果。
标签:针刺;中风;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指并发肩、手疼痛及其肢体运动障碍。
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出现疼痛、皮温及皮色异常、营养障碍及上肢活动功能受限等,如果不及时治疗,易导致偏瘫。
临床上治疗SHS最常用的方法有类固醇皮质激素、维生素局部注射,但疗效比较局限,对很多患者往往无效,并且有不良反应。
本文研究了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9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患者,于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就诊。
研究组46例,其中男2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1±117)岁;对照组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608±139)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为:①符合1994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②处于中风后康复期;③年龄在50~80岁之间。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针灸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针灸康复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中医针灸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68例患者为研究样本,时间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
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4例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34例中医针灸康复治疗。
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中医针灸;疗效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有很高概率患上肩手综合征,对患者生活及日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肩手综合征指的是上肢突然出现浮肿、疼痛,并累及肩关节发生疼痛,手部功能严重受限[1]。
临床上对肩手综合征患者使用激素治疗可对浮肿与疼痛症状进行有效缓解,但是对于糖尿病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不适用。
康复训练在极肩手综合征患者病情控制、症状改善中具有重要应用[2]。
除此之外,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紧张等,以此改善疾病症状,有助于患者上肢活动能力恢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病例数68例,分组采取随机数字表法。
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54-84岁,平均(70.54±2.21)岁;病程1-4个月,平均(2.12±0.21)个月。
试验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54-84岁,平均(70.64±2.19)岁;病程1-4个月,平均(2.15±0.20)个月。
患者一般资料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开展常规康复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气压治疗仪绑在患者病变上肢上,调节压力、时间及速度。
治疗时间为20min/次。
2次/天。
指导患者进行上肢锻炼,取仰卧位,将软垫放置在患者肩胛骨下。
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比较浮针与普通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组。
治疗组采用中型浮针治疗,首先找到患者的疼痛点,消毒后,迅速获得疼痛分。
之后到达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时,持针器握在手上,针尖向上扫向左右两侧。
速度保持在每秒2到3次。
几分钟后,针芯被取出时,病人可以适当的移动病肩。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扇形扫肩、肩外展阻力、再灌注活动与肩关节活动。
整个过程大约20分钟。
软套管被留下,放在一边大约10个小时,以便拔出。
软套管每隔一天治疗一次,每疗程10次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取肩前、肩俞、肩髎、肩贞、臂臑、天宗、曲池、外关、合谷穴位,分别进行针刺。
操作:选择0.35*4.0cm安迪品牌针灸针,并通过日常消毒。
针刺平补平泻,出现针感后留针30min。
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
结论:浮针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能够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浮针;中风;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一般多见于中风后,且发病率较高,通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一般表现为肩部疼痛、运动限制、手部肿胀、手部肌肉严重萎缩、手指收缩畸形等症状。
对于中风患者来说,肩手综合征是上肢功能恢复的严重障碍,延误了恢复过程,可能导致残疾患者。
目前临床上多以康复训练、针刺以及药物治疗为主[1,2]。
我科室长期对肩手综合征患者长期进行符针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选取在我院就诊的4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有20例。
对照组13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4.25±10.12岁),病程平均(28±7.29)d ;治疗组15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年龄范围从49岁到80岁,平均年龄(61.27±9.5)岁,病程平均为(30.83±8.35)d。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
方法:本次试验时间范围选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时间范围内选取76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计算机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并分别给予电针疗法及温针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37%)比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4.21%)高13%,两组对比(x2=3.9337,p=0.0473)。
结论:临床给予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行温针疗法相比于普通电针疗法效果更佳,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上肢活动度,消除肌肉萎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电针疗法;温针疗法;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一种上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因脑部、心肌血液循环障碍所致,该疾病发病可呈慢性发病或急性发病,较多样化,是临床中风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目前临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主要方法有针灸治疗、康复治疗及物理治疗,为探究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
本⽂以收治的76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疗效对比,具体见下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时间范围选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时间范围内选取76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其临床症状均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确诊,排除合并有其他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2],按照计算机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并分别给予电针疗法及温针疗法治疗,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范围及平均年龄分别为47-77岁、(59.79±5.74)岁;观察组中患者的年龄范围及平均年龄分别为48-80岁、(60.01±5.52)岁。
