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伶磊《流动的音符》教学设计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节奏、旋律、音高、音色等。
2. 乐器演奏技巧:打击乐器、弦乐器、吹奏乐器等。
3. 音乐欣赏:欣赏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分析其节奏、旋律等特点。
三、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乐器演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特点。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播放一首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
2. 节奏训练:教师教授简单的节奏,让学生跟随节奏拍手。
3. 旋律学习:教师教授简单的旋律,让学生学唱。
4. 乐器介绍:教师介绍各种乐器,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5. 乐器演奏:学生选择喜欢的乐器,进行简单演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2. 学生演奏技巧:评估学生在乐器演奏中的技巧掌握程度。
3.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
六、教学拓展1. 音乐游戏:设计一些音乐相关的游戏,如节奏接力、旋律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音乐素养。
2. 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音乐表演: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七、教学资源1. 优秀音乐作品:收集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用于教学欣赏。
2. 乐器:准备各种乐器,如打击乐器、弦乐器、吹奏乐器等,供学生演奏。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了解节奏、旋律等。
2. 第二周: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技巧,进行小组合作演奏。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
《流动的音符》一、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是流动的。
2、学唱民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速记1-4首民歌曲调。
3、能从民歌中探寻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音乐大家庭里的七个成员叫什么呢?三、教学难点:音符组合的创作手法。
四、新课教学:1、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乐曲,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是音乐世界色彩斑斓,所以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呀,在音乐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他们分别叫什么呢?[出示图片]刚才大家欣赏的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2、做七张纸片,先让大家认一下这七个音的唱名是什么?(意大利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现在选七个同学出来,每一个同学拿一张卡片,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的七个神秘的小矮人,他们可以有千万种的组合,如(1 2 34 5 6 776 54 32 1 1 2 34 56 7这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他们,让我们一起来摆弄这些小矮人吧!(将同学分为几组,让学生自由写音符X XX X X XX X X (中速)让学生每组写好后拿到前面来听一下。
3、砖石组合不好,房子就会垮,音符组合不好,音乐就不好听,怎样才能是音乐好听呢?平时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今天我们就来熟唱民歌三百首,不会写歌也会哼。
好!我们就从学唱民歌开始。
(民歌还有很多首,比如:)(一)出示歌谱一:《我的家乡日喀则》西藏民歌(歌词:你的家在哪里?就在日喀则呀!啊索啊索马里拉,就在日喀则呀!(1)听琴默唱,将歌词代入旋律中。
(2)分析歌曲的分句,8小节,两个乐句,每句4小节。
(二)出示歌谱二:《小白菜》河北民歌,歌词: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呀!教师范唱,学生学习。
(三)出示歌谱三:《嘎达梅林》内蒙古民歌。
歌词: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沙不呀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通过引入流动的音符主题,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探索欲望。
1.2 教学内容:介绍音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音符的形状和代表的时间长度。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示范演奏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不同音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形状和特点。
1.4.2 示范演奏不同音符的旋律,让学生感受音符的时间长度。
1.4.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音符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音阶练习2.1 教学目标:通过音阶练习,帮助学生熟悉音阶的构成和流动感。
2.2 教学内容:学习大调和小调音阶,练习音阶的流动演奏。
2.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演奏、学生模仿和集体合奏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示范演奏大调和小调音阶,让学生了解音阶的构成和流动感。
2.4.2 学生模仿教师演奏,跟随音乐流动的感觉。
2.4.3 集体合奏,加强学生对音阶流动感的体验。
第三章:节奏练习3.1 教学目标:通过节奏练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
3.2 教学内容:学习简单的节奏图,进行节奏练习。
3.3 教学方法:采用拍手、敲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教师展示简单的节奏图,解释其含义。
3.4.2 学生跟随教师拍手、敲击,练习节奏感。
3.4.3 学生分组合作,创作并演奏自己的节奏旋律。
