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礼乐易春秋
儒家典籍《五经》简介
儒家典籍《五经》简介儒家典籍《五经》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乐》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五经简介“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
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
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四书五经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
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
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
”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
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
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
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
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后《乐经》失传(一说没有此书),成为五经。
[1]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 [2]“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
《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诗书礼易春秋各指什么
诗书礼易春秋各指什么诗指的是《诗经》;书指的是《尚书》;礼指的是《礼记》;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指的是《春秋》。
这五本文献统称为“五经”。
这五本文献还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合称为四书五经。
四书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中庸》的成书年虽无确考,但自宋以来却是儒家学派,特别是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
3、《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五经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书礼易乐春秋“诗书礼易乐春秋”合称为“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
它们既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体现着孔孟之道的基础性地位,自然也被人视作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世代流传。
当今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念,但如果不加辨别地盲目接受这些思想和概念,将对个人乃至整个民族造成极大危害。
因此,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去解读古老的经典,摒弃糟粕,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弘扬。
《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务本。
”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根本,即本质。
每个时期总有一些反映那个年代的东西存留于历史长河,成为经久不衰的教诲;每个国家总有一段岁月充斥着风雨飘摇,却依旧矗立不倒的城墙。
五千多年来,炎黄子孙始终秉持着那份执着的坚守,才使得华夏文明薪火相传。
一个连祖宗的土地都无法保护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能凝聚力量并不断开拓创新的政党必定只是昙花一现。
同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谁都懂,我们在努力拼搏进取的路上也往往忘记脚踏实地方为真正的智慧。
很少有人知道一块黑板需要花费多少心血,更没有几个人会考虑“给学校提建议”所带来的价值——无非就是一块写字板罢了!当然,除了功利心以外,这种现象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日趋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太多人缺乏独立思考,太过追求速成,不仅丧失了艰苦奋斗的毅力,甚至还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结果越忙碌越迷茫,最后一事无成。
但也许只有把工夫花在刀刃上,才算是认真走完了一天。
倘若换成是平凡百姓呢?他们吃饱穿暖尚且难以顾及,怎么谈得上努力钻研学习呢?殊不知大器晚成者众,不能仅凭“近忧”“远虑”就忽略了眼前的小事。
一味沉浸在追逐名利金钱的狭隘空间里,则不啻于抱残守缺、画地为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你坐在电脑前,心不在焉地点击鼠标打开网页浏览新闻时,你能想起母亲辛劳地照看孩子吗?在你不停地埋头查找资料准备撰写报告时,你曾回过身给予父母温柔地拥抱或者轻声细语的问候吗?在你喝茶聊天、外出散步、悠闲漫步时,你是否在感恩在享受这些普通又平常的事物?……扪心自问,一切美妙惬意的瞬间,我们是不是像记住一场演唱会一般,记住了台下热烈欢呼的歌迷朋友,记住了镁光灯前那个迷人耀眼的自己?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灵魂孕育于平凡的泥土之中。
《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六部书的总称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主讲教师康清莲一、《六经》:《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书的总称。
《乐》亡佚了,因此,又称为《五经》。
《六经》的名称首先见于《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
”《六经》是孔子用来教学的。
儒家典范的著作共十三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孝经》、《论语》、《孟子》。
(一)《诗经》——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三百零五篇,人们常称之为“诗”或“诗三百”。
司马迁认为《诗》是孔子删定而成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语鲁太师,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所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实际上《诗》并非孔子删定,但孔子对《诗》称颂备至却是无疑的。
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是强调《诗》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的,“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左传》记载春秋时代各国燕享、庆贺、盟会、请求、救助、笑骂,等等都以赋诗见志,而且都不出“《诗》三百”之外。
如:襄公二十六年晋平公囚了卫献公,齐景公和郑简公到晋说情,子展赋《郑风·将仲子兮》悟以“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晋侯于是放回了卫候。
定公四年申包胥到秦乞师,依墙哭泣不绝声,饮食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他赋《秦风·无衣》才九顿首而坐。
秦师乃出。
1汉初说《诗》的有齐、鲁、韩、三家,稍后有《毛诗》。
五经春秋简介
五经春秋简介
《五经》是我国儒家经典著作的总称,是指《诗》《书》《礼》《易》和《春秋》。
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经典著作叫五经。
《诗》:《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
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以四言为主,也
有五言和七言之分。
这些诗的内容都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
群众的思想感情,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经》。
共三十篇,其中大禹谟一篇,大禹谟是禹治水的故事。
相传是禹
为了纪念父亲鲧而作。
其内容主要记述夏禹治理水患、治水成功
的事迹。
《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和道德的基本规范,
也是社会成员行为的准则。
“礼”不仅有制度规范意义,而且有
心理、社会意义。
汉代经学家董仲舒解释“礼”为“天地之大德
曰生”,“礼者养也”,意思是说礼制与生育有密切关系;同时又
把“礼”看作人生所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1 —1 —。
