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及临床分析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诊断与治疗PPT
使用温和的护肤 品,避免刺激性
产品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辛辣、
油腻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过度紧张、
焦虑
定期进行皮肤检 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皮肤问题
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辛辣、油腻食物
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和化 妆品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 洁
物理治疗
紫外线照射:适用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可减轻炎症和瘙痒 光动力疗法:适用于中度和重度患者,可减轻炎症和瘙痒,并促进皮肤愈合 冷冻疗法:适用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可减轻炎症和瘙痒,并促进皮肤愈合 激光治疗:适用于中度和重度患者,可减轻炎症和瘙痒,并促进皮肤愈合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切除病变部位,防 止感染扩散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 熬夜和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 心情愉快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 现并治疗皮肤问题
并发症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
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和化妆 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 均衡、睡眠充足等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 并治疗并发症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
诊断标准:根据 病史、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进行诊断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四环 素、红霉素等, 用于控制感染
抗炎药:如非甾 体抗炎药、糖皮 质激素等,用于 减轻炎症反应
外用药:如硫磺 洗剂、抗真菌药 等,用于局部治 疗
免疫调节剂:如 环孢素、甲氨蝶 呤等,用于调节 免疫功能
YOUR LOGO
嗜酸性脓疱性毛 囊炎诊断与治疗
1.6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自从日本学者伊势(Ise)和太藤(Ofuji)于1965年报告第1例嗜酸性脓疱毛囊炎(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EPF)以来,本病的历史已超过40年。
当时他们报告的是一名42岁的妇女,在躯干、上肢和面部起许多毛囊性脓疱,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脓疱为毛囊性非感染性的嗜酸粒细胞浸润,拟诊为角层下脓疱性皮病的毛囊型,1970年太藤又报告了3例类同患者,并首次提出了EPF的命名,故其后有人称为太藤病。
随着病例报告的增多,发现皮损也可见于无毛囊的掌跖部,且为无菌性脓疱,故也有人主张用“嗜酸性脓疱性皮病”和“无菌性嗜酸性脓疱病”等名称。
为了避免命名上的混乱,从上世纪80年代后,多数学者同意维持EPF的旧称。
40余年来,本病的分类、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已有不少的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复习了部分文献,介绍如下。
[分类]目前可将EPF分为三种类型,伊势和太藤当初报告的EPF为经典型EPF(Classic EPF,C-EPF),另有2种类型的EPF,即免疫抑制相关型EPF(Immunosuppression-associated EPF,IS-EPF,此型中大部分病人血清HIV抗体阳性)和婴儿型EPF(Infancy-associated EPF,I-EPF)[1] 。
还有学者更细地把EPF分为6型,即:经典型、HIV相关型、婴儿型、掌跖型、药物相关型(罕见)和肿瘤相关型[2]。
不论是分为3型还是6型,虽然各型在组织学上并无区别,但因在其他方面存在不少异同点,故考虑为不同的疾病或病因所致。
[流行病学]C-EPF虽主要见于日本人中,但任何人都可以罹患本病。
现已知EPF的大多数为艾滋病患者,而C-EPF和I-EPF病人则要少得多(其他类型EPF更属罕见)。
主要3型EPF男性患者均比女性多见,特别是在IS-EPF,男性占绝大多数,实际上IS-EPF在女性中仅报告了6例。
毛囊炎疾病研究报告
毛囊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毛囊炎所属部位:皮肤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病症体征:红晕,出血性丘疹,脓疱疾病介绍:什么是毛囊炎?毛囊炎是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部位所发生的化脓性炎症,中医学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状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疮,发际疮,羊胡子疮,蝼蛄疖,蝼蛄患,蟮拱头等,本病好发于头部,项部,臀部,肛周或身体其他部位,且有复发倾向,常多处发生,性质顽固,迁延难愈症状体征:毛囊炎有哪些症状?皮疹初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具有痒感的红色毛囊小丘疹,丘疹顶端形成一个黄白色小脓头,周围有炎性红晕,中心有毛囊贯穿,丘疹出现较多,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轻度痛感,瘙痒明显。
