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NN1107广西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合集下载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作者:苏丹邵磊张义冉来源:《家禽科学》2016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01-0039-03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危害青年鸡的烈性、高度接触性的病毒病,主要侵害淋巴组织(法氏囊)。

法氏囊是雏鸡和青年鸡重要的免疫器官,是抗体生成细胞成长和分化的部位,最早发生并提供B淋巴细胞,刺激机体产生更好的免疫应答。

法氏囊在鸡出雏时已经存在,性成熟前(4~5月龄)体积最大,此后开始逐渐退化,10月龄几乎完全消失。

一旦鸡只/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可导致养殖者的经济损失,一方面,有些毒株会引起3周龄以上鸡群的死亡率高达20%;另一方面,雏鸡早期感染本病后会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引起坏死性肠炎、包涵体肝炎-贫血综合征、大肠杆菌感染和免疫失败等。

1 当前流行情况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以零星散发为主,非典型病例增多、反复发病的鸡群增多,一方面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呈非典型性,无明显的尖峰式死亡现象,死亡率不高但病程延长、反复发病的鸡群增多,同批鸡多次发病,有的鸡群肌注卵黄抗体达3~5次,同一鸡场不同批鸡也先后发病。

2 疾病特点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而且病毒持续存在于鸡舍环境中。

病毒对热和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是病毒在疾病暴发的间隔期能在环境中存活。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母源抗体阴性的鸡只可在1周龄内感染发病;有母源抗体的鸡只容易在母源抗体下降至较低水平时感染发病。

3~6周龄的鸡最易感。

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鸡是主要传染源。

鸡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了IBDV的饲料、饮水、用具、人员等间接传播。

本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另外,经眼结膜也可传播。

3 潜伏期和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很短,感染后2~3d内可以出现临床症状,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迅速,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NN1107广西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NN1107广西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NN1107广西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李军;陶立;兰美益;陈泽祥;韦志锋;秦若甫;彭昊;杨威【摘要】为研究从广西南宁市某鸡场疑似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中分离鉴定出的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NN1107株的分子特征,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扩增后进行克隆、序列分析.NN1107株VP2基因高变区(vVP2)的克隆测序和序列比较结果显示,序列符合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的分子特征;其与广西vvIBD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6%~99.6%之间.根据vVP2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绘制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NN1107株属于vvIBDV毒株群,与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流行毒株BH09、NNTZ(3)、NN07122、HP1001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疫苗株B87(in)、Bursine-2、FW2512株的亲缘关系较远.【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P2基因高变区;遗传进化【作者】李军;陶立;兰美益;陈泽祥;韦志锋;秦若甫;彭昊;杨威【作者单位】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畜禽疫苗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畜禽疫苗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畜禽疫苗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畜禽疫苗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畜禽疫苗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畜禽疫苗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畜禽疫苗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1;广西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1;广西畜禽疫苗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病原体。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者:于新友李天芝梅建国沈志强来源:《家禽科学》2016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论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包括常规PCR 方法、PCR-RFLP方法、荧光定量PCR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并就其基因工程疫苗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着重阐述。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基因组;分子生物学诊断;基因工程疫苗中图分类号:S858.3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2-0016-06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可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该病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杀淋巴细胞性传染病[1]。

IBDV主要侵害法氏囊的B前淋巴细胞,导致法氏囊器官萎缩。

其结果不仅直接引起感染鸡的发病和死亡,而且可导致鸡的免疫抑制,间接引起其他致病因子的感染以及鸡对疫苗免疫的应答能力下降[2]。

免疫抑制、抗原变异,特别是超强毒株(vvIBDV)的出现,使IBD的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国际兽疫局将IBD列为“影响社会经济的重要疾病”。

IBDV是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成员,基因组由两个双股RNA节段组成,共编码VP1、VP2、VP3、VP4和VP5等5个蛋白,其中VP2是IBDV的主要结构和功能蛋白[3]。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IBDV 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就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IBDV防控提供参考。

