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7章 糖代谢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 糖代谢

生物化学 糖代谢

生物化学:糖代谢糖是生物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也是构成生物体大量重要物质的原始物质。

糖代谢是指生物体对糖类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合成的过程。

糖代谢主要包括两大路径:糖酵解和糖异生。

本篇文档将从分解和合成两个角度,介绍生物体内糖的代谢。

糖的分解糖酵解(糖类物质的分解)糖酵解是指生物体内将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物质分解成更小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能量。

糖酵解途径包括糖原泛素、琥珀酸途径、戊糖途径、甲酸途径等。

其中主要以糖原泛素和琥珀酸途径为代表。

糖原泛素途径糖原泛素途径又称为糖酵解途径,是生物体内最常用的糖分解方式。

它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或者丁酮酸,同时产生2个ATP和2个NADH。

糖原泛素途径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糖分解阶段和草酸循环。

糖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葡萄糖通过酸化和裂解反应,进入三磷酸葡萄糖分子中,并生成一个六碳分子葡萄糖酸,此过程中消耗1个ATP。

接着,葡萄糖酸分子被磷酸化,生成高能量化合物1,3-二磷酸甘油酸,同时产生2个ATP。

随后,1,3-二磷酸甘油酸分子的丙酮酸残基被脱除,生成丙酮酸或者丁酮酸。

草酸循环草酸循环是指将生成的丙酮酸和丁酮酸在线粒体内发生可逆反应,生成柠檬酸,随后通过草酸循环将柠檬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ATP。

草酸循环中的关键酶有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

琥珀酸途径琥珀酸途径也被称为三羧酸循环,是生物体内另一种重要的糖分解途径,它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30多个ATP。

琥珀酸途径中,葡萄糖通过磷酸化,生成高能分子葡萄糖6-磷酸,随后被氧化酶和酶羧化酶双重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琥珀酸途径的关键酶有异构酶、羧酸还原酶等。

糖异生(糖合成)糖异生是指非糖类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等)通过一系列合成反应,转化成糖类物质的过程。

糖异生是生物体内糖类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对维持生命的各种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糖异生途径包括丙酮酸途径、戊糖途径和甘油三磷酸途径等。

丙酮酸途径丙酮酸途径是指通过丙酮酸合成糖的途径,它可以将丙酮酸反应生成物乙酰辅酶A进一步转移,合成3磷酸甘油醛,随后通过糖醛酸-3-磷酸酰基转移酶反应,合成葡萄糖6磷酸。

第七章 糖代谢(石河子大学生物化学试题库)

第七章 糖代谢(石河子大学生物化学试题库)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糖核苷酸是 是 是
糖代谢
。 , 葡 萄糖 基的受 体 ,葡萄糖基的受体 步骤后,才能使一 、 ,在缺氧或无氧的
的一种活化形式,是双糖和多糖生物合成中葡萄糖的
2 .植物体 内蔗糖合 成酶催 化的蔗糖 生物合成 中, 葡萄糖供 体是 ;而由磷酸蔗糖合成酶催化蔗糖合成时,其葡萄糖供体是 ,其直接产物是 、 。 和________ 两个磷酸三糖。 为最重要的调控部位。 。
4.三羧酸循环中,哪一个化合物前后各放出一个分子 CO2,这个化合物为( ④ -酮戊二酸
) )
5.三羧酸循环中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索酸的酶是琥珀酸脱氢酶,此酶的辅因子是( ④TPP ④-1,6 糖苷酶 6.催化直链淀粉转化为支链淀粉的酶是(
7.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淀粉降解的最初产物是(
8.在有氧条件下,利用 l 摩尔葡萄糖生成的净 ATP 摩尔数与在无氧条件下利用 l 摩尔葡萄糖生成的净 ATP 摩尔数的最近似比值是( ①2:1 ①延胡索酸酶 ①丙酮酸 ②9:1 ) ③13:1 ②异柠檬酸脱氢酶 ②乙酰 CoA ③PEP ④18:l ) ③丙酮酸脱氢酶 ④3-P-甘油醛 ) ④顺乌头酸酶 )
④细胞核内 ) ④TPP
24.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最终接受底物脱下的 2H 的辅助因子是( 25.糖原合成的直接糖基供体是(
26.在三羧酸循环中,用以补充循环中间物的主要物质是( ①乙酰 CoA ①Asp ②丙酮酸 ②Ala ③苏氨酸 ) ③Glu 27.能直接转变成 α 酮戊二酸的氨基酸是(
) ④酪氨酸 ④Gly
6.在 EMP 途径中,经过 个葡萄糖分子裂解成为 ______________ 和 和____________ 时候形成 或 ,其中以
7.糖酵解反应历程中三个调节部位即催化三个不可逆反应的调节酶是 8.在糖分解代谢中,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在有氧情况下,它形成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习题-第七章:糖代谢

第七章糖代谢一、知识要点(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2分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

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

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过连续两次脱羧和脱氢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和琥珀酸;琥珀酸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和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每进行一次释放2分子CO2,产生3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在胞质中,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经过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被氧化分解成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脱氢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

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

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糖异生作用不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是在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进行的。

