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骚》传统

合集下载

《诗经》与“风骚”传统

《诗经》与“风骚”传统

《诗经》的艺术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
均属此类。
“兴“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一、《诗经》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 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国风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 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 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 深广的影响。
“风骚”传统
“风”指的是《诗经》里的《国风》,“骚”指 的是屈原创作的《离骚》。
“风骚”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 在某一方面领先叫独领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诗经》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的歌,共311篇。在先秦时 期称为《诗》,或者《诗三百》,西汉时 被尊称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 》的成书过程
王官采诗说 公卿献诗说 孔子删诗说
《诗经 》的写作内容
二、《诗经》的现实主义还表现为“赋”、“比”、“兴”独特 的艺术手法上。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 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 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 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 后世诗人的创作。

!古代诗歌散文 第一章 《诗》、《骚》传统

!古代诗歌散文 第一章 《诗》、《骚》传统

第一章《诗》、《骚》传统学习提示:《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影响甚大。

本章重点学习三个问题:《诗经》及其“六义”;屈原的人格力量与楚辞的诗学精神;《诗经》与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不只体现在文本层面或者说技巧层面,更主要的是确立了中国文学的精神传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追溯它的源头,我们自然会想到《诗经》与楚辞。

它们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学独具民族特色的诗骚传统。

第一节《诗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代表了国家意识形态,甚至被当作“谏书”。

但是《诗经》又是诗,具有诗体文学的艺术特征,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传统。

一、《诗经》的结集与流传《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因为它收录305篇诗歌,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包括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即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的一部分。

《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诗经》在先秦时期是音乐作品,所有的诗篇都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都说《诗经》可以入乐,是用来演唱的。

在《诗经》中,风是各邦国音乐,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歌。

《诗经》中作品的收集,历史上有“采诗”说和“献诗”说两种。

关于“采诗”说,见诸文献记载最早的当为《左传》。

《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之风骚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之风骚传统

四、婚恋诗
(一)代表 相恋与欢会:《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 《郑风·野有蔓草》等。
追慕与苦思:《周南·关雎》、《秦风·蒹葭》、 《陈风·月出》 、《郑风·子衿》等。 爱的受阻:《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婚嫁:《周南·桃夭》、《召南·摽有梅》等。 弃妇:《邶风·谷风》、《卫风·氓》等。
(三)内容
《生民》:讲述后稷诞生的神奇及他对农业的贡献。
《公刘》:歌颂周远祖公刘率部落从邰迁豳之事。 《绵》:写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其部落从豳迁岐山
的过程,这是周部落再次创建国家。
《皇矣》:记周文王伐崇、伐密的战争事迹。
《大明》:记载的是周武王牧野伐商的战绩。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 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 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 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 訏,厥声载路。
(三)《诗经》的时代: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 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四)《诗经》产生的地域: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 汉水、渭水流域。
(五)《诗经》的作者: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 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二)代表作讲析 卫风· 伯兮(节选) 伯兮朅(qiè)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骚传统

诗骚传统

诗骚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早期,诗与歌是融为一体的,诗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

后来,它们开始分离,各自发展,诗与歌则统称为诗歌。

诗歌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影响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那么,它的魅力源自何处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诗歌的“诗骚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诗骚传统”,亦称“风骚传统”,“风”、“骚”的代表分别为《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意蕴、鲜明的风格特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雄踞中国传统文化殿堂上座,堪称双璧。

欲明了中国古典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则不可不解读《诗经》与《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国风”,主要来自民间,其内容大多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的生活、生存状态,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诉求。

“雅”,分为大雅、小雅,作者主要是贵族阶级人物,诗歌的内容多为描写贵族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一是赞颂周民族祖先的历史功绩;二是歌咏统治者和描绘贵族阶级的豪华生活;三是抒发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与不满情绪。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指的是统治者及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其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之辞。

《诗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立足于社会现实,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反映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之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之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经楚辞部分1、风骚传统[诗骚传统]:“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

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风骚”传统。

2、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

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刺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4、采诗说: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5、制诗说:宗庙祭祀和燕享等仪式中的乐歌,应是乐官、或巫、史奉命创制的。

