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条件下的旅游产业纵向一体化_方世敏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涵盖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该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第一产业在区域内仍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在一些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如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也有所提升。
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逐渐兴起,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同时,四川、湖南等地的装备制造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
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传统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转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第三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比重不断上升。
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旅游中心,服务业发展成熟。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发展。
旅游业成为区域内多个省份的重要产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丽江古城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此外,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也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产业布局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而西南和中南地区则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
在产业创新方面,泛珠三角区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的云南旅游资源开发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in Yunnan 作者: 无[1,2]
作者机构: [1]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2]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昆明650034
出版物刊名: 学术探索
页码: 35-39页
主题词: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云南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旅游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旅游合作中,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做好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是加强旅游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基本情况看,云南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价值珍贵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角度来看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应重点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从泛珠三角地区旅游资源总体禀赋状况的角度做好云南地区旅游资源与泛珠三角地区其他省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二是从泛珠三角旅游区建设的角度做好云南旅游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三是按照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云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式.。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目的以及该合作框架的重要性和意义。
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背景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作为一项重要的区域合作计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该框架协议旨在促进广东、香港、澳门和珠海这四个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地区各方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形成是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协商下实现的。
通过共同制定协议的方式,各方可以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进行合作,加强地区内的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该框架协议将构建一个稳定、开放、包容和规范的合作机制,为各方提供更加有利的合作环境和平台。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意义重大。
首先,该协议有助于加强珠三角地区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和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其次,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的推进,可以实现各方发展的互利共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该协议还可以促进人文交流和社会合作,增进珠三角地区各方的文化认知和相互了解。
总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影响的合作机制。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相信该协议将为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引言:在这一部分,将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以及文章的目的和结构进行概述。
2. 正文:本部分将从背景介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形成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1 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将介绍泛珠三角地区的背景情况,包括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该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合作机遇。
2.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形成:本部分将论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各成员国/地区加入合作框架的动机和意愿。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纵深推进的策略研究
段 ,存在很 多制约性 问题 。为 了使 现阶段 的泛 珠三 角经 济合作 能 向纵深 方 向推进 ,
我们首先要深刻地认识 到这些 问题 。 ( 一)泛珠 三角区域 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电荒 ,泛珠 三角合 作掀 起 了 “ 电东送 ” 西
热。
( 三)在 国 内率 先形 成 区域 一体 化的 “ 障碍 ”大 市场 ,促进 了珠 江 流域 内商 无
些制 约性 的问题 亟待解决 ?本 文分析 了这些 问题 ,并提 出了未来泛 珠三 角区域经济合作纵深推进过程 中应采取 的一些 策略
在区 域经济一体化时代潮流的引导
三角经济合 作圈 。泛珠 二 角 区域 的范 围 三 包 括 :福 建 、江 西 、湖南 、广 东 、广 西 、海南 、四J 、贵 州 、云南 9个 省 以 i I 及香港 、澳 门 2 特别行 政 区,即所 谓 个 的 “+ ” 9 2 。其 总面积 占全 国面积 的 1 , / 5 人 口占 1 ,经济总量 占全 国 4 %以上 , / 3 0 经 济地 位 十分 突 出 。 自 2 0 04年 6月签 署 《 泛珠 三 角 区域 合 作 框架 协 议》 至 今 ,整个 泛珠 角 区域合 作取得 了较大 进展 ,正逐 步达到其最终 目标 ,即推动 区域 内各方经济快速协 调发展 。
取得实质性突破 。
捷 高 效 的泛 珠 = 角 一 体 化 物 流 大 通 道 , = “+ ”加强基础设施 领域 和跨省 区重大项 92 目合作 ,各地 加快 了高速公 路和铁路 的衔 接建设 ,着力 形成 以粤港 澳为 中心 的 “ 泛
珠 交 通 网 ” 。
( 一)创 新政 府 区域 合作模 式 ,形成
建 中国一东 盟 自由贸易 区 。到 目前为 止 , 已经 创办 了我 国首个 专门面 向东盟 的 国际 性展 会—— 中 国东盟博 览会 ,并且 积极参 与东盟协作 ,开拓东盟市 场。
基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红三角旅游区建设问题探析
Vo . 0 No. 13 5
S ., 0 6 ep 2 0
基 于 区域 旅 游 合 作 的红 三角 旅 游 区建 设 问题 探 析
方世敏 , 唐
( 潭大学 湘 管理学 院 , 南 域旅 游合作 , 已被 实践证 明是旅游业发展到一 定阶段 的 必然趋 势, 实现旅 游业可持 续发展 的必然选 是 择 其 中, 区域旅游合作 的形式 、 想模 式 、 间结构形 态 以及 产业链 与产业 体 系的构建等 几方面 , 理 空 是发展 区域旅 游的重要 理论基础。韶 山、 花明楼 、 乌石三地旅游资源既有 相似之 处 , 又具有 差异性和 互补性 , 具备 区域旅 游合作
的 基 本 条 件 。 三 地 应 打 破 行 政 区 划 限 制 , 立 区域 旅 游 合 作 机 制 , 善 旅 游 交通 网络 和服 务 网络 , 造 整 体 旅 游 形 建 完 塑
象并开展联合促销 , 构建领袖故里红三 角旅游 区, 同打造湖 南省红 色旅游强势品牌 共
关键 词 : 区域旅 游合作 ; 角 ; 区; 色旅游 红三 旅游 红
维普资讯
第3 0卷 第 5期
20 0 6年 9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a o a ga iest( hlsp y a dS ca ce c s o r l fXin tnUn ̄ ri P i o h n o ilS in e ) n ' y o
上的 合作 , 旅游产业运行链 条上不同职能 的企业分担不 同的 经营活动 . 如旅游开 发部 门与旅游 营销 部 门的 合作 、 旅游 开 发部 门与旅游公 司的合 作等 , 它们 各 自承担一 定的职能 , 合
理 分 工 , 长 补 短 , 眼 大 区域 , 造 大 环 境 , 成 整 个 旅 游 取 着 营 形 区域 的旅 游 联 动 以 谋取 最 大 的旅 游效 益 。
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和创新
为 247 4 3 平方 公里 不 到 广东省 国土 面积 的 1 % .但人 均 G P 4 D 高达 5 0 美元 .2 0 年 ” 26 04 珠三 角 ”地 区 G P D 总值 达 1 5 2 元 .占全 国 7亿 3 开 始合 力打造 旅游 金三 角 .以三个城 市 为核 心 . 整合 周边城 市 . 成 形
维普资讯
区1 建经 ; 斋
论 “ 珠 三 角 ” 区 域 旅 游 的 合 作 和 创 新 泛
一 陈 鸣 广 东技术师范学 院
该文是 Ⅸ 制定广东 “ 十一五 ”规划 的思路和重 大问题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 。课 题编号 2 0 3 1 0 30
面积 的 2 8 . 口的3 6 。 0 2 9 ( 国内生产总值 34 4 07% 人 4 7% 20 年 省 区) 4 7
“ 珠三 角 ”和 “ 珠 三角 ”区域 旅游合 作 的发展 与繁 荣 大
” 三 角”旅游 区 . 是 由广 州 .深 圳 ,珠 海 、东莞 ,中山 、江 2 元 .占全 国的 3 7 。再加上 香港.澳 门 .习惯称 “ 珠 就 亿 3 6% 九加二 泛 。“
好并且 旅 游竞争极 为激烈 的区域 中 . 要充分 利用 自身旅游 资源 丰 湖 南 .四 川 、云南 .贵 州 和广东 九省 .区 .位于 我 国广 大 的华南 、西 更是 富且 互补 性强 .旅 游 业也十 分发 达的特 点 .加强 9 ”区域 内部 的 南 地 区 . 接间 接 . 多或 少都 跟珠江 有 关 与珠江流 域 的流 向、与 +2 直 或
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趋势论文
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趋势论文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趋势论文珠三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目前珠三角的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论文:《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摘要:本文从休闲经济的视角研究“泛珠”发展与合作问题。
并重点涉及“泛珠”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问题。
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用2006年的数据比较和分析“泛珠” 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的差距和形成差距的原因;第二部分,探析相应的发展对策并解读合作思路。
关键词: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发展一休闲竞争力1、评价指标体系概要我们首次提出了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双模型,并创新3个文化指数构建了休闲文化竞争力模型⑴。
该模型吸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竞争力模型的合理内核,将休闲经济划分为5个子系统:文化竞争力、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
每个子系统选取4个关键指标,构成一个较为完整指标体系。
运用这个模型分析比较了中部6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差异。
