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域下的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株洲市高职教育发展为例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株洲市高职教育发展为例作者:贾湘琳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3期贾湘琳(湖南软件职业学院发展规划处,湖南湘潭 411100)摘要:株洲市五大高职院校对接株洲优势支柱产业办学,在多样化人才培养、区域和企业的重大项目研究建设参与、优质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成效显著。
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株洲的高职教育仍然需要在层次上进一步加强纵向衔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通过“城区一体化”建设加速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优化整合专业形成各高职院校的差异化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人才培养;校企融合;差异发展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7)03-0087-05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
株洲市的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办学水平较高、办学特色突出,有首批国家示范院校,也有省级示范院校、卓越校。
随着株洲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实施,株洲职业教育初步实现城乡高度统筹、结构布局优化、办学模式创新、体系基本完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株洲职教大学城(简称职教城)成为株洲“城市名片、两型典范、发展引擎”,株洲成为“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逐步奠定“北有天津,南有株洲”的职教发展格局。
株洲是长株潭城市群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城市,经过60年的创新与积淀,已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等产业集群。
在2014年8月发布的《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4-2017)》中,确立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汽车等五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提出要把轨道交通打造成全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也是湖南的第五个千亿产业[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人才资源。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备受到各界关注,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之一,旨在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深化投资合作、共享发展机遇,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国际化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中国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其经济发展,而高等教育正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高校合作研究的必要性1. 人才培养的需求2. 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高等教育合作,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3. 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的有利。
三、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地拥有众多高等院校,人才储备丰富,但目前各地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分互认问题由于各地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不同,学分互认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合作的障碍之一。
2. 人才流动不畅目前粤港澳三地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并不十分顺畅,学生和教师在各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机会相对较少。
3. 研究合作不够紧密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合作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各地高校之间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
四、促进高等教育合作的对策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各地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高校间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的便利性。
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高等教育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动力因素,因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是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只有协调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为了实现共同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融入到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引言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为适应此变化,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以较大幅度增长。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到底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教育对于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得到各个地区的重视。
我国正处在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阶段,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全社会的共识,更是全面建设小康会的需要。
本文将分析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带动。
一、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1、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增加了社会知识存量。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占有和递增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人才的竞争和占有,也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国家、地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培育各种所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从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高等学校最为密集,人口综合素质最高的地区。
在这些省市,高等教育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了技术支持,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更显示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
不难看出,高等教育发达,人口素质高是这些省市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困境与突破路径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困境与突破路径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5)2.1 “双一流”建设高校 (6)2.2 产教融合 (7)2.3 新制度经济学 (8)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 (10)3.1 政策梳理与分析 (11)3.2 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12)四、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 (14)4.1 制度化不足 (15)4.2 资源配置不均衡 (16)4.3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困难 (18)五、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的突破路径 (19)5.1 完善制度环境 (20)5.2 优化资源配置 (21)5.3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研究总结 (25)6.2 研究展望 (26)一、内容描述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制度环境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要困境,并探讨其突破路径。
制度化不足:现有制度安排未能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的需求,导致高校在推动产教融合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资源配置不均:受限于传统科层结构的束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分配往往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信息沟通不畅: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导致双方难以及时了解彼此需求,从而影响产教融合的效果。
需求对接不精准: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针对以上困境,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突破路径:完善制度环境: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高校产教融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经济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泛化研究
0 2 世纪9 年代 以来 , 0 在经济学领域 , 制度变迁理论
都可能造成大脑左右半球发展 的不平衡 。保加利亚科 学 家乔治 拉 扎诺夫综 合 了生理学 、心理学 、医学 、 者 乐、 教育等学科 的研究成果 , 并合理借鉴 了印度瑜咖功 和我 国传统医学 的一些理论 ,研究出一种利用音乐和 调 整呼吸 节奏 开 发 大脑学 习能 力 的方法 。与 常规 教 学 方法相 比, 它能使学生学到比以往多几倍的知识。在我 国, 上海卢湾 区教育学院也曾进行过这样的实验 :他们 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 , 其中一组在教英语时选用 了 舒曼 、 、 巴赫 奥芬巴赫 、 门德尔松等一些古典音乐家的作 品, 以及一些较幽静的轻音乐作品伴随教学 , 并注意了乐 曲的曲调与课文情景的结合。 学生在朗读课文、 抄写单 词 和词组 , 以及对话 、 做课文练习和测验时 , 也有这些音乐 伴奏。而另一组学生则仍采用正常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 教学。 结果发现每次进行学习测验时, 有音乐伴奏的一组
失敖货 0 年 号 旬 科加 5月 上 刊 8
经济视 角下 中国高等 教 育制度的“ 化 ” 究 泛 研
刘 燕楠
(河南大学 , 河南 开封 47 0 1 5 )
摘 要 : 中国高等教 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 关 键 的转型期 , 它需要 对高等教育 内部和外部进行积极 的 改革和调 整。教 育制度 的 变迁促使 高等教 育规模 向“ 泛 化” 大众化) 发展 的同时也 出现 了与正面导向相悖的 ( 负面效应。因此 , 打破 高等教育制度的“ 单一性”对高 、 等 教 育 实施 “ 化 ” 结 构调 整 、 泛 的 以广泛 的 梁道 和 多元 的模 式 来推 动教 育发展 和 制度 变迁是 高等教 育摆 脱 困
基于终身教育视域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研究
基于终身教育视域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重要的教育理念。