6、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7、四家诗:所谓的四家诗指的是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

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毛诗晚出,创始人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是四家诗中唯一的古文经学。

8、今文三家(三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莫道诗人尽平淡 一分《梁甫》一分《骚》--浅论陶渊明诗风的另一面

莫道诗人尽平淡 一分《梁甫》一分《骚》--浅论陶渊明诗风的另一面

新校园XinXiaoYuan摘要:诗以言志,陶渊明的一生,并非绝对的泯灭心志,忘怀世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自始至终心系家国,在看似平淡冲和的诗文中寄托着他的家国之思和慷慨不平之气。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身世的简介以及他的几首典型作品的分析,阐明陶渊明的诗文并非一味地平淡冲和,其中隐含的慷慨悲壮才是其本色。

关键词:陶渊明;家庭熏陶;儒家思想;心系家国;慷慨悲壮一、陶渊明生平《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趣为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又为彭泽令。

君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自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潜自以为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四。

以上为陶渊明的主要经历,从中我们应清楚地明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家庭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曾祖为陶侃,是晋世宰辅。

由于家庭影响,陶渊明少年时代便有济世情怀,他在《饮酒二十首》中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在晋代,“学者以老庄为师,而黜六经”(晋干宝《晋纪总论》)。

陶渊明则好六经,这就使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遂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第二,对理想实现的执著追求,积极的入世态度。

由于陶渊明立下的志向是兼济天下,这“志”是包括陶渊明在内的志士仁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的体现,所以陶渊明几度出仕。

他的“出仕”,是在寻找实现志向的机会,但生不逢时。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起为祭酒,到义熙元年(公元405)作彭泽令,共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中,东晋政局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古代诗歌的体裁

古代诗歌的体裁

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分享的古代诗歌的体裁,希望大家喜欢!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古诗十九首》与《诗》《骚》关系研究综述

《古诗十九首》与《诗》《骚》关系研究综述

【摘要】今学人们对《十九首》与《诗》《骚》之间的演变继承关系给予的关注仍然不够,即便有所论及也大多是零星的个案研究。

我们期待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围绕《十九首》题材、主题、意象、意境、抒情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它对《诗》《骚》的继承和创新,以求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诗》;《骚》;关系;研究《古诗十九首》问世以后,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据统计,历代诗评家针对《古诗十九首》与《诗》之关系的论述达17条之多。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溯源的角度,认为《古诗十九首》“源出于《国风》”,有“《国风》之遗”,“深合风人之旨”1、古诗,其源出于《国风》。

(梁·钟嵘:《诗品》)2、《三百篇》流为《楚辞》,为乐府,为《古诗十九首》,为苏、李五言,为建安、黄初,此诗之祖也。

(元·杨载:《诗法家数》“总论”条)3、《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明·陆时雍:《古诗镜总论》。

)4、《风》、《雅》后有《楚辞》,《楚辞》后有《十九首》,风会变迁,非缘人力;然其源流,则一而已矣。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5、《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

中间或寓言,或显言,反复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此《国风》之遗也。

(清·沈德潜:《古诗源》)6、《十九首》不出于一手,作于一时,要皆臣不得于君而托意于夫妇朋友,深合风人之旨。

(清·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7、若《十九首》、苏、李赠答诸什,《风》之遗也。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8、《古诗十九首》作非一人一时一地,为由《三百篇》,成五言之祖。

殆起于东京,词不迫切,语意敦厚,尚有风人遗旨,为诗教一大转关,学者不可不读。

盖自此五言出而《三百篇》之风不可复追矣。

(清·刘光蕡:《古诗十九首注》“全诗总论”条)第二,由《古诗十九首》具体的诗篇入手,追溯《古诗十九首》对《诗》抒情艺术的借鉴和继承9、《国风》云:“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一为现实主义的源头,一是浪漫主义的滥觞。

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一、《诗经》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2.《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并成为“五经”之一。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4.《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楚辞》
1.《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也是中国第一部有作者的诗集,由屈原及后学所作,至汉代刘向编辑成书。