1 基因组结构与特点1.1 编码区与非编码区 IBDV基因组是由A、B双股RNA片段构成,分别为A片段(大片段)和B片段(小片段),A片段长约3.2~3.4kb,含有两个开放阅读框ORFA1(约3096bp)和ORFA2(约436bp),ORFA2在前,ORFA1在后,ORFA2与ORFA1的5′端重叠,编码VP5蛋白,ORFA1则编码一个约110 KD的多聚前体蛋白(NH2-VP2-VP4-VP3-COOH),前体蛋白经相关酶变为VP2前体pVP2以及VP3和VP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的分离鉴定作者:严专强尹丽娟刘琳琳杨德鸿梁晓颖魏晓娜黄建飞周庆丰来源:《家禽科学》2020年第07期摘要:本研究通过病毒分离、RT-PCR和测序分析等方法,从广东某肉鸡场发生法氏囊和胸腺严重萎缩的鸡群中分离了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命名为GD2020株。

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VP2基因高变区与近期国内分离的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SHG115株同源性为99.1%,与早期变异株Variant E株同源性为97.5%,与经典毒株、超强毒株和弱毒株同源性在89.3%~94.1%之间。

进化分析结果表明,GD2020株与SHG115株属于同一分支,与早期变异株和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GD2020株感染不引起鸡只死亡和出现腿肌出血等典型临床症状,但能引起法氏囊严重萎缩。

本研究为广东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分离鉴定;VP2基因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1085(2020)7-0050-0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IBD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V)引起的一種鸡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溶淋巴细胞性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1]。

IBDV主要感染3~6周龄的青年鸡,感染后法氏囊先出现充血水肿,再严重萎缩,导致法氏囊中淋巴滤泡被大量破坏,引起鸡只急性发病甚至死亡[2]。

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有血清I型和血清II型,仅血清I型对鸡有致病性。

根据致病性和病毒中和试验可将血清I型IBDV分为经典株、变异株、超强毒株和弱毒株[1]。

免疫接种是控制IBD的主要方法。

IBD疫苗种类繁多,包括全病毒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HVT载体疫苗、弱毒疫苗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等。

近年来,由于疫苗的合理使用,IBDV超强毒株在田间爆发频率逐渐降低。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科研动态38 中国动物保健 | 2018.05doi:10.3969/j.issn.1008-4754.2018.05.024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詹丽娥,陆冰洋,刘华栋,王彩先,唐娟,詹海杰,丁树荣(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太原 030032)摘要: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本实验从山西省不同地区疑似法氏囊病鸡中分离到法氏囊病毒,经鸡胚培养繁殖、电镜观察、提取RNA、设计引物、cDNA的PCR扩增、电泳、测序。

通过序列分析比对,最后鉴定其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

关键词:法氏囊病毒;分子鉴定;VP2基因基金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重点攻关项目(YGG161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于1957年首次在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南部冈博罗城的肉鸡群中发现,因此也称“冈博罗”病,Wint-orfield 于1962年从患病的小鸡鸡胚中分离出病毒,1972年定名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80年代以后至9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出现了致死率很高的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IBDV)。

vvIBDV 的流行特点及病原特性:对鸡具有很强的致病性,鸡对IBD 最易感阶段为3~6周龄,vvIBDV 不仅能感染有较高母源抗体的3周龄以内的雏鸡,而且也能引起大周龄鸡发病;死亡率高;引起严重的法氏囊损伤是vvIBDV 的又一显著特点:病死鸡的法氏囊显著肿大,严重出血,有的外观呈“紫葡萄”样。

几十年来,已遍及几乎所有养鸡国家,给各国养鸡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IBDV)引起鸡的免疫抑制,导致新城疫、马立克氏、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球虫等病免疫失败。