随之而来的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转型。
本文将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进行研究。
首先,从教育视域来看,终身教育强调个体对教育的永久需求,而不仅仅是在青少年时期。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成年人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该更加灵活多样,以适应成人的需求和学习风格。
这意味着成人高等教育需要拓宽学习途径,提供线上学习、远程教育、夜校等多种方式,使成人学习更加方便。
其次,从课程设置来看,成人高等教育转型需要更加关注实用性和个性化。
成人学习的目标通常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因此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
同时,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成人高等教育可以提供定制化的课程,根据学员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让学员能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再次,从教学方法来看,成人高等教育需要更注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
与传统教育不同,成人学习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知识。
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该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引导学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从师资队伍来看,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加强师资培养和专业素质提升。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与传统教育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能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终身教育视域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转型需要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
只有不断满足成年人的学习需求,提供贴近实际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培养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财会专业转型研究
2023年7月第26卷第13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Jul.,2023Vol.26,No.134 结 论在ERP企业运营模拟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特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直诚信的职业价值观。
通过改革,争取实现培养富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企业管理人才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1]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2]彭雪.“线上实训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初探:以《ERP 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J].法制与社会,2020(14):194-195.[3]王小杨,李乐婷,陈晨.基于OBE理念的ERP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21(13):136-140.[4]余建国,冯梅琳.基于超星一平三端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ERP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5):115-119.[5]石鑫岩,王海燕,韩海轩,等. ERP沙盘实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博弈论视角下河套学院ERP沙盘实训课程教学对大学生契约精神培养[J].智库时代,2020(8):252-253.数字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财会专业转型研究梁毕明(吉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长春 130117)[摘 要]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给财会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探究数字经济发展为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目前高等教育财会专业发展的状况与问题,为高等教育财会专业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转型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等教育;财会专业;转型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3.057[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3-0199-040 引 言数字经济时代对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及财务管理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财会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付锐(1982-),女,汉族,河南林州人,本科,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㊂高等职业教育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路径研究付㊀锐(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林州456550)摘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㊂然而,在现实中,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面临种种问题,如办学定位模糊㊁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不匹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㊂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㊂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路径策略,旨在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㊂关键词:职业教育;地方经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4.0030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日趋重要,而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其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凸显㊂因此,探讨并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路径,对于促进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㊂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当前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㊂1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1.1㊀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本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需求,将培养目标㊁专业内容及教学方法与之高度一致㊂但现实情况却显示,众多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观念影响,致使其办学定位显得不够精准㊂尽管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明确,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㊂一方面,其培养目标仍停留在传统的 专业知识+技能证书 的简单组合阶段;另一方面,尽管院校从师范类教育向职业类教育转型,但在办学理念上,仍然难以完全摆脱师范教育的束缚㊂这种思维模式使得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与地方经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难以实现与企业㊁社会的深度融合㊂1.2㊀专业布局特色不明显专业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其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高职教育的品质㊂专业设置应当高度匹配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趋势,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㊂然而,受制于多种因素,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表现出不适应地方经济结构变迁的趋势㊂其专业设置中所体现的特色不足,更多的是遵循传统模式,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㊂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显得陈旧,与当前地方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的需求相去甚远,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过剩㊂此外,部分学校的培养规格过于单一,缺乏层次感,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途径受到限制㊂在实际的学校运作中,应当重视地方产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及时的专业调整和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㊂1.3㊀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旨在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满足社会和工业的需要㊂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固守传统,未能切实应对地方经济的多变性和复杂性㊂这种固守往往体现在未充分整合地方行业资源㊁未与当地企业达成有效合作等方面㊂这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的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鸿沟㊂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社会和经济培训合格的人才㊂若高职院校不能及时调整与更新其培养模式,学生很可能会在毕业后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㊂1.4㊀建设内容和方式过于单一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高职院校在为地方经济服务时往往表现出较为单一和有限的策略㊂当前,多数学校仍以传统的方式,如输送毕业生㊁提供专业培训等来回应地方经济的需求㊂这种单一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够带来一定效果,但长远来看,其对于地方经济的实际贡献有限㊂此外,为了真正服务于地方经㊃7㊃济,高职院校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如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㊁持续教育等,以满足地方企业和行业的深度需求㊂1.5㊀忽视地方产业的需求尽管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值得骄傲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在实际应用和转化上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㊂当前的研究环境过于强调成果的产生,而忽视了其与地方产业的实际连接㊂此外,很多教师和研究人员更注重论文发表㊁著作出版和奖项申报,而忽视了科研成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价值㊂这种倾向导致了高职院校在科研上的努力与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㊂为了真正做到科研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需要更加关心地方产业的需求,并努力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㊂2㊀高等职业教育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路径2.1㊀明确高职教育目标,塑造独特职教特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㊂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高职院校应明确其培养目标并强化自身独特的教育特色㊂高职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提高生产实践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更应注重对组织领导及执行者的全面培训㊂这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综合技能,还要具有实践经验,以适应地方经济的真实需求㊂因此,高职学校应秉承 