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2章 第3节化学平衡 说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3《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3《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过程与方法: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利用旧知识,加强新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征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提取升华教学过程:[复习] 什么叫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哪些特点?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叫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条件同一、反应同时、方向对立[思考]:化学反应速率研究反应的快慢,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还需要讨论哪些内容?还需要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讨论]:可逆反应为什么有“度”的限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质量的蔗糖溶于100mL水的过程如右图,蔗糖在溶解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同时溶液中的蔗糖分子又不断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溶解蔗糖晶体 蔗糖溶液 结晶 过程分析:①、开始时:v (溶解) ,v (结晶)= ②、过程中: v (溶解) ,v (结晶)③、一定时间后(形成饱和溶液): v (溶解) v (结晶),建立溶解平衡,形成饱和溶液,v (溶解)等于v (结晶),即溶解的蔗糖的质量与结晶的蔗糖质量相等,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了讨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平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是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是否停止?晶体质量和溶液的浓度不会发生改变,但溶解和结晶过程并未停止,v 溶解=v 结晶≠0,蔗糖溶解多少则结晶多少。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3《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3《化学平衡》教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均衡第三节化学均衡(五课时)第一课时教育目标知识与技术:1、理解化学均衡状态等基本看法。

2、理解化学均衡状态产生的条件、合用限制、特点。

过程与形式:1、用化学均衡状态的特点判定可逆反响能否抵达化学均衡状态,从而提升判定均衡状态、非均衡状态的本事。

2、利用旧知识,增强新知识的运用,培育学生慎重的学习态度和思想习惯。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均衡的动向特点,浸透僵持一致的辩证唯心主义思想教育。

2、经过溶解均衡、化学均衡、可逆反响之间的联系,提升知识的总结概括本事。

教育要点:化学均衡的看法及特点教育难点:化学均衡状态的判定教育形式:概括总结,提取升华教育过程:[复习]什么叫可逆反响?可逆反响有哪些特点?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响目标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响目标进行的化学反响,叫可逆反应。

可逆反响的特点:条件一致、反响同时、目标僵持[思虑]:化学反响速率研究反响的快慢,研究一个化学反响还需要议论哪些内容?还需要研究化学反响进行的程度——化学均衡[议论]:可逆反响为何有“度”的限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必定温度下,将必定质量的蔗糖溶于 100mL水的过程如右图,蔗糖在溶解时,一方面,蔗糖份子不停走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同时溶液中的蔗糖份子又不停在未溶解的蔗糖表面群集成为晶体溶解蔗糖晶体蔗糖溶液结晶过程分析:①、开始时:v〔溶解〕,v〔结晶〕=②、过程中:v〔溶解〕,v〔结晶〕③、一准时间后〔产生饱和溶液〕:v〔溶解〕v〔结晶〕,成立溶解均衡,产生饱和溶液,v〔溶解〕等于v〔结晶〕,即溶解的蔗糖的质量与结晶的蔗糖质量相当,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了议论:在必定条件下,抵达溶解均衡后,蔗糖晶体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能否变化?溶解和结晶过程能否逗留?晶体质量和溶液的浓度不会发生改变,但溶解和结晶过程并未逗留,v溶解=v结晶≠0,蔗糖溶解多少则结晶多少。

“度”的产生—耗费量等于生成量,量上不再变化【板书】一、化学均衡的成立过程在反响CO+H2O CO2+H2中,将0.01molCO和2的密闭容器中,反响状况为例分析v0.01molHO(g)通入1L1、反响刚开始时:v正反响物浓度,正反响速率v正=v生成物浓度为,逆反响速率为v逆t1t2、反响过程中:反响物浓度,正反响速率生成物浓度,逆反响速率3、一准时间后〔达均衡状态〕:定然出现,正反响速率=逆反响速率〔t时辰后,v=v1正逆即正反响耗费的量与逆反响生成的量相当,反响物和生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化学均衡〕。