近年来,山西省及全国一些地方由于超强毒株的流行,导致常用的传统IBD 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而造成免疫失败,也使本病的流行出现了新的特点,从而更加重了对养禽业的危害。

浅析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浅析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
法 氏囊 病 的发 生 。 2 _ 3发 病 时 的措 施
1 . 1 . 3病 理 变化
病死鸡 明显脱水 ,胸肌 、腿肌和翅肌等肌 肉发生条纹状或 斑块状 出血 。法 氏囊病变具有 特征性 ,法 氏囊水肿和 出血 ,比 正常大 2~3倍 ,囊壁增 厚 ,外形变 圆 ,浆膜水肿 ,外包裹有 淡黄色胶冻样渗 出物 ,严重时法氏囊广泛 出血 ,如紫葡萄状。 切开囊腔后 ,常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或 出血斑 ,囊腔 内有灰 白 色糊状物 ,或灰黄色干酪样物 。5 d 后法 氏囊萎缩。 病 死鸡 胸腺有 出血点 ,脾脏可能轻度肿大 ,表面有弥漫性 的灰 白色病灶 。发病中后期 肾脏明显肿胀 ,由于输尿管和 肾小 管 内尿酸盐沉积而使肾呈红 白相间的 “ 花斑状 ”外观 。急性死 亡者 ,腺 胃和肌 胃交界处见有条状 出血点。肝脏肿胀 、出血 、 黄染 。盲肠扁桃体 出血 。
2 . 2 搞 好 免 疫 接 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活苗和灭 活苗两类 。 活苗有 三种 ,~种是 弱毒 苗,对鸡 的保护率低 ;二是 中 等毒力苗 ,突破母 源抗体能力较强 ,对法 氏囊有轻度损伤 ,这 种损伤在 l O d 后消失 ,对血清 I 型的强毒感染保护力高 ,在污 染鸡场使用这种疫 苗效果好 ;三是中等偏强毒力苗 ,在两周龄 前使用对法 氏囊可造成严重损伤 ,引起免疫抑制 ,但不影响对 I B D本身的保护力 ,使用这类疫苗 ,疫苗毒长期存活 。 灭活 苗有油乳剂灭活苗和组织灭活苗。灭 活苗一般用于活 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 , 灭活苗具有不受母 源抗体干扰 ,无免疫 抑制危险 ,能大幅度提高基础免疫等优点。主要用于开产的种 鸡群 。连续发病鸡场采用组织灭活苗免疫 ,可有效控制传染性

I B D与 N D都有 可能 出现腺 胃乳头及其 他器官 出血 ,但鸡 新城疫病程长 , 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 , 无法 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1 . 3 . 2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病雏多见 肾脏肿大和尿酸盐沉积 , 法 氏囊 充血或轻度出血 , 但无水肿 ,耐过鸡法氏囊不见萎缩 。肌 肉无出血 ,患鸡有 呼吸 道症状 , 剖检可见气管充血 、 水肿 , 支气管黏膜下有胶胨样物等。 1 . 3 . 3 鸡 白痢 出壳后发 现有病 ,有时 1 0日龄 出现 白痢 ,常有 白色粪便 糊肛现象 。剖检肝脏肿大出血 ,病程长 ,心 、肝 、肺 、大肠和 肌 胃有坏死结节和坏死灶 ,盲肠有 干酪样物 。药物治疗有效 , 无法氏囊特征性病变。 1 . 3 . 4鸡马立克 氏病 病鸡法氏囊呈灰 白色 ,多表现萎缩 。病鸡外周神经肿 大 , 在腺 胃、性腺 、肝脏 、肺脏上有肿瘤病变。 2防制措施 2 . 1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及管理措施 实行 “ 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及 时处理病死鸡、鸡粪等 排泄物。加强 日常消毒 ,所用消毒药 以次氯酸钠 、福尔马林 和 含碘制剂效果较好 。做好 日 常饲养管理 , 尽量减少应激 ,同时 要提供优质的全价饲料 。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论文: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离鉴定细胞嗜性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论文: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离鉴定细胞嗜性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论文: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离鉴定细胞嗜性【中文摘要】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是双链RNA病毒,感染雏鸡法氏囊B淋巴细胞。

