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从《当尼采哭泣》联想到的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
《从《当尼采哭泣》联想到的哲学与精神分析》xx应用心理学毛重琳xx020735《当尼采哭泣》是当代美国著名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大师欧文·雅隆的心理学小说,书中他深入浅出的将“”和“关系心理学”进行了完美诠释,用最易理解的言语向大众讲述了晦涩的心理学理论。
根据此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同样以“存在”和“关系”作为中心议题进行探讨,以哲学家尼采与医学大师布雷尔的彼此挽救为线索将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表达。
我们暂且不论电影或小说的文学功底如何,但但来看它们折射出的主题:关于人的“存在”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认知……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
“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两千多年的历史表明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存在问题的探讨。
“存在”(exeistnece)一词从词源学来讲派生于两个拉丁词ex和staer,其基本含义是,人不是静态物质的集合体,而是能够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通过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超越,通过创造、工作、爱和友谊而使个体超然于自我之上。
西方思想中,“存在”一词常被用来和“本质”相对立,本质指的是事物未受到处理时的本来面目。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传统思想和科学所关心的就是发现这种本质,不可否认,这种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研究确实获得了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
但这些研究都是通过抽象作用获得的,而某一个别事物的存在却被弃置一边。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抽象作用得到的真理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真理,缺乏具体现实意义。
西方近代科学理性把人分裂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这虽然有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不能解决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现实存在问题,这里的存在不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世界万物的存在,而是和人密切相关的存在。
心理学所关注的就是人在面对实际情景时的内心体验,是把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的“本体”意义上的存在。
心理学所要探究的存在,从一开始就不同于统计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而是和每个存在者的内心世界相一致的独特的存在。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当尼采哭泣》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1《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
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
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幻想中。
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
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
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
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
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
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
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
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
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
电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1000字
电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1000字电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1000字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了三遍《当尼采哭泣》这部电影了,因为第一次看时剧情中有些内容未能了解,所以我再看一次让自己对本片更清晰,后面没有时间写观后感,到今天再看一遍。
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受,特别是布雷尔和尼采的精彩对话。
