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9)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4)
理血剂理血剂(2分)概述理血剂主要适用于瘀血或出血病证。
凡是瘀血阻滞或是血溢脉外,离经妄行者,均可用理血剂治疗。
注意事项:1)必须辨清造成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做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
2)逐瘀过猛或是久用逐瘀,均易耗血伤正,因而在使用活血祛瘀剂时,常辅以养血益气之品,使祛瘀而不伤正;且峻猛逐瘀,只能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勿使过剂。
3)止血之剂又有滞血留瘀之弊,必要时可在止血剂中辅以适当的活血祛瘀之品,或选用兼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止血药,使血止而不留瘀。
4)活血祛瘀药性多破泄,易于动血、伤胎,故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组成药物】桃仁桂枝大黄甘草芒硝【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证候】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烦躁谵语,神志如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配伍意义】大黄下瘀泄热;芒硝泄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泄热。
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破血祛瘀;防寒凉冰伏血脉。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药物】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即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其中熟地易生地、白芍易赤芍、枳实易枳壳)【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证候】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配伍意义】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
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
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桔梗并能载药上行。
【全方配伍特点】一为气血并调,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为养活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佐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加减变化】若瘀痛入络,可加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等以破血通络止痛;气机郁滞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气止痛;血瘀经闭、痛经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酌加丹参、郁金、蟅虫、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癥化滞。
方剂学讲义
方剂学——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要点二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即“八法”。
1.汗法发汗解表、宣肺散邪——在表的六淫之邪随发散而解。
适用: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等兼有表证者。
2.吐法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
适用: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证。
3.下法荡涤肠胃、通泻大便——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二便排出。
适用: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证。
4.和法和解与调和——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和解适用:邪犯少阳,证属半表半里者;调和适用: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
此外,尚有调和营卫、调理肝脾等。
5.清法清热、泻火、凉血——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证等。
6.温法温里祛寒——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
适用:脏腑之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7.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主治各种虚弱证候。
适用:各种虚证。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的配伍目的略要点二方剂的组方原则1.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大,不可缺少。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
3.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调和药,调和诸药。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8)
表里双解剂表里双解剂的适用范围表里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组成】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证候】协热下利。
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促(或数)。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葛根为君,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
解表攻里大柴胡汤(《金匮要略》)【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黄枳实芍药大枣(无甘草)【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证候】少阳病兼阳明腑实。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葛根半斤炙甘覃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配伍意义: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伍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三味共为臣药。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了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与大量生姜配伍,和胃降逆,是了佐药。
大枣与生姜相配,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调和诸药,是为佐使。
全方配伍,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之邪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葛根半斤炙甘覃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兼以泻下阳明的方剂。
小柴胡汤为治疗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胃家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
全方配伍特点:和解少阳之中寓内泻阳明之用,既不悖少阳禁下之旨,又表里同治,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
葛根半斤炙甘覃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运用:(1)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葛根半斤炙甘覃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防风通圣散(《黄帝内经·宣明论方》)【组成】防风剂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方剂学重点上课讲义
方剂重点一、名词解释:1.辛甘化阳(桂枝汤)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2.酸甘化阴(桂枝汤)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3.逆流挽舟(败毒)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清代医家喻嘉言认为痢疾初起有表证,乃邪从表而陷里,胃肠受损。