经典的IBDV毒株可感染3到6周龄的雏鸡,会造成免疫缺陷,进而引起其它病原的感染,并出现高死亡率。

而IBDV超强毒株(vvIBDV)可以直接使雏鸡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同时,IBDV还可以使其它疫苗的作用大大下降。

IBDV是双节段双链无囊膜RNA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禽类双RNA病毒属。

病毒颗粒是直径约为60nm的二十面体,而且IBDV,共编码5种病毒蛋白,分别是VP1、VP2、VP3、VP4和VP5。

其中,VP2是IBDV的主要的结构蛋白,是IBDV含量最多,且最重要的结构蛋白,影响病毒着病毒的多项功能,对于病毒毒力和细胞嗜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病毒防治方面,VP2作为主要抗原可以使机体对IBDV病毒产生保护性抗体。

IBDV VP2蛋白的高变区,具有毒力特征氨基酸位点,而且存在着高度变异的可能性。

本实验用的两株IBDV弱毒株TAD和HN3,通过细胞培养将病毒在细胞上传代,使病毒适应DT40,CEF细胞,获得可以稳定增殖的细胞适应毒株。

RT-PCR扩增VP2蛋白高变区基因,克隆后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相互比对,并且与一些不同毒力的代表毒株进行比对。

结果表明适应毒株序列与原始毒株序列有一定差异,可能是病毒在适应细胞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异。

由于VP2重要作用,且其高变区的高度变异性,本实验针对细胞适应毒株和原始毒株VP2高变区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进一步了解病毒适应过程中的变异情况,进而分析出那些氨基酸残基对于病毒细胞嗜性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从GenBank中选择4株不同毒力毒株的VP2高变区基因序列,同原始毒株以及它们的适应毒株,以NJ (Neighbor Joining)法,使用MEGA 3.1构建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对它们的VP2高变区基因进行进化分析。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功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功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突变体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功
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法氏囊病是一种常见的鸟类传染病,由法氏囊病病毒(IBV)引起。

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具有高度变异性和普遍性。

该病毒主要感染家禽,特别是肉鸡和蛋鸡,导致经济创伤和生产损失。

IBV在不同的宿主中的变异程度差异很大,因此,现有的疫苗往往不能产生广谱的保护作用。

因此,寻找新的疫苗或治疗法对IBV感染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构建一种感染性克隆,以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分析
IBV的突变和传播机制,为寻找有效的控制IBV感染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
1.体外扩增IBV RNA子基因片段并建立IBV感染性突变模型
2.将IBV RNA片段插入目标的表达载体,并通过共转染或复制病毒
的方式转染靶细胞,构建一个稳定的感染性克隆
3.使用CRISPR Cas9编辑技术,针对IBV基因进行点突变和插入突变,并评估细胞和生物样本的反应以分析突变对病毒的影响;
4.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病毒载量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突变
对病毒的复制力、传播能力、细胞对病毒的反应差异和免疫激活等因素
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找到一个稳定的感染性克隆以及突变对IBV传播和感染机制
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IBV生物学和传播特性的基础知识。

