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屈原列传》高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和其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人物形象、主要成就及其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屈原列传》中的文言文难点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历史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①屈原的才华:列举屈原的诗作,如《离骚》《九歌》等,分析其文学成就。
②屈原的爱国精神:分析屈原在抗秦战争中的表现,如《哀江头》等。
(2)分组讨论,解析文言文难点。
①解释重点词语,如“列传”、“怀王”、“令尹”等。
②分析特殊句式,如“之死靡二”等。
③理解文章结构,如总分总、前后照应等。
(2)学生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示?(2)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
四、作业布置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4.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5.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提起屈原,大家会想到什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呢?生1:我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
生2:对,他还创作了《九歌》和《天问》。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及其历史背景;2. 掌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 熟悉《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 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介绍;2. 《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 《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2. 理解《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楚辞》的内容,以及屈原的作品有哪些。
2. 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介绍(10分钟)介绍屈原的基本情况,包括屈原的生平、成就和贡献等。
同时讲解《屈原列传》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20分钟)第1页/共4页传授《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包括屈原的官职之变、投江自杀、楚怀王思念屈原、屈原的作品被人篡改等。
4. 《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和意义(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列传》的文学特点,如辞章华丽、情感深刻等。
并讨论《屈原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5. 总结归纳(5分钟)回顾《屈原列传》的内容和意义,同时答疑解惑。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关阅读作业。
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及其历史背景;2. 掌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 理解《屈原列传》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 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介绍;2. 《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 《屈原列传》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2. 理解《屈原列传》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楚辞》的作者是谁,他的作品有哪些。
2. 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成就,特别是他作为楚国官员的经历。
同时讲解《屈原列传》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30分钟)逐段讲解《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包括屈原的官职之变、投江自杀、楚怀王思念屈原、屈原的作品被篡改等。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屈原列传》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事迹,认识他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理解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3.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艺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增强他们的人文关怀力。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2.《屈原列传》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2.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艺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讨论法。
3.分组阅读法。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以“屈原”为话题,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屈原”的印象和了解。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事迹,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介绍《屈原列传》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所具有的重要性。
三、阅读《屈原列传》(35分钟)1.分组阅读。
2.讨论并记录每个小组关于该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想。
四、讲解和讨论(30分钟)1.请学生分组呈现他们的阅读笔记,一起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2.让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简要总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本课以《屈原列传》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达到了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和事迹、《屈原列传》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讨论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和人文关怀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课堂讨论的深入程度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江苏四中一、文学常识:屈原,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字音练习: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10厚币委质事楚四、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1、明年:2、颜色:3、形容:4、从容辞令:5、设诡辩于怀王: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五、解释加点的词: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4、平伐其功5、王怒而疏屈平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可谓穷矣8、其文约其辞微9、惠王患之10、大兴师伐秦11、臣请往如楚12、奈何绝秦欢13、屈平既嫉之14、人君无愚、智15、王怒而迁之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2、出:出则接遇宾客3、谗:因谗之曰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方正:方正之不容也6、明:明道德之广崇7、蝉:蝉蜕于浊秽8、怒:楚使怒去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1、日:其后楚日以削七、判断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楚诚能绝齐。
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0、此不知人之祸也。
11、“离骚”者,犹离忧也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
《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3篇《屈原列传》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屈原列传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伐其功屈*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1. 教学目标:a. 理解《屈原列传》的选文内容和文化背景;b. 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c.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2. 教学重点:a. 《屈原列传》的选文内容和文化背景;b. 《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 教学难点:a. 对《屈原列传》中的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解读;b. 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a. 创设情境:教师引入古代文学作品《屈原列传》,介绍屈原的身份和重要地位。