用败毒散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疏散表邪,使表气疏通,陷里之邪,从表而解,则里滞亦除,痢疾自愈。
邪从外入者,仍从外出,使陷里之邪由里出表,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
4.通因通用(大承气)反治法之一。
指采用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
大承气汤的通因通用,是指通过大承气汤的泻下通便作用,治疗热结旁流、下利清水等症。
5.釜底抽薪(大承气)即中医从下泄热的一种治法,包括用寒下通便法方剂泻去里实热结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主治里热实证,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
此乃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热盛伤津劫液所致。
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内热得清。
此治被喻为“釜底抽薪”法。
6.阴中求阳(肾气丸)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
指对于阳虚病证,用补阳药同时,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故张介宾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
7.阳中求阴(左归丸)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
指对于阴虚病证,用补阴药同时,宜佐以补阳之品,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之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代表方如左归丸。
8.培土生金(参苓白术散)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方剂学讲义汇总
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1分)细目一: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
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方剂学讲义
方解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
病机:外感风寒,营卫失和。
方解: 君:桂枝——解肌发表,散在表之风寒 臣:白芍——益阴敛营,固外泄之营阴 佐:生姜——助桂枝散邪,和胃 大枣——助芍药益阴补脾使: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胃,合芍药酸甘化阴一合营,调和诸药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①伤寒少阳证。
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③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 方解: 君:柴胡——疏散少阳之邪,兼疏泄气机郁滞 臣:黄芩——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 ①扶正祛邪②实里以防邪入使:甘草——兼调和药性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痞(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吐、利。
方解: 君:半夏——辛温,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臣: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开痞 佐:人参、大枣——益气以补脾胃 使:甘草——调和诸药导赤散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证和心热移于小肠。
方解: 君:木通——上清心经之热,下导小肠之火,利水通淋。
臣:生地黄——凉血滋阴以制心火佐:竹叶——清心除烦,通利小便,导热下行。
使:甘草梢——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止痉痛且可防止木通、生地寒凉伤胃。
清胃散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上攻证。
方解: 君:黄连——清胃热臣:升麻——清阳明热毒,辛散胃中积热,有“火郁发之”之意 佐:生地——清热凉血,滋阴,防苦寒及热邪伤阴丹皮——清热凉血,散瘀,凉血不留瘀 使:当归——凉血活血,消肿止痛青蒿鳖甲汤组成: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功效:养阴透热。
方解: 君: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臣:生地——滋阴凉血知母——滋阴降火,助鳖甲以养阴退虚弱佐:丹皮——泻血中伏火,退无汗骨蒸理中丸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6)
治燥剂治燥剂(1-2分)概述适用范围:在治法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
应用注意事项:轻宣外燥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药物】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杏仁大枣【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配伍意义】杏仁与苏叶,一宣一降,调理肺气,宣降气机。
桔梗宣利肺气止咳,助劳宣开肺气。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药物】桑叶杏仁石膏枇杷叶胡麻仁阿胶麦门冬人参甘草【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证候】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头痛身热,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虚大或数。
【配伍意义】石膏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药之轻宣;麦冬凉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不碍君药外散。
君臣相配,体现清宣润之法,是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
诸药合用以奏清肺润燥,益气养阴之效。
桑杏汤(《温病条辨》)【组成药物】桑叶杏仁香豉栀皮沙参梨皮象贝【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
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外燥证证候辨识外燥证:鼻燥,咽干※恶寒无汗,痰稀,苔白,脉弦---杏苏散※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干少苔,脉虚大或数---清燥救肺汤※身热不甚,无痰或少痰而粘,舌红,脉浮数而右脉大---桑杏汤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金匮要略》)【组成药物】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证候】(1)虚热肺痿。
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
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配伍意义】半夏下气降逆,使补而不滞。
麦门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为7:1。
【全方配伍特点】一是体现“培土生金”法;二是大量甘润药中少佐辛燥之品,润燥相宜,滋而不腻,燥不伤津。
【加减变化】若津伤甚者,可加沙参、玉竹以养阴液;若阴虚胃痛、脘腹灼热可加石斛、白芍以增加养阴益胃止痛之功。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9)
消食剂消食剂概述消食化滞保和丸(《丹溪心法》)【组成药物】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证候】食滞胃脘证。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配伍意义】连翘清热而散结,既除“伏阳”,又助消积。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组成药物】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功用】消导化积,清热祛湿。
【主治证候】湿热食积证。
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配伍意义】方中以苦寒之大黄为君,攻积泻热。
以苦辛微寒之枳实为臣,行气消积,除脘腹之胀满。
佐以苦寒之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又可厚肠止痢;茯苓、泽泻甘淡,渗利水湿而止泻;白术甘苦性温,健脾燥湿,使攻积而不伤正;神曲甘辛性温,消食化滞。
诸药相伍,积去食消,湿去热清,诸症自解。