此外,这些
信息可以为开发目标治疗法、免疫策略和疫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有望最终改善家禽IB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及其VP2高变区序列的比较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及其VP2高变区序列的比较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及其VP2高变区序列的比较张华智;杨霖;熊忠贤;何秀苗;韦平【摘要】[目的]从病鸡中分离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并对其VP2基因高变区序列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SPF鸡胚的方法分离到2株IBDV.对分离株(vVP2)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分离株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特征,并与参考毒株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2株分离株特征性位点的氨基酸为222A、249Q、254G、256I、279D、284A、294I和299S,属于wIB-DV的特征,与wIBDV参考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0%~97.0%和98.7%~ 99.4%.从遗传进化树来看,2个分离株与参考的wIBDV也在一个分支.此外,2个分离株表现出与该鸡场常用的疫苗株MB有较高的同源性,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8%和98.1%,并在遗传进化树中同属于一个大分支,但其特征性位点的氨基酸明显不同.在其他氨基酸位点上,2个分离株均发生了D212N 的特有变化.[结论]该鸡群感染的IBDV具有vvIBDV的分子特征,并发生了与疫苗株和参考株不同的分子变化.%[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isolate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from diseased chicken and compare the sequences of its hypervariable region of VP2 gene . [Method] Two strains (WM12061and WM12062) of IBDV were isolated by inoculating SPF chicken embryo with chorio -allantoic membrane (CAM). vVP2 of the two isolates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key amino acid loci were analyzed and the sequence homology of reference strain was compared. [Result] The amino acids of the characteristic locus of the two isolates were 222A,249Q,254G,256I,279D.284A,294I and 299S,which belonged to the features of wIBDV. The two isolates and wIBDV referencestrain had higher homology with the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homology of 96.0% -97.0% and 98.7% -99.4% respectively. In the phyloge-netic tree,the two isolates and wIBDV reference strain belonged to the same branch. And the two isolates and common vaccine strain MB in this chicken farm had higher homology with the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homology of 96.8% and 98. 1% respectively. They were classified to the same big branch, but the characteristic amino acids in vVP2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urthermore, the 2 isolates showed unique amino acid mutation in D212N. [Conclusion] The infectious IBDV in this flock had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wIBDV and showed different mutation from MB strain and reference strains.【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1)005【总页数】3页(P1961-1963)【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vVP2;分子特征;RT-PCR【作者】张华智;杨霖;熊忠贤;何秀苗;韦平【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4+7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主要病原体。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郭露铰;徐成刚;贾伟新;刘大伟;王雪洁;任涛【摘要】从中国广东省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分离了8株传染性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毒株,运用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测定了8个分离株的ELD50以及其对SPF鸡的致死率。

结果表明:这8株分离毒对SPF鸡的致死率均等于或超过60%,属于超强毒。

运用RT-PCR方法对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各毒株VP2基因高变区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这8株分离株均为IBDV超强毒株,同时也说明当前在广东省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毒株类型多为超强毒IBDV。

%Eigh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es (IBDVs) isolates were isolated from diseased chicke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se isolates were inoculated into SPF chickens to determine their patbogenecity. The mortality of the infected SPF chickens was equalto or greater than 60.0%, indicating these isolates belonged to vvIBDV. The hypervariable region of VP2 gene was amplified by RT-PCR. The genetic analysis also confirmed that all these eight isolates belonged to vvIBDV.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BDV that prevailed in chicken populations these yea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mostly classified as vvlBDV.【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年(卷),期】2012(020)001【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鉴定;VP2【作者】郭露铰;徐成刚;贾伟新;刘大伟;王雪洁;任涛【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新兽药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新兽药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新兽药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新兽药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新兽药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新兽药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4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引起的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1]。