尼采问布雷尔的问题非常精准而且到位,正是一位超级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啊!布雷尔是一位在当地很有名的医生,他拥有名利和金钱,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但他并没有珍惜,他喜欢上他的一位病人波尔塔(跟他母亲的名字一样),并一直陷入幻想中,同时也让他经常做恶梦。
当漂亮的路.莎乐美来找他帮忙时,他好像又有一点为之沉迷,他不能拒绝她的请求。
路·莎乐美请求他为尼采治疗,他同意了她的想法,到后来,布雷尔与尼采见面了。
布雷尔是一个好医生,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他在为尼采治疗的过程中始终是尽心尽力的。
从一开始的见面,尼采拒绝留下,布雷尔想尽办法与他见面。
但尼采是聪明人,他的思想是那么的独特,他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亲近,布雷尔那么的小心,但也不能使他留下,因为尼采的一次事故,那个小声但有力,隐藏在尼采心中但又急切的“帮帮我”,成为剧情的转折点,尼采再次的牺牲自己,后来布雷尔终于使尼采愿意留下一个月。
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每天进行谈话治疗,布雷尔说出自己的苦恼,他的绝望,引尼采说出他真实的内心,但始终没有成功。
伴随着治疗的进行,布雷尔在剖析自己内心的`同时,真正进入了那个被治疗的角色,他不再是想要治疗尼采。
从那次的墓地之旅开始,他真正的开始绝望,他越来越苦恼。
终于在西格为他催眠之后,他重新又找到了他的光明,他不再对他的病人抱有幻想,他重新对他的妻子有了激情,对他的生活有了希望。
而在布雷尔进入绝望,不再想要帮助尼采时,尼采反而开始吐露自己的内心,在最后,布雷尔找到希望之后,尼采是羡慕的,他的内心是渴望被爱的,他喜欢着路.莎乐美,但同时又讨厌她的背叛,最后,尼采离开了,继续独自走在路上。
杨文利老师观影感悟之《当尼采哭泣》
2007年导演宾查斯·派瑞根据同名小说《当尼采哭泣》改编拍摄而成。
主演有:1、本·克劳斯 2、阿曼德·阿山特 3、乔安娜·帕库拉本电影情节为虚构,但是因为借助了尼采和布雷尔的名气,又是合理地用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谈话治疗”的逻辑,所以吸引了不少读者和观众。
作者是:欧文·亚隆。
尼采是鼎鼎有名的德国哲学家;布雷尔是十九世纪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弗洛伊德的导师。
莎乐美,一位非常在意尼采的学生,同是关注各种新潮思想的名媛,因拒绝了尼采的求爱之后,发现尼采有自杀的倾向,所以恳请嘱托布雷尔施以援手,并以医治其身体疾病为由,暗中实施“谈话治疗”,打消尼采的轻生念头。
布雷尔难以抗拒莎乐美的请求,所以开始与尼采展开了各种明里暗里的对话交锋。
尼采内心深处的骄傲注定了他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施舍,所以拒绝治疗。
无奈之下,布雷尔值得谎称自己其实令有动机,即:希望尼采医治自己心灵深处的疾病(他曾在医治一位女性精神病人的时候,爱上了对方,但因妻子的干涉,无疾而终。
也因此,他开始疏远和冷淡夫人,总觉得生活毫无激情,更会经常被古怪的梦境困扰)。
这样两位不知道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谈话中,“谈话治疗”的操作日渐清晰。
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我们的无意识,但是那不表示无意识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在尼采对布雷尔的治疗逐步深入后,他发现:原来布雷尔在内心深处,从未让早逝的母亲离开过自己。
那个他连着的美丽女子正和他母亲的名字一摸一样。
心结源于此,尼采也同时坦白:他的父亲和弟弟接连去世,对他也造成了心灵深处的挥之不去的影响。
有几段对白,我们可以分享一下:一、在他们两个第一次谈话中,尼采问布雷尔:“你大学同学口中的你后来怎样了?”布雷尔这样:“后来,他成了一名成功的医生,受人尊敬、富有。
”这一对话就暗示了布雷尔的价值取向,他需要得到他人的尊敬,需要较为丰厚的物质生活。
也就是说,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尼采,所以,他在后来弗洛伊德给他催眠的梦境中,因为抛妻弃子之后看见了他内心放不下的美丽女子,也看见了事情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梦想后就全然放开了内心的纠结,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的爱与和谐当中。
《当尼采哭泣》-“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
《当尼采哭泣》-“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已经很久没有如此酣畅淋漓的读完一本书。
布雷尔与尼采初次见面的桥段是在星巴克等朋友的时候读的,非常吵闹的环境之下,自己竟然沉浸于书中,当朋友走到跟前叫我的时候,才忽然回过神来,似梦中惊醒一般,浑然不知周遭正在发生的一切。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惊叹于作者巧妙的布局,为书中尼采的真诚,直接,敲击灵魂的发问和陈述感到着迷,精神上经历着一次次的紧张和释放,内心如此精准而又细腻的被捕捉与抚慰。
“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我们天性中对于未知与不确定有一种恐惧之感,这也是《启蒙辩证法》中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人类不断拓宽对自然对未知认识的过程,人类通过技术去认识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不断消除恐惧,但是当我们又迷信于技术之时,便出现了书中所言的“启蒙倒退为神话”,我们天然的在追求一种确定的事物,以为那便是理性的全部,而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丧失了理性中所包含的自我怀疑,自我反思的部分,于是我们在追逐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奴役关系,被某种不可置疑之事物所奴役,我们消除了某种恐惧,缺陷入了不自由的境地,成为了丧失了否定和反思的单向度的人。