第七章 糖代谢

第七章  糖代谢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作用机理: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由4个相同亚基组成,每个亚 基牢固地结合一个分子的NAD+,并能独立参与催化作 用。亚基中第149位的半胱氨酸残基的-SH是活性基团, NAD+的吡啶环与活性-SH基很近,共同组成酶的活性 部位。
甘油酸-1,3-二磷酸将磷酰基转给ADP形成了磷酸甘油酸和 ATP,催化这个反应的酶是磷酸甘油酸激酶 。
第七章 糖代谢
生物化学
教 学 内 容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糖的分解代谢 糖的合成代谢
糖类的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供给能量:糖的主要功能是供给能量,人体所需
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氧化分解供应的。1克葡萄糖在 体内完全氧化分解,可释放能量16.7千焦。 供给碳源:糖分解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可以提 供合成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所需要的碳架。 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如核糖和脱氧 核糖是细胞中核酸的成分;糖与脂类形成的糖脂是组 成神经组织与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糖与蛋白质结合的 糖蛋白,具有多种复杂的功能。
第一节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教 学 内 容
淀粉的酶促降解 糖原的降解 纤维素的酶促降解 双糖的酶水解
一、淀粉的酶促降解
淀粉的种类: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
淀粉的水解:
α-淀粉酶:又称α-1,4-葡萄糖水解酶。其作用方式是从淀 粉分子的内部,随机水解分子内的α-1,4-糖苷键,若底物 是直链淀粉,生成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等混合物。 如果底物是支链淀粉,则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麦芽糖和 α-糊精等混合物。 β-淀粉酶:又称β-1,4-麦芽糖苷酶。此酶具有外切酶的特 性,能专一地从直链淀粉或支链淀粉外层的非还原性末端, 依次切下两个葡萄糖单位(即麦芽糖)。 α-1,6糖苷酶:支链淀粉分子中的α-1.6糖苷键需要由α-1,6 糖苷酶作用,如植物中的R酶和动物小肠中的α-糊精酶, 其作用方式是从支链淀粉的外部开始,将α-1,6糖苷键水解 掉,其产物是由α-1,4糖苷键组成的直链片段。 麦芽糖酶:麦芽糖酶可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生物化学 --糖代谢(共32张PPT)

生物化学 --糖代谢(共32张PPT)
新陈代谢
同小分化子作物用质合成大分子的需能过程
中间代谢
大异分化子分作解用成简单小分子的放能过程
Top
1
2
3
4
糖代谢概述 糖原的代谢
糖酵解
柠檬酸循环
磷酸戊糖通路 糖异生
糖代谢与其 他代谢关系
第一节 糖类的一般概况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 乳糖、蔗糖等.
CH3
丙酮酸
COO HC OH + NAD+
CH3 乳酸
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 甘油酸1,3-二磷酸
丙酮酸
无有氧条条件件
NADH
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分解
乳酸
NADH经呼吸链生成水
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乳酸
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
糖异生
乳酸
乙醇
NADH
乳酸发酵
NADH 乙醇脱氢酶
丙酮酸 脱羧酶 乙醛
乙醇发酵
糖酵解途径汇总Βιβλιοθήκη HOCH 2C O P O OH
HC OH HO
H 2C O P O OH
3-磷酸甘油醛
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 。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 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甘 油醛3-磷酸。
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 ,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
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
3113-PPii
3 生成甘油酸2-磷酸
4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TP
ATP
5 生成烯醇式丙酮酸 6 生成丙酮酸
⑹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
O

糖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

糖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

糖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糖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能量供应来源之一,并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糖的代谢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物化学反应和调节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糖代谢的生物化学机制。

一、糖的摄取和代谢1. 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消化系统中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作用,被分解成单糖,主要是葡萄糖。

单糖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载体蛋白,例如GLUT2和SGLT1,进入血液循环。

2. 糖的利用被吸收进入细胞的葡萄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代谢,即糖酵解和糖异生。

在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转化为丙酮酸和乳酸,同时释放出能量。

糖异生则是指细胞内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二、糖的调节与储存1. 糖的调节糖代谢受到多个激素的调节,其中胰岛素起到关键作用。

胰岛素可以促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促进葡萄糖的合成、糖原储存和脂肪酸合成。

相反,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并抑制葡萄糖的合成和糖原的储存。

2. 糖原的合成与降解在细胞内,葡萄糖可以通过糖原合成酶的作用转化为糖原,以储存为后备能源。

当机体能量需求增加时,糖原会被糖原磷酸化酶分解为葡萄糖,供给细胞能量消耗。

3. 糖的转化为脂肪酸当葡萄糖过多时,细胞会将多余的葡萄糖通过糖原合成等路径转化为脂肪酸,以脂肪的形式储存。

这是机体存储能量的重要途径。

三、糖代谢的调控1. AMPK信号通路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是一个重要的能量感知分子,它可以监测细胞内能量状态的变化。

当细胞内能量水平下降时,AMPK活性升高,促进糖酵解途径并抑制糖异生,以维持细胞的能量供应。

2. G-6-P酶和PFK-1的调控G-6-P酶和PFK-1是糖酵解途径中两个重要的调控酶。

G-6-P酶催化糖异生途径中的一步反应,当细胞内ATP浓度下降时,G-6-P酶活性升高,刺激糖异生途径。

与之相反,PFK-1催化糖酵解途径的限速步骤,当细胞内ATP浓度升高时,PFK-1活性下降,抑制糖酵解。

《生理学》第七章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第七章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体液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蛋白质的常规测定方法的原理、方法学评价和生理意义;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具体步骤和结果判断;胰岛素和胰岛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2.熟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在糖代谢紊乱诊治中的应用。

3.了解:血糖浓度的调节;糖尿病的分型及其病因。

二、习题(一)名词解释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2.随机血糖(random blood sugar,RBS)3.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4.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5.酮体(ketone bodies)6.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7.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GA)8.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二)填空题1.糖尿病分为、、和四种。

2.常用的血糖酶法检测包括、和。

3.糖尿病的诊断界值为:空腹血糖,或OGTT2小时血糖。

4.主要的糖化蛋白质包括、和等几种。

5.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依据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分子性质上的和。