高中化学 2_3化学平衡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2_3化学平衡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移动。
5.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 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理解:①只适用于判断“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时平衡移动的方向; ②. 仅使用勒夏特列原理于已达平衡的 反应体系,对不可逆过程或未达到平衡的过 程的可逆反应均不能使用勒夏特列原理; ③. “减弱影响”不等于“消除影响” ; ④. 勒夏特列原理不仅适用于化学平衡,也适用于其他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 离平衡、水解平衡等。但它不能解决反应速率的快慢问题。 6. 总结: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平衡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 反应:mA(g)+n B(g) p C(g)+qD(g) Δ H 为例 反应 特征 Δ H<0 Δ H>0 改变条件瞬间 改 变 条件 升 高 温 度 降 低 温 度 升 高 温 度 降 低 温 度 — — = — — — ↑ ↑ > → ↑ ↑ V正 ↑ V逆 ↑ 达到平衡前 V 正与 V 逆 的关系 < 平 衡 移 动 方 向 ← 达到新平衡 A转 化率 ↓ B 转 化率 ↓
)
-2-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 ④ ⑥ B.② ③ ⑤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 可以说明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 P(g)+ Q(g) R(g) + S(g)在恒温下已达 平衡的是 ( ) A.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P 和 S 生成速率相等 C. R 和 S 的生成速率相等 D. P、Q、R、S 的物质的量相等 【第二课时】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 1、化学平衡的移动: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 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即正、逆反应速率不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 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 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改变外界条件,使 v 正 v逆 , 平衡就会发生移动,最终 v′正 v′逆 ,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若改变外界条件,引起 v 正 v 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改变外界条件,引起 v 正 v 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如果改变外界条件 v 正、v 逆 也改变,但改变后 v 正 v 逆 ,则平衡不移动。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观察实验 2- 2- + [实验 2—5] 方程式: Cr2O7 +H2O 2 CrO4 +2H (橙色 ) (黄色) 编号 步骤 K2Cr2O7 溶液 [实验 2—6] 方程式:FeCl3 + 3KSCN (浅黄色) (无色) 编号 步骤(1) 现象 步骤(2) 现象 结论 (1)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 (2)用 v-t 图表示化学平衡的移动: v 例: V正 V正 V′逆 V逆 V逆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本站推荐)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本站推荐)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本站推荐)第一篇: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本站推荐)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平衡》(板书:课题(化学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

本单元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次课。

在前面两次课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等知识。

化学反应速率研究的是反应的快慢,但要全面的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还需要研究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我们今天要讲的化学平衡。

本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常数。

本节课是在学习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常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关键,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特征与判断;(2)、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可逆反应的特点。

(2)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

(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掌握可逆反应的特点;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能力目标:通过浓度、温度等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实验的探究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的能力;通过诱导、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018-2019学年人教版 选修4 第2章第3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 选修4 第2章第3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教案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提问】上节课我们讲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其特征,请同学们说出什么反应才会存在化学平衡,并以反应N 2(g)+3H 2(g)2NH 3(g)为例,说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怎样建立的以及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之后反应体系有什么特征?【引入】我们上节课在化学平衡的概念前面还留了一条横线,这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

我们分析的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以及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的特征都与溶解平衡很相似。

那我们请一个同学回答溶解度的概念。

【引导】描述溶解度时,为什么要指明反应的温度?思考、回答:可逆反应;开始时N 2和H 2的浓度最大,正反应的速率最大,NH 3的浓度等于零,逆反应速率为零,反应逐渐进行时,N 2和H 2的浓度逐渐变小,正反应的速率逐渐变小,NH 3的浓度逐渐增大,逆反应的速率逐渐变大,到了一定的时刻,它们的速率相等,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达到平衡状态之后,V 正=V 逆>0,N 2、H 2和NH 3的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不随时间改变。

思考、回答: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思考、回答:因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通过回忆相关的知识引入新的知识。

引导学生回忆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状态也可能与温度有关。

【引导】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很相似,那化学平衡会不会收到温度的影响呢?我们通过实验完成课本P28实验2-7来探究一下。

【提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分析、板书】2NO2N 2O4△H=-56.9kJ/mol 热水中NO 2的浓度增大,冰水中NO 2的浓度减小,化学平衡状态发生了改变。

结论:化学平衡受到温度的影响。

【讲述】化学平衡状态发生了变化的现象称为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上述平衡温度变化时平衡是怎样移动的?【引导、分析、小结】生成NO 2的方向即是反应的吸热方向,减小NO 2的方向即是反应的放热方向。

得到结论: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化学选修4 第2章第3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化学选修4 第2章第3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1.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N2,此时,c(N2)增大,v正增大,c(NH3)不变,v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c(N2)减小,v正减小,c(NH3)增大,v逆增大,最终v正=v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气体反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3.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1.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Fe3++3SCN-Fe(SCN)3(红色)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实验结论对可逆反应Fe3++3SCN-Fe(SCN)3,分别增大c(Fe3+)和c(SCN-)后,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滴加NaOH溶液,由于3OH-+Fe3+===Fe(OH)3↓,减小了Fe3+的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3.已知反应m A(g)+n B(g)p C(g)ΔH<0,m+n<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改变条件平衡移动方向①增大反应物A或B的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减小生成物C的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③增大生成物C的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④减小反应物A或B的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归纳总结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1)c(反应物)增大或c(生成物)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c(反应物)减小或c(生成物)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人教版《化学 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的说课-精选文档