b.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屈原列传》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步:导读课文a. 教师给学生分发《屈原列传》的选文,让学生阅读文本并标注重点。
b.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解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第三步:讨论学习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交流。
b. 教师适时给出必要的解释和补充说明。
第四步:学习延伸a. 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通过互联网搜索,了解《屈原列传》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b.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对《屈原列传》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五步:总结反思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和学习收获。
b. 学生可以就本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提问和反思。
5. 教学辅助手段:a. 《屈原列传》选文;b. 相关资料和互联网搜索工具。
6. 教学评估方法:a.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b. 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学习心得。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屈原列传》《苏武传》
学案32《屈原列传》《苏武传》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答案①同“罹”,遭受②同“返”,返回③同“现”,显现,显示④同“旨”,意图、宗旨⑤同“黜”,指被罢免官职⑥同“纵”,合纵,联合抗秦⑦同“佯”,假装⑧同“贽”,见面礼⑨同“纳”,接纳⑩同“披”,披散⑪同“搯”,叩击,拍打⑫同“叛”,背叛⑬同“毡”,毛织的毡毯⑭同“弆”,收藏⑮同“无”,没有⑯同“襟”,衣襟⑰同“诀”,辞别、告别⑱同“已”,已经2.古今异义词答案①第二年②脸色,面容③外貌,模样④委婉得体⑤相抵⑥财物⑦诚心⑧栽培,提拔⑨亲近之臣⑩对长辈的尊称⑪确实存在3.多义实词答案(1)①困窘,处境困难②陷入困境③用尽(2)①离间②不多时间③中间④空隙⑤秘密地⑥参与⑦偶尔,断断续续地⑧夹杂(3)①暗地里②山的北面,水的南面③昏暗④阴冷(4)①互相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根据情况译为“你”“我”“他”③丞相④古代主持礼仪的官⑤相貌⑥观察,察看⑦辅佐,帮助(5)①平素,一向②白色的绢4.词类活用答案①动词作名词,听觉②形容词作动词,阐明③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④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⑤形容词作动词,诋毁⑥名词作状语,蝉,像蝉那样;形容词作名词,浊秽,污秽的境地⑦形容词作名词,忠臣⑧名词作动词,雨,下;乳,生子;杖,执、拄;网,结网;檠,用檠矫正(弓弩);祠,祭祀;舆,用车载送;膏,滋润⑨名词作状语,夜,在夜里;剑,用剑⑩使动用法,归,使……回归;降,使……投降;斗,使……相斗⑪意动用法,认为……豪壮5.特殊句式答案①被动句,标志词:见、被②被动句,标志词:为③被动句,无标志词,“容”译为“为……所容”④被动句,标志词:于⑤宾语前置句,“自”分别是“为”和“佐”的宾语⑥省略句,“泽畔”前省略了介词“于”;状语后置句,“(于)泽畔”为后置状语⑦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⑧被动句,标志词:见⑨被动句,标志词:为……所⑩宾语前置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汝”是动词“见”的宾语⑪宾语前置句,介词“为”的宾语前置⑫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6.文化常识(1)左徒:战国时__________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复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说,其中《屈原列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国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特别设计复习学案以及教学计划。
学生应该首先通过阅读背景资料来更好地了解《屈原列传》的起源和作者背景,以及描写的是什么时代的历史背景,都包含哪些文化元素等等。
接下来,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本,并学习其中涉及的经典诗句和古文互文。
学生可以分组合作,进行分段朗读,提高朗读口语和语音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掌握主要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屈原和节令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除了阅读和个人理解外,还应该设置多种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
例如,设计学生小组讨论、辩论活动等等,让他们思考《屈原列传》探讨的主题,例如人性、伦理、政治和历史等等。
学生也可以通过节令文化体验、诗歌创作等形式,深刻了解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例来进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具体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交流,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科学的朗读技巧、文本分析、思维借鉴,观点表达等。
而在考试前,则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分析原文、短文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语文素养。
总之,《屈原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综上所述,对于《屈原列传》这一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高考复习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言文《屈原列传》复习教师版
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被”“悉”两字及次常用字“靡”“称”。
2.背诵第三段,翻译重点句子。
【题解】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译】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
任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在朝就与楚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就接待各国来使,应酬诸侯。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为楚怀王左徒:为,动词,担任。
左徒,官名。
博闻强志:闻,学识。
志,记。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明于治乱:明,明晓。
于,介词,引出对象。
娴于辞令: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对的言辞。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图议,谋划计议。
以出号令:以,可以理解为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承接或目的。
接遇宾客:遇,相待、接待。
王甚任之:任,信任。
判断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译】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贤能。
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草稿还没有定稿。
上官大夫看了,就想要强取为己有,屈原不给。
于是(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
每当一项法令制定出来,屈平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
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积累文言文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
马倩对人物的评价是结合人物事迹介绍的。
(三)情感目标: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
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
对话等三段,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教师分两节课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熟悉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意思。
一、导入
1、吟诵屈原的《离骚》,简述屈原的事迹。
在修远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上下起伏。
长吸一口气来掩饰你的眼泪,哀悼人们生活的艰辛。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人教版 教案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理解,文辞便可贯通。
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高考语文《屈原列传》高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屈原列传》复习教案一、划读文章1、介绍屈原的基本情况姓名:屈平家庭背景:楚之同姓也最初任职:左徒才识:博闻强识,明于之乱,娴于辞令。
