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理论前沿 开拓翻译科学新视野——评许建忠教授《翻译生态学》

合集下载

迈向绿色生态翻译_评许建忠教授的_翻译生态学_

迈向绿色生态翻译_评许建忠教授的_翻译生态学_

・图书评介・迈向绿色生态翻译 ———评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3黄秀敏(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betty1971@ 天津市 300191)摘 要 许建忠教授的新作《翻译生态学》对翻译生态学做出了较系统性的探索,完成了将生态学这一自然学科和翻译学这一社会科学充分熔合起来研究翻译的创举,创造了一个新的翻译研究领域,为中国译学乃至世界译学做出了贡献。

本文对其进行介绍和简评。

关键词 生态翻译 翻译生态学 译论 书评Abstract Translation Ecology,a monograph by Pr ofess or Xu J ianzhong,p resents a syste matic study of ecol ogicaldi m ensi ons of translati on,which all ows mutual per meati on of translat ol ogy and ecol bining natural and s o2cial sciences,it opens a ne w interdisci p linary field of study.The paper revie ws the gr ound2breaking book.Key W ords ecol ogical translati on translati on ecol ogy translati on studies revie w1 引 言国内外译界知名人士许建忠教授对翻译研究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时有充满真知灼见的文章闪耀于国内外权威翻译杂志。

许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工商企业翻译实务》曾被国际翻译家联盟誉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拓了一个翻译研究新领域”的学术专著。

时隔七年,许教授又推出了另一部凝结他多年汗水和知识、智慧之力作:《翻译生态学》。

著作洋洋洒洒30余万字,条清缕析,令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口译“事后追惩”论析》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口译“事后追惩”论析》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口译“事后追惩”论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汉英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其准确性和流畅性对国际交流和合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口译,不仅关注翻译的即时效果,更强调翻译的生态系统和长远影响。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对汉英口译中的“事后追惩”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译者主体性以及翻译的动态性。

在汉英口译中,生态翻译学关注的是口译过程中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交际意图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口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桥梁。

三、汉英口译中的“事后追惩”现象“事后追惩”是指口译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翻译错误或遗漏,进而引发的追责和惩罚现象。

在汉英口译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事后追惩”是口译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不足,同时也为口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汉英口译“事后追惩”的实践应用(一)译者责任意识的培养“事后追惩”机制可以促使译者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口译质量。

通过追惩制度,译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口译过程中更加谨慎、准确地处理语言和文化信息。

(二)口译质量的持续改进“事后追惩”机制可以为口译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对口译过程中的错误和遗漏进行追惩,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口译过程中的问题,为今后的口译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跨文化交流的促进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事后追惩”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追惩机制,可以发现并解决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口译误解和错误,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五、汉英口译“事后追惩”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事后追惩”在汉英口译中具有重要意义,但also it presents sever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首先, 对于“事后追惩”的具体标准和实施细节,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是一个以生态视角审视翻译活动的跨学科理论,旨在以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和理念,揭示翻译的生态特征与机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汉英同传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同传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联系和动态的角度看待翻译活动。

它强调翻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责任。

在汉英同传翻译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对翻译环境、文化背景、语言特性的综合考虑。

三、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汉英同传翻译是即时性、准确性和流畅性的结合。

它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理解源语信息,快速转换语言,同时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和传达的流畅性。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的特点包括:1. 语境适应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语境因素,如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以实现准确传达。

2. 动态性: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的语言环境。

3. 交互性:译者和听众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汉英同传翻译的策略与技巧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翻译需要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技巧。

首先,要理解原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其次,要运用语言转换技巧,如词汇选择、句式调整等,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分配注意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合理分配注意力,关注源语信息的同时,也要关注听众的反应。

2. 灵活运用非语言手段: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有助于增强翻译效果。

3. 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

五、汉英同传翻译中的问题与对策在汉英同传翻译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如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语言表达不地道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文化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它发轫于2001 年,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

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理论,其发展快影响大。

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理应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完善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对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以便发现其研究的不足及需改进之处,引导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提高生态翻译学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

一、生态翻译学发展回顾在全球性生态的影响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的需要,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1]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和缺失的问题,而且为当今踟蹰不前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 年,全面开展于2009 年[1].据此,我们暂且按这两个阶段来分析总结。

