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理论的探讨

合集下载

人类心理学中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探析

人类心理学中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探析

人类心理学中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探析人类是具有复杂心理的有机体,其行为和思维方式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进化心理学理论是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探讨进化心理学理论在人类心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什么是进化心理学理论进化心理学理论是指利用进化论的观点,通过对人类神经系统、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学说。

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本质上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产物,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进化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方法进化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种族比较、文化比较和实验研究等。

通过种族比较和文化比较,可以了解到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异同。

而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行探究,以验证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假设。

三、进化心理学理论在人类心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化心理学理论在人类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进化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根源,为人类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另一方面,进化心理学理论可以为人类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提供支持,例如在人类行为诊断、恐惧症的治疗等领域,进化心理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进化心理学理论的争议和局限进化心理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局限。

一方面,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进化心理学理论可能无法全面地解释这些因素。

另一方面,进化心理学理论可能存在过于强调基因影响而忽略了环境影响的情况。

此外,由于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进化心理学理论对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解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五、结论进化心理学理论是一种能够为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解释提供有效支持的学说,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然而,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学说,进化心理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需要在学术和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探究和应用。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析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空间生产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空间现象,特别是城市空间的重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列斐伏尔的生平及其理论背景,然后重点阐述其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空间的社会性、空间的实践性以及空间的生产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社会空间结构变迁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等方面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论述,期望能够为理解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空间的社会属性、政治经济角色以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的社会建构性。

他认为,空间并非是中立的、客观的存在,而是由社会关系、文化习俗、政治权力等因素共同塑造的。

空间的生产、分配、消费和再生产,都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内进行的,这些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着空间的形式和功能。

因此,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反映。

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与政治经济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是一个政治经济的场所。

空间的生产和分配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空间也反过来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

例如,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而空间的利用和开发则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进行和社会关系的形成。

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的历史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空间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空间逻辑。

