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费正清
从传承到转变: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目录
01 一、传承:费正清与 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 研究之源
三、费正清与孔飞力
03 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之 时代特色与创新思路
二、转变:费正清与
02 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 研究之创新足轻重的人物。他们 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而且也体现了独特的创新思维。本次演示将从 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探讨这两位著名学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费正清和孔飞力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不仅了历史本身的细节和复杂性,而且 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创新思路。他们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而且也为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在时代特色方面,费正清和孔飞力都了中国在近代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费正清的外交史研究,强调了中国在外交关系中的主体性。而孔飞力的微观史研 究,则揭示了社会基层的力量和动向。这种对基层社会的,反映了20世纪后期全 球化和去中心化的学术思潮。
一、传承:费正清与孔飞力的中 国近代史研究之源
费正清和孔飞力在学术生涯的早期阶段,都深受传统学术训练的影响。费正 清作为美国“中国学”的开创者之一,对西方汉学的研究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而孔飞力则在费正清的影响下,中国 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这些历史现象的本质。
传承与嫁接是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传承意味着保留和发扬传统教育 的优势,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传承给下一代。嫁接则意味着将传统教育与现 代教育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通过传承与嫁接,可以保持教育的连 续性,同时也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性。
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中,传统教育的优势得以保留, 同时现代教育的新思想也逐渐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在面对现代教育的挑战时,我 们应该发挥传统教育的优势,如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 性等。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团队合作精神等。
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研究
DOI: 10.14092/11-3956/c.2020.06.013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研究赵慧芳1,刘晓峰2(1.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2. 西安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28)摘 要: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是美国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出版了大量涉及中国历史、政治、战争、改革、文化方面等重要话题的著作。
他的思想推动了海外对中国研究由传统汉学角度向近现代中国视角转变,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从70年代开始,费正清著作陆续译入中国,国内学术界一直重视对其思想的研究。
然而,翻译界对其著作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研究基本是空白。
文章从翻译文化史的视角,从出版社、译者群体、翻译模式、副文本、传播与接受等多个维度切入,梳理费正清思想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推动费正清著作思想在国内的译介和接受研究。
关键词:费正清思想;翻译模式;副文本;译介与接受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20)06-0106-10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历史学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和现代中国学的开拓者。
他组织成立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费正清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问题、近现代中国史以及中美两国关系走向。
他的研究推动了国外对中国由传统的汉学研究角度向近现代中国研究转变,其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美国在华政策也有着重要影响。
费正清思想从70年代开始陆续译介到中国,国内已有学者对费正清思想加以研究,蔡葆真曾对比了《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旧版与新版本的不同点,针对著作思想内容进行探讨[1]。
可是,费正清思想在国内的译介研究仅有冉隆勃从翻译策略角度出发,分析了《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第15卷的两个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出版)[2]。
费正清的大气和狡猾
时刻 , 一位 2 5岁的美国学者第一次踏上 中国这片土地——
他就是后 来被誉 为 “ 头号 中国通”的费正清。 费正清与中国的缘分 始于大学时代 。在 南达科他 州出
生 的他 是 地 道 的 美 国人 ,英 文 名 字 是 T o h n K i n g F a i r b a n k 。
