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专题
作者:薛海潮蔡健华
来源:《新作文·高考作文智囊》2010年第09期
试题回放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
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津
文题是一个以“生活”为中心词、“绿色”为修饰限制语的偏正短语。
因此,作文必须以“生活现象”为载体,彰显“绿色理念”。
联系导语材料,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是该文题命意之所在。
审题关键之处,当属对“绿色”的理解,这关系到作文的立意与选材。
虽然它是时下颇为流行的热词,但正因为“流行”,所以才往往会使考生的作文“流俗”。
考生若仅从其常规的内涵角度进行浅层思考,则会拘泥于“生态环保”“低碳生活”“植树造林”“哥本哈根会议”等等。
如此行文,虽很容易,也不跑题,但势必导致立意肤浅大众化,内容难以深刻新颖,最终也会使素材纷纷撞车。
其结果不言自明。
其实,考生只要结合导语材料,对“绿色”内涵从多角度进行追问思考,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一句则说明“绿色”除了与“生态”相关之外,还与“生命”紧密相连。
那么“绿色”到底与“生命”尤其是人的生活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即明确“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进而明确人们应该热爱自然、护卫自然、顺乎自然。
同样,“绿色”也是富有比喻色彩的词语,诚如题中所言,“绿色”还有“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的特征,则可发现“绿色生活”即为“生机勃勃,赏心悦目,顺乎自然的生活”。
再结合“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一句,再度进行追问:现实生活中的“绿色”表现为哪些呢?如此思考,思路就开阔了,可以写具有“宁静”“淡泊”“本真”“豁达”“纯朴”“温情”等特征的生活。
这样,就可以新颖别致地抒写“健康”的“绿色生活”。
必须指出的是,审题立意、选材行文,都得充分显现“时下生活”的特质,力求文章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导语提示中的“今天”也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
同时,要注意文意之辩证、稳妥。
如
我们不能因社会的一些问题,而片面否认现代文明发展的作用。
相反,我们应该指出社会在文明
的高度发展当中,如何变得更加“文明”,如何使生活更加“绿色”。
在文体的选择方面,虽然几种常见文体都可以写,但叙事类文章更适合演绎文意,便于将形象
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熔铸为美文佳作。
表达方面,我们可正面直接体现,也可反面
点击现实,更可以正反结合突出主旨。
(撰文/薛海潮)
阅卷现场
今年参加了江苏高考语文的阅卷工作,阅的是作文版块。
阅卷结束,感想颇多。
现就此次高
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
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出现了将“绿色生活”割裂开来,只写“绿色”而无“生活”,或只写“生活”而无“绿色”的情况。
2.不少考生单纯地演绎提示语,内容之间割裂,写成一篇缺乏深意的议论文。
3.不少考生举例雷同,引用了地震、火山灰等近期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以及联系到了中国倡
导的绿色奥运、绿色世博等,泛泛而谈环保之类,无新意, 又缺乏深入的分析,只是举例举例再举例,收尾再加上一句口号,即“低碳生活”。
还有的是出现几个系列:一类是近两年的感动中国人物
系列;一类是各路明星。
这样,所得的分数只能让人“长叹”了。
4.有考生在举例中犯下许多常识性错
误,如:“我想起了梵高奶奶的向日葵”等。
让阅卷老师“伤心”感叹:现在的学生,书读得太少了!