2.《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3.《楚辞》中最著名的篇章是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

诗经与楚辞部分一、名词解释诗经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约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近500年间305篇作品。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举其成数称“诗三百”。

汉代儒生尊其为“经”,故称《诗经》。

风骚传统“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们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风”、“骚”传统。

献诗说古代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诗经》中的雅诗主要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献上来的,其目的主要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采诗说古代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诗经》中的民歌(国风)部分,主要是当时的乐官采集而来的,其目的主要是“观民风”。

删诗说古代关于《诗经》结集成书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诗经》中采集、献上、制作的诗有三千余篇,是孔子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进行删削淘汰为305篇。

此说不可信。

《诗经》的最后结集成书,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即鲁、齐、韩、毛。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后三家诗亡佚,毛诗独行于世。

今文三家(三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即鲁、齐、韩、毛。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其中鲁、齐、韩为今文学家,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三家诗”。

六义说所谓“六义”说,又称“六诗说”,是前人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源自《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四始”:“四始”是前人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白居易《与元九书》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与元九书》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与元九书》原文|译文|赏析《与元九书》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平易流畅,洋洋洒洒,思想感情坦露无遗,语言文字通俗浅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与元九书》原文唐代:白居易月日,居易白。

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

累岁已来,牵故少暇,间有容隙,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

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浊,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

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

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

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

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

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

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

于时六义始剚矣。

《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

《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

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阅读专题1】诗骚传统:梳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阅读专题1】诗骚传统:梳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

诗骚传统:梳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脉络【专题解释】诗骚传统影响深远,联读本单元中国古典诗歌,从体式、风格两个角度,简要梳理诗骚传统影响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通过诗歌诵读、讨论探究、诗歌改写等活动自主探究,感受诗歌体式的演变,品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初步体会诗骚传统影响下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审美特征。

【预习任务】1.自主诵读本单元诗歌,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音韵美。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单元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简要概括每首诗的思想内容(50字左右)。

【学习任务】导入:沈约认为历代诗赋“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风”,即《国风》,指《诗经》,“骚”指《离骚》。

《诗经》和《离骚》并称为“诗骚”或“风骚”,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专题主要从中国古典诗歌体式、风格两个角度,简要梳理诗骚传统影响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任务一朗读体悟,梳理诗歌体式脉络从句式、格律角度感受本单元诗歌体式的不同,大致梳理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发展的脉络。

1.活动激趣:合上书本,将本单元诗歌(打乱次序)按照年代排序。

根据前备知识完成排序:《氓》《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蜀道难》《蜀相》《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

2.诵读体悟:自由诵读下列诗句,感受诗歌体式(字句、押韵、对仗、平仄等)的不同。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垮以凯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节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孔雀东南飞》)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耐烦《中国文学史(二)》重点知识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填空题:1.从魏晋开始,南北朝及唐代前期,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2.魏晋南北朝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3.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代表: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①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②梁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5.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形态。

7.玄学三典:《庄子》、《老子》、《易经》。

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9.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0.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传。

11.曹操的部分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

1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13.曹操诗歌的特点:用古题写诗;发扬光大四言体诗。

14.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曹丕和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邺下文人集团)。

诗骚传统

诗骚传统

诗骚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早期,诗与歌是融为一体的,诗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

后来,它们开始分离,各自发展,诗与歌则统称为诗歌。

诗歌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影响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那么,它的魅力源自何处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诗歌的“诗骚传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诗骚传统”,亦称“风骚传统”,“风”、“骚”的代表分别为《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意蕴、鲜明的风格特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雄踞中国传统文化殿堂上座,堪称双璧。

欲明了中国古典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则不可不解读《诗经》与《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国风”,主要来自民间,其内容大多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的生活、生存状态,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诉求。

“雅”,分为大雅、小雅,作者主要是贵族阶级人物,诗歌的内容多为描写贵族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一是赞颂周民族祖先的历史功绩;二是歌咏统治者和描绘贵族阶级的豪华生活;三是抒发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与不满情绪。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指的是统治者及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其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之辞。

