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孔子人生的总结.doc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人生哲学

民族融合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孔子强调,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以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和稳定。
孔子提倡,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孔子认为,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必须具备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能力,以实现共 同发展。
感的公民。
第六章
人生哲学之总结
修齐治平的内在联系
修身:提高自身 修养,是实现人 生价值的基础。
齐家:家庭是社 会的细胞,齐家 是治国的前提。
治国:以德治国, 强调君主的道德 责任。
平天下:天下太 平,是儒家追求 的最高理想。
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孔子的人生哲学成为儒 家思想的核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的文化和教育。
智之明
孔子强调修身 养性,认为智
是明理之道
孔子认为智者 能够洞察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指 导自己的行为
孔子提倡学思 结合,认为只 有不断学习思 考才能获得真
正的智慧
孔子强调智者 应该具备宽容、
谦虚、谨慎等 品质,以更好 地发挥自己的
智慧
第三章
齐家之法
孝敬父母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道德的核心。 孔子提倡尊敬父母,强调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和服侍父母。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800字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800字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800字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

思想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与社会。孔子的人生哲学展现了他的

思想精髓和个人品格,被称为孔子学说,包括在个人、家庭、社会和

政治等方面的思想。

首先,孔子注重个人修养,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

平天下。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建议人们做到自律、自省、自我约束。他也强调读书、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性,把学习和实践结合

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观点至今仍然

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实践。

其次,孔子强调家庭和谐,认为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道

德的源泉。他提倡家庭中的亲情、尊重和和谐。他认为儒家道德教育

讲究的是家庭教育传统,家庭才是道德的源头。孔子说:“父母在,

不远游。”这句话表达了对家庭和家庭关系的重视。

再次,孔子强调社会和谐,认为和谐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他提倡

社会关系的亲善、信任和公正,强调政治的正确性和行政的公正性。

他说:“政而不得,民道之。”意思是政治失当就会造成社会不安,

政治和社会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孔子提倡仁爱之心,认为仁者爱人。他解释道,仁者是那

些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人,能够关心周围的人,使他们受到帮助和

照顾。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表达了他对待他人的态度,他认为这是最基本的道德善良原则。

总之,孔子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他的想法和行动。他的人生哲学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试着学习并不断实践,能否获得快乐的满足呢?)。这个观点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今天的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孔子的人生哲学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学习和实践的热情,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了解并投入到这条道路上,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孔子人生价值观

孔子人生价值观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

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名言n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一、孔子生平概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动荡的时期。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那时候中国分为诸侯国,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备受困扰。孔子致力于思考人性、伦理和政治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和教育实践来影响后世。

二、孔子的思想理念

(一)仁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Ren),也被称为“仁德”。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表现出同情、宽容和关爱。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道德和社会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礼仪: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遵循规范的仪式和行为准则,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孔子提倡以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尊重他人并维护社会的和谐。

(三)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他相信通过教

育可以改善人们的品德和智慧。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善性格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孔子的作品和影响

(一)《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这本书中记录了孔子的智慧言行和他对教育、政治和人际关系的看法。《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孔子的人生总结和儒家的人生规划

孔子的人生总结和儒家的人生规划


学道之乐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 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曾国藩( 1811年—1872年)
……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 学》。《大学》之纲领有三: 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 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 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 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 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 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 用之人也乎?
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 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 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 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 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 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 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 奴做官何以异哉? 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 《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 之事明矣。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 足……乃以默记《五经》之言 龙场悟道 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 臆说》。

曾国藩:三十岁学做圣人
《曾国藩家书》:
六弟自怨数奇,馀亦深以为 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 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 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 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 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 之完人。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对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智慧。阅读《论语》后,我深受启发,对孔子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关键,他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孔子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平等,这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孔子对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仁”,即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德来感化和引导人民,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压迫来维持统治。这种理念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的领导者,他们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仁爱和公正的态度来处理社会事务,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诚信、友善和尊重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是一种互相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行为准则。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在与他人交往中,始终保持真诚和善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孔子对于人生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善,他提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强调了对于自己的认知和知识的谦虚和真实。这让我明白,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虚心和谦逊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论述题)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

(论述题)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

(论述题)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

孔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的理解和

关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此篇文章对孔子

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人生哲学

1. 人生追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仁”的道路,即为了成为一个有道德

的人,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他强调凡事要“不怕困难,不怕劳苦”,用实际行为去践行道德原则。他强调要坚持做正确

的事情,哪怕是处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这个信念。

2. 个人修养

孔子提倡个人修养,他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有礼、正直的状态,保持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认为人的成长是

需要时间的,因此应该一步一步地改进自己,去完成更好的人生价值。

3. 学习和思考

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他主张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认识世界和练习个人