第四章:歌曲学习4.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唱能力。
4.2 教学内容:学习一首简单的合唱歌曲,进行合唱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演唱、学生跟唱和分组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4.4.1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4.4.2 学生分组练习,加强合唱的协调和和谐感。
4.4.3 集体合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唱能力。
第五章:创意音乐活动5.1 教学目标:通过创意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新湘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word教案
湘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流动的音符Part《流动的音符》教案【教案背景】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在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创造,主要是创造性地进行歌曲、乐曲的艺术表现,多是即兴性的活动。
而本节课的音乐创造,主要是运用音乐素材创造音乐,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非即兴性”的创作练习(按要求编写、创作曲谱)。
这种创作不同于专业作曲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创作的“成果”,教学中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使他们感到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教学课题】湘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创编的乐趣,明白音符是流动的;2.欣赏、学唱中国民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1―2首民歌曲调;3.在对比讨论中,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规律,初步了解“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属音乐创造的教学领域。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素材创造音乐,它不同于专业作曲学习,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创作、体验,培养他们一定的音乐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3个相互关联、逐层深化的部分:1.展现音乐创造的基本材料和曲调生成最初始的方式:七个基本音级的随意组合(即教材中“七个小矮人的游戏”)。
2.认识和体验音级组合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往往潜存于朴素的民歌之中(即从民歌中探索游戏规则)。
3.通过遵循音乐材料组合的基本规则和模仿民歌实例,尝试进行2-4小节的曲调创作(即游戏从模仿开始)。
【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符合教学内容、符合教师与学生实际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课堂才会有滋味,有趣味,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使课堂焕发出旺盛的活力。
七年级音乐上册 流动的音符教案
《流动的音符》教案课题:流动的音符年级:七年级上册时量:40分钟课型:综合课教学模式:材料→规律→创作→材料〈认识〉〈探索—再认识〉〈实践〉〈巩固〉课堂结构:情境定向导学铺垫掌握新课参与创作巩固知识总结全课教学方法:感受法、对比法、创作法、体验法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流动的。
2、学唱民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速记1—4首民歌曲调。
3、从民歌中探寻音乐的创作规律,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4、熟悉几个音乐专业术语的英语单词。
notes (音符)、musical note(乐谱)、folk song(民歌)、rhythm(节奏)和加强使用英语课堂用语。
教学设想:《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
本课意欲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改变以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阶段的音乐课与小学音乐课相比。
在同一时间单位里,应加大信息量,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抓住有效的切入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情境定向1、师生问好(英语)。
2、课前听一听:英语歌曲《proud of you》。
二、导学铺垫1.教师为同学们演唱陕北民歌《兰花花》的片断。
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proud of you》和《兰花花》的片断虽然风格、情绪感觉相同吗?(不相同)。
但其实它们都是由相同的几个音符的不同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音符是可以流动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流动的音符》。
3.师:同学们平时也唱过很多歌,听过不少乐曲。
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是音乐色彩斑斓,所以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呀,音乐大家庭中,只有七个成员,它们分别叫什么呢?[课件显示]同学跟着唱一遍并记住这七音符是可以任意组合的。
例如:132 356,请同学模仿,把音符随意组合并唱出来。
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七个神秘的小矮人,它们可以有千万种组合,请看乐谱。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音长、音色等。
2.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流动性,理解音符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元素的讲解。
2. 音符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教师通过简单的音乐实例,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基本元素。
2. 讲解音符的种类和作用,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