《诗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立足于社会现实,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反映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诗经》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耳目一新的抒情艺术。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

首先,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

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

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顺势推衍成一个故事,《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都以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物品发端,然后写她们对游子的信件和礼物如何珍视,或精心收藏。

或巧加裁制。

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的诗篇,则由这些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

诗人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抒情主人公或遇春草,或临秋风,有的眼望明月,有的耳听虫鸣,由这些具体物象引发出种种思绪。

《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扬有致。

其次,《古诗十九首》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如《明月何皎皎》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构成的意境如幻如梦,朦胧而又深沉。

《西北有高楼》诗中多想象之词,构成的是恍惚空灵的境界。

再次,善于通过捕捉生活情景抒发作者内心感受。

通过场景的描写表达细腻的心理活动,使诗中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如《凛凛岁云暮》中,将对环境、梦境的叙写,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与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二、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首先,《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吉道出真情至理,其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异常精练,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其次,《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既清新又醇厚。

再次,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

叠字的巧妙连用和双关语的自然融人,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等诗。

《诗》四家名词解释

《诗》四家名词解释

《诗》四家名词解释1、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2、政治美刺诗:是指《诗经》中由周朝贵族卿大夫所创作的,对统治阶级进行颂美赞誉和讽喻怨刺的诗歌。

如《假乐》、《板》等。

3、《九歌》:就是屈原汲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译成的一组风格清爽迷人的抒诗,共十一篇。

4、采诗说: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可以推断采诗制度是存在的。

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5、孔子删帖诗说道: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述,孔子将和古《诗》三千篇删至篇。

这种观点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已经存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健全、传播和留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古颚编订者必须就是周朝的乐官。

6、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四家诗。

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创始人是鲁人申培,特点是以诗训诂,将《诗》作为《礼》的说明;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特点是断章取义,割裂诗句作自己论文的脚注;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7、今文三家(三家诗):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公存有博士,沦为官学,故称“今文三家“或“三家诗”。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毛诗传笺》,及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9、《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承继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前代汉学之昌明,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策划Roadste《毛诗正义》70卷,就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低水平,在当时具备绝对的权威地位。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高中阅读)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高中阅读)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内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

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解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

《诗》《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

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

楚辞《诗经》《离骚》考点的理解

楚辞《诗经》《离骚》考点的理解

楚辞《诗经》《离骚》考点的理解楚辞《诗经》《离骚》考点的理解考点名称:《诗经》《诗经》: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③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曲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以下的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极具歌唱性。

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总体来说,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的逐渐平民化等特征。

现存最早的诗歌——《诗经》:1、时间:西周至春秋中期2、特点: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3、内容: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其中的精华。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诗》、《骚》传统学习提示:《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影响甚大。

本章重点学习三个问题:《诗经》及其“六义”;屈原的人格力量与楚辞的诗学精神;《诗经》与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不只体现在文本层面或者说技巧层面,更主要的是确立了中国文学的精神传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追溯它的源头,我们自然会想到《诗经》与楚辞。

它们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学独具民族特色的诗骚传统。

第一节《诗经》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代表了国家意识形态,甚至被当作“谏书”。

但是《诗经》又是诗,具有诗体文学的艺术特征,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传统。

一、《诗经》的结集与流传《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

因为它收录305篇诗歌,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包括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即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的一部分。

《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诗经》在先秦时期是音乐作品,所有的诗篇都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都说《诗经》可以入乐,是用来演唱的。

在《诗经》中,风是各邦国音乐,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歌。

《诗经》中作品的收集,历史上有“采诗”说和“献诗”说两种。

关于“采诗”说,见诸文献记载最早的当为《左传》。

《左传·襄公十四年》引《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所谓“遒人”便是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而杜预认为这些使臣以木铎徇路的目的就是采集歌谣。

此外,《礼记·王制》也说到古时天子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到了汉代,关于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的记载很多,如《汉书·食货志》、何休《公羊春秋注》。