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和见识。他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

的事情,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二、孔子的人生哲学评价

孔子的人生哲学从很多方面展示了一位宣传仁爱、崇尚谦卑、尊重生

命的思想家以及他的道德观。他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形成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孔子的人生哲学也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

1. 价值观的深层次影响

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和谐、忍让的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也是重点教育内容。

2. 对人生价值的启示

孔子强调了人生价值的意义和目标。他鼓励人们去追求更高的自我要求,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孔子的读后感

孔子的读后感

孔子的读后感

距今约2500年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其智慧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后世。读完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后,我获得了许多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探索孔子对人生、教育和社会的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思考。

人生的意义

孔子的《论语》对于人生的意义给予了深刻的反思。他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关注他人的重要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个人的改变可以影响家庭、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进步。这种观点呼应了如今重建个人道德价值观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对周围世界的影响,并以正直和善良的方式生活。

教育的重要性

《论语》中,孔子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孔子主张通过读书、讨论和模仿先贤的方式来提升自我。他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德行和智慧的平衡。这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追求全面发展,不只是追求高分和学术知识,更要注重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

人际关系的艺术

《论语》也提供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的独特见解。他强调了尊重、礼仪和忠诚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人际关系的健康与稳定是社会繁荣和和

谐的基石。尤其是《孝经》这一部分,对于我来说尤其有启迪。作为一名子女,我需要更加尽力孝敬父母,并从中领悟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道德与统治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了统治者的责任和道德义务。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善待民众,并降低赋税,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的观点在当下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呼吁现代政治领导者以公平、正义和善良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促进人民的福祉。

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

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

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

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

孔子将其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强调出来。

十五志于学,孔子所提倡的是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30岁。

三十而立。既不像10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20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7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30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20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

孔子的人生观

孔子的人生观

孔子的人生观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对于后人,有着远大的影响。

就我看来,孔子的人生观,以自身来说,强调了人自己要学会自省,每日三省。同时,还强调了人要德才兼备,应和了时代的发展,不论何时,只有德而无才的人无法成就大事,只有才而无德的人,更无法成就大事,于是,德才兼备,成为了成就大事的必要前提。孔子,还提出要爱好学习,学习是使人发展的必要过程,没有学习,就无法学会各项知识,不会知识,就无法出人头地,无法成就大事。所以,孔子的观点对我们的发展。起着重大意义。

对于社会,孔子的观点,也有着重大影响。比如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个强调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更强调了,要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去施展教育,而不是普遍的什么都教,学会专业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从这里,可以发现,孔子的思想在那时已经十分领先了,明白了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把之间好的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不快乐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

对于孔子,我发现,孔子有着领先于世界很多年的想法,例如教育的普及性,因材施教更是其中的突出点,这一些想法,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足以说明孔子的观点是非常好的。

孔子观后心得感悟

孔子观后心得感悟

孔子观后心得感悟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孔子的故居和纪念馆,对他的思想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对孔子观后的心得和感悟。

首先,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眼中,修身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个人修养好了,才能正确地面对家庭、国家和整个社会的问题。孔子通过《论语》等经典著作,传达了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指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这使我深受启发,意识到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孔子关于家庭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孔子的理念中,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而家庭的和睦和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孔子提倡了家庭的和睦相处和互助关系,强调孝道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和责任。我意识到,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极其重要,只有在家庭中的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中,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对于治国和平天下的问题,孔子提出了许多理念和原则。他认为,一个良好的政府应该以德治国,以仁心为本,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法律和武力来维护秩序。他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和责任,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诚信、公正和忠诚。这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领导者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和责任在领导者的决策和行为中的影响。

此外,在孔子的故居和纪念馆里,我还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他主张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使我深入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灌输信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孔子之所以对胸怀大志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不以 为然,而对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晰 倍加赞赏,就在于他发现了曾晰那种 “直与天地万 物,上下同流”的悠然胸次。对此,徐复观接着朱 熹讲道: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 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 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 饥 馑;由 也 为 之,比 及 三 年,可 使 有 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 及三 年,可 使 足 民。如 其 礼 乐,以 俟 君 子。” “赤!尔何如?”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 之 事,如 会 同,端 章 甫,愿 为 小 相 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 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伤乎?亦 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Fra Baidu bibliotek
中庸”的 (同上)。我认为,孔子的这一境界与道 家的无为而尊,无为而成,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 道的境界相比,是一种自由的境界。因为自由就是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干成什么,而无为而无不为却 是什么也不想干但却没有什么是干不成的或者说什 么都能干成。就比如医生治病,用尽了手段,开完 了药方,最终心想事成,病人痊愈了,这就是超越 了必然性的自由,是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统一。 而一个医生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用,病人却在他 的手里痊愈了,这就是似不可能而又令人向往,这 就是神,这就是道家的境界,实质上是对自由的超 越。当然,儒、道两家境界孰高孰低,读者自有论 断。值得一提的是,佛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佛眼 功,也就是时时处处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心想而事成,圆满而通达。但佛家的修炼最终是要 出离生死,完成生命形式的高层次转换或人类自身 的自我超越,已与儒家不在同一个维度中论道了。 因此,冯先生的超道德说,的确是在形而上的意义 上抓住 了 孔 子 人 生 境 界 超 越 伦 理———仁、 礼、 忠、 恕、德、义等的本质特征。但我这里并不打算把孔 子的这一境界归入冯先生的 “天”的境界,而是把 它归入大自由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其原因 在于,“天”有自然之天,有规律之天,也有命运 之天和鬼神之天。虽然按冯先生评道家为 “不知之

