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九下课后题答案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基础学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欲()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贪欲:堕落:冉冉: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二、理解探究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 《第一次真好》在支配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苦痛?既然苦痛,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坚固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4.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尝?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突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宠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短文两篇》配套练习题附答案

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 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 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3.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
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
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17.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
(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_让__读__者__有__阅__读__收__获___。
(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 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错别字 酬
彩
炼
惯
改正 筹
采
练
贯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读书不能只寻• 章• 摘• 句• ,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 自己独特的见解。
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 毛• 求• 疵• ,因而产品销 量越来越好。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 有• 益• 。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
谢谢观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狡黠.()诘.难()咬文嚼.字()滞.碍()阐.证()统chóu()làn()加吹毛求cī()huò()然贯通2.下面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傅采纶理欣然忘食咬文嚼字B.滞碍怡情狂妄自大因小失大C.死抠澡饰寻章摘句孜孜不倦D.统畴文彩娇揉造作高谈阔论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首先就要选择读好的书。
B.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C.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表现出对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是否具有节俭创新意识,是民族兴旺的决定性因素。
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5.下面一段话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6.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
(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____________________: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11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ꎬ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参考答案:1.共:共同。
《短文两篇》课后小练习及答案.doc

《短文两篇》课后小练习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共2题)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难度:容易 知识点:诗四、文言文阅读(共3题)1.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案】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难度:中等 知识点:散文类2.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写月语句:描写方法: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填空: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___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____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答案】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训练一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冉冉 ( ) 丰硕( ) 姊妹 ( )沉甸甸( )2、贪ln( ) 点zhu( ) f小鸡( ) ch形( ) 污zhu(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 )4、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 )5、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6、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 )7、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 )8、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
()三、填空简答。
9、《行道树》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述,书写了--------的襟怀,赞美了-----。
10、《第一次真好》详写了第一次看见结果的柚子树和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时的感受,告诉我们--------。
11、《行道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1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1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训练二一、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1、固执( ) 贪婪( ) 污浊( )2、珍重( ) 稀疏( ) 装饰( )3、不见天日( ) 不可磨天(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4、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5、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6、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精品资料免费奉送!(1)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
庄稼收割了,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
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
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伏着。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1、记住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2、背诵是为了理解古文内容,培养语感。
3、默写的目的是检查背诵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那么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只。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狡黠.(xiá)诘.难(jiè)傅.彩(fù)阐.证(chǎn)B.要诀.(jué)怡.情(yí)藻.饰(zǎo)咀嚼.(jiáo)C.滞.碍(zhì)矫.饰(jiáo)羡.慕(xiàn)涉.猎(shè)D.伦.理(lún)蒸馏.(liú)疵.品(cī)聪颖.(yǐ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文彩藻饰纵观统筹读书废时B.天资聪颖滥加粗暴孜孜不倦C.独到见解咬文爵字豁然贯通D.仔细揣磨明辨是非高谈阔论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马路中间的那棵大树被砍掉了,马路顿时豁然贯通....,像拓宽了几尺。
B.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
我认为开卷是有益的。
C.他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幽默风趣,时而词锋犀利,时而温和婉转,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追捧。
D.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我们要以“吹毛求疵....”的眼光查找各类事故隐患,确保万无--失。
4.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是()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D.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5.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也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分享的《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对于同学们温故知新有所帮助。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 狡黠( ) 2藻饰( ) 3诘难( ) 4滞碍( ) 5味同嚼蜡( )6 吹毛求疵( ) 7矫( ) 8睾( )肾9阐证( ) 10要诀( )二、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寻章摘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豁然贯通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因小失大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三、文学常识填空1、《谈读书》一课选自《》,作者,国家、家。
著有《》、《》等。
2、《不求甚解》一课选自《》,作者,作家。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4、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五、课内文段阅读【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 (含答案)

最美的姿态(张鸣)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地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叶母亲》和《散步》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荷叶母亲》是一篇描写荷叶护佑小鱼的短文,通过荷叶母亲保护小鱼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能够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
《散步》是一篇描写一家人散步的短文,通过一家人的散步经历,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亲情和友善。
文章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和领会能力也相对较强。
但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悟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和谐,培养亲情意识,关注家庭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感悟母爱和家庭的和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叶和散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并掌握主要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和解答。
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陋室铭》的主旨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惟吾德馨”,又显得立意高远。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美好的品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积累拓展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点拨:先熟读,再背诵。
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
默写时,字体要工整,并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答案: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指陈元方。
5.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人教版 20春九语下--13《短文两篇》后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课后练习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13 短文两篇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C)A.傅.彩(fù) 咀嚼.(jiáo) 阐.明(chǎn) 怡.情(yí)B.蒸馏.(liú) 聪颖.(yǐnɡ) 滞.碍(zhì) 暂.时(zhàn)C.伦.理(lún) 劝诫.(jiè) 诘.难(jié) 要诀.(jué)D.狡黠.(xiá) 涉.猎(shè) 藻.饰(zǎo) 矫.正(jiào)【解析】A.嚼(jué);B.暂(zàn);D.矫(jiǎo)。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练达学究推敲统畴狂忘自大枝节精熟逻辑曲解全神灌注畴——筹忘——妄灌——贯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A.在一连做了五六张试卷后,终于把令人头疼的电路题完全弄懂的她连连感慨:“果然,开卷有益....。
”B.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C.与人相处,不能吹毛求疵....,而且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讲方式、看场合。
D.读书如果只是寻章摘句....,而不能深入书中研究义理,是无法得其精神要旨的。
【解析】A.“开卷有益”指读书有好处。
用在此不符合语境。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A)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其傅彩也,;其长才也,。
①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②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③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A.③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① D.②①③5.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
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①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
③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第②句有语病,修改意见:删掉“的过程”。
(2)第③句有语病,修改意见:删掉“能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背记手册含答案

第四单元13 短文两篇重点字词生难字怡(yí)情 藻(zǎo)饰狡黠(xiá) 诘(jié)难孜(zī)孜不倦 要诀(jué)聪颖(yǐng) 滞(zhì)碍豁(huò)然贯通 蒸馏(liú)睾(gāo)肾 吹毛求疵(cī)劝诫(jiè)多音字处⎩⎪⎨⎪⎧chǔ(处世)chù(处所) 嚼⎩⎪⎨⎪⎧jué(咀嚼)jiào(倒嚼)jiáo(味同嚼蜡)形近字⎩⎪⎨⎪⎧诀(jué)要诀抉(jué)抉择 ⎩⎪⎨⎪⎧诘(jié)诘责拮(jié)拮据 ⎩⎪⎨⎪⎧傅(fù)傅彩博(bó)博爱缚(fù)束缚⎩⎪⎨⎪⎧矫(jiǎo)矫揉造作娇(jiāo)娇气侨(qiáo)华侨重点词【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涂上色彩。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诘难】诘问,为难。
【狡黠】狡诈。
【涉猎】粗略地阅读。
【滞碍】不通畅。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课文中指见地高超、范围广泛地谈论,贬义词褒用。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豁然贯通】形容开阔或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读书是有好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 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 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 有所学,皆成性格。
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 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 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译本见课本76页)
九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
课后题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源自读两篇短文, 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 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 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 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 “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 读书方法。
参考答案: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
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 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 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 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 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 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 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 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 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 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 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 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参考答案: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 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 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 做出总结归纳。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 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 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 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 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 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 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 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 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 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 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 《谈读书》。
参考答案: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 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 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 凭观察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