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门学包括高等数学、高等政治学、高等地理学等专业课程,学生从中
选学1——2门,三年完成。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恢复。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 (2)改革科举制度 • 百日维新的又一教育举措,具体规定为废除《四书》考 试中的八股文,改试策论,并开设经济特科,分内政、 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诸科取人。虽在变法失 败后一切复故,但对科举考试产生了冲击。
自然科学的传授。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办学方
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突破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模式,培养 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才,客观上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因素。
2.洋务学堂的兴办
• (1)洋务学堂的举办与类别 • 继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农民革命运动冲击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两派——
学制雏形。此外,梁启超等人1897年在上海倡设经正女学,虽存时间不
长,却是中国人自行创办的最早女子学校。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 (2)举办学会、发行报刊 • 1895年康有为等在北京发起创办《中外纪闻》,同年末北京 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相继成立,《中外纪闻》改名为《万国公 报》与上海创办的《强学报》分别作为两会的会报。之后,各 种学会、报刊如雨后春笋,如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严 复在天津办《国闻报》等。各地的学会通过集会、演讲、出版 书刊等形式宣传维新思想。民众性学会报刊的创办,不仅利于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 (1)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 康有为认为科举考试注重以八股取士,造成所选拔的官 员不会应变、不会实事,中国政府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 利实源于此。他以治病为喻,将变科举比为‚吐下而去 其宿疴‛,兴学校比为‚补养以培其中气‛,设想在学 校逐步推广的同时废除科举。在《请开学校折》中还设
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作为第一批洋务学堂,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教育的开端,不仅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增设自然科学课 程,科学教育列入我国教育制度中,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洋务学堂的兴办
• (2)福建船政学堂 • 作为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由闽浙总督在左宗棠奏请经船政局大臣沈葆桢 操办,于1869年1月正式开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培养舰船驾驶和制造人才 的学堂,分前后两学堂,前学堂由法国人任教,学习法文,培养能设计造船 用零件和整船设计的人才,课程分为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学科的基本课 程和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操纵等内容的实践课程。后学堂由英国人任 教习,学习英文,培养驾驶和轮机技术人才;分驾驶和轮机两个专业,课程 也分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1862年2月,前学堂又成立绘事院和艺圃,分
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败。第三,实行思想钳制,
大兴文字狱。清末教育的腐朽、空疏、无用、无实,学 术思想的封建专制主义,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的腐朽与 衰落。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 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时,地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与改革派, 改革派是一批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上,以龚自珍、
一宗旨。‚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基本方针,贯穿在其实践过程的
每一环节。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 (2)张之洞与《劝学篇》 • 张之洞,直隶人(今河北),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他的主要教育活动分为三 个方面:第一,整顿封建教育。第二,兴办洋务教育,兴办洋务学堂。第三, 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参与拟定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国家法定学制。 《劝学篇》系统阐述‚中体西用‛思想,迎合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需要, 经朝廷倡导,广为传播。《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主旨则为‚中体西用‛。 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尤
1881年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第三
类,技术学堂,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福州福政学堂训练制 造及驾驶轮船的人等,培养会使用、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
2.洋务学堂的兴办
• (2)京师同文馆 • 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是从 清族亲贵中选取的13、14岁少年。初创只有英文馆,后又增设法 文、俄文馆、天文算学馆、德文馆、东文馆等。1900年八国联军 侵华时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在课程上,外国语居于首 位,还另设其他。它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控制,学校经费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 由外国人掌管。同文馆具有封建性,是清政府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
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解体起了某
些促进作用。但它只是简单拼凑中学西学,(如严复所批判: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并未涉及中
国文化传统和政体的改造,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01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02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03
康有为的无条件坚守。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
史为新学‛,尤重西政、西艺。学习西政着眼于当前急用,学习西艺着眼于 长远。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 (2)张之洞与《劝学篇》 • 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 偏废‛。但体现在教育中,中学为主导,西学为工具:从大 处说,以中学保存国家、民族、文化之传统,从小处说,以
魏源为杰出代表。他们批评当时教育的腐朽,主张改革,学习西学。龚
自珍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批评科举制的流弊,认为已到 穷途末路,反对空谈心性和沉醉于繁琐的考据之学,呼吁从中脱离出来,
研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以求救世。魏源认为必须革除社会两
大弊病‚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虚‛,培养人才主张务实求实,要有实 际本领和能战斗的能力,他在近代教育思想史上的贡献,更表现在他提