3.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辨别音符的种类和作用。
第二章:音乐的流动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流动性,学会用音符来表现音乐的流动性。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音乐的流动性的讲解。
2. 音符在表现音乐流动性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音乐的流动性,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等。
2.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性,并尝试用音符来表现。
第三章:音符的组合与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音符的组合方式,学会用不同的音符组合来表现音乐。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音符组合方式的讲解。
2. 音符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音符的组合方式,如重复、跳跃等。
2.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受音符组合的变化,并尝试用音符来表现。
3. 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用音符组合出具有变化特点的音乐作品。
第四章:音符在节奏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符在节奏中的作用,学会用音符来构建节奏。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音符在节奏中的作用的讲解。
2. 节奏的构建方法。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音符在节奏中的作用,如稳定节奏、变化节奏等。
2.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感受音符在节奏中的作用,并尝试用音符来构建节奏。
第五章: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中的音符运用。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作品的欣赏方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第一章:音乐与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感受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歌曲、电影配乐、广告音乐等。
欣赏和分析不同类型的音乐,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
1.3 教学活动观看音乐在生活中的实例,如歌曲演唱、电影片段等。
分组讨论音乐的用途和作用,进行小组分享。
欣赏和分析给定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二章:音乐与情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通过音乐表达和传达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
2.2 教学内容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欣赏和分析不同情感类型的音乐,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2.3 教学活动观看不同情感类型的音乐表演,如快乐的歌唱、悲伤的乐器演奏等。
学生分组创作和表演自己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欣赏和分析给定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第三章:音乐与故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故事的关系,通过音乐来讲述和传达故事。
培养学生的音乐叙事能力和故事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音乐在故事讲述中的作用,如背景音乐、主题音乐等。
欣赏和分析不同类型的音乐故事,如叙事歌曲、电影配乐等。
3.3 教学活动观看音乐故事的实例,如叙事歌曲的MV、电影片段等。
学生分组创作和表演自己的音乐故事,通过音乐讲述故事。
欣赏和分析给定的音乐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
第四章:音乐与舞蹈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培养学生的音乐舞蹈创作能力和合作表演能力。
4.2 教学内容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方式,如现代舞、芭蕾舞等。
欣赏和分析不同类型的音乐舞蹈作品,如流行舞蹈、民族舞蹈等。
4.3 教学活动观看不同类型的音乐舞蹈表演,如流行舞蹈的MV、民族舞蹈的舞台表演等。
七年级音乐《流动的音符》教案
流动的音符教学目标:1、积极参与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是流动的。
2、从民歌中探寻音乐的创作规律,初步掌握“同头换尾”与“同枝换叶”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同头换尾”与“同枝换叶”概念的讲述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并利用这两种创作手法进行实践创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听歌,也会演唱很多首歌曲,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歌曲其实只是由7个音符来组成的。
他们分别叫什么呢?生:略师:7个音符就象童话故事中的7个小矮人一样,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音高角色,今天老师就把他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我们一起来认识这7个朋友。
他们是按低——高的顺序来排列的,越往上,音符是越高的。
请大家一起把这7个音符唱一遍。
在钢琴上由黑键和白键一共88个键组成,他几乎包含了我们音乐中所使用的所有音高。
他一共分为九组,7组是完整的组别,有2组是不完全的。
钢琴中最低的音高是6。
最高的音高是1。
音符是流动的,这7个音符可以随我们任意的进行组合。
但是他们要怎么样组合才好听呢,这其中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第4单元的学习,请大家翻对到课本24页《流动的音符》二、新课1、寻找音乐中的“标点符号”乐句——乐曲中的组成单位。
以书本《一只鸟仔》为例,来划分乐句。
总结1:乐句可在休止处来进行划分!练习:以《信天游》为例,让学生自己来划分乐句并总结。
总结2:乐句还可在长音处划分!2、在民歌中探寻“同头换尾”的规律(以书本25页《信天游》)为例总结:重复乐句的前半部分,变化后半部分——同头换尾练习:(1)听辨三首歌曲,看看其中是否运用了同头换尾的规律?《共产儿童团歌》《小白船》《两只老虎》(2)利用这一规律,结合27页的练习进行创作。
