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生论诗书》原文、注释和译文

合集下载

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原文:《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

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

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译文:《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为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亦善其身。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闻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欲把亲恩报,亲恩即是天。

古来多孝子,勉力学前贤。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宋朝汪洙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后学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天子重英豪-——论读书尔知读书之乐欤?凡好之者皆言其乐。

何也?盖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古来士子莫不以书为进身之阶,以求变布衣为缙绅。

吾之论,虽不中,亦不远矣。

昔者,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有车胤“凿壁偷光”,至今为勉励学者之语,然,苏、车不如此不足以求显达,自励而已矣,其乐否?吾不知,只知车尘马足贵者趣耳。

大清乾隆朝名相刘墉,严饬子孙不得读书,以断后人读书取仕之念,可谓明读书之苦乐悲相依也。

其言虽不足论,侪辈亦非之,然其时不可不赞其苦心。

论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原文及翻译赏析论诗原文及翻译赏析论诗此为清代学者赵翼的组诗名,这组诗为七言绝句,借议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一些观点。

是诗人为批驳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诗必称古”“厚古薄今”的观点而创作的,今天店铺收集整理论诗全文的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论诗五首清代:赵翼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译文及注释译文其一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

即使能预支五百年的新意作,到了一千年又觉得陈旧了。

其二李白和杜甫的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但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其三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

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

注释李杜:指李白、杜甫。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

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

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赏析其二第一、二句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李生善论学者文言文翻译

李生善论学者文言文翻译

李生善论学者文言文翻译
李生善论学者:李生善于谈论做学问的人。

这句话出自《李生论善学者》,原文为: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生虽然爱好学习但方法不对,因此没有什么进步,他的朋友李生劝他要多向别人请教,王生听后很生气。

后来李生又耐心地向他讲道理,告诉他学习应当不耻下问,王生这才醒悟过来,最终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应该向别人请教,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和译文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和译文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和译文李生在文中讨论了善于学习的方法,特别强调了不耻下问和择善而从的重要性。

原文如下: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于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点并去学习,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一段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了。

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这是区别于善于学习的区别。

这段文字通过王生的学习态度和李生的劝导过程,展现了善学者的特征,即不仅能记住老师的教诲,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思考,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孔子提倡的“学习而不思则罔”的理念。

李生的劝导也反映了他对王生学习态度的不满,以及对真正善于学习者应有行为的期待。

第一节 《与李空同论诗书》

第一节 《与李空同论诗书》

第一节《与李空同论诗书》
第一节《与李空同论诗书》
前七子的复古主义
“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

弘治年间是他们相聚倡和最盛的时期。

前七子皆为弘治间进士,属少年新进,以才气自负。

对国运危机的敏锐感受、对官场腐败和士风苟且的现状的深刻不满,都促使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取一种挑战的姿态。

他们在文学方面矫枉过正的偏激态度,同样也反映了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状态的强烈不满。

何景明曾与李梦阳就文学复古的问题发生争论,彼此书信往复,各执己见。

大致说来,在提倡复古的基本立场上,他与李氏并无太大分歧,有些言论同样很偏激,如《杂言十首》所谓“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不过,何景明不像李梦阳那样主张“尺寸古法”,而提出“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诗书》)之说,强调学古为手段,目的在于独创。

这种分歧的产生,盖与二人美学趣尚不同有关。

何景明的创作风貌,更多地趋向于俊逸秀丽,所以一味据守“古法”,追仿古人的“格调”,是他不能接受的。

前七子的文学活动使人知道,在“台阁体”和八股文之外,还有传统的、优秀的古代文学,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扩心胸眼界,对打击“台阁体”“单缓冗沓,千篇一律”的文风,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言文翻译李氏之友

文言文翻译李氏之友

昔者,有李氏者,才德兼备,声名远播。

时人仰慕,竞相结交。

李氏虽贤,不喜浮华,唯求真友,故其友皆贤达之士。

李氏之友,各有特长,相得益彰。

首推张生,博学多才,贯通古今,尤擅诗文。

每与李氏论道,皆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张生之友,亦非等闲之辈,有程生者,性格豁达,志向高远,乐善好施,颇有仁者之风。