空间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被生产、消费和再生产过程中发生变化的。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变迁,也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发展。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陈秀武[内容提要] 海洋命运共同体 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海上安全稳定㊁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方案㊂它本着 共商共建共享 的原则,倡导相关各国共护海洋和平㊁共谋海洋安全㊁共促海洋繁荣㊁共建海洋环境与共兴海洋文化㊂同时它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富含中国古代先贤特别是孟子学说的哲学元素,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可以发挥 概念工具 的作用㊂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 和合共生 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 天人合一 的现代阐释,还是新时代 利益观 的完美表达㊂从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理论阐释出发,以 东亚历史海域 为视角进行考察,对于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 与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㊂[关键词]海洋命运共同体㊀人类命运共同体㊀东亚历史海域㊀孟子学说㊀利益观[作者简介]陈秀武,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㊁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邮编:130024)[中图分类号]D815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484(2019)03-0023-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东亚历史海域研究 (编号:18ZDA207) 2019年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理念㊂作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命运共同体 是维护海上安全稳定㊁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方案㊂从海洋的相通性角度观之,则具有从海洋层面构建合作共赢㊁和平安宁的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现实意义㊂正如习近平强调的: 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海洋孕育了生命㊁联通了世界㊁促进了发展㊂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㊂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㊂中国人民热爱和平㊁渴望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㊂中国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倡导树立共同㊁综合㊁合作㊁可持续的新安全观㊂中国军队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营造平等互信㊁公平正义㊁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㊂ 各国 应该相互尊重㊁平等相待㊁增进互信,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 ㊂①探讨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相关理论问题,需要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叠加上对时间的思考㊂这一思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将其用于考察东亚海域空间范围,亦即 东亚历史海域 ㊂笔者循着 东亚历史海域研究 课题的脉络,将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 场域 放在 东亚历史海域 ,进而将其置于全球海域下进行探究㊂②希望这样探讨问题的视角,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惑,并期望得到指教㊂一㊁ 海洋命运共同体 与 东亚历史海域对理论问题进行阐释的前提是,必须首先明确相关概念㊂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是 海洋命运共同体 以及本文论述的空间范围的 东亚历史海域 ㊂(一)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 场域近年来,对国际问题的研究, 共同体 在方法论上发挥了重要的 概念工具 作用㊂它是一种凝聚力的象征㊂有了 共同体 ,才会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乃至 海洋命运共同体 ㊂1. 共同体从理论来源上讲, 共同体 概念是由厄内斯特㊃盖尔纳和本尼迪克特㊃安德森所提出的㊂他们围绕民族主义和民族概念的关系,阐释了自己的学术观点㊂其共性在于,二者都认为共同体与地域政治密不可分㊂其中,厄内斯特㊃盖尔纳赋予了共同体概念以 意愿㊁文化㊁政治单位相结合 等的民族要素,并将这些要素的活化表现交给了民族主义,即他将 民族主义热情 与文化上的 创造性㊁空想性 对接起来,从而概括指出以民族主义和民族为核心的 共同体 具有 想象性 ㊂而本尼迪克特㊃安德森继承厄内斯特㊃盖尔纳的观点后,做了进一步的发挥,直接将 民族 ㊁ 政治意义 ㊁ 共同体 和 想象的创造㊀Ѳ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㊀2019年第3期①②‘习近平集体会见应邀前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新华网,2019年4月23日,/politics/leaders/2019-04/23/c_1124403529. htm[2019-04-24]㊂2018年11月6日,以笔者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在投标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东亚历史海域研究 中,首次提出了核心概念 海上命运共同体 ㊂在本文进入编辑过程中,笔者与研究团队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提出的 海洋命运共同体 能够涵盖 海上命运共同体 ,故本文直接采用了 海洋命运共同体 概念㊂物 等概念结合起来,用以阐述 共同体 概念㊂①可见,他们的共同体概念基本上都没有离开 民族 ㊂然而, 民族 这一概念的指向看似明了实则歧义众多,并在不同国度㊁不同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含义㊂例如,论及美国独立战争时,被援引的恩格斯所给民族下的定义为:由同一地域的 历史㊁文化㊁语言以及风俗 等因素构成的 稳定的共同体 ㊂可见,这一概念直接将民族与共同体捆绑在一起㊂这样算起来,从民族角度定义共同体的尝试,比厄内斯特㊃盖尔纳和本尼迪克特㊃安德森的定义要早㊂但是,当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变动的时候,共同体概念所具有的思想价值会被重新书写,并会发出强大的动员力㊂换言之,这体现的又是思想史研究中的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 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㊂2. 人类命运共同体当转换视角㊁放眼全人类时,不断追问 共同体 应该被赋予何种价值之际,我们的宪法给出的诠释更具有普遍意义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修正版)指出: 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㊁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㊂ ②可见, 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超越国界㊁地域以及民族界限的全球化的概念㊂可以认为,这一概念能够发挥新时期调整国际秩序的 思想资源 的作用㊂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华之一㊂从空间角度判断, 人类命运共同体 应该包括 陆上命运共同体 ㊁ 海洋命运共同体 和 空中命运共同体 ㊂3. 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 ,包括政治㊁军事㊁经济㊁文化乃至海洋生态文明的意涵,具体来说是指海域(海+岛)范围内的相关各国在彼此尊重各自的文化传统㊁意识形态㊁军事部署㊁经济发展以及政治交往等因素的前提下,形成的具有 共商共建共享 特色的超越国家边界的,本着 同呼吸共命运 的原则处理域内海上交通问题㊁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连带的海域争端问题,能够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建设性推进功能的 共同体 ㊂习近平高瞻远瞩提出的 海洋命运共同体 ,是面向全球水域的㊂因海域范围的广阔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本文的 海洋命运共同体 探讨,聚焦 东亚历史海域 这一 场域 ,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将陆续推出其他水域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构建情况及可能路径㊂(二) 东亚历史海域 的 时间探讨 海洋命运共同体 ,从时间观念看 东亚历史海域 ,至少要从古代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Ѳ㊀①②参见本尼迪克特㊃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页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修正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页㊂东亚海域世界的朝贡体系谈起㊂ 东亚历史海域 ,顾名思义,是指自古以来东亚周边海域疆界的原生态状况及变迁等㊂因时间漫长和历史庞杂,本文仅探讨理论问题,而暂时搁置对历史脉络的叙述㊂如果将 东亚历史海域 界定为空间范畴的概念,那么追寻这一空间的 时间 线索,貌似就成为研究 东亚历史海域 的主体内容了㊂然而, 东亚历史海域 不应该单纯地回应 东亚海域变迁史 ,否则容易使选题陷入单纯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而弱化主题的现实价值和意义㊂同时, 东亚历史海域 还不宜只注重海域研究而忽视对海域周边陆地及岛屿研究,否则会失去对海域边界归属的认识和再确认㊂只有本着尊重海洋相通相连的自然属性,将 东亚历史海域 置于西太平洋乃至全球的视域下,将陆地㊁岛屿与海域连接起来加以深入研究,才能找寻出构建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可行路径与内在逻辑㊂目前,构建 海洋命运共同体 应该把目光集中在探讨如何利用海洋资源问题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问题㊁规避海域的国际冲突问题以及构筑海域的国际合作机制上来㊂换言之,本文探讨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 东亚历史海域 ,以 历史时间 为铺垫,重视探讨 现实时间 在这一海域的展开情况及应对策略等㊂二㊁ 海洋命运共同体 蕴含的哲学元素探讨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相关理论,应关注这一共同体的精神内核㊂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中,可以成为 海洋命运共同体 核心价值的存在有很多,但从共性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先贤特别是孟子思想更能体现该共同体所蕴含的哲学元素㊂海洋命运共同体 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㊂从认识发生学角度观之,提炼出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国际秩序的乱象为认识前提,肩负着处理海上国际关系的使命㊂它与近年来国际兴起的 民粹现实主义 ①相对,以 共同体 的共有价值来处理国家间的海上关系,其中闪耀着 共商共建共享 ②的 和合 式中国思维㊂新世纪进入第一个十年以来,由日本购买钓鱼岛闹剧引发的中日之间的岛㊀Ѳ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㊀2019年第3期①②按照秦亚青的解释,所谓的 民粹现实主义 ,是指极端民族主义和强现实主义的结合㊂前者强调民族国家至上,后者强调国家实力和利益至上,以实力获取 美国优先 或 美国第一 ㊁比谁的核按钮更大等都是很好的例子㊂参见秦亚青:‘关于世界秩序与全球治理的几点阐释“,‘东北亚学刊“2018年第2期,第10页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0页㊂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Ѳ㊀争㊁国际势力觊觎中国南海海权不断对我实施封堵政策,以及近年来美日联手打造的 