由于收集和调查数据的成本因素,我们在研究“泛珠” 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过程中,简化了指标体系,省略了企业抽样调查部分,仅选取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12个指标,构建了“泛珠”休闲经济竞争力评估体系。
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大体又划分为A、B、C三类。
权重分配A类50,B类30,C类20,合计权重100。
具体评价方法参见中州学刊2007,(2),第42页。
2、休闲经济竞争力测度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泛珠”9省的休闲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计算。
当然,计算出的结果可能没有反映出各省休闲经济实力的全面内容,但至少能有力说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合实力。
现阶段,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了可测量休闲经济总量的2/3以上,是休闲经济的重心。
研究解决休闲经济的核心发展问题,休闲经济的其他方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中国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六)澳门旅行社业经营的
机遇
三大赌牌的开放 世界遗产的获得 政策管制的放松(自由行与 第二代身份 证的使用) 澳门机场的低费用(台湾进入内地的通 道 / 内地游客台湾游的通道)
中国旅游业发展及旅行社经营新趋势
Thanks
交通/景区门票代理)
中国旅游业发展及旅行社经营新趋势
(四)中国旅行社业经营新动向
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 (1)品牌竞争 (2)文化竞争 (3)服务质量竞争(国宾级导游)
中国旅游业发展及旅行社经营新趋势
(五)中国旅行社业经营的
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 1.管理水平的制约(门店管理和控制) 2.品牌意识的制约(统一企业的连锁品牌) 3.资金瓶颈的制约 4.人员流失与缺失 5.规模与效益的制约 ——全国的旅行社业务总量等于美国运通的1/3 ——微利、穷庙富和尚现象
中国旅游业发展及旅行社经营新趋势
(二)泛珠三角旅游合作 的继承性与必要性
1.泛珠三角旅游合作的继承性
“小珠三角” 旅游合作
“大珠三角” 旅游合作
“泛珠三角” 旅游合作
小珠三角(广深珠)——大珠三角(粤港澳)——泛珠三角(9+2)
中国旅游业发展及旅行社经营新趋势
独立市场区
内地市场 内口岸
广州
小三角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1.旅游消费需求由观光 休闲度假发展 2.旅游产品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3.旅游企业由散小弱向集团化发展 4.区域旅游合作日益加强 5 .行业经营由无序向法制化发展 6 .由重视入境旅游向重视三大旅游并举(出境游/自 由行比例与人数迅速增加) 7 .传统经营手段向高科技手段发展(网络化)
暨南大学 梁明珠教授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江西旅游产业发展
第 8卷 第 4期
20 0 6年 1 0月
江西行政 学 院学报
J un lo i g i d ns ain isi t o ra f a x mii rt n tue Jn a t o t
Vo . N0 . 1 8. 4
0c . 0 业 和 服务 贸 易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作机制 逐渐 浮出水 面 , 免 了旅 游 市 场 的 盲 目、 度竞 争 , 朝 产 避 过 正 日益 受 到 世 界 各 国 和 地 区 的 高 度 重 视 。 “ 珠 三 角 ” 域 加 强 了 对 整 体 区 域 旅 游 业 的 总 体 规 划 和 统 筹 安 排 协 调 , 泛 区 正 客 合 作是 中国区域合 作 与 发展 中 的一 个新 的 尝试 。加强 “ 泛 确 掌 握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方 向 , 观 上 有 利 于 整 个 旅 游 市 场 健 珠 三 角 ” 域 经 济 合 作 , 是 推 进 本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的 需 康 长 远 有 序 的 发 展 。 区 既 要 和要求 , 是贯 彻落实 科学 发展观要 求 , 进我 国东 、 、 也 推 中 ( ) 利 于 形 成 多 元 化 、 样 化 的 旅 游 市 场 。 旅 游 市 三 有 多 西 部 地 区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的 重 大 战 略 。在 “ 珠 三 角 ” 域 经 场 内 涵 深 广 , 泛 区 目前 我 国 旅 游 业 领 域 还 只 是 一 个 正 在 被 挖 掘 泛 区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中 , 游 产 业 的 开 发 与 合 作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领 的庞 大 的 国 内 市 场 。 “ 珠 三 角 ” 域 内 旅 游 资 源 相 当 丰 旅 域 。面 对 “ 珠 三 角 ” 域 旅 游 合 作 带 来 的 机 遇 , 西 应 如 富 , 许 多 有 地 方 特 色 的 旅 游 经 济 发 展 优 势 往 往 还 得 不 到 泛 区 江 但 何 做 大 做 强 旅 游 产 业 , 是 一 个 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 重 要 课 题 。 很 好 的 挖 掘 。“ 珠 三 角 ” 别 从 产 业 、 识 、 会 、 态 、 已 泛 分 知 社 生 城 “ 珠 三角 ” 泛 区域 旅 游 合 作 对 旅 游 市 场 的 影 响 市 、 息 等 方 面 实 现 了 大 联 盟 , 效 地 促 进 了 地 区 资 源 的 广 信 有 ( ) 利 于 形 成 统 一 的 市 场 体 系 。 我 国 的 旅 游 业 起 步 泛 开 发 , 动 了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 转 变 , 一 有 推 较 晚 , 游 市 场 缺 乏 充 分 的竞 争 机 制 , 营 管 理 带 有 随 意 性 从 而 开 拓 了 旅 游 市 场 的 深 广 度 。在 旅 游 市 场 中 服 务 需 求 具 旅 经 和 无 序 性 。 “ 珠 三 角 ” 域 中 的 香 港 和 澳 门 在 旅 游 业 拥 有 有 明 显 的 个 性 化 和 多 样 性 特 征 , 着 “ 珠 三 角 ” 作 进 入 泛 区 随 泛 合 定 的 优 势 , 他 省 区 在 合 作 过 程 中 应 积 极 引 进 港 澳 的 服 白 日化 阶 段 , 渐 构 建 区 域 性 的 旅 游 服 务 网 络 和 旅 游 品 牌 , 其 逐 务 体 系 , 断 提 高 服 务 质 量 , 强 旅 游 业 的 整 体 竞 争 力 。 另 加 快 新 兴 服 务 业 的 发 展 , 进 旅 游 市 场 向前 迈 进 。 不 增 促 外, 目前 我 国旅 游 市 场 发 展 不 平 衡 , 然 以行 政 区 域 各 自为 仍 二、 “泛 珠 三 角 ” 区域 旅 游 产 业 的 比 较 分 析 政 的发 展 , 样 会 导 致 更 多 的 盲 目性 竞 争 、 源 浪 费 以及 基 这 资 ( ) 游 资源 区域特 征 。 一 旅 础设施 的重 复 建 设 等 现 象 , 重影 响旅 游 业 的有 效 发 展 。 严 旅 游 资 源 是 旅 游 业 赖 以 发 展 的 基 础 。 “ 珠 三 角 ” 域 泛 区 区域 合 作 的 实 施 会 促 使 各 省 区 加 强 区 域 的 协 调 沟 通 , 化 包 括 粤 、 、 、 、 、 、 、 、 9省 ( ) 香 港 、 门 弱 闽 赣 湘 桂 琼 川 贵 滇 区 和 澳 “ 政 区 域 ” 概 念 , 化 “ 济 圈 ” 概 念 , 构 建 出 统 一 的 两 个 特 别 行 政 区 , 跨 东 部 、 部 、 部 , 游 资 源 不 仅 十 分 行 的 强 经 的 为 地 中 西 旅 旅 游市场 创造 了重要 的条件 。 丰 富 且 具 有 很 强 的 互 补 性 。 如 闽 、 、 、 及 港 澳 有 海 滨 粤 琼 桂 ( ) 利 于 形 成 规 范 化 、 序 化 的 旅 游 市 场 。 我 国 的 资 源 优 势 ; 、 、 有 高 山 峡 谷 及 西 部 山村 小 寨 资 源 优 势 ; 二 有 有 云 贵 川 旅 游服务 市场普 遍 存在 秩 序 混乱 、 制不 健 全 的局 面 。在 湘 、 有红色 资源 和 生 态资 源 优 势等 。并 且 该 区 域也 是 我 法 赣 旅 游 服 务 业 中 缺 乏 一 部 全 国性 的旅 游 大 法 对 旅 游 业 进 行 监 国 多 元 文 化 集 中 的 区 域 。 岭 南 文 化 、 湘 文 化 、 黔 文 化 、 湖 滇 管 。 为 了保 证 区 域 经 济 的 健 康 发 展 , 要 各 省 区 形 成 一 股 客 家 文 化 、 蜀 文 化 、 台 文 化 、 越 文 化 、 西 交 汇 的 港 澳 需 巴 闽 百 中 整 体 合 力 , 定 一 套 科 学 严 密 的 市 场 监 管 规 则 , 善 区 域 管 文 化 , 有 各 地 风 情 万 种 的 少 数 民 族 文 化 。 区 域 内 各 种 自 制 完 还 理 条 例 , 范 市 场 活 动 , 而 为 旅 游 市 场 创 造 了 良 好 的 法 制 然 景 观 和 人 文 景 观 可 谓 千 姿 百 态 、 大 多 姿 和 得 天 独 厚 。 规 从 博 化 环 境 。 同 时 , 谋 求 “ 赢 ” 思 想 指 导 下 , 现 机 会 均 现 阶 段 , 界 遗 产 地 、 家 风 景 名 胜 区 、 家 森 林 公 园 、 家 在 共 的 体 世 国 国 国 等、 公平 竞争 、 利益兼顾 和适 当补偿 原则 的区域 利 益协 调合 自然 保 护 区 以 及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仍 然 是 国 内 主 要 旅 游 吸 引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探析
qC 参与主体的利益分 配不协调 、 -, - 企业缺位 等 问题 , 需要 通过 建立政 府主 导的 管理 协调机 制 , 合作 打造 区域标 志性
旅游品牌 , 整合 区域旅 游企业 , 营造 良好 的“ 泛珠 三 角” 游服务 环境等措 施 , 快推进 “ 珠三 角” 旅 加 泛 区域旅 游合 作的
合作是 市场 经 济条件 下 和 竞 争并 存 的 推 动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一种 动力 机制 , 市场 经济 发展越 成熟 和 市场竞 争 在 越 充分 的条 件 下 , 作 所 能 发挥 的 动 力机 制 作 用 就 越 突 合 出 。当今世 界范 围 内不 断 涌现 出 各 种形 式 的 区 域经 济 合 作 体 , 合作 已成为 当今 世界 经济 发展 的潮 流与趋 势 。我 使 国在 积极参 与 世界经 济合 作 的情况 下 , 也积 极地 推进 国 内 区域 间的经 济 合 作 , 已经 形 成 了 一 些 相 对 稳 定 的合 作 区 域, 如长 江三 角 洲 、 江 三 角 洲 、 渤 海 经 济 区 等 ; 珠 环 另外 , 东、 、 中 西三 大地 带 问的合 作也 在加 深 , 尤其 是在 西部 大开 发之 后 , 东部 与西 部 的合作 有 了更 大 的发展 。面 对 区域经 济合 作带来 的竞 争 形势 , 在完 成从 小珠 三角 到大珠 三 广东 角 的整合 的基 础上 , 0 年 7 省委 书记 张德江 率先 提 出 2 3 0 月 了“ 泛珠 三 角” 区域 合作这 一概 念 , 并很快 得 到相 关省 区 的 积极 响应 , 已初步 形成 了“ 省 区 ( 东 、 西 、 9 广 广 湖南 、 海南 、 福建 、 西 、 江 四川 、 云南 、 贵州 ) +港 澳 ” 作 的共 识 。从 旅 合 游业 发展 的状 况看 ,泛珠 三 角” “ 区域 是 中国旅游 业 比较发 达 的地 区 , 0 年 , 2 2 内地 9 区旅 游 外汇 收入合 计达 7 . 0 省 68 6 亿美元, 占当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总额的3 .%。该区域 77 所 在省 区旅游 总收 入 、 游 外 汇 收入 、 旅 接待 过 夜 入 境 游 客
《旅游学刊》2020年(第35卷)1~12期总目录
·第1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信息技术研究前沿Ulrike GRETZEL王丹Marianna SIGALA华成钢白长虹潘冰郑聪辉宋夫华向征丁于思黎巎(01)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赵磊潘婷婷方成林爽(14)互联网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了吗?——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杨勇(32)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特征与旅游消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邓涛涛胡玉坤杨胜运马木兰(47)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周期的动态路径演化识别隋建利张亿萍(63)有多少人“慕名而来”?——旅游景区到访率与知名度的关系研究吴宝清吴晋峰石晓腾张甜歌(78)圣地巡礼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同源情感研究——以动漫电影《你的名字。