(一)起步阶段(2001 -2008)生态翻译学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的提出和构建,以及参研的聚集与扩大。

它主要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创立,构建过程也主要是由他个人完成。

在生态翻译学产生的初期,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中来。

具体表现如下:1. 理论的提出与建构。

2001 年12 月6 日,胡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关于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第一篇文章。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文对翻译活动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对译文做出选择的探讨,为更系统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铺平了道路,因而也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 -6.为更系统地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于2004 年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3]1,介绍了生态翻译学是如何大胆借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基本原理,并把这种原理引入到翻译学领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

生态翻译学理论探析作者:苏良书蒲雅竹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文章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生态环境;理论背景;翻译过程一、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

2004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1]2005年7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2]“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3]二、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4]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翻译生态学理论在翻译课堂上的运用

翻译生态学理论在翻译课堂上的运用

翻译生态学理论在翻译课堂上的运用作者:王琴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翻译生态学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

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提倡生态翻译,达到语言和文化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商务英语翻译翻译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用于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强调的是生态翻译,文化的平衡,打破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时强化异化策略,打破传统的对等形式,对西方的强势语言文化进行文化解构,从而达到翻译生态的平衡。

一.翻译生态学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中运用的背景翻译生态学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课堂的结合在2009年已经形成。

许建忠教授在《翻译生态学》中指出,翻译生态学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肌理的。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和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

所谓翻译的生态环境,是以翻译为中心,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 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

翻译的发展离不开翻译的生态环境,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

翻译生态环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

商务英语翻译课堂需要和生态翻译紧密结合。

翻译的生态环境由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译者及翻译研究者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各种生态因子组成。

翻译的发展离不开翻译的生态环境,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

翻译生态环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

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商务英语翻译,其在商务英语文化因子翻译中的适用性要求在商务英语这一特殊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其文化因子翻译中的指导性为前提,达到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实现其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中的运用,达到语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

生态翻译学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文献综述摘要:生态翻译学是自中国本土衍生而来的一种翻译学理论,正处于初创和发展阶段,虽仍存在有许多不足,但其在过去的这十几年里却有着卓越的成就。

从其立论视角、哲学理据、以及研究状况这几个方面对生态翻译学进行综述型整合性研究,以系统地探讨有关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综述生态翻译学是由中国本土衍生而来的一种翻译学理论,至今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它借鉴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从“选择”和“适应”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和方法等方面作出了新的阐释,论证并构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新的翻译学理论(胡庚申2004:1)。

生态翻译学是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来研究翻译问题的,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它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共性,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理论发展的多样性。

对于过去的这十几年来,生态翻译学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瞩目的。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理论,它的前进仍需脚踏实地的耕耘。

下面,本文将从其立论视角、哲学理据、以及研究状况这几个方面,对生态翻译学进行综述型整合性研究,以系统地探讨有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

一立论视角:翻译活动与自然界的生态特征生态翻译学是于2001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来的。

在2010年的第二届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上,胡庚申在其论文中详细阐明了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立论基础,分别为“关联序链”的认知路径、“类似/同构”的生态特征以及“适应/选择”的理论体系(2010)。

众所周知,翻译的过程即为对语言进行转换的过程,通常会受到文化活动的影响。

一方面,人类的文化创造与语言符号的活动密切相关,文化活动必然与人类相关,加之人类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类通过长期的交际活动所形成的文化需要以语言作为其传播的媒介,而翻译活动又是保证其传播媒介得以实行的关键。

这样,一条从“翻译”到“自然界”的链条便得以形成。

事实上,这条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链条,就是“关联序链”(胡庚申)。

国内翻译生态学研究综述

国内翻译生态学研究综述

国内翻译生态学研究综述作者:刘小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1期【摘要】翻译生态学是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是沟通翻译学和生态学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34-02一、引言将生态学引入翻译研究方兴未艾,催生了生态翻译学和翻译生态学两门交叉学科。

前者相关方面的文献综述已经很全面了,而翻译生态学由于提出时间稍晚,相关的研究较前者要少得多,但也涵盖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各个方面,却至今无人对这些研究做一个总结,这也是本篇的意义所在。

二、翻译生态学研究综述(一)发展历程“翻译生态学”一词最初是由Michael Cronin在其2003年的著作《翻译与全球化》中首次提出的。

2007年,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祖利军副教授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文章中专门引入并论述了“翻译生态”这一概念。