毛囊炎一般无全身症状,经过数天,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渐愈。
如反复发作,迁延数周,好转变为慢性毛囊炎。
好好于多毛部位,头皮、会阴、腋部、肛周及四肢伸侧。
皮疹易继发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疾病之后。
化验检查:毛囊炎要做什么检查?本病无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毛囊炎的诊断方法本病需与毛囊性脓疱疮相鉴别。
并发症:毛囊炎的并发症有哪些?毛囊炎的并发症如反复发作,迁延数周,好转变为慢性毛囊炎。
治疗用药:毛囊炎的药物治疗中医内治法治疗毛囊炎:初期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
若患者体表出现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舌质红,苔厚腻等湿热盛表现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金薏汤;若患者素体虚弱,病程迁延,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气阴两虚表现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选蓝芪汤。
中医外治法治疗毛囊炎:草药外敷:新鲜的公英、地丁、芙蓉花叶、马齿苋、金不换等选1~2种,捣泥外敷患处,每日1~2次。
二味拔毒膏:黄连膏或如意金黄散蜂蜜调膏外敷,每日1~2次。
西医内治法治疗毛囊炎:可口服四环素、麦迪霉素或肌肉注射青霉素,同时给予维生素B类药物。
若反复发作者,可肌注胎盘球蛋白,3周内注射2次。
免疫疗法:对反复发作的慢性毛囊炎患者,可用自家菌苗或多价菌苗注射治疗。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2例临床分析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2例临床分析彭星;田歆;刘玉梅【摘要】The data of 12 patients with 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 from 2011 to 2014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classical lesions were follicular papules and pustules. The lesions were on the face in 12 patients, of whom 9 patients also had lesions on the trunk and 7 patients had lesions on the upper arms. Histo-pathology revealed the infiltration of eosinophil and neutrophil around hair follicles and sebaceous glands. Tri-amcinolone, indomethacin and hydroxychloroquine we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回顾性分析我所皮肤科门诊2011-2014年诊断的12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皮损发生于面部12例,其中同时发生于躯干9例、上肢7例,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出现毛囊性丘疹及脓疱,组织病理特点表现为毛囊、皮脂腺周围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口服吲哚美辛、曲安西龙、羟氯喹等治疗有效。
【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355-357)【关键词】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作者】彭星;田歆;刘玉梅【作者单位】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州,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州,510095【正文语种】中文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EPF)1970年由日本学者Ofuji首次报道,故又称为Ofuji病(Ofuji’s disease,OD),是一组独特的炎症性疾病。
10例脓疱型银屑病的临床及护理关键思路分析
10例脓疱型银屑病的临床及护理关键思路分析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疾病,具有复发性和慢性特点。
在临床上,护理关键思路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缓解疼痛和不适,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症状分析:1. 脓疱型银屑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斑块,逐渐发展为大小不一的脓疱。
2. 脓疱破裂后,会有大量粘液和脓液流出,伴有明显的疼痛和瘙痒感。
3. 脓疱愈合后,会留下红色或紫色的瘢痕,对患者的外貌造成影响。
二、护理关键思路分析:1. 皮肤清洁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可以有效预防细菌感染和疼痛,可以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和洗涤方式,避免刺激皮肤。
2. 湿敷护理:使用温水湿敷可以缓解疼痛和瘙痒感,可以加速脓疱的破裂和排出,有助于伤口的愈合。
3.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会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局部激素类药膏、抗生素等。
