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30 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
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
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
与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
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如果与GDP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 增长率,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五、参考文献一、引言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
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
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
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
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
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
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
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变化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
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
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
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
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
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
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
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企业利润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长,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四是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
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
六是对外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
跃居世界第一位。
七是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八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变化
三、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 【时间】:1993年
• 【背景】: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 四大精神鼓舞下,全国排除干扰,解放思想,又 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到1993年上半年, 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继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 市场物价水平迅速上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 【内容】: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党中 央果断做出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 大决策,1993年提出了加强调控的16条措施,其 中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 47.39%,有力地平衡了商品供求,保证了物价稳定。
• 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 首先,控制需要大量补贴的产品出口,减少高亏商 品的出口,减少国家对外贸的财政补贴,调整进出 口商品结构;其次,对出口创汇企业实行税收等各 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扩大生产出口商品,实现国
• 其次,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取消了按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 税的做法,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和 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均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 不再执行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办法,还取消了所得税前归还贷 款、上缴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的 规定。
• 再次,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个人应 纳税所得在原来六项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五项,计税方法上 采取分项征收。
方面通过征集国家预算调节基金限制预算外资
金的规模,合理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另一
方面鼓励能有效地增加供给的生产投资,限制 “楼、堂、馆、所”及住宅等非生产性投资的规 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内容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一)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去。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
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
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 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原因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如今,经过30年的摸索、实践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上。
我们从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7日公布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GDP从占世界1.8%升至6%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万亿元,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
我国2007年GDP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从1132亿到5.1万亿元财政家底愈发厚实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22亿元。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际提高7.2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
从世界第29位到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04.3倍,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跃升到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1979年至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近年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
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仅为29亿美元,2007年达到了187亿美元。
从1.67亿到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由短缺到富足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超高速增长,经济综合实力跃居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在80年代里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繁荣、购买力旺盛便是明证。
那么我国经济如此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运用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状况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并探讨开个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关键字:改革开放后分析经济增长原因未来趋势正文:1978-2007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7%,29年,中国的GDP增加了57.8倍;名义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均381元)到了2007年249530亿元(人均约1.85万元),约为3.61万亿美元(世界第4位);人均GDP在2002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居世界第129位),2007年近2500美元。
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2007年的5.5%(按美元计),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逾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逾12%。
2007年美国GDP为138413亿美元(+2.2%) ,日本为4.38万美元(5157162亿日元,+2.1%) ,德国为3.8万亿元美元(24238亿欧元,+2.6%)。
预计中国GDP将在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左右超过日本,2020-2030年之间超过美国。
若按购买力平价(PPP),2007年底美元不人民币的比价约为3,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将乘以2.4倍,2007年约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产值9%,美国占23%,日本占7%),预计在2020左右会超过美国,上升到世界第1位。
中国目前位于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
其广度和深度,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浅谈国企改革30年