6.糖尿病的早期筛查指标包括、、和基因类标志物等。

7.利用糖化血红蛋白的电荷差异,可以采用、等技术进行分离检测。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影响胰岛素分泌和释放的最主要因素是A.外界因素刺激B.儿茶酚胺释放增加C.血脂水平升高D.血糖水平升高E.血氨基酸水平升高2.胰岛素是由何种细胞分泌的A.胰岛α和β细胞B.胰岛α细胞C.胰岛β细胞D.胰岛γ细胞E.胰腺δ细胞3.正常成人的空腹血糖浓度是A.2.8~7.8mmol/LB.3.89 ~ 6.11mmol/LC.6.1~7.0mmol/LD.7.0 ~11.1mmol/LE.8.9~10mmol/L4.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作用是A.促进糖异生,抑制糖原分解B.抑制糖异生,促进糖原分解C.促进糖异生和糖原分解D.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E.促进糖的有氧氧化5.下列关于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是降低合成代谢的激素B.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转变而来C.胰岛素与胰岛素原都有生物活性D.胰岛素与C肽以2:1的摩尔比释放人血E.胰岛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特异性信号转导,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6.下列关于1型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害引起B.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C.是多基因遗传病D.存在多种自身抗体E.存在胰岛素抵抗7.下列关于2型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常见于青少年B.存在胰岛素抵抗C.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D.患者多数肥胖E.起病较慢8.下列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B.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C.各种原因引起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是其诱因D.血酮体常> 5mmol/LE.表现为广泛的功能紊乱9. 2010年美国ADA新增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A.HbA1c ≤6.5% B.HbA1c≥6.5% C.HbA1c≤7.0%D.HbA1c ≥7.0% E.HbA1c≥5.7%10.关于低血糖症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糖水平≤3. 89mmol/L即可诊断B.经典的诊断试验是72小时禁食试验C.临床症状主要是与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相关D.由多种因素引发E.糖尿病患者发生的概率较高11.高血糖症的判断标准是空腹血糖浓度A.8.9~10mmol/LB.≥11.1mmol/LC.≥6.0mmol/LD.≥7.0mmol/LE.≥8.9mmol/L12.空腹血糖损伤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浓度值为A.8.9~10mmol/LB.≥11.1mmol/LC.6.1~7.0mmol/LD.≥7.0mmol/LE.≥8.9mmol/L13.目前血糖测定的常规方法是A.邻甲苯胺法B.Folin-吴法C.葡萄糖脱氢酶法D.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E.葡萄糖氧化酶-氧电极法14.反映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指标是A.血胰岛素测定B.糖化蛋白测定C.尿白蛋白测定D.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E.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15.用于糖尿病诊断和筛查的指标是A.尿白蛋白B.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C.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D.血和尿酮体测定E.血乳酸和丙酮酸测定16.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状况的指标是A.尿白蛋白B.血浆胰岛素浓度C.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D.血浆C肽浓度E.血乳酸和丙酮酸测定17.反映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是A.血胰岛素测定B.糖化蛋白测定C.尿白蛋白D.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E.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18.诊断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指标是A.尿白蛋白B.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C.葡萄糖胰岛素钳夹技术D.血和尿酮体测定E.血浆C肽浓度19.要了解胰岛β细胞的储备能力,应检测的指标是A.空腹血糖B.餐后2小时血糖C.尿白蛋白D.糖化血红蛋白E.尿酮20.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糖尿病病情控制较好A.HbAlc ≤6.5% B.HbAlc≥6.5%C.HbAlc ≤7.0% D.HbAlc≥7.0% E.HbAlc≥5.7%21.关于C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没有生物活性B.C肽和胰岛素等摩尔数分泌人血C.主要从肾脏排泄D.C肽的半寿期比胰岛素更短E.禁食后血浆C肽浓度比血胰岛素浓度高22.C肽测定的意义不包括A.评估空腹低血糖B.评价患者胰岛素分泌状况C.鉴别糖尿病类型D.监测胰腺手术后效果E.诊断糖尿病并发症23.下列关于胰岛素原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胰岛素的前体和主要储存形式B.生物活性很弱C.肝脏对其清除能力很强D.其半寿期比胰岛素长E.其血浓度升高可见于胰岛β细胞肿瘤24.有关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蛋白质合成B.抑制蛋白质分解C.促进糖异生D.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或脂肪E.促进肝脏对葡萄糖的摄取25.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不包括A.肾上腺素B.甲状旁腺激素C.胰高血糖素D.胰岛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6.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参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稳定B.机体结构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C.是脂肪、甘油等的来源之一D.人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E.维持机体的代谢平衡27.不需要进行OGTT筛查的人群是A.体重≥120%标准体重者B.存在与糖尿病发病高度相关的因素C.所有年满30岁的人群D.高血压症患者E.生育过> 9kg体重的胎儿的妇女28.下列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其形成是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过程B.糖基化可发生在血红蛋白的α链或β链上C.测定采用动脉血标本D.可根据其所带电荷不同而将其分离E.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29.下列关于糖化白蛋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反映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B.是血清果糖胺的主要成分C.是糖尿病近期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D.可替代糖化血红蛋白E.当患者有急性全身性疾病时,能更准确地反映短期内平均血糖的变化30.测定血胰岛素水平的用途,不包括A.对餐后低血糖进行评估B.确认糖尿病患者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C.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状况D.结合胰岛素抗体分析胰岛素抵抗机制E.鉴别糖尿病类型31.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耦联法B.葡萄糖氧化酶-氧电极法C.葡萄糖脱氢酶法D.己糖激酶法E.邻甲苯胺法32.餐后2小时血糖值的临床意义,不包括A.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能力B.监控FPG已控制良好但仍未达到治疗目标的糖尿病患者C.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D.是HbAlc的主要决定者E.可大样本量筛查糖尿病患者33.关于血糖测定,正确的是A.动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静脉血糖B.血糖测定受饮食影响,但不受取血部位影响C.全血血糖不受红细胞比容影响D.血糖测定不受检测方法影响E.测定血浆或血清血糖与全血血糖一样可靠34.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时,不会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是A.尿酸B.氟化钠C.谷胱甘肽D.胆红素E.维生素C35.下列关于尿糖的说法,错误的是A.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时能导致糖尿B.反映了机体即时的糖含量C.尿糖的测定是快速、便宜、非侵入性的D.能用于大量样本的筛选E.尿糖浓度能较灵敏、特异地反映血糖的水平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邻甲苯胺法B.己糖激酶法C.葡萄糖氧化酶法D.葡萄糖脱氢酶法E.同位素稀释-质谱法1.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是B2.可用于葡萄糖干化学检测的方法是C3.不适合尿液样本检测的方法是C(4~6题共用备选答案)A.血浆白蛋白B.尿酮体C.全血乳酸D.IAAE.餐后2小时血糖4.怀疑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时需检测C5.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需检测B6.TIDM可伴有哪一项指标阳性D(7~10题共用备选答案)A.FPG <6.1mmol/L,2小时PG<7.8mmol/LB.FPG介于6.1~7.0mmol/L之间,2小时PG<7.8mmol/LC.FPG <7.0mmol/L,2小时PG介于7.8~11. 1mmol/LD.FPG≥7.0mmol/L,和(或)2小时PG≥11.1mmol/LE.FPG<6.1mmol/L,2小时PG介于7.8~11.1mmol/L7.正常糖耐量A8.空腹血糖受损B9.糖耐量损害C10.糖尿病D(11~ 14题共用备选答案)A.HbAlc 介于5.7%~6.4% B.HbAlc介于4%~6%C.HbAlc 介于6%~7% D.HbAlc介于7%~8% E.HbAlc介于8%~9%11.糖尿病前期A12.血糖控制较差E13.血糖控制一般D14.血糖控制较理想C(15~18题共用备选答案)A.空腹血糖B.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C.糖化白蛋白D.HbAlcE.空腹胰岛素15.反映机体即时葡萄糖水平的是A16.反映机体2~3周前血糖平均水平的是C17.反映机体6~8周前血糖平均水平的是D18.反映机体长期血糖平均水平的是B(19~ 20题共用备选答案)A.ICAB.FPGC.IAAD.GADAE.IA-2A19.胰岛素抵抗时可能与哪个有关C20.从T2DM中鉴别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的是D(四)简答题1..简述OGTT试验及其意义。