尽管这种说法的确切性还有争论,但考虑到《诗经》中作品来源的广泛性,如果没有人从事这项工作,这些诗篇很难汇集到周王室。

而出土文献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在论及邦风时,说到“溥观民俗”,这为周代有采风之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佐证材料。

关于“献诗”说,先秦的文献如《国语》中就有记载。

《国语·周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先秦许多典籍也有朝臣献诗讽谏的记载。

而《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记录了诗的作者和他们作诗的目的,如《大雅·烝民》、《民劳》、《小雅·节南山》、《巷伯》等。

所以,《诗经》中的诗篇有三个来源:从各地采集的诗篇,主要是《风》诗;公卿大夫至于列士献诗,主要集中在《雅》诗中;朝廷乐官保留的仪式用乐,如祭祀诗、燕飨诗等,这类诗歌集中在《颂》诗中,也包括《雅》诗中的一些诗篇。

至于《诗经》是如何编撰成书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认为是经孔子删选而成。

而从《左传》季札观乐来看,孔子之前应该有和今本《诗经》差不多的文本存在。

所以司马迁之后,人们便一直对“孔子删诗”说提出质疑。

直至今日,关于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定论。

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孔子不是《诗经》最初的删选者,但他对《诗经》有“正乐”之功,并且对《诗经》作过系统的整理研究。

从这一意义上说,孔子删《诗》也有可能。

当然,究竟是何人最初编选了《诗经》、如何编选的、到孔子时《诗》经过了几次编选等一系列问题,今天已经很难搞清楚了。

《周礼》等记载先秦时期大师以六诗教瞽矇、大司乐以六诗教国子,故《诗经》结集或与乐官有关。

战国以前,《诗》主要掌于大师和大司乐之手,大师以《诗》教瞽矇,以服务于各种礼仪场合。

而大司乐以《诗》教国子,以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所以孔子论《诗》有“授之以政”说、“使于四方”说。

《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记载有大量赋诗言志的事例,诸侯君臣出使或交接邻国,常称引《诗》中之句以表达自己心意或以《诗》专对,以此来考量诸侯君臣之贤愚不肖。

春秋后期以至战国时期,礼坏乐崩,朝聘之事渐息,故赋诗之风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此时,儒家等诸子学派兴起,《诗》进入诸子视野,实现了由乐章义向辞章义的转变。

诸子尤其是儒家著述大量称引《诗》句,以取譬连类的方式,对《诗》进行伦理化的阐释,以发挥《诗》的修身功能和社会功用。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项羽焚烧咸阳的大火,对先秦典籍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诗经》因为“便于讽诵”而得以基本保全。

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了“挟书令”,《诗经》等先秦儒家典籍渐渐大行于世,有鲁(鲁人申培)、齐(齐人辕固)、韩(燕人韩婴)等今文三家诗学。

西汉时期,三家诗便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学徒甚众,盛极一时。

又有古文毛诗,得河间献王刘德扶助,虽未立为学官,而在民间广泛传播。

东汉以后,因经学自身的发展,也因马融、郑玄等大儒推崇,毛诗渐盛行于世,最终压倒并取代今文诗学。

后来,今文三家诗逐渐亡佚,毛诗一枝独秀,今本《诗经》便是毛诗。

汉儒说《诗》,并无本质差异,今文鲁、齐、韩诗与古文毛诗都是以“美刺”说诗,自然有很多附会、曲解之处。

但汉代所形成的说《诗》传统不仅对传统《诗经》学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生成与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近代以来,《诗经》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逐渐突破经学的藩篱,努力恢复《诗经》的本来面目,文学、文化学在《诗经》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现代的“《诗经》学”正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

二、风、雅、颂《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被称为三体,赋、比、兴被称为三用。

作为三体的风、雅、颂代表了《诗经》中诗篇的三种类型,即风诗、雅诗、颂诗。

它是以音乐风格作为分类标准的,其中风是各邦国音乐,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歌。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

风诗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体创作的民间诗歌,也有一部分诗的作者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平民或小官吏,所以相对而言,风诗主要抒发个体的情感,表现他们真实的“私人”生活和心愿,以爱情诗和怨刺诗为主,只有少许反映贵族生活的诗。