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 保湿护理: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的皮肤容易干燥,需要定期使用润肤霜或乳液进行保湿护理,保持皮肤的水分,减少瘙痒感和疼痛。
5. 心理护理:脓疱型银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6. 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7. 定期复诊: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容易复发,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在处理脓疱型银屑病患者时,护理人员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从而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并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保持与医生的密切沟通,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儿童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及文献复习
poi rt nb n arw( oiohl ) rlea o o em r f i o es p ia .Wedan sdte i aea oiohl utlro i— n i igoe s s s s p icp s a lc hde e n i u fl
u ii.Cei zn d p n cli r d n se d i h rtwih fi e p n e.Pr d s n o e o lts tr i e a e i i n we e a mi it r n t e f s t arr s o s i n l e i e io e d s f 2 / s u e e e i n r c re t 0 ms d wa s d wh n l so swe r u r n .Cl i a mp v me twa b a n d e ie ty e e i c i r e n s o t i e vd n l . n l o
1a o ao y tss we e i iae h t e sn p ii c l o 6 0 /L.d fe nt o n 2 4  ̄h r tr e t r ndc td t a o i o h l c e l f2. 3 X 1 i r i c u t0. 4 e a l wi a h g g f3 0 2 I 山 ih I E o 6 2 U/mL. A p cme a e r m h usu e i o h w a tra r s e i n tk n fo te p t l s d d n t s o b c e l o i f n a n e to u g i f cin.Hitl gc s o d a n a l soo i h we n if mmao y i fl ae c n itn fl mp o y e n o i o l t r n t t o ss go y h c t sa d e sn — i r i
3.19 异维A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讲解
异维A 酸在皮肤科的应用一般介绍维A 酸类药物是天然或合成的维生素A (视黄醇,retinol )的衍生物。
维生素A 是正常上皮增殖和分化所必需,但治疗皮肤病时,不良反应很大,为此对其分子结构进行改良而获得了多种类似物,统称为维A 酸。
维A 酸类药物首先是由Stuettgen 在1962年阐述了“全反式维A 酸对皮肤病的治疗作用”开始应用于皮肤科,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它的问世代表了皮肤病近代疗法中的一个里程碑,被称为近半个多世纪来应用于皮肤科治疗中最重要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个为青霉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使人们第一次有可能不用细胞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来治疗严重的角化过度遗传性皮病及严重的银屑病等难治性皮病。
目前合成的维A 酸类化合物已超过1500种,但在临床上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不到十种。
最早应用的是第一代的全反式维A 酸,因口服副作用大,在本科现以外用为主。
目前在皮肤科临床上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是第一代的异维A 酸和第二代的阿维A ;第三代的贝扎罗汀已用于治疗皮肤T 细胞淋巴瘤,芳维A 酸乙酯也已在试用中;晚近还有第三代维A 酸阿达帕林和炔属维A 酸他扎罗汀,都是外用药,可分别主要治疗痤疮和银屑病。
异维A 酸(isotretinoin )即13—顺维A 酸,国产的商品名为罗可坦、泰尔丝和特维丝。
异维A 酸是继全反式维A 酸之后的又一种第一代维A 酸,可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皮脂腺的活性,并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炎的特性,1973年开始用于临床,1982年经美国FDA 认证,它治疗角化性和增殖性皮病等有较高的疗效,且其适应证正在不断扩大中,故在皮肤科的治疗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皮肤科的应用一、痤疮及与其相关疾病⑴痤疮:本病极为常见,到16岁时发病率高达83~95%,20岁时下降至35岁时则很低,病因和病机为1,皮脂腺分泌增加;2,毛囊角化;3,细菌;4,炎症,另外,遗传和外因也起一定作用,开始异维A 酸仅用于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但晚近已更广泛地用于对常规治疗无效的中度痤疮,剂量为0.5~1mg/kg/d,用小剂量0.1~0.5mg/kg/d也有效,但复发率高,累计用120~150mg/kg最合适,但﹥150mg/kg不会增加效果,疗程为4~7个月,约70~80%达到推荐量的病人能获得长期缓解。
巨大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治愈1例