程生与李氏相交,情同手足,共度风雨。

又有王生,才情横溢,书法精湛,画作亦妙。

王生与李氏相交,以文会友,共赏墨宝。

李氏常赞王生:“笔走龙蛇,墨香四溢,真乃人中龙凤也。

”王生亦以李氏为知己,彼此相知,情谊深厚。

此外,尚有赵生、李生等,皆才德兼备,与李氏相知相惜。

赵生,豪放不羁,喜交友,善骑射,乃一介武夫,却颇有文人之风。

李生,温文尔雅,才思敏捷,善辩辞令,乃一介儒生,却颇有豪杰之气。

李氏之友,虽各有所长,然皆以诚相待,情同手足。

李氏与友共度时光,谈笑风生,诗酒逍遥。

李氏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李氏与友,常相聚于书房,品茗论道,论诗论文。

李氏曰:“学问之道,贵在精而不在多。

博学而不笃,则杂而无所成。

”友人们闻言,皆感叹不已。

一日,李氏设宴款待诸友,席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酒酣耳热之际,李氏举杯邀友:“人生几何,当尽情欢。

愿吾辈共勉,不负韶华,共创美好未来。

”诸友亦纷纷举杯,共祝李氏福寿安康,事业有成。

李氏与友,情谊深厚,共度时光,如同一家人。

李氏之友,实乃世间难得之宝。

岁月如梭,李氏与友共度数载,彼此牵挂。

然世事无常,友人渐行渐远。

李氏心中虽有不舍,但深知人生无常,唯有珍惜当下,方不负此生。

李氏之友,虽散落四方,然心中仍存挂念。

李氏亦时常忆起与友共度之时光,感慨万分。

李氏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虽各奔前程,然友谊长存,情谊不渝。

”岁月流转,李氏年事已高,然仍保持着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李氏之友,亦时刻怀念这位良师益友。

李氏与友,虽离别多年,然情谊如初,成为世间永恒的佳话。

今人读李氏之友,当深思友情之可贵,珍惜眼前人。

李革文言文翻译题

李革文言文翻译题

原文:李革,字元化,号静斋,山东历城人。

明末清初之际,世道多艰,革虽布衣,志存高远。

弱冠之年,已通经史,尤精于《春秋》三传。

尝游历燕赵,访求古贤,结交名士,博采众长,遂成一代宗师。

革少时家贫,刻苦自励,勤奋好学。

一日,遇一书生,谈诗论赋,意气风发。

革曰:“吾欲求友,愿与子共勉。

”书生应允,二人遂结为金兰之交。

自此,革与书生砥砺学问,相互切磋,日益精进。

革尝作《咏史》诗,以抒怀古之情。

诗云:“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又作《赠友》诗,以示劝勉之意。

诗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其诗词之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革工于书法,尤善草书。

一日,有客来访,见革挥毫泼墨,顷刻而成一幅佳作。

客问:“君之书法,何人传授?”革答:“吾自幼好学,无师自通。

”客赞曰:“君之才学,实为罕见。

”革亦善绘画,山水花鸟,无不精妙。

一日,友人邀革共赏一幅名画,革曰:“吾亦能画,愿与子一较高下。

”友人笑而允之。

革遂挥毫泼墨,不一会儿,一幅山水画跃然纸上。

友人览后,叹曰:“君之画艺,实为非凡。

”革虽为布衣,然其才学品德,令人敬佩。

一日,有官至革家,欲荐其为官。

革辞曰:“吾性喜闲逸,不愿为官。

”官曰:“君之才学,可为国家栋梁之材。

”革答:“吾志在山水之间,不愿拘束于世俗。

”官闻言,感慨不已。

李革一生,勤奋好学,砥砺品行,博采众长,成就非凡。

其诗词、书法、绘画,均为一代宗师。

后世学者,皆以李革为楷模,传承其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翻译:李革,字元化,号静斋,山东历城人。