2009年,许建忠教授出版《翻译生态学》,其较系统的探索弥补了翻译理论在这方面的空白。

《翻译生态学》出版之后,陆续有文章对《翻译生态学》或者翻译生态学理论进行述评。

2011年,翻译生态学研究开始转向应用型,许建忠教授提出了翻译生态学在科技翻译中14个方面的应用(许建忠,2011)。

此外,翻译生态学还广泛应用于小说译本分析、英语教学和旅游、广告、政府报告等多个方面,还有对“翻译生态学”和“生态翻译学”进行的对比研究,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开来。

(二)研究队伍根据从中国期刊网收集到的相关文献统计结果表明,翻译生态学研究队伍呈现下列特点:1.许建忠教授仍是翻译生态学的领军和核心人物。

她出版了专著,系统地阐释了翻译生态学,并且对其进行了发展。

2.一些高校讲师和助教逐渐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果笑非。

她在2012年发表论文1篇,2015年发表3篇,都是有关翻译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新秀。

《翻译生态学》述评

《翻译生态学》述评
还 是 哥 本 哈 根 大 学 丹 麦 翻 译 研 究 中心 主 办 刊 物 P r et e的书 能有效运转 。 es ci p v
评栏 目特约撰稿人 。 他编撰的《 工商企业翻译实务》 2 0 年 出 在 02
第 四章 介 绍 了 翻译 的生 态功 能 。作 者 从 生 态学 观点 和原 理
在 协 同进 化 的关 系 。 翻译 的 生 态 环境 是对 翻译 的产 生 、 在 和 发 花盆 效 应 、 存 翻译 的 生态 位 原 理 、 译 生 态 链 法 则 等 十条 。本 章 深 翻 展起着制 约和调节作用 的 n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 。其研究不 入浅 出的阐释解答 了翻译 中的竞争 与合作 ;限制 翻译发展 的因 但 分 析 了 翻译 生 态 的 自然 环 境 、 会 环 境 和规 范环 境 , 且 研 究 素及对待某些具体翻译 问题 ,如翻译企业 问竞争 问题 的解决办 社 而 了作为主体 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环境因素 。从生态学角度探索 法 。
庞 博
摘 要 许建忠教授的新作《 翻译 生态学》 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 的结果 , 是研 究翻译 与其周 围生态环境 ( 包括 自然 的 、 会 的 、 范 的 、 社 规 生理 的 、 心理 的 ) 间 相 互作 用 的规 律 和 机 理 的。 体 地 说 , 是 将 生 态学 的 研 究 成 果 引入 翻译 研 之 具 就 究, 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 系, 以其相互关 系及其机理为研 究对象进行探 究, 并 从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 、 究翻译 , 研 力求对翻译 中的 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她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 了一座桥 梁, 中国译 学乃 至世界译 学做 为 出 了不可 磨 灭 的 贡 献 。 关 键 词 许 建 忠 《 翻译 生 态 学》 交 叉 学科 译 论 新世纪迎来 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大发展时期 , 一时期 , 这 具有 翻译 的生态功能和法则打下基础 。翻译 的生态结构包括翻译 的 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 ,翻译变体研究》 翻译适应选择 宏观结构 和微观结构 。宏观生态结构 强调 翻译研究 的整体性 和 《 《 作 微 论》 等横空 出世 , 打破 了以往西方翻译理论一统天下 的局面 。许 系统性 。 者在综述其他观点 的基础上提出了 自己的见解 。 观 建忠教授 的大作《 翻译生态学》 更是锦上添花。许建忠教授多年 生态结构则强调翻译研究具体 问题 的理论框架 。本 章又从纵横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理论,从翻译生态环境角度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该理论对于汉英同传口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现代国际交流中,对汉英同传口译技巧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同传口译的技巧及其实践应用。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共生理念为出发点,将翻译过程视为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活动。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生态环境则包括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汉英同传口译中,译者需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灵活运用语言和文化知识,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三、汉英同传口译技巧1. 语言技巧:在汉英同传口译中,语言技巧是基础。

译者需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词汇和句型结构等语言知识,同时具备较高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以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 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文化背景对于汉英同传口译至关重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语言表达的差异。