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办出特色 的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㊂为实现教育卓越并助力地方经济,高职院校需根据自身的资源㊁条件和优势,确立其教育特色㊂这包括在招生宣传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㊁课程架构和职业发展指导等多方面,充分展现学校的特点和优势,以增加学校的影响力㊂另外,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也是确定培训目标和塑造教育特色的关键㊂地方政府和企业作为直接受益者,对学生的培训需求有着深入了解㊂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之合作,如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或邀请行业专家为学生设计技能培训㊂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提升水平,还能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㊂2.2㊀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决定了人才的需求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地方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㊂首先,针对地方经济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应主动开设与之匹配的特色专业㊂例如,当地若以眼视光技术产业为主导,则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技术专业,如眼视光技术㊁物流管理等,为相关企业输送合格人才㊂此外,对于已有的旅游管理㊁机电一体化㊁铜加工等关键专业,也应根据地方政府的产业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这些专业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㊂其次,传统学科的升级改造也是专业设置的关键环节㊂高职院校不能单纯地依赖新专业的开设,而应将重点放在对现有学科专业的升级和改造上㊂例如,可以在商务英语专业中融入地区的旅游文化知识,确保学生在学习传统学科的同时,也能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㊂最后,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是确保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匹配的关键㊂企业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关于市场人才需求的宝贵信息,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专业设置的过程中,确保学校的教育培训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完全匹配㊂例如,上海雄博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与鹰潭市政府合作,在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眼视光技术专业,为公司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㊂2.3㊀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策略2.3.1㊀实施 2+1 人才培养模式2+1 模式明确了高职学生的培训和实习路径㊂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第三年则进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与实践,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快速适应工作环境㊂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运用所学知识,更有助于他们更快地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对于企业而言,也有机会对人才进行提前培育和观察,确保其后续投入的员工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㊂2.3.2㊀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提供了更加紧密的合作机会㊂此模式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由用人单位明确提出所需人才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与高职院校共同设计培训方案㊂该模式既提供了明确的培养方向,又确保了人才培训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㊂比如,某学院与移动公司合作,为其定制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方案,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投入到移动公司的工作中,实现了教育与生产的无缝对接㊂2.3.3㊀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强调的是校企合作的深度㊂这不仅仅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还包括企业直接参与教学,或者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研究㊂这种模式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㊂如工业园区附近的学院,可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与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比如短期的实习㊁共同研究㊁项目开发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就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其后㊃8㊃续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㊂2.4㊀拓展合作领域,提供多维度的服务支持2.4.1㊀为企业进行员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员工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在不断更新㊂因此,定期为员工提供培训变得尤为重要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经验,为地方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员工培训服务㊂例如,针对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发展,高职院校可以提供专门的短期培训课程,帮助企业员工快速掌握关键技能㊂此外,针对企业的特定需求,学校还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培训课程,确保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㊂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其实际需求,定期更新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始终与时俱进㊂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高职院校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㊁实用的培训服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㊂2.4.2㊀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及学历提升教育为满足企业和员工对于持续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提供学历提升教育服务㊂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提升自己的学历,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㊂此外,随着职业资格认证在招聘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资格考证培训㊂这不仅可以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还可以为地方经济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㊂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地方企业合作,提供专门的资格考证培训课程,帮助员工快速掌握考试所需的技能和知识㊂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企业员工提供学历提升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业能力㊂2.5㊀加强科研活动,提供技术支持高等学校具备丰富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能够助力自身的科研工作和教育进程㊂为应对当前高等学校科研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首先应确立科研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㊂该观点主张科研与地方经济㊁社会发展㊁行业需求相结合,确保研究内容既与学校的学术发展相符,又能满足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㊂以此为出发点,不仅能促进学校科研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还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㊂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背景㊂高等学校应深挖这些特色,结合地方的经济社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㊂例如,地处山区的学校可开展与生态旅游或农业相关的研究,而工业发达地区的学校则可致力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㊂此外,学校也应加强与地方政府㊁企事业单位㊁农村和社区的合作,深入了解其需求,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㊂高等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师资队伍开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的研究㊂同时,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如实验室㊁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确保科研活动得到充分的支持和资源保障㊂例如,学校可以考虑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旨在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㊂3㊀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策略和建议,助力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㊂通过明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㊁确保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㊁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法,可以进一步强化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㊂这不仅对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更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㊂未来,期望高职教育能够持续地创新与完善,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共同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㊂参考文献[1]程莉娜,蒋珏.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路径 以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08):184-186.[2]沈霞,范尧明.