在明末清初这个世道多难的时期,李革虽然只是一个平民,但他的志向却非常高远。

在他弱冠之年,就已经通晓经史,尤其精通《春秋》三传。

他曾游历燕赵之地,拜访古代贤人,结交名士,广泛吸收各种长处,从而成为一代宗师。

李革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刻苦自励,勤奋好学。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书生,两人谈论诗词歌赋,意气风发。

李革说:“我想结交朋友,愿意与你共同勉励。

王__识李文言文翻译

王__识李文言文翻译

王生者,字子明,吴郡人也。

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五,游学于京师,得遇李公。

李公,字伯仁,蜀郡人也。

博学多才,才识过人。

一日,王生访李公于其居,李公延之上座,问曰:“子何自远来?”王生答曰:“闻公才德兼备,特来请教。

”李公笑曰:“吾虽不才,然亦愿与子共谈学问。

”于是二人相谈甚欢,谈古论今,无所不谈。

自是之后,王生常往李公处,二人遂成莫逆之交。

李公见王生勤学好问,遂倾囊相授,王生亦不负所望,学业大进。

李公尝曰:“吾观子之才,将来必成大器。

”王生闻之,心中大喜,益加勤学。

一日,王生问李公曰:“吾闻学问之道,在于求真。

然则何为真?愿闻其详。

”李公沉思片刻,答曰:“真者,事物之本质也。

求真,即求事物之本源,不为其表相所惑。

”王生听罢,茅塞顿开,顿悟所学。

又一日,李公谓王生曰:“子欲求真,须先正心。

心不正,则见物不明,如何能求真?”王生感悟,遂以李公之言为座右铭,修身养性,以求真知。

岁月如梭,转眼间,王生年已二十有五。

此时,李公已年过半百,然仍精神矍铄,学问日益精进。

王生亦因其教诲,名扬四海,成为一代宗师。

某年,王生奉命赴蜀郡,途中思念李公,遂作诗一首,以抒怀古之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生持诗至李公处,李公览毕,泪流满面,叹曰:“吾与子共度岁月,得遇知己,实为平生之幸。

”王生亦感慨万分,遂与李公把酒言欢,共度良宵。

后李公病故,王生悲痛欲绝,遂为李公立碑纪念,以示不忘师恩。

王生亦因李公之教诲,成为一代儒者,传道授业,薪火相传。

此乃王识李之事,传为千古佳话。

后人闻之,无不感慨万千,感叹世间真情,学问之道,实为人生之至宝。

论诗其六古诗和译文

论诗其六古诗和译文

论诗其六古诗和译文
论诗其六古诗原文如下: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如下: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人的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引领文坛数百年。

这首诗中,赵翼提到李杜诗篇的经典和传承,同时也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新认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杰出人才,他们创作出引领文坛的新作品。