(3)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来视唱这2个同学所创作的曲子。
3、在河南民歌《小白菜》中探寻“同枝换叶”的规律保留乐句的节奏部分不变,变换乐句的音高部分——同枝换叶!练习:创作无极限:根据老师所给的节奏型结合这一规律进行创作。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简单的音乐乐器演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基础知识:节奏、旋律、音高、音色等。
2. 简单乐器的演奏技巧:打击乐器、键盘乐器、弦乐器等。
3. 音乐欣赏: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分析其节奏、旋律等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演示乐器的演奏方法。
3. 实践法:学生亲身体验演奏乐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4. 欣赏法:聆听经典音乐作品,分析其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学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弦乐器等。
2. 教学音响设备:音响、音乐播放器等。
3. 教学素材:音乐乐谱、音乐欣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学生自由发挥,用打击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
2. 讲解音乐基础知识:讲解节奏、旋律、音高、音色等概念。
3. 演示乐器演奏技巧:教师或学生演示打击乐器、键盘乐器、弦乐器等演奏技巧。
4. 学生实践演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按照乐谱进行演奏。
5. 音乐欣赏:聆听经典音乐作品,分析其节奏、旋律等特点。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音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实践活动等。
2. 演奏技巧:评估学生在乐器演奏方面的掌握程度,如节奏感、音准、表现力等。
3. 音乐欣赏能力: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讨论,评估其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4. 创造力与想象力:观察学生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表现,评估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音乐会:定期组织学生音乐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和音乐作品。
2. 参观音乐厅: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厅,欣赏现场音乐会,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流动的音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流动的音符》(第一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流动的音符》是湘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属音乐创造的教学领域。
在新程标准中指出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以及运用音乐素材创造音乐的活动都叫音乐创作,它不同于专业作曲学习,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创作、体验,培养他们一定的音乐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资源来看,包含了3个相互关联、逐层深化的部分:1、展现音乐创造的基本材料和曲调生成最初始的方式(七各基本音组合即教材中“七个小矮人的游戏”)。
2、认识和体验音级组合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往往潜存于朴素的民歌之中即教材中“从民歌中探索游戏规则”)。
3、通过遵循从音乐材料组合的基本规则和模仿民歌实例,尝试进行2-4小节的曲调创作即教材中游戏从模仿开始。
为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能大胆的参与音乐组合游戏,参与音乐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是流动的,体验音乐创造的乐趣。
2、了解、学唱中国民歌,能从熟悉的音乐材料中探寻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规律。
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3、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速记1-2首民歌,培养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理念与设想:《流动的音符》第一时是一节综合型,意欲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的音乐与小学音乐相比,应加大信息量,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所以我教这节的切入点是在反复的视唱与参与体验中,明白音符是流动的,并引导探寻到一般的流动规律,从而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重点设计:、音准设计、节奏掌握2、在民歌的学唱中学会乐句分句的辨析与处理3、找出旋律中的主音,流畅的演唱歌曲。
难点设计与处理:歌曲创作的一般规律即主音、分句的辨析(充分让学生自己发现、探寻;教师将抽象的音乐知识用比喻形象化,给学生以引导和点拨)教学方案:程序设计教师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策略一、前准备、间制作演唱歌曲准备2、前分钟常规组织接以前的顺序登台演唱二、前导入、同学们的歌声真好听,大家喜欢音乐吗?说说你对音乐的特殊感情!、生自由畅谈,可以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呢个尽快尽早进入音乐世界,感情渲染)2、看来,音乐与我们联系的真是太紧密了。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音长、音色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元素创作简单的旋律。
4.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元素的讲解与实践。
2. 音乐欣赏与分析。
3. 简单旋律的创作与表演。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乐基本元素。