诗书礼乐易春秋各指什么
诗书礼乐易春秋各指什么
1,诗即指的是《诗经》。
2,书指的是《书经》,即《尚书》。
3,礼指的是《礼记》和《周礼》。
4,易指的是《易经》,包含《周易》。
5,春秋指的是《春秋》,发挥阐述《春秋》的史书有三部,称为“春秋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诗书礼易春秋出自《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该书归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文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句”丛书之一。
五经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儒家对人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蕴含的文化资源,具有无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遴选部分代表名句,分主题原文呈现并有白话文注释,配以精美书法作品,附传统经典名篇全文及生僻字注音,以传统艺术形式承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
《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
中医学指指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
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其文:《诗》、《书》、《易》、《春秋》”下一句是什么
“其文:《诗》、《书》、《易》、《春秋》”下一句是什么“其文:《诗》、《书》、《易》、《春秋》”下一句是:“其法:礼、乐、刑、政”,这是出自于唐朝韩愈所著的《原道》。
附《原道》全文赏析原道作者:韩愈朝代:唐朝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
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古代《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的作者都是谁?
古代《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的作者都是谁?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四书五经》之《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四书五经》之《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四书五经》之《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四书五经》之《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四书五经》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易: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书:相传为孔子编定诗:相传为孔子编定礼: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春秋:以前曾认为是孔子修订的.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乐:已失传。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礼记》: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
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
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絜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
乐之失,奢。
易之失,贼。
礼之失,烦。
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
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
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注释1.广博易良。
易,平易。
良音谅,信也,诚实、诚信也。
《荀子》云: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四书五经》之《春秋》,值得终生品读
《四书五经》之《春秋》,值得终生品读老记说事2019.12.27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的话语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
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
”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
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然而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对《春秋》的历史记载产生怀疑。
文学艺术-“四书五经”具体指哪些书
“四书五经”具体指哪些书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之前,还有本《乐经》,合称“诗、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失传了,所以就成为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是封建科举时代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
同时,“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力甚至播于海外,是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孔门四教具体是指什么
孔门四教具体是指什么
孔门四教具体是指文、行、忠、信。
出自《论语述而》载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教育一个人要从诗书礼乐、社会实践、忠诚守信、思想情操等方面去实行。
1、文:主要指各种文献知识。
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文献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历史、文艺等方面。
2、行:主要指道德实践。
孔子固然重视文,但更重视行,二者相比,行比文更重要,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而且,在孔子看来,文化知识只有落实于道德实践,才真正起到了作用。
3、忠:是对待别人真诚、忠心,所谓“与人谋而不忠乎”。
只有以忠心待人,以忠心事人,才能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4、信:指与人交往的诚信。
它主要是对“言”而说的,即“言而有信”的“信”,指说话信实没有虚伪。
这也是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全文《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三字经》全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
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书礼乐易春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诗书礼乐易春秋所谓“六经”,指的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书》《礼》《易》《乐》《春秋》。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
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原则,只是对这六部古书作了整理的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流传下来,在孔子以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所宝重。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
申叔时是时的人,楚庄王在位于公元前614年至公元前591年,早于孔子半个世纪。
孔子整理的六经早在楚庄王时就已经有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体系是华夏文明继承和发展的源头。
“《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也。
”“《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
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诗》道志,故长于质。
《礼》制节,故长于文。
《乐》咏德,故长于风。
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