但正如尼采所言,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承受多少的真理”,自我怀疑,反思,否定,重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舒适的过程,这种不舒适伴随的是孤独之感,因为要重新审视一切未经怀疑的信条与价值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所说的,没有人可以承受一种彻底的孤独;如尼采这般,也走向了精神崩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会逃避自由,舍弃自己的自由,将自己依附于某一个人或者组织,在这当中,避免孤独。
关于真理,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似乎更加贴近于波普尔的真理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通过不断的证伪去不断的逼近真理,但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真理,我想,这也是理性本身所包含的自我反思的部分所决定的。
“孤独只存在与孤独之中,一旦被分担,他就蒸发了”,故事的末尾,布雷尔在弗洛伊德的催眠之下,看到了贝莎与另一为男子,那些曾经布雷尔以为特殊的体验和感受在那一刻变得不再特殊(他与贝莎之间的),在这一刻,我想体验了某种“背叛”的感受,当他再去寻找伊娃的时候,再一次发现,他所认为的特殊再一次被击碎和抛弃。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作文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作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作文进入现代西方哲学第三堂课,从叔本华讲到了尼采。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当我第一次听到《尼采哭泣》这个电影的名字时,我对它没有过多的期待。
毕竟,尼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奥且难以理解。
然而,这部电影却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尼采哭泣》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弗里德里希·尼采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最后的时光。
这部电影以极其真实的方式展现了尼采的内心世界,他饱受精神病的折磨,但又无比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哲学理念。
影片通过尼采与他的朋友们,包括文森特·梵高和伊丽莎白·福斯特一起的交流和争论,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之旅。
在这部电影中,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尼采的孤独与痛苦。
他的思想常常被人误解、扭曲甚至嘲笑,他因此而感到无比的寂寞。
他的朋友们都不理解他的理念,尤其是梵高,他们之间不断发生的争论让我感到心痛。
尼采的思想并非完全出于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而是一种对人类潜能和真实自我的追求。
然而,尼采的追求却被现实所打压,他在生活中的无法融入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电影中还展现了尼采对于艺术和自然的热爱。
他对梵高的画作赞叹不已,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窥探真实的方式,是超越人类平庸生活的一种途径。
尼采希望通过艺术来传递自己对于伟大和美好的追求,他渴望人们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触动。
对于自然,尼采认为它是生活中最珍贵的存在,他曾在书信中写道:“在自然之中,我感到了生命的力量与奇迹。
”这些观点让我对艺术和自然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和意义。
尼采的最后时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终老于精神病院,与痛苦作伴。
尼采失去了创作的能力,却仍然坚信自己的思想仍然有着无比的价值。
影片中的最后一幕是尼采静静地坐在窗边,注视着外面的世界,泪水从他的眼角流淌而下。
这一刻让我感到震撼和心酸,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居然也会如此脆弱,他所追求的真理和伟大是否真的能够弥补人类的善恶和苦难呢?整部电影充满了哲学和思想的碰撞,让人不禁陷入深思。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当尼采哭泣》讲的是天才尼采和天才医生之间互相疗愈的故事。
布雷尔医生,19世界欧洲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医生,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佛洛依德的导师。
而尼采,19世纪的天才哲学家、诗人。
尼采在中年的时候陷入了很大的精神疾病的折磨,头痛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触发,折磨的尼采生不如死,几乎自杀。
但是他却从不承认自己生病,也拒绝接受治疗。
布雷尔虽然是著名的心理医生,但是医者往往不能自医,布雷尔也不例外。