料 来到 中国,一边学 中文 ,一边跟 着清华 大学历 史系教授
蒋廷黻 ( 音同 “ 福 ”)做 研 究 。 自此 ,他 对 中国 的 关 注就 再 未停 止 。
冷战开始后 ,中美之 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 ,费正清也
腹 背 受 敌 。 苏联 称 他 是 “ 资 本 帝 国主 义 的辩 护 者 ” ; 中 国
及 文 明 的 最佳 导论 作 品” 。
1 9 9 1 年 9月 1 4日,费正清在波 士顿去世 ,终年 8 4岁。
临 终 前 两 天 ,他依 然在 写 中 国 。
( 摘自《 环球人 物 》2 [ ) 1 3年 1 0月 2日)
清的远见卓识终 于被 中关高层所 重视 。他 的书几乎 同时被
尼 克松 和 毛 泽 东摆 上 案 头 。 1 9 6 8年 ,基 辛 格 秘 密 访 问 中 国
声 色地说 : “ 女 士们 ,先生们 ,这是一块稻 田 ,这是一 头
水牛……”学生们 因此把他的课 q 作 “ 稻 田课” 。可这个
说他是 “ 关帝 国主 义的 第一号特务 ”;美国政 府则视他 为 要对 “ 美国丢失 中国” 负责的人 ,他一度要前往 国会接 受 质询。在各方压力下 ,费正 清采取的是迂 回的方式 ,修 订 之前的作品 ,凭借 自身的学术地位 继续发挥影响 力。 上世 纪 6 0年代末 ,美 国对华 外 交政 策调整 时,费正
费正清.ppt
费正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顶尖的学人,同时也是 一位政治家和外交评论家;他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政策研究,是一位 “两栖人”。他的中国观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物”,既反映了他特有的西 方自由主义的历史观念、文化观念,又反映了他的特殊的历史经历,还反 映了他在特定条件下的政治态度。
本书是作者毕生成果完整而定论性体 现之一。它以精警生动的文笔,得心应手 的叙述,熨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学术大 家的最高智慧,以最恰当的语言表达了费 正清对中国彻底的了解,笔下闪耀着机智 与幽默。
《观察中国》作者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
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 主流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 深刻的影响。出版此套《费正清文集》对国内读者 了解海内外的中国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冷静看待自 己的历史和文化颇有意义。由于费正清是西方的中 国问题观察家,可能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 我们的认识。
1907年5月24日,出生于南达科他州的休伦 1925年,进威斯康星大学 1927年,转入哈佛大学 1932年,2月到中国为其博士论文做研究;
初夏,在北京与威尔玛·迪尼奥·卡侬结婚 1933—1935年,任北京清华大学讲师 1941年8月,进华盛顿特区情报协调局远东组工作 1942年被情报协调局派往重庆 1943年, 年底返回华盛顿,调陆军情报局远东部 1945年,9月,到中国,为美国新闻处工作 1946年,秋,重回哈佛大学任教 1948年,《美国与中国》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1952年,3月10—11日遭控告,到麦卡伦委员会(参议院的国内安 全小组委员会)进行陈述 1952—1953年,以古根海姆基金会学者的身份在日本访问 1953年,《中国沿海贸易与外交:1842—1854年条约口岸的开 放》一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费正清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
费正清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费正清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他在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方法备受推崇。
费正清的研究充满着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和实践意义的探索,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中美关系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费正清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其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
费正清在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方法体现在他的研究方法上。
他注重实证研究,重视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他的著作中,往往能看到大量的史料和文献的引用,这些丰富的史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使其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他还善于从史料中发现问题,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研究方法深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这种研究方法为中美关系史研究提供了实践性的参考价值。
费正清在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方法还体现在他的研究成果上。
他的著作《中国现代史纲》《美国对华政策论文集》《钓鱼岛问题论稿》等,都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这些著作充分展示了他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在研究中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挖掘中美关系的历史脉络,分析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为中美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中美关系史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费正清在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方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这一领域的一面旗帜。