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赵云英;张燕欣;张文生;李富桂【摘要】One isolate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was isolated from the vaccination failure chicken. Through serologic AGP experiment,results showed obvious white precipitation linei the high variable (hv) region of VPZ genes were amplified by RT-PCR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were compared for their sequences.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homology of TJ-hg strain and very virulent IBDV strain all reached above 90% and 98. 8% to 99. 3% at nucleotide level, respectively. And the change of amino acid was complement in high variable (hv) region of VP2 genes. The mutations a-mino acid Q219P located in the first hydrophilic region of TJ-hg strain.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d that TJ-hg strain belonged to vvIBDV,but it was different from standard strain.%从天津地区免疫失败的鸡群中分离一株IBDV(命名TJ-hg),应用血清学AGP试验结果可见明显的白色沉淀线;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扩增的IBDV VP2基因高变区(vVP2)及其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TJ-hg株与超强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0%以上,氨基酸同源性达98.8%~99.3%,且高变区中特征性氨基酸的变化与超强毒株完全一致,TJ-hg株在第一亲水区氨基酸Q219P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TJ-hg株属于超强毒株,但又与标准毒株存在差异.【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2(039)006【总页数】5页(P207-211)【关键词】IBDV;超强毒株;分子鉴定【作者】赵云英;张燕欣;张文生;李富桂【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系,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系,天津300384;天津职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天津300402;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系,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火鸡和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溶淋巴细胞性的传染病(Lukert等,1997)。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型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多价弱毒苗免疫试验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型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多价弱毒苗免疫试验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型变异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多价弱毒苗免
疫试验
罗函禄;范文明
【期刊名称】《中国兽医科技》
【年(卷),期】1996(026)007
【摘要】先后在江苏、浙江、四川等8省(区)从临床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
中采集法氏囊病料,分离到32个野毒株,经SDS-PAGE鉴定,其中17株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应用交叉中和试验,将分离毒株分为5个亚型,用IBDVⅠ型标准变异株高免血清作中和试验鉴定,其中5个分离毒株有较高中和价,初步定为IBDVⅠ型变异株。

将其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传代致弱,与标准Ⅰ型弱毒株联合制成多价弱毒疫苗,免疫试验表明多价弱毒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免疫组攻毒100%保护,对照组攻毒死亡率为92%【总页数】3页(P3-5)
【作者】罗函禄;范文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15.3
【相关文献】
1.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NN1107广西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J], 李军;陶立;兰美益;陈泽祥;韦志锋;秦若甫;彭昊;杨威
2.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J], 赵云英;张燕欣;张文生;李富桂
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古典株和变异株抗原相关性的研究 [J], Ture,O;赵军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标准株和变异株的结构蛋白 [J], Ture,O;陈乃冒
5.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高表达毒株血清型分析与免疫试验 [J], 王永山;周宗安;刘玉;李银;罗函禄;邓小昭;高健;刁振宇;王元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

该病引起雏鸡免疫抑制,故对马立起氏病和新城疫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也使病鸡对球虫、大肠杆菌、腺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更易感,造成养鸡业的巨大损失。

病原是双核糖核酸病毒。

病毒抵抗力强,对一般酸性消毒药能耐受,碱性消毒药能较快杀灭。

本病由1957年前后开始在美国东海岸的特拉华、马里兰以及威吉尼亚为中心开始发生。

我国在1979年首次在广州发生。

1980年在北京分离到病原,198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传播开来,但当时都以局部地区散发或以亚临床型发生。

然而最近几年来在全国呈爆发形势发生。

症状病变明显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高,造成由本病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原学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为双RNA病毒科。

电镜观察表明IBDV有两种不同大小的颗粒,大颗粒约60nm,小颗粒约20nm,均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

病毒粒子无囊膜,仅由核酸和衣壳组成。

核酸为双股双节段RNA,衣壳是由一层32个壳粒按5:3:2对称形式排列构成。

国际病毒病名委员会将本病毒分类属于单股RNA病毒科。

过去有的学者将本病毒划分为呼肠孤病毒,也有的学者分类为腺毒科。

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本病毒比上述俩类病毒都小。

与腺性病毒不同:他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浆内复制,沿着某些病毒颗粒的边缘排列着四个结构单位;与呼肠孤病毒不同之处在于病毒体只有一层而不是双层衣壳,病毒RNA为单股。