这种观点强调了诗歌创作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同时也要有个人风格和特色。

李渔《李》文言文翻译

李渔《李》文言文翻译

原文:李生者,吴人也。

生而颖异,少时好学,不慕荣利。

年二十有五,得举人,未仕。

一日,过其乡里,见一老翁,衣衫褴褛,面容憔悴。

生怜之,遂解囊相赠。

翁感其德,遂告之曰:“吾子若能以德报德,则他日必成大器。

”生归,默记翁言,自此力学不倦。

日与名士交游,博学多识,声名远播。

未几,举进士,授官翰林。

居官清正,不附权贵,以文章名世。

时人称之为“李翰林”。

一日,生奉命出使外国,道经故乡。

途遇一女子,年方二八,美艳动人。

生一见倾心,遂停辔相问。

女子答曰:“妾乃乡里一贫女,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今幸遇公,愿托终身。

”生怜其苦,遂娶之。

婚后,生勤奋工作,政绩斐然。

女子亦贤良淑德,相敬如宾。

生于是时,家道日兴,声名更加显赫。

一日,生得病,女子衣不解带,日夜侍疾。

病愈之后,生感慨万分,乃作诗一首以记之:生来天地宽,何幸得良缘。

贫贱夫妻百事哀,富贵荣华共百年。

诗成,女子读之,泪如雨下。

生问其故,女子答曰:“吾本贫女,得公之恩,得以富贵。

今虽富贵,但愿与公共度余生,不复他求。

”生闻言,感动不已。

于是,夫妇二人同心协力,共建家园。

生在职期间,廉洁奉公,为民请命。

女子则悉心教育子女,使其成才。

一家和睦,传为佳话。

岁月如梭,生年事已高,辞官归隐。

夫妇二人游历名山大川,尽享天伦之乐。

生晚年著有《闲情偶寄》一书,广传于世。

书中有云:“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生年八十有六,无疾而终。

女子悲痛欲绝,遵生遗嘱,将其葬于青山绿水之间。

生之墓前,有一石碑,上书“李翰林之墓”。

后世子孙,皆以此为荣。

翻译:李生,吴地人氏。

自幼聪颖异常,年少时好学不慕荣利。

二十五岁时,中了举人,但没有出仕做官。

有一天,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看见一位老翁,衣衫褴褛,面容憔悴。

李生怜悯他,便解囊相助。

老翁感激他的恩德,便告诉他:“公子如果能够以德报德,将来必定能成就大业。

”李生回到家后,默默记下了老翁的话,从此努力学习,不知疲倦。

古代文论-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

古代文论-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

一、司空图的生平与著作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他生活于唐朝末年,武宗李炎以后,亲眼目睹了唐王朝的衰落、溃败。

司空图早年怀有济世安民的抱负,希望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有所作为,为振兴唐朝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有比较清晰的表露。

他曾经说过,他的志向不在于研究“文墨之伎”,而在研究治乱得失,能够与古代的豪杰贤能一比高低。

咸通十年(869),司空图中进士,先随其师王凝为幕僚,恰逢王仙芝、黄巢起义,王凝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病死,司空图被招拜殿中侍御史。

僖宗广明元年(880),为礼部员外郎,后迁郎中。

这年冬天,黄巢攻如长安,僖宗仓皇出逃,司空图没来得及逃出,流落乱兵之中。

景福中(892—893),被召为谏议大夫,称病不就。

尤其是柳璨之祸(柳迎合朱全忠,杀戮旧臣)之后,司空图决心避世,晚年宠信佛老思想,由感伤、痛苦、悲观、绝望转向任其自然、恬静冲淡。

隐居中,他自号耐辱居士,过着“一局棋,一炉药”的生活。

司空图写作了大量的诗歌,晚年的诗歌学习王维、孟浩然,追求“澄淡精致,格在其中”,由此,也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主要有《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诗赋》等,原题为司空图所作的《二十四诗品》,近年来遭到人们的怀疑。

陈尚君、汪涌豪认为,《二十四诗品》在晚明以前无人称引,无人著录,可以肯定不是司空图的作品。

他们认为,现存《二十四诗品》是明人依据《诗家一旨》伪托,《诗家一旨》有“二十四诗品”,内容基本与题为司空图所作的《二十四诗品》一致。

他们认为,《诗家一旨》的作者是明人怀悦。

张健认为,《诗家一旨》的作者并不是怀悦,而是元代人。

《与李生论诗书》:关于诗味的解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敬奉华牍,省诵连日,初怃然若遗,既涣涣然若有释也。

发迷彻蔽,爱助激成,空同子功德我者厚矣!仆自念离析以来,单处寡类,格人逖德,程缺元龟,去道符爽,是故述作靡式,而进退失步也。

空同子曰:子必有谔谔之评。

夫空同子何有于仆谔谔也,然仆所自志者,何可弗一质之。

追昔为诗,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

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以有求似,仆之愚也。

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

今仆诗不免元习,而空同近作间入于宋。

仆固蹇拙薄劣,何敢自列于古人?空同方雄视数代,立振古之作,乃亦至此,何也?凡物有则及者,及而退者,与过焉者,均谓之不至。

譬之为诗,仆则可谓勿及者,若空同求之则过矣。

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

空同丙寅间诗为合,江西以后诗为离。

譬之乐,众响赴会,条理乃贯;一音独奏,成章则难。

故丝竹之音要眇,木革之音杀直。

若独取杀直,而并弃要眇之声,何以穷极至妙,感精饰听也?试取丙寅间作,叩其音,尚中金石;而江西以后之作,辞艰者意反近,意苦者辞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读之若摇鞞铎耳。