生物化学第七章 糖代谢--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

生物化学第七章 糖代谢--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

乙酰CoA 线粒体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O] H2O
TCA循环
NADH+H+
CO2
ATP ADP FADH2
柠檬酸循环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的,丙酮酸通过柠檬酸循环进行脱羧 和脱氢反应;羧基形成CO2,氢原子则 随着载体(NAD+、FAD)进入电子传 递链经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形成水分 子并将释放出的能量合成ATP。
Hale Waihona Puke 一、丙酮酸进入柠檬循环的准备阶 段——形成乙酰- Co A
从丙酮酸转变为乙酰- Co A可概括为4 步反应,催化这些反应的酶是包括丙 酮酸脱氢酶在内的多酶复合体,由3种 酶和5种辅酶组成的球形复合体,统称 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或丙酮酸脱氢 酶系。
参与反应的3种酶也就是上述的丙酮酸脱氢
酶复合体中的三种酶,分别称为:丙酮酸 脱氢酶组分(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onent)、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 (dihydrolipoyl transacetylase)、二氢 硫辛酸脱氢酶(dihydrolipoyl dehydrogenase),这三种酶在结构上形 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二、柠檬酸循环概貌 三、柠檬酸循环的反应机制
四、柠檬酸循环的化学总结算
TCA循环的特点: 1. 2次脱羧 2. 4次氧化脱H(3次NAD+ ,1次 FAD作为受体) 3. 产生GTP 4. 消耗2mol H2O
在TCA循环中除生成一个GTP, 通过GTP 生成ATP外,3个NADH及一个FADH2被电 子传递链氧化也可生成ATP, 在线粒体中 每个NADH生成2.5个ATP, 而每个FADH2 生成1.5个ATP, 故可生成(2.5×3)+ (1.5× 1) +1=10个ATP 。若从丙酮酸脱 氢开始,加上产生的一个NADH 就产生 10+2.5=12.5个ATP。 如果从葡萄糖开始反 应经糖酵解、TCA 和氧化磷酸化三个阶段 共产生2× 12.5 +7= 32个ATP

生物化学--第七章 糖类代谢-糖异生及糖原合成

生物化学--第七章 糖类代谢-糖异生及糖原合成

H
H
OH
O
O H
H OR
H
OH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DPG)
H OH
H OH
糖原引物(Gn)
(glycogen primer)
糖原(Gn+1)
UDP
糖原合酶
(glycogen)
CH 2OH
H H
OH
HO
OH
H O
CH 2OH
CH 2OH
H H
OH
OH H
H
H
OH
O
O H
H O
R
H OH
H OH
H OH
H
OH
OH HO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uridine diposphate glucose)
UTP+1-磷酸葡萄糖
UDPG+ PPi
14.12.2020
h
24
(4)UDPG中的葡萄糖连接到糖原引物上
CH2OH
CH2OH
CH2OH
H H
OH
HO
OH H
H
P P 尿尿苷苷 HO
H OH
OH H
h
草酰乙酸 GTP GDP
6
① 丙酮酸羧化酶 ②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G
胞液
线粒体 乙酰CoA
PEP
丙酮酸
② 草酰乙酸
苹果酸/ 天冬氨酸
丙酮酸 ①
草酰乙酸

