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 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 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 、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 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 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 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 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 2.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 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 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 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 本理念 •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 4.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农林、经济、管理 、军事等)的学生装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2、课程基本理念
• • • •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课程的内容理念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课程的设计理念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课程的学习理念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课程的 技术理念 •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课程的评价理念
3、设计思路
(二)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 1、知识经济 • 2、国际基础 • 3、我国素质教育改革
地理课程目标缺乏完整性
地理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性质、设计思路理念 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 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 完成课程的目标以及措施建议
• (一)前言部分 • 1、学科性质 第一、综合性。 第二、地域性。
(二)课程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二、过程与方法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内容标准
高中地理新课标
《全日制一般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相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动素养教化,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动身,构建体现现代教化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须要的中学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增加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赐予中学地理教化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探讨地理环境以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困难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
其次,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探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更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化阶段地理课程相连接,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相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驾驭地理学习和地理探讨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
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中学地理课程,供应将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学问,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实力和生存实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相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意不同的地理学习须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中学地理课程,满意学习探究扑克然奇妙、相识生活环境、驾驭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须要。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高中地理新课标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一门涵盖自然、人文、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学科,高中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地理新课标进行全面解读,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性质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课程理念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遵循时代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三是注重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三、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全球和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而言,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能力目标,即学生需要具备的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情感目标,即学生需要形成的地理意识、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
四、课程内容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注重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各圈层的基本特征、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其中,自然地理部分主要涉及地球的构造、气候、水文、地貌等基本要素,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和变化趋势;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部分则主要介绍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交通、文化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理学科教学纲要及实施指南
抚宁一中地理教学纲要及实施指南目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出教学行为中的落实。
高考地理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解读。
新课改条件下我校地理教学的反思。
高一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高三年级地理教学计划(附:地理教研组教学计划)。
地理导学案编写标准。
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课型要求。
高考前提下地理课堂常规教学计划实施的相关要求。
基础年级地理第二课堂活动设想。
附:高中地理校本教程(部分)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地理组全体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对新课标进行了认真解读,收获如下: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指导。
新版课标较之前版本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一、学科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区域是地理学的显著特征,任何一种自然地理现象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
某一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存在明显差异。
2.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而且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综合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每一门学科都在培养的,地理学科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主要是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时要从自然、社会两方面去思考和分析。
3.地理实践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一个基本素养。
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
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及课时布局——教育部指导
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及课时布局——教育部指导引言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指导文件旨在明确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的设置与课时布局,以确保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高中阶段的知识与技能,为高考和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设置必修课程- 语文(含文学与历史、科学与自然两个模块): 240课时- 数学:200课时- 英语(含语言与文学、听说与读写两个模块): 200课时- 物理:160课时- 化学:160课时- 生物:160课时- 思想政治(含社会科学、人文关怀两个模块): 160课时- 历史:100课时- 地理:100课时- 体育与健康:100课时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为:- A层:学科拓展与研究性学习,每学科40课时- B层:应用性与技术教育,每学科40课时- C层: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每学科40课时学生需在三个层次中各选修两门课程,总共240课时。
课时分配必修课程- 语文:每学期40课时,共6学期- 数学:每学期40课时,共5学期- 英语:每学期40课时,共5学期- 物理、化学、生物:每学期40课时,共4学期- 思想政治:每学期40课时,共4学期- 历史、地理:每学期33课时,共3学期- 体育与健康:每学期20课时,共6学期选修课程- A层:每学期40课时,共6学期,其中两个学科- B层:每学期40课时,共6学期,其中两个学科- C层:每学期40课时,共6学期,其中两个学科教学建议1. 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如语文、数学、英语,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强化实践性教学,鼓励开展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与关联,引导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增加选修课程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结语本指导文件旨在为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和课时布局提供明确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拓展实验设计和教学策略--以上海版必修一为例
一、地理实验教学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其中之一。
这不仅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要求的,更重要的是因为地理实践力在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地理实验教学是一个很重要方面。
在地理课堂上进行地理实验教学,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须达成的要求。
在上海版必修一教材中的地理实验有四个:主题3“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的“地层是如何沉积的”实验;主题5“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中的“模拟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实验;主题10“主要地貌类型”中的“流水作用的过程”实验;主题11“土壤与植被”中的“土壤里有什么”实验等。
这些地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和现象,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社会责任感等。
但笔者认为,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编入教材的实验数量偏少,因此需要教师开发拓展型的地理实验,以期课后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
地理实验的分类一般有四种:一是按照地理学科属性分为自然地理实验和人文地理实验;二是按照实验地点分为课堂地理实验和课外地理实验;三是按照实验主体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四是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分类。
[1]如夏志芳教授按照实验目的将地理实验分为析因实验与重现实验:前者指在知道某些地理事物之“果”的基础上,由“果”析“因”的实验,后者指为验证某一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做的实验。
[2]在设计拓展型的地理实验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不同类型的地理实验的组合,以体现出不同性质的实验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二、高中地理拓展型实验的设计原则地理实验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要有科学可行、操作简便的地理实验方案。
下面以探究山体滑坡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为例,阐述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地理实验原理分析,体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对实验原理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探讨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及其规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首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明确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地理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的能力,能够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具备地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能力,具备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具备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世界观和地理方法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明确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学科要求。
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表形态与地貌、气候与水文、生物与生态等内容;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资源与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内容,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形成对地球表层的整体认识和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
再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明确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
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创新能力。