》为例郝小斐张骁鸣麦娉恬(95)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品牌性别气质:量表开发与实证检验张辉黎映彤(109)游客信息搜寻的人际关系来源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杜莹莹李君轶(121)寻找精神家园:边地旅游的概念模型与实证褚玉杰赵振斌任珮瑶许颖(133)致谢2019年度《旅游学刊》审稿专家本刊编辑部(146)·第2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域旅游:实践与反思杨彬戴学锋陈瑶厉新建宋昌耀陆文励李东和蒋璐璇吴志才陈岩英谢朝武(01)如何从共毁走向共生?——定制化旅游价值共毁和价值恢复对口碑传播的影响谢礼珊刘欣郭伊琪黎冬梅(13)女性高管会提升旅游企业绩效吗?——来自旅游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王彩萍普涵艺代姗姗(26)儿童旅游认知的探索性研究钟士恩黄佩红彭红松徐彩霞颜丙金(38)野生动物旅游景区游客情感特征研究——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为例丛丽何继红(53)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周永博(65)贫困与非贫困户旅游扶贫政策绩效感知差异研究——以恩施为例谢双玉李琳冯娟乔花芳(80)旅游发展背景下政治不信任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陈品宇刘俊(93)主-客位视角对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启示包军军白凯黄清燕(108)何为“表演”?——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理论溯源、内涵解析及启示李淼谢彦君(121)旅游吸引物属性之辨张进福(134)更正本刊编辑部(25)·第3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促进国内旅游消费孙九霞谢彦君陈胜容徐红罡李志飞张晨晨马凌刘亦雪姚延波(01)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计量建模与影响因素效应研究吴良平胡健敏张健(14)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刘英基韩元军(28)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孙九霞黄凯洁王学基(39)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李菲(50)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张朝枝朱敏敏(62)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概念模型、驱动因素与行为过程——以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为例韦鸣秋白长虹华成钢(72)大众旅游价值导向调节下地方依恋维度的亲环境驱动效应曲颖吕兴洋沈雪瑞(86)酒店分散型激励机制:内涵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张江驰谢朝武(97)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的空间关系及协同发展——以广西为例陈严武韦福安(113)境外残障旅游与无障碍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陶长江(127)更正本刊编辑部(142)·第4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冬奥会和旅游发展蒋艳金准孙鹏义魏敏李书昊韩元军(01)有钱而游,还是因梦而旅?——预期收入对旅游消费决策的作用机制研究魏翔(12)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意愿特征与细分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代美玲马晓龙(26)共享视角下乡村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复杂性——基于fsQCA方法的分析范香花程励(36)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演变分异——以哈尼梯田为例张爱平(51)旅游宣传片的说服效应——基于危机情境的纵向跟踪实验研究陈劼绮张海洲陆林张宏梅徐雨晨(64)营销文字对旅游广告视觉注意的影响研究杨洋钟方瑜李吉鑫熊洛奕黄鹂(76)强关系网络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研究——基于微信与QQ用户的资料分析陈莹盈林德荣(89)节事价值共创的非对称性及影响因素——基于观众和演职人员主体王中可陈伍香张洁(104)免税购物游客感知价值的量表开发与实证检验何彪谢灯明朱连心郭强(120)家庭旅游研究进展——基于2000—2019年英文文献的综述易柳夙吴茂英(133)·第5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时代一流旅游本科教育建设邱汉琴陈东芝马勇童昀张俊娇姚延波彭康麟沈华文林明珠杨晶晶刘沛林(01)文旅融合四象限模型及其应用马波张越(15)旅游相遇:理论流变、启发与反思张歆梅陈赟肖嘉颖(22)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张晓刘明白长虹(37)旅游者幸福感研究述评: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蔡礼彬宋莉(52)基于选择实验法的雾景景观价值评估分析袁惊柱(64)基于社区参与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解说资源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王英孙业红苏莹莹焦雯珺(75)本地旅游精英培育与目的地层面内在影响研究——基于阳朔的历时性解释杨昀保继刚(87)旅游地品牌化:唐诗“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与地方想象的建构林铭亮高川秀林元城王敏(98)负面事件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基于动态视角的实验研究胡家镜万秋刘悦Christina G.CHI(108)声音营销力:目的地歌曲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研究——以歌曲《成都》为例吕兴洋徐海军谭慧敏刘小燕(124)嵌套的边界:节庆深度参与者群体认同构建——以迷笛音乐节的迷笛黔军为例王骏川罗秋菊林潼(139)·第6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展望宋瑞曾博伟安爽王学峰张辉妥艳媜陈晔宋子千张朝枝(01)中国省域间旅游关注网络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分析徐菁靳诚(14)旅游产业网络拓扑结构演进与旅游经济增长:阳朔案例左冰蔡书漫杨艺保继刚(25)中国旅游业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田雅娟刘强(40)西藏宗教朝圣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现象及其边缘性体验谢彦君卫银栋贾一诺杨昆(50)旅游非正规就业者污名化研究孟威(66)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回顾与未来展望粟路军唐彬礼(78)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支持旅游开发影响机制研究——社区满意和社区认同的中介作用郭安禧王松茂李海军郭英之(96)旅游地社会责任对旅游地品牌资产的影响——中介与调节作用机制王纯阳李文俊冯芷菁(109)旅游地适应性循环模型修正及实证研究——以大别山区金寨县为例顾寒月王群杨万明(125)导游情绪劳动策略对游客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跨层影响郭伟锋郑向敏(135)·第7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文化城市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何建民杨宏浩张红喜李劲松王永琴李柏文宋红梅罗东霞刘敏肖怀德(01)疫情居家约束下虚拟旅游体验对压力和情绪的影响成茜李君轶(13)基于TAM和TRI的游客网约导游使用意向研究董雪旺叶周婧徐宁宁王艳玲管婧婧陈觉(24)共享住宿中房客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用户生成信号和平台认证信号的交互效应池毛毛潘美钰晏婉暄(36)荧幕旅游:基于媒介仪式的本体论视角韩磊王安琦谢双玉李亚娟李艳(49)旅游城镇化驱动活跃性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甄翌王彩霞(61)传统村落向旅游特色小镇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以陕西袁家村为例陈水映梁学成余东丰徐燕(73)展会服务场景对参展商感知价值、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张辉陈雅清(86)旅游者情感研究进展:历程、主题、理论与方法陈钢华李萌(99)论旅游体验研究中的“身体”现象及其认知谢辉基杨振之(117)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现状与述评邹永广(133)·第8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旅游停滞陈荣钱建农孙坚杜国庆张骁鸣邓瑞珺陈勇苏晓波李想李咪咪(01)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府推动旅游市场优先发展模式研究曾博伟吕宁吴新芳(18)奈特不确定性下旅游消费者价格决策研究——基于眼动跟踪技术宋红娟(33)基于多智能体建模的旅游危机管理策略研究——以宰客事件后市场恢复为例范春梅武晓潇袁韵(48)基于图片大数据的入境游客感知和行为演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张坤李春林张津沂(61)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文化治理研究吴炆佳孙九霞(71)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动力解析及机理研究赵书虹陈婷婷(81)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徐翠蓉赵玉宗高洁(94)生意还是生活?——乡村民宿创客的创业动机与创业绩效感知研究吴琳吴文智牛嘉仪冯学钢(105)民宿消费领域价值共创的机理推导与实证研究陈虎喻乐王颖超蒋婷公学国(117)旅游廊道:概念体系、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李龙杨效忠(132)中文“旅游”的语义渊源与流变廖平(144)·第9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研学旅游理论发育马波刘盟张琰杨稀莉魏雷朱竑刘俊陈琛沈和江高海生李志勇陈莹盈林德荣(01)中国酒店产业的增长核算罗浩陈仁(14)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价值损害评估——以三清山巨蟒峰为例黄和平王智鹏林文凯(26)基于摄影照片与眼动实验的旅游者视觉行为分析——以厦门大学为例李渊高小涵黄竞雄吴冕(41)旅游流时空卡口与系统仿真实验预测——一种景区日常环境容量主动适应性管理方法张瑛赵建峰(53)标识设置对游客寻路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眼动追踪的实验分析赵莹梁锦鹏颜力祺孔祥騫(63)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志愿服务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周媛梅强侯兵(74)旅游与接待专业学生就业相关话题国际研究进展与启示刘法建吴楠吴晓雨(90)旅游仪式感特征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影响研究严星雨杨效忠(104)具身视角下“古镇+酒吧”的游客体验研究陈霄陈婉欣(113)旅游的起源及相关问题再考陈海波(123)可持续乡村旅游生计研究综述郭华杨玉香(134)·第10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以“两山论”为指导,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崔凤军林业江钟泓粟维斌邹统钎尹铎朱竑王淑曼康达西程金龙徐腾达杨润田(01)中国上市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市场价值效应:基于营销战略的分析视角胡兵沈玲龚箭(15)旅游私营企业的政治关联、慈善捐赠与企业家地位认同黎耀奇宋亚亚宋丽红(28)企业特征、政府补贴与上市旅游企业绩效——基于旅游产业外部性的理论分析丁玮蓉丁洁瑜王红建(4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小企业接班机制研究——以安徽宏村为例尹寿兵江海林(57)效率与公平: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文彤曾韵熹陈松(70)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黄震方黄睿侯国林(83)“晒”与“赞”:微信时代旅游体验的互动建构朱竑蔡晓梅苏晓波何瑶(96)身体痛苦如何成为情感享受——身心交互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宋振春王颖葛新雨孟瑶(109)民宿空间的地方表征与建构——网络博客的质性分析张海洲徐雨晨陆林(122)基于Web of Science的共享民宿研究综述徐峰张新王高山梁乙凯(135)·第11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领域的认同研究郭文朱竑齐君唐雪琼袁振杰马凌陆明明裴齐容徐翠蓉赵玉宗(01)汇率对旅游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陈咏英胡阳张成军(13)城镇化进程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门槛效应研究林爽赵磊(27)穷家富路?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价格感知研究李春晓冯浩妍吕兴洋李晓义(42)丽江度假者的慢活时间研究黄清燕白凯袁佳钰(54)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旅游系统及新议题展望史甜甜翁时秀(68)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李江敏王青朱镇(78)“塔布空间”:一种宗教遗产地的体验营造与文化保护机制——以西藏若干寺庙及其宗教文化景观为例孙佼佼谢彦君(90)自然灾难地黑色旅游发展:居民感知与社区参与——以北川羌族自治县吉娜羌寨为例王金伟谢伶张赛茵(101)谁主沉浮?全球邮轮航线网络结构及区域差异研究孙晓东林冰洁(115)旅游摄影:研究述评与展望周功梅宋瑞刘倩倩(129)欢迎订阅2021年《旅游学刊》本刊编辑部(53)·第12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心理研究实验方法的认识论问题黄潇婷陈美鑫王宁汪京强吴贵华余志远刘玥张圆刚张骁鸣黎耀奇(01)四维视角下的旅游纪念研究:回顾与展望冯一鸣叶顺肖洪根周玲强(12)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我国旅游企业动态影响研究王琪延高旺(24)旅游本真性对旅游者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目的地形象和风险感知的作用黄剑锋金红燕陆林宋玉(38) OGC和TGC照片中的目的地形象分异与合和——试论旅游形象的线上传播链张高军杨双梦柯景怡章牧(52)疏离感与亲和力:乡村旅游体验中的院落情结与人际关系再造史艳荣谢彦君曾诗晴(63)儿童视角下的广州市儿童公园游憩体验研究谢泳涛朱竑陈淳(81)知识交换能否提升旅游企业员工的服务创新行为?余传鹏叶宝升朱靓怡(92)共情vs.同情?