服务地方经济视角下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以高职院校纺织专业为例[J].纺织报告, 2020,39(05):54-56.[3]陈亚军.陕西省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11):23-26.[4]涂清芳,程震,姜自红,等.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7(01):281-282 +286.[5]薛亨微.高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2015(06):73-74.[6]向彦.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5,15(01):31-34.[7]周蓼蓼.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共生发展研究 以高职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1):14-18.㊃9㊃。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扩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现代营销上旬刊2024.05一、引言高等教育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提供基础,其扩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得以培养出来,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这些人才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数字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高等教育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高等教育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数字经济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关注高等教育扩张在规模、层次结构和质量方面对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并分析数字经济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高等教育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并探讨数字经济如何影响这一关系的方向和强度。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高等教育扩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核心途径,其持续扩张不仅显著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更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鄢杰等(2023)的研究深刻指出,高等教育通过系统培养,使更多人掌握专业技能和前沿知识,从而提升了个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此外,高等教育扩张也催生了大量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些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进而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扩张无疑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扩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粤港澳大湾区是指中国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7千万。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旨在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推动经济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高等教育合作是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合作将在推动区域内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现状: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等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些高校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合作,如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
高等教育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2.存在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各高校之间合作程度不够深入、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人才流动不畅等。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当地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可以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促进人才融通和科技创新。
通过高等教育合作,可以实现师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和实践基地共享,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可以促进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教育理念的碰撞和交流,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经济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益研究
【 金项 目】吉林 省教 育厅 “ 基 十一 五” 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教育投入 保障机制研 究” “ 阶段 性成果。
一
2 — 5
商业经济
第S AN E JNG I o4 2 1 H GY I J N ..O 2
2 ∞5 1 5 6 7 6937
高等教育经 费的投入 ; 确立教师的教育 主体地位 , 建立有效的培养和使用人才机制 ; 构建合理有效 的 多元化 高等教育投融
资体 系, 而提 高高等教 育投入 产 出效益 , 从 促进我 国高等教 育繁 荣发展。
【 词】 高等教 育; 关键 资本投入 ; 劳动投入 ; 投入产 出效益; 结论 ; 建议
“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益”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 是
指高等教育投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是将教育视 为生产或经济活动而出现的研究范畴。
【 收稿 日 】 020—9 期 21—31
以来 ,我国不断健全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及保证
教育经费稳步增长的机制 ,高等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了多渠道经费筹措的新格局。2 5 0 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
状况 表现如下 :
对 于高 等教 育产 出在定 性 上 主要有 以下 几 种观 点 :
一
是产品观。认为高校的产出是人才 ,高校的产品是学
( 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概况 一) 资本和劳动投入总量均大幅度提高 。 并且资本投入 增幅远高于劳动投入增幅。20—09 , 05 20 年 我国普通高等 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从 17. 亿元增加到 89 . 亿 52 9 7 36 3 4 元, 年均增幅达 5 %, 2 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
分, 高校对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产品,向社会提供学生产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近年来,高等教育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时也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通过提供广泛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高等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创新和领导能力的能力。
这些能力使他们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优秀的专业人才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其次,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
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了提升社会地位和获得更好福利的机会。
教育程度越高的人通常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此外,高等教育还培养了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高等教育还促进了创新和科技进步。
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前沿科研的重要任务。
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和知识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创新成果的转化,为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最后,高等教育还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高等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培养了社会各界的精英和领导者,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氛围,推动了学问的繁荣和创造力的培养,对社会的文化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高等教育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创新动力,还对个人的成长、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公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和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将探讨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正文中,将分析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最后探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影响因素。
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加深对该关系的认识。
在将对研究进行总结,提出未来展望,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促进双方的发展与协同。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影响因素、案例分析、结论总结、未来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往往与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密切相关。
深入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对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理解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探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从而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人才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区域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的需求分析
C h i n a u n d e r t h e v i e w o f n e w i n s t i t u i t o n a l e c o n o mi c s . An d h o p e o u r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c a n g u i d e o u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i t o n s t e p i n t o t h e h e a l t h y d e v e l o p me n t mo r e r e a s o n a b l e a n d e f f i c i e n t .