体检 : 般情况 好 , 、 、 ( 皮 肤科 情况 : 前 额 、 一 心 肺 腹 一) 左 左 耳 前 至 左 侧 头 皮 部 见 lc 1 c 7 mx 4 m大 红 褐 色 斑 块 , 面 凹 凸 不 平 , 表 见 毛 囊 性 丘 疹 和 脓 疱 ,其 上 覆 盖 较 多 黄 色 分 泌 物 ,皮 损 境 界 清 楚 , 边 呈 堤 状 , 内 无 毛 发 生 长 ( 片 1 。 下 肢 胫 前 均 见 灰 褐 周 其 照 )双 色 斑 块 状 皮 损 , 底 浸 润 , 面 有 渗 液 ( 片2 , 部 无 压 痛 实 基 表 照 )局 验 室 检 查 : 常 规 : C 84 1 9 L 嗜 酸 粒 细 胞 计 数 : .x1 9 血 WB .x 0/ , 63 0/ L 抗 核 抗 体 、 风 湿 因 子 阴 性 , 疫 球 蛋 白 、 3 常 皮 损 组 织 , 类 免 C 正 真菌 培 养阴性 , 损 表面分 泌物 细菌 培养 有 克氏/ 异 枸橼 酸杆 皮 差 照 片 2 双 下 肢 胫 前 均 见 灰 褐 色 斑 块 状 皮 损 , 底 浸 基 润 , 面 有 渗 液 , 边 散 在 毛 囊 性 丘 疹 及 脓 疱 表 周
维普资讯
巨大 型 嗜 酸 性 脓 疱 性 毛 囊 炎 治 愈 1 例
敖 俊 红 , 杨 蓉 娅 , 王 文 岭 . 张 洁
( 京 军 区 总 医 院 皮 肤 科 ,北 京 10 l ) 北 0 0 0
摘
要 :4 岁 男 性 患 者 , 面 部 丘 疹 、 疱 、 块 反 复4 , 小 腿 褐 色 斑 块 1 , 周 血 嗜 酸 粒 细 胞 计 数 增 高 , 损 组 织 病 理 显 示 5 头 脓 肿 年 双 月 外 皮
经典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嗜 酸性 脓 疱 性 毛 囊 炎 ( e o s i n o p h i l i c p u s t u l a r f o l l i e u l i t i s, E P F ) 3 L 称为 O f u j i 病( O f u j i ’ S d i s e a s e ,O D) , 1 9 7 0年 由 日本学 者 O f u j i 首次命名报告『 J 1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 、 毛囊性疾病。 E P F
临床较罕见 , 我中心 门诊 自 2 0 0 7年 1 0月一 2 O 1 1 年 6月诊治 8 例, 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 资料 1 . 1 一 般 资 料
型: 经典型 E P F ( c l a s s i c E P F ,C — E P F ) , 免疫 抑 制相 关 型 E P F
8 例E P F患者的一般资料 见表 1 , 其 中男 6 例, 女2 例, 男 女比例为 3: 1 , 平均年龄 3 3岁 ( 2 3 ~ 6 1 岁) , 病程 1 个月 一 7年 , 平均病程 3 . 3 3年 。8例患者中除 2例为香港居 民 , 其余 均为本 省居 民, 家族成员 中均无类似患者 。 1 - 2 临床资料 见表 1 。8 例患者均有 E P F的典型皮损 : 持久性环状红斑 , 伴有丘疹及脓疱 。 中央有消退倾 向, 皮损反 复发作 。其 中 4例患 者皮损有瘙痒 ( 例2 、 3 、 5 、 7 ) , 4例患者无 明显瘙 痒 ( 例1 、 4 . 6 、 8 ) 。 8 例患者皮 损均见 于面部 , 其中 2 例患者( 例6 、 7 ) 还累及躯 干、 四肢 ( 图1 A ~ D) 。 3例患者有外周血嗜酸 眭白细胞 升高 , 8例 患者 H I V检测均 为阴性 。 8例 E P F患者 均具 有相似 的皮损 组织病理改变 : 毛囊 上皮 内海绵水 肿 , 并见 嗜酸性粒 细胞 移入 , 皮脂 腺 、 汗腺周 围 , 血 管 周围及胶原纤维间 , 部分形成嗜酸性微脓肿 ( 图2 A、 B ) 。8例患 者皮损组 织行 阿新蓝染色 , 其 中 2例患者 ( 例3 、 5 ) 毛囊周 围及 毛囊皮脂腺周围有酸性黏蛋 白沉积 ( 图3 A) , 吉姆 萨染色显示 8 例患者毛囊及 皮脂腺周 围少 至 中等量肥大 细胞浸润 ( 图3 B ) 。 P A S染色未见真菌菌丝及孢 子 , 抗酸染色均为阴性。
HIV相关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一
根 据临床 及 组 织 病 理 学标 准 和 遗 传 方 式 的 不 同 已 发 现
不 同 类 型 的大 疱 性 表 皮 松 解 症 ( e
r m
20
,
余种
按水
[ 1] [2 ]
o
ly s is b u llo
s a
,
E B)
参考文 献
闫薇
一
疱形 成 位 置 的 不 同可 分 为
EB
3 型
:
①水疱位 于 基 底 细 胞 间 为单 纯 型
' 31 2 1
。
遗 传 学 研 究 显 示 本 病 患 者 位 于 染 色体
,
的编 码 胶 原 Ⅶ 基 因
COL 7 A I
发 生 突 变 [3 1
。
口 O 正 常男 女
- ●
男女 患 者
/
先证 者
本例 患 者 根 据 四 肢 典 型 皮 损 表 现 及 组 织 病 理 改 变 痒疹样
,
图2
痒疹样 营 养不 良 型 大疱 性 表 皮 松 解 症 患 者 家 系 图
D E B 又 分 为显 性 遗 传 D E B
,
,
乇琳
,
冉 玉 平 等 痒 疹 样 营 养 不 良型 大 疱 性 表 皮 松 解 症
,
.
(E B S ) ;② 位 于 透 明 板 为交 界 型 E B (J E B ) ;③ 位 于 致 密 板 下 方 为
E B (D E B )
。
家 系 调 查 lJ J.临 床 皮 肤科 杂志
,
水 疱 下 方 真 皮 内有 明 显 纤 维 化 和 血 管 增 生 有 不 同程 度 炎 性 细 胞 浸 润 部 分有 粟 丘 疹 形 成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报告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报告
付碧云; 李丹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1996(017)006
【摘要】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报告付碧云,李丹(四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136000)嗜酸性脓疮性毛囊炎是一种少见疾病。
笔者于前不久遇见过1例,现报告如:1病历摘要患者,男,31岁。
以全身散在红色丘疹于1996年6月24日来我科就诊。
1年前先在面部,鼻尖发生大小...
