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1. 教学方法比较:比较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例如传统教学法与探究式学习法的比较。
2. 教学资源评估:评估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电子学习材料等)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影响。
3. 个体差异分析:考察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影响,例如学生的数学先前知识水平、智力特点等。
4. 教师角色评估:探讨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的角色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例如教师扮演导师、引导者或合作伙伴等角色的效果比较。
5. 技术应用评估:评估教学中使用的技术工具(如数学软件、互动白板等)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影响。
6. 评价工具比较:比较不同类型的数学学习评价工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例如传统的笔试与项目作业的效果比较。
7. 教学策略的效果:评估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分组讨论、示范引导等)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影响。
8. 教学环境分析:研究不同的教学环境(如实验室、传统教室等)对数学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还需要注意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样本选择、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1. 制定明确的课堂目标:在每一节课之前,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课堂目标,并将其与学生分享。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他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舒适和开放。
这可以通过建立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来实现。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使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活动、演示和实践等方法。
4. 提供实际应用的例子: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往往难以理解和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作用。
5. 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讨论不同解决方法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来实现这一点。
6.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都不同,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材料和不同难度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学习。
7. 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互相激励和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合作项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
8. 及时反馈和评估:教师应该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估,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可以使用简单的测验、小组讨论或作业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9. 利用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用计算器、数学软件或在线资源来辅助教学。
10. 激发兴趣和动机: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性的奖励制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采用以上策略,教师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谈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杨莉)
谈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宜昌市三峡高中杨莉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充分挖掘40分钟的学习潜力,尽量提高课堂上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多么重要。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校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一、用兴趣调动每一位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数学老师和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一定会认真学习数学。
首先,要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要从内心喜欢老师,就会喜欢数学学习。
例如可以利用老师的特长和才艺、幽默感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也可用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来走进学生的心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
其次,要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兴趣,由“愿学”变为“乐学”。
(1)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探究的兴趣,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领略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在讲解“数列求和”时以“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设疑引入。
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
”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这样既紧扣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2)情境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最终使学生真正领悟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增强学习知识的成就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展示数学活动、组织学习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启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游戏、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使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出发,逐步扩展和深化自己的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将学习内容组织成有机的整体结构,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中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教师还应该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规律进行串联,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连续性认识,形成知识的层次性结构,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1.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2.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3.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4.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学生只有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
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来实施。
四、联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有效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列举了几种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任务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设立导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通过解答学生的问题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游戏等教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灵活运用评价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教师还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实际情景分析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评价结果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
5. 个性化辅导和培养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个别互动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趣味性的数学游戏、竞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6. 与家长的积极合作:家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与家长积极合作,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教师还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资源,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和讨论数学问题。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探索一些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1. 创设情境:数学知识应该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境来引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魅力。
2. 引导思考:教师不应该仅仅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性问题等,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
3.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分层教学,提供差异化的教学资源和任务。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展示个性化的解决方法。
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共同解决问题。
在小组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互相补充和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游戏化教学:利用游戏、游戏化的元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参与和动力。
6.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呈现抽象概念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平台等,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练习。
7. 提供反馈: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不足之处并改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小学数学中进行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具体途径
小学数学中进行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具体途径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体的途径来进行师生互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设计一个数字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的方式学习数字的大小关系。
这样一来,学生在玩游戏的也能够学到数学知识。
而且,通过游戏,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师生关系。
2. 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对教师讲解的一种反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生的提问也可以促使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回答,让学生易于理解。
3. 利用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积极参与。
可以使用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通过互动,学生可以相互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4. 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安排,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数学知识。
6.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点,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也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这样一来,学生就更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7.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幽默的语言或者趣味性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想知道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对数学教学有许多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数学课堂作为学生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主阵地,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实力,最关键是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数学课堂方法一一、自然,贵在顺势而为自然,是指老师依据学生的实际须要,顺应教学发展,不露痕迹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思索更加深化,理解更加到位。
王尚志教授曾说过,“好老师帮助学生会不露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
”引导自然,贵在顺势而为。
即老师要关照教学目标达成之势,顺应学生相识状态之势,揣摩学生思维发展之势,通过确定的评价、委婉的否定、或明或暗的提示,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识走向深化。
自然的引导不是刻意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当时的状态下就“应当那样”。
自然的教学状态是本真的教学状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
二、刚好,意在因时而动刚好,是指老师敏锐地捕获学生相识和思维绽开的最佳时机,坚决地加以引导,以有效地推动教学走向深化。
在一节课的40分钟时间里,总有一些时间段或时间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关键和重要的,老师要留意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把握时机,有效引导。