他在四十岁的时候,突然陷入了深深的中年危机,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充满绝望,对死亡又充满恐惧,他迫切的想要逃离。
对于尼采这样的病人,布雷尔医生是有征服欲望的,尼采越不配合,他就越想治愈尼采。
于是他想出了互相治疗的方案,他负责治疗尼采的头痛,尼采负责治疗他的绝望。
这种角色互换对尼采来说是新奇的,他接受了布雷尔的建议,书本的结尾,两个人最终都得到了治愈,互相治愈。
书很精彩,到处都是哲理和金句,毕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博弈,精彩自不必说。
但是书中最触动我的几句话还是“一个人要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
是的,我们自出生以来,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身在庐山,但是却并不真正的了解自己。
小时候,我们听父母的安排,上什么学,穿什么衣服;长大后,上学了,听老师的安排,什么书可以看,什么书不可以看;后来毕业了,以为终于可以做自己了,却发现世界是圆的,棱角太尖锐容易伤到别人,同时也会磕疼自己。
于是,我们慢慢地收起了自己的棱角,努力的把自己缩成一个满足社会需要、满足家人需要、满足朋友需要的圆,不敢亮出自己的棱角,怕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时间久了,我们都快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也都快忘了自己来到这个时间是干什么的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有意无意的按着别人的期望在走,逐渐忘记了自己最开始的梦想。
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昨天,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去年,等生命耗尽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做自己,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心中理想的神呀,只向我们展露你的笑容就好了,那是驱逐我们心头黑暗的火把,是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得以喘延的能量。
可是,尼采终究还是哭了!《当尼采哭泣》跃入眼帘,我急切地要从书中找到"哭泣"的原因。
是什么击溃了他的骄傲?是什么摧毁了他坚强的意志?欧文・亚隆究竟又要在葫芦里卖什么药呢?跟随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医学大师布雷尔和存在主义大师尼采的步伐,我小心翼翼地前行。
是的,必须小心翼翼,当伪装被一层层剥离的时候,脆弱随时能将我们化为灰烬。
整个过程究竟谁才是治疗师,谁又是病人呢?看看高傲的`尼采吧,凭借强大的自我防御,抵过了布雷尔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引诱和压力。
偏头痛只是身体的谎言,让我们可以躲避灵魂深处的懦弱、无力和胆怯,躲避内心铮铮质问。
"他巨大的头部往后仰,他深邃的目光合起,尼采看起来被情绪所困扰着。
"一切都将由此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转变的契机。
"犹豫着,尼采开口了。
"从惭愧、尴尬,到愤慨与憎恨,从哀伤到无力,"尼采沉默不语,他的眼眶里泛滥着泪水,他的头低垂。
"曾经的容忍孤独,与人隔离竟是苦于被孤单死去的想法所纠缠。
而尼采对女人扭曲观点的根深蒂固,何尝不是来自他早年生活的烙印呢?"尼采拿掉了他的眼睛,把脸埋在手帕里,爆发出啜泣声。
"尼采终于哭泣了!我的眼眶同样湿润了。
这一刻他不再是我膜拜的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个真实且富有生命气息的尼采!感谢上帝,"这个吝啬的无泪男子"终于凭借泪水获得了自由!泪水并不等同于懦弱,恰恰相反,借着尼采的泪水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须承认、接纳,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存在",不是吗?合卷闭目,心中更感谢不离不弃的布雷尔。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当尼采哭泣》这部电影,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从情节来看,这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电影。
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的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故事背景为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时年四十岁的布雷尔,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笺,高不可攀的名女罗?莎乐美突然邀约咖啡馆,她是为她的亲密朋友尼采求诊,她请求他运用实验性的“谈话治疗”来诊治尼采的自杀倾向。
问题是,年轻气盛、自恃甚高的年轻哲学家尼采,说什么也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于是,医生只好假装自己需要尼采的帮助,协助他解决其生命意义的难题。
一整个月的时间,他们每天在咖啡馆、墓园、诊疗室进行谈话,心灵相互冲击。
首先由布雷尔叙述他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内在却潜藏著对女病人贝莎的性幻想,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辨,逼使布雷尔诚实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只有当他能看清自己欲望的根源时,才能真正帮助尼采释放他孤傲的灵魂,流下真实的眼泪……布雷尔医生一直活在对母亲的回忆里,而尼采一直活在对莎乐美一厢情愿的感情中。