苹果酸/ 天冬氨酸
14.12.2020
PEP
h
7
糖酵解和葡萄糖异 生的关系
葡萄糖 G-6-P
F-6-P F-1.6-P
3-P-甘油醛

第7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7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7章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一、 A型题:1. 健康人群空腹血糖的参考范围通常为()A. 2.8~7.8mmol/LB. 3.89~6.11mmol/LC. 4.5~5.9mmol/LD. 7.0~11.1mmol/LE. ﹤11.1mmol/L2. 降低血糖的激素主要是()A. 胰岛素B.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C. 肾上腺素D. 生长激素E. 皮质醇3. 胰岛素由何种细胞分泌()A. 胰岛α细胞B. 胰岛β细胞C. 胰腺δ细胞D. 胰岛α和β细胞E. 皆不是4.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A. 多肽B. 类固醇C. 氨基酸衍生物D. 脂肪酸衍生物E. 核酸5. 胰高血糖素由何种细胞分泌()A. 胰岛α细胞B. 胰岛β细胞C. 胰腺δ细胞D. 胰岛α和β细胞E. 皆不是6. 关于免疫介导性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为1型糖尿病B. 胰岛素绝对不足C. 常见于青少年D. 多可检出自身抗体E. 由胰岛素抵抗引起7. 有关2型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胰岛素相对不足B. 胰岛β细胞的功能减退C. 常见于肥胖的中老年成人D. 常可检出自身抗体E. 由胰岛素抵抗引起8. 有关果糖胺的叙述错误的是()A. 所有糖化血清蛋白都是果糖胺B. 主要是测定糖化清蛋白C. 反映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D. 可替代糖化血红蛋白E. 是糖尿病近期控制水平的监测指标9. 测定血糖的标本最常采用的抗凝剂和防腐剂组合是()A. 氟化钠-肝素钠B. 叠氮钠-肝素锂C. 冰醋酸-肝素D. 碘乙酸钠-EDTAE. 氟化钠-草酸钾10. 当血糖超过肾糖阈值时,可出现()A. 生理性血糖降低B. 病理性血糖降低C. 脓尿D. 血尿E. 糖尿11. 糖化蛋白浓度主要用于()A. 糖尿病的分型B. 糖尿病的诊断C. 评估血糖控制效果D. 评估糖基化比率E. 评估当前血糖浓度12. 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 已糖激酶法B. 葡萄糖氧化酶法C. 葡萄糖脱氢酶法D. 固相酶法E.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13. C-肽测定的主要用途除外()A. 评估空腹低血糖B. 评估胰岛素分泌C. 监测胰腺手术效果D. 评估β细胞的活性E. 诊断胰腺α细胞瘤14. 糖尿病性肾病变的早期检测依赖于()A. UAE 试验B. OGTT试验C. IGTT试验D. 72h禁食试验E. 甲苯磺丁脲耐量试验15. 用于判定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除外()A. 腹型肥胖B. 高血压C. 血脂异常D. 胰岛素抵抗E. 微血管病变16. 目前糖尿病的分型不包括()A. 1型糖尿病B. 2型糖尿病C. 慢性糖尿病D.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E. 妊娠期糖尿病17.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除外()A. 感染B.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C. 微血管病变D.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性昏迷E. 乳酸酸中毒糖尿病性昏迷18. OGTT的主要用途除外()A. 诊断妊娠期糖尿病B. 诊断糖耐量减退C. 糖尿病的常规诊断D. 评价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E. 糖尿病相关病理状态的人群筛查19. 酮体的测定方法除外()A. Acetest 法B. Ketostix法C. Gerhardt 法D. 氯化铁法E. 硝酸钠法20. 目前大多数建议的低血糖标准为()A. 血糖低于2.78mmol/LB. 血糖低于3.33mmol/LC. 血糖低于1.11mmol/LD. 血糖低于1.67mmol/LE. 血糖低于3.89mmol/L二、 B型题:1.关于血糖的来源与去路A.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B. 肝糖原的分解C. 肝脏的糖异生D. 有氧氧化E. 合成糖原① 血糖的主要代谢去路是()② 体内血糖的根本来源是()③ 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是()④ 餐后血糖的主要贮存方式是()⑤ 长期禁食、肝糖原耗尽情况下的血糖来源是()2.关于血糖的激素调节A. 胰岛素B. 胰高血糖素C. 肾上腺素D. 生长激素E.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① 胰岛α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类激素是()② 胰岛α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是()③ 胰岛β细胞合成分泌的多肽类激素是()④ 胰岛δ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是()⑤ 垂体分泌的多肽类激素是()3.关于糖尿病及其相关病理状态A. 1型糖尿病B. 2型糖尿病C. 妊娠期糖尿病D. 空腹血糖损伤E. 糖耐量减退① 典型病例常见于肥胖中老年人的糖尿病是()② 典型病例常见于青少年的糖尿病是()③ 妊娠期间才出现的糖尿病是()④ 反映基础状态下糖代谢稳态轻度异常的是()⑤ 反映负荷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处理能力减弱的是()4.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A. 正常糖耐量B. 糖耐量减退C. 空腹血糖损伤D. 糖尿病E. 妊娠期糖尿病① F PG<7.0mmol/L合并OGTT(2h-PG) <7.8mmol/L,可诊断为()② FPG<7.0mmol/L合并OGTT(2h-PG)在 7.8~11.1mmol/L之间,可诊断为()③ FPG在6.1~7.0mmol/L之间,可诊断为()④ FPG≥ 7.0mmol/L 合并OGTT(2h-PG) ≥11 .1mmol/L ,可诊断为()⑤ FPG≥5.3mmol/L合并OGTT(2h-PG) ≥ 8.6 mmol/L,可诊断为()5.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检测项目A. 己糖激酶法B. 葡萄糖氧化酶法C. 酮体D. 乳酸E. 胰岛素抗体① 血糖测定的常规方法是()② 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是()③ 怀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需检测()④ 1型糖尿病常伴有哪一指标阳性()⑤ 怀疑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时需检测()三、 X型题:1. 降低血糖的激素有()A. 胰岛素B. 胰高血糖素C. 肾上腺素D. 生长激素E.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升高血糖的激素有()A. 胰岛素B. 胰高血糖素C. 肾上腺素D. 生长激素E. 皮质醇3. 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有()A. 抑制胰岛素释放B. 促进肝糖原分解C. 促进糖异生D. 促进脂肪动员E. 促进肝脏生成酮体4. 按病因分类,糖尿病目前可分为以下几类()A. 1型糖尿病B. 2型糖尿病C.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D. 妊娠期糖尿病E. 慢性糖尿病5. 血糖的测定方法有()A. 已糖激酶法B. 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C. 葡萄糖氧化酶-极谱分析法D. 葡萄糖脱氢酶法E. 邻甲苯胺法6.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指标有()A. 随机血糖B. FPGC. OGTT 2h-PGD. 糖化蛋白E. 胰岛素7. 有关糖化血红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是Hb糖基化的产物B. 包括HbA 1 和其他位点葡萄糖化的HbAC. 反映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D. 糖尿病的常规检测指标E. 是最长期的糖尿病控制指标8. 用于判定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A. 腹型肥胖B. 高血压C. 血脂异常D. 胰岛素抵抗E. 慢性炎症9. 按发病年龄,低血糖症可分为()A. 新生儿低血糖B. 婴幼儿低血糖C. 青少年低血糖D. 成人低血糖E. 老年低血糖10. 按累及部位,糖原贮积病主要分为哪几型()A. 肝脏型B. 胰腺型C. 肌肉型D. 肾脏型E. 胃肠型四、名词解释:1. 糖尿病2. OGTT五、问答题:1. 简述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肠粘膜上皮细胞体循环小肠肠腔第六章糖代谢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双糖:麦芽糖(G-G),蔗糖(G-F),乳糖(G-Gal)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结合糖: 糖脂,糖蛋白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一、糖的生理功能1. 氧化供能2. 机体重要的碳源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三、糖的消化吸收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胃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吸收形式:单糖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转运。