他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其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展现了实用主义在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今后,学者们可以借鉴费正清的实用主义方法,深入研究中美关系史,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5篇最近在家观看了《梁思成林徽因》这部纪录片,可以看出其的史料扎实、叙述清晰,不得不说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一梁思成、林徽因对于建筑学子来说一定不会陌生,甚至梁林夫妇是不少建筑学子心目中的偶像。
如果你对梁林夫妇知之甚少那就去看《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被他们夫妇“圈粉”。
纪录片一共八集分别是: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
第一集的名字为父亲。
众所周知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都是那个年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梁林二人因为共同的政见成为了密友,也给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姻缘进行了一个铺垫。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女子是否能够成为龙凤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们的父亲有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对于儿女也希望他们的思想可以是中西合璧的是全新的。
在他们父亲的启发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
而看到两人一起去宾大就读时,给我震惊的是林徽因。
宾大建筑学不收女学生,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利用所有资源去学习建筑学的林徽因让我极其的佩服,她为了学习建筑学的精神是我需要学习的,作为一个建筑学子我没有做到她的努力的一半我很惭愧。
这大概是第一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了。
启蒙教育大概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我觉得梁林夫妇后来的成功与他们父亲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是因为一个良好启蒙教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研究中国古建史是一件及其伟大的举动。
在没有观看纪录片之前我并不清楚中国古建史的由来是这么艰难,第二集中有一句话:中国改朝换代之后,皇帝都喜欢毁掉前朝的一切。
这个时候可以想象出来梁思成当时有多么的困难,整理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的建筑有多难。
梁思成这一举动对全世界都有了巨大的贡献,这让我又一次觉得梁思成对于建筑学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费正清与鸦片战争研究
肩。
版《张 喜 与 1842 年 南 京 条 约》引
目前,国内学者虽然对于他的 言)。要想理清《南京条约》缔结的
学术成就做过大量研究,但是关于 真正实质,看来只有在各方面条件
他对中国鸦片战争方面的研究,仅 成熟时,指导研究生继续完成了。
见到有学者提及他早年发表的第
一篇学术论文涉及到这一问题,后 任教哈佛大学开始学术研究
究 的 构 想 由 来 已 久 。 早 年 留 学 北 历史学家克罗齐一样,认为一切真
京 期 间 ,他 在《中 国 社 会 及 政 治 学 历史都应该是当代史,重视现代汉
报》第 17 卷第 2 期(1934 年 7 月)上 语与档案研究,呼吁加强中国近现
发表学术处女作《1858 年条约前鸦 代 史 研 究 。 费 正 清 决 心 以 哈 佛 大
要;六、相关注释;七、索引。
能读懂中文的西方学者是有价值
邓 嗣 禹 在 引 言 部 分 评 论 道 : 的。同时,张喜日记刊本中运用的
“张喜在日记中提供了 1842 年 5 月 许多西方著作,对于中国那些难以
20 日 第 一 份 官 方 通 讯 和 以 后 谈 判 接 触 到 这 些 著 作 的 学 者 也 是 有 用
的 详 细 记 录 。 虽 然 他 没 有 能 力 改 的。”
变 这 一 次 外 交 历 史 的 进 程 ,但 这 些
记录确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新的
相关博士论文
画面。因为他在日记中直接披露 了 这 次 秘 密 谈 判 的 内 情 ,而 这 个 谈
的出版及其影响
判的结果通常只有 1-2 页纸概括地
1942 年 ,邓 嗣 禹 以《 张 喜 与
仅传承了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旨趣 当时的美国学界对于中国的研究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
《清季史料入门》
China Administration:Three Studies(ed.with ssu—yu Teng),HUP,1960.
《清代的政府:三项研究》
East Asia:The Great Tradition(with E.O.Reischauer),HUP,1960.
1967 在剑桥①举行六十大寿庆祝会;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莫菲(Rhoads Murphey)、芮玛丽(Mary Wright)等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入门》(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作贺礼
1968 当选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
1972 夏天,与威尔玛重访中国
《中国:人民的中央王国与美利坚合众国》
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ed.and contrib.),HUP,1968.
《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
New Views of China’s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Service Center for Teachers of History,1969.