印太战略 等,都是 民粹现实主义 的外化表现㊂与之相伴而生的右翼势力在欧洲及远东的兴起,与英国脱离欧盟㊁日俄之间就北方四岛及其海域的矛盾加剧㊁美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分分合合的互动关系等,给人以原本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步入了穷途末路的印象㊂在乱象丛生的国际现实面前,何以治理全球,见仁见智㊂就北起白令海㊁南至南海的广大水域,如何找到合理㊁有效的治理方案,从思想深度思考之,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到了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㊂换言之, 海洋命运共同体 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构成,其处理问题的原则是 共商共建共享 ,而其精神内核符合孟子学说中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㊂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①的交友思想㊂不挟长 原义为 不倚仗年长 ,可引申为不倚仗自己是东亚地域的领土大国㊂这是构建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心态要求,并要求彻底根除历史上 老大帝国 的傲慢心态㊂ 不挟贵 原义为 不倚仗显贵 ,可引申为不倚仗自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㊂这是构建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姿态要求㊂我国在推进 一带一路 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大国风范㊂针对非洲各国的合作以及 一带一路 沿线地带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㊂同时,我们时刻要正视自己,以低姿态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治理与重建㊂这是构建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基础前提㊂ 不挟兄弟而友 原义为 不倚仗兄弟的富贵交友 ,可引申为不倚仗与大国结盟而欺凌㊁逼迫他国㊂在美国及其同盟不断搅动东亚海域与印度洋海域的现实面前,我国在遵守国际法的前提下,将以理服人与巧妙结盟相结合,来应对敌对势力的围堵与恶意攻击㊂在推进 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过程中,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铁输出等经济活动,都体现了我国的大国风范和 和合 的中华思维㊂这是构建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灵魂㊂而 友也者,友其德也 ,原义为 交朋友,看中的是别人的德行 ,可引申为抵制美国的世界霸权主义和日本想要建立的助纣为虐式的跟随式霸权,做到从善如流,以自己的实力与人气将志同道合者聚集在本国的周边㊂这才是超越国界以及民族界限的共同体应该具有的本质含义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奉行一时的 价值观外交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与攻击性,因而不得人心㊂此处的 友 既是 友国 之意,又包含 化敌为友 的逻辑思维㊂这是 海洋命运共同体 建设的具体支撑㊂在推进共同体建设时,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传播给交往的对象国乃①方勇译注:‘孟子㊃万章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8页㊂㊀Ѳ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㊀2019年第3期至全世界,在传播时将中国古代文化中某些元素哲学化,通过哲学化的过程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㊂这是构建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必然要求㊂上述对孟子思想的解构,似可体认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哲学内涵㊂这一哲学化概念能否成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存在,还需要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宣传与实践相结合落到实处㊂那么,如何择取将 海洋命运共同体 落到实处的 场 ,实际涉及的是东亚历史海域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海域辐射范围问题㊂我们要在解构与重构 东亚历史海域 的过程中,寻求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辐射范围㊂三㊁东亚历史海域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辐射范围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概念,涉及的另一理论问题是该共同体的辐射范围㊂如何确定辐射范围,如何思考这一辐射范围的问题,或许能赋予该共同体以理论价值㊂(一)概念阐释与解构不知从何时起, 东亚 ㊁ 东南亚 以及 东北亚 等成为界定远东太平洋地区地域及其相关水域的 惯用 概念㊂之所以那样进行区分,根据地理方位也好,抑或依照国际政治关系也罢,我们不能一概否认其概念诞生时的原有思考与价值判断㊂当全球化袭来, 地球村 走入我们的视线,目前又出现 逆全球化 浪潮的现实面前,原有的地理空间判断和政治空间界定,已经到了应该在学术领域中被进一步阐释与解构,然后对其进行重构的时候了㊂从哲学意义上讲, 东亚 ㊁ 东南亚 以及 东北亚 等概念应该在继承中被扬弃㊂本着这样的思考,本文认为, 海洋命运共同体 具有解构原有概念和将其重构的价值与功能㊂从水域角度, 东亚 ㊁ 东南亚 以及 东北亚 等概念所涉及的海域范围,都可以归并到 西太平洋海域 世界中来㊂探讨上述地域的海域问题,究其实质是探讨 西太平洋海域世界文明的互动与共生 ㊂因此,支撑 海洋命运共同体 概念的 东亚历史海域 ,具有将东北亚㊁东亚㊁东南亚等概念统括起来的功能,能够起到阐释西太平洋海域边缘海一体化理论的作用㊂其逻辑范式可概括为 东亚历史海域 + 海洋命运共同体 = 西太平洋海域世界一体化 ㊂如果说东亚历史海域 海洋命运共同体 带有统合特征的话,那么狭义概念上的 东北亚 ㊁ 东亚 以及 东南亚 等地域内的国际合作组织或平台,只要具有合理客观公正等特征,就可以发展为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组成部分㊂(二)东北亚海域的文明互动与共生东北亚海域,包括东西伯利亚海㊁楚科奇海㊁白令海㊁鄂霍次克海以及弗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Ѳ㊀兰格尔岛㊁圣劳伦斯岛㊁卡拉金岛㊁堪察加半岛㊁阿留申群岛㊁尚塔尔群岛以及库页岛等 海+岛 模式的海域自然地理与战略价值㊂这片海域的半岛㊁岛屿直接与北极相连,今天已经成为国际的热点地域㊂对这一地域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北极战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参考㊂这一海域涉及的相关国家有俄罗斯㊁加拿大西北部地区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㊂目前的主要研究平台有:北极理事会(199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成立,参加国为北极圈的八个国家,201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国家成为观察员国),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海洋㊁离岸及极地工程国际会议(OMAE)等㊂这些国际组织及学术平台共同关心的话题,是北极的气候㊁资源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㊂近年来,我国在参与北极建设活动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在 极地2108 的瑞士达沃斯科学会议上,中科院院士陈大可的学术报告蕴含的中国智慧以及2019年将投入使用的 雪龙2 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都将为世界性的北极考察做出贡献㊂很显然,东北亚海域内部的文明互动与共生的主题,与北冰洋水域联系密切㊂这种联系,已突破了域内国家的界限,逐渐向全人类共同关心的方向转换㊂不言而喻,围绕北极相关问题的国际合作机制已成为必要,孟子的交友思想恰好可以在其中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员力㊂这不仅是孟子思想的现代阐释,更是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价值体现㊂(三)狭义东亚海域的文明互动与共生狭义的东亚海域,包括日本海㊁黄海㊁东海㊁南海以及千岛群岛㊁日本列岛㊁朝鲜半岛㊁济州岛㊁辽东半岛㊁海洋岛㊁刘公岛㊁山东半岛㊁台湾岛㊁澎湖列岛㊁钓鱼岛㊁琉球群岛㊁海南岛㊁东沙群岛㊁西沙群岛㊁中沙群岛㊁南沙群岛㊁吕宋岛㊁黄岩岛等 海+岛 模式的海域自然地理与国际价值研究等㊂这片海域是海上要冲,处于北连北极㊁南达南太平洋㊁西通印度洋的交通枢纽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㊂通过本研究,找到 化干戈为玉帛 的文化力量是课题的本意所在㊂这一海域范围,包括日本㊁朝鲜㊁韩国㊁中国㊁越南㊁柬埔寨㊁泰国㊁马来西亚㊁新加坡㊁文莱㊁菲律宾等11个国家㊂目前,该海域的国际性组织机构与研究平台有东亚峰会㊁东盟会议㊁亚太经合组织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日本主导的TPP㊂这一海域涉及的历史问题众多,是新世纪以来国际冲突的焦点之一㊂如何化解这一焦点问题,中国近年来推进的 一带一路 ㊁亚投行的实践活动等,给出了理想的答案㊂尊重历史,尤其是尊重国际法上有关制海权与岛屿权的相关规定,将中国思维引入海域争端的处理上来,将是未来 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狭义东亚海域发挥作用的关键㊂在这一海域问题的处理上,中国不仅要严防东海海域争端中的美日恶意攻击,还要清醒意识到美日声东击西的策略,㊀Ѳ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㊀2019年第3期诸如以南海问题搅局东海问题处理的险恶用心㊂在文化宣传上,以构建 海洋命运共同体 并运用孟子的 不倚长㊁不倚贵 思想,柔性地揭露美日联合称霸的野心,从而收到抵制任何国家欲建海域霸权的实效㊂(四)传统东南亚海域的文明互动与共生传统东南亚海域,包括苏禄海㊁班达海㊁爪哇海㊁安达曼海㊁孟加拉湾以及苏禄群岛㊁棉兰老岛㊁加里曼丹岛㊁马来半岛㊁苏门答腊岛以及安达曼群岛等 海+岛 模式的海域自然地理与国际价值研究等,主要有印度尼西亚㊁马来西亚㊁文莱㊁新加坡以及菲律宾等国家㊂这一海域世界,是连接南太平洋与通往印度洋的门户㊂在近代日本扭曲国家观的驱使下, 下南洋 的口号曾 鼓舞 大批官员㊁教师㊁学生以及文人前往这一海域考察,日本殖民者在帕劳岛上设立的南洋厅就是这一口号开出的谎花 ㊂而曾经为这一目标展开活动的 南洋协会 及其留下的文献资料,成为日本觊觎南洋野心的佐证㊂在这个意义上,南洋协会的存在史对日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㊂如果谈及这一海域的魅力,人们不会忘记二战期间日本构筑的 南洋共荣圈 ,不会忘记日美为争夺制海权发生在这里的大规模战争㊂因此,今天我们面对这一海域,可以将中国先贤思想中的 友也者,友其德也 进行现代演绎,使之成为处理这一片海域的道义准则㊂今天,当人们立体剖析东亚历史海域时,以海洋为介质的狭义分割已不能满足海域一体化的要求㊂而本文论述的 海洋命运共同体 ,具有将东亚历史海域由南至北统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机能,但也会遇到海域内诸如自然环境㊁风俗习惯㊁政治㊁经济㊁社会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千差万别的现实障碍㊂这增加了共同体有效发挥难度的同时,反而能促进人们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仁义 思想应该被赋予何种现代意义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2)对 利益观 进行现代诠释的必要性㊂四㊁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 利益观海洋命运共同体 追求的是和平安宁㊁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但也并非排斥各相关国家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与守护㊂相反, 海洋命运共同体 更重视相关各国在追逐利益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以便使得其本身的 利益最大化 ㊂这实际涉及的是 海洋命运共同体 的利益观问题㊂(一) 利益观 的变迁与孟子思想在我国古典文化中,众多先贤对 仁义 曾进行过阐释㊂其中,孟子学说对 仁义 进行的阐释堪称完美,并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㊂在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在回答梁惠王有关 利益 的追问时,给出了 何必曰利?亦。