此方用于湿热食滞之泄泻、下痢,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食积内停证证候辨识食积内停:脘腹痞满胀痛,舌苔厚腻※恶食呕逆,嗳腐吞酸,苔腻,脉滑---保和丸※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有力---枳实导滞丸健脾消食健脾丸(《证治准绳》)【组成药物】白术木香酒炒黄连甘草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食积证。
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白术、茯苓,补气健脾,祛湿止泻。
人参补益中气,山药益气止泻,以助白术、茯苓健脾止泻;山楂偏于消肉食,神曲偏于消酒腐,麦芽偏于消面食,三药并用,消食和胃。
以上共为臣药。
肉豆蔻健脾和胃止泻;砂仁理气醒脾;木香行气导滞;陈皮和胃化湿;黄连清热燥湿止泻,共为佐药。
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特点】补气健脾药与消食行气药并用,消补兼施,补重于消。
【加减变化】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以利水渗湿;兼寒者去黄连,加干姜以温中祛寒。
本方为消补兼施之剂,但补益之药多壅滞,消克之品易伤脾,临床应用时应权衡轻重,配伍适宜。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2)
解表剂概述1.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
2.应用注意事项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
杏仁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为佐。
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为使。
运用:(1)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3)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体虚之人慎用。
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病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扶营弱,合则调和营卫。
姜、枣同用,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炙甘草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益营,兼调和诸药为使。
服法:温服、温覆。
全方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祛邪扶正,阴阳并调。
运用:(1)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如,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5)
治风剂治风剂(2分)概述适用范围:“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
应用注意事项: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羌活细辛甘草薄荷(茶)【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证候】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意义】薄荷疏风散热,清利头目;茶叶苦寒清降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之温燥,更使升中有降,以防温燥升散太过而伤正。
【全方配伍特点】辛温疏风药为主,升散之中寓有清降,疏风止痛而不温燥。
【加减变化】风为百病之长,外感风邪,多有兼夹。
若属外感风寒头痛,宜减薄荷用量,酌加苏叶、生姜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外感风热头痛,加菊花、僵蚕、蔓荆子以疏散风热;外感风湿头痛,加苍术、藁本以散风祛湿;头风头痛,宜重用川芎,并酌加桃仁、红花、全蝎、地龙等以活血祛瘀、搜风通络。
消风散(《外科正宗》)【组成药物】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苦参木通苍术当归生地胡麻石膏知母甘草【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证候】风疹,湿疹。
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本方寓“治风先治血”,使“血行风自灭”之义。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组成药物】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证候】风中头面经络。
口眼 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配伍意义】白附子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
全蝎、僵蚕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
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
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
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喎斜之口眼得以复正。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组成药物】秦艽防风川羌活独活细辛白芷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黄芩石膏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证候】风邪初中经络证。
口眼 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
方剂学讲义
目录第一讲方剂学基本知识 (1)第二讲解表剂 (4)第三讲泻下剂 (8)第四讲和解剂 (12)第五讲清热剂 (15)第六讲祛暑剂 (20)第七讲温里剂 (22)第八讲补益剂 (26)第九讲固涩剂 (32)第十讲安神剂、开窍剂 (34)第十一讲理气剂 (36)第十二讲理血剂 (39)第十三讲治风剂 (44)第十四讲治燥剂 (47)第十五讲祛湿剂 (50)第十六讲祛痰剂 (55)第十七讲消食剂 (57)第一讲方剂学基本知识一、历史沿革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五十二病方》,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载方283首。
我国最早记载理、法、方、药理论的典籍是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方13首。
誉为“群方之祖、众法之宗”的典籍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内有314首方)。
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我国第一部从理论上剖析方剂的医著是金朝成无已《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医理。
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方剂专著是明代朱棣编的《普济方》。
清代汪昂著《汤头歌诀》。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中医学术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就是理、法、方、药。
所谓“理”是指中医理论,就是说中医治病要用中医理论指导,贯穿于法、方、药之中;所谓“法”是指治疗方法,古人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所谓“方”,是指方剂运用,古人概括为“方从法立,以法统方”和“方中有法”;所谓“药”是指药物选择,既要辩证选药,还要因人、因地、因时选用药物。
三、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归纳并系统论述“八法”。
1.汗法。
通过发汗祛除外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
辛甘发散法。
辛味药能发汗散邪,但发汗易伤正,配伍甘味药(甘能益气),使发散不致伤正,同时“甘能缓急”可延长辛味药效。
如麻黄汤是发汗重剂,医圣在用法中强调“覆取微似汗”,(不讲大汗);桂枝汤是解肌剂,方后交代“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取“津生于谷”之义)。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8)
祛痰剂祛痰剂概述燥湿化痰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配伍意义】乌梅敛肺,与半夏、橘红、生姜相伍,使散中有收,祛痰而不伤正。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药物】半夏竹茹炒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证候】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易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配伍意义】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半夏与竹茹相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以橘皮理气化痰,助半夏和胃化痰;枳实理气化痰,助竹茹清胆降逆,共为臣药。