费正清中国史观论析
费正清中国史观论析费正清是一位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他的中国史观在其学术生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费正清的中国史观,分析其观点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在搜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费正清的学术成果涉及广泛,包括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然而,本文将主要费正清的中国史观,即他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演变的理解和阐述。
在整理思路方面,费正清的中国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二是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三是坚持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针对这些方面,本文提出以下观点:首先,费正清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既有传承也有变迁。
他特别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认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变迁,例如秦朝的统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等。
其次,费正清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认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是相互、相互影响的。
他强调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以及外部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最后,费正清坚持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客观、实证的研究,才能深入了解历史的真相。
他的研究方法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引用证据方面,本文将主要引用费正清的著作和论文,如《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等。
这些作品详细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
同时,我们也会引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验证和补充费正清的观点。
总结归纳本文通过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分析,指出了他观点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费正清强调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坚持了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费正清的中国史观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例如,他过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忽视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动荡时期。
13.费正清 《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第一章中国概况1.中国是人口大国,其文化与西方迥然不同,生活方式也千差万别。
而且,她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
2.中西方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以互相谅解为基础。
要做到谅解,远观式的了解是不够的,日渐频繁的接触则有助弥合这一差距。
但某些因素反而会扩大这一分歧,一是中国人高涨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二是中西方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三是中西对于战争的不同体验。
3.了解中国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和平,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展现出另外一套价值和信仰体系、不同的审美传统及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
4.通过中国历史就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国,因为相对于其他民族,中国人更爱从历史角度观察自身,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存在。
只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发现其运动的轨迹和未来的动向。
5.当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于西方的新兴力量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
6.本书分为两大部分:(1)3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明在相对隔绝的状况下的衍变(2)近代以来作为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回应,所经历的变故和转型一、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1.“东亚”的三种含义:(1)地理上指亚洲被高山大漠一分为二的东部地区(2)人种学上指蒙古人种的栖居区(3)文化上指深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的地区(中、日、朝、越)二、中国的地理环境1.山系交错形成若干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经济和政治的统一造成了不少麻烦,并且对军事战略也有决定性影响。
2.河流:中国的江河为人烟稠密的山村提供了水源。
3.气候:大陆性气候明显,降水不均。
北方降水少,易干旱,南方降水多,水土流失。
三、中国的传统经济与社会1.农田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自然资源,因此,气候与地势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形成具有很大作用。
2.典型中国百姓生活的几点特征:(1)依靠“夜土”给庄稼施肥(2)中国的经济生活属于严重依赖人力的劳动密集型3.中国农业自古就在每小块土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水。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扬州市梅中教育集团竹西中学教学能手刘琛【阅读书目、作者】《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书目简介】该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第10卷和第1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
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
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
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第1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