浅谈国企改革30年风雨历程——法学0902 高舒4098205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激发出了强大的企业活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经济效益实现了持续增长。
要实现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
一、国企改革简要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权利的奢望,也没有创造剩余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
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1979年4 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
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由于这一过渡性制度的安排,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9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1978年增长了10.1%,高于1957—1978年的平均增长率。
国家财政收支也从1978年的财政赤字10.17亿元转为1979年的财政盈余135.41亿元。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
中国财政收入分析一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
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
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二财政总量规模分析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收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幅度。
1978—2005年,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不含债务的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加到31649.29亿元,按现价的可比口径计算,增长了25倍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
特别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4—1997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8%,年均增加额超过1000亿元。
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对国家政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1978 —2005年,不含债务的财政支出从1122亿元增加到33930.28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了25.2倍,年均增长15.7%。
国家财政通过资金投入和制定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表一我国历年财政收入总额以及增长速度单位:亿元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见表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财政快速增长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从总体来讲是快于地方的(见表二)。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
这30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
分开说1、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副提升。
到2007年止,我国GDP总额已达到22.4万亿元,人均约合2880美元,年均增长100%以上,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由占全球GDP总额的10%上升到50%以上;经济效益的提高,财政收入连年的增加,到2007年已达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7万亿美元。
2、取消农业税,终结了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今年丰收已成定局,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已达到50150万吨。
连今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中,我国粮食产需重量基本平衡,库存消费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用世界人均耕地的1/3养活占世界人口的22%的大国来说,是多了不起的一件大事!3、进出口贸易一直增长,开放型经济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三位,由占世界进出口总额不足1%上升到80%,累计使用外贸7800亿美元,“走出去”战略迈出了步伐。
4、创新转型国家建设进程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我国神七发射成功,实现了太空行走,我国还将发射神八、神九、神十,建立太空船;去年我们用自己的导弹打下自己的一颗废弃的气象卫星;我们的导弹技术和核武器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用潜艇发射洲际导弹已圆满成功,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等全新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很强的产品。
5、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取消农、牧业税,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进行深化改革,到2020年农民收入翻一番,进一步缩小城、农差别。
让7.2亿农民切实富起来。
国有企业、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外经贸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状况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状况的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财政收支作为一个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指标,在这一过程中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在此进行实证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变化1.1 财政收入总体趋势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计划配给来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财政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随后随着税制改革的推进,财政收入由税收为主逐步转变为税收和非税收入同时发挥作用。
2016年,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超过80%,非税收入收入占比约20%。
1.2 主要税种增长情况从主要税种来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两大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税种的税率和税制都经历了多次调整,但增长趋势均稳定上升。
根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增值税收入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达到6.9万亿元和3.3万亿元。
此外,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税种也在财政收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个人所得税在最近几年中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主要得益于税制逐步升级和扩大征收范围所带来的增长。
1.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即经济总量越大,财政收入越高。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财政收入难免受到影响。
例如,2015年中国股市和全球经济增长均出现下滑,导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增速萎缩至8.4%。
因此,在实际政策制定中,需要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和优化来保持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
二、财政支出的变化2.1 财政支出总体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财政支出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我国财政支出为21369亿元,2019年则达到了32822亿元,年均增速为7.2%。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2008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2008-12-11 22:07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五、参考文献一、引言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
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
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
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
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
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
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
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我国财政增长变化的趋势
我国财政增长变化的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增长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趋势。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长期稳步增长。
在1990年代初期,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开始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增长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2. 内部结构调整。
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财政增长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1990年代末期,增值税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税种,占了财政收入的70%以上。