因此,译者需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便在口译过程中准确传达信息。

此外,还要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

3. 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在汉英同传口译中,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是核心技巧。

译者需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并分析源语信息。

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将分析结果准确、流畅地用英语表达出来。

4. 记忆与笔记技巧:在口译过程中,记忆与笔记技巧也是不可或缺的。

译者需在短时间内记住源语信息,并在目标语中迅速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此外,适当的笔记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和工作效率。

例如,可以使用符号、缩写等方式记录关键信息,以便在后续翻译中快速回顾和查找。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英同传口译实践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汉英同传口译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活动。

跨界研究结硕果 彰显特色创译论——许建忠教授访谈录

跨界研究结硕果 彰显特色创译论——许建忠教授访谈录

跨界研究结硕果彰显特色创译论——许建忠教授访谈录王祖友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许建忠教授是翻译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之一。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翻译和社会各方面高度交融的今天,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将翻译放在生态、环境、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的各个不同维度上加以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和见解,颇具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翻译生态学》(2009年)、《翻译地理学》(2010年)、《翻译经济学》(2014年)无疑开辟了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填补空白性质,将为中国乃至世界翻译理论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许建忠教授。

【总页数】10页(P38-47)
【作者】王祖友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5
【相关文献】
1.厚积薄发理论前沿开拓翻译科学新视野——评许建忠教授《翻译生态学》 [J], 陈海伦;王占斌
2.创译还是误译:从许渊冲教授几首古诗词英译作品说起 [J], 程华林
3.科学研究、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许钧教授访谈录 [J], 祝一舒;许钧
4.情系陶史四十载,水到渠成结硕果
——李文杰研究馆员访谈录 [J], 汪常明;李文杰
5.迈向绿色生态翻译——评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 [J], 黄秀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评介《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评介《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 226 -校园英语 /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评介《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福建江夏学院公共外语部/马升慧【摘要】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从生态学视角综观翻译,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翻译学研究的生态范式,整合适应选择度,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和生态整体主义。

该书从无到有,构建了翻译学研究的崭新框架,为翻译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生态范式 整合适应选择度 生态整体主义【Abstract 】Eco-Translatology: Construction & Interpretation by Professor Hu Gengshen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es and studie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It embodies four characteristics: eco-paradigm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e three levels of macroscopic ,mid-scale and microscopic views ,and eco-holism.This book constructs the brand new frame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contributing a pioneering work for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Key words 】Eco-Translatology: Construction & Interpretation; eco-paradigm;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eco-holism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哲学思潮也由人类中心向生态整体转向。

论生态翻译学研究与发展中的理论自信

论生态翻译学研究与发展中的理论自信

论生态翻译学研究与发展中的理论自信作者:宋志平孟凡君刘爱华来源:《鄱阳湖学刊》2019年第06期[摘要]生态翻译学经过近20年的稳步发展,已成为颇有影响的中国原创翻译学理论。

纵观其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对所创理论的自信始终贯穿其中。

生态翻译学发展中的理论自信主要体现在: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为坚实基础,以客观严谨的科学理论为必要前提,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不竭动力,以理论自身的稳步发展为活力源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理论自信;生态文明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将生态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或者说是一种生态学理论视野下的翻译理论。

自2001年中国学者胡庚申发出自主创导生态翻译学的声音,生态翻译学开始起步,经过近20年的风雨兼程,目前已呈方兴未艾、稳步发展之势。

今天,生态翻译学已有自己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团体,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术成果丰硕,研究范式明确,话语体系初具规模,学术阵地稳定多样,后续研究空间强劲,国际影响力也渐成气候。

生态翻译学持续稳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翻译界内外对该理论的信心。

回顾近20年的发展历程,生态翻译学也曾遇到一些异议,也有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构架包括理论模式、立论基础、观点形成、译者地位、研究手段等方面提出商榷意见。

面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质疑之声,生态翻译学研究者都本着认真倾听、虚怀若谷的态度公开回应,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研究者的理论自信。

可以说,对一项研究特别是有创新意义的理论研究,如果没有提问、质疑、挑战、讨论,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的回应、答辩、交流和反思,就很难有认识的升华,就会缺乏思想的动力,这样的研究也就没有了生命力①。