【阅读有感】“有关义和拳的记载和感想”本书的记载与目前国内统一编着的其他历史教科书的视角完全不同:本书对义和拳完全持否定态度;而一般中国历史教科书则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具体来说,本书的观点是,该民间组织的成长是一些草莽之人(暴民)凭借民间对于外国人的愤怒情绪,并煽动这些情绪,此外还利用了巫术来骗取群众的信赖,借以壮大其势力。
另外,其暴力和残忍,使得在中国19世纪兴起的基督教势力受到空前逼迫,无数间教堂被烧毁,数以万记中国基督徒,以及许多外国传道士,修女都被杀害。
而究其根源,则认为是由于因为当时的民间对外国人的相貌上的偏见,以及许多传教士在传扬基督教的过程中,过分抵触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触犯了群众,另外,也举到一些细节,就是那个时候流行疾病肆虐,一些修女为有病的婴孩施洗礼,却被民间谣传为修女吃婴孩。
另外,文章中提及清朝政府试图利用发展中的义和团运动去抵抗外国侵略者。
费正清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
费正清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
费正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美关系史及国际关系史。
在费正清的研究中,实用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实用主义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追求国家的实际利益,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这些利益。
在费正清的研究中,他将实用主义应用于中美关系的历史研究。
他认为,无论是在中美关系的早期阶段,还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实用主义都是双方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在自己国家利益上的表现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中得到证实。
在中美关系的早期,实用主义在两国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费正清指出,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间,面临着国家的存亡危机。
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开放对外的政策,并试图吸引外国的投资和技术。
这是中国政府为了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而采取的实用主义的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关系进入了更加复杂的阶段。
在费正清的研究中,实用主义在两国之间的互动中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在20世纪中叶,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冷战格局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上有很大的分歧。
在实践中,他们仍然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试图通过实际行动来维持两国之间的关系。
费正清还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后来的年代里,中美关系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重要。
美国也在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加平等和互利的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实用主义成为了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从历史角度分析周恩来与费正清交往
、
费正 清 其 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费正清是美 国著名历史学家 , 西方现代 中国学之父 , 推动 中美关 系的主要学术发言
人 。费正 清英 文 名 J 0 h n K i n g F a i r b a n k , 一
口
邱 云雪
郑海燕
般译为约翰・ 金・ 费尔班克。他的好友梁思成 告诉他 , 叫“ 费正清” 好, 意思是费 氏正直清
耻; 何 以报仇 ? 在我学子 ! , , [ 1 1 2 3 他认为顾炎武 学 , 但他很重视体育教育 , 并且在《 养护论》 强烈 的印象 的就是一个英 国留学生杨怀 中 的“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极具时代意义 , 于 中提 出了自己的体育思想。 首先 , 他认为 , 智 ( 杨昌济 ) , 过后我和他非常友好 。他教伦理 他是一个观念主义【 唯心主义】 者, 同时是 是 给 自己取了个名字 , 叫“ 子任 ” , 意思是 决 育 、 德育 、 体育三者中 , 体育 于国之兴衰有重 学 。 心 以救亡图存为 自己的崇高责任 。 湖南第一 要 意义 , 不可偏废 。“ 且 国家之兵力 , 国民之
1 9 4 5 -1 9 4 6 年 出任美 国驻华大使 同盟”工作的廖梦醒 K i n g 谐音 , “ 使用这样一个汉名 , 你真可算是 驻华代表 ,
一
个中国人了。 ” 他欣然接受 。 费正清从 1 9 2 9 馆新闻处处长。周恩来这一时期在重庆领导 等同志也参与南方局
与费正清有 了多次 的涉外 工作 。 当时 , 这 年到 1 9 7 9年半个世 纪曾以五种身份访 华。 中共南方局 的外事工作 , 是 党 的一支 较稳 定地 开展 涉外 工作 的 队伍 。 1 9 3 2年 到 1 9 3 5年作 为牛津 大学研 究生来 往来。1 9 3 9 年 1 月, 中共 中央南方局在重庆 同年 4月 , 正式成立对外宣传小 华, 1 9 4 2 -1 9 4 3年 、 1 9 4 5 -1 9 4 6年受命 于美 秘密建立 , 1 9 4 1 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国际反法 由王炳南任组长 , 陈家康任副组长 , 组员 西斯统一战线逐步巩固 , 中共外事工作有 了 国政府 , 1 9 7 2年成 为 中国问题知名 学者访 组 , 龚澎 、 李少石 、 章文晋等人 。1 9 4 0 更加广阔的舞 台, 南方局与美英在华各机构 华, 1 9 7 9年随美 国副总统蒙代 尔访华 。费 有乔冠华 、 的联系更加密切了。除继续保持与英美驻华 年 1 2 月后 , 改称外事组 , 外事组组长仍为王 正清与中国当时第一流的学者胡适 、 陶孟和 、 美军驻华司令总部的联络外 , 还加强 副组长为陈家康和龚澎 , 工作人员有蒋 大使馆 、 丁文江等来往密切 , 尤其与梁思成林徽 因夫 炳南 , 龚澎、 妇成为最亲密的朋友。费正清对 中国有深厚 金涛 、 罗清 、 李少石 、 章文晋、 沈蓉等I z N 。当时 了与美国战时新闻处的联系。周恩来 、
显微镜下的大明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颇丰。通过对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分析,我了解了许多 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同时,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也让我深受启发, 学会了更加生动、客观地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书中展现的人性、权力、道德等 方面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生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书中的关键点和引人入胜的内容也非常多,比如数学家在算学方面的独特见 解、官僚之间的勾心斗角、商人的利益纷争等。这些内容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 性和趣味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历史细节和文化内涵。作者还通过一些细节 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那 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本关于中国明朝时期社会现象的优秀著作,它不仅提供了关于那个时期 丰富而深入的认识,而且也启发了读者对于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思考。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 能够更好地理解明朝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领悟到其中的启示和价值。无论大家是历史爱好 者、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会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