不幸事件后社会公众的情绪反应与旅游意向研究付晓蓉兰欣(109)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2001—2019年SSCI旅游类论文统计研究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123)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宋志伟刘鲁郭秋琪王婧(136)《旅游学刊》2019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旅游学刊》2019年度优秀论文/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142)《旅游学刊》2020年(第35卷)1~12期总目录(143)欢迎订阅2021年《旅游学刊》(135)No.1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Frontiers of Touri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Ulrike GRETZEL,WANG Dan,Marianna SIGALA,HUA Chenggang,BAI Changhong,PAN Bing,ZHENG Conghui,SONG Fuhua,XIANG Zheng,DING Yusi,LI Nao (01)Tourism Industry and New Urbanization—A View Based on System Coupling Perspective……………ZHAO Lei,PAN Tingting,FANG Cheng,LIN Shuang (31)Does Interne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he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Chinese ProvincialData (2004—2014)…………………………………YANG Yong (46)Sources of Income,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m Demand of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Evidence from China Family PanelStudies …DENG Taotao,HU Yukun,YANG Shengyun,MA Mulan (62)Distinguish the Dynamic Path Evolution of China ’s Regional Tourism Business Cycles ………………………SUI Jianli,ZHANG Yiping (77)How Many People Will Visit a Destination after Hearing about I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ting Rate and Destination Awareness…………WU Baoqing,WU Jinfeng,SHI Xiaoteng,Zhang Tiange (94)Anime Pilgrimage Tourists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Their Homologous Affection:Taking Anime Film Your Name.as An Example…………………HAO Xiaofei,ZHANG Xiaoming,MAI Pingtian (108)Gender Dimensions of City Brand Personality: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ZHANG Hui,LI Yingtong (120)Study on Interpersonal Information Sources Selection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ourist Information Seeking……………………………………………DU Yingying,LI Junyi (132)Seeking Spiritual Home:The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Borderland Tourism……………CHU Yujie,ZHAO Zhenbin,REN Peiyao,XU Ying (145)No.2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All -for -One Tourism: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YANG Bing,DAI Xuefeng,CHEN Yao,LI Xinjian,SONG Changyao,LU Wenli,LI Donghe,JIANG Luxuan,WU Zhicai,CHEN Yanying,XIE Chaowu (01)From Co -destruction to Co -creation:The Influence of ValueCo -destruction and Value Recovery on Word of Mouth in CustomizedTourism Service ……XIE Lishan,LIU Xin,GUO Yiqi,LI Dongmei (24)Will Female Top Managers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ourism Enterpris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Tourism -ListedCompanies ……………WANG Caiping,PU Hanyi,DAI Shanshan (37)An Exploratory Study on Children ’s Cognition of Tourism………………ZHONG Shien,HUANG Peihong,PENG Hongsong,An Emotional Analysis of Tourists in Wildlife Tourism Scenic Spots —A Case Study in Chimelong Safari Park …CONG Li,HE Jihong (64)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Black Narration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nduced Image ……………………………………ZHOU Yongbo (78)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or and Non -poor Residents ’Perception o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erformance inEnshi …………XIE Shuangyu,LI Lin,FENG Juan,QIAO Huafang (92)The Formative Factor of Political Distrust and Its Impact Under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 Pinyu,LIU Jun (107)Emic and Etic:Implications for Tourist Behavior Research………………………BAO Junjun,BAI Kai,HUANG Qingyan (120)What is “Performance ”?The Theoretical Origin,Connotations,andInspira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Turn in Western Tourism Studies……………………………………………LI Miao,XIE Yanjun (132)Contesting on the Attribut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ZHANG Jinfu (146)No.3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 Promotion of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SUN Jiuxia,XIE Yanjun,CHEN Shengrong,XU Honggang,LI Zhifei,ZHANG Chenchen,MA Ling,LIU Yixue,YAO Yanbo (01)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ing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Effects of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 Provincial Regions………………………WU Liangping,HU Jianmin,ZHANG Jian (26)Factor Structure,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in China…………………………………………LIU Yingji,HAN Yuanjun (38)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Local Experiences:Logic and Cases………………………SUN Jiuxia,HUANG Kaijie,WANG Xueji (49)The Idea of Ming -Shi (名-实)and Authenticity:An ExperimentalDiscourse Analysis on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Context …LI Fei (61)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Multi -understandings,Various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 ……ZHANG Chaozhi,ZHU Minmin (71)The Study of Tourism Public Service Co -creation:Conceptual Model,Driving Factor and Behavioral Process —Take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Resource Visiting Spot of Hangzhou as an Example…………………WEI Mingqiu,BAI Changhong,HUA Chenggang (84)The Pro -environment Motivating Effects of Place AttachmentDimensions under the Moderation of Mass Tourism Value Orientation…………………………QU Ying,LYU Xingyang,SHEN Xuerui (96)Hotel Decentralized Incentive Mechanism:Connotative Structure and Effect Mechanism ………………ZHANG Jiangchi,XIE Chaowu (111)Spatial Relation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A -level Scenic Spots in Guangxi………………………………………CHEN Yanwu,WEI Fuan (126)Tourism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y and Accessible Tourism:A Research Progress and Enlightenment Based on Oversea Studies…………………………………………………TAO Changjiang (141)No.4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IANG Yan,JIN Zhun,SUN Pengyi,WEI Min,LI Shuhao,HAN Yuanjun(01) Do you Travel for Money or for Your Dreams?—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Expected Income”on Tourism Consumption Decision-making……………………………………WEI Xiang(25) Residents Willing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Segmentation Mechanism in the Land Expropriation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DAI Meiling,MA Xiaolong(35) The Complexity of Residents’Support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Shared Perspective—Using the fsQCA Approach………………………………………FAN Xianghua,CHENG Li(50) Evolution Disparitie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Behavior of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s—A Case Study of Hani Terraces…………………ZHANG Aiping(63) Persuasion Effect of Tourism Promotional Videos—A Study of Longitudinal Tracking Experiment Based on Crisis Scenarios…………………………CHEN Jieqi,ZHANG Haizhou,LU Lin,ZHANG Hongmei,XU Yuchen(75) Effect of Marketing Texts on Customers’Attention to Tourism Advertisements…………………YANG Yang,ZHONG Fangyu,LI Jixin,XIONG Luoyi,HUANG Li(88) Research on Tourism Sharing Behavior of Strong-tie Network Mobile Social Platform—Data Analysis Based on Wechat and QQ Users……………………………………CHEN Yingying,LIN Derong(103) The Asymmetr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in Events—Based on the Audiences and Actors…………………WANG Zhongke,CHEN Wuxiang,ZHANG Jie(119) Scale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Duty-free Shopping Tourist Perceived Value……………HE Biao,XIE Dengming,ZHU Lianxin,GUO Qiang(132) Progress in Family Tourism Research—A Literature Review of English Publications(2000—2019)……………YI Liusu,WU Maoying(144) No.5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Tourism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QIU Hanqin,CHEN Dongzhi,MA Yong, TONG Jun,ZHANG Junjiao,YAO Yanbo,PENG Kanglin,SHEN Huawen,LIN Mingzhu,YANG Jingjing,LIU Peilin(01) Four Quadran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MA Bo,ZHANG Yue(21) Towards a Perspective for Tourism Encounters………………………ZHANG Xinmei,CHEN Yun,XIAO Jiaying(35) Research on the Elements of Tourists’Well-being from a Naturalism Perspective……………ZHANG Xiao,LIU Ming,BAI Changhong(50)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ourists’Well-being: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CAI Libin,SONG Li(63)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Fog Landscapes Based on a Choice Experiment……………………………………………………YUAN Jingzhu(74)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Interpret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Rice