生态翻译学研究者充满自信地用自创的话语体系回应翻译学界的关切、质疑,通过坦诚的交流,把生态翻译学缘起的理念、发展的事实、成功的原因、未来的前景传递给学界内外。

正是这样的良性交流和论辩互动,为生态翻译学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核心概念及理论框架不断改进、调适和完善,因而得以迅速发展,影响日益扩大,并获得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翻译生态学视域下变译产生发展中的限定因子

翻译生态学视域下变译产生发展中的限定因子

许建忠天津理工大学1.引言翻译,变通也。

变译理论是从翻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变译的规律与本质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它以变译为其研究对象,研究变译过程中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试图寻找总体适用于一切变译方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该理论由黄忠廉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首届大型“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上以《翻译变体与国外信息开发方法研究》为题提出,同与会者交流、讨论,得到一定的反响和赞同。

黄忠廉循着这一思路,利用大量的例证,探讨了变译的操作方法问题,于2000年出版了《翻译变体研究》,并于2002年出版了其变译理论研究成果《变译理论》,逐步确立了其变译研究的理论体系。

自变译观提出20年以来,变译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并取得可喜成绩,成为重要译论研究领域。

变译理论自从提出之日起,赞同与质疑之声俱起。

赞同者认为,变译理论的创立使中国对翻译标准等翻译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郭著章2003:14),变译理论深化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变译概念为全面而客观地界定翻译活动范畴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许钧2003:33)。

质疑者认为,“变译”与“全译”的关系比较含糊,“变译形式”的确立有随意性之嫌(徐朝友2006)。

也正是伴随这种赞誉与批评,变译研究才得以茁壮成长。

变译理论提出后,有学者从目的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描写学派理论视角解析变译理论,有的则从跨学科视角,如从变译同语言学、美学、普通逻辑学、新闻传播学、信息学、关联理论、适应论等学科的交融嫁接上对其进行论证。

但从翻译生态学角度对其进行剖析还比较罕见。

2.翻译生态学翻译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许建忠(2009:4)认为“翻译生态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翻译生态学以翻译学和生态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与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翻译的过程不可能不与其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作者:周春香张荣欢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2期【摘要】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选取生态翻译学视角,依据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整体和关联,生态翻译学翻译原则多维整合原则,分析了新乡市旅游宣传片及周围景点介绍词,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外宣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外宣整体关联多维整合外宣,换言之也就是对外宣传,向国外友人宣传介绍自己的特色及吸引人之处。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突出生态优势,展现生态特色,才是提升自身形象的关键所在。

新乡市地处中原沃土,北依太行山,旅游资源丰富,长久以来吸引了无数国外游客慕名而来。

为系统展现新乡的风土人情,新乡市政府及旅游局于2008年制作了新乡市旅游宣传片中英两个版本。

本片既注重向世界展示新乡市的历史文化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又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相辅相成,携手走过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

此宣传片从侧面表现出,新乡市对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一、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做首期翻译学讲座时,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原理,初步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

2003年11月,胡教授在国际期刊Perspectives上发表了专题英文论文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自此作者将其之前所做的此项系统理论研究统称为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项探讨生态翻译、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生态翻译学由自然法则中的“适应/选择”扩展到了翻译活动当中,提出了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生态翻译学一方面是“喻指”,另一方面是“实指”。

“喻指”是把翻译生态比喻为自然生态,而“实指”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

该理论主要原则是“多维整合”原则,主要指“三维”转换——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的转换。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综合素质培养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综合素质培养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文化部倡导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与各国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促进这些交往活动的所需的翻译工作也愈加增多,如何准确高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以及引入外国文化,对译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历代翻译大家不断实践并总结各种翻译理论,包括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论”和钱钟书的“化境论”等等,都以译本为中心,无意中忽略或遮蔽了译者的关键作用。

2004年胡庚申提出自然界的自然选择与翻译整合,可作为翻译理论指导实践,之后不断发展成为了之后的生态翻译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译者中心”,从重视文本到重视译者能动性的发挥,更从源头上确保了译本质量的提高。

1生态翻译学简介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 )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的一项理论成果,它以达尔文提出的自然界的选择适应论为基础,认为翻译是“适应与选择”的一项活动,其中译者是这项活动的中心,能够对翻译文本做出新解和再现。

换句话说,翻译选择适应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的选择活动”。

这里所说的翻译生态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包括语言、交际、文化、社会及作者、读者等相互联系的整体。