如果大家还没有读过这本书,那么不妨翻开这一页,一同走进显微镜下的大 明,感受那一段历史的独特魅力。相信大家定会为书中的细腻描绘所打动,也会 为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所感动。
阅读感受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一本让人惊艳的历史小说,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将 明朝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整个故事围绕着几 个主要人物展开,包括数学家、官僚、商人等,通过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展现了 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
独特的视角:《显微镜下的大明》以明朝时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史料, 揭示了各种社会问题和制度,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历史叙事的视角。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本书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明朝时期的 社会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读,使得结论更加客观和全面。
冲击回应形式[评析]
冲击回应模式一、费正清与“冲击—回应”模式费正清是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开拓者,他早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受过英国著名汉学家马士(Hosea B.Morse)的指导,同他进行过深入交谈,③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是根据大量英国档案和中国海关史料撰写而成,对费正清决定研究海关档案作为他的博士论文,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有很大影响,为他一生从事中国学研究奠定基础。
费正清来中国后又受美国汉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和中国历史学家蒋廷黻的影响,拉铁摩尔地缘政治研究的许多新观点“恰好可以和费正清关于“东南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研究”计划互相补充”④。
费正清在中国期间,在蒋廷黻指导下,致力于《筹办夷务始末》研究,以中国档案与英国档案互相堪对,蒋的外交史研究方法在观念上对费正清有重要启发,他在多年从事中国学研究中注重从外部逐渐进入中国史的内层,这对他用“冲击—回应”模式来解释中国近代史进程,无疑是一个自然的发展。
费正清的著作很多,其中《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条约港口的开放》(费正清博士论文)(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中国对西方的反应》(China’s Re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建立了近代中国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其中“冲击—回应”模式作为一个架构的核心,贯穿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始终。
无论是《美国与中国》,还是他与邓嗣禹合著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对“冲击—回应”模式都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
在阐述西方侵略对传统中国社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时,费正清认为,这种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进程,而且“经过三代人的更替,旧秩序已经改变模样。
费正清中国近代史
鸦片从唐代以来在中国就作为药物使用。
1620年,台湾人开始把鸦片和烟草混合起来用作麻醉剂传播到东南沿海。
虽然在1729年时清政府禁止鸦片输入,但葡萄牙人仍从印度港口如达曼和果阿(卧亚)将这种麻醉剂小量输入中国。
从1800到1818年,对中国的鸦片贸易都是通过澳门进行的,每年不超过四千箱(一箱约重140磅)。
但在1819年,这种麻醉剂贸易突然兴旺起来。
当时鸦片批发中心站被移到一个小岛上,即葡萄牙人1517年曾首次登陆和位于虎门以外水域中的伶仃岛。
从1822到1830年,这个中心站的鸦片贸易又来了一个大跃进,贸易额每年高达18,760箱。
鸦片这时从印度各地随便流入广州,到1836年,输入总额达一千八百万元,这使鸦片成为十九世纪全世界最贵重的单项商品贸易。
在十九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结算大约盈余二千六百万元。
从1828到1836年,从中国流出了三千八百万元。
使国际收支逆转的正是鸦片烟,结果就资助了英国加速使印度殖民地化的大部分活动。
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
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
马嘎尔尼于1793年和阿美士德于1816年出使中国的失败,“也许能有力地提醒贵院,任何高尚的外交手腕,在中国都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甚至东印度公司监理委员会在收拾行装准备撤走时已经开始感觉到,作为外交的姊妹的战争,就是对人们的问题的回答。
鸦片战争(1839—1842年)前夕,清朝的对外政策以三个长时期以来遵循的假定为依据:即中国在战争中占优势;它善于使外来民族“开化”;它有贵重商品可使外国人接受纳贡地位。
这三个假定在当时都错了,而且最后一个假定到1839年尤其过时得厉害,因为它只适用于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的情况。
那时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
费正清
• • • • • • •
• 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 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 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 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 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 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 动家、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 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 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
•谢谢!