以白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杜绝生痰之源;生姜调理脾胃,和胃降逆,共为佐药。
大枣、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湿痰证证候辨识湿痰证:呕恶,眩晕,舌苔白腻,脉滑※咳嗽痰多,色白易咯---二陈汤※虚烦不眠,胆怯易惊,脉弦滑---温胆汤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医方考》)【组成药物】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萎仁茯苓胆南星半夏姜汁【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证候】热痰咳嗽。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意义】胆南星清热化痰,善治痰热;瓜蒌仁清热化痰,且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
半夏燥湿化痰,黄芩清降肺热,二者相配,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
治痰当须顺气,故以枳实理气宽胸,下气消痰;以杏仁肃降肺气,化痰止咳;以陈皮和胃宽胸理气,燥湿化痰;再以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
姜汁化痰开结。
诸药配伍,以使肺热得清,痰热得化,气机得畅,然则诸症悉平。
小陷胸汤(《伤寒论》)【组成药物】黄连半夏瓜蒌实【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证候】痰热互结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1)
安神剂安神剂(1分)概述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组成药物】朱砂黄连生地黄当归炙甘草【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证候】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侬,舌尖红,脉细数。
【配伍意义】朱砂既重镇安神,又清心经火,治标之中兼能治本。
君臣相伍,重镇以安神,清心以除烦,共收泻火安神之功。
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清中有养,使心火得清,阴血得充,心神得养,则神志自安。
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组成药物】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元参人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柏子仁酸枣仁朱砂【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征候】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意义】桔梗载药上行。
【全方配伍特点】滋阴补血以治本,养心安神以治标,标本兼治,心肾两顾,而以补心治本为主。
【加减变化】失眠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以重镇安神。
心悸怔忡甚者,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增强养心安神之功。
遗精者,可酌加金樱子、煅牡蛎以固肾涩精。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组成药物】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证候】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配伍意义】茯苓益脾宁心安神川芎调肝血而疏肝气。
心神失养证证候辨识心神失养:虚烦失眠,心悸,舌红,脉细※ 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酸枣仁汤※ 梦遗健忘,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天王补心丹。
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0)
固涩剂固涩剂(1分)概述适用范围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
应用注意事项固涩剂系为纯虚无邪者设,凡属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动遗精、伤食泻痢及血热崩漏等证,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固表止汗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黄芪麻黄根煅牡蛎(入小麦百余粒同煎)【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证候】体虚自汗、盗汗证。
身常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配伍意义】本方所主证候,乃体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所致。
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收涩止汗为君。
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
合而益气固表,潜阳敛汗。
敛肺止咳九仙散(录自《卫生宝鉴》)【组成】罂粟壳乌梅五味子款冬花桑白皮贝母桔梗人参阿胶【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治】久咳肺虚证。
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黏,脉虚数。
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诃子罂粟壳人参白术炙甘草木香当归白芍肉豆蔻肉桂【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证候】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泻利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配伍意义】君臣相须为用,体现“急则治标”,“滑者涩之”之法。
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重在治标,诚为治疗虚寒泻痢、滑脱不禁之良方。
四神丸(《内科摘要》)【组成药物】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证候】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配伍意义】补骨脂为治肾虚泄泻,壮火益土之要药。
肉豆蔻配合补骨脂是为温肾暖脾,固涩止泻的常用组合。
吴茱萸温暖肝脾肾以散阴寒;五味子固肾涩肠,益气生津,既助君、臣药温涩止泻之力,又防止诸温阳药温燥伤阴之弊,俱为佐药。
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二药合用湿补脾胃,鼓舞运化。
诸药合用,俾火旺土强,肾泄自愈。
涩精止遗桑螵蛸散(《本草衍义》)【组成药物】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龟甲茯神人参当归【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2)
开窍剂(1分)概述适用范围:适用于神昏窍闭证。
应用注意事项:1.应用开窍剂时,首先应辨别闭证和脱证。
2.辨别闭证之属热属寒,热闭者治以凉开,寒闭者治以温开。
3.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只宜寒下,不宣用开窍剂。
阳明腑实而兼有邪陷心包之证,则应该根据病情缓急,或先予开窍,或先投寒下,或开窍与寒下并用。
4.开窍剂大多为芳香药物,善于辛散走窜,只宜暂用,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5.开窍剂中的麝香等药有碍胎元,孕妇慎用。
6.本类方剂多制成丸、散剂或注射剂。
丸剂、散剂使用时,宜温开水化服或鼻饲,不宜加热煎煮,以免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凉开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主治证候】邪热内陷心包证。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红或绛,脉数有力。
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紫雪(《外台秘要》)【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主治证候】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秘,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或弦数;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至宝丹【功用】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痰热内闭心包证。
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绛苔黄垢腻,脉滑数。