翻译生态影响制约着译者的适应和选择。

译作的优劣取决于译者对语言的多维转换程度,而佳作无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翻译。

近年来,胡庚申教授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大量详细、深入的研究,从它的哲学依据、基本概念、翻译过程、翻译实质、翻译原则和方法以及评译标准等方面均做了阐述。

生态翻译学提出的基本概念包括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中心;最佳翻译即译者对翻译生态适应和选择的最佳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最佳者生存、生效。

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这一大的理论基础上,生态翻译学将“译者中心”的理念明确体现出来,更加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和决定作用,同时强调译者责任的重大,此外,这一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提出了“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即翻译过程并不以翻译行为的结束而终止,它的评判及影响会有相应的追惩,比如翻译比赛中,只有一等奖的翻译作品为最佳译作,而其他作品包括二、三等奖的译文均可看做是某种程度上的“事后追惩”。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译散文译者主体性解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译散文译者主体性解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译散文译者主体性解读
周圳;郑忠耀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40
【摘要】本文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以张培基教授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译者主体性在译前、译中以及译后生态中的体现,同时通过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生态翻译环境下译者的“多维适应”以及“适应性转换与创造”论证所谓“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支配地位及其处于生态翻译环境中源语生态与目的语生态之间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从而直面“生态翻译学消解译者主体性”的质疑。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周圳;郑忠耀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苗族古歌·融水卷》英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
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蒹葭》两英译本为例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英译译者主体性探究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公示语英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5.生态翻译学视野下的译者主体性浅析——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翻译学--典籍外译新视角

生态翻译学--典籍外译新视角

生态翻译学--典籍外译新视角
李长江;张明悦;刘杰辉
【期刊名称】《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为典籍翻译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本文借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与观点,提出中国典籍外译应坚持“适应/选择”原则、应该对译者的主体意识进行合理定位、应注重以译者为主导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建设。

希望在丰富典籍翻译研究之时,也能为中国典籍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与借鉴。

【总页数】4页(P51-53,67)
【作者】李长江;张明悦;刘杰辉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汉语典籍外译生态和谐观视角解读 [J], 刘杰辉
2.适应与选择: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生态和谐观视角解读 [J], 刘杰辉
3.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 [J], 刘杰辉
4.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民族典籍外译策略研究——以阿昌族典籍为例 [J], 段聪丽;
张静波;岳元玉;
5.生态翻译学在中国文化典籍外译中的应用 [J], 王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学 的科 学 原 理 和基 本 运 作 规 律 , 向读 者 介 绍 并 了翻译 行 为 生 态 学 的 概 念 。第 三 部 分 是 指 第 八 章 , 者 引入 生 态 学演 替 和演 化 的原 理 说 明 了翻 作 译 结构 的演化 趋 势 , 中 国近 代 翻 译 史 出发 纵览 从
的《 翻译 适 应 选 择 论 》 书 中 对 此 也 有 所 涉 及 , 一
20 0 7年 , 北 电力 大 学 英 语 系 祖 利 军 副教 授 曾在 华
生态 功 能 。第 二部 分 包 括 第 五 至 七 章 , 一 部 分 这 是对 本 书理论 的进 一 步 深 入 阐释 , 示 了翻 译 生 揭
持 续发 展 问题 。 二 、 要理 论创 新环节 主 该 书 十个 章 节环 环 相 扣 , 过 翻 译 学 与生 态 通
意新 颖 , 一经 问世便 深 受 国内外 专家 学者 的好评 。 许 建忠 先 生 是 天 津 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教 授, 长期 从事 翻译 理论 的研究 工作 , 曾发 表译 著七 种 。其新 作 《 翻译 生态 学 》 王 宏 印先 生 主 编 的 是 《 当代 翻译 理论 前 沿丛 书》 一 , 之 国际 翻译 界 著名
了 中国翻译 理 论 的发 展 , 究 了 中国 翻 译 理 论研 研
究与 实践 中 的一 些 现 实 问 题 , 具启 发 意义 。第 很
四部 分则 包括 第 九 章 和 第 十 章 , 绍 了翻 译 生 态 介 的检测 与评 估 的范 围和 相 关 方 法 , 指 出 了翻译 并
峡 出版社 出版 , 我 国第 一 部 将 生 态 学 与 翻 译 学 是
长 李亚 舒先 生均 为本 书撰 写 了前 言 。 全 书体 系完 整 , 构严 谨 , 结 共约 3 O余 万字 , 分 为 十章 。大 致 可 归 纳 为 四 个部 分 , 中第 一 部 分 其 即第一 至 四章 , 可作 为 全 书的概 述部 分 , 开宗 明义
的阐述 了翻 译 生 态 学 的 定 义 、 研究 对 象 和方 法 以 及 翻译 的生 态 环 境 , 介 绍 了翻译 的 生态 结 构 和 并
第2 3卷第 4期
邯郸 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21 00年 1 2月
厚 积 薄 发 理 论 前沿 开 拓 翻 译 科 学 新视 野
— —
评许建忠教授《 翻译 生态 学 》
陈海伦 王 占斌
( 津 商 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津 30 3 ) 天 天 0 14