引导刚好,意在因时制宜,坚决行动。
教学中的“时”可能是学生完成任务感到困难的时候,也可能是学生相识混沌迷茫的时候,老师须要审慎地分析教学中的“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详细,重在切中肯綮详细,与笼统、模糊等词语相对,是指老师要擅长从学生认知的视角去思索和引导,关注教学内容的细微环节层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相识和理解数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一个新的数学内容时,老师应结合详细实例对数学内容作出说明,深化细微环节层面对学生的相识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相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会感觉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相识不够清楚,缘由可能就与老师对问题的引导不够详细有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教学素材、故事、游戏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好感。
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阶段,学生需要从小培养良好的数学基础,才能够在中学阶段有更好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练习、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学科上更加得心应手。
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给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记忆力。
重视实践性教学,促进知识的应用和转化。
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促进知识的应用和转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兴趣培养。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重视启发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注重实践性教学等方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进行深入的研究,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的目标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是: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制定切实可行教学方法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了解学生的主要内容有:学生的思想表现,学生的现有知识的储备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爱好,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影响、学习环境、身体情况等。
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二、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1.准备策略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我们原来的备课,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来备课,现在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进行教学反思,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
2.实施策略(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3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摘要】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
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
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
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
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课堂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完整性、问题探究的科学性。
有效教学的真谛在于使学生真正认识自主学习的精髓,理解自主学习的环节,掌握自主学习的秘诀。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教学环节的完整性1.创设情境的生动性。
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兴趣,激活情趣,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真切而有感染力。
创设情境的类型主要有生活展现情境;实验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图文转变情境;网络建构情境。
2.课堂活动的参与性。
课堂活动须全体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参与。
“举手发言”是教师的常规要求,是课堂最常见的情境,我们习以为常。
可是忽略了不愿举手,不敢举手,不会举手的同学,他们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活动参与讲究调动,强调组织,强化合作,激发热情。
3.学法指导的具体性。
学习的要求是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矫正学习行为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一般学生学习只是上课听讲,下课作题即认为完成任务;优秀学生则擅长于第三次学习,即课前有预习,课上有比较,课后有反思。
4.课堂小节的规律性。
教师讲课习惯总是在最后几分钟用于布置作业,而忽略了课堂小结,致使同学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零散的知识,没有整体的概念。
教师的小结如同一条丝线把知识的珍珠串连起来形成漂亮的项链。
小结的形式很多,但鲜见于教参,需要精心地提炼,这个提炼的过程很苦,但最终结果一定很甜。
提炼式、数字式、漫画式、哲理式、压缩式、题眼式、破题式、回应式等都是有效的小结方式。
小结的要求:语言的简洁性、表述的流畅性、理解的深刻性、概括的全面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吴玉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陆续登上了数学教学舞台,如电视、多媒体、网络等.但是,数学课堂教学依然是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数学教师依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决定着数学教学的质量.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质就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和加速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为学生终身的数学实践活动奠定基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及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运用,给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稳固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改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新课程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1)重视创设探索情境,使探索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探索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的探索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问题和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产生激励、推动自己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2)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培养模式.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是仅仅换一套教材,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材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方式也由被动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要求每一个教师,坚持学生是学习、探究的主体,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要改变培养模式,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3)改进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4)引导反思探索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后,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方法能否改进?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3.恰当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堂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教学中,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同时,应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师应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探讨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只有更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探索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评价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是一些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价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
-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讨论和活动?
- 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完成课堂上的数学练习和问题?
- 学生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和观点?
2.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 教师是否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 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
- 教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帮助?
3. 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资源是否丰富多样?
- 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 数学课堂上是否使用了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如数学游戏、实物模型等?
- 数学课堂上是否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
通过以上的提问,我们可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思考。
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的回答,不断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未来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更加有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感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感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师最大的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有所提高的保证。
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对有效性探索上的两点感悟。
1. 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1.1 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教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变化,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
1.2 围绕目标的教学必须是有效性的教学,为了增强效果,教师上课时可适当的使用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也可以实际操作演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讲“相反数”时,让学生品牌相同、颜色不同的帽子各五对,然后把这些学生排成一队,中间一个不戴帽子的作为原点,然后让戴上颜色帽子的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中间同学的两侧,每对距离一样远,这样学生觉得很好奇,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便开始因势利导的讲解:一看位置(原点两侧);二看距离(相等);让学生总结这样一对数的特征,然后教师顺势给出定义。
就这样,既做到了化难为易,又做到了数形结合,体现了数与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轻轻松松达到了教学目标,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教学策略,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2.1 立足学生,主体参与策略。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中心,他们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将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能学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还学会了理解思考,从而自主地参加解决问题的研究性活动。
我的做法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活动探究;深入开展讨论,进行充分交流;及时总结归纳,进行大胆猜想;开展周密论证,实施深层数学化;师生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答案。
比如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时,给出这样一道题:师:老师要留作业,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这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km,摩托车的速度为45km/h,货车的速度为35km/h,…………?”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将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益。
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在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现代教学既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方面通过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学习生活。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人性化,不能违背学生的年龄特征,更不应该使学生视数学为畏途。
应努力使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二、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于是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所代替,但要防止出现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境设计,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权威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学习都有不利的影响。