亦治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凉开三宝功用与证候辨认三方均有清热解毒开窍的功用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高热烦躁,苔黄燥,脉数紫雪※清热开窍,息风止痉※高热烦躁,痉厥,脉弦数至宝丹※化浊开窍,清热解毒※神昏身热,痰盛气粗,舌苔黄垢腻,脉滑数苏合香丸(吃力伽丸)(录自《外台秘耍》)【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主治证侵】寒闭证。
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
亦治心腹卒痛,甚则昏厥,属寒凝气滞者。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5)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证候】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 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为肺痈必用之品,故用为君。瓜 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苇茎配合清肺宣 壅,涤痰排脓;薏苡甘淡微寒,上清肺热排脓,下利肠胃渗湿,共为臣 药。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痈,为佐药。方仅四药,药性平和,共具清 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本方为治肺痈良方,不论肺痈将成或已成,皆 可使用。方中苇茎一药,现临床多用芦根,而鲜有用茎者,是古今用药 习惯不同。瓜瓣一药,《张氏医通》认为“瓜瓣即甜瓜子”,故后世多以 冬瓜子代替瓜瓣。 泻白散(原书又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粳米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证候】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 苔黄,脉细数。 配伍意义:方中以桑白皮为君药,甘寒性降,专人肺经,清泻肺 热,平喘止咳。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 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清胃散(《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 黄连 当归身 牡丹皮 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证候】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 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 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 方中黄连、升麻君臣相配,清胃解毒,又寓“火郁发之”之义,以除 胃腑积热及炎蒸之火。 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证候】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 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 当归 黄连 黄芩 槟榔 木香 甘草 大黄 官 桂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方剂学》
驱虫剂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药物】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蜜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证候】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配伍意义】
重用乌梅为君,是取其味酸能制蛔,先安蛔虫之动扰。
蜀椒、细辛为臣,味辛能伏蛔,性温兼可温脏祛寒。
黄连、黄柏味苦能下蛔,性寒兼能清上热;干姜、桂枝、附子温脏以祛下寒。
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顾其正。
本方又治久痢、久泻,但以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证为宜,暴泻与湿热痢均非本方所宜。
【全方配伍特点
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加减变化】
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栝皮、榧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
若热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减黄连、黄柏;口苦,心下疼热甚者,重用乌梅、黄连,并加川楝子、白芍;无虚者,可去人参、当归;呕吐者,可加吴茱萸、半夏;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槟榔。
第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益剂补益剂(5分)概述补气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证候】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配伍意义】人参为君,益气补虚,健脾养胃。
白术与人参配伍,益气健脾之功显著。
茯苓、白术相配,健脾祛湿之功增强,并能顺应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
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莲子肉山药薏苡仁扁豆人参甘草白术茯苓砂仁桔梗(大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证候】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配伍意义】桔梗,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渗湿;又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以收“培土生金”(补脾益肺)之效。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药物】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橘皮炙甘草升麻柴胡(无茯苓)【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证候】(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协黄芪升提下陷之中气,以助升阳举陷之功。
生脉散(《医学启源》)【组成药物】人参麦冬五味子【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证候】(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配伍意义】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肺生津,是为君药。
麦门冬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与人参配伍,气阴双补,用以为臣。
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
玉屏风散(《医方类聚》)【组成药物】黄芪防风白术【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证候】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气虚证证候辨识气虚:倦怠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四君子汤※泄泻,苔白腻,脉虚缓---参苓白术散※脏器脱垂;发热,脉虚大无力---补中益气汤※汗出恶风,易感风邪---玉屏风散※汗多神疲,舌干红少苔,脉虚数---生脉散补血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药物】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证候】营血虚滞证。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配伍意义】为补血调血之要剂。
【全方配伍特点】以熟地黄、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等量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行,散中有收,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加减变化】若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以血滞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