【总页数】1页(P372)
【作者】付碧云; 李丹
【作者单位】四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3.304
【相关文献】
1.嗜酸性粒细胞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J], 林路洋;张锡宝;马瑞琼;李春颜;刘福荣;孙建方
2.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一例 [J], 王卫亮;刘奉彬;陈燕;黄远佐;谢汝汉
3.茎点霉致泛发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及实验分析 [J], 孙一丹; 李心悦; 孙婷婷; 李东明
4.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J], 邹爱玲;石年;石娴
5.非典型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的多价变态反应 [J], Hsu p.-J.;惠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版《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本指南针对细菌性毛囊炎、疖、痈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不涉及其他皮肤疾 病。
指南更新与修订说明
更新内容
相较于旧版指南,2023版在诊断方法、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以适应新的临床需求和诊疗技术的发展。
修订原因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细菌性毛囊炎、疖、痈的诊疗方法也在不断 发展和完善,需要进行指南的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基层医生。
• 解决方案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免疫力,避免诱发因素,及时就诊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展望
方向一
深入研究细菌性毛囊炎、疖、痈的发病 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挑战一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的耐药性问题 日益严重,需要寻找新的抗生素和治
疗策略。
方向二
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和技术,提高治疗 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强化实用技术
基层医生应重点学习和掌握与细菌性皮肤感染相关的基本诊疗技 术,如正确的皮肤消毒、脓肿切开引流等。
规范化用药
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避免不合理用药 导致的细菌耐药和药物不良反应。
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指南的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设立评估指标:包括诊断准确率、治疗成功率、 抗生素合理使用率等,用于定期评估指南实施效 果。
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提高诊疗水平
通过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基 层医生对细菌性毛囊炎、疖、痈的 认知和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 。
改善患者预后
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有助 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指南适用范围
适用对象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等。
06 案例分析与讨论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一例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一例王卫亮;刘奉彬;陈燕;黄远佐;谢汝汉【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7(033)011【总页数】2页(P677-678)【作者】王卫亮;刘奉彬;陈燕;黄远佐;谢汝汉【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阳江,5295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阳江,5295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阳江,5295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阳江,529500;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阳江,529500【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
因面部、躯干起红斑、丘疹、脓疱伴瘙痒1个月余来我科就诊。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面部、背部散在出现绿豆大的暗红色斑丘疹,自觉瘙痒,于当地中医院就诊,考虑“体癣”,予以抗真菌治疗(具体不详),皮疹无明显消退,随后皮疹逐渐向周围离心性扩散,形成片状分布的暗红色斑丘疹。
面部皮损在暗红斑的基础上出现针尖大丘脓疱疹,皮疹边界尚清,瘙痒明显。
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不详,给予糖皮质激素、抗过敏、抗感染等药物对症治疗后(具体不详),皮疹稍有改善,但停药后反复发作,皮损面积逐渐扩大,瘙痒仍明显,并且影响正常休息及工作。
患者既往无特殊皮肤病史,无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
体格检查:全身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额面、双侧颊面见片状分布的暗红色斑丘疹,边界尚清,其上散在分布针尖至粟粒大脓疱疹,局部皮肤油腻伴毛孔粗大。
四肢伸侧散在分布暗褐色毛囊性丘疹。
背部见多处大片状分布的暗红色斑丘疹,部分表面及周边可见密集性的毛囊性丘疹及丘脓疱疹。
皮损未见明显的糜烂及渗出(图1a、b)。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14×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5.43×109/L(正常值:0~0.4×109/L,以下同)、嗜酸粒细胞百分比44.8%(0-5.0%);抗“O”无异常,血沉无异常;凝血功能:PT 17.3、凝血酶原活度45.3、APTT 46.8。
内科学_各论_疾病: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症状及病史:
量鳞屑及色素沉着,边缘又起新丘疹,并 向周围扩大。皮损扩至一定程度即不再增 大,边界清楚,可反复发作。皮疹持续时 间及复发间隔时间不定。掌跖发疹类似掌 跖脓疱病。
皮疹处有轻度瘙痒,加剧时还有全身 不适。
多数患者有痤疮或脂溢性皮炎史,或 同时存在本病。家族中常有哮喘及湿疹患 者。
3.保持皮肤机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预防:
