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表格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1
总计第课时年月日备月日投放
课题
《渡荆门送别》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备流畅地背诵
2.正确题号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
难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情感。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今天我们来学习《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板书)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月云美景。
颈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单写“故乡பைடு நூலகம்,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6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五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诗篇。

2.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领略祖国诗歌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美丽风光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注意炼字,体会诗歌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PPT课件、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知诗人1.猜猜他是谁?(出示课件)(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李白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2.板书课题3.除了上面显示过的,谁再来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李白?4.同学们对李白了解的真不少,可他还有你们所不知道的另一面,他自小酷爱旅游,出蜀之前就游遍了巴山蜀水。

25岁只身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除了中年在长安供奉翰林两年半,其余的时间,几乎一直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前后历时27年。

有人统计过李白的诗文,综其一生,他游历过18个地方(省、自治区、市),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

事实上,不只是李白,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位诗人都是半个旅行家,其中又以盛唐时期的诗人最为显著。

他们注重游历,在游历中寻求机遇,增长见识,丰富心灵。

5.上面说了,他25岁只身出蜀,25岁那年,他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呢?老师在网上发现了一款很火的教育软件——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按照诗人分类,可呈现出诗人一生行走的足迹,并介绍诗人在不同地点创作的诗歌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地图)。

《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二、感知内容——明诗意1.诗人久居蜀地,蜀地多山,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所见风景截然不同,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辞亲远游,踏上人生新起点,对沿途风景一定印象很深。

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到几句李白描写荆门沿途风景的诗句吗?渡荆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南木四中刘艺贤知识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德育目标1、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2、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会赏析诗句。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二)合作探究1、分组合作探究,赏析诗的颔联、颈联、尾联。

2、小组交流颔联: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表格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表格教案

年级八学科语文主备人王瑞第一修改人教学课题渡荆门送别时间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3、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讨论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课明珠。

今天我们就借李白来重温经典。

二、了解作者1.作者可由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多媒体展示)三、朗读,感受《渡荆门送别》的美。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及节奏。

2.教师范读。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全班齐读。

四、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一学生朗读)五、合作探究,品味美点1.写作背景紧扣第一联记叙出蜀远渡地点远行目的2、作者在此与谁难分难舍呢?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觉得呢?明确:我爱这故乡之水,她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水深情送别,深切地表现出自己离乡时的依依不舍、对故乡的思念。

入广阔无际的原野,是那样地寥廓、高远。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从天上飞下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妙景象。

大家。

4. 这两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你能谈谈这两联好在哪里吗?(提示:炼字、修辞、写景角度、景物的特点。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楚地壮阔的景色,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转化视角,描写长江近景;(3)“随”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例: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班级初二一班授课教师杨薇课题《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3.品味语言,把握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

4.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1.基本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领会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2.品味语言,了解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与学生一同回顾李白的送别诗,探讨古今“送别”的差异,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介绍诗人李白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基本了解诗歌的写作缘由,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自小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朗读诗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朗诵诗歌,朗诵时注重诗歌的停顿、语速和情感。

四、检查预习,解释重点词语。

比喻,将明月映入江水比喻成飞下的天镜,云霞比喻成海市蜃楼。

衬托出江水的平静和云霞美景。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我还是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伴送我的行船。

手法:拟人,把故乡的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诗人远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六、诗歌主旨诗歌描绘了初次离乡乘船过荆门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七、布置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2.完成研学案《渡荆门送别》全部、《钱唐湖春行》第一题。

3.预习《钱塘湖春行》4.练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缺少板书;2.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笔记;3.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发言较少。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唐诗的文学背景和特点进行认识,重点解析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作,让学生具体感受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明确等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
6.增强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学科育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其次,在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应用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开始认识到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对比、实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教案(表格式)

主备人审核人初二语文组授课时间年月日第 1 课时课题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
写作。

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
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教法及教具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
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
吗?
二、作者及背景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今甘肃),五岁时随父
迁居绵州(今四川绵阳),在蜀中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

少年即显
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二十五岁出蜀,远游长
江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本诗即写于出蜀至荆门时)。

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
然,具有独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三、朗读诗歌
1、读准语音、停顿。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回顾
学生介绍李白
及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课时4页)渡荆门送别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

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

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

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教案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内容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回顾一下(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有《李太白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三、【细读品味】(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质课教案_0
新课展开
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Leabharlann 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文本探究】
1.诗的主旨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3.分析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课前自主预习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读准字音
荆门(jīnɡ)大荒(huānɡ)
词类活用
仍怜故乡水(形容词做动词,喜爱)
三: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抓关键字词||,品——船过荆门(山、江)——雄浑开阔
门写景——
送(月、云)——优美奇特
别抒情——依依不舍||,思乡之情
明确:我爱这故乡之水||,她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水深情送别||,深切地表现出自己离乡时的依依不舍、对故乡的思念||。
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登崖州城作》
作者借________表明自己对_______的_________之情||。
“入”字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例: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社戏》
(4)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从俯视的角度写出了江水进入平原后的平静;
从远望的角度用海市蜃楼形容云霞之美||,衬托江岸的辽阔||。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
自主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课明珠||。今天我们就借李白来重温经典||。
二、了解作者
1.作者可由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多媒体展示)
3.假设你就是李白||,正站在行舟上迎着勇敢的风||,请你挥笔记下眼前这让你感慨万千的风景||。
(提示:勿直白翻译||,力求表现景象的特点和作者心情||。)
群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是那样地寥廓、高远||。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从天上飞下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妙景象||。
“飞”写出了月亮轻盈的动态||,表现了生活在蜀中的作者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从而衬托喜悦的心情||。
6、小结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_________的心情和________的激情||,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___________之情||。
七、自由背诵本首诗||。
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王瑞
第一修改人
教学课题
渡荆门送别
时间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3、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大家||。
4.这两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你能谈谈这两联好在哪里吗?
(提示:炼字、修辞、写景角度、景物的特点||。)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楚地壮阔的景色||,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转化视角||,描写长江近景;
(3)“随”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三、朗读||,感受《渡荆门送别》的美||。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及节奏||。
2.教师范读||。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全班齐读||。
四、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一学生朗读)
五、合作探究||,品味美点
1.写作背景紧扣第一联记叙出蜀
远渡地点远行目的
2、作者在此与谁难分难舍呢?
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觉得呢?
八、检查背诵||。
九、拓展延伸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