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探讨

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探讨

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探讨美学指的是对美学现象的探究与研究,对美这种审美体验的形成、理解、解释以及表达方式等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的思想和探讨一直被世人所关注和研究。

这篇文章将结合实例进行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中涉及的相关科学问题探讨。

一、美学的理论基础1. 审美哲学的发展审美哲学作为美学理论的基础,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审美哲学就开始了其漫长的历程。

在哲学史上,康德的美学理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海德格尔的存在美学、尤金·弗罗姆的精神分析美学等等,都是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经典代表。

2. 美的定义对于美这种主观的感知体验,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从经典的定义角度出发,美可以被定义为“形式的完美”,即他所体现出的一种形式的完善、和谐和秩序感。

在康德的美学哲学中,他把美定义为“没有目的性的目的性”,即美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它的功利性,而在于它所具备的精神意义。

3. 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指的是我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对于事物的感知和体验。

而审美情感则是审美经验的一种内在的情感表现。

比如听一首动人的歌曲能够令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便是审美情感的体现。

4. 艺术的定义和功能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艺术的定义和功能多种多样,不同学派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于艺术的定义也各有不同,但普遍来说,艺术是以创造性的个性表现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化产品。

其功能包括文化表达、精神疗愈、审美体验等等。

二、美学中的相关科学问题1. 美学经验与大脑神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美学研究及其与大脑神经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显示,美学经验可能与大脑背侧解剖结构、颞顶联合区等区域有关。

此外,通过对于大脑神经的研究,人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中的美学现象,比如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喜好、不同颜色的喜好等等,都可以从大脑活动中进行解读和研究。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本文将首先阐述素质教育的概念,明确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本文将深入剖析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其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介绍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理论,如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一个多维度、宽领域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概念在于强调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其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它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深化和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旨在培养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良好人格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丰富,它包含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即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的获取。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主体性,即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再次,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即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路径和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独特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即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成长。

在理论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全面发展理论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道德、情感、审美等各个方面,这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高度契合。

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相契合。

探讨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生态学的定义社会生态学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探讨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从社会科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学科。

社会生态学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二、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社会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提出了“人-环境系统”互动关系的观点。

社会生态系统由人、环境和文化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系统。

人类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样环境的演变也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文化因素在人和环境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从而影响着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2. 生态反馈机制生态反馈机制是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是环境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

生态反馈机制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

积极的生态反馈可以促进环境与人类的协同作用,消极的生态反馈则可以导致环境破坏和人类社会的危机。

3. 社会生态学方法社会生态学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种形式,采用系统的研究手段,对社会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社会生态问题的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三、社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生态问题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

社会生态学研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2. 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生态学研究了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旨在培养可持续的资源和环境管理策略。

社会生态学家研究如何管理资源、减轻环境压力和提高资源效率,使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 社区与环境公平社会生态学研究社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地位和环境公平方面的影响。

社会生态学家研究如何提高环境公平,以促进社区的永续发展。

3健康教育相关理论

3健康教育相关理论

3健康教育相关理论健康是人类的重要财富之一,因此,社会对健康教育的重视逐渐增加。

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传递相关知识和技能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福祉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健康教育涉及到许多理论和方法,本文将介绍三个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行为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曼于1977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语言和情绪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在健康教育中,社会认知理论对于培养健康饮食习惯、促进体育活动和传递健康信息非常重要。

例如,在学校中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使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来设计课堂活动。

他们可以邀请健康专家或成功的个体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学生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此外,社会认知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媒体健康教育。

通过制作健康主题的电视节目、广告和社交媒体内容,可以传递正确的健康信息,激发受众的兴趣,并以积极的形象塑造健康行为模式。

人们通过观看这些媒体内容,学习并模仿其中的健康行为,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

二、健康信念模型健康信念模型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斯托克于1966年提出的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采取健康行为的理论。

该模型认为,一个人的健康行为决策受到其对疾病严重性和患病概率的认知、对采取健康行为后结果的评估以及对采取健康行为的障碍和效益的评估的影响。

在健康教育中,健康信念模型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为什么选择或不选择采取健康行为。

通过调查学生对于自身健康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教育者可以针对不同的信念和行为动机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信息和支持。

例如,假设学生认为吸烟的风险较小,而戒烟的难度很大,那么健康教育者可以提供关于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和戒烟方法的详细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以帮助学生改变其对吸烟的认知和行为。

通过调整学生的健康信念和行为动机,健康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

文化比较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文化比较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文化比较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文化比较分析是一种经典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比较和分析来寻求文化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在这个多元且全球化的时代,文化比较分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探讨文化比较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文化比较分析概述文化比较分析本质上是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探究其中隐含的规律性和变化。

在此过程中,文化比较分析需要经过如下几个方面的考察:1. 对待比较文化的认识在进行文化比较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对参与比较的文化进行深入的认知和了解。

这一步骤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并需要进行文献综述和实地考察。

2. 确立比较的范畴与对象文化比较分析需要从众多的文化领域中选择出具有较高代表性和比较价值的领域进行比较,如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

同时,需要确定比较的对象及其具体的数据信息,以便进行深入分析。

3. 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在进行文化比较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比较和整理,对不同文化间的异同点和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此外,还需要运用比较方法对文化对比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归纳,以提取出潜在的规律和趋势。