2. 示范法:展示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元素。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创作旋律,进行表演。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音乐基本元素的图片、音乐作品片段等。
2. 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 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音乐的基本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音长、音色等,并通过示例进行展示。
3. 实践:让学生动手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元素。
4. 欣赏与分析:播放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音乐基本元素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创作简单旋律时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通过音乐欣赏与分析,评估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4. 收集学生作业,分析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2. 邀请专业音乐人士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3. 开展音乐主题的活动,如音乐会、音乐知识竞赛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2. 反思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音乐基本元素。
3.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音乐的基本元素,重点介绍节奏和节拍。
2. 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集体创作、个人表演等,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七年级音乐上册 流动的音符教案
《流动的音符》教案课题:流动的音符年级:七年级上册时量:40分钟课型:综合课教学模式:材料→规律→创作→材料〈认识〉〈探索—再认识〉〈实践〉〈巩固〉课堂结构:情境定向导学铺垫掌握新课参与创作巩固知识总结全课教学方法:感受法、对比法、创作法、体验法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流动的。
2、学唱民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速记1—4首民歌曲调。
3、从民歌中探寻音乐的创作规律,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4、熟悉几个音乐专业术语的英语单词。
note(音符)、muicanote(乐谱)、foong(民歌)、rhthm(节奏)和加强使用英语课堂用语。
教学设想:《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
本课意欲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改变以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阶段的音乐课与小学音乐课相比。
在同一时间单位里,应加大信息量,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抓住有效的切入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情境定向1、师生问好(英语)。
2、课前听一听:英语歌曲《ehere!师:You’!e(跟我按节奏说歌词)。
好,我唱一句,你们跟一句。
好,一起来一遍。
ReadSing(准备好了吗唱)。
师:歌曲我们已经唱会了,现在老师带大家跟着歌曲学习几个蒙古舞的几个基本动作(用肢体来感觉音符的流动)。
Standu相同)Whowanttotr 师:经过了前面用各种方式了解民歌(foong),我们已经明白歌曲的创作是有一定规则的,让我们模仿民歌“同头换尾”的组合规则,进行创作吧!请看[模仿创造一](请一小组的同学按顺序站起来创作。
Netone,eae!)师:vergood!大家都创作得非常好。
现在加大难度,要完成后面的四节(前面两小节要和第一节的前面小节一样的),请看[模仿创作](请一小组的同学按顺序站起来创作)。
流动的音符教案
《流动的音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演唱、拼音符游戏等,对比、探究,领会音符的流动性,找出“同头换尾”等歌曲创作的一般规律,体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并能使用到实践创作中,尝试2-4小节曲调创作。
2、通过积极参与音符创编活动,鼓励激发创作热情,体验音乐即兴创作的乐趣,发展音乐的想象力和表达水平,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3、通过度析、哼唱,感受朴素的民歌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民歌的热爱。
在小组合作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对音符、旋律的观察和探究过程中去发现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消化,实行乐曲模仿创作,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
教学难点: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时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聆听、对比、歌唱、探究、合作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符卡片、电钢、投影学生准备:课本、笔、本,简易乐器(口琴、竖笛、葫芦丝等)教学类别:本课是一节创作综合课教学过程:(学生进教室等待上课时播放《多来米》,创设情景)一导课:(一)感受音符的美妙(1)弹奏黑板上的旋律(小调式旋律)(2)节奏不变,改变音符位置重新组成旋律弹奏(大调式旋律)要求:对比前后情绪的变化,并用颜色表示。
(二)赏析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上》问题:用简短话语或词语概括听后感;通过美的感受,语言组织引导学生试着当一回作曲家实行创作引出课题《流动的音符》(课件出示)二、寻找、探究旋律创作的一般规律(一)演唱《跑马溜溜的山上》(课件词谱及音乐)轻松语言提音乐创作从唱开始。
简单提民歌的重要性。
(二)做音乐游戏(音符卡片的组合、置换等,把作曲与作文联系起来)(1)单音、两、五音组合、辅以节奏型组合(每一次组合用听、唱来感受)(2)总结音符组合特点:a流动性,可随意组合;b 可重复c 音与音的距离不可太远d 结尾处要有结束感(刚才的4小节组合虽然还算流畅,但无法给人留下印象,如何做到这个点,还需进一步探究,去民歌中寻找答案吧。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流动的音符》综合课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音乐的流动特性,理解音符在音乐中的作用和意义。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增进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音符的认知:学习音符的形状、大小和名称,了解音符在乐谱中的表示方法。