而在现实中两人却都没察觉,也许这只是一种出于自我潜意识的屏蔽。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不愿触及心里的伤疤,于是将它深埋。
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适应了,习惯了这种掩饰的方法,适应了掩饰后的伪装,也适应了伪装过后的自然。
习惯,是和意识无关地做出某种行为;适应,是无法改变只好接受的最佳借口。
它们是这么简单,却那么可怕。
当遇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深埋的一切也才会慢慢被挖出来,于是布雷尔医生给尼采做心理诊断,尼采帮布雷尔医生解开心结,其实这一切都是那么需要勇气,有抑郁经历的人就知道面对一切是很要勇气的。
如尼采无法面对他和莎乐美的事实,所以一直隐瞒着,还好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己。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精选多篇)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当尼采在哭泣观后感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
第一次是因为听朋友提起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然后去观看了这部影片,可当时觉得内容太深奥,心理学与哲学夹杂在一起,所以看到不到一半就放弃了,不过此次再次观看后,让我内心产生了许多共鸣,也许是心理学知识日渐增多的缘故,所以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越来越能引发我的兴趣。
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音乐之乡维也纳,所以整个故事也贯穿着轻柔的音乐,随着人们的心情跌宕起伏。
也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能够时时随着影片节奏扣人心弦。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
我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观看影片,我从中找了心理咨询的技能原来也蕴含其中:第一次尼采去找了布雷尔,在这一咨询过程中,布雷尔努力去建立双方的医患关系,他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对待尼采总是彬彬有礼,在第一次会面中,我感受到了布雷尔对尼采的信任,在这咨询过程中,同时也采用了具体化的咨询技术,然而想要打开患者的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尼采产生了阻抗情绪,也就是这阻抗情绪,让他们终止了第一次的咨询。
第二次见面,是布雷尔主动去探访尼采,然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不应该的,不求不助是心理咨询师应坚守的原则。
然而是什么让布雷尔主动打破原则去找尼采的呢,也许,布雷尔在潜意识中也有需要向尼采求助的问题,这位后面他们互助做了铺垫,然而这一次的咨询也是不成功的,他们最后以争吵结束,布雷尔作为心理咨询师,这也是不应当的。
他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第三次咨询,也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尼采突然发作偏头痛,他撞了玻璃,当别人找来布雷尔医生时,布雷尔听到了尼采无意识中的求助,从此坚定了布雷尔医生的信心。
在之后布雷尔与弗洛伊德的谈话中,他悟出了治疗尼采的方法——采用自我暴露的方法让他们互相治疗,布雷尔以医生的名义治疗尼采的偏头痛,实质上是作为心理医生解除尼采的自杀心理,同时布雷尔要求尼采用他的哲学来治疗布雷尔的伤痛——绝望。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3篇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当尼采哭泣》观后感精选3篇(一)《当尼采哭泣》是一部真实而深刻的影片,它以尼采哲学家的角度审视了当代社会的问题。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尼采及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影片以尼采在后期患有精神疾病时的境遇为切入点,揭示了尼采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人生困境。
尽管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但他却被困于疯狂和孤独中,无法与其他人打开心扉。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尼采的才华和洞察力却未能被他所生活的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这让我思考到思想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次,影片通过尼采与他的朋友们的互动,展示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想冲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观念,争论和辩论是不可避免的。
这让我想到了思想的多样性和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话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并从中汲取营养。
最后,这部电影呈现了尼采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尼采对权力,道德和宗教的批判仍然带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
