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送魏万之京》导学设计(含答案)

合集下载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送魏万之京》。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深情厚意。

(2)体会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古诗,了解作者和诗文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送魏万之京》。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送魏万之京》。

(2)写一篇赏析文章,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友谊和古典文学的态度和感受。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魏万之京》。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手法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人物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表达能力。

(2)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手法等文学鉴赏。

3. 感受作者的情感,领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以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手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送魏万之京》。

1.2 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探究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理解诗文大意。

2.2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如何珍惜友谊。

5. 诗歌鉴赏5.1 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手法等。

5.2 教师示例分析,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6. 课堂小结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馈教学效果。

7. 作业布置7.1 背诵《送魏万之京》。

7.2 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学习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深情厚意;(2)体会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情;(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意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2. 诗歌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3.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意象分析、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等;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3. 准备录音机、音响等设备,以便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气;(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进行讨论;(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诗歌鉴赏(1)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3)学生默写诗歌,教师检查并反馈。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鉴赏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送魏万之京》这首诗歌。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送魏万之京》。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了解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题“送魏万之京”,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文大意。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音韵美。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对友谊的认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送魏万之京》。

2. 抄写诗中你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说明其美感所在。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友谊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京城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中的意境。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形象类题目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魏万之京》全文。

(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人。

(2)懂得离别的重要性,学会面对和珍惜。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的归纳和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

(2)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提问: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阐述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谊的理解。

(2)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懂得离别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送魏万之京》。

2.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3. 推荐一篇类似的古典诗歌,并简要介绍其主题和意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送魏万之京》,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对友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

但在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送魏万之京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送魏万之京 含答案

一、诗人名片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西)。

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

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二、诗词故事魏万——李白的铁杆粉丝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十三载(754),因慕李白名,一睹李白风采,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扬州)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临别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长诗。

三、文题背景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

这首诗是李颀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昨夜/微霜/初渡/。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情语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

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二、悟读,诗情画境秋夜微霜,挚友别离。

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

人生也是这样啊!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

三、品读,鉴赏评析1.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和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微霜”、“鸿雁”点出时令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哀叫着南飞;“游子”、“离歌”点出正是送别之时,友人即将远行。

秋夜微霜,挚友离别,正因如此,“鸿雁”的叫声才“不堪听”。

2.试鉴赏这首诗的尾联的意蕴。

答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也不能放任自己沉迷其中;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送魏万之京》。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分析并解读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相近题材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理解友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

3. 相近题材诗歌的比较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字词的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讨,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 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相近题材诗歌的异同。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音频形式,展示古代送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诗的意境和主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诗人送别朋友的真挚情感。

5. 比较分析:选取相近题材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异同。

6. 诗句背诵:引导学生理解和背诵《送魏万之京》。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请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一首送别题材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9. 板书设计:《送魏万之京》送别真挚情感友情古典诗词10.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自主学习诗歌的情况等。

3. 比较分析评价:评价学生在比较分析相近题材诗歌时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博物馆等相关场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2)体会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3. 诗歌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感受和情感体会。

2. 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语句。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2)感受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诗歌。

2. 结合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赏析。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背诵、默写和赏析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相关故事、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整理_1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整理_1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整理《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常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比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学问的把握程度。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关心到我们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1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心情?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季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心情。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心情。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间。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阅读练习二:(1)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非常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最好的是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心情。

(2分)(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间, 不要把珍贵的时间,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阅读练习三:1.写出首联、颔联中表现季节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对表现情感的作用(5分)2.全诗采纳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6分)参考答案:1.(5分)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季节萧瑟的气氛(2分),烘托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心情(3分)。

《送魏万之京》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魏万之京》的诗文。

(2)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诗歌风格。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习惯,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情。

(2)体会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切情感,培养同情心。

(3)了解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 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诗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联系诗人背景,深入解读诗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王之涣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人的故事和诗歌特点。

2. 诗歌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文。

(3)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讲解重点字词。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结合诗人背景,深入解读诗歌情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友谊为主题的诗歌。

(2)举行诗歌朗诵会,学生朗诵《送魏万之京》及自创诗歌。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感悟。

6. 作业布置(1)背诵《送魏万之京》。

(2)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中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送魏万之京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案

送魏万之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语言的表达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首与离别相关的歌曲,如《送别》,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与朋友分别的时刻?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诗人李颀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送别魏万时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状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朝闻游子唱离歌”中的“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中的“微霜”等,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5、情感分析(1)探讨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如“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一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劝勉。

(2)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从离别的悲伤到对友人的祝福和劝勉,让学生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6、艺术手法分析(1)讲解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如“微霜初渡河”,通过描写微霜初降的景象,烘托出离别的凄凉氛围。

江苏名校高一 送魏万之京活动单教师版教学案 Word版

江苏名校高一 送魏万之京活动单教师版教学案  Word版

高一《送魏万之京》活动单【学习目标】1.掌握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2.把握送别诗常见意象与情感。

【学习方案】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李颀,唐代诗人。

开元十三年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

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

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

诗作风格豪放,慷慨悲凉。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2.背景介绍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

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

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

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自主研习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活动一、整体感知1、朗读,理解诗歌大意。

【明确】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

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

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

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2.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天降微霜,送别时萧瑟的景象。

抒发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

活动二、文本研习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明确】“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环境特点,借以传达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高中语文送魏万之京教案 苏教版选修1

高中语文送魏万之京教案 苏教版选修1

送魏万之京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离别酬唱之作占有很大比重,但能够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相对比较就不是很多了。

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以诚挚的感情,凝炼的诗句,响亮的音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并为明七子所师法,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后一辈的诗人。