两组患者的临床线性资料相比具有同质性,可比较(p>0.05);本次试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试验开始前将本次试验过程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不仅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损伤,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指由于脑卒中继发的以手部突然浮肿和肩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并且可出现手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康复锻炼进程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常采用中医治疗,其中针灸疗法效果确切,且应用广泛。
本文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针灸治疗临床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以期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系统化的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针刺;艾灸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类型,肩手综合征又被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障碍,以手功能活动受限、肩部疼痛、手部肿胀、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肩关节半脱位、肌肉萎缩等,甚至会出现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效果[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研究也逐渐深入,针灸在此类患者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展开系统性评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针刺治疗1.1 传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常用的传统针刺治疗工具包括毫针、火针、长圆针、浮针等,以毫针最为常用。
既往熊杰等人研究中表明[2],将1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极泉穴、曲泽穴、尺泽穴、少海、小海等穴位进行不留针针刺,对头针运动区、肩贞、阳池、肩髎、阳谷、阳溪、合谷等穴位进行留针针刺,每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而手功能活动改善效果理想。
另有安鹏飞等人采用补虚泻实针刺方法对肩手综合征患者曲池、手三里、肩髎、肩贞、合谷以及八邪等穴位借助毫针进行针刺刺激,补健侧泻患侧,先针健侧而后针患侧,能够有效改善患侧手功能和生活质量,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3]。
由此可知,传统针刺疗法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银质针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对患肢血液流速的影响
银质针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对患肢血液流速的影响农文军;段朝霞;安平;吴玉花;陆燕云;徐秀红;李彦青【摘要】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silver needle on shoulder-hand syndrome(SHS)after stroke.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SHS after stroke were blindl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ilver needle group and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with each group of 40 patients.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foundation treatment, and were compared two varieties of blood flow in front and back of getting treatment SHS of upper limb. The results were performed statistical analysis after 3 weeks. Results Treatment empres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velocity of blood flow of the ulnar vein, radial vein and middle finger digital art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that of the body acupuncture group, the result of the silver needle groups obviously improved (P<0.01). Conclusion The silver needle can improve the velocity of blood flow of the artery and veins of upper limb, and benefit to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of upper limb.%目的探讨银质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予以相同的基础治疗,按照就诊前后顺序随机分为银质针治疗组40例和体针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肢体血液流速的变化情况,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患肢尺动脉、桡动脉、尺静脉、桡静脉和中指指间动脉血流流速的改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质针能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动脉血液流速及静脉血流回流,改善微循环,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1(022)014【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肩手综合征;银质针疗法;血液流速【作者】农文军;段朝霞;安平;吴玉花;陆燕云;徐秀红;李彦青【作者单位】广西骨伤医院内科,广西,南宁,530012;广西骨伤医院内科,广西,南宁,530012;广西骨伤医院内科,广西,南宁,530012;广西骨伤医院内科,广西,南宁,530012;广西骨伤医院内科,广西,南宁,530012;广西骨伤医院内科,广西,南宁,530012;广西骨伤医院内科,广西,南宁,5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国内外目前均无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
近5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近5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06-12T15:01:20.53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作者:张莉莉戴晓矞[导读] 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肩手综合征患者日渐增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
1.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 300193 【摘要】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肩手综合征患者日渐增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
因此,如何治疗肩手综合征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成为当前最令人关注的问题。