2. 音乐的流动:感受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体验音乐流动的美感。
3. 创作实践:学生分组创作短小生动的音乐片段,展示音乐的流动特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音符的认知,音乐的流动特性,学生创作实践。
2. 教学难点:音符在乐谱中的表示方法,音乐的流动美感的体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创作法等综合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结合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音符图片、音乐片段、教学动画等。
2. 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 乐谱:简易音符谱例。
4. 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5. 创作材料:乐器、录音设备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生动的音乐片段,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流动的音符》。
2. 音符认知:讲解音符的形状、大小和名称,让学生认识各种音符,并了解音符在乐谱中的表示方法。
3. 音乐流动: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引导他们体验音乐流动的美感。
4. 实践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段短小生动的音乐片段,注意体现音乐的流动特性。
5. 成果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和老师对其进行评价和指导。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学习了音符的认知,音乐的流动特性以及创作实践。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对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创作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小结时,教师要强调音乐流动的美感,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2018-流动的音符数学教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流动的音符数学教案教材分析:《流动的音符》是湘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属音乐创造的教学领域。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以及运用音乐素材创造音乐的活动都叫音乐创作,它不同于专业作曲学习,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创作、体验,培养他们一定的音乐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资源来看,包含了3个相互关联、逐层深化的部分:1、展现音乐创造的基本材料和曲调生成最初始的方式(七各基本音组合即教材中“七个小矮人的游戏”)。
2、认识和体验音级组合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往往潜存于朴素的民歌之中即教材中“从民歌中探索游戏规则”)。
3、通过遵循从音乐材料组合的基本规则和模仿民歌实例,尝试进行2-4小节的曲调创作即教材中游戏从模仿开始。
为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大胆的参与音乐组合游戏,参与音乐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是流动的,体验音乐创造的乐趣。
2、了解、学唱中国民歌,能从熟悉的音乐材料中探寻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规律。
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3、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速记1-2首民歌,培养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理念与设想:《流动的音符》第一课时是一节综合型课,意欲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的音乐课与小学音乐课相比,应加大信息量,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所以我教这节课的切入点是在反复的视唱与参与体验中,明白音符是流动的,并引导探寻到一般的流动规律,从而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重点设计:1、音准设计、节奏掌握2、在民歌的学唱中学会乐句分句的辨析与处理3、找出旋律中的主音,流畅的演唱歌曲。
难点设计与处理:歌曲创作的一般规律即主音、分句的辨析(充分让学生自己发现、探寻;教师将抽象的音乐知识用比喻形象化,给学生以引导和点拨)教学方案:程序设计教师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策略一、课前准备1、课间制作演唱歌曲准备2、课前5分钟常规组织接以前的顺序登台演唱二、课前导入1、同学们的歌声真好听,大家喜欢音乐吗?说说你对音乐的特殊感情!1、生自由畅谈,可以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呢个尽快尽早进入音乐世界,感情渲染)2、看来,音乐与我们联系的真是太紧密了。
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精品公开课教案-省优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案设计湘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流动的音符Part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中学姓名:栾宁《流动的音符》教案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中学栾宁【教案背景】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在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创造,主要是创造性地进行歌曲、乐曲的艺术表现,多是即兴性的活动。
而本节课的音乐创造,主要是运用音乐素材创造音乐,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非即兴性”的创作练习(按要求编写、创作曲谱)。