空同贬清俊响亮,而明柔澹、沉著、含蓄、典厚之义,此诗家要旨大体也。

然究之作者命意敷词,兼于诸义不设自具。

若闲缓寂寞以为柔澹,重浊剜切以为沉著,艰诘晦塞以为含蓄,野俚辏积以为典厚,岂惟缪于诸义,亦并其俊语亮节悉失之矣!鸿荒邈矣,书契以来,人文渐朗,孔子斯为折中之圣,自余诸子,悉成一家之言。

体物杂撰,言辞各殊,君子不例而同之也,取其善焉已尔。

故曹、刘、阮、陆,下及李、杜,异曲同工,各擅其时,并称能言。

何也?辞有高下,皆能拟议以成其变化也。

若必例其同曲,夫然后取,则既主曹、刘、阮、陆矣,李、杜即不得更登诗坛,何以谓千载独步也?仆尝谓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也。

上考古圣立言,中征秦、汉绪论,下采魏、晋声诗,莫之有易也。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篇一:《文论专题》作业 1 参考答案《文论专题》作业 1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譬喻联想 2 、社会作用教化功能审美情感3、继承革新4、余味滋味韵味5、诗辨6、才7、水浒传西湘记8、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9 、这段时间被视为王国维学术人生的文学时期宋元戏曲考中国小说史略二、简答题: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一一《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一一《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 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匕”旨”。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原文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原文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原文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是明代李时中创作的散文,出自《明文在》。

作品原文:
辱示论诗书,深中肯綮,钦叹无已,世之言诗者多矣,如仆数子,尚不足以知之。

然去古益远,诗亦几亡。

独近岁之后进,颇少规摹刻画之习,吾子又以起予者也。

夫所谓天之与人者,在六德、六行、六艺也。

然则诗其可已乎?今夫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世悲欢、贫富贵贱,莫不曲尽。

是故自孔氏以来,兹事遂为用世之大业者也。

吾子其奈何忽之?
且所论者,规摹刻画也。

夫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谓新工之巧者不能出于规矩之外也。

今望其天资高者且进于规矩之外矣,况其下焉者乎?又甚称近岁诸公之诗,如杨慎、杨维桢。

然则慎之诗,掇皮皆滑;维桢之诗,尚为下乘。

世有颜、谢之工力而复得其仿佛者,吾子视为何如人哉?
然予固不敢以轻议前人。

大抵世之所谓文者,大抵剽窃云尔。

诸君子亦若是乎?独不观于大历、开宝之诗乎?亦犹今之视宋人诗也。

安知夫开元、天宝至今,才一千年,而天机所到,自然流出以为歌咏者乎?夫世固有学力深于作者,而所成者不工;亦有工于作者,而又以人力损自然之趣者矣。

此予所以不敢轻议前人也。

虽然,予固有所感矣。

以为诗诚末事,文艺固可修;苟亦可以寄兴,不必如世之为诗者也。

虽然,予固有所感矣。

望吾子以为何如?。

上安州李长史书原文译文

上安州李长史书原文译文

上安州李长史书原文译文
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白人焉,非天地也,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笔,以明其心。

而粗陈其大纲,一快愤懑,惟君侯察焉。

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

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

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

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

行路间者,悉皆伤心。

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

因谓长史李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无草树;月费千金日宴群客;日夜裴公门。

”。

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太湖石记》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原文:古之达人,皆有所嗜。

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

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

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

”诚哉是言,适意而已。

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

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族次焉。

今公之所嗜者甲也。

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

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

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

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

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

昏旦之交,名状不可。

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

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尝与公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

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阴。

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

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

6543杜甫五古《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读记

6543杜甫五古《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读记

6543杜甫五古《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读记杜甫五古《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读记(小河西)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兖。