人教版《化学 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的说课-精选文档

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的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化学平衡”是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化学知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在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课标对其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从知识体系看,“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范畴,在高中体系中与“溶解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以及“盐类的水解平衡”并称为“四大平衡”,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1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的反应及其实验现象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三大平衡奠定了基础;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储备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从研究方法看,通过探究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勒夏特列原理”,再用演绎的方法推广到另外几种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也符合该规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思路。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移动的概念。

②学会利用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判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③掌握勒夏特列原理,并能够用其准确地推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浓度和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的实验探究,了解控制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法。

②通过“勒夏特列原理”这一概念的学习,学会运用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等方法解决化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②通过实验激发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逐渐形成科学的化学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难点: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二、说学情1.知识储备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本节课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浓度、温度等因素影响反应速率,速率改变影响平衡状态这一过渡方式建立起平衡状态移动的概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2章第3节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及相关计算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2章第3节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及相关计算 教案

第3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及相关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化学思维能力,以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特征,勒夏特列原理,有关平衡常数及转化率计算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特征,勒夏特列原理,有关平衡常数及转化率计算教学过程一、导入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二、知识讲解考纲要求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运算。

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考点1 化学平衡状态及特征使用建议说明:高考考查此部分内容一般结合其他内容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化学平衡定义: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动(动态平衡)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考点2 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1、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mA(g)+nB(g)(1)V(正)=V(逆)——反应体系中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

(2)平衡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等保持不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说课稿

它一些基本观念的获得使学生建立学科观,也就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科素养。
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初高中对比 对化学反应的概念来说, 初中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直观、 会意、 完全转化的角度建立
的,高一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粒、会意、 反应限度的角度建立,而高二建立的角度更多 的是从微观、本质、普遍实证的角度建立的;初中建立的意义是从形式上对物质变化进行 归纳,高一是从微粒的结合和反应限度了解化学反应, 而高二建立的意义是建立基本的科学 观、并且通过规律的学习, 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和应用。 初中对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概念没有 叙述, 也就是认为化学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到底, 不存在逆反应, 高一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进 一步, 了解化学反应存在反应限度, 而高二格外强调化学反应的实质, 了解正逆反应相互伴 生,对立统一。这样,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从初中到高中,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层层推 进,从直观到本质,明确可逆反应,进而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3、环节三:平衡的迁移应用 学生观察将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的饱和溶液和晶体共存的体系,
提问: 蔗糖晶体溶解过
程中是否建立平衡?这个平衡和我们刚总结过的平衡有无共同点?
学生思考:蔗糖晶体溶解过程中存在哪两个相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两种过
程的速率如何变化?达到溶解平衡时,是不是这两过程均已停止?溶液有何特征?
再现学
2、环节二:平衡的特征性总结 结合刚才的活动, 请学生回答介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宏观的平衡现象和使用平衡的概念。
如:力的平衡、生态平衡、家庭的收支平衡、人口平衡、心理平衡
… ..;在列举这些平衡时,
学生对平衡概念的疑问就会越来越明显:
1、为什么要唤醒熟悉的平衡?为什么要建立平衡的概念?有什么必要?
设计的关键。组织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

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并在本章的前两节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平衡奠定了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高二的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可逆反应概念以及化学平衡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会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从过程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入】我们将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硫酸铜晶体变得规则,但是固体溶质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回答】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教案设计

第三节化学平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

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自然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的完全(达到反应限度)这样的疑问。

本节课在学完了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可逆反应分析化学反应限度,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是绝对的,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可以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特点,所以化学平衡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同时平衡状态的特征对影响平衡的因素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储备作用。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中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蔗糖溶解为例指出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再以可逆反应为例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

这样采用探究式教学层层引导并通过图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联想和理解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并为下节的影响平衡的因素做好铺垫。

浓度都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讨论、分析:前面学习过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
率却是同样倍数的提高和降低。

结论: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反应类型条件改

改变条
瞬间
v正v
对任意加入催增大增大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基于微粒观和动态平衡思想构建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关系紧密,层层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任意环节的缺失和模糊都将造成后续内容学习的巨大困难。

速率的定义和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考虑单个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同时考虑可逆反应的两个反应的速率) →水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两个或以上可逆反应互相影响,即同时考虑4个或以上反应的速率)→盐类水解平衡(同电离平衡,但情况)→沉淀溶解平衡(涉及两相互相转化的平衡)。