更高 的制度 对低 效制度 的替代过程 , 旨在提 高效率 , 最大
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 , 最 小 限 度地 限 制人 的 需 要 。 1 . 2 制 度 变 迁 需 求理 论 制 度 作 为 一 种 公 共 产 品 ,其 需 求 曲 线 也 具 备 公 共 产 品 的特 征 。 仿 照 公 共 产 品 的 需 求 曲 线 ,我 们 简 单 地 “ 绘 制 出 制 度 的 需 求 曲线 , 见图 1 。 假 定 社 会 中 只 有 A、 B两 人 , 他 们 是 某 制 度 的 需求 者 。 其 中 , A
人 与人 之间发生经济 关系、进行 交易活 动的某种 特定 方 低 技 术 的和 再 生 的 非 人 力 资 本 形 成 的 需 要增 加 。 … … 随 着
式。 制 度 变迁 则 是 指 创 新主 体 为 实现 一 定 的 目标 而进 行 的 人 类 生 活档 次 的 提 高 , 人作 为生产 的一个要 素 , 在 获 取 工 制 度 重 新 安 排 或 制 度 结 构 的 重 新调 整 。 它是 一 种 社 会 效 益 作 方 面 需 要 更 大 的 平 等 , 尤 其 是 对那 些 高 技 术 的 工作 。 ” ④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研究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研究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也推动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改革。
本文通过对数字经济理念的提出进行概述,总结数字经济背景下社会生产的特征,结合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发现数字经济所呈现的社会生产方式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基本一致,分析历次工业革命期间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发生的转变、探索数字经济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契合点;让我们以数字经济背景探寻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职教育;改革引言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渐深入。
高职院校应紧抓这一时代机遇,加强对数字经济时代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积极做好基础教育单元教育改革,有效将数字经济时代部分大数据技术内容应用于职业人才教育培养,使高职院校能充分保持教育先进优势,提高高职院校实际教育水平。
1高职教育理念的理解所谓“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而高职教育理念可做如下界定:它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
从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理念不是指一个单一的含义,而是多层次的一个复合概念。
首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就包含有对高职教育整体定位的思考。
当前,它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高职的“高”要求我们培养具有较高政治觉悟、较高知识储备,较高技能水平、极高工作适应性的高素质人才;高职的“职”也是它区别于义务教育、中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代表着专业性,体现了教育过程中对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的要求。
其次,“高职的教育思想、观念”则是具体指引我们如何培养合格人才的灯塔。
从培养模式的改革到教学措施的变化,高职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时刻引领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步伐。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
WORLD \ 公关世界 71P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复合型技术技能支撑的重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高职教育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技能人才供给数量短缺,且人才供给的层次与质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1]。
为实现人才供需领域动态平衡,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问题势在必行。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
在山东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亟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配性,从而以高职教育的溢出效应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在协同理论视域下,结合山东省“十四五”规划要求及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数据,从多角度对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配性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完善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高职院校区域布局、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效益、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一、文献综述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多数学者认同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促共进的正相关关系,并分析了高职教育或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问题。
王伟等(2017)[2]通过对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均能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相对教育规模而言,教育质量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吴楟君等(2016)[3]以粤西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数量不足、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数量过剩;刘晓等(2020)[1]基于“发展型式”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应以产业结构、市场需求、产业技术作为逻辑出发点,从产业目录、产业空间布局等五个方面形成对接;张传娜(2021)[4]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带来了资金支持和就业岗位,而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人才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李博文等(2021)[5]基于协同理论,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切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与经济总量不相协调、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院校分布与产业分布不匹配和培养层次与产业层次不相适配;王军(2021)[6]认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利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出东莞市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72%。
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关键资源。
高等教育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还培养了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他们在科研、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增长。
例如,科研院所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常常成为创新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次,高等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高等教育的培养,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得以提升,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高素质教育,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水平,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优化。
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
再次,高等教育拓宽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视野。
高等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改革机会。
例如,很多高校培养的企业家精神学生,通过创业活动推动了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
此外,高等教育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消费拉动的作用。
现代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消费市场,学杂费、学费、住宿费以及各种学习用品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产业链。
这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高等教育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服务产业体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还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扩大了人们的思维视野,促进了市场的消费增长。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高等教育投资是指个人或机构为了获取更高的教育水平而投入的资源或费用。
由于高等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研究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影响高等教育投资的因素。
从个体层面来看,受教育者的个人特征是影响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受教育者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就业前景等个人特征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女性在选择高等教育时更倾向于选择文科类专业,而男性则更多选择理科类专业。
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教育水平也会影响个体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意愿和能力。