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文化传统《孔子家语》微学习125孔子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教本文授权摘自《孔子家语通解》作者:杨朝明等;导读:文传君【导读】本篇孔子专论经书教化。
孔子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社会调研和政治实践后,自卫反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书、定礼乐,集古之大成,为后世文化奠基。
孔子首先通论六经之教,分别指出六经之教的益处与不足,认为只要趋益除弊,就能充分理解、中正的把握六经。
孔子还阐述了天地之教的内涵,天地之间的四时周流、风霜雨露、繁育万物实为天地的无言教化,圣人秉清明之德,效法天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施惠万民,福泽四方。
这段材料对于研究孔子与六经的关系,研究孔子的经书教化思想有重要价值,天地的无言之教和圣贤的经教文教,有机融合,共同协调着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
对我们当今每一位学人而言,从这段话也能悟出自己的治学方向和修身要求,圣人真是“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啊。
【家语原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天有四时者,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吐纳雷霆,流形庶物,无非教也。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有物将至,其兆必先。
是故,天地之教与圣人相参。
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此文、武之德。
‘矢其文德,协此四国。
诗书乐易礼春秋的含义
诗书乐易礼春秋的含义
“诗、书、乐、易、礼、春秋”的含义如下:
一、“诗”指的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11篇,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二、“书”指的是《书经》,即《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之一,共28篇,包含了从尧舜禹时代到春秋时期的史前和历史记载,被誉为中国史学的源头之一。
三、“乐”指的是用诗歌、音乐来娱乐或祭祀。
《乐经》是中国古代关于音乐、舞蹈、诗歌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源头之一。
四、“易”指的是《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卜筮之书,共64卦,每卦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通过卜筮的方式,预测未来、指导行动。
五、“礼”指的是《礼记》和《周礼》。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古代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周礼》则是关于周朝的政治制度、官制、礼仪制度等方面的记载。
六、“春秋”指的是《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17万字。
它以记事为主,记录了当时发生的大事和重要人物,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和评价,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和价值观念。
这些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是古代学术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人们学习历史、了解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学知识】六艺
【国学知识】六艺六艺有小六艺、大六艺(六经)之分。
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大六艺(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束发,一般是指15岁。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指大学之始。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六经者,大艺也;礼、乐、射、御、书、数者,小艺也。
语似分歧,实无二致。
古人先识文字,后究大学之道。
”西周的学校分小学和大学,小六艺主要适用于小学课程,大六艺主要适用于大学课程。
小学为所有贵族子弟的必修技能,大学则是做官前的为人做事之道。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云:“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大学。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是指小六艺。
《汉书》:“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管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 既然六书是小学课程,其他并列的五礼、六乐、五射、五驭、九数当然也是小学课程。
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中学课程。
《礼记·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後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
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
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
七十致事。
”射、御、书、数四项皆在十三岁之前学习,可见属于小学课程。
学人多以为称六经为六艺始于汉代。
实际上最晚在孔子时期已经称六经为六艺了:《史记·滑稽传》:“孔子曰:‘六艺之于治,一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书礼乐易春秋
所谓“六经”,指的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书》《礼》《易》《乐》《春秋》。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
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原则,只是对这六部古书作了整理的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流传下来,在孔子以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
《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
”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
申叔时是楚庄王时的人,楚庄王在位于公元前614年至公元前591年,早于孔子半个世纪。
孔子整理的六经早在楚庄王时就已经有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体系是华夏文明继承和发展的源头。
“《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
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
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诗》道志,故长于质。
《礼》制节,故长于文。
《乐》咏德,故长于风。
《书》著功,故长于事。
《易》本天地,故长于数。
《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遍举其详也。
”经学塑造了华夏政制的价值理想,正如民国学者李澄源在《经学通论》中所说的那样:“吾国既有经学以后,经学遂为吾国人之大宪章,经学可以规定私人与天下国家之理想。
圣君贤相经营天下,以经学为模范,私人生活,以经学为楷式,故评论政治得失,衡量人物优劣,皆以经学为权衡。
无论国家与私人之设施,皆须于经学上有其根据。
”可以说,在华夏文明中,五经是诸子的思想源头,也是诸史的评判标准,同时还是文艺创作的指导原则。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学规定了华夏文明的大本大源,在历年层面塑造了华夏族群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塑造了我们祖先共同的生活方式。
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华夏族群才能历经二千余载,虽然曾经车驾奔驰,战乱频仍,曾经南北分裂,夷狄入侵,曾经神州荡覆,宗庙丘墟,但文明之毫光,未曾一日隐没于荒蛮,族群之理想,未曾一日熄灭于天壤,从而缔造文化统一、生生不息的局面。
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华夏历史虽然历经王朝更迭,而政治制度的建构,社会改革的推动,始终有一个根本的价值标准,不管政制如何变化,都不离文明之大系。
正是有了经学的存在,社会生活中的冠、婚、丧、祭各种礼仪,不论如何损益,总能维系社会生活的理想价值,衣冠文物,代代因袭损益,但不变的是对有礼义的生活的追求。
可以说,要真正深入华夏的历史,必须深入历史的深层内核,而历史的内核便在经学之中。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