目前,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不仅有康复训练,还有中医针灸等其它方法。
本文将着重阐述近5年来针刺方法在治疗肩手综合征上取得的临床研究成果。
【关键词】针刺;肩手综合征;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血管功能障碍、水肿等,不适当的被动活动导致肩关节外伤是引发肩手综合征的重要原因[1]。
肩手综合征在中医学里多属痹证范畴,脑卒中后患者由于久卧,导致气血凝滞,经脉受阻,枢机不利,出现肩部疼痛等症[2],治疗上以通经活络止痛为主,令经脉通而气血运行,可达“通则不痛”之效。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3],在病痛处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进行针刺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外邪无所依附,从而令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近些年,一些独特的选穴方法和针具疗法开始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1毫针1.1靳三针靳三针疗法是靳瑞教授经过近20年临床实践总结创立的针灸疗法。
林涵等[2]使用靳三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SHS,取穴包括颞三针、肩三针、挛三针及随症选穴,以单纯进行康复训练作为对照。
研究结果显示靳三针组的痊愈率和临床综合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靳三针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及对上肢血流速度的影
响
标签:肩手综合征;脑卒中;赤凤迎源;针刺手法;血流速度
中圖分类号:R277.733;R27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3-0076-02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水肿及上肢活动功能受限等[1],严重妨碍患肢功能康复。
目前,本病的治疗较为棘手,迄今为止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2009年6月以来,笔者采用赤凤迎源针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观察其对患者上肢血流速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观察病例为2009年6月-2012年6月就诊的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
采用PEMSR软件按1∶1对照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期间共脱落3例(1例因不能耐受针刺手法、2例因无法保证连续治疗),最后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纳入统计。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分布情况经χ2检验和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确诊。
SHS诊断根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3]中SHS诊断和分期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有脑血管疾病;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部肿胀,手指屈曲受限;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也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分期标准:Ⅰ期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剧痛;Ⅱ期为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为肩、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脑卒中及SHS诊断标准;②属SHSⅠ期患者;③病程0.05),治疗后各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见表3、表4。
3 讨论
SHS是脑卒中后仅次于跌倒、精神错乱的第三大并发症,常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進入Ⅱ期甚至Ⅲ期,最后导致关节挛缩变形,严重妨碍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本病中医无相应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风”、“痹病”范畴。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患侧肩手气血阻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肩手疼痛;“血不利则为水”,水性趋下,泛溢肌肤,故见手腕、手指肿胀。
针刺治疗当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为法,取手阳明经穴为主,辅以手太阳、少阳经穴,包括肩髃、肩髎、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
缘于中风病多犯阳经,故取阳经腧穴,以调和经络、疏通气血。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使正气得以扶助,则患肢功能可逐渐恢复。
赤凤迎源针法是临床常用催气、行气的复式针刺手法,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
其因手法操作如飞鸟展翅之状而名,首载于明代徐凤所著《针灸大全·金针赋》:“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赤凤迎源针法以其催气、行气的神奇效果而被历代医家所广泛推崇,并在其基础上,根据各自经验进行发挥,操作手法略有不同。
其作用在于行气、加强针感,通过飞法的一搓一放,使针感持续,以留气针下,促进气至病所。
选穴以具有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作用的穴位为主,对各种痛症、痹证、积聚等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疗效。
SHS是一种缠绵难愈的顽症痼疾,常规针法较难奏效,采用赤凤迎源针法可增强针灸刺激量,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以起沉疴。
目前关于SH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多数认为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
TCD是一种无创伤的血管疾病诊断技术,具有科学、直观、简便、可重复操作、定位定量准确等优点。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TCD技术检测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管反应性,以推测血管的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赤凤迎源针法与康复训练比较,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TCD检测显示,经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后,患肢各动脉、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快,效果均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尤其对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更为显著。
表明赤凤迎源针法能更好地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促进患肢动脉血液循环和营养供给,改善患肢功能活动。
参考文献:
[1] Pertooldi S,Di Benedetto P.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A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J]. Eura Medicophys,2005,41:283.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
杂志,1996,29(6):379-381.
[3] 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
[4] 南登昆.康复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2-208.
[5] 朱槦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