就业前景也是很多人选择高等教育的重要考量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也是影响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如政府政策、劳动力市场状况、收入分配等都会对高等教育投资产生影响。
政府投资教育的力度和政策导向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劳动力市场状况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人更倾向于通过高等教育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提高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收入分配不均也可能导致高等教育投资的不公平现象,一些家庭背景较好的人更容易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制度环境也是影响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
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政府管理机构、学校评价机制等。
研究表明,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益,吸引更多人投资高等教育。
完善的学校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透明的政府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可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腐败现象。
文化价值观也是影响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意愿和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一些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劳动力市场对农业劳动者的需求较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较低程度的教育。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个体更倾向于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
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体特征、社会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路径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旧动能转换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进行研究与实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被寄予厚望,既是推动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也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够贴合社会需求、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等。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工匠精神是一种传统的职业精神,包括追求卓越、专注细致、追求完美等特质。
这种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育的重要素质之一。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具有以下必要性:1. 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新经济增长点的涌现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来支撑新产业的发展。
2. 提高国家竞争力。
国家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将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3. 发展产业技术。
工匠精神代表着对技术工艺的执着追求,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这种精神是培养一流技术人才的关键。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为了更好地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走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1. 完善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更加贴合产业需求,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技艺,培育工匠精神。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黑龙江省作为
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如何更好地发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作用,促
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结合的基础上,探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在区域经济中
的地位和作用。
2.探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高
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3.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经验,提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
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搜集和分析
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
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三、预期成果和实际意义
本文的预期成果包括:
1.系统分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
示共同发展的规律和内在机制。
2.提出适合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特点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为
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本文的实际意义在于:
1.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促进区域
经济可持续发展。
2.为其他地区和学者研究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视域下的高等教育研究
一、山西省经济发展与高校教育建设二因素关系研究
经济发展与高校教育建设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高等教育
促动经济发展和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又制约教育的
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及经济世界化下,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点,
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准确理解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增长
的质量与效果从根本上制约教育的发展: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
供物质基础。
教育的投资和经营能够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
过程。
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能够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
两部分。
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
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
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
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
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
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经
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
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
速度相适合,在数量上相协调。
国内生产总值和高等院校本科招生人数大体表现线性关系,为进一步
研究高等院校本科招生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之间的数量变动规律,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假设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为(Y),山西
省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招生人数为(X),能够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根据以上所得出的数据,分析其经济意义: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
本数据拟合较好,表明GDP对高校招生率有显著影响。
教育为经济发
展提供支持和培养人才,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
和支点。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动力和支持。
所以,高等教育的建设一
定要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合。
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资源、知识基础,并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的精神动力。
二、山西省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适合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我省应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以适合经济结构的转变。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因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普通高等院校在近些年实现了数量的增长以及规模的扩张,但是仅从数量和规模上难以实现高等教师发展水平质的提升。
所以要求我们需要在适度规模下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合理制定山西省的高校扩招政策;
(二)通过国家经费投入和社会融资力度,保证高等教育在现有规模下的健康持续运行;
(三)提升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素质及办学条件;
(四)增强高校产学研相结合;
(五)着力解决教育与社会就业的结构性失调。
经济视域下的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