• 使用中国的档案、中国的原始资料研究中国历史 是费正清所提倡的,费正清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博 士,但他的博士论文主要却是在中国完成的,他 把发掘中国档案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部分。 • 在费正清看来,中国与西方是不可割裂的, 必须像学世界史一样研究这段历史,而把中国假 想成与美国一样是错误的。正是由于坚持了中国 的不同性,费正清才有效抵制了长期以来美国人 在中国只寻找他们想寻找的这一倾向。费正清相 信:越是更好地了解中国,就越能与中国和睦相 处。
著作
《美国与中国》 《在亚洲的下一步》 《近代中国:1898—1937年中文著作书目指南》 中国共产党文献史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年通商口岸的开 埠》 《中国对西方的反应:文献通考》 等
学术思想与实践
• 1.讲求实证
•
费正清学术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讲求实证,不愿意构筑庞大的理 论体系。在1968年任第八十三届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演说中,费 正清毫不讳言自己是主张经世治国的,他相信研究应当具有实际 的效用,学者的责任不仅在于增加知识,而且在于教育公众,在 于影响政策。他在自己毕生的学术研究中始终强调历史与现实的 联系,强调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 在费正清的一生中,他花了很多时间来证明,欲了解今日的 中国必须要了解中国的过去。费正清认为,那种以为中国的原始 资料不可、甚至中国人的视野也不必要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西方人那种仅仅依靠英国、法国和美国档案史料来写中国学著作 的做法,已经风光不再,对西方原始资料的依赖,反映了一种自 以为是的态度。他竭力推动新的研究,主张深入发掘中国的史料, 开展对人口问题、社会流动问题、知识分子倾向、文化史、经济 制度、税制、考试制度等问题的系列调查研究。 •
关于伟大的中国革命的读书报告
关于伟大的中国革命的读书报告关于伟大的中国革命的读书报告关于伟大的中国革命的读书报告篇一:《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笔记记得第一次听到费正清这个名字,是在大一下半学期的时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翁贺凯老师向我们无数次的在课堂上面推荐这本书,当时我一直以为费正清是中国人,还觉得他名字起得不错来着,直到后来,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简介上面写着:“费正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无比的震惊也就不奇怪了。
外国人写中国的历史,大概都是有很多偏颇的地方的,这大概就是由于中国的气质太过于特殊的原因,套用费正清自己的意思来说,也就是把中国的版图和美国的版图相比较,发现中国和美国相比差不多大小,可是却承载了十亿多的人口,以及相对封闭的内陆生活。
倘若真要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会觉得中国可真的不是什么好地方啊,人口多的像蚂蚁一样,又处在相对封闭的地域,土地面积虽然够大,可是肥沃而适宜的地方却很少,大片的盆地,高原实在是难以利用。
于是顺着这个思路一直想下去,当然就会否定了中国的古典文明,结果一部纪录片就应运而生了,我记得名字叫做《黄河边上的中国》,这个纪录片采访了很多持有上述观点的文化人,大家一致的对中国传统的各种事物口诛笔伐,直至体无完肤,其实直到现在,在很多学者眼里,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黄河边上的国家”,象征着封闭和食古不化。
然而若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问题就截然不同了,中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各种地貌全面,多样化层次化强,资源总量丰富,而人口众多,智慧的人物自然不在少数,很多地方更是人杰地灵,而中国也有很长的海岸线,中国从很古代也跻身在了和世界交流的先驱中了。
如此一来,中国又是如此的完美。
然而,中国的历史又是如此的跌宕起伏,历史上无数次的大陆上的统治者的替换,导致中国人的人种多样性明显强过西方人,出国后我总是觉得外国人长相都差不多,其实仔细一看,他们五官的特点还真是很统一,然而,如果说到中国人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不同地域的人在外貌上又有显著的不同特点,于是,我认为想从普遍意义上界定“中国”或者“中国人”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何况是写中国的历史呢?所谓中国的历史,我想也只是书写在一片特定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脉络而已吧!正因如此,外国人书写中国的历史就尤为不易了,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又增加了新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 河 日 月一 总句 成悠 对然 尘 世 间