这种创作不同于专业作曲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创作的“成果”,教学中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使他们感到创造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教学课题】湘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创编的乐趣,明白音符是流动的;2.欣赏、学唱中国民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1―2首民歌曲调;3.在对比讨论中,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规律,初步了解“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属音乐创造的教学领域。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素材创造音乐,它不同于专业作曲学习,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创作、体验,培养他们一定的音乐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流动的音符
流动的音符教学目标:1、能积极参与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是流动的;2、学唱民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速记1——4首民歌曲调;3、从民歌中探寻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能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Do re mi》;2、出示课题:流动的音符二、新课教学1、同学们唱过很多歌,听过许多乐曲,肯定纳闷过,为什么有的歌曲那么动听呢?真是太神奇了。
其实,在音乐的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它们分别叫什么呢?2、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七个神秘的小矮人,它们可以有千万种组合,请看下面的乐谱(课本中第一条),我们一起来哼一哼!3、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谴它们,让我们一起来摆弄摆弄这些小矮人吧。
4、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今天我们就来熟唱民歌三百首,不会写歌也会哼。
好!我们就从学唱民歌开始。
出示歌谱一:《我的家乡日喀则》①听琴默唱,填词②分析歌曲的乐句出示歌谱二:《小白菜》①教师范唱,学生将歌曲进行分句出示歌谱三:《嘎达梅林》①教师范唱民歌,学生熟悉歌谱②学生找出两个乐句之间的特点出示歌谱四:《信天游》①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学生学唱②教师提示,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结构③给这首民歌的创作手法取“名字”5、分组比赛(1)唱民歌,看哪一组唱得最好。
(2)听琴抢答,下列哪首歌曲采用了“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3)“同头换尾”的创作体验。
三、课堂小结《流动的音符》说课稿新河中学谢佳元《流动的音符》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活动课,主要意图是让初中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尝试。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紧扣课标精神的教学活动。
首先,导入用《Do re mi》引出七个小矮人。
让学生摆弄音乐卡片,任意组合,了解音乐是流动的,鼓励学生大胆地哼唱。
然后学唱民歌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从民歌的创作规律中寻找歌曲创作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的音符》教学设计
育贤实验学校初中部龙伶磊
教材分析:
《流动的音符》是湘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属音乐创造的教学领域。
通过学生参与、创作、体验,培养他们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资源来看,包含了3个相互关联、逐层深化的部分:1、展现音乐创造的基本材料和曲调生成最初始的方式(七个基本音组合即教材中“七个小矮人的游戏”)。
2、认识和体验音级组合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往往潜存于朴素的民歌之中即教材中“从民歌中探索游戏规则”)。
3、通过遵循从音乐材料组合的基本规则和模仿民歌实例,尝试进行2-4小节的曲调创作即教材中游戏从模仿开始。
为此,我确立了以下
教学目标:
1、能大胆的参与音乐组合游戏,参与音乐创编活动,明白音符是流动的,
体验音乐创造的乐趣。
2、了解、学唱中国民歌,能从熟悉的音乐材料中探寻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
规律。
初步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理念与设想:
《流动的音符》是一节综合型课,意欲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的音乐课与小学音乐课相比,应加大信息量,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所以我教这节课的切入点是在视唱与反复参与体验中,明白音符是流动的,并引导探寻到一般的流动规律,从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
重点设计:
1、在民歌的学唱中学会乐句分句的辨析与处理
2、掌握“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3、利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手法创作旋律
难点设计与处理:
歌曲创作的一般规律即分句的辨析(充分让学生自己发现、探寻;教师将抽象的音乐知识用比喻形象化,给学生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反思:
本课时立足于学生音乐创编、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用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去探讨,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紧绕教学重点,力求突破、易化难点,让音乐知识形象化。
利用多媒体,加大了课堂信息量,留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维、体验、创作的空间,因而达到了预期效果。
可见,把音乐课堂还给学生的实质就是把观察、思维、体验等一切音乐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关键在于有价值的问题提示和有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