2、新人名:上官大夫事件内容:(1)“王怒而疏屈平”的经过(2)揭示楚国黑暗现实:上有昏君,下有佞臣、、、、、、、、、、、、、、、、、、、、、、、、、、、、、、、事件①3、新人物(对象):《离骚》事件内容:(1)写作缘由、内容介绍及对其评价(2)赞美屈原的品德修养、、、、、、、、、、、、、、、、、、、、、、、、、、、、、、、事件②4、时间:屈平既绌新人名:秦惠王、张仪事件内容:楚第一次被秦国欺骗、、、、、、、、、、、、、、、、、、、、、、、、、、、、、、、事件③5、时间:明年新人名:靳尚、郑袖事件内容:楚第二次被秦国欺骗、、、、、、、、、、、、、、、、、、、、、、、、、、、、、、、事件④6、时间:其后诸侯共击楚新人名:唐眛事件内容:楚大败,大将被杀、、、、、、、、、、、、、、、、、、、、、、、、、、、、、、、事件⑤7、时间:实秦昭王与楚婚新人名:秦昭王、子兰事件内容:楚第三次被秦国欺骗,怀王身死于秦事件③——⑤可归纳为:(1)楚国三次被骗,一步步走向衰落(2)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国家息息相关8、新人名:顷襄王事件内容:迁之、、、、、、、、、、、、、、、、、、、、、、、、、、、、、、、事件⑥6、地点:江滨新人名:渔父事件内容:沉江经过、、、、、、、、、、、、、、、、、、、、、、、、、、、、、、、事件⑦7、时间:屈原既死之后新人名:宋玉、唐勒、景差之徒事件内容:死后影响(1)楚辞后继有人(2)无人敢于直谏、、、、、、、、、、、、、、、、、、、、、、、、、、、、、、、事件⑧二、翻译下列句子1、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应对诸侯。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司马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1—2自然段,积累文言知识点。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疏”的原因。
3、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教学过程一、导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回顾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过程:
讲解屈原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详细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屈原作品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屈原的《离骚》等作品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和象征手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屈原作品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5. 历史背景:学生需要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作品和生平。
6.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屈原的作品,学生需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
7. 批判性思维: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作品和生平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举例说明:
在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可以以屈原被贬至汨罗江畔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矛盾,进一步理解屈原文学作品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解读《离骚》时,可以着重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如“帝俊”象征黄帝,“玄武”象征自己,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在探讨屈原的精神品质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忠诚、正直等品质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1)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屈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学生需要理解其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2)屈原精神品质的内涵:屈原的精神品质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其内涵,并将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作品的历史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学生需要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作品和生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复习教案
一、划读文章
1、介绍屈原的基本情况
姓名:屈平家庭背景:楚之同姓也最初任职:左徒
才识:博闻强识,明于之乱,娴于辞令。
2、新人名:上官大夫
事件内容:(1)“王怒而疏屈平”的经过
(2)揭示楚国黑暗现实:上有昏君,下有佞臣
、、、、、、、、、、、、、、、、、、、、、、、、、、、、、、、事件①
3、新人物(对象):《离骚》
事件内容:(1)写作缘由、内容介绍及对其评价
(2)赞美屈原的品德修养
、、、、、、、、、、、、、、、、、、、、、、、、、、、、、、、事件②
4、时间:屈平既绌新人名:秦惠王、张仪
事件内容:楚第一次被秦国欺骗
、、、、、、、、、、、、、、、、、、、、、、、、、、、、、、、事件③
5、时间:明年新人名:靳尚、郑袖
事件内容:楚第二次被秦国欺骗
、、、、、、、、、、、、、、、、、、、、、、、、、、、、、、、事件④
6、时间:其后诸侯共击楚新人名:唐眛
事件内容:楚大败,大将被杀
、、、、、、、、、、、、、、、、、、、、、、、、、、、、、、、事件⑤
7、时间:实秦昭王与楚婚新人名:秦昭王、子兰
事件内容:楚第三次被秦国欺骗,怀王身死于秦
事件③——⑤可归纳为:
(1)楚国三次被骗,一步步走向衰落
(2)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国家息息相关
8、新人名:顷襄王事件内容:迁之
、、、、、、、、、、、、、、、、、、、、、、、、、、、、、、、事件⑥
6、地点:江滨新人名:渔父
事件内容:沉江经过
、、、、、、、、、、、、、、、、、、、、、、、、、、、、、、、事件⑦
7、时间:屈原既死之后新人名: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事件内容:死后影响(1)楚辞后继有人(2)无人敢于直谏
、、、、、、、、、、、、、、、、、、、、、、、、、、、、、、、事件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
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思而写成《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3、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
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
6、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我宁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三、一词多义
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景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冀君实或见恕也(“我”)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见解,见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出现)事不耳闻目见(看见)项伯即入见沛公(会见,拜见)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动词前,有称代作用,相当于“我”)
使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命令)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叫)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官职)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让,致使)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若属皆且为所虏(一类人)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刚刚,适才)
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语气词)为之奈何?(对)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词)
请以赵之十五城为赵王寿(给,替)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慎勿为妇死,贵贱轻和薄!(为,为了)非为织作迟(是)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智乎?”(认为)斩木为兵,接竿为旗(作为,当作)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当做)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有)
公为都御史。
与太监某守辽东(担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向)治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乎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语气词,呢,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词,吧)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感叹词,啊,呀)
吾尝疑乎是(对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于)于是乎书(句中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的样子)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在)
而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转折,却)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并列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递进)吾恂恂而起(修饰)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承接)死而有之,其几何离?(假设)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因果)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目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复音虚词,句末语气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