孔子对人生的总结

孔子对人生的总结

孔子对人生的总结

《孔子对人生的总结》孔子72岁去世。在他71岁时,对人生进行总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这几句话进行理解呢?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人,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地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就不会怀疑了。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以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

五十而知天命。古代把天当作神,天能决定人类命运。“天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

的别强求,乐天知命,到了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

其实“天命”很简单,就是你该怎么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观。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

六十耳顺。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

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

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

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

关于对孔子人生的总结

关于对孔子人生的总结

关于对孔子人生的总结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如果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孔子这位圣人,那么你更加不能错过了这篇文章了,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吧!

人生总结

孔子是伟大的圣人,开辟了中国儒教文化的先河,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七十二岁逝世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但是,孔子开其新统,中国历史文化中少不了他的儒家说教。在五千多年之间,中国文化理想的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无人可与孔子相提并论。

孔子在他的《论语》第二篇-为政里谈到了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原文是这样的:“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做好学问的志向;到了三十岁基本确立了这个志向;到了四十岁一心追求学问,外界各种各样事物都不能迷惑我了;到了五十岁,才知道人生宇宙的来源,懂得天地自然规律之天命;到六十岁坚定自己信念,有自己独立的主见,好话坏话耳朵听进去都不会计较;到了七十岁,才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但也不超越自己追求学问原则的规矩。

这是孔子报告了自己人生的经历,我们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是艰难,困苦的,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子姓,孔是其氏。《史记》中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庚子)。孔子生父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夫,仕任陬邑宰, 孔子实际乃是野合而生出的一个私生子和被遗弃儿。《史记》中有:“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 对于现代人来说,野合似乎是一件奇怪之事。但在上古礼俗中,“野合”乃是一种重要的与宗教有关的礼俗活动,就象现在的走婚。“野合”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媒氏》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

《读论语》之孔子的人生总结

《读论语》之孔子的人生总结

《读论语》之孔子的人生总结

【04】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算是七十多岁的孔子进行的一次人生总结。他说,我在十五岁就立志于学问;三十岁的时候思想基本确立了,到了四十岁就不再困惑,五十多岁的时候懂得了天命,六十岁以后,耳朵就顺溜了,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了。到了七十岁,基本上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法度。

这段话如果泛泛地读,没有什么意思,但如果细细品味,其中的内容很多,第一就是“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六岁是现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了,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了,所以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学好是在这个阶段,学坏也是在这个阶段,而且后边的十几年是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决定了未来人生的走向。

如今把三十多岁也称为“而立之年”,而且解释为“立身、立家、立业”,算是一个人完全自立的年龄,而孔子表达的应该是自己的思想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也就是有了成熟的发展规划和人生追求目标。

“四十不惑”,是思想上已经成熟,不惑于道。也就是这个阶段,所有的思想要开始落地了,所以后边孔子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见《阳货篇.第二十六》)”,到了四十多岁还不知道向善改恶的人,一辈子很难再有改观了。

关于天命的问题,在整部《论语》的结尾,孔子强调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见《尧曰篇.第三》)”,什么是“天命”?——按照老子的话说,就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见《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不过这个话题太大,很难解释,只能慢慢体会。

知行合一:孔子的人生哲学

知行合一:孔子的人生哲学

知行合一:孔子的人生哲学

2023年,全球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和荣耀,也在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的人生哲学“知行合一”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孔子提倡的“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经过千年历史的考验,其内涵和意义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知行合一保持心灵平衡。孔子认为,人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但是这种追求必须和内心的价值观相符合。只有在内心平衡之下,才能更好地拥有成就感与幸福感。比如,一个人在事业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却忽视了家庭和朋友的情感需要,势必会引起内心的失衡和负面情绪的产生。孔子强调:“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具有足够的知识、道德品质和勇气,就能保持内心的坚毅和沉着,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会轻易动摇。

