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的意思

合集下载

枫叶正红的诗句

枫叶正红的诗句

枫叶正红的诗句:
1、江陵愁望寄子安。

唐,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2、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听流人水调子。

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5、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宋代,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6、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宋代,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

淡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

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

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

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听流人水调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前言】《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全诗通过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注释】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分付:即发付,安排【翻译】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鉴赏】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分付”即发付,安排意。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

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学习资料

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学习资料

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鉴赏诗歌意象练习题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昭君怨南宋•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5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迟日:指和煦的春日。

这首宋词的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秋海棠袁枚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

(4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泊歙浦 [宋]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听流人水调子①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析首句中三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4分)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红叶的诗词 描写巫山红叶的诗词

红叶的诗词 描写巫山红叶的诗词

红叶的诗词描写巫山红叶的诗词1.江陵愁望寄子安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2.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听流人水调子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5.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宋代:蒋捷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6.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宋代:苏庠枫落河梁野水秋。

淡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

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7.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宋代: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宋代:晏几道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

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

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9.枫叶宋朱淑真江空木落雁声悲,霜入丹枫百草萎。

蝴蝶不知身是梦,又随春色上寒枝。

10.泊唐栖寺宋释行海飒飒寒声折苇风,唐栖岸下泊孤篷。

白头不见颐山老,寂寞门前枫叶红。

11.铜陵江上宋王之道枫叶霜余霞灿烂,苇药风起雪纵横。

铜陵江上秋容好,两绝新诗取次成。

红叶诗句红叶诗句红叶诗句如下红叶的诗词:1.一重山红叶的诗词,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2.万花都落尽。

一树红叶烧。

谁怜惟薄力。

添与江山饶。

3.袅袅兮秋风红叶的诗词,洞庭波兮木叶下。

4.秋风起兮白云飞红叶的诗词,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5.秋风萧瑟天气凉红叶的诗词,草木摇落露为霜。

6.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作者:巩本栋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02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送别朋友辛渐的一首七言绝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口耳相传,极为流行。

早在王昌龄生活的盛唐时代,这首诗就广泛流传了。

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里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

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冬日里,相约酒楼,听歌妓唱曲,并悄悄商定,歌女们唱谁一首诗,就在墙壁上记上一笔,谁的诗歌唱得多,谁就优胜。

结果,歌妓唱的第一首诗,就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唱的数量最多的,也是王昌龄的作品。

可见其在当时诗名之大。

这个故事后来也很有名,叫作“旗亭画壁”。

王昌龄(694?—756?)是盛唐时期一位极有才华却仕宦坎坷的诗人。

他出生于京兆府万年县,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市。

家境贫寒。

早年在家乡躬耕读书,对下层百姓的劳苦多有了解。

年轻时曾漫游北方和西北边塞,扩大了眼界,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

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其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

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雄奇豪迈,高浑自然,就多是那时写的。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他进士及第,官授秘书省校书郎。

二十二年(734),又通过了朝廷特别举行的博学宏词科考试,改官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

然而,接下来等待着他的,却是一贬再贬。

大约开元二十六七年(738—739),先贬谪岭南,虽然时间不太长,二十八年(740)北还,不久调任江宁丞(今江苏南京。

县丞是县令的副职)。

但到了天宝年间,他再次被贬,远迁龙标(今湖南怀化南)。

李白闻讯,写下了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流人水调子古诗翻译

听流人水调子古诗翻译

听流人水调子古诗翻译
原文: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唐代〕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翻译: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注释:
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1.杜鹃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绕时,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

是悲思、哀苦的载体。

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无题》)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秦观《画堂春》)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

(顾况《忆故园》)杜鹃啼后归舟发,只有春愁满载还。

(郑思肖《怀归》)2.湘竹诗词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泪竹)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思。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岑参《秋夕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杜鹃声公公似哭,湘竹斑如血。

(白居易《江上送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李商隐《泪》)湘竹几时休染泪,楚旌终日自摇风。

(刘筠《送客不及》)3.碧血源自苌弘的传说。

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

(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

(孟亮揆《于忠肃墓》)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蒋士铨《梅花岭吊史阁部》)4.巫山云雨源于远古先民“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原始观念,其含义是男女幽会。

亦写作云雨巫山、阳台云雨、云雨等。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行云行雨,非花非雾,为谁来为谁还去。

(贺铸《鸳鸯语》)相逢相笑今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

(刘禹锡《有所嗟二首》)岂知为云为雨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李商隐《深宫》)5.哀猿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

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

(杜甫《九日》)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

(王昌龄《卢溪别人》)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刘禹锡《竹枝词》)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孟浩然《登万岁楼》)6.陇头流水陇水(陇坂)意象是以思乡为意蕴,写征人的流离之苦,思归之痛。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诗歌意境题

诗歌意境题
(2)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夜色降临、旷 野辽阔的湘江秋景图(3分)。
西塍废圃 (宋)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 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4分)
(3)蟋蟀、蝉儿虽鸣叫于秋日,叫声宛转悠扬,充 满生机(1分);玉簪花儿虽已零落,却仍能散发阵阵香 气,清新怡人(1分);野塘中虽只有秋荷,但“留与游 鱼盖夕阳”又让其充满了温情,夕阳的一抹红色,也 给整幅画面笼罩了一层暖色(“温情”或“暖色”, 意对即得1分):可见,虽是“废圃”,但“废而不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 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 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 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2)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3分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分)
(1)(2分)①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 冰像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 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
南海旅次 曹松①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2)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2)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 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 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的意思“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词作品《听流人水调子》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释】
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翻译】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赏析】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
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所谓“解不出”。

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
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

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