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 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 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 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 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 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 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常有哮喘及湿疹并发。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治疗: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西医治疗 内服氨苯砜或皮质激素有良效。也可 试用羟布宗(羟基保泰松)、或磺胺吡啶、 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个别病人摘 除扁桃体或应用抗生素治疗龋齿后好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 咨询相关医师或者相关医疗机构。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别名: 角层下脓疱病的毛囊型。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身体部位: 背部 胸部 四肢 头部 上肢。
内科学疾病部分: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科室: 皮肤科。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该怎么预防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该怎么预防
一、概述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是一种皮肤病,这样的皮肤病现在还真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得上这样的疾病的呢,所以还真是要认真的注意自己的身体才行的呢,要不然身体会得上很多的疾病,像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这样的疾病,预防就是很重要的,现在大家就来分享一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该怎么去预防吧。
二、步骤/方法:
1、在很容易发生脓皮病的单位一定要多多的进行宣传,让所有
人都对这类疾病有认识,做好自某同事防御的工作。
2、注意皮肤卫生还要加强身体锻炼来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多对
毛囊进行关爱,可以在局部的地方用一些杀菌、消炎的软膏,比如四环素软膏,可以多运动,比如:跑步,健身,游泳等等。
3、一定要保持皮肤的一些机能的完整,这样对于皮肤病特别是
瘙痒性皮肤病一定要进行合理治疗还有防治皮肤损伤,不要抓伤皮肤,也不要刺激皮肤。
4、衣帽毛巾面盆一定不要跟别人共用一个,一定要对患者适当
进行隔离,患者用的东西一定要进行消毒,要不就要销毁,不要被感染。
5、发病的时候一定不要喝酒或者是吃一些辛辣刺激食物。
毛囊炎也叫“脓疱疮”
毛囊炎也叫“脓疱疮”初秋时节,各种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甚至病毒的活力开始活跃,此时如果全身出现莫名其妙的红、痒、痛等情况,要小心这是毛囊炎惹的祸!毛囊炎为夏秋季多发的感染类皮肤病,主要因细菌或霉菌感染引起的。
经常接触焦油类物质,或长期应用焦油类物质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以及毛发的牵拉、摩擦、搔抓等刺激,均为其诱发因素。
毛囊炎周身皆可发病,其中以头皮、前胸、腋下、腹股沟、男子胡须周围、臀部等处为高发部位。
毛囊炎发生于浅表,症状可不明显,或者大多以痒为主,少数会疼痛,在毛囊的地方,会发现长起一颗颗红色丘疹脓疱。
如果是深层毛囊炎,通常发炎比较严重,症状多以疼痛为主,还可以挤出脓液。
故有人称本病为“脓疱疮”。
毛囊炎的治疗药物治疗:外用药以杀菌、消炎药物为主。
如伴有渗液的患者,可进行湿敷,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
如毛囊炎多发或皮损广泛,且有明显脓头时,可给予磺胺类或其他广谱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复合维生素等。
一般情况下,可使用吉夫宝来进行涂抹,中药成分的,不刺激不油腻,无异味,吸收快,立刻止痒,采用先进的促皮透渗技术,能渗透到皮下深层杀菌消炎。
可以加快症状的好转。
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
头部、腋下、腹股部等毛发多、皮脂腺和汗腺较丰富地方,可用温水或硫磺肥皂清洗干净。
洗头别用力搔抓,也不要过勤。
有皮损部位最好将毛发剪短。
●穿棉质内衣裤。
尽量穿宽松、吸汗的棉制品内衣,目的是减少对病变部位的刺激。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包括放松心情,减少压力,注意休息,最好能按时入睡,因为睡眠好会有助减轻病情和提高治疗效果。
●饮食禁忌。
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动物性脂肪,可多食蔬菜、水果类,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
禁吃高糖食品,否则会加重毛囊炎病情。
毛囊炎病例模板范文
毛囊炎病例模板范文一、患者基本信息。
1. 姓名:[患者姓名]2. 性别:[男/女]3. 年龄:[X]岁。
4. 职业:[具体职业,如程序员、厨师等]5. 联系方式:[手机号码]二、就诊日期。
[具体年月日]三、主诉。
“大夫啊,我这身上起了好多小疙瘩,又疼又痒的,可把我折磨坏了。
”四、现病史。
患者大约在[X]天前,发现自己的[发病部位,如头皮、后背、大腿等]开始出现一些小红点。
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被小虫子咬了呢,没太在意。
谁知道啊,这些小红点就像那雨后春笋似的,一天比一天多,而且还慢慢变大了,变成了一个个小疙瘩。
这小疙瘩呢,顶端还有点白白的,就像小粉刺似的。
这几天,那是又疼又痒的,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就像被小针扎了一下似的,可难受了。
患者自己在家用了点[自行用药名称,如果有]擦了擦,但是没啥效果,所以就赶紧来医院看看了。
五、既往史。
1. 疾病史。
患者小时候得过[疾病名称,如麻疹等],早就好了,没有留下啥后遗症。
平时身体还算不错,就是偶尔会感冒,吃点药就好了。
2. 过敏史。
对[具体过敏物质,如海鲜、花粉等]过敏,一接触就会起皮疹,还会打喷嚏、流鼻涕。
3. 手术史。
没有做过任何手术。
六、家族史。
家族里没有类似的皮肤病史,家人身体都挺健康的,就是爷爷有高血压,不过这和自己这皮肤病应该没啥关系吧。
七、体格检查。
1. 一般情况。
体温:[X]℃,血压:[X]mmHg,心率:[X]次/分,呼吸:[X]次/分。
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还可以,就是被这皮肤病搞得有点烦躁。
2. 皮肤专科检查。
在患者的[发病部位]可见散在分布的多个毛囊性丘疹,直径大约在[X]mm左右。
这些丘疹颜色发红,周围皮肤轻度红肿,部分丘疹顶端有白色脓疱,脓疱大小不一。
用手轻轻按压,患者表示疼痛明显,而且周围皮肤温度比正常皮肤略高。
皮疹之间界限相对清晰,没有融合成片的迹象。
八、辅助检查。
1.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X]×10⁹/L(正常范围[正常数值范围]),中性粒细胞比例:[X]%(正常范围[正常数值范围]),提示存在轻度炎症反应。
皮肤毛囊炎患者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皮肤毛囊炎患者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蒙在杨;秦耀春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2(033)004
【摘要】目的了解毛囊炎致病因子,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为临床治疗依据.方法蠕形螨采用镜检法,其他病原菌用培养法,根据菌落形态和生化特点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791例毛囊炎患者共检出病原菌720株,检出率为91.02%,其中马拉色菌、痤疮丙酸杆菌、蠕形螨、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68.39%、14.54%、3.92%、3.16%、1.01%.结论引起皮肤毛囊炎的致病菌有多种,马拉色菌是毛囊炎的主要致病菌.