4. 综合研究和更新认知文化比较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在充分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与认知,并对参与比较的文化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需要不断更新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并结合不断更新的实践和生活场景进行文化比较分析。

二、文化比较分析的方法文化比较分析的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阶段采用一些不同的方法和工具。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几种常见的文化比较分析方法。

1. 直接比较法直接比较法是文化比较分析最为常见的方法,它主要是将两种文化事物直接相互比较,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例如,我们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宗教教义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在核心价值和教义内容上的异同点。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平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公平分配,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与此相悖。

为了解释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机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的理论。

文化资本的概念文化资本是指一个人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非经济资源。

文化资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客体化文化资本(例如书籍、艺术品)、体验式文化资本(例如音乐、电影)和机构化文化资本(学历、学位等)。

这些文化资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会对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资本与教育机会不均等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教育领域中起到了资源配置和社会分层的作用。

他认为家庭背景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并且这些文化资本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教育体系中的表现和成功。

家庭背景对文化资本的塑造家庭背景是影响一个人获得文化资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来自高社会地位家庭的人往往拥有更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图书馆、艺术作品等,能接触到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相比之下,来自低社会地位家庭的人则可能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

文化资本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有充足文化资本的人更容易适应学校环境,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此外,他们还可能通过家族关系等方式获得更好的学校推荐和资源配置。

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不平等再生产由于教育机会存在差距,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可以被再生产和延续。

那些具有更多文化资本和更好教育机会的人通常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成果,并通过学历或学位在职场上取得更大成功,从而进一步巩固其社会地位。

布迪厄理论的局限性虽然布迪厄理论提供了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有效框架,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认识到。

忽视了其他因素布迪厄理论主要关注了文化资本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作用,但忽视了其他因素。

探讨“Y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探讨“Y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探讨“Y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引言“Y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格(Douglas McGrego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管理理论,即X理论和Y理论。

Y理论强调人性本善,注重个体自主、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Y理论在管理、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Y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Y理论的核心观点Y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以下特点:1. 自主性:个体具有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 动机:个体内在动机较强,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3. 责任感:个体愿意承担责任,为团队和组织贡献力量。

4. 创新:个体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Y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 管理领域在企业管理中,Y理论倡导领导者信任员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

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谷歌(Google)在管理上充分信任员工,给予他们高度的自主权,从而推动了公司的创新和成功。

2. 教育领域Y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表现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者应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例如,国际文凭组织(IB)倡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3.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Y理论强调关注患者的自主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生和护士应尊重患者的主观意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强调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注患者的自主需求。

4. 社会公益领域Y理论在社会公益领域中的应用表现为鼓励志愿者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创造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公益组织应给予志愿者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国际志愿者组织(AIESEC)提供一个全球性的平台,让年轻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参与公益项目。

薪酬制度相关理论

薪酬制度相关理论

薪酬制度相关理论薪酬制度是企业用来激励员工并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合理设计的薪酬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薪酬制度相关的理论,包括绩效工资理论、公平理论和激励理论。

1. 绩效工资理论绩效工资理论认为,员工的薪酬应该与其绩效直接相关。

根据这一理论,绩效工资可以通过激励员工提高他们的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将员工薪酬与其个人绩效、团队绩效或企业绩效挂钩。

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员工会更加积极地努力工作,以实现绩效目标并获取更高的薪酬回报。

2.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对于他们所获得的薪酬是否公平有很强的感知。

如果员工觉得自己的薪酬与辛勤付出和个人贡献不相符,他们就会感到不满,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因此,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时应该注重公平性,即确保薪酬分配的公正和透明。

公平的薪酬制度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3. 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旨在解释员工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因素。

根据激励理论,员工的动机和行为受到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影响。

内在激励指的是员工从工作本身中获得满足和乐趣,而外在激励则包括薪酬、奖励和认可等外部因素。

在薪酬制度设计中,企业应该考虑如何结合内在和外在激励,使员工同时获得心理满足和物质回报。

例如,除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企业还可以提供发展机会、培训计划、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等,以满足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相关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在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员工需求,结合不同的理论原则来设计薪酬制度。

以下是一些设计薪酬制度的实施建议:1. 明确薪酬目标:企业应该明确薪酬制度的目标,例如提高绩效、吸引人才、优化资源配置等。

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指导薪酬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2. 定期评估和调整:薪酬制度应该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政府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在过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但是现在,政府的作用已经不局限于此。

如今,政府需要为市民提供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高效的服务,以满足人民对生活品质和福利的不断提升的需求,这就是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政府的各个领域。

在宏观层面,服务型政府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如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推进产业升级、创新科技等。

在微观层面,服务型政府还需要为市民提供从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日常生活服务。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背后,是一种对权力和责任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服务型政府的各个部门,需要具备以下的特征:首先,服务型政府需要倾听民意,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使政府的行动更具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服务型政府要注重创新,寻找更好的方式和方法,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提供服务。

第三,服务型政府需要秉持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以保障市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服务型政府还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与社会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多方面协力。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理念,一种前进方向,但实现它需要政府系统反思、变革和实践。

实现服务型政府,需要解决的难点不少。

而实践才是最好的检验。

下面让我们从国际案例和国内典型实践,来探讨政府如何实现服务型的转型。

一. 国际案例日本政府在服务型转型方面有着不少成功经验。

1996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以“展开视野、改善成果、改革组织”为指导思想的“政务创新”,从传统职能管理体系向服务型管理转型。

政务创新包括提高政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的目标。

日本政府的服务型转型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采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服务以满足广泛的需求的方法,具体而言,日本政府实行了多项措施,如合并组织、精简机构、推进电子政务、实现行政批准制度的精简化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日本政府工作的高效、专业、透明,实现了政务服务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和更好的满足公众需求,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和赞许。