3. 财政政策逐渐宽松。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政策逐渐趋向宽松。
2018年,财政政策为宽松、稳健的总基调,并开始逐渐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4. 新疆、西藏等地的经济发展给财政增长带来了新的机遇。
这些地区的发展使得我国GDP总量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5. 疫情对财政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
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但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财政增长正在逐步回升。
总体来说,我国财政增长的趋势是长期稳定增长,并逐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
未来,政府还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政策,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保持财政收入稳
定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
高 度 集 权 的 财 政 体 制 不 利 于 地 方 解 国 家 财 政 困 难 , 1 8 9 1年 在 继 续 对 法》 修正 案,《 宪法 》第 l 条增 加了 1 政 府 和 企 业 发挥 积 极 性 , 中央 从 l7 国 有 企 业 放 权 让 利 的 同 时 , 增 加 了 如 下 内 容 :“ 家 允 许 私 营 经 济 住 法 97 国 年 丌 始 在 一些 省份 探 索 财 政 分 权 , 实 若 干 调 节 税 ,诸 如 能 源 、基 础 设 施 律 规 定 的 范 围 内 存 在 和 发 展 。 在 这 ”
改 为 上 缴 所 得 税 ,税 后 利 润 由 企 业 支 配 。但 是 , “ 改税 ” 改 革 以 及 “ 利 拨改 贷 ” 改 革 又 加 重 了 企 业 负 担 ,其 结 果
关键词 :改革 开放;财政体 制 ;演 变
中图分类号:F 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 一 18 o9 2 02 o 8 A 6 o3( 。) 06 5 D 2 o
体 制 改 革 同 国 有 业 制 度 的 调 整 具 的 财 政 收 入 自 l 8 9 2年 开 始 由 前 几 年 生 产 经 营 的 私 营 经 济 的 发 展 ,l 8 9 8年 有 极尺 关联 。 的 负 增 长 转 为 增 长 。 同 时 , 为 了 缓 第 七 届 全 国 人大 第 一 次 会 议 通 过 了 《 宪
整 国家与企业 的关 系,继而是调 整中央 与地 方的权 力架构,下一 步将致 力于实现公 民的 基 本权利 与社会公共 利益 ,人 民普遍 受益是 评价和把 握 中国财政体制 改革 的重要 标 准,
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确 改革 的方向
关系 以法 律 的 形式确 定 下 来。“ 利改
我国财政收入的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的趋势我国财政收入的趋势是多变的,受到经济、政策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财政收入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首先,我国财政收入的总体增长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相应的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了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增加,进而提高了财政收入。
此外,通过减税降费和简政放权等措施,也提高了财政收入水平。
其次,我国财政收入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
在过去,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资源型经济,如原油、矿石等资源的开采和出口带来的收入。
这导致我国财政收入的结构相对单一,对于经济的依赖性较高。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推进,我国财政收入逐渐向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等领域倾斜。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少对资源型产品的依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促使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调整。
再次,我国财政收入的分配也在逐步改善。
过去,我国在财政收入的分配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以及推进城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财政收入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最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
这些举措包括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深化税制改革、加大财政支出的调控力度等。
政府还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以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
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和调控,以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收入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出逐年增长、结构调整、分配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政府不断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创新,我国财政收入将继续稳步增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支持。
财政收入结构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变化
财政收入结构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变化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财政收入是其运行的支柱之一。
财政收入结构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这关系到政府如何划分和分配财政资源,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财政收入结构的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变化。
一、财政收入结构的演变财政收入结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农业为主的时期(1950年代-197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和政策的束缚,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林业和渔业等第一产业。
财政收入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其次是进出口贸易。
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主要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农业税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经济体制过于封闭,政府政策过于僵化,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标志着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
国家扩大了收入来源,加强了非农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
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也使得国家财政收入的规模得以扩大。
企业所得税成为了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随着国家税制的改革,增值税、关税等税种也得以实行,进而推动了财政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3.市场化经济的时期(199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推动,使得我国市场化经济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国家税制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也加速了财政收入结构的调整。
目前,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财政收入的结构已经由农业为主转向了以服务业、制造业为主的形式。
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已经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财政收入的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决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不同时期的财政收入结构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这也反映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
1.农业社会在农业为主的时期,国家财政收入规模较小,同时政府在生产领域的投入也相对减少,政策及运行机制相对简单,主要财政收入的来源是传统的农业税收,动态变化与改革开放前早期相似,稳定性、可预测性、集中度较强。
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30年间呈V型翻转的原因探究
改革后为了调动积极性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同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相应地削减或取消了许多支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下据人民日报报道在改革开放刚刚启动的时候为了加大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比重中国曾将降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改革的目标加以追求
中国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 30 年间呈 V 型翻转的原因探究
2001 109655.2 18902.58
17.24
1991 21781.5 3386.62
15.64
2002 120332.7 22053.15
18.33
1992 26923.5 3742.20
13.90
2003 135822.8 24649.59
18.15
1993 35333.9 4642.30
27.04
1998 84402.3 10798.18
12.79
1985 9016.0 2004.25
22.23
1999 89677.1 13187.67
14.71
1988 15042.8 2491
24.24
2000 99214.6 15886.50
16.01
1990 18667.8 3083.59
16.52