2.吸收吸收途径:SGLT肝脏各种组织细胞门静脉过程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TAC 循环四、糖的无氧分解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反应部位:胞液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E1 E2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构调节。

生理意义:五、糖的有氧氧化1、反应过程E1:己糖激酶E2: 6-磷酸果糖激酶-1E3: 丙酮酸激酶NAD +乳 酸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② 共价修饰调节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乙酰CoA胞液 线粒体○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第7章 糖代谢

第7章 糖代谢
定义:1葡萄糖分解产生2丙酮酸,并伴随ATP生
成的过程。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的
途径。该途径也称作Embden-Meyethof-Parnas 途径,简称EMP途径。
细胞质
位置:细胞的胞浆(胞液)
丙酮酸
G → 2丙酮酸 + 2NADH + 2ATP
37
糖酵解过程:
• 分为两个阶段: • 1、糖裂解阶段 • 2、醛氧化成酸
磷酸基团转移势能
△ G o` ( 千 卡 /摩 尔 )
△ G o` ( 千 焦 /摩 尔 )
14. 8
61. 9
11. 8
49. 3
10. 3
43. 1
10. 1 7. 7 7. 3 7. 3 5. 0
42. 3 32. 3 30. 5 30. 5 14. 2
3. 4 3. 8 3. 3 2. 2
20. 9 15. 9 13. 8 9. 2
⑩丙酮酸激酶 ⑩产能 2
Δ G= -4.0kcal/mol (不可逆)40
①活化
G
C H2O O
P
P OCH2O CH2OH
②异构
HO
③活化
葡萄糖 H O
6-磷酸葡萄糖
OH 6-磷酸果糖
6
1
P OCH2O CH2O P ④裂解
5 HO 2
1
H2C O
P
+ 2
C
O ⑤异构
4
OH
3
3
磷酸二羟丙酮 H 2 C O H
28
第三节 糖分解代谢
糖的分解、合成
3.1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A.胞外降解
细胞外
胞外水解酶(淀粉单酶糖、寡糖酶)

生物化学——糖代谢思维导图脑图

生物化学——糖代谢思维导图脑图

第七章 糖代谢1.无氧分解概念是指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在细胞质中分解生成乳酸并产生少量ATP 的过程,又称乳酸发酵两个阶段糖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分解成丙酮酸反应特点一次裂解反应——6 C 变2个 3 C 一次脱氧——NAD 变 NADH两次消耗ATP两个高能化合物,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2ATP)三个限速酶催化三个不可逆反应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乳酸生成: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生理意义机体缺氧状况下,能够迅速提供能量有氧状况下,为某些组织细胞提供能量,为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提供唯一能量保障。

糖酵解过程的中间产物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提供材料。

小结不需要氧的产能过程从1分子葡萄糖开始净生成2分子ATP ★(从糖原开始,则净生成3分子ATP)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将高能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直接转移至ADP或GDP 生成ATP或GTP 的过程。