评价标准包括对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综合评价,对学生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对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这些要求和标准的落实,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最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积极参与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新旧地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
新旧地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作者:鲁婷婷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30期【摘要】相比旧版的地理课程标准(2003版课标),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课标)在内容和框架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自然地理部分,本文以自然地理部分为例,从大体框架、课程结构、内容要求以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对新旧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变化的原因,并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自然地理内容标准教学建议【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103-01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后,课程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模块结构。
其中必修包括两个模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选择性必修包括三个模块(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本文就新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进行比较,而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变动主要体现在大体框架、课程结构、内容要求以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
一、大体框架比较分析旧版课标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主要由标准和活动建议两部分内容组成,与旧版相对应,新版课标的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主要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以及学业要求三部分组成,“内容要求”对应旧版的“标准”,“教学提示”对应旧版的“活动建议”,“学业要求”为新版增加的内容,明确了学生完成本模块课程学习任务以后所应达成的学科核心素养,可增强教师教学的导向性,为考试评价提供依据[1]。
二、课程结构比较分析在旧版课标中,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地理必修一中,而新版课标将地理必修一划分为地理必修一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两部分内容,地理必修一主要包括一些比较简单基础的知识点,而一些偏难的知识点则安排在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是对必修课程地理一内容的加深和拓展。
旧版的地理一完全把自然地理部分内容全部安排在一本书中,而自然地理部分知识逻辑性强,复杂而且难以理解,容易使高中学生在学习之初对地理产生“多、难、杂”的印象,而新版的地理必修一到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本大题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1﹣3题.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冰雪路面B.湿滑路面C.松软路面D.干燥路面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二、非选择题:共56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试都必须作答.第15~16题为选考题,考试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6分12.(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13.(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白令海峡(如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4.(10分)[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茶花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开展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新课标人文地理
新课标人文地理
根据 2017 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人口与城市:探讨人口增长、分布、迁移和城市化等问题,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研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区位选择、发展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地域联系方式。
3.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关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域差异和联系,以及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等趋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人地协调观: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通过学习人文地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未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知识和能力支持。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情境的内容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情境的内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情境指的是通过构建场景和情境,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应用。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情境的内容。
1.情境的设计:情境通常以真实或虚构的场景为背景,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挑战或决策。
这些情境往往涵盖了多个地理领域,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2.情境的目的:情境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并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和社会问题之间的关联。
3.情境的特点:-跨学科性:情境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经济、政治等)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
-实践性: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式,亲身体验和探索地理现象和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现实性:情境通常以真实的问题和挑战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境的应用:-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现象或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地理模拟:通过模拟不同地理环境、过程或决策,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地理情境下的挑战和选择,并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
-场景推演:通过设定未来的场景和情境,让学生预测和推断可能出现的地理问题或变化,并通过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出应对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情境的内容与传统的地理教学有所不同。
情境通过构建场景和情境,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应用。
情境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并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等特点,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亮点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贯穿地理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地理核心素养被明确提出,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这些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课程,成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2. 强调学习方式的创新性: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3. 突出学业质量标准: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标准方面有明显增加,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改变了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
4. 关注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 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新课标强调地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提倡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倡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总之,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创新性,突出了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性,关注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倡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式等。
这些亮点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word完整版)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
2017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 年4 月5 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结构........................................................... 4..(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四、课程内容........................................................... 7..(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I课程10(三).................................................... 选修U课程15五、......................................................... 学业质量标准28(一).............................................. 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8(二)...................................................... 水平说明34六、................................................................... 实施建议3..4.(一)................................................ 教学与评价建议34(二)..........................................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51(三)................................................ 教科书编写建议58(四).................................... 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 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2017年4月5日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1)(二)基本理念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一)学科核心素养 (2)(二)课程目标 (4)4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 (4)(二)结构 (5)(三)学分与选课 (6)7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 (7)(二)选修Ⅰ课程 (10)(三)选修Ⅱ课程 (15)五、学业质量标准,,,,,,,,,,,,,,,,,,,,,,,,,,28(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28 (二)水平说明,,,,,,,,,,,,,,,,,,,,,,,,,3434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51)(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58)(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60)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64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65)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
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要达成如下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2.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4.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并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和行动能力。
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切实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
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要求,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地理学不断形成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分支学科。
鉴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基础性的课程,本课程仍然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
同时,在确定课程名称和内容时,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好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
3.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
选修课程分设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
选修Ⅰ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选修Ⅱ课程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
(二)结构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
选修Ⅰ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Ⅱ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
图3-1 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
选修Ⅰ课程共设3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0~6学分)。
选修Ⅱ课程共设9个模块,建议安选修Ⅱ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Ⅰ课程必修课程地理1(2学分)地理2 (2学分)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学分)区域发展(2学分)侧重自然领域●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侧重人文领域●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政治地理侧重技术与实践领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0~4学分)。
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地理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