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药物】黄芪当归【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证候】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配伍意义】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五倍,其蕴涵的意义有二:一是量大力宏,急固欲散亡之阳气;二是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二药配伍,使阴血渐充,阳气潜涵,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归脾汤(《正体类要》)【组成药物】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龙眼肉酸枣仁当归木香远志生姜大枣【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证候】(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配伍意义】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之良方。
【全方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但重在补脾。
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
三是补行结合,大量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加减变化】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血虚证证候辨识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四物汤※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当归补血汤※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便血、崩漏,量多色淡---归脾汤气血双补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组成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证候】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方中人参、熟地黄配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阴养血,均为臣药。
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
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煎煮时,加入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亦为佐使。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组成药物】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无芍药)【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证候】(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配伍意义】桂枝、生姜、清酒温通阳气,流畅血行以复脉。
气血两虚证证候辨识气血两虚:面色无华,心悸怔忡,食少体倦,舌淡,脉细弱※---八珍汤※脉结代,心动悸,舌光少苔;干咳无痰,咳吐涎沫,虚烦眠差,咽干舌燥,脉虚数---炙甘草汤补阴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药物】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证候】肝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配伍意义】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但以补肾阴为主。
【全方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加减变化】若虚火明显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健脾和胃。
左归丸(《景岳全书》)【组成】怀熟地炒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证候】真阴不足证。
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熟地大补真阴,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滋养肝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园精;构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均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品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均为臣药。
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俱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效。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组成药物】熟地黄龟板猪脊髓黄柏知母蜂蜜【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证候】阴虚火旺证。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为滋阴降火、培本清源之剂。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组成药物】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白芍当归贝母玄参桔梗甘草【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主治证候】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意义】生熟地黄滋阴补肾,壮水以制虚火,取“金水相生”之意。
当归、芍药滋阴养血柔肝,既补阴血之虚耗,又寓“抑木保肺”之义。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组成药物】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无白芍、柴胡)【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证候】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配伍意义】本方病机为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所致。
治当养肝体以和肝用。
生地黄、枸杞子:滋水涵木。
沙参、麦冬:清金制木(佐金平木)、扶土抑木。
阴虚证证候辨识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腰膝酸软,小儿五迟五软---六味地黄丸※骨蒸潮热,心烦易怒,足膝疼热和酸软,尺脉数而有力---大补阴丸※胸脘胁痛,吞酸吐苦---一贯煎※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脉细---左归丸※咽燥痛,午后潮热--- 百合固金汤补阳肾气丸(《金匮要略》)【组成药物】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证候】肾阳不足证。
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配伍意义】一是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二是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意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三是补中有泻,以补为主,以泻助补。
【加减变化】方中干地黄,现多用熟地;桂枝改用肉桂,如此效果更好。
若夜尿多者,宜肾气丸加五味子。
小便数多,色白体羸,为真阳亏虚,宣加补骨脂、鹿茸等,以加强温阳之力。
若用于阳痿,证属命门火衰者,酌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右归丸(《景岳全书》)【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证候】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配伍意义】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三药并用,培补肾中元阳,温里祛寒,是为君药。
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取“阴中求阳”之义,是为臣药。
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强腰膝,配以当归养血和血,共补肝肾精血,是为佐药。
诸药合用,以温肾阳为主,而阴阳兼顾,肝脾肾并补。
阳虚证证候辨识阳虚:腰膝酸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脉虚弱而尺部尤沉细---肾气丸※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脉沉迟---右归丸阴阳双补地黄饮子(《圣济总录》)【组成药物】熟干地黄山茱萸石斛麦门冬五味子巴戟天肉苁蓉炮附子官桂茯苓菖蒲远志(煎加生姜、大枣;《宣明沦方》另有薄荷五七叶同煎)【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证候】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配伍意义】方中以熟地黄、山菜萸滋补肾阴,填精益髓;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以上四味,共为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