读书东岳中,十载考坟典。

时下莱芜郭,忍饥浮云巘。

负米晚为身,每食脸必泫。

夜字照爇薪,垢衣生碧藓。

庶以勤苦志,报兹劬劳显。

学蔚醇儒姿,文包旧史善。

洒落辞幽人,归来潜京辇。

射君东堂策,宗匠集精选。

制可题未干,乙科已大阐。

文章日自负,吏禄亦累践。

晨趋阊阖内,足蹋宿昔趼。

一麾出守还,黄屋朔风卷。

不暇陪八骏,虏庭悲所遣。

平生满尊酒,断此朋知展。

忧愤病二秋,有恨石可转。

肃宗复社稷,得无逆顺辨。

范晔顾其儿,李斯忆黄犬。

秘书茂松意,再扈祠坛墠。

前后百卷文,枕藉皆禁脔。

篆刻扬雄流,溟涨本末浅。

青荧芙蓉剑,犀兕岂独剸?反为后辈亵,予实苦怀缅。

煌煌斋房芝,事绝万手搴。

垂之俟来者,正始贞劝勉。

不要悬黄金,胡为投乳贙?结交三十载,吾与谁游衍?荥阳复冥莫,罪罟已横罥。

呜呼子逝日,始泰则终蹇。

长安米万钱,凋丧尽余喘。

战伐何当解?归帆阻清沔。

尚缠漳水疾,永负蒿里饯。

此诗是《八哀诗》第六首。

“苏公源明”即苏源明。

杜甫在天宝末曾写诗《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时苏源明在国子监任“国子司业”(从四品下)。

广德二年(764)苏源明卒后,杜甫写过《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苏源明是杜甫一生最重要朋友之一。

其生平见《新唐书-文艺传》。

其生前最后职务是“秘书少监”(从四品上)。

【《新唐书-文艺传-苏源明》(列传第127):“苏源明,京兆武功人,初名预,字弱夫。

少孤,寓居徐、兖。

工文辞。

有名天宝间。

及进士第,更试集贤院。

累迁太子谕德。

出为东平太守。

…召源明为国子司业。

安禄山陷京师,源明以病不受伪署。

肃宗复两京,擢考功郎中、知制诰。

是时,承大盗之余,国用覂(fěng)屈,宰相王玙以祈禬(guì)进,禁中祷祀穷日夜,中官用事,给养繁靡,群臣莫敢切诤。

昭应令梁镇上书劝帝罢淫祀,其他不暇及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便于对比阅读,本文将原文分成几部分,加以注释和翻译,并在原文中将部分字注音。

《与李生论诗书》原文、注释和译文
原文及注释(一)
文之难,而诗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 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1。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xī),非不酸也, 止于酸而已; 若鹾(cuó),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2。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jù chuò)者,知其咸酸之外,醇(chún)美有所乏耳3。

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
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淳蓄、温雅,皆在其间矣4。

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5。

前辈诸集,亦不专工于此,矧(shěn)其下者耶!6王右丞、韦苏州澄澹(chéng dàn)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qiú jǔ)哉7?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něi),大抵附于蹇涩(jiǎn sè),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8也,矧其下者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9。