尼采的哲学思想鼓励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真实,而不是被社会的价值观所束缚。
总而言之,《当尼采哭泣》是一部具有深度且引人思考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关于尼采的一部传记,更重要的是通过尼采的故事展示了哲学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珍惜思想的力量,并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意义。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精选3篇(二)《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由加布里埃莱·穆契诺执导,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销售员克里斯·加德纳的励志故事,他在逆境中不断努力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非常深刻的启示,首先是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克里斯是一个普通销售员,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渴望能够自己创业,成为一个成功的股票经纪人。
为了实现梦想,他毅然辞去了工作,投身于股票交易业。
尽管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当僧采抽泣》读后感文/欧文·亚隆《当僧采抽泣》:欧文?亚隆传播最广的典范之做!当名医逢到哲教超人,归纳没心思征询的降生历程;低级心思征询师举荐必念书纲!“孤单只存正在于孤单之外,一旦分管,它便蒸领了。
”“愿望是最年夜的苦难,果为他持续了人的灾难。
”“任何未曾杀死尔的工具,让尔更弱壮。
”终究谁是病人?谁是大夫?如诗般的言语,感性周密的思辨,情节布满悬信,飞腾迭起,终局却没人意表……那是一原典范的口埋拉理小说,书模板外布满悬信的情节,飞腾迭起,终局却没人意表、书模板外的人物多为实真的汗青人物,做者假托19世纪终的二位巨匠存正在主义巨匠僧采战医教巨匠布雷我,将二人联结成大夫取病人,谢封了一段动人心魄的“浓话医治”。
粗彩对皂:“孤单只要正在于孤单之外,一旦分管,它便蒸领了”,“愿望是最年夜的苦难。
果为它持续了人的灾难”,“任何未曾杀死尔的东二,让尔更壮大”。
世界顶级心思教巨匠欧文?亚隆传播最广的典范之做。
枯获囊括1992年“The附件Co妹妹onwealth、Club”小说类金牌罚正在内的多项罚项,被翻译成24种言语,呈现正在许多最好脱销书模板榜双上,销质超过200万册。
并正在2007年被拍成异名影戏。
当名医逢到哲教超人,归纳没心思征询的降生历程低级心思征询师举荐必念书纲。
让僧采抽泣的,是他末于能够说没觉得到的工作,不仅是那些工作,而是将工作说没自身。
僧采开端说,“若是尔的泪珠之一是无意识的,它会说——它会说,末于自在了!压制了那么多年!那小我私家,那个鄙吝的无泪女子,以往从已让尔流过泪。
”卸高孤单的那一刻,他回绝了布雷我的邀约,他再次向负着孤单上路了。
小说是虚拟的,然而那样的回绝必然有数次呈现正在僧采的现真糊口面。
“这个梦既引诱着尔,又熬煎着尔。
尔便像您同样,尔念要被一种野庭糊口所和煦。
然而尔胆怯背安慰降服佩服,这会是来舍弃尔本人取尔的任务。
对尔去说,这会是一种灭亡。
”僧采不断以为孤单寻觅真谛是本人的运气,而布雷我让他知叙,那是他的一个选择。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范文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范文
今天我们一起看了雷老师推荐的电影《当尼采哭泣》。
当看这部电影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想进入别人的内心,与别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需要先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问题,这样一是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可以让沟通更顺利的进行,因为有时我们所想的.和别人所想的可能天差地别。
就像电影中尼采对罗的愤懑一样,在他得心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他不能忍受罗推开他,但在罗的心中却并不是这样的。
最后,当他通过布雷尔一声了解到这点后,他也就化解了心中的怨恨,最后成就了自己。
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布雷尔医生对妻子和情人的爱。
他一直以为是他爱上了情人,情人的一生只有他,可妻子却赶走了情人,所以无法原谅妻子。
但当他进入深入催眠之后,考虑到了情人自身的病情以及离开妻孩的后果等多种原因后,他终于能正视自己还深爱妻子及想融入家庭生活的愿望,当他对妻孩敞开心扉的那一刻,我非常的感动,因为我看到了一个破镜重圆的幸福家庭。
《当尼采哭泣》告诉了我一个这样的道理:有时,我们太孤独了,很多事情只愿独自承受,但通过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我们可以与朋友沟通,分享,甚至大哭来放松,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释放自己,成就自己!。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当尼采哭泣读后感(一)眼泪的力量晓青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心中理想的神呀,只向我们展露你的笑容就好了,那是驱逐我们心头黑暗的火把,是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得以喘延的能量。
可是,尼采终究还是哭了!《当尼采哭泣》跃入眼帘,我急切地要从书中找到"哭泣"的原因。