5.开头戴绿,结尾挂绿,中间是一篇背好了的其他内容的文章,甚至还出现了明显胡编乱造的
作文,如:整个村子的村民统一戴“绿帽子”,为什么,是上街抗议环境污染,结果回来后,发现“绿帽子”都成了“黄帽子”,因为灰尘太多了,此类等等,令人啼笑皆非。
6.全文东拉西扯,思维混乱,不注重行文的技巧,不断列举种种没有内在联系的东西(哪怕写环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的文章很多。
7.有不少考生的文笔还不错,但还是生拉硬拽,三大段,把古人加入了“绿色生活”的行列,用手电筒“照”古人。
这次出场的古人,集中在李白、陶渊明、苏轼三个人身上,这说明考生不关心现实生活,而这又与命题者“对生活的关注”的命题意图相去甚远。
8.不少考生没有联系地把“奋斗”“爱
国”“母爱”“科学” “坚强”等词语生拉硬扯到文章中去,把“绿色生活”当作一个无所不包的“筐”,这分数自然就不行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每个学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求。
写作,是对考生语言表达的综合考查,但结果出来之时,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问题,存在那么大的差异:高则满分(70),低则几分,整整几十分的差距?是平时练的少,还是平时缺少了思考的时间?我们平时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改进写作的措施:
1.多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好文章不是天马行空、胡乱编造或蜗居一室绞尽脑汁的产物,它来源于作者对生活中真、善、美的真切的体悟和哲、理、思的挖掘。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涌,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明白白地要求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
所以,要写成一篇好文章,我们首先的前提就是要关注身边的事,关注生活的事,直至关注我们的星球!要善于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呻吟。
古代的诗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行文时引用,可以为文章增加一种文学色彩,但是不能引用过了头。
近几年高考作文中一直有不少学生强拉硬拽套上古人的帽子来跳舞,这对文意的表达的确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庄子曰: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说要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我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以要善于写下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悟,让真实决定一切,要积极地思考,绝不可以堆辞藻、玩深沉。
3.苦练文体,熟练掌握文体的基本功。
在考场中,有不少学生的作文是“四不象”的,甚至还出现了东拼西凑、杂乱无章的情况。
也有学生只注重于文体的表面性,如记叙文,只笼统地叙述一件事情,结果成了流水账;貌似一篇议论文,却忽视了议论文的要求:思理细密,文笔周严,特别要讲求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呼应、总分关联、正反对照。
如果我们在平时能扎扎实实加强文体的训练,这种弊病完全是可以克服的。
4.拥有文化反思的意识。
这次好多高考作文的立意是浅层次的观点,是四平八稳的高调,是甜得发腻的“公理”。
文中缺少了一种客观的分析,缺少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和理性思考、分析,缺少深层次的文化反思,而这种思想水平的高下恰恰是一个人是否走向成熟的标志。
今年一位考生行文时,一个段落是这样表述的:有人说,生活不就是能在繁华都市享受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吗?我以为不然。
人始终是生活的主角,这一点没错,但人首先是作为一个生命而存在的,生命源于自然,源于绿色。
灯红酒绿的世界固然能让生命激情四射,但那毕竟不是生命的归宿,只有当生命置身于绿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呼吸清新的空气,我们的灵魂才得以安宁。
这样的一种表达,充分体现了考生的智慧。
5.注重行文时的表达技巧。
阅卷时,何永康教授特别强调了要注重考生的写作技巧。
写作的技巧其实包括了文章的结构框架、立意、语言表达等等。
那么,我们的作文想要脱颖而出,没有精心的构思是出不了彩的。
现以议论文为例,何永康教授曾借托尔斯泰的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议论文就像‘幸福的家庭’,容易千篇一律”。
何教授的意思就是说议论文一般的模式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也容易流于空泛。
而这时,如果构思精巧,那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同样, 拿何永康教授的话来讲,记叙文就像“不幸的家庭”,可能千差万别。
如果 ,我们能够在审清题意的情况下,注重一些真情实感的流露、细节描写的生动等,那就更容易写出个性,也更有可能拿高分了。
(撰文/蔡健华)
佳作精选
绿色生活
○江苏一考生
我问爸:“你觉得‘菊花台’怎么样?”