其次,知行合一增强主动性。孔子认为,对于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进步。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孔子教导人们要用所学之知阐发自己的理念,以实践之行完成自己的使命。孔子说:“学而不忘,闻而不误。”这说明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行动,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成果。

第三,知行合一调整思维方式。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思维观念可能会限制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孔子提倡的知行合一可以调整人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从思想到实践,从实践到思想,不断迭代,不断完善。孔子说:“行有不得者,事必躬亲。”这就说明一个人必须将想法转换为实践,这样才能不断的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强自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孔子人生的总结

人生总结

孔子是伟大的圣人,开辟了中国儒教文化的先河,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七十二岁逝世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但是,孔子开其新统,中国历史文化中少不了他的儒家说教。在五千多年之间,中国文化理想的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无人可与孔子相提并论。

孔子在他的《论语》第二篇-为政里谈到了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原文是这样的: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做好学问的志向;到了三十岁基本确立了这个志向;到了四十岁一心追求学问,外界各种各样事物都不能迷惑我了;到了五十岁,才知道人生宇宙的来源,懂得天地自然规律之天命;到六十岁坚定自己信念,有自己独立的主见,好话坏话耳朵听进去都不会计较;到了七十岁,才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但也不超越自己追求学问原则的规矩。

这是孔子报告了自己人生的经历,我们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是艰难,困苦的,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子姓,孔是其氏。《史记》中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庚子)。孔子生父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夫,仕任陬邑宰, 孔子实际乃是野合而生出的一个私生子和被遗弃儿。《史记》中有: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对于现代人来说,野合似乎是一件奇怪之事。但在上古礼俗中,野合乃是一种重要的与宗教有关的礼俗活动,就象现在的走婚。野合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媒氏》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所以,孔子乃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宗教礼俗狂欢集会中,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征在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的私生子。当是叔梁纥七十岁,颜氏征十八岁,但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征见过面。

故孔子少时只知母不知父,从母居住于母亲家族中。是母亲将其抚养成人。春秋时,特别是在存留殷商文化传统的一些邦国中,仍有母系制度的遗俗。从母居并不被认为奇。孔丘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贫穷与卑贱中走过来的。孔母颜氏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颇有傲骨的女性。她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告诉孔子。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当孔子17岁时,其母颜氏也去世。起先,颜氏被作为一个穷妇草率地埋葬。一个与颜氏为邻的车夫的母亲向孔子透露了关于其生父及显赫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及孔氏家族的墓地在防。孔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正在血气方刚之年的十七岁孔子干出了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他不仅到防地找到了父亲家族的墓地,而且公然向世俗和孔纥的遗族挑战--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孔子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极其贫困且备受歧视。当鲁国贵族的季氏在家中宴享鲁国的贵族君子时,孔子竟身穿为母亲服丧的丧服而赴会,要求也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加入。他被无情地拒之于门外,孔子蒙受了羞辱而告退。为谋生计,孔子在少年青年时期曾从事多种贱业及鄙事。备受侮辱和歧视。所以成年后他曾对弟子这样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以说穷苦的子女往往懂得人情世故,人生磨难,所以成熟比较早,孔子十五岁就确定自己做好学问的人生目标,三十岁时候孔子的学问能力才受到季氏家族的注意。所以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季氏(季平子)委任孔子作其私家的小家臣,作过委吏和乘田。委吏,是司库房的小职官。乘田是管牲畜的小牧官。由于做得好,又被擢升为管理工役的小司空。但是不久,孔子似乎即又与季氏失和。他离开鲁国,开始生活中的第一次流浪和游历。为了寻找一种政治上的出路。他到过东边海滨的齐国,一度他还曾试图回归自己的故国宋国,后来他又颠簸流离于中原的陈国、蔡国之间。最终孔子还是不得不归返于鲁国。在这游历中,孔子经历了人生各种磨难,所以是四十不迷惑。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这所谓是五十而知天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恒(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

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结果相互发生矛盾,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孔子在周游列国中到处碰壁,政治仕途上也没有什么成果。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人生中什么事情都经历了,各种人物都见识了,甚至在叛乱、围困、饥饿、失望的生命中渡过,所以更加坚定了他人生追求的信念,六十而耳顺。68岁时的孔子,他的所谓儒学思想根本没有得到当时各国政治上的任用于发挥,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最后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2岁,患病逝世。他没有超越自己做学问的规矩,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告别了他生命的历程。

孔子的人生经历和总结集中体现在他汇编的《论语》里面,那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人生的学问和为政之道,要靠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积累,孔子的儒教思想就在于他这些丰富的人生总结,对人情世故的切肤体验,理论来源于实践,才能放之四海皆真理。

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