是什么击溃了他的骄傲?是什么摧毁了他坚强的意志?欧文·亚隆究竟又要在葫芦里卖什么药呢?跟随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医学大师布雷尔和存在主义大师尼采的步伐,我小心翼翼地前行。
是的,必须小心翼翼,当伪装被一层层剥离的时候,脆弱随时能将我们化为灰烬。
整个过程究竟谁才是治疗师,谁又是病人呢?看看高傲的尼采吧,凭借强大的自我防御,抵过了布雷尔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引诱和压力。
偏头痛只是身体的谎言,让我们可以躲避灵魂深处的懦弱、无力和胆怯,躲避内心铮铮质问。
"他巨大的头部往后仰,他深邃的目光合起,尼采看起来被情绪所困扰着。
"一切都将由此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转变的契机。
"犹豫着,尼采开口了。
"从惭愧、尴尬,到愤慨与憎恨,从哀伤到无力,"尼采沉默不语,他的眼眶里泛滥着泪水,他的头低垂。
"曾经的容忍孤独,与人隔离竟是苦于被孤单死去的想法所纠缠。
而尼采对女人扭曲观点的根深蒂固,何尝不是来自他早年生活的烙印呢?"尼采拿掉了他的眼睛,把脸埋在手帕里,爆发出啜泣声。
"尼采终于哭泣了!我的眼眶同样湿润了。
这一刻他不再是我膜拜的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个真实且富有生命气息的尼采!感谢上帝,"这个吝啬的无泪男子"终于凭借泪水获得了自由!泪水并不等同于懦弱,恰恰相反,借着尼采的泪水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须承认、接纳,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存在",不是吗?合卷闭目,心中更感谢不离不弃的布雷尔。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读后感大全1882年,医生接受了一个奇怪的委托——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治疗病人生理疾病为名,治愈病人内心的绝望。
这位病人是尼采,自诩太阳的哲学家,因为受到朋友和恋人的背叛而将自己包裹起来,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
这位布雷尔医生,在不久之前宣称他通过谈话治疗的方式缓和了精神病人的症状,然而看似处于人生巅峰,实则深陷严重的妄想。
布雷尔尝试与尼采建立稳定信赖的医患关系,在治疗过程中提出病症可能源于压力的生活方式,诱导尼采说出藏在心底的压力。
他把这个过程比作下棋时设置圈套,然而敏感警惕的尼采总是在关键时候避开陷阱。
而矛盾终于爆发了,当布雷尔提出免费给生活拮据的尼采提供治疗环境时,尼采拒绝了恩惠并怀疑医生的动机,他不相信无缘无故的赠予,治疗终止了。
尼采回到旅馆后犯起了头痛,好在布雷尔的介入缓和了这次发病,两人的关系也因此缓和。
布雷尔再次提出免费治疗尼采,而作为回报,尼采需要治疗自己的妄想,对老去、死亡的恐惧,对一尘不变生活的厌倦,将他作为试验品实践尼采的哲学。
尼采同意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书本已经翻过了大半。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布雷尔向尼采倾诉自己的妄想症,常常在睡觉时被惊醒;他抱怨自己正在老去,那个曾经前途无量的青年正一步步迈向死亡;他诉说自己对家人的疏远,却迷恋于病人的美貌中。
尼采的真知灼见帮助布雷尔看到,频繁的妄想遮掩他内心真正的恐惧——不得自由,生命老去,而妄想不过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两人在谈话治疗的过程中发生了共情,他们的绝望如此相似,并逐渐敞开心扉,尼采也在这个过程中释放了内心的压力。
故事以尼采的掩面痛哭为结局,他超越了自己的人生困境。
书中安排布莱尔和尼采在异空间相遇,通过这场“谈话治疗”将部分心理学与哲学原理通俗化,包括对死亡、对自由、对孤独、对人生的意义的探索与阐述。
对死亡——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亡,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当尼采哭泣影评
《当尼采哭泣》的精神分析哲学、伦理、宗教、历史类型的影片一直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偏爱,或许是一种使命感,或许是希望从中找寻归宿感。
当一个人离真理越接近、当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也会感觉高处不胜寒,孤独、寂寞。
lg买了一本尼采注疏集,还是学术巧匠刘小枫所编译。
哲学界将他列为学术江湖中的重要成员东邪:刘小枫,自然不辜负他的名号,作为西方古典思想的引进者,在国内的最高权威非他莫属。
曾经一部《沉重的肉身》,多次再版,依旧回味无穷。
03年,我和lg才刚认识,他专程从好友处借来一部《拯救与逍遥》,虽然从未理清作品的含义,但却激发了我对初次相识的他的好感,不知何故自己总偏爱有哲学家潜力的人、爱看哲学著作的人。
他大概也忘了,我经常回忆起和初次相识时他对我提起哲学家伊壁鸠鲁时的睿智神情。
搜索到一部关于哲学家尼采的影片,自然格外关注,只因关于哲学家题材的影视作品凤毛麟角。
往日除了从科教影片中获取哲学家的信息,在媒体、视频类型的文件中很少有哲学家的影子,因为在大众看来,他们的思想是孤独的、晦涩的、痛苦的,大众关注的是娱乐、是被人包装的完美、虚拟的华丽、虚荣的满足、压力的释放....早听说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尼采的理论。
他的“超人”、“上帝死了”理论,被我国引进作为揭露基督教有神论谬误之所在的理论武器。
难怪80年代一股尼采思潮迅速蔓延,尼采也是最先为国人知道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不过国内读者也仅仅是“断章取义”式地了解尼采。
《当尼采哭泣》被诠释为是一部心里推理片。
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故事背景为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