魏万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仅录有一首,他不但同李颀情谊甚厚,还同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

李白诗集中,就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

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此时李颀已弃官归隐,经后人考证,大概作于颍阳。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

这两联,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

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

“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

首联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十四个字就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倍受后人赞赏。

中间两联对仗极工,诗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

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响彻长空。

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

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

前途迷茫。

作者用“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

“云山〞,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葱葱郁郁,生机勃勃,富有大自然的魅力。

而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这对一个失意的征人来说,怎能不倍感怅惘迷茫呢?更何况还将要一步步跋涉而过。

这一联,是泛指旅途中的景物,有天上的鸿雁,地上的云山等等。

第三联,由一般泛指变为具体带有特色的景物。

“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

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说明已走出很远。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带拼音版sòng wèi wàn zhī jīng送魏万之京lǐ qí李颀zhāo wén yóu zǐ chàng lí gē ,zuó yè wēi shuāng chū dù hé 。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hóng yàn bù kān chóu lǐ tīng ,yún shān kuàng shì kè zhōng guò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guān chéng shù sè cuī hán jìn ,yù yuàn zhēn shēng xiàng wǎn duō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mò jiàn cháng ān xíng lè chǔ ,kōng líng suì yuè yì cuō tuó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古诗送魏万之京李颀翻译及赏析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

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

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送魏万之京》课件

《送魏万之京》课件
送魏万之京PPT 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魏万的生平
Part Three.
送魏万之京的创作 背景
Part Four.
送魏万之京的诗歌 内容
Part Five.
送魏万之京的艺术 手法
Part Six.
送魏万之京的影响 和评价
Part One
象征手法
意象选择: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长安”、“洛阳”等 象征意义: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刻 象征效果:通过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语言特色
语言简洁,意境深 远
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
运用典故,增加诗 歌的文化内涵
创作过程
创作时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 创作地点:洛阳 创作背景:李白与魏万相识于洛阳,魏万即将前往长安,李白为其送行 创作内容:李白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魏万的祝福和期望,以及对长安的向往和憧憬
Part Four
送魏万之京的诗歌内容
描述离别的场景
送别地点:长安城外 送别时间:清晨 送别人物:诗人与魏万 送别场景:诗人与魏万依依惜别,诗人目送魏万远去,直至消失在视线中。
魏万的诗歌成就
魏万是唐代著名 的诗人,被誉为 “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以 豪放、奔放、激 昂、悲壮著称
代表作品有《将进 酒》、《庐山谣》、 《行路难》等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被誉为“诗仙”
Part Three
送魏万之京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添加项标题
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经 济、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古代诗歌赏析李欣《送魏万之京》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李欣《送魏万之京》阅读练习及答案

朝闻游子唱离歌, 鸿雁不堪愁里听, 关城树色催寒近, 莫见长安行乐处, 昨夜(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送魏万之京李欣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唱离歌”意谓魏万动身离京,“微霜”营造了离别时节深秋萧瑟的气氛。

B.颔联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魏万作为游子在途中听到雁鸣和看到云山的感受。

C.颈联写树色把寒气催来,暗含岁月不待之意,与尾联的“岁月易蹉跄” 相呼应。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友人离别之时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静女》中,女子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 ________________ ”,男子因而“搔徐肉踞 百年多病独登台 只是朱颜改 虽一毫而莫取 (2) 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两句从时空两方 而着笔,高度概括诗人颠沛流离、无限悲愁的一生。

(3) 李煜《虞美人》中,"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 物是人非之感,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家国之恨。

(4 )苏轼《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莫存非 分之想。

(5)秦观《鹊桥仙》中,认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胜过人间 长相廝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o(二)古代诗歌阅读17. A18. (1) “微霜” “鸿雁”等意象蕴含诗人深切的离愁别绪。

(2) “愁里听” “客中过”表达了诗人对去京途中的魏万的担忧。

(3)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魏万殷切的勉励和嘱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魏万之京
一、诗人名片
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
西)。

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
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

能写
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二、诗词故事
魏万——李白的铁杆粉丝
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十三载(754),因慕李白名,一睹李白风采,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扬州)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临别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长诗。

三、文题背景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

这首诗是李颀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情语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

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二、悟读,诗情画境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

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
黯然神伤。

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

人生也是这样啊!
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和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微霜”、“鸿雁”点出时令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哀叫着南飞;“游子”、“离歌”点出正是送别之时,友人即将远行。

秋夜微霜,挚友离别,正因如此,“鸿雁”的叫声才“不堪听”。

2.试鉴赏这首诗的尾联的意蕴。

答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也不能放任自己沉迷其中;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3.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答案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

如首联,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

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

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

“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自“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

尾联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

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

②渌水、楚妃:琴曲名。

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1)诗人借听琴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琴歌的动听感人,作者听琴之后,勾起了因怀乡而产生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感情。

(注意末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

“千余里”说明路远,因而怀乡,“云山”含隐居之意。

)
(2)李颀有多首描写音乐的诗,可与白居易、李贺等人的作品相媲美。

本诗写琴歌未作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烘托。

请结合全诗举两例作具体分析。

答案例一:如未奏琴前,以室外月明星稀、乌鹊纷飞、寒霜侵木、冷风吹衣的秋夜之凄清来烘托室内华烛齐放的欢快气氛。

例二:奏琴时,写万物皆静,四座无言,直弹到夜淡星欲稀,从侧面烘托出琴歌的悦耳动人。

例三:奏琴结束后,诗人竟闻琴怀乡,期望归隐,使对琴歌美妙的烘托达到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