三、费正清眼中的中国
其次是阶级分布。 二十世纪上半页的中国仍是半封建农 业大国,工人少而农民多。费正清也把这 当作中国与西方的最大区别。就是基于此 观点,他比别人更早预测到中国内战的结 果。国民党从上往下推行工商改革,共产 党则从下往上实施土地改革,后者因更得 民心而必胜。
黑 白 纵 横 三 千 里
经 天 纬 地 一 点 通
费 正 清
转 彩 流描 光形 纳绘 美影 景画 缤 纷
二、作品品读
《中国回忆录》
书中作者对作为“个人”的普通 中国人贴进观察,刻意描绘东西方文 化差异在处世方式上的体现。虽然里 面有些观点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但仍 是当代西方人观察中国的一块基石, 也是中国人反省自身的重要参考
二、作品品读
《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1907年-19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
一、简介
• • • • • 1907 5月24日,出生于南达科他州的休伦 1932在中国北京与威尔玛· 迪尼奥· 卡侬结婚 1933—1935 任北京清华大学讲师 1948《美国与中国》由哈佛大学出版 1960《东亚:伟大的传统》由洪顿· 米夫林 出版社出版 • 1982《心系中国》由哈勃一娄出版社出版 • 1991完成《中国:一个新的历史》; • 两天之后于9月14日在剑桥去世
囊
四、我眼中的费正清
作为现代中国学第一代学者代表 的费正清,其开拓美国现代中国学的 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自身的研究 局限性亦不可否认,费正清领导的“ 哈佛学派”搞的主要是官方史,他们 用的是官方资料,研究的是统治人物 ,反映了美国官方的观点。
四、我眼中的费正清
他的“冲击与回应”模式和他的著 作实际上回避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 ,有违于历史事实,这一点也受到美 国新一代中国学者的批判。费正清在 与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接触过程中, 也曾多次出现摇摆不定的时刻,这与 其本人的社会经历、政治背景和学术 生涯有着多方联系。
黑 白 纵 横 三 千 里
经 天 纬 地 一 点 通
四、我眼中的费正清
费正清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既要忠诚于学术,又要倾力为美国的 国家利益和现实政治服务,这不能不使他 陷入两难境地,也使他代表的“官学”不可 博 览 避免地要招致各方的批判。他的某些 “ 激进 群 书 学 ”之举也会引起右翼政客们的强烈的不满。 是若 为 烟 他的有些观点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很多自相 智 海 矛盾的地方,因而也招致了来自各方的批 化 入 评和责难。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三、费正清眼中的中国
费正清在中国生活期间观察到中国人精神 有一种顽固的模式,即道德可以取代法律。 他认为这是西方人要求在中国的获得 治 外法权的根源。费正清认为这是保守的儒家 知识分子代代相承的文化之根,觉得很难改 变。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契约精神在 民间的普及,中国人最终可以摆脱掉这种思 想的桎梏,摆正法治和道德的位置。
在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中国文化“既有传 统的遗产,又受西方的影响,他们相互交织 在一起” 。认定中国历史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 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 在费正清看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在 长期以来成功地占据了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 位,从而使中国社会保持极大的稳定。
二、作品品读
《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当近代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沿海寻 求贸 易机会时,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对 外部世界表现出惊人的惰性,它闭关自 守,排斥一切外来势力。为此,费正清 强调,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 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进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