对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

对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

维普资讯
专 题 研 究
的资 本 主 义生 产 关 系 .仍 然 具 有 来 ,我 国社 会 已经 形 成一 个 新 的 原则 是一 致 的。
条件 作具体的分析 。
既 然 剥 削有 暂 时 的 历史 正 当 级 的剥 削 . 有其 他 形 式 的剥 削 。 还
剥 削作为一种经 济现象 , 是 性 ,我 们 对 某一 种 剥 削现 象 就要 这 就要 对 各 种 不 同性 质 的剥 削 现 同一 定 的 生 产方 式 相联 系 的 。 因 作历 史 的 分析 。恩 格新说 : 只有 象作 具体 的 分 析 . 并在 此 基础 上 . 此 ,首 先要 把 某 一 种 剥 削现 象 同 当这 种 生 产 方式 已经 走 完 自身 的 采取 不 同的 政策 。 特定 的生 产 方式 联 系起 来 从 经 济 没 落 阶殷 的 颇 大 一 段 行 程 时 , 当 政治 课 鞍 学 20 0 2年 5月 1日第 5期 例 如 .民 族资 产 阶级 所 代 表
现 象就 出现 了 。 上是 一种分配方式 。分配是 由生产
烈 的阶 级 斗 争 ,表 现 为 起 义 和革
多 年 来 .我 们 着 力批 判 剥 削 命 。这 时 . 被剥 削阶级 反对剥 削阶 这 种批 判 的影 响 。 在我 们 的历 史 真 正的政 治斗 争 , 人们也 着重 从政
才被 认 为 是非 正 义 的 ; 二 删 削现 象 具 有暂 时的 历 等 的分 配 .
只有 在这 个 时 候 ,人 们 才 开 始从 现 象的 存在 。这 似乎 是一 种矛盾 。 史 正 当性 剥 削是不 合理 的。但 是 , 当某 已经 过 时的 事 实 出发 诉 诸 所 谓永 对 此 ,应 当结 合历 史 的条 件做 具 体的辩 证 的分析 。

关于科学理论的几点探讨

关于科学理论的几点探讨

关于科学理论的几点探讨一、什么是科学理论?在探讨科学理论之前我们最好明确科学理论的概念,哲学上对于科学理论的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是:所谓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

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命题)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命题)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1]。

此外,史蒂芬·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中也给出了他对于科学理论的观点,他指出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联结这模型和我们所观察的量的规则[2]。

从上述两个对于科学理论的定义还看,我们很容易看出:(一)科学理论是建立在经验现象或事实之上的;(二)科学理论是对有限部分经验现象或事实的总结;(三)科学理论是系统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四)科学理论是为了关联经验或事实而建立起来的;(五)科学理论是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认识到了科学理论的上述五个特点,于是我们可以给科学理论一个更为恰当的定义,那就是:科学理论是对人类为了关联经验或事实,通过对已经认识到并且已经完全证实了的经验或事实的一种不完全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的一套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存储框架,是经验的有序化过程的结果。

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在此对科学理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科学理论进行定义,可以明确两点:第一,科学理论不仅强调结果,更应该强调对于问题的分析过程,第二,建立科学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关联经验或事实。

于是,科学理论是否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是否具有实在性是不可能从科学理论本身找到答案的。

科学理论最根本的意义并不在于科学理论的实在性和客观性,而在于它形成了框架式的思维模式和有序化了人类的认识从而形成了系统性的知识。

二、科学理论与规律和经验的关系规律,又叫法则,它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并且限制某些规律对人类的破坏作用,是人们进行科学预测,制定实践计划的客观依据[3]。

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理论探讨

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理论探讨

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理论探讨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理论探讨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是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话题,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媒体监督是现代社会公众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计质量则是一家公司治理的重要标志。

媒体监督和审计质量的相关性,既在理论上具有内在逻辑,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媒体监督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

一、理论探讨1.共同目标:揭露真相媒体监督和审计质量在本质上是追求真相的过程。

媒体监督通常是针对某些社会事件的调查报道,旨在揭露真相,提醒社会对于某些问题的关注。

而审计质量则是针对公司的账务、财务、税务等方面的实证分析,旨在发现不合法、不合理、不真实的信息,最终使真相浮出水面。

2.相互借鉴:提高效率媒体监督和审计质量在方法和手段上也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关系。

媒体监督通过广泛的网络、媒体渠道,收集、分析、评价信息,帮助公众了解社会事件,审计质量则是通过专业的财务分析、审计程序、内部控制等手段,揭示公司财务状况并促进其发展。

媒体监督和审计质量各自强项互补,通过相互借鉴,可以提高效率和效益。

3.互相促进:强化监督媒体监督和审计质量在对于某些事件的监督效果上可以互相促进,不断强化监督力度。

例如,一起账目不清的公司可能会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导,从而让审计师更加重视、认真审计。

同时,审计结果的公开报道也会受到媒体的追踪和报道,使公司更加重视审计质量。

二、实践探讨1.媒体监督补位在现实中,由于受监管制度制约,外部审计师无法审计很多公司的重要环节,很多会计人员也面临种种困难。

由于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监管部门的过度信任,审计师的疏忽执业等,某些公司往往会泛滥虚假账目、欺诈上市等,此时媒体的监督作用就特别重要。

媒体可以充当监管机构和审计师的“补位者”,密切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时暴光问题,促进公司规范运作。

2.媒体监督引导媒体的监督还可以引导审计质量的提高。

媒体对于某些事件的监督过程中,往往依靠自身的判断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此时审计师可以采纳一些媒体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审计质量。

毕业论文中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毕业论文中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毕业论文中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在完成学业前所撰写的一篇重要学术作品,要求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相结合,以提供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毕业论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关系,包括理论的引用和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与工具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互补。

一、理论的引用和运用理论是毕业论文的基础,通过引用和运用相应的理论,可以加强论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毕业论文中,可以引用多种学术理论,如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等,用以解释研究问题,提供论据和支持。

同时,理论的运用也是毕业论文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理论的分析和运用,可以对相关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为研究结论的得出提供支持。

二、实证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实证分析是毕业论文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采用适当的实证方法和工具,可以对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常见的实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而实证工具则包括统计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模型、财务分析等。

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三、理论与实证分析的联系与互补理论和实证分析在毕业论文中是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关系。

理论为实证分析提供了思路和框架,指导着实证分析的设计和实施。

实证分析则通过数据和实证结果的获取,验证和修正理论,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毕业论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结合,不仅能够加强论文的学术性和可信度,还能够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中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是相辅相成的。

合理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可以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科学价值。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应注重对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准确引用和运用,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互补,以提供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本文完)。

蝴蝶效应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蝴蝶效应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蝴蝶效应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一、引言蝴蝶效应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它认为一只蝴蝶在南美洲的振翅,可能产生一个飓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即小的变化在初始条件上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也同样适用,每一个管理决策,每一项改变都可能在班子、团队、员工、企业、行业中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管理效果、企业利润、收入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企业管理方面,探讨蝴蝶效应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二、组织管理1.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中,如果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可能会引起团队、部门或者整个企业的变化。

以一次企业战略调整为例,可能会改变企业的方向,产品线和目标市场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个调整顺利、一步步地进行,并减少可能的风险,如调整后的市场前景,行业趋势等等。

因此,管理者需要思考严谨,系统性和综合性问题解决方案,以个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带动整个企业的变化。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包括企业的层级、人员数量、员工的职责等等。