爸想了想说:“没喝过。
”
这就是我爸,不抽烟,不赌博,偶尔喝点小酒就诗兴大发。
总之,“无公害,纯绿色”。
要是在古代,我想我爸绝不会是“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他顶多是一个驾小舟随江波晃荡的渔翁;也决不会是因为不能打仗报国而直跳的陆游——他顶多是一个在院子里种种花的“隐士”。
总之,“爸不琢,不成器”。
别人家又是买房又是买车,又是高升又是提调。
他却总不急,乐呵呵地“不务正业”。
倒是前不久那次五百年一遇的日食将他给忙坏了。
提前好几个星期,他又是买防护镜,又是计算角度选择最佳方位。
忙上忙下,还预约了一帮邻居来天台一起观看。
可惜的是,那天下起了细细的雨,天灰蒙蒙的,壮观的日食他没观到。
我见他,把自己那架旧旧的望远镜擦了一遍又一遍,乐呵呵的脸庞少了光彩。
我心里酸酸的。
我爸依旧爱着天空。
他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块地方会有狮子座流星雨,他把那部热播的青春偶像剧骂得狗血喷头:“什么《一起来看流星雨》,简直是有损流星雨的形象!”然后,继续翻手里的天文手册。
我高三了,生活忙乱而紧张。
爸那悠闲的生活状态时常让我莫名地恼火。
那次,爸陪我去北京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考场外挤挤压压的全是人,我突然觉得胸口堵得慌,在这人群之中的自己如一草芥,会被淘汰受伤。
我习惯性地喝口可乐想掩饰紧张的情绪。
爸却递过来一瓶矿泉水:“喝口白水吧,它也有自己的甜。
”我定了定,接过水来。
“丫头,人要活得自在,这水能融万物啊。
”我捏捏那绿色的瓶子,将那火红包装的可乐扔进了垃圾桶。
我渐渐懂得了爸那颗绿色的心,不那么功利,不那么拥挤,留出好大一片,分给绿色的天空。
他那份悠然淡泊,也引导着我,使我平静地面对紧张的高三生活。
回首望去,悠悠夏日中,与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竟透着淡淡的绿色……
爸呢?厨房里呢。
我觉得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
简评:该文以生活中人物的言行,来揭示“绿色理念”,扣题紧密。
亲情的体现与理性的渗透,相得益彰。
作者将几个生活片段,按照“我”的情感变化为顺序来串联成篇,如从“爸不琢,不成器”到“我心里酸酸的”,接着是“我渐渐懂得了爸那颗绿色的心”,最后“我觉得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如此使行文曲折有致,结构严谨,而且更使情感渐次深刻,文意愈发跃进。
同时,本文在自然朴素、别有情趣、形象细腻的行文之中,凸显不同凡俗的立意:悠然淡泊、不功利的生活,就是纯绿色的生活。
绿色生活
○江苏一考生
“草色遥看近却无”,古人一句七韵,竟完美地道出了绿色生活的真谛!
“草色”,便是自然之韵。
绿色境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是主角。
陶渊明为世人描绘了他的理想归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可见,绿色生活,首先少不了自然生机。
难道你不想早晨醒来,推开窗,迎接一片鸟语花香?难道你不愿在安谧的夜里,伴着阵阵虫鸣进入梦乡?人不是唯一的生灵,朋友,给你的生活增添一些自然的韵律吧!让跳动的音符驱散你心中的寂寞!瞧,万物合奏一曲生命的组歌,你的生活也由此更添高山流水。
“遥看”,便是距离产生美。
现在不是有这样那样的自然保护区吗?不错,我们应对自然怀一份崇敬之心,“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些空间出来,护一抹自然之绿,天地才愿以慈母的姿态包容人类的存在。
于是,当你踏上草坪时,当你抚摩老树时,当你参与城市的扩建时,你可记得,自己应当以生命最本初的姿态,站在远处,向生命行礼?站在远处,是仁爱的姿态。
“近却无”,便是习惯成自然。
当你寻找“低碳”的足迹时,你或许已默默换上了节能的灯泡。