所以有人把本病毒称为双股、核糖核酸病毒也是不对的。

1985在美国特拉华州分离到4株血型,A、D、E、G株。

广西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广西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广西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覃仕善;莫国东;廖玉英;黄英飞;黄丽;韦凤英;文信旺;吴亮
【期刊名称】《中国家禽》
【年(卷),期】2015(37)16
【摘要】本研究对疑似广西东兰鸟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例进行诊治,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细菌学检测、病毒检测和分离、序列分析以及病理切片观察,证实该鸡群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分析表明,该毒株与疫苗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1.0%~93.3%,与超强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87.0%~96.0%,并且与超强毒株在系统进化树中同处一个分支。

说明此次分离于乌鸡群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为超强毒株,并且发生了新的变异。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覃仕善;莫国东;廖玉英;黄英飞;黄丽;韦凤英;文信旺;吴亮
【作者单位】广西畜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4.4
【相关文献】
1.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2.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治
3.一例广西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4.乌鸡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球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5.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一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广西流行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
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和意义: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一种由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的传染病。

目前,IBDV已在全球各地广泛分布,并对鸡肉生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广西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养殖大省,也是一个IBDV高发区域。

因此,研究广西地区IBDV的流行代表毒株的免疫原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采用病毒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分离和鉴定广西地区IBDV的广泛分布代表毒株,并评价其免疫原性。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采集广西地区鸡肝、脾等组织样品,分离IBDV病毒,并通过PCR和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其亚型和基因序列特征;
2. 采用免疫荧光法、ELISA等免疫学方法,评价这些IBDV代表毒株的免疫原性;
3. 通过ENV基因表达和差异基因筛选等方法,研究广西地区IBDV 代表毒株免疫原性的分子机制。

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为了解广西地区IBDV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免疫学特性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同时,也将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提供新策略和新思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_] 3 。近十 几 年 来 , 随着 I DV 疫 苗 的 广 泛 应 用 , B
主要 流 行 v I DV, 地 毒 株来 源 复 杂 , 分 I D vB 各 部 B V
毒 株 的抗原 性 可能 发 生 漂 移口 n 。2 1 ] 0 1年 7月 , 广
西 南 宁市某 养 鸡 场 饲养 的 2 3日龄 三黄 鸡 暴 发 了一
基 酸 的改变 会 引起 I DV毒 力 , 起感 染 细胞 的变性 和 坏死 , 引
临床上 出现 以法 氏囊 水 肿 、 血 和 萎 缩 为 特 征 的 病 出 理 变化 _ ] B V 在鸡 群 中 的传 播 不仅 导致 易感 鸡 】 。I D
传 染性 法 氏囊 病病 毒 (net u u sl ies I {ci sb ra dsa e o vr s I D 是 鸡传 染 性 法 氏囊 病 (ne t u u — iu , B V) I fci sb r o sl ies , B 的病 原 体 。I D 感 染 幼 龄 鸡 后 , a dsa e I D) B V
缘 关 系较 远 。
关 键 词 : 染性 法 氏 囊病 病毒 ; 强毒 株 ; P 传 超 V 2基 因高 变区 ; 遗传 进化
中 图 分 类 号 :8 2 6 9 4 ¥ 5 . 5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75 3 ( 0 2 0 — 0 30 10 -0 8 2 1 )40 6—5
绘 制 的遗传 进化 树 结果 显 示 , NN1 0 株 属 于 v I D 毒 株 群 , 2 0 17 vB V 与 0 4年 、 0 5年 、 0 7年 和 2 1 流 行 20 20 0 0年
毒 株 B 9 NNTZ 3 、 HO 、 ( ) NN0 1 2 HP 0 1的 亲缘 关 系最近 , 72 、 10 与疫 苗 株 B 7 i) B rie2 F 5 2株 的 亲 8 (n 、 u s 一 、 W2 1 n
动 物 医 学 进 展 。0 2 3 ( ) 6 —7 2 1 , 3 4 :36
Pr r s n V e e i a y M e ii og e s i t rn r d cne