Fish System…WANG Ying,SUN Yehong,SU Yingying,JIAO Wenjun(86)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Tourism Elites and the Influences of Destination Development:A Diachronic Interpretive Case Studyof Yangshuo……………………………YANG Yun,BAO Jigang(97) Place-branding of Tourist Destinations:The Construction of the“Third Space”Tourism Experience and Place Imagination from Tang Poetry…LIN Mingliang,GAO Chuanxiu,LIN Yuancheng,WANG Min(107) The Impact of Negative Events on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Their Response Strategies:An Experiment Study from Dynamic Perspective………………HU Jiajing,WAN Qiu,LIU Yue,Christina G.CHI(122) The Marketing Force of Sound:The Impact of Destination Song on Tourists’Attitude—Taking“Chengdu”for Example…………LYU Xingyang,XU Haijun,TAN Huimin,LIU Xiaoyan(137) Nested Boundaries:Group Identity Formation in Highly Involved Festival Participants—A Case Study of the Midi Qian at the Midi Music Festival…………WANG Junchuan,LUO Qiuju,LIN Tong(149) No.6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Prospects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During the14th-Five-Year Plan Period……………………………SONG Rui,ZENG Bowei,AN Shuang, WANG Xuefeng,ZHANG Hui,TUO Yanzhen,CHEN Ye,SONG Ziqian,ZHANG Chaozhi(01) Analysis of Network Patterns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provincial Tourism Attention in China………………………………………………XU Jing,JIN Cheng(24)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Topological Network and Their Effects on Performanc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Case of Yangshuo, China……………ZUO Bing,CAI Shuman,YANG Yi,BAO Jigang(39) Effec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educing Rural Poverty……TIAN Yajuan,LIU Qiang(49) Phenomenon of Marginal Men and Their Experience in Pilgrimage Tourism Fields in Tibet………………XIE Yanjun,WEI Yindong,JIA Yinuo,YANG Kun(65) Stigmatization of Informal Tourism Employees…………MENG Wei(76) Destination Resident Quality-of-life: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s…………………………………SU Lujun,TANG Binli(95)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esidents’Perception of Tourism Impacts on Supporting Tourism Development:Intermediary Role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and Community Identity…………GUO Anxi,WANG Songmao,LI Haijun,GUO Yingzhi(108) Influenc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 Equity—Mediating Effects and Moderating Effects……………………WANG Chunyang,LI Wenjun,FENG Zhijing(123) A Modifica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daptive Cycle Model of Tourism Destinations:A Case Study on Jinzhai County………………………GU Hanyue,WANG Qun,YANG Wanming(134) Cross-level Effect of Tour Guides’Emotional Labor Strategies on Tourists’Perception of Destination Images………………………………GUO Weifeng,ZHENG Xiangmin(146)No.7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ity and Tourism…………………HE Jianmin,YANG Honghao,ZHANG Hongxi, LI Jinsong,WANG Yongqin,LI Bowen,SONG Hongmei,LUO Dongxia,LIU Min,XIAO Huaide(01) The Impact of Virtual Tourism Experience on Stress and Emotion under the Stay-at-home Restrictions due to COVID-19Epidemic………………………………………………CHENG Xi,LI Junyi(23) Tourists’Intention to Book Freelance Tour Guide Online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echnology Readiness Index…………………………………DONG Xuewang,YE Zhoujing,XU Ningning,WANG Yanling,GUAN Jingjing,CHEN Jue(35) An Empirical Study of Tenants’Sustainable Consumption Behaviors in the Sharing Accommodation:Interaction Effects of User-generated Signals and the Platform Certification Signal………………………CHI Maomao,PAN Meiyu,YAN Wanxuan(48) Screen Tourism:An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Media Rituals ………HAN Lei,WANG Anqi,XIE Shuangyu,LI Yajuan,LI Yan(60)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Driving Activity…………ZHEN Yi,WANG Caixia(72) On the Driving Facto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Village to Tourism Town:A Case Study of Yuanjiacun Village in Shaanxi ………CHEN Shuiying,LIANG Xuecheng,YU Dongfeng,XU Yan(85) The Impact of Exhibition Servicescape on Exhibitor’s Perceived Value, Level of Satisfaction,and Repeat Participation Intention………………………………………ZHANG Hui,CHEN Yaqing(98) Research on Tourist Emotions:Development Process,Topical Themes, Theories,and Methodology……………CHEN Ganghua,LI Meng(116) On the Phenomena and Cognition of the“Body”in the Research of Tourism Experience…………………XIE Huiji,YANG Zhenzhi(132)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n Tourism Safety Evaluation………………………………………ZOU Yongguang(145) No.8Discussion Forum of Chi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COVID-19Pandemic and Global Tourism Standstil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CHEN Rong,QIAN Jiannong, SUN Jian,DU Guoqing,ZHANG Xiaoming,DENG Ruijun,CHEN Yong,Xiaobo SU,Xiang(Robert)LI,LI Mimi(01) Priority Development Model of Government Promotion in Developing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over the40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ZENG Bowei,LYU Ning,WU Xinfang(32) The Tourism Consumers’Price Decisions under Knightian Uncertainty:A Study Based on Eye-tracking…………………SONG Hongjuan(47) Assessing Tourism 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 Based on an Agent-based Model:Case Study of Market Recovery after Overcharging Tourists…………………………FAN Chunmei,WU Xiaoxiao,YUAN Yun(60) A Study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Inbound Tourists’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Based on Big Pictorial Data:The Case of Beijing………………ZHANG Kun,LI Chunlin,ZHANG Jinyi(70) The Study of Cultural Governance in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WU Wenjia,SUN Jiuxia(80) Dynamic Analysis and Mechanism Research of the Inter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Ethnic Areas…………………………………ZHAO Shuhong,CHEN Tingting(93)Research Progress and Insigh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XU Cuirong,ZHAO Yuzong,GAO Jie(104) Business or Life?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Perception Based on Differentiated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of Rural Homestay Entrepreneurs………………WU Lin,WU Wenzhi,NIU Jiayi,FENG Xuegang(116) Value Co-creation in Bed and Breakfast Consumption:Progressing an Empirically-based MechanismCHEN Hu,YU Le,WANG Yingchao,JIANG Ting,GONG Xueguo(131) Tourism Corridor:Concept System,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search Progress……………………………LI Long,YANG Xiaozhong(143) The Chinese Tourism Concept of“Lü-you”(旅游):Semantic Origin and Changes…………………………………………LIAO Ping(150) No.9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oretical Growing on Educational Tour……………MA Bo,LIU Meng,ZHANG Yan, YANG Xili,WEI Lei,ZHU Hong,LIU Jun,CHEN Chen,SHEN Hejiang, GAO Haisheng,LI Zhiyong,CHEN Yingying,LIN Derong(01) A Study on the Growth Accounting of China s Hotel Industry……………………………………………LUO Hao,CHEN Ren(25) Ecological Damage Assess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Scenic Spots:A Case Study of the Python Peak in Mount Sanqingshan…………………HUANG Heping,WANG Zhipeng,LIN Wenkai(40) Visual Behavior Analysis of Tourists Based on Photography and Eye-tracking Experiment—A Case of Xiamen University……………LI Yuan,GAO Xiaohan,HUANG Jingxiong,WU Mian(52) Integrating Spatio-temporal Bayonet of Tourist Flows by Using System Simulation Experiment:An Active Adaptive Management Method for Daily 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ZHANG Ying,ZHAO Jianfeng(62) The Influences of Guidance System on Tourists’Wayfinding Behaviour: A Case Study Based on