任何一个企业的变化都会带来组织结构的调整。

例如,一个小企业扩大了规模,增加了新的部门、职位和员工,这就需要重新考虑组织结构。

如果组织结构设计得当,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协作,并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团队建设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在一个团队遇到挑战并成功完成时显而易见。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任务就是团队成员的建设,包括招聘、培训、激励和保留。

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信任和沟通也可以影响整个团队的成功。

当管理者意识到这些变化时,他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市场营销1.产品开发新产品推出之前,市场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一次小的市场测试可能导致被修订的产品更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高销售额。

当管理者能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反馈和信息收集,他们可以在最小的风险下进行产品开发。

2.创新从产品功能到设计,从宣传到销售策略,可以通过改变一小部分来获得巨大的成功。

函数与连续性理论在微积分中的重要性探讨

函数与连续性理论在微积分中的重要性探讨

函数与连续性理论在微积分中的重要性探讨微积分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变化率和累积效应。

而函数与连续性理论在微积分中起着核心作用。

本文将探讨函数与连续性理论在微积分中的重要性,并分别从函数和连续性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来探讨函数在微积分中的重要性。

函数是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描述了一种依赖关系,其中输入值对应着输出值。

函数的概念使得我们能够描述并研究实际问题中的变化情况。

微积分中的很多概念都是通过函数来表达和推导的,如极限、导数和积分等。

函数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函数能够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

无论是物理、经济还是生物学等领域,函数都能被用来描述各种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其次,函数的极限概念在微积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计算函数的极限,我们能够研究和理解函数在某一点的变化趋势,为导数和积分等概念的引入提供了基础。

最后,函数能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系列简单的计算步骤。

微积分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复杂的问题分割为无穷小的微元,通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求解。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连续性理论在微积分中的重要性。

连续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它描述了函数图像的连贯性和平滑性。

连续性在微积分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保证了函数的导数和积分的存在,并为微积分的计算提供了便利。

连续性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连续性保证了函数的导数的存在。

导数是微积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的变化率。

如果函数在某一点不连续,那么它在该点的导数将无法定义。

因此,连续性为导数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连续性为积分的存在提供了保证。

积分是微积分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函数图像下方的累积效应。

连续函数保证了积分的存在,从而为求解面积和体积等问题提供了数学工具。

最后,连续性使得微积分的计算更加简化。

连续函数的性质允许我们使用微分和积分等基本运算法则,从而简化复杂问题的计算过程。

人类学中的文化认知理论探讨

人类学中的文化认知理论探讨

人类学中的文化认知理论探讨引言人类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类文化和人类行为的学科,对于文化认知的研究一直是其研究领域之一。

文化认知理论是研究人类如何通过文化来构建认知和思维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人类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文化认知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文化认知的定义和意义1.1 文化认知的定义文化认知指的是通过社会化和学习来形成的个体对于文化符号、符号系统和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知过程。

文化认知涉及到语言、符号、价值观念、规范行为等方面的认知。

它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交往和沟通的基础。

1.2 文化认知的意义文化认知对于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认知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石,研究文化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

其次,文化认知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基础,通过研究文化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变迁和演化的过程。

此外,文化认知还对跨文化交流、社会认同和身份建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认知理论2.1 文化认知模型文化认知模型是研究文化认知的基本框架。

其中,有两个较为重要的模型:内涵模型和外延模型。

2.1.1 内涵模型内涵模型认为文化是知识的一种形式,它通过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系统来表达和传达。

文化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它包括了价值观念、信仰体系、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内涵模型认为文化认知是通过人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共享和传承来实现的。

2.1.2 外延模型外延模型则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实践和行为,它通过人们的社会化和学习过程来传播和维持。

外延模型认为文化认知是通过人们对于文化符号和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应用来实现的。

2.2 文化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文化认知理论自20世纪初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最早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到后来的符号学派和认知人类学,不同理论主张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2.2.1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文化认知研究的主流理论。

它认为文化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文化认知是通过社会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关于理论研究方法的讨论与探索

关于理论研究方法的讨论与探索

关于理论研究方法的讨论与探索1.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理论研究方法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逐渐显现出重要性。

理论研究方法的正确应用,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并为实践提供更可靠的指导。

本文将围绕理论研究方法展开讨论与探索。

2. 理论研究方法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是指在理论研究中采用的一套系统化的研究方式和手段。

它通过对理论模型的构建、假设的提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环节,对某一特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理论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包括: - 理论导向性:理论研究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能够从理论层面上解释现象,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 系统性: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环节和步骤,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 可重复性:理论研究方法能够通过清晰的研究设计和明确的操作规范,使得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得到重复验证。

3. 理论研究方法的分类理论研究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 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归纳出普遍规律,而演绎法是基于已有理论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通过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而定量研究则是通过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 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假设,而理论研究则是依靠理论的构建和推理进行研究。

在实际研究中,常常会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以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4. 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理论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4.1 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在进行理论研究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目标和具体的研究问题。

研究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研究问题相一致。

4.2 确定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有时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有时可以结合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4.3 构建理论模型基于研究目标和问题,构建适当的理论模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相關理論的探討經濟學家一直鼓吹世界的自由貿易,認為各國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最大福利。

兩次大戰之間的一九三○年代各國採取高關稅的保護主義讓世界陷入經濟危機與發展停滯,成為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

在十九世紀稱霸的英國、二十世紀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美國霸權,都因為霸權國極力推行自由貿易,使得世界經濟獲得長足發展,更顯示出自由貿易的重要。

1948年生效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在秉持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推動關稅減讓,並且經過幾回合的談判,取得了極大的成果。

尤其在1975年以前美國國力獨步全球時,工業國家之間的貿易從1950年起的25年之內每年平均增加8%,比起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4%足足多了一倍。

但是隨著一九七○年代後期各國為解決各自所面臨的經濟問題,在貿易政策上逐漸偏向保護主義,各種遊走在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灰色地帶的措施紛紛出現,如自動出口設限、自動進口擴張等,使得維持開放的自由貿易體制日顯困難。

1另一方面,以歐洲國家區域整合為代表的區域主義也在二次大戰後逐漸興起。

即使1994年的烏拉圭回合談判獲得比較有突破性的成果,依然無法阻止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

尤其在冷戰結束後,各國利用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第二十四條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第五條允許締約國為了發展更緊密的經濟關係,全面撤除貿易障礙,在達成貨品貿易、服務貿易完全自由化的規定下,與某些締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協定內容除了貨品、服務的自由貿易外,投資自由化、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同樣受到重視。

這讓過去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為次佳選擇的經濟學家們為了自由貿易協定究竟是推動世界自由貿易的基石(Stepping Stone)還是絆腳石(Stumbling Block)發生了爭論。