传 染 性 法 氏囊 病 病 毒 NN1 0 7广 西 株 的分 离鉴 定 1 及 遗 传 进 化 分 析
来 了 困难 。
序列 进行 比较 分析 , 建立 遗传 进化 树 , 分子 水平 上 从
对 广 西近期 I D 的变 异情 况进 行追 踪和 分析 。 B V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I D 属于 双 R B V NA 病 毒 科 、 双 R 禽 NA 病 毒 属 成 员 , 因组 由 A、 基 B两 个 双 链 R NA 片 段 组 成 [ 。 5 ] A 片段 的 VP 2基 因是 I D 主要 结 构 蛋 白 VP B V 2的
起 I D, 死 率为 6 。本研 究 对 病死 鸡 进 行 了 I — B 病 B
I D 在疫 苗免 疫选 择 压 力 下 , B V 自身 不 断 发 生 变 异 ,
毒 力获 得增 强 , 现经 典 毒 株 ( lsia I D 出 cas l B V, I — c cB DV) 向超 强 毒 株 ( ey vr l tI DV,v I D v r i e B u n vB V) 的
阳秀 英 等和 何 秀 苗等 2 0 0 0年一 2 0 O 7年对 广 西
鸡 群 I D 的分 子 流 行 病学 研 究 表 明 , 西 鸡 群 中 B V 广
群 的大 量 死 亡 ,B V 的 杀 淋 巴 细胞 作 用 还 能 引 起 ID 鸡 群 的免疫 应 答 能 力 降低 , 鸡 群 对 其 他 病 毒 或 细 使 菌 感染 的敏感 性 增 加 , 养 鸡 业 造 成 巨 大 的 经 济 损 给
主要在 法 氏囊髓 质 区 的未 成 熟 B淋 巴细胞 和 B淋 巴
高 变 区 (VP ) I D 的毒 力 密切 相 关 。v 2位 v 2与 B V VP
于 VP 2蛋 白的 第 2 6 3 0位 氨 基 酸 之 间 , 0~ 5 由大 小 两 个 亲水 区和 一个 七 肽 区组 成 , 成 一 个 构 象 依 赖 构 型的抗 原表 位 , 导 机体 产生 中和抗 体 。v 2内氨 诱 VP
摘 要 : 为研 究从 广 西 南宁 市某鸡 场疑 似 患传 染性 法 氏 囊病 的鸡 群 中分 离鉴定 出的 一株 传 染 性 法 氏囊 病病 毒 NN1 0 1 7株 的分 子 特 征 , 过 反 转 录一 合 酶 链 反 应 特 异 扩 增 后 进 行 克 隆 、 列 分 析 。NN1 0 通 聚 序 1 7株
李 军 。 陶 立 , 美益 , , 兰 陈泽 祥 。 韦志 锋 , ,
秦 若 甫 , 彭 昊 , 杨 威
( . 西 兽 医研 究 所 , 西 南 宁 50 0 ;2 广 西 畜 禽 疫 苗 新 技 术 重 点 实 验 室 , 西 南 宁 5 0 0 ) 1广 广 301 . 广 30 1
DV分 离 和鉴定 , 对 其 v 2进 行 克 隆 和 测 序 , 并 VP 将
获得 的 v 2序 列 与 广 西 流 行 的 I DV 毒 株 v 2 VP B VP
演 化 ,vB v I DV 可 以突破 高水 平 的母 源 抗 体保 护 , 导
致鸡 发 病年 龄提 前 和 病死 率 增 高 , I D 的防 控 带 给 B
VP 基 因 高变 区( V 2 的 克隆测 序 和序 列 比较 结 果显 示 , 列 符合 超 强毒传 染性 法 氏 囊病 病 毒 ( vB 2 vP) 序 v I DV)
的分子 特征 ; 与 广西 v I DV毒 株 的核 苷 酸 同源性 在 9 ~9 . 之 间。根 据 v 2核 苷酸 序 列 同源性 其 vB 6 96 V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