Eye-tracking Techniques…ZHAO Ying,LIANG Jinpeng,NGAN Henrique F.Boyol,HONG Wilson(73)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Volunteer Service Behavior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ZHOU Yuan,MEI Qiang,HOU Bing(89) Progress and Imp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f Employment and Career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Graduates and Students………………………………LIU Fajian,WU Nan,WU Xiaoyu(103)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nse of Ritual in the Tourism Experience and Influence on Tourist Destination Management…………………………………YAN Xingyu,YANG Xiaozhong(112) Why does a Bar Street Become Popular in Ancient Tow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Embodied Experience……………………………………CHEN Xiao,CHEN Wanxin(121) Restudy on the Origin of Tourism and Related Issues…CHEN Haibo(133) Research Review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Rural Tourism………………………………………GUO Hua,YANG Yuxiang(147) No.10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Guiding by the“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CUI Fengjun,LIN Yejiang,ZHONG Hong, LI Weibin,ZOU Tongqian,YIN Duo,ZHU Hong,WANG Shuman, KANG Daxi,CHENG Jinlong,XU Tengda,YANG Runtian(01)The Market Value 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Listed Tourism Enterprises in China:A Perspective of Marketing Strategy…………………………………HU Bing,SHEN Ling,GONG Jian(27) Political Connection,Charitable Donation and Social Status of Private Tourism Enterprises: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Survey……………………………LI Yaoqi,SONG Yaya,SONG Lihong(42) Enterprises Characteristics,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Performance of Listed Tourism Enterprises—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ternality of Tourism Industry……………………DING Weirong,DING Jieyu,WANG Hongjian(56) Study on Success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Small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Hongcun, Anhui Province……………………YIN Shoubing,JIANG Hailin(69) Efficiency and Equality:Executive-Employee Pay Gap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Tourism Enterprise……………………………WEN Tong,ZENG Yunxi,CHEN Song(82)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and“Golden Courses”Construction i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HUANG Zhenfang,HUANG Rui,HOU Guolin(95) Share and Like: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Experience in the Era of WeChat…ZHU Hong,CAI Xiaomei,SU Xiaobo,HE Yao(108) How Physical Discomfort Can Become a Source for Emotional Satisfaction:A Study on Tourist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of Body-mind Interactionism…………SONG Zhenchun,WANG Ying,GE Xinyu,MENG Yao(121) Place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omestay Inns—Qualitative Analysis of Blog Posts……ZHANG Haizhou,XU Yuchen,LU Lin(134) A Literature Review in Peer-to-Peer(P2P)Accommodations Research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XU Feng,ZHANG Xin,WANG Gaoshan,LIANG Yikai(146) No.11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Research on Identityin the Field of Tourism……………GUO Wen,ZHU Hong,QI Jun, TANG Xueqiong,YUAN Zhenjie,MA Ling,LU Mingming,PEI Qirong,XU Cuirong,ZHAO Yuzong(01) The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on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ourism Enterprises………CHEN Yongying,HU Yang,ZHANG Chengjun(26) Study on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ourism Industry………………………LIN Shuang,ZHAO Lei(41) The Impact of Unusual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on Price Perce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al Level Theory…………LI Chunxiao,FENG Haoyan,LYU Xingyang,LI Xiaoyi(52) A Study on Slow Living Time of Holiday Makers in Lijiang…………………………HUANG Qingyan,BAI Kai,YUAN Jiayu(67) Rethinking the Tourism System from a Post-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 and Its Theoretical Prospect…………SHI Tiantian,WENG Shixiu(77) Living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xperience ValueSystem,Measurement and Test……………………………LI Jiangmin,WANG Qing,ZHU Zhen(88)“Taboo Space”:A Mechanism of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e Protection in Religious Heritage Destinations—The Case of Monasteries and Religious Events in Tibet………………………………………SUN Jiaojiao,XIE Yanjun(100) Residents’Perceptions and Participation in Dark Tourism on Natural Disaster Site—A Case Study of Jina Qiang Stockaded Village,China………………………WANG Jinwei,XIE Ling,ZHANG Saiyin(114) Who is the Leader?Network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of Global Cruise Itineraries…………SUN Xiaodong,LIN Bingjie(128) Tourism Photography: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ZHOU Gongmei,SONG Rui,LIU Qianqian(144) No.12Discussion Forum of China Tourism Development:The Epistemological Issues of Experimental Method in Tourism Psychology Research…………………HUANG Xiaoting,CHEN meixin,WANG Ning,WANG Jingqiang,WU Guihua,YU Zhiyuan,LIU Yue,ZHANG Yuangang,ZHANG Xiaoming,LI Yaoqi(01) Examining Tourism Commemoration under Four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FENG Yiming,YE shun,XIAO Honggen,ZHOU Lingqiang(22)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Imapct of External Uncertain Factors on Tourism………………………………WANG Qiyan,GAO Wang(37) Effect of Tourism Authenticity on Tourists’Place Attachment:Roles of Destination Image and Risk Perception………………HUANG Jianfeng,JIN Hongyan,LU Lin,SONG Yu(51) Differentiation and similarity of destination images in OGC and TGC photos:Outline of the online communication chain of destination images………………………………………………………………ZHANG Gaojun,YANG Shuangmeng,KE Jingyi,ZHANG Mu(62) Estrangement and Affinity:Re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urtyard Complex in Rural Tourist Experience………………………SHI Yanrong,XIE Yanjun,ZENG Shiqing(80) Recreation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in Guangzhou Children’s Park from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s……………………………XIE Yongtao,ZHU Hong,CHEN Chun(91) Will Knowledge Exchange of Employees in Tourism Enterprise Really Promote Service Innovative Behavior?………………………YU Chuanpeng,YE Baosheng,ZHU Jingyi(108) Empathy vs.Sympathy?The Effect of Public Emotional Responses on Travel Intention Following Adverse Events…………………………………………FU Xiaorong,LAN Xin(122) Evaluat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ourism Academic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SCI Tourism Papers from2001to2019…Tourism Academic Evaluation Base of China Tourism Academy,Tourism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Editorial Office of Tourism Tribune(134) Catelogue of Tourism Tribune No.1~12,2020(Vol.35) (145)。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广东东西两翼经济发展思路探究
合作 为广东 缩 小东 西 两翼 与珠三 角 区域 经济 差距 带
来 了机遇 。
从 广东 范 围来看 ,东西 两翼 地 处广 东 东 南 、西 南沿 海地 区 ,离 经 济发 达 的港澳 台和小 珠 江 三角 洲
广东东 西 两翼 指 的是广 东省 东部 和西部 的沿海
地 区 ,东翼 包 括 汕 头 、潮 州 、揭 阳 、汕尾 4个 市 , 土 地 面积 1 7 1 m ;西翼 包 括 阳江 、茂 名 、湛 . x0 k 5
20 0 3年 ,地 缘 相 近 、人 缘 相 亲 、经 贸关 系 密
的交 汇点 ,是东 盟 、大 西 南 、和珠 三 角三 大 经济 圈 的交 汇点 ;东翼 居 闽 、粤 、赣 、台经 济圈 的 自然 地 理 中心 , “ 三 角” 和 “ 珠 闽南 三 角 ” 之 间, 中南 是 地 区对外 的联 系 门户 。东 西翼 可分 别成 为 中南 、大 西 南 地 区的 出海 通道 ,成 为泛珠 三 角 内陆 省 区参 与
出海 通道 功能 和 内陆 省 区与珠 三 角连 接通 道 的桥 头
堡功 能 。
2. 4 %和 4 . 9 9 %。作为广东省内经 济发展大大落后 0
于珠 三 角的经 济 区 ,两翼应 抓 住泛 珠三 角 区域 合作 提供 的机遇 。
相对 于大 部分 泛珠 三 角 的经 济 区 ,广东 东西 两 翼拥 有一定 的资 源优 势 。
地 区 相对 较 近 。珠 三 角 是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的 经 济 中
心 ,未来 是要 通过发 挥 向周 边 辐射 的功 能 ,带动 整