可见,化学平衡内容是理论难度加深的第一环节,是为后续平衡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并且建立学习模式的关键。

另外,本节另一个核心知识点——化学平衡常数,可以对平衡进行定量描述,是解释各类平衡众多特性的理论依据。

可以这么说,本节内容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里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限度、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内涵理解不够深,不够透彻,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也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学生还没有学习一套完整而抽象的化学知识体系的经验。

【教学设计理念】众所周知,化学平衡这一知识点,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学生理解平衡的定义、外延和内涵方面尤其困难。

分析众多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思维障碍。

1.不能用微粒观来解释可逆反应的特征。

2.分不清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反应速率的变化这两个问题。

3.将化学反应快慢和反应进行的程度挂钩4.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搞不清“单一条件”所指。

5.对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的理解有困难。

6.分析平衡移动问题时,因果混淆。

7.分析平衡移动时,不明确旧平衡的状态,不明确究竟改变了什么条件。

8.习惯把平衡常数当成一种计算工具,较少用于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2章第3节 化学平衡——等效平衡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2章第3节 化学平衡——等效平衡 教案

第3节化学平衡——等效平衡教学目标1.构建等效平衡的模型,掌握等效平衡在解题中的应用2.通过对化学反应进行方向及其应用的学习,提高运用比较、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思维能力,以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等效平衡教学难点等效平衡教学过程一、导入水往低处流,而不会自发的向上流;一般在室温下,冰块会融化,铁器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甲烷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就燃烧,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

这些不用借助于外力就可以自动进行的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是,体系会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即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那是否就意味着放热反应自发进行,吸热反应就是非自发进行呢?二、知识讲解等效平衡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不是特别容易,希望老师在讲解此内容的时候多一些耐心,重点讲典型例题和习题。

考点1 等效平衡含义及原理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等温等容或等温等压),对同一可逆反应体系,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

2.原理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最后都能达到平衡状态。

其中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含量相同。

由于化学平衡状态与条件有关,而与建立平衡的途径无关。

因而同一可逆反应,从不同的状态开始,只要达到平衡时条件(温度、浓度、压强等)完全相同,则可形成等效平衡。

考点2 等效平衡规律对于可逆反应aA(g)+bB(g)cC(g)+dD(g)三、例题精析使用建议说明: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例题1 一定温度下,在3个体积均为1.0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2H 2(g)+CO(g)CH 3OH(g) 达到平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B .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大C .达到平衡时,容器Ⅱ中c(H 2)大于容器Ⅲ中c(H 2)的两倍D .达到平衡时,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大【答案】AD【解析】A 项,根据Ⅰ、Ⅲ中数据可知反应开始时Ⅰ中加入的H 2、CO 与Ⅲ中加入甲醇的物质的量相当,平衡时甲醇的浓度:Ⅰ>Ⅲ,温度:Ⅰ<Ⅲ,即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所以A 项正确。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三节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涵义。

②理解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探究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点;三、教学重点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五、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图形法、讲授法等。

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学情分析七、教学过程总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图像分析:浓度对平衡影响的v-t(2)分析图【注意】固体、纯液体的浓度均可视作常数,他们的量改变不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3)压强:【合作探究】下面有一组数据,请大家根据数据判断,压强对于化学平衡的移动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450℃时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实验数据N2 + 3H2 2NH3压强/MPa 1 5 10 30 60 100NH3% 2.0 9.2 16.4 35.5 53.6 69.4分析以上数据,总结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人教版本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说课学习教案稿文本

人教版本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说课学习教案稿文本

化学均衡第一课时讲课稿一、设计理念:化学均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是此后学习电离均衡,盐类水解均衡的基础。

所以,使学生成立化学均衡的看法解析和理解化学均衡特色是本节课的要点。

教课方案时,本节课是化学均衡的第一节课时,拥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乏味,所以如安在教课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讲堂教课设计的要点。

组织学生进行扳手段的活动,再现蓄水池等学生熟习的平常生活案例下手,而后按逐渐分化的原则,层层指引和议论,经过察看事实和联想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议论后成立化学均衡的看法,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构造,并经过习题议论稳固和深入对化学均衡的理解。

[根源:Z。

xx。

]二、化学均衡教课的功能和价值经过化学均衡的教课,能够帮助学生成立均衡观以及认识可逆反响、化学均衡特色和化学均衡背后的一些规律,而均衡观以及化学均衡背后的规律本质上对我们在溶解均衡、离均衡、水解均衡等教课起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能够经过这些方面的教课合力来使学生获取学科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均衡观联合氧化复原观、转变观、微粒观等其它一些基本看法的获取使学生成立学科观,也就是使学生获取一种学科修养。