当你随手将垃圾分类时,实际上已节省了他人的忙碌。
请记住,“绿色生活”拒绝刻意地作秀。
似有若无的绿色“琐碎”,润物无声地融入了绿色境界,这才是真的“绿”。
且慢,这还不是全部。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机智。
泡一杯青茗,品读“长江”和“黄河”,低吟前人思想的絮语,于是,心宽了,智明了。
这样的生命,更有活力,绿满天涯,青春永驻。
也许,生活中,还有机器轰鸣冲淡了鸟儿的歌声,还有水泥柏油踏平了原野的绿意,还有电
锯惨叫放倒了一棵棵希望,还有荧光屏里歇斯底里的“歌嚎”,还有车水马龙喧嚣出令人窒息的烟尘。
但是,请记住,为心留一片绿色,你方能在无意间为生活留一片绿色。
“草色遥看近却无”,绿色辩证,乐成心智;种植一粒种子,不经意,收获一片绿意。
简评:一个亮点,“点亮”全篇。
该文通过对“草色遥看近却无”拆分和综合这双重的创意解读,既显出作者对“绿色生活”的解读深刻而新颖,别致而机智,辩证而灵活,而且还使文章脉络清晰可辨,内容浑然一体。
开篇总领,也激发阅读兴趣;主体先分后总,放收自如;结尾呼应总结前文,强化立意。
另外,文章语言隽永优美,极富表现力。
如“站在远处,是仁爱的姿态”等语句,形象生动,又深蕴哲理意味,令人玩味不已。
值得借鉴的,还有作者善于将生活中的现象概括地写,并灵活驱遣,简洁有力。
绿色生活
○江苏一考生
时隔多年,我依然怀念那个清凉的夏天,怀念那沁入骨子里的绿茶香气。
那是奶奶住进城里的第一年,带来了田里一年的收成,也带来了锅碗瓢盆一系列家当。
奶奶最喜欢那口绿瓷盆,天渐热的时候,她便会烧上一整壶的开水来泡茶。
茶水本是浅浅的黄绿色,但装在墨绿的瓷盆里,总觉得那绿鲜艳而又饱满,似乎要溢出来一样。
这时候,奶奶便会招呼我们姐妹二人:“走,咱卖茶去!”
那时满大街都是“凤凰”牌自行车,层层密密的树阴也挡不住毒辣的阳光,额头上的汗水则被晒成盐渍。
这时奶奶的茶水总是最诱人,那清澄的绿不等人吆喝,就吸引来行路的客人。
“大妈,这凉茶……”
妈妈总是不等人问完就接话:“自己家煮的,两毛钱一碗。
”
从来不见有人还价,每每都是举起一碗咕嘟咕嘟咽下,颇有几分水浒英雄的豪气,然后掏出两枚细硬币,道一声谢,消失在人群中。
偶尔也有渴极了的人,一连灌下三大碗,奶奶也只收取5角钱,也许她深谙做生意讲求回头客的道理,抑或是她的本性就只是为了方便他人。
瓷盆里的水渐渐浅了,奶奶便使唤我们去楼上把晾凉的另一盆拿下来。
同样的绿,同样的清,在这样的午日,散发沁人的茶香,让人分不清这绿是茶叶的绿,是瓷盆的绿,或者是生活本身的颜色。
孩子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当我们叼着冰棍一蹦一跳回来时,奶奶正在招呼一公车的客人。
那时的公车是随停的,窗口伸出许多瓶子,奶奶便乐呵呵地把它们一一灌满,象征性地收取一些钱,那浅绿色的瓶子就注入了些许夏日的清凉,也注入了奶奶淳朴的热情。
最后的收入是有限的,去掉那些茶叶钱所剩无几,可我们却乐在其中。
很多年后的现在,我只是望着马路上无数辆汽车扬起的灰尘,看着瓶瓶罐罐花花绿绿的饮料,看着奶奶慈祥的照片,怀念那记忆中的绿色。
朋友,若你在旅途中拧开一瓶绿得不真实的茶饮,是否也会希望路边有一位老奶奶,摆着一口绿瓷盆,煮着一盆绿茶……
简评:
本文不事张扬,以朴实却很深蕴情感的文字,把奶奶当年用绿瓷盆、茶碗等工具在路边卖茶这一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让人倍觉亲切而又颇受启发。
不动声色的场面描写、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绿色生活”的内涵:真实的、淳朴的、自然的、环保的。
文中“我的怀念”和文末“你的希望”,尤其是结尾处“饮料”与前文构成的反差,无不体现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当然,作者善于夹叙夹议,善用点睛之笔,揭示文旨,也使文中内容集中,见解鲜明,思路明朗。
(选评/薛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