要: 扼要 介 绍 了许 建 忠教 授 的 新 著《 译 生 态 学》, 翻 回顾 了该 书各 章 的主 要 内容 及 理 论框

4 ・ 9
Vo . 3 N . 1 2 o4
J u n lo n a o ye h i C l g o r a fHa d n P ltc n c ol e e
D c2 1 e .0 0
每一个 环节 。本 书作 者 阐发理 论 深 人 浅 出 , 回 既 顾 了 中外 翻译 理 论 的发 展 和沿 革 , 又科 学 有 效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外语 学刊 》 上发 表 了一 篇 题 为 《 球 化背 景 下 的 全
生态 翻 译 》的 文 章 , 门 引 入 并 论 述 了 “ 专 翻译 生 态” 一概念 。但 系 统深 入 地 介 绍 “ 译 生态 学 ” 这 翻 这 一理 论 的专 著 一 直 以来 却 鲜有 出 版 , 许 建 忠 而 教 授所 著新作 《 翻译 生态 学 》 面世则 填补 了这 一 的 翻译 理 论界 的空 白 , 书于 2 0 该 0 9年 1月 由 中 国三
收 稿 日期 : 0 0—1 2 21 0— 0
学 的 紧密结 合 理 清 了翻译 学科 的性 质 和 特 点 , 使 生态 科学 的原理 和意识 深深 渗 透到 了翻译 体 系 的
作者简介 :陈海伦 (9O )女 , 18一 , 石家庄人 , 天津商业大学外 国语学院英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话语与翻译 。
的地位乃至生命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相 互融 合渗 透 的翻译理 论 专著 。全 书基 于许 建 忠
教 授多 年来 的 研究 积 累 和深 思 熟 虑 , 以独 特 全 新 的理 论 视角 向 我们 展 现 了 2 l世 纪 全球 翻译 理 论
的新 发 展— — 翻译 生态 学 , 书 理论 基 础 深厚 , 该 立
生 态学 理论 中最 为 重 要 的一 环 , 生 态 翻译 的可 即
架 , 书 中翻 译 生态 学指 导翻译 理论 和 实践 的 主要 观 点做 了一 一 介 绍 。该 书 的创 新之 处 在 于 对 将 翻译 学与 生 态学的理 论 紧密结合 , 并将 翻译 研 究 的历 史进程 及 其 在 全球 化 背景 下发 展 的 大
趋 势渗透 其 中 , 此笔 者在 文 中也加入 了一 些 自己的理 解 和看 法 。 对 关键 词 : 译 生态学 ; 态环境 ; 会环 境 ; 翻 生 社 生态 翻译 ; 球化 全
中图分类 号 : o 9 H 5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4 2 2 l ) 4— 0 9— 3 10 5 6 ( o o o 0 4 0
杂 志 B be主编 R asrn博士 、 al .H eey 中国译 协 副 会

引言
“ 翻译 生态 学 ” 一名 词术 语是 在本 世纪 初 才 这
开始 进入 中 国译 坛 学 者 的 视 野 之 中 的 , 先 在 国 首
际上 , 0 年 M cal r i 2 3 0 i e Co n教授 曾在其《 h n 翻译与
全球 化》 书 中用 较 大 的篇 幅介 绍 过 “ 译 生 态 一 翻
学 ” 在 国 内 ,0 4年 , 华 大 学 胡 庚 申教 授 出版 ; 20 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