江 3个 市 ,土 地面 积 31 x 0 k .8 1 m ,两 翼 占全 省 面 积 的 2 . ;2 0 7% 0 0 4年 年末 户 籍 人 I数 东 翼 16 06 : 2 1 5 . 万人 ,西 翼 16 94万 人 ,两 翼共 占全 省 的 4 . ; 4 . 24 % 是 两个 人 多地 少 的 省 内经 济 区。 两 翼 的 土地 面 积 、 人 口分 别 是珠 三 角 的 1 . 、11倍 ;然 而 ,2 0 3倍 . 03 年 两 翼 的 G P和 人 均 G P 仅 相 当 于 珠 三 角 的 D D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_来自京津冀_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
3. 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 还需对这些权重 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检验判断矩阵所导出的权重 数是否合理。将求得的 i个判断矩阵的 Km ax代入 到 CI= ( Km ax - n) / ( n- 1) 中, 得出一致性检验指 标 CI的数值, 再根据平均随机一致性的指标 R I 数值表查出 R I的值, 最后用 CR = C I/R I得出相 对一致性指标 CR 的数值。当 CR[ 0. 1 时, 判断 矩阵合理, 求出的权系数恰当, 否则要对判断矩阵 进行调整, 按上述步骤重新求权系数矩阵。 4. 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指标体系设计中各个指标的衡量单位差别很 大, 尤其是定性指标, 如政府的服务能力、区域商 业文化等, 这类指标即使数量化了, 其中心值和离 散程度也无法和定量数据相比。为此, 我们借用 标准差值法将各变量标准化并最终得出可比较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量值。 标准差值法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 简称 IMD )用来估算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标准化衡量单 位的方法。l{ 为统一各衡量单位, IMD 使用的标准 差值依 下列 公式 计算 得来: 标准 差值 = ( Vij A j ) /Sj, 其中, V ij是某一地区 i在第 j个指标下的 观测值, A j 是这个指标的平均值, Sj 是标准差。 Sj
海南融入“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初探
径 济观 察
海南融入 “ 泛珠三角’ ’ 区 域旅游合作的 研究初探
冯树祝付 业勤
(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1 2 : 5 7 1 1 5 8 )
【 摘要 】区域旅 游合作是提升拓展地 区旅游产业发展 空间、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海南是我 国重要 的地缘 经济
应和大力推动 的 “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 即 “ 9+ 2 ”区 度假 、娱乐 、商贸 、会展、修学 、科考等 功能于 一体 的 域合作 )引起了国内外的持续关注和广泛参与。 “ 泛 珠 黄金旅游 目的地 , 提升我国旅游产业 的整体竞争力。 三 角”地 区覆盖我国 1 / 5的国土面积和 1 / 3 的人 口,是 ( 三) 海 南融入 “ 泛 珠 三角 ”区域旅 游合 作 的努 力 。 迄今为止我国范围最大的经济合作区域 。 启动 “ 泛珠三角” 近年来 ,海南为融入 “ 泛珠三 角”区域旅游合作 ,做 出
区域合作机制的 《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谋 划 了五个方面的努 力:第一 ,平 台搭建方面。承办 2 0 1 2 年 合作的《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 2 0 0 6 — 2 0 2 0 年) 》 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磋商会 与招商推介会 ,与 以及深化合作的 《 泛珠三角区域深化合作共同宣言 ( 2 0 1 5 各 地 区政 府 部 门 、企 业 代 表 ,共 聚 海 口交 流旅 游 发 展 情 年 - 2 0 2 5 年 )》,都 将旅 游合作 列为 “ 泛珠三角”区域 况 ,总结旅游合作经验 ,签署 《 全面推进泛珠三角区域
素决定 了海南省积极参与区内、国内和 国际各层次区域 环境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 ,经过建省 3 0多年特别是国际 旅 游合作 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参与包括 “ 泛珠三角”在 旅游 岛战略实施五年多以来 的发展 ,已具备年接待国内 内的区域旅游合作是海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 由之 外游客 4 0 0 0 万人次 的能力,国际旅游岛形象深入人心。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学者观点选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学者观点选编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24期【本刊讯】第十一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今年8 月下旬在广州成功举办。
四个多月来,进一步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此,本刊编辑部编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学者观点选编》,供读者参阅。
1、基础与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泛珠区域合作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要求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活性。
其次,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有着巨大的经济落差,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体现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利益分配的最佳方式;再则该区域的合作也必须最大程度地体现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产业分工。
“泛珠三角”的合作将在投资和贸易、商业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为青年人创业创造出新的机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汪同三:9+2 如何真正的加起来,广东向西、向北、向东是大方向,需要一个起点,或者是先行先试,因此,粤桂黔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为泛珠三角或者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探索经验奠定基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前一轮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之争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竞争,即财政与税收优惠政策的竞争。
通过区域合作,可以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区域统一政策平台,这一政策平台对区域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十分重要。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与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相符。
《意见》多次点题广州,一些长期性的意愿规划还是广州为重要抓手,体现国家认可和重视广州在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效和城市发展模式,希望广州在泛珠合作发挥更大作用。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泛珠三角合作机制发展到目前,取得了众多成果,应归功于两大合作平台的建立,即论坛和经贸洽谈会,以及日常合作、沟通制度如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长会议等,应继续深化相关机制。
农旅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与旅游服务的短缺将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绊脚石ꎮ 刘
华琳等
[18]
也认为ꎬ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旅融合发展
于攻破农村经济与环境此消彼长的 “ 定律” ꎬ 推动农
业农村可持续发展ꎮ 农旅融合除了在促进农业技术进
息息相关ꎬ 基础设施建设匮乏可能导致安全、 卫生、
步ꎬ 提升农民非农收入ꎬ 以及激励农村生态保护等方
代表性的 42 篇参考文献ꎬ 这 42 篇文献足以涵盖农旅
融合的定义ꎬ 农旅融合的发展现状ꎬ 农旅融合的作用
意义ꎬ 农旅融合对收入的影响 4 方面的内容ꎮ 在检索
文献的过程中发现ꎬ 以往有关 “ 农旅融合” 的研究综
述十分匮乏ꎬ 以至于对以往研究的内容 缺 少 系 统 整
理ꎮ 为了以后开展农旅融合的研究能更好地切入ꎬ 本
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ꎮ 与传统产业发展的不同点
1 农旅融合的定义
在于ꎬ 善于将当地各类资源融会贯通ꎬ 整合发展ꎬ 农
对农旅融合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是研究农旅融合
业资源不仅可以用于发展农业ꎬ 也可以用于发展旅游
通过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和产品ꎬ 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入ꎬ 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ꎮ Jeff 等
[3]
也
和旅游服务品质ꎬ 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ꎮ 该模式既实
把农旅融合看作一种盈利的商业模式ꎬ 其研究表明ꎬ
现了产业融合ꎬ 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ꎬ 又
农旅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农民增收ꎬ 能
摘 要: 中央一号文件多年连续提出振兴乡村经济和大力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政策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ꎬ 进而使
得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ꎮ 本文对国内外农旅融合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ꎬ 从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福建省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福建省旅游竞争
力提升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
作为“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旅游竞争力相对较弱。
因此,福建省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竞争力,以
便更好地融入“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并推动其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福建省旅游竞争
力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福建省旅游竞争力,推动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首先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了解福建省在该合作中的地位和角色。
然后,该研究将通过实地调研、
问卷调查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对福建省旅游产业的现状、竞争力现状和
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最后,该研究将针对福
建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是深入剖析福建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此外,本研究将为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参考,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下的珠海旅游
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下的珠海旅游
冯淑玲
【期刊名称】《逻辑学研究》
【年(卷),期】2006(026)002
【摘要】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是一项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珠海要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就须在现有发展态势下,实行选择重点区域合作,巩固重点客源市场;利用比较优势,推出特色产品;更新产品开发理念,完善梯度化产品体系;改革经营模式,打造"海岛游";建立旅游服务预警机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冯淑玲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2.由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解读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兼谈福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3.抢抓"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先机努力实现珠海跨越式发展
4.区域合作背景下的地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研究——以云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例
5.浅析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结构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的几个问题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的几个问题
杨润生
【期刊名称】《新经济》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加强珠三角的经济幅射,必须拓展周边市场,扩大腹地。