1.味:韵味,与后面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意思相同。

司空图认为只有懂
得味在于咸酸之外,才能真正得诗中三昧。

评论诗歌也是如此。

愚:谦辞,用于自称。

2.江岭:长江与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之间的地区为江岭。

醯:
醋。

鹾:盐。

3.华之人:指陕西华山一带的人,泛指中原地区的人。

遽:遂, 就。

辍:停止, 引
申为足够的意思。

醇美:指纯正甜美的味道。

4.贯:用绳子穿连成串,引申为包含,包括。

六义:诗经中的风、雅、颂、赋、
比、兴。

5.格:指作品的思想意蕴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醇厚的情味。

6.矧:况且,何况。

7.王右丞:即王维,曾官至尚书右丞。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任苏州刺史。

澄澹:
形容水面深广,也指清静淡泊。

遒举:强劲超逸。

8.贾浪仙:贾岛(779—843), 字浪仙,范阳人,中唐后期诗人。

馁:饥饿,引申
为空虚,不充实。

蹇涩:生涩,不流畅。

体:即上文所提到的“格”。

不备:欠缺。

9.浮:浮浅,肤浅。

远:指诗的境界深远或意蕴深厚。

韵:指诗的语言。

译文
论文很难,论诗更难。

古往今来用了很多比喻的说法,而我认为先要能辨别诗的韵味后才可以论诗。

长江、五岭以南,大凡足以用来适合口味的调料,像醋,不是不酸,仅仅是酸而已;像盐,不是不咸,仅仅是咸罢了。

中原人用它们来调味佐餐就足够了,因为知道它们除酸味咸味之外,缺乏醇美之味。

那些江岭以南的人,习惯了那种口味而不加以辨别美味与否,这种做法适宜吗?
诗所包括的“六义”,将讽谕、抑扬、蕴蓄、温雅等都蕴含其中了。

然而直接抒写心中所得,使自己的格调独特奇异。

前辈中的诗集中,也不特别擅长于此,何况那些水平在他们以下的人呢!王维、韦应物的诗清淡深远、精巧细致,自成一种风格, 难道不是和笔力遒劲的作品一样,各擅其美,两不相妨吗?贾岛的作品确实有警句,但就全篇看,内容却非常空乏,大概是靠雕琢艰涩的句子,才能表现出他的才干来。

这也是诗的格调欠缺的缘故,何况水平在他之下的人呢?噫!诗歌所描述的眼前形象真切鲜明而不流于肤浅,诗的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然后才可以谈到文字以外的余韵了。

原文及注释(二)
愚幼常自负,既久而逾觉缺然10,然亦有深造自得者。

如早春则有“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销”。

又“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

又“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聊”
11。

得于山中,则有“坡暖冬抽笋,松凉夏健人”。

又“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12。

得于江南,则有“戍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

又“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又“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13。

得于塞下,则有“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14。

得于丧乱,则有“骅骝(huá liú)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又“鲸鲵入海涸,魑魅(chī mèi)棘林幽”15。

得于道宫,则有“棋声花院闭,幡(fān)影石幢(chuáng)高”16。

得于夏景,则有“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17。

得于佛寺,则有“松日明金象,苔龛(kān)响木鱼”。

又“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18。

得于郊园,则有“远陂(bēi)春早渗,犹有水禽飞”19。

得于乐府,则有“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20。

得于寂寥(jìliáo),则有“孤萤出荒地,落叶穿破屋”21。

得于惬适(qiè shì),则有“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22。

虽庶几(shùjī)不滨于浅涸, 亦未废作者之讥诃(hē)也23。

10.缺然:欠缺,不足
11.草嫩侵沙短:见司空图诗《早春》。

人家寒食月:全篇已佚,原注上句云: “隔
谷见鸡犬,山苗接楚田。

雨微吟足思:见其诗《下方》。

12.坡暖冬抽笋:见其诗《下方》。

川明虹照雨:见其诗《华下送文浦》。

13.戍鼓和潮暗:见其诗《寄永嘉崔道融》。

曲塘春尽雨:见其诗《江行》。


短猿悲减:全篇已佚。

14.马色经寒惨:见其诗《塞上》。

15.骅骝思故第:全篇已佚。

骅骝:骏马。

鲸鲵入海涸:全篇已佚。

魑魅:神话
传说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

16.棋声花院闭:全篇已佚。

幡: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泛指旗帜。

17.地凉清鹤梦:全篇已佚。

18.松日明金象:见其诗《上陌梯寺怀旧僧》。

解吟僧亦俗:见其诗《僧舍贻友》。

19.远陂春早渗:见其诗《独望》。

陂:池塘。

20.晚妆留拜月:全篇已佚。

21.孤萤出荒地:见其诗《秋思》。

22.惬适:闲适,舒服。

客来当意惬:见其诗《长安赠王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