三、学生的状况解析,初高中对照对化学反响的看法来说,初中成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直观、会心、完整转变的角度成立的,高一成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粒、反响限度的角度成立,而高二成立的角度会心、更多的是从微观、本质、广泛实证的角度成立的;初中成立的意义是从形式上对物质变化进行归纳,高一是从微粒的联合和反响限度认识化学反响,而高二成立的意义是成立基本的科学观、并且经过规律的学习,学生最后能够掌握和应用。

初中对化学反响的正逆反响看法没有表达,也就是认为化学反响能够完整进行究竟,不存在逆反响,高一对化学反响的认识更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响存在反响限度,而高二分外重申化学反响的本质,认识正逆反响互相伴生,对峙一致。

这样,在化学反响的学习过程中,从初中到高中,对化学反响的认识层层推动,从直观到本质,明确可逆反响,从而成立化学均衡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平衡》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讨论(2个)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

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2)通过演示实验:改变2NO2(红棕色气体)N2O4(无色气体)的平衡温度,观察玻璃管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认识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限度的思想,感悟化学平衡理论来自于实际生产,又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难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运用了电脑技术:作图、动态模拟实验以及课堂演示实验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通过引用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分析数据、画图、回顾触动学生思维,启发灵感,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教法: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

”通过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探究-发现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发现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核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学法: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1、可逆反应的讲解
因为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而可逆反应的概念在此之前并未出现,所以我就列举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工业炼铁),目的是触动学生思维,启发灵感,从而自然引出可逆反应的概念。

为了增加趣味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还利用电脑技术让炼铁高炉由小变大动态地呈现出来。

接着,让学生列举所学过的可逆反应,从而说明可逆反应的普遍存在,又通过让学生判断2H2O2H2↑+O2↑2H2+O22H2O这两个反应是否也属于可逆反应,指出了可逆反应概念中的要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可逆反应的概念。

2、教学重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特征
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分析“在密闭容器中,分别加入0.0100mol/L的H2和I2,加热到445℃,
经不同时间,测定出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的数据”,思考:①画出各物质浓度和时间图像。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使学生发现H2和I2在此条件下已经发生了反应,并且当反应到一定时间后,浓度不再发生改变。

然后我用电脑现场根据上述数据画出各物质的“浓度-时间”图像,使学生更清楚地证明了自己的发现是对的,从而正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I22HI。

在此基础上,我又与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尝试画出“速度-时间”图像,目的是引出当反应到一定时间后,浓度不再发生改变,是因为V正=V逆,但当V正=V逆后,反应是否还在继续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所以,这时我又进行了“水池中进水量和出水量相等时”的动态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了“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难点,也由此和学生一起建立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归纳出了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几个重要特征:①本质:V正=V逆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③动态平衡
但如何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改变2NO2(红棕色气体)N2O4(无色气体)的平衡温度,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玻璃容器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很容易便说明了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从而完善了化学平衡状态的第④个特征:④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被破坏,一段时间后,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

然后与学生一起归纳出:“等、定、动、变”,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是化学反应进行的最大限度。

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了改变外界条件,化学平衡是可以移动的,这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

然后让学生回想“溶解平衡”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征,从而使“化学平衡”知识与“溶解平衡”知识联系起来,上升到理论层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平衡奠定了基础。

3、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通过上述一系列探究,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化学平衡的特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否只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描述呢?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些情况让学生判断:能说明2HI(g)H2(g)+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有哪些?
(1)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2)1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3)反应速率υ(H2) = υ(I2) = υ(HI)
考察特征中的V正=V逆
(4)混合气体中百分组成为HI % = I2 %
(5)混合气体中c(HI)︰c(H2)︰c(I2) =2︰1︰1时
(6)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考察特征中的浓度不再变化
(7)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8)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9)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10)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是对整个平衡特征的综合考察
让学生感受到反应是复杂的,对于同一个反应,我们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也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特征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提升。

在课的最后,我又让学生再回到课的开始,思考提出帮助“化学史料”中工程师解决困惑的大致思路,从而使课首尾呼应,达到了理论来自实际生产,又反过来为实际生产服务的目的。

最后,我布置的作业是:(1)外界条件改变,为什么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2)有哪些外界条件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目的是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四、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将本节的重难点
一、可逆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等、动、定、变
3.达平衡的标志
内在本质:V正 = V逆
外在表现:一切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物理量
以上是我对本教学设计的解说,其中肯定有些不足、片面和主观,恳请各位专家的批评和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