风诗中描写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诗特别多,成就也最高。

尽管《齐风·南山》和《豳风·伐柯》也写到“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样的内容,也有《郑风·将仲子》这样因为畏惧家人及邻人的指责而忍痛割爱,希望恋人不要再爬树翻墙来幽会的诗,但总的说来,《诗经》时代的爱情生活还是比较自由开放的。

他们看到河洲中交颈而鸣的水鸟,便想起自己心目中的“窈窕淑女”(《周南·关雎》)。

在情投意合的情况下,男女双方便可以自由约会,如《召南·野有死麕》就像一幕话剧一样生动,女子怀春,好男子便频繁地向她发出求爱的信息;而女子也欣然地接受了男子的求爱,只是要他在和自己约会时动作要轻柔点,不要动手动脚,不要让狗叫,因为那样会坏了好兴致。

而《鄘风·桑中》、《郑风·野有蔓草》则表现得更加大胆,尤其是发生于上巳节背景下的《郑风·溱洧》,两情相悦则自由结合,体现了古朴淳厚的民风民情。

恋爱中的生活总是美好的,情人相会中的一个小小的玩笑也可以展示出人物的真性情,而白茅草这样的不起眼之物因为是心爱之人所赠,也就变得无比珍贵了(《邶风·静女》)。

当然,爱情生活也不可能总是随心所愿,可能会因为父母的阻挠而痛苦万分,如《鄘风·柏舟》;也可能因为恋人的善变而寝食难安,如《郑风·狡童》。

而《秦风·蒹葭》之主人公因为极度追寻以致心生幻觉,“宛在水中央”,那种惆怅与失落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凭空想象出来的,一定是有真切的体验。

与恋爱一样,婚后生活也同样有乐有悲。

乐莫乐兮心相知,《郑风·女曰鸡鸣》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

而《齐风·鸡鸣》也极写男子对女子的依恋,也属于夫妻缠绵之诗。

而悲莫悲兮生离死别,《卫风·伯兮》中的痴情女子因为心上人不在身边,甚至连梳洗都没有兴致;而《邶风·燕燕》看着心爱的人渐行渐远,终于隐没于天边,禁不住“泣涕如雨”;《邶风·绿衣》写生者睹物思人,心伤不已;《唐风·葛生》中一位死了丈夫的妻子更是表示“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更让人同情她的遭遇。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诗经》中还有一些弃妇诗,这类诗以《卫风·氓》为代表。

诗完整地叙述了两人相识、相恋、定约、结婚到受虐、被弃的全过程,也倾诉了她悔恨交加的心情。

当女子年老色衰,如“其黄而陨”的桑叶时,昔日的海誓山盟都化作乌有,只剩下无尽的悔恨如无涯涘的淇水。

除了这些婚恋诗,风诗中还有不少怨刺诗。

它们有的揭露了统治者的丑行,如《邶风·新台》斥责了劫掠儿媳为妻的卫宣公的无耻,把他比成是癞蛤蟆。

而《齐风》中的一些诗揭露了齐襄公和胞妹文姜私通的禽兽行径,《陈风·株林》鞭挞了陈国君臣和夏姬的淫乱。

有的则表现了下层民众的悲苦。

《邶风·北门》写一个下层小吏的生活,他不仅一天到晚忙于辛苦的政事,回到家还要受到家人的责备和讥讽,而他也只能无奈地归之于天命。

《唐风·鸨羽》怨恨无穷尽的王事,以至自己无法赡养父母。

《邶风·击鼓》中那位被迫服役的男子因为不能兑现与妻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约,遂有生不如死之念。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深刻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雅诗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和《小雅》七十四篇。

雅诗中有一些周民族的史诗,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诗是周民族史诗,它们不仅记载了周民族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也记载了周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情况,具有历史、文学等多重价值。

有一些写周代贵族生活的诗,如宴饮诗、田猎诗、祭祀诗等,这些在周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以宴饮诗为例,当时祭祀、朝聘等都要举行宴饮活动,而宴必有乐,乐必有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