从产业链的层次看泛珠三角,已具备整合的基础,而如何在基础设施、生产与市场方面加速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成为珠三角竞争力构成的重要因素。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杨润生
【作者单位】广东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渊源解读——浅评许桂灵《中国泛珠三角区域的历史地理回归》 [J], 易水寒
2.浅论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经济与政治视角[J], 黄克亮
3.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几个问题 [J], 蔡齐祥;张威;卢霞
4.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经济整合深化的经济学分析 [J], 张乖利
5.波兰尼经济整合模式和虚拟商品研究 [J], 杨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4-0690-04基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条件下的旅游产业纵向一体化①方世敏1,周 荃2,苏 斌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中国湖南长沙 410004;2.湘潭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为其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
在区域旅游协作的条件下,泛珠三角旅游产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存在众多的动因和收益,包括降低交易费用、联合生产获取范围经济、消除多重加价和道德风险的外部性、构筑进入壁垒等,也存在着一定的成本和风险,如增加固定成本、管理成本、组织费用和旅游企业对市场和行业的依赖性等。
因此,泛珠三角旅游企业在进行纵向一体化、纵向联盟战略决策和纵向一体化方式的选择上,应全面权衡每种方案的收益和成本,利用区域协作的优势,按自身需要进行适当的抉择。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协作;旅游产业;纵向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为其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旅游业的组成部分,通过旅游者的消费模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作为旅游业价值链组合者的旅游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可以节省交易费用、消除外部性、取得技术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为其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奠定基础。
因此,纵向一体化成为了世界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采用的战略。
2004年6月3日,备受瞩目的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州闭幕,会上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9+2”区域合作正式全面启动,由此揭开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崭新一页[1]。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相对于较高的旅游发展呼声,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却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
以旅行社为例,至2003年底内地9省区的旅行社总数已达3547家。
数量众多直接导致过度竞争,行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
其中国内社3097家,占到87%,中小规模的旅行社又占绝对比重,大型旅行社数量少且缺乏整合市场的能力、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掌控能力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2]。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旅游市场的全面开发,泛珠三角旅游业将直接面临强大的外资竞争者。
一些有实力的外国旅行社通过与其国内航空公司及国内拥有股份的饭店、商场、餐厅的纵向一体化或联营等方式,实现入境接待“一条龙”服务,给泛珠三角旅游市场造成严酷的竞争形势。
针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业界人士屡屡提出要走纵向一体化道路来扶持大型旅游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建议,这就为深入研究泛珠三角旅游产业纵向一体化提供了现实基础。
1 泛珠三角旅游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动因分析1.1 降低交易费用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交易简单有力,市场价格导致市场出清。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市场交易则会出现巨大的成本,正如科斯认为的“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市场主体彼此间的交易需要发生一系列的交易费用”[3]。
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有必要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因为在企业内部,交易过程被取消,代之以企业家的管理协调。
目前,泛珠三角“9+2”各成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直接导致各地旅游企业在进行市场交易时交易费用过高。
这些差异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①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别。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有时会影响旅游企业合作的顺利进行。
“9+2”中的香港和澳门在其回归后仍保留资本主义制度,而其中9个省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两种政治制度的差异很多可能构成旅游企业之间合作的障碍,从而增加交易费用。
同时,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带来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同的民商法律体系,使旅游企业依法制订交易契约和执行契约的费用增加。
②经济体制的差异。
与政治制度相比,经济体制对市场交易费用的影响更为现实和直接。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协调。
在泛珠三角,相对于港澳基本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大陆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形成过程中,还远谈不上完善,要素市场发育不均衡,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泛珠三角旅游统一市场的形成,旅游生产要素无法顺畅流通,旅游市场交易受阻,这将直接增加交易费用。
③经济实力的差距。
泛珠三角的经济实力存在两个“梯度差”,即周边8省与广东的“梯度差”以及广东与港澳的“梯度差”。
经济实力的差距将增加各地旅游企业在进行市场交易时界定和发现交易对象、界定合理交易价格、讨价还价等方面的交易费用。
④行政区域开放程度的差异。
行政区域开放程度的差异,形成了泛珠三角区域中的行政壁垒,这种行政壁垒成为了城际之间、省际之间市场交易的“一道看不见的墙”,旅游企业为进第27卷第4期2007年7月 经 济 地 理ECONOMIC GEOGRAPHY Vol.27,No.4Jul.,2007①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编号:05B012)资助。
收稿日期:2007-01-08;修回日期:2007-05-09 DOI:10.15957/ ki.j jdl.2007.04.032行跨区市场交易经常要付出一定的突破行政壁垒的费用。
尽管泛珠三角通过实施区域协作,可以降低行政壁垒,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但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区域内的这些差距仍然存在,交易费用仍然较高。
当交易费用过高时,市场不再有效,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将倾向于实施纵向一体化,将外部交易变为内部管理,从而起到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
1.2 获取联合生产优势和范围经济效益当两个或多个旅游产品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生产更节约时,就存在范围经济[4]。
旅游企业的联合生产和范围经济是紧密关联的,这主要源于两方面:①生产过程之间的互补性,即某种旅游产品的产出能为另一种旅游产品生产服务;②共用要素的充分利用,即为生产一种旅游产品的要素,无需增加太多的费用甚至无需代价就可以部分地或全部由于生产其它的旅游产品,即这些生产之间是联合生产关系,就产生了范围经济效益。
旅游产业是一种交叉性很强的产业,交叉就意味着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很容易实现联合生产,从而带来范围经济。
泛珠三角旅游企业可通过旅游产业链上下游旅游产品的联合生产,争取范围经济效益。
在实践方面,泛珠三角已经开始迈出步伐,如广之旅通过与封开县的合作,投资3亿元介入封开景点的经营;广东中旅投入10亿元全面介入泛珠三角景区景点、酒店以及交通领域。
在国外,纵向一体化联合生产产品更是盛行,例如,德国TUI公司拥有3700家旅行社、81家旅游运营单位和88架飞机,并且在70个国家拥有32个组团社以及在285个饭店拥有150000多张床位。
2002年, TUI的营业额约为238亿欧元,雇员人数达70000人,为2200多万消费者提供服务[5]。
1.3 消除多重加价的外部性目前,泛珠三角的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只涉足旅游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希望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效率。
然而,处在产业链不同层次的旅游企业都追求自身短期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在不同层次上的价格由处在该层次上的旅游企业决策,因此,上游企业必向下游企业收取一个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
随着旅游产业链的递伸,上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必然存在多重加价,使其最终需求量降低,从而影响到上游企业的边际利润,这样就形成了多重加价的外部性问题[6]。
在旅游产业链上,如果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一体化经营方式,那么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假定对某种旅游服务的最终需求函数为f(p)=1-p1,c为旅游批发商的边际成本,且c<1。
P0为旅游批发商向旅游零售商收取的价格,同时也是旅游零售商的边际成本,p1为旅游零售商向最终旅游者提供的市场价格,设M1为旅游批发商的边际总利润,M2为旅游零售商的边际总利润。
在上、下链企业没有一体化经营时,从最终市场来看,旅游零售商追求的边际利润最大化为:max[(p1-p0)·f(p)]=max[(p1-p)·(1-p1)]。
对p1求导,可得上式取最大值时p1=(1+p)2。
将p1代入旅游需求函数式f(p)=1-p1,则最终市场对旅游服务的需求为:q=(1-p0)2。
这时,旅游零售商的总边际利润为:M2=(1-p)24。
同理,旅游批发商所追求的边际利润最大化为:max[(p0-c)·f(p1)]=max[(p-c)·(1-p1)]。
由此可得:p=(1+ c)2时,旅游批发商的总边际利润为:M1=(1-c)28。
这时,旅游批发商与旅游零售商的利润总和为:M1+M2=(1-c)28+(1-c)216=3(1-c)216。
最终市场销售价格p1= (3+c)4。
当旅游批发商与旅游零售商形成纵向一体化经营时,它向最终旅游需求市场投入的边际成本为c,价格为p,边际利润为M,则会形成max M=max[(p-c)·(1-p)]。
对p求导可得边际利润最大时的价格p=(1+c)2,这时边际利润总额M=(1-c)24。
可以发现,不仅M>M1+ M2,而且p<p1。
因此,纵向一体化经营的旅游产业,由于能够消除多重加价的外部性,其所获得的利润总额不仅比未进行一体化的旅游产业要多,而且旅游者还会以更低的价格来享受这种产品的服务。
1.4 降低道德风险在纵向分散结构中,由于市场交易契约的不完备、信息的不对称和机会主义的存在,旅游市场的交易极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7]。
从理性上来说,道德风险可以通过长期契约以及严密的合同来制约,然而,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道德风险是难以防范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或者说一个社会普遍的信誉高低会影响到道德风险的产生和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决策。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所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8]中,通过大量实证考察得出结论:中国、意大利南部地区和法国属于低信任文化,而日本、德国和美国则属于高信任文化(弗朗西斯·福山,1995)。
诚然,目前泛珠三角旅游企业的信誉度普遍较低,旅行社之间拖欠款、不按合同进行接待、倒卖出国配额等现象屡屡出现,但正如威廉姆森曾引用阿罗的论述所言,“……若其它条件相同,纵向一体化在信誉差的社会中比在信誉好的社会中,将更能实现”(威廉姆森,1971)[9]。
基于泛珠三角整个社会的低信任度的文化这一社会背景,旅游企业更倾向于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形成防范道德风险的控制机制,通过激励、组织手段来降低道德风险。
1.5 排挤竞争对手,形成进入壁垒正如肯尼斯·W·克拉克森等所指出的那样,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强有力的纵向一体化企业能把未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排挤出去[10]。
贝恩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他认为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使非一体化的竞争对手处于不利的地位,被削弱、被消灭或被排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