乳酸的生成使糖酵解途经中生成的NADH和H+重新转变成NAD+,保证糖酵解过程继续运行。

2.有氧氧化是糖分解供能的主要方式概念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在细胞质与线粒体中彻底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大量ATP 的过程。

三个阶段丙酮酸生成(细胞质)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同糖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线粒体)限速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实质乙酰CoA的彻底氧化分解概念TAC ,从乙酰CoA 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乙酰CoA被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而草酰乙酸得以再生,同时生成大量能量的过程。

特点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两次脱羧,生成两分子二氧化碳三个限速酶,催化三次不可逆反应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四次脱氢三次生成NADH和H+一次生成FADH2三羧酸循环一次共生成 10分子ATP在循环中,中间产物本身无量的变化,由于中间产物进入其他代谢途径影响循环的进程,需补充以保证循环的正常运转生理意义是机体获取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是糖、脂、蛋白质代谢联系的枢纽小结每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可净生成30或32分子ATP3.磷酸戊糖途径实质葡萄糖分解代谢的另一途径,其主要意义不是生成ATP,而是生成磷酸核糖和NADPH唯一限速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此限速酶会导致NADPH和G-SH减少,红细胞易破裂,产生溶血性贫血。

生物化学糖代谢(共110张PPT)

生物化学糖代谢(共110张PPT)

(三)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是指在线 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 ,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三羧酸循环是 德国科学家Krebs于1937年提出的,于1953年获诺 贝尔奖。该循环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不仅是糖分 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的 主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该酶活性中心对ATP的Km低,别构中 心对ATP的Km高。因此低浓度时ATP与 活性中心结合发生酶促反应,而高浓度 时ATP可以与别构中心结合,从而抑制 酶活。
(2)受到柠檬酸、脂肪酸别构抑制
这两种物质合成的原料间接来自糖酵解。
(3)果糖-2,6-二磷酸对EMP的调节
当血液中糖水平降低时,激活胰高血糖素释放于血液中 ,启动cAMP级联系统使PFK2/FBPase2多肽上特定的一个 Ser残基磷酸化、PFK2抑制,使F-2,6-BP水平降低,从而 降低EMP水平。反之,当葡萄糖水平高时,蛋白磷酸酶水 解PFK2/FBPase2上磷酸导致F-2,6-BP升高,提高糖酵解的 速率。
此阶段在细胞胞液(cytoplasm)中进行 ,一分子葡萄糖(glucose)分解后净生 成2分子丙酮酸(pyruvate),2分子ATP ,和2分子(NADH +H+)。
两分子(NADH +H+)在有氧条件下可进
入线粒体(mitochondrion)产能,共可得 到2×2或者2×3分子ATP。故第一阶段可 净生成6或8分子ATP。
淀粉磷酸解
(2)糖原
动物淀粉,主要储存在肝脏和骨骼肌中。
(3)纤维素
(4)果胶物质
双糖降解

第六章代谢总论 第七章 糖类代谢

第六章代谢总论  第七章 糖类代谢

第六章代谢总论第七章糖类代谢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2、能量代谢3、、自由能4、高能化合物5、糖酵解6、糖酵解途径(EMP)7、糖的有氧氧化8、三羧酸循环(TCA)9、磷酸戊糖途径10、糖的异生作用二、填空题1、糖类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和。

2、糖酵解途径是在_________中进行,该途径是将转变为,同时生成________和_______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3、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_____分子ATP4、糖酵解过程中有3步不可逆的酶促反应,催化这三步不可逆反应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5、三羧酸循环是从草酰乙酸和结合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又返回草酰乙酸的过程。

6、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要消耗_________ATP。

8、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________的氧化。

9、在磷酸戊糖途径中,7-磷酸景天庚酮糖与________________在转醛醇酶作用下,生成4-磷酸赤藓糖和。

10、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______阶段,分别称为和,其中两种脱氢酶是和,它们的辅酶是。

11、酶催化与ATP反应生成1,6-二磷酸果糖,其逆反应是由酶催化的。

12、动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是_________,糖的贮存形式是_________。

13、一次三羧酸循环共有次脱氢反应和次底物磷酸化反应。

14、组成丙酮酸脱H酶系的三种酶分别是、和,五种辅酶分别是、、、和。

15、TCA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和催化。

16、催化糖酵解途径中消耗ATP的反应的酶是和。

17、乳酸脱氢酶在体内有5种同工酶,其中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为型,对__________ 亲和力特别高,主要催化反应。