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单一,注重记忆和计算,缺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第二,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的板书和讲解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交互性;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多样化的教学。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2.1 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学内容应多样化和趣味化。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展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和趣味,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呈现数学知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2.2 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交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交互性。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数学游戏和竞赛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3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多样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多样化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投影仪、教学软件等多媒体设备,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学校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包括图书、实验器材等,支持教师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3.1 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注重考查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一直是各国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焦点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首先,数学教育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和知识技能的质量和多少。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强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相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PBL(问题教学法)、课程迭代教学、协同学习等,能够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多角度切入课程内容,从而使学习更为深刻和丰富。
二、课程教学的优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课堂教学需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挑战性,让学生从“挫折”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学习环境的改进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室的布置、教学媒体的使用、音响设备的质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加舒适,更加专注地学习。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例如小组合作、模拟考试等。
四、评价方式的调整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之上,评价应从学生学科认知、能力提升、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并适时反馈学生的表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有效性一直为教育界所关注。
因此,为了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从教学方式的改善、课程教学的优化、学习环境的改进、评价方式的调整等方面着手,不断深入研究教学教育理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自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出自:学科专家发布时间:2010-11-01作者:郭自立20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一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革,但总体上收效都并不是很明显。
2001年秋季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客观地说,迄今为止,这一轮的课改是一次超越课程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改革,它对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评价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广大教师也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勇于探索,大胆实践。
一句话:新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听听学生们在辩论中争鸣,看看学生们在合作中探索,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如果把目光投向一线,从纷繁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让老师们感到新鲜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希望尽快落实到课堂当中,探究、合作、活动……课堂活了,热闹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但同时一些问题也蔓延在课堂当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的“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强调与生活的联系,“数学课失去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形式主义充斥着课堂。
一、课改中的一些现象现象一:牵强附会的情景创设;现象二:辅而无助的媒体运用;现象三:追求形式,哗众取宠;现象四:点缀调味的合作与交流;现象五:随心所欲的探究性学习。
也就是说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于是,“知识目标虚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得不到落实”的指责不绝于耳,也并非盲目。
课堂中的问题,正是理论与现实对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正是对这种“不良反应”的自我诊断。
因此小数学会将本次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的主题确定为: “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的主要意图之所在.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理念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之一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3、有效教学的具体内涵◆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三、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这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和大家探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要提高教材处理的有效性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关注教学预设的问题。
有效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预设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认真做好教材的解读、学生的把握和目标的确定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这些工作也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给予重视的基本问题。
解读教材。
无论何时,钻研教材都是数学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养。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特别注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显得很粗糙,很不到位。
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超越教材,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
但是,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
教材未吃透,谈何超越?课堂教学追求“挈领而顿,百皱皆顺”的境界,“领”在哪儿呢?“领”在教材中。
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
首先,宏观上理清思路。
要理清教材中每一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把握它的地位和作用。
既要“瞻前”,研究新知识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要“顾后”,研究新知识的学习是为今后哪些知识的学习作准备的。
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教学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提供素材的用意和隐含的学习线索,教学才能在体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
“深入”是“浅出”的前提,对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上得复杂。
了解学生。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主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有时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外部传递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确定目标。
制订与教材要求适切、落实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确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要准确、具体。
所谓“准确”,就是严格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既不任意拔高要求,也不随意降低标准。
制订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确定在一节课中有所侧重地体现某一方面的目标。
要防止制订目标一味求全,以免使课堂成为包罗万象的大染缸。
2、要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脚点当然是教学实践。
数学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知识发生的活动、知识形成的活动和知识应用的活动。
先说说知识发生的活动。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或者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的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问题源于合适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应体现时效性。
即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启发性。
我们知道,从数学发展的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问题的另一方面,新课教学之前还要不要组织学生复习呢?其实,新课教学前复习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
前者,如果有必要,则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后者,常常有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
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也不矛盾,并不是所有内容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到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问题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还必须包含着数学问题。
问题情境只要能让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就能激起其好奇心、求知欲。
衡量一个问题情境的优劣,不在于问题呈现方式的差异,而应归结为有无引起学生主动做出反应,并在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愿意解决的求知状态。
问题情境还应具有针对性。
数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相应地,数学问题也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生活),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
从这个角度讲,不能也不必每节课都去联系实际,都去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
再看知识形成的活动。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
一些课堂中的数学活动并不十分有效,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怎样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考虑不周,对相应内容学生一般会怎样认识研究不够,把新的学习方式简单化地理解成几种学习形式。
教师应该不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状况的观念、做法,在扬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应用。
3、要注重探究操作的有效性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儿童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过停止过探究。
而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
在<<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
要让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教材,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在谈到数学课程改革时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形式化的,但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
为此,课堂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正如华盛顿大学的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1)、激发探究兴趣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
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
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之后,就能以积极的热情轻松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给学生提供探究条件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在学生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统计图、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为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