【总页数】2页(P445-446)
【作者】蒙在杨;秦耀春
【作者单位】广西区亭凉医院检验科,南宁,530022;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南宁,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389例血液标本培养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的结果分析
2.3428例足癣流行分布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3.47766例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分析
4.2648例股癣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分析
5.犬细菌性皮肤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5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89(2012)02—0150—03
Eosinophilic Pustnlar Folliculitis:Case Report and Clinical Analysis GAO Min,LIN Da,LI Hui,WANG Pei—gnang,LIU Sheng—xiu,YANG Sen
跖部位受累,共为20%),未见黏膜受累的患者。伴发疾病:除 2例艾滋病患者外,其他患者未伴发任何其他疾病。EPF类型: 17例C—EPF,2例IS—EPF,l例1-EPF;15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 高,5例不升高,比例为3:1;多种药物均可治疗本病,最为常用 的为糖皮质激素,其次为雷公藤多苷和吲哚美辛,若患者皮疹 严重时可酌情使用抗感染治疗。 3讨论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最初由日本学者所报道,后逐渐被各 国学者所认识。其病因尚未明确,有认为本病可能是各种抗原 刺激使免疫系统受损导致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包括感染、药 物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报道的1例患者为中年男 性,其病程4个月,皮疹分布于面部、躯干、四肢以及掌跖部位, 皮疹特点为反复发生的红斑、丘疹以及脓疱。皮疹为分布在面 部以鼻部为中心的蝶形红斑,因此需要与盘状红斑狼疮相鉴
different clinical features
in
different pa—
tients.EPF could be accompani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s.
[Key words]
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Clinical analysis
2005,34(4):203-204.
[7]邹志勇,朱佳,林能兴,等.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l例[J].中国麻风 皮肤病杂志,2006,22(2):154—155. [8]田夫军,潘付堂,周桂芝.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J].中国麻风皮 肤病杂志,2006,22(2):158.159. [9]刘燕,何威,杨玲,等.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l例[J].临床皮肤科杂
lhe fhce:Fig.2
The clinit’aj fealtu'es Of!tile Irunk
撵j一
图3组织病理(HE×10);图4组织病理(HE×40)
Fig.3
Histopathological(HE×1 0);Fig.4
Histopathological(HE×40)
诊断: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经典型,C—EPF)。治疗:入院 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80mg/d及强的松20mg 2次/d ISl服以及 抗过敏、抗组胺等对症治疗,局部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软膏2 次/d,1周后患者皮疹显著改善,大部分皮疹已经消退,留有晴 褐色色素沉着,面部斑块消退,掌跖部位脓疱干燥结痂。此后 强的松逐渐减量至10mg 2次/d出院。出院后1周复诊,皮损 已基本消退。 2文献分析 利用中国维普资源数据库,总结近十年以来我国皮肤病学 者发表的20例EPF患者的发病、皮疹特点以及治疗经过。EPF 在中国的发病人群中仍然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为19:1;发病 年龄为20~50岁的中青年人群;发病部位以头面部为主(几乎 20例患者头面部全部受累,为100%),其次为躯干(55%)及四 肢(45%),掌跖部位受累少见(2例患者足部受累,2例患者掌
X
109/L,嗜中性粒细胞6.34
109/L。尿常规、肝肾功能、血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22
万方数据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忠2012年2 J J第26卷第2期
Chin
J Derm Venereol,Feb.2012,V01.26,No.2
糖、抗“O”、血沉、免疫球蛋白IgG,IgA及C,和C。,心电图、胸片 及肝胆胰脾腹膜后淋巴结B超等均无明显异常。血脂稍高,C 反应蛋白高于正常,为“.71 mg/L。患者足部及背部皮疹进行 多次真菌检查均为阴性。足部及躯干部脓疱细菌培养为阴性。 外周血涂片找异型淋巴细胞为1%。T细胞亚群提示CDl6+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eulitis,EPF)
患者报告如下,同时总结近10年来我国皮肤病学者发表的20 例EPF患者的发病、皮疹特点以及治疗经过,以便使广大皮肤 病医师能够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治疗本病。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4岁。双足部皮疹伴瘙痒4月,加重泛发至全身1 月。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足部出现红色丘疹及脓疱,伴 有剧烈瘙痒,在当地医院考虑足癣给予外用药物治疗,皮疹无 好转,后逐渐发展至面部、躯干及四肢,再次在当地医院予地塞 米松及外用药物治疗,好转后激素停用,皮疹再次复发至全身。 病程中,患者无发热,无恶心、呕吐等,饮食及睡眠正常。此外, 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一直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平稳。 体检: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头皮及额部 可见红斑基础上米粒大小的丘疹及脓疱,双颊至鼻梁处可见呈 对称性分布的蝶状红斑基础上较多毛囊性丘疹和脓疱,融合成 斑块,境界清晰,躯干及四肢可见环形分布的红色丘疹及脓疱, 掌跖部位可见类似皮疹(见图1~2)。实验室检查:血WBC