其中角色都是世界上著名的人物,尼采、布雷尔、甚至还有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
人物真实,故事情节虚构。
在影片中,两位大师都是脆弱的、孤独的、无助的,尽管他们被后世人所知晓,但是他们的人生却必需经历无法回避的痛苦,他们都有心理学上所指称的疾病。
于是两位大师布雷尔和尼采他成为了相互的医生和相互的病人,布雷尔医疗尼采的身体,尼采祛除布雷尔的绝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影片以莎乐美的拜访开始,布雷尔医生为尼采治疗生理疾病,同时也想为他治疗心理疾病。
看过尼采的书后,布雷尔也知道了尼采的伟大,为了留住尼采,不惜曝出自己不堪的对肉欲的幻想,希望相互治疗。
于是,在错位的医患关系中,两人开始了解彼此。
在好友的催眠下,布雷尔感受了众叛亲离和身无分文,尝到了恶果后,终于开始接纳妻子和孩子。
而尼采,生理的疾病可以被治愈。
然而,作为一个不被很多人理解的思想偏激者,他很难找到共鸣,在心理上,他始终是孤独的。
高中时,也曾了解过尼采,只是接触不多,知道他是个疯子,也是个天才。
他恃才放旷,却少有人了解他的才华,最终忧郁离世。
从影片看来,尼采称上帝已死,引起学生的唏嘘和谩骂,而他仍旧对着空旷的教室大喊上帝已死,他的内心是孤独的,而这时莎乐美表示支持他的想法,无疑是尼采那时唯一的心灵慰藉。
可是他认为的知己却在自己吐露心迹后拒绝,这无疑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尼采开始质疑,开始恨,心理几近崩溃。
从这一点看,伟人与常人并无不同,他们同样渴望并追求爱。
或者可以说,莎乐美本可以拯救尼采,可她拒绝了他,才导致他走上了不归路。
同样的,布雷尔也渴求爱,以至于在臆想中把一个病人当成了自己的挚爱,而把家庭拒之千里。
所以,爱也是电影的主题之一。
尼采是超前的,他的无数理论都不被世人理解,作为哲学家,他本身就是孤独的,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忍受了孑然一身的孤独后,他才写出自己引以为傲的理论。
然而,经受住孤独并不意味着他习惯并享受了这个过程,在内心深处,他同样渴求理解,渴求共鸣,渴求爱,只是,他对莎乐美的爱是近乎孤注一掷的。
不能爱,那爱就变成了恨。
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其实尼采教会了我们真爱。
确实,他对莎乐美的爱不仅仅基于外表上的美,更是在于心灵上的交流。
而这样的一种爱对他来说实在难能可贵,以至于他想拼尽全力留住她。
从这里看,尼采也实在是称得上情圣。
再说说布雷尔,作为医生,他已经足够成功,有完整的家庭,温婉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可是他偏偏对病人有着肉欲,导致了家人间的疏离。
在尼采对他的治疗中,布雷尔开始意识到自己应当去追求自由,不想再拘束在如今的枯燥生活,去找Anna.O。
只是,布雷尔终究还是害怕的,找到好友弗洛伊德进行催眠,在梦里,他毅然抛下家庭,抛开自己打拼多年的事业,去找自己认为的“真爱”,只是,他的“真爱”对着另一个人深情地道出曾经对他说过的情话,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
去剪去须发,想开始自己崭新的生活,无奈,自己的年老让他渐渐心灰意冷,无奈只能放下尊严,当个服务生。
却被熟人认出,顿时觉得脸面丧失,疾速地逃离开了。
直到跳进河里,从梦中惊醒,才意识到自己应当珍惜现在。
于是和妻子重归旧好,开始承担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看到这里时,我以为影片会是个happy ending.
布雷尔渴望激情,渴望自由,厌恶一成不变的枯燥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在渴望爱,可是他的渴望远不如尼采,尼采愿意为了爱而奋不顾身,而他不行,他舍弃不了他的家庭,他的绅士地位,仅仅在梦中被抛弃,他也便在现实中放弃了挣扎。
布雷尔一直活在对母亲的回忆里,而尼采一直活在对莎乐美一厢情愿的情感中,而在现实中,这些是两人都不想轻易提及的深痛伤疤,可是,两人的处理方法却截然不同。
在梦里,当布雷尔失去了一切,挫败地坐火车回去时,尼采的话浮现在他的脑海,尼采说,失去了所有就是拥有了一切,为了变得强大,你必须让自己根植于虚无,学会面对你最孤独的孤独。
你必须准备好用你的火焰烧掉自己,不焚为灰烬,如何涅槃重生?那时,布雷尔还是相信尼采的,并且愿意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可是,当自己的落寞被好友弗洛伊德,内心仅存的自尊心让他终于崩溃,坠入河里时,布雷尔回想起自己离家时的情景,妻子的怨恨,孩子的不解,旁观者的冷淡,我想,如果在之前布雷尔有过动摇的话,那么现在,布雷尔的心
里已经悔不当初了。
可以说,布雷尔背叛了尼采,他毕竟不比尼采勇敢,抛下一切就去搏一个自由。
而尼采,大多数人眼中的另类,天才如他,他最大的不幸就在于他的孤独,他无法得到他要的爱和温暖,而这些正是他心心念念希望得到的,如他在影片中说的,我不想孤独地死去,我不希望我的尸体,被人循着恶臭发现。
先是莎乐美的拒绝,后是布雷尔的背叛,那时的尼采真正地没有了任何寄托。
布雷尔可以放弃自由,享受名利,但他绝对不可以放弃,他是个哲学家,他不能够也绝对不允许自己放弃信念。
在我看来,尼采绝不是弱者,他比任何人都要强大,他经受了无数冷漠和谩骂,但他却还未放弃。
最终,尼采还是离开了,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啊,他的理论终于有人理解了,可是这些人却始终不会与他为伍,只有他,如此奋不顾身,只为了信仰。
最后,这部影片还是一部悲剧。
布雷尔克服了肉欲,有了幸福的家庭,可他始终无法获得自由。
而尼采,谁会知道,他又会经历什么呢?习惯了被当成另类,也习惯了孤独,始终孑然一身吗?尼采确实是个疯子,他把自己比成太阳,曾经以为这是个自矜攻伐的哲学家,现在想来,他被人误解得太多,世人实在是不了解他,不知道他的超世才华和思想,比成太阳,像是醒世的宣告,总会有一天,后世总会有人发现,曾经竟有一位尼采,竟有这样一位大哲。
尼采的孤独,最终,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