管理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30 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
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
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
与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
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如果与GDP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 增长率,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作为衡量财政规模的另一种更好的指标——财政收支占GDP 的比重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情形。
改革开放30 年国家财力的变动情况,以改革开放的第17 年(1994 年)为转折点, 在1994 年以前有下降趋势, 而在1994 年后又有上升倾向。
1978 年以来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百分比表示的国家财力呈明显下降趋势,1978 年为10.18%,而在1995 年下降到10.18%的最低点,在以后几年又有回升趋势,2007 年达到了20.80%。
与此相对应的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占GDP 百分比在1987 年为30.50%,在1996 年达到最低点11.11%,2007年又回升到20.09%。
二、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的原因分析
1.对财政收支绝对数增长的解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这30 年中GDP 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7 年GDP 为3 642.2 亿元,而2007 年是246 619.0 亿元,是改革第一年的67.7 倍。
在财源扩大的基础上,财政收入迅速增加。
其次,价格变动也是引起财政收入增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会同比例地增长,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另一方面,我国采用了累进税制,“ 档次爬升”效应使得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此外,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也会对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以“ 瓦格纳法则”最为著名,之后,又有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和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则的经济发展阶段。
此外,还有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的,如尼斯坎南的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普维亚尼的财政幻觉假说和选举权扩大增长论等。
以上各种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不断增长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不能解释全部原因。
2.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比重U 型变化的解释
从1978 年开始,在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 让利—放权—分权—非对称性分权”的改革路径。
改革开放之前,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根据当时实践总结出的“ 2、3、4”比例关系,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普遍较高。
在改革开局之年,传统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仍未改变,1978 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高达30.78%。
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我国政府加快了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多次对企业放权让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时向企业倾斜。
当时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
政府逐年加大放权让利的力度,以激励企业行为。
这使得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 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呈直线下降的趋势。
同时,为扩大部门财务自主权,把一些本应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交给各个部门,实行自收自支,形成了大量的预算外管理资金,虽调动了各部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但造成了预算外资金挤占预算内收入,肢解了财政预算,也使得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比下滑。
因此,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预算内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虽逐年递增,但其增行速度显然不及GDP 的增长速度。
1994年,中国进行了根本性的税收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财政预算收入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比重持续下滑的势头。
1996 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
税收作为预算收入的主体,要解释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从税收体制和预算体制两方面入手:(1)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是以增值税为主体,而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有密切联系,由于工业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税收收入也显著高于GDP 的速度增长,从而财政收入也开始快于GDP 增速;(2)通过预算体制进行分析。
从预算编制阶段来看,在安排税收收入计划指标时往往低估,从而在一开始就预留了一定的“ 超收”空间;从预算执行阶段来看,由于1994年税制设计时的基本思路是“ 宽打窄用”,名义税负设置过高,因此随着近年来税收实际征收率的不断提高,实际税负持续接近名义税负,导致税收收入的高增长;从预算审批阶段看,现行预算法对“ 超收”的规定比较模糊,“ 超收”收入的决策与动用基本上在行政体系内完成,未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
因此从预算收支扩张来看,预算内收入持续高增长,产生大量“ 超收”收入的根本原因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和不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结合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历程来看,1995 年国家逐步实行“ 费改税”试点工作和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1996 年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和基金转化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1997 年政府将13 项基金和附加纳入预算内管理,减缓了预算外资金对规模的增长;1998 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经济秩序逐渐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增速比GDP 增速快,造成了财政预算收入占GDP 比重的U 型变化。
同样在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 低工资、高就业”等政策,需要对国有企业和工人进行大量财政补贴,财政预算支出占GDP 比重相当高,在1978 年仍为30.5%。
为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财政支出规模也逐年下降。
1984 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真正启动了改革的历程。
1994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对财政收支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7 年的十五次代表大会规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不断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过程,同时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这一阶段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持续下降。
在经济体制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之后,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 的增长,逐年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扭转。
一方面,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满足公共需要;另一方面,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有决定性作用,不合理的决策机制扩大了财政预算支出规模,存在着政府预算中的“ 公地悲剧”。
因此,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又逐渐回升。
三、结论
改革开放30 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财政收支绝对规模逐年增长,而占GDP 比重则大致呈U变化。
我国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深刻地体现出了改革的过程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经济体制的改革直接导致了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同时其他因素对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源于改革实践。
因此,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是不现实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而要加以控制也是不太合理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都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个重要推动力量是片面的,应该注意到改革开放同时也导致了国家财力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