sociated
EPF,I-EPF)。还有学者将EPF分为6型:即经典型、
HIV相关型、婴儿型、掌跖型、药物相关型和肿瘤相关型…。不 论是分为3型还是6型,各型在组织病理学上并无区别,不同型 别可能由不同病因所致。本病非常少见,现将本科收治的1例
[作者单位]
X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47×109/L,淋巴细胞1.94
一50
哼明 阚m 之垤 被邮
龋学船 汆船 恕耻
籼靴m 湃吲脚 洲靴%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l例及临床分析
高敏,林达,李卉,王培光,刘盛秀,杨森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人群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PF)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男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
炎患者并对近10年来中国学者报道的20例患者做一总结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男19例,女l例; 发病年龄为20~50岁的中青年人群;发病部位以头面部为主,其次为躯干、四肢,掌跖部位受累少见;除2 例艾滋病患者外,其他患者未伴发任何其他疾病;15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例不升高,比例 为3:1。结论EPF发病以男性为主,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
a rare
ten
years.Results
recurrent
dermatosis char—
acterized by
the
outbreaks of papulopustular skin lesion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eborrheic
areas(mainly
on
face,upper back,and upper extremities.)as annular form.EPF could be ass06iated with AIDS.We
9.45
X
也称Ofuji病,由日本学者Ofuji等于1970年首先描述。本病呈 慢性经过且多见于男性青壮年。皮疹好发于皮脂溢出区域(尤 其是面部),典型皮损特点为红斑基础上出现红色毛囊性丘疹 和脓疱,可呈簇集性或者环形分布,境界清楚,中央有自愈倾向 而留有色素沉着。本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在一定时间内自 行消退,但可反复发作。一般常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组织病理表现为在毛囊性损害内可见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 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的毛囊内脓肿;在毛囊周围的表皮中也可见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的海绵形成及表皮内脓肿;真皮浅层和 深层血管周围也可见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目前EPF主要分为3型:经典型EPF(classic EPF,C—EPF),免疫 抑制相关型EPF(immunosuppression—associated EPF,IS—EPF),此 型中大部分患者血清HIV抗体阳性)和婴儿型EPF(infancy—as—
为25%(5/20)。
[2]于守莲,曲人亮,于广钊.雷公藤治愈1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J]. 皮肤病与性病,2001,23(2):35. [3]任相录,孙新花.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l例[J]巾国麻风皮肤病杂 志,2001,17(4):298. [4]刘晖,手香兰,乇俊民.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报告[J].中困皮肤 性病学杂志,2001,15(5):331-332. [5]敖俊}I:,杨蓉娅,王文岭,等.巨大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治愈l例 [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0):6394540. [6]马东来,方凯,杜荣昕.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J]临床皮肤科杂志,
万方数据
・152・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年2月第26卷第2期
Chin J Derm Venereol,Feb.2012,V01.26,No.2
别,该患者皮损未见毛细血管扩张及黏着性鳞屑,ENA多肽谱 阴性,结合组织病理可排除。患者躯干皮损表现为环形,边缘 见丘疹及脓疱,双足也可见类似皮损且有脱屑,应与泛发性体 癣及足癣鉴别,通过多次对患者躯干和足部皮屑进行真菌检查 均为阴性,故可排除。此外,该患者发生于掌跖部的脓疱应与 掌跖脓疱病区别,后者病理表现为单房性中性粒细胞脓疱,而 非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合病理故可排除。此外,对于该 患者,虽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未升高,但是结合组织病理提 示毛囊及其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故诊断嗜酸性脓疱性 毛囊炎明确。患者艾滋病抗体检测阴性,T细胞亚群分类正常, 故诊断为经典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C—EPF)。 通过对近十年我国学者报道的EPF总结发现,中国EPF类 型以经典型(C—EPF)为主,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比为19:1,而 国外报道的比例为5:l。发病年龄为19~50岁,与国外报道一 致。发病部位分布在面部为20/20(100%)、躯干11/20 (55%)、四肢9/20(45%)、足部及掌跖部位4/20(20%)。而国 外报道的皮损分布范围及比例为面部(85%)、躯干(59%),四 肢和掌跖部(约占20%),偶见口腔黏膜损害。但是,中国EPF 病例中未见黏膜损害。不是所有的EPF都伴有外周血嗜酸性 粒细胞升高,国外报道的比例为35%旧“,本研究发现中国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