行的必然夭折。但他们接触西方文明,学到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
识,成为一批新型知识分子,是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
3.留学教育的起步
• (2)派遣留欧 • 派遣留欧学生起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 其直接原因在于外国教习任期将满、考虑本国教习的现实需要。先有随 外籍教习同行的零星派出,后于1877年3月正式派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 欧学生,以后又派出几批。他们分赴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学习舰船 驾驶与制造,也有转学社会学科。他们学成归来后,将中国近代军舰制 造技术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并涌现出一批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将领。洋 务运动中的两次留学生派遣是中国教育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中学固人根底、端人识趣,然后以西政、西艺补中学之阙。
因此‚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二者都不可或缺,缺一 都会有祸害。在‚中体西用‛原则下,还进一步论述了留学
教育、学校课程、学制设想、科举改革、教师培养等方面问
题,实际上提出了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 ‚中体西用‛观主张在不改变中国故有的道德、政体、思想 学说前提下采纳西学,是应对顽固派的策略,也在此旗号下 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教育乃至部分社会制度,对传统教育在制
顽固派与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出于‚自强‛目的,中国进行了近代第
一次社会和政治改革,即洋务运动,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自强‛到‚求富‛,洋务教育从此起步。洋务教育以学习西方为追求,包括举办 学堂、派遣留学生和教育观念的部分转变等方面,中国近代教育由此开端。洋务学堂 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主要有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 文馆,1863年设上海方言馆,1864年广州同文馆等,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 译人员。第二类,军事学堂,主要有1866年福州福政局附设船政学堂,训练水师人才,
宣传变法,尤其意味着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向民众传播普及,
与开办新式学堂相辅相成。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 (1)办京师大学堂 • 这是百日维新中一大教育举措。变法中梁启超受命草拟《京师大学堂章 程》而获通过。《章程》对大学堂的性质、宗旨、课程、入学资格、学 成出身、教师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和使用等都做了规定,规定大 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堂依据 ‚中体西用‛的原则设置了溥通学(基础)和专业学(专业)两大课程。 溥通学(基础)包括经学、理学等基础课程。学生年龄若在20岁以下必 须从英、法、俄、德、日语中任选一门,共三年完成,后进入专门学。
别培养绘图人员和舰船技工,艺圃实际上是在职培训学校,开中国近代职工
在职培训先声。船政学堂从开办到1913年改组,在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长, 共培养学生510人,为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
3.留学教育的起步
• (1)幼童留美 • 1870年,曾国藩、丁日昌等据容闳建议获准,确定留学方案:选派幼童 留美每年30名,分四年共120名,学习年限15年;在东南沿海地区考选 12——16岁之间、有一定中学根底的聪慧幼童派赴美国;幼童在美仍须 兼学中学,派出随行中学教师督教;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主持管理留美幼 童大小事务。幼童到美后,大多成绩优异,但守旧实力借幼童该穿西装、 剪辫子等攻击留学。1881年7月,清政府全部撤回留美幼童,他们大多 未完成学业,十分遗憾。培养方式与目标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决定了此
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主张,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增补而成《海
国图志》,是我国一部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 作,成为‚中学与西学‛之争的开端。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 教会学校的举办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进入中国后利用不平等条约,侵犯 我国教育主权的显著标志。早在1839年11月,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
中外教育史之中国近代教育
2016-2017-1
1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C
ONTENTS
2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目 录
3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01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02
洋务学堂的兴办
03
留学教育的起步
04
“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 《劝学篇》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国传统教育的动摇是不可避免的。封建教育日益腐朽没 落,表现在:第一,科举制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清末 科举流弊百出,已不再适应选士的需要了。第二,官学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05
严复的教育思想
06 07
清末的留学教育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 (1)举办学堂 •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蓬勃发展,教育成为宣传维新、培养人才的重要 手段。维新教育主要包括兴办学堂和办学会、报刊等方面。体现维新精 神的学堂主要有两类。其一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的学堂,著 名的有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和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湖 南时务学堂。其二为对洋务学堂有所突破的新式学堂,如盛宣怀于1895 年和1896年分别在天津、上海创办的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两所学校 最早采取西方近代学校大、中、小学三级体系,相互衔接,已显出近代
其经验和教训都很丰富,对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功绩不可磨灭。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主张引起了争议。保守派固守传统,抵制西学;洋 务派相对开放,在承认中学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肯定西学的辅助和器用 价值。从19世纪60年代起,就有学者借助中国传统的体用、本末等哲学 范畴论述中学与西学关系。1861年冯桂芬曾提到‚以中国之论常名教为 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90年代,这一思想更多为人接受,并逐 渐明确表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郑观应‚中学其本也,西学 期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系统论述这
念英国传教士马利逊在马刺甲开设英华学校,以传基督教,在澳门创办
一所小学叫马利逊学堂。这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学校。鸦片 战争以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传教士大量进入,开始兴办教会
学校。从1842——1877年,基督教共创办学校350所,5975万人。列强
开办的学校,一般规模较小,级别较低,一般为中等以下学校,并十分 重视女子教育,一开始便创办女学。在课程上,除学习圣经外,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