18、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TP的高能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P
ATP
甘油酸-3-磷酸
甘油酸-2-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DP
ATP
丙酮酸
果糖-6-磷酸
ATP
ADP
Mg2+
果糖磷酸激酶
果糖-1,6-二磷酸
(1, 6-fructose-biphosphate, F-1,6-2P)
果糖磷酸激酶(phosphfructokinase)
Glu
ATP ADP
G-6-P
Glu
ATP ADP
G-6-P
第3阶段:甘油醛-3-磷酸生成丙酮酸
(8)甘油酸-3-磷酸异构为甘油酸-2-磷酸
F-6-P
ATP
ADP
F-1,6-2P
二羟丙 甘油醛-
第3阶段 甘油醛-3-磷酸生成丙酮酸
Glu
ATP ADP
G-6-P
第1阶段: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1)葡萄糖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
F-6-P
ATP
ADP
F-1,6-2P
HO CH2
二羟丙 甘油醛酮磷酸 3-磷酸
NAD+
H H OH
HO
OH H
OH
NADH+H+
甘油酸-1,3-二磷酸
H OH
ADP
ATP
ADP
G-6-P
(7)甘油酸-1,3-二磷酸转变成 甘油酸-3-磷酸以及ATP的生成
F-6-P
ATP
ADP
F-1,6-2P
O=C O P
C OH
ADP
ATP
COOH C OH
二羟丙 甘油醛-
酮磷酸 3-磷酸
NAD+
NADH+H+
甘油酸-1,3-二磷酸
ADP
ATP
甘油酸-3-磷酸
甘油酸-2-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DP
ATP
丙酮酸
CH2 O P
甘油酸1,3-二磷酸
甘油酸磷酸激酶
CH2 O P
甘油酸-3-磷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代谢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通过脱氢、脱
水等作用使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能 量集中生成高能键,然后使ADP磷酸化生成 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
7.2 糖的分解代谢
7.2.1 糖酵解 glycolysis
糖酵解:葡萄糖在胞液中,降解为丙酮酸 (pyruvate)并伴随着ATP生成的过程。
丙酮酸
乳酸
乳酸酵解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乙醛 乙醇 酒精发酵
糖酵解的反应部位:胞浆。
糖酵解分为3个阶段(共分10步) 第1阶段 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第2阶段 丙糖磷酸的生成
第7章 糖代谢
糖代谢概况
糖原
合成 水解
ATP
有氧
核糖 磷酸戊糖途径
+
葡萄糖
酵解途径丙酮酸
NADPH+H+ 消化与吸收 糖异生途径
无氧
H2O及CO2
乳酸 ,酒精
淀粉 乳酸、氨基酸、甘油
7 糖代谢
7.1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7.1.1 淀粉的酶促水解
α-淀粉酶
α-1,4-糖苷键
麦芽糖
β-淀粉酶(非还原端) α-1,4-糖苷键
甘油酸-3-磷酸
葡萄糖
甘油酸-2-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DP
ATP
丙酮酸
P O CH2
ATP
ADP
Mg2+
己糖激酶
H H OH
HO
OH H
OH
(hexokinase)
H OH
葡萄糖-6-磷酸(glucose6-phosphate, G-6-P)
Glu
ATP ADP
G-6-P
第1阶段: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酮磷酸 3-磷酸
NAD+
NADH+H+
甘油酸-1,3-二磷酸
ADP
ATP
甘油酸-3-磷酸
甘油酸-2-磷酸
CO CH2OH
丙糖磷酸异构酶
CH OH
CH2 O P
二羟丙酮磷酸
甘油醛-3-磷酸
磷酸丙糖异构酶 (phosphotriose isomerase)
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DP
ATP
丙酮酸
Glu
ATP
甘油醛-3-磷酸
甘油酸-1,3-二磷酸
甘油酸 -1,3二磷酸
ADP
ATP
甘油酸-3-磷酸
甘油酸-2-磷酸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碘乙酸能抑制该酶)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DP
ATP
丙酮酸
Glu
ATP
第3阶段:甘油醛-3-磷酸生成丙酮酸
ADP
ATP
甘油酸-3-磷酸
甘油酸-2-磷酸
CH2O P
果糖-1,6-二磷酸
CH OH 甘油醛3-磷酸 CH2 O P
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DP
ATP
丙酮酸
Glu
ATP ADP
G-6-P
第2阶段:丙糖磷酸的生成 (5)丙糖磷酸的同分异构化
F-6-P
ATP
ADP
F-1,6-2P
CH2 O P
CHO
二羟丙 甘油醛-
麦芽糖
α-1,6-糖苷酶(植物) α-1,6-糖苷键
糊精
脱支酶(动物)
α-1,6-糖苷键
糊精
磷酸化酶
α-1,4糖苷键
G-1-P
7.1.2 纤维素的酶促水解
纤维素酶把纤维素水解成纤维素二糖。
7.1.3 常见二糖的水解
1、蔗糖的水解:由蔗糖合成酶或蔗糖酶水解,产物是 果糖和葡萄糖。
2、麦芽糖的水解: 由麦芽糖酶 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3、纤维素二糖:由纤维素二糖酶水解,产物为葡萄糖。 4、乳糖水解 :由乳糖酶水解,产物是半乳糖和葡萄糖。
第2阶段:丙糖磷酸的生成
(4)己糖磷酸裂解成2分子丙糖磷酸
F-6-P
ATP ADP
CH2 O P
F-1,6-2P
CH2O P
C O 二羟丙酮磷酸
二羟丙 甘油醛
CO
CH2OH
酮磷酸 3-磷酸 HO C H
NAD+ NADH+H+
甘油酸-1,3-二磷酸
H C OH H C OH
醛缩酶 +
(aldolase) CHO
第3阶段:甘油醛-3-磷酸生成丙酮酸
ADP
G-6-P (6)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
F-6-P
ATP
ADP
F-1,6-2P
CHO
Pi、NAD+ NADH+H+ O=C O P
CH OH
C OH
二羟丙 甘油醛酮磷酸 3-磷酸
CH2 O P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CH2 O P
NAD+ NADH+H+
(2)葡萄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6-磷酸
F-6-P
ATP
ADP
F-1,6-2P
P O CH2
二羟丙 甘油醛酮磷酸 3-磷酸
NAD+
H H OH
HO
OH H
OH
NADH+H+
甘油酸-1,3-二磷酸
H OH
ADP
ATP 葡萄糖-6-磷酸
甘油酸-3-磷酸
甘油酸-2-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ADP
ATP
丙酮酸
己糖磷酸异 构酶
果糖-6-磷酸
(fructose-6-phosphate, F-6-P)
Glu
ATP ADP
G-6-P
第1阶段: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3)果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1,6-二磷酸
F-6-P
ATP
ADP
F-1,6-2P
二羟丙 甘油醛-
酮磷酸 3-磷酸
NAD+
NADH+H+
甘油酸-1,3-二磷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