在下一節中筆者將試圖運用簡單的經濟學予以說明。

此外,「雁行理論」是想要瞭解日本與東亞國家之間經濟網絡的重要理論。

雁行理論有別於西方國家的發展理論,打破想要經濟發展就必須學習西方的觀點,1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著,楊宇光譯,《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頁215-223。

並且貼切地描繪出東亞國家發展的道路與過程,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理論瞭解東亞地區對於日本的意義,以及日本如何整合東亞國家來迎接日益區域化的世界經濟。

第一節 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影響相對於國內的經濟活動,國際貿易有二個不同的重要特徵:1. 國家而非個人是討論的基本單位。

國家之間的邊界將世界區分成許多不同的經濟體,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的發展程度亦不同。

2. 國家在其領土範圍內擁有至高無上的主權。

這種主權使得國家在其境內可以建立適用於自身的制度、法律等,根據本國的需要,課徵關稅,限制勞動力與資金的流動,其他國家皆無權過問。

因此,亞當史密斯、李嘉圖基於這兩個重要的特徵提出了一國必定擁有優於他國資源稟賦的「絕對利益原理」、以及「技術的相對優勢」的「比較利益原理」來解釋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

2不論是亞當史密斯、李嘉圖所提出的古典貿易理論,還是之後赫克夏-歐林原理(Heckscher-Ohlin)認為資源稟賦豐富程度不同而產生國際貿易的新古典貿易理論,經濟學家們低估了國家利用政治力量影響國際貿易的程度,使得國際貿易從未出現過經濟學家所假設的完全自由貿易,如何減少國家對國際貿易不必要的干預就成為維持國際貿易機制的重要課題。

自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以及其後繼者世界貿易組織就是一種以全球為範圍,儘可能地維持全世界自由貿易的管理機制。

另一方面,某些國家基於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因素願意對彼此更加開放,達成某種程度的經濟整合。

在這個經濟整合的區域內,各國消除不同國家之間所產生的差異,撤除所有阻礙貨品與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並且利用資訊透明的市場機制來決定資源的配置。

3各國簽2「絕對利益原理」是指在開放自由貿易後,透過國際分工,每個國家專業化生產技術較高或者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然後再進行國際交換,這將導致雙贏的結果。

相對於亞當史密斯强調「絕對利益原理」(技術的絕對優勢),李嘉圖主張「相對利益原理」(技術的相對優勢)才是促成國際貿易的基礎。

一國即使在各產品的生產技術都比外國差,只要劣勢程度有別,仍然可以出口技術劣勢程度較低的產品,以交換技術劣勢程度較高之產品的進口。

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導論》(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3年),頁22-24。

3 Peter Robso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p. 2.訂自由貿易協定就是為了達到經濟整合的目標。

在滿足某些條件之下,經濟整合是被GATT/WTO所允許的。

根據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第二十四條第四項的規定為了提升自由貿易,發展更為緊密的經濟關係,允許國家之間進行經濟整合。

第五項亦規定經濟整合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貿易,不可以因此提高對其他非會員國的貿易障礙,而且必須在一段的合理時間完成經濟整合。

這一段合理的時間根據「一九九四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第二十四條釋義瞭解書」(Understand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ticle XXIV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1994)以不超過十年為主。

4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區分經濟整合的形式主要有「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和「自由貿易區」,第八項指出「關稅同盟」是「以單一關稅領域代替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關稅領域。

同盟之內各關稅領域所有貿易、或產自上述各關稅領域的產品,取消其關稅及限制的商事法令。

對當事國以外之各關稅領域,原則上適用同一關稅及商事法令」;「自由貿易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之關稅領域,原則上對產自各關稅領域之商品取消相互間關稅及限制的商事法令。

」5但是經濟學家對於經濟整合階段的區分不只有「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

根據Bela Balassa提出不同階段的經濟整合,自由貿易區是指在締約國之間的關稅與數量限制全部取消,但是締約國各自仍保有對非締約國訂立不同關稅的權力;關稅同盟指是除了締約國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與數量限制外,並對非締約國採取一致的關稅;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不但取消貿易障礙、對外採取共同關稅外,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限制亦取消,允許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經濟同盟(Economic Integration)不但取消貿易障礙、對外採取共同關稅以及生產要素能自由流動外,國家之間的貿易、財政、貨幣政策還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諧。

6Miroslav Jovanovic認為除了經濟同盟外,還有完全經濟整合(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指成員國之間的貨幣、財政與社會福利完全統一,成立跨國機構來負責其政務。

7此外,還有一種比自由貿易區整合程度更小的「優惠性貿易協定」4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1947),”/english/docs_e/legal_e/10-24_e.htm5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1994),”/english/docs_e/legal_e/gatt47_02_e.htm#articleXXIV6 Bel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1961), p. 2.7 Miroslav N. Jovanovic,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p. 8.(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 PTA),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結合在一起,單方面或相互之間降低產品關稅,如1968年第二屆「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提出的「普遍化優惠關稅制度」(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GSP)就是已開發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提供免關稅或低關稅等貿易誘因,來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發展。

8而關稅暨貿易總協定也同意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優惠關稅可以不受最惠國待遇的限制。

表2-1為經濟整合各階段的內涵。

表2-1 經濟整合各階段與內容資料來源: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導論》(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3年),頁280。

靜態效果(Static Effect)Viner是最早對經濟整合所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的學者。

他指出經濟整 Jacob合是一種歧視性的貿易自由化措施,會產生兩種效果。

一種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這是會員國間相互免除關稅後,本國將增加對會員國的進、出口,彼此之間的貿易量擴大。

增加進口是利用成本較低的會員國產品來替代國內生產成本較高的產品,進口國因而獲得利益。

另一種是「貿易轉向」(Trade Diversion),是指彼此間免除關稅後,可能使原本從生產效率較高的非會員國進口產品轉而向生產效率較差的會員國進口,使得本國消費者必須承受增加的成本,導致福利減8丁連財等撰文,《現代用語導讀1-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頁02-17。

少。

9筆者將利用圖2-1來說明成立自由貿易區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

有兩個國家H國與P國,其國內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

世界市場對於某產品可以無限供給,產品價格是P W。

各國之間的產品可以完全替代,H、P國的消費者對於H、P國或者其他國家生產的相同產品沒有特別偏好。

在成立自由貿易區前,若H國國內該產品的價格為P B,這使得H國不需要進口,國內市場即達到供需平衡。

若H國向世界其他國家開放進口,在課徵關稅後的價格為P B’,P B’<P B,此時國內供給量為OR,需求量為OF,RF則為H國向世界進口的數量。

H國的消費者剩餘(Consumer’s Surplus)是△D H IP B’,生產者剩餘(Supplier’s Surplus)是△OAP B’,關稅收入是□AI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