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4 背影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背影》教案
课题:《背影》教学目标:1、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
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感受浓浓的父子深情。
(三)初读感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歌词,利用工具书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结合你的初步理解,思考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根据课题和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请结合学习目标,想一想,你能提出来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2、文中出现了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请看:(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8分钟)自探提示: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纲独立思考,找出相关信息。
在书上圈点批注,不确定的问题留待合探解决。
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2、文中出现了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3、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解疑合探(15分钟)(一)小组合探。
1、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2、教师点拨或精讲。
(学生展示、点评,师做好概括总结,并做好补充)(1)四写背影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2)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师总结: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背影》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背影》。
(2)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2. 父亲背影的描写和象征意义。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章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2. 父亲背影的象征意义。
3. 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2)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背影》。
2.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者是对父爱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的理解、情感体验的表述以及写作技巧的应用。
3. 情感态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内容,评估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亲情的珍惜以及感恩意识的培养。
1. 情感引导:通过讲述父爱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实例分析:以作者朱自清的生活背景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写作技巧迁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让学生尝试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所学技巧,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特别感动你、让你铭记在心的亲人举动?”(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亲情的深厚与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词语深层含义的挖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反思,可能需要更多的互动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词语背后的情感,而不是单方面的讲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朗读感悟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我观察到他们在朗读中逐渐能够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然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的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是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和表达对家人的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家庭亲情,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优秀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氛围。
)刚才一曲《父亲》将我们引进深沉的父爱,我们说: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
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正如歌中所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那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背影》。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今天我们通过重点研读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
(学生齐读本堂学习目标)二、检查测评1、关于作者(找一名同学口头回答)2、给加点字注音(考试本上小测,同桌互评,错词归入“错词本”)3、感知回顾(齐答)四次背影,重点是刻画背影,在第六段。
三、重点研读1、读一读,想一想老师范读,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第六段是全文的核心,具体写“背影”的有哪几句?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2)文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主从和两方面详细刻画。
(3)请用横线划出表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动词,以“我认为--用的好,因为---”的句式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
(4)请用横线划出父亲所说的话,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挚感情。
答案:(2)外貌、动作(3)示例:A、我认为“蹒跚”用得好,因为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难了。
B、我认为“攀”用得好,因为用一个“攀”字写出了月台的高,父亲攀的吃力可以想象。
C、我认为“探、攀、缩、倾”这些动词用得好,因为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提示:1、写作中,写人记事,应该选取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4)<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背影》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典质(zhì) 赋(fù)闲颓(tuí)唐琐(suǒ)屑差(chāi)使勾(gōu)留搀(chān) 蹒(pán)跚(shān)2. 作者及背景:(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他的作品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学会珍惜亲情。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现的深厚父爱。
2. 课文中作者情感的细腻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5. 课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读后感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6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6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1【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学习重难点】:1.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深情的语言。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新课导入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
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
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链接:《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一、预习导学(读顺课文,掌握生字词,积累常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奔丧()狼jí()簌簌()cǎn淡()踌躇()()迂()腐橘子()栅栏()()pán shān()()拭()举箸()suǒ屑()惦记()晶莹()()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乱七八糟的样子:纷纷落下的样子:凄惨暗淡,不景气:④失业在家:⑤短时间停留: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⑦衰颓败落: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⑨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⑩细小而繁多(的事):3、常识填空《背影》选自《》,作者,字,江苏扬洲市人。
现代家,,,民主战士。
他著有诗文集《》,散文《》、《》。
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感知事件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一.读背影,动真情。
①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提示: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②“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时的背景如何?③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几次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哪一次给我们的印象最深,令你最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4课 背影 教案
第四单元 生活感悟14 背 影课题背影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第1 课时1. 识记本文重点生字词。
第2 课时体会文章结尾处作者的情感, 为他写一封回信给父亲。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 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上。
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 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 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 是贯穿文章的主线。
抓住“背影”, 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此, 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这一易于学生领悟父子深情的角度, 层层深入。
通过结合父亲的言行, 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 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感悟深深的父爱。
但因更多地注重体会情感, 从而未能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 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孝文化长期以来, 人们误以为传统孝道只讲子孝, 只强调做父亲的权利, 其实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曲解。
南怀瑾说, 中国人谈孝字, “父慈子孝”是相对的, 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 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
先秦时期, 孝道中的父慈与子孝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且父慈的思想更为突出一些, 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的盛行, 才逐渐变为单方面要求孩子无条件遵从孝道的思想。
在现今社会, 父慈子孝的思想仍有其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都是慈孝文化因子的携带者, 更是慈孝文化的传承人。
慈孝文化与现代化并不对立, 剔除其中封建专制的部分, 不仅可以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 还能调节人际关系, 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教案
-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样的叙述方式。
-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学知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理解课文。
四、教学流程
-修辞手法识别: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思维品质培养:在分析文章结构和发展逻辑时,学生可能遇到思维上的困难,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影响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举例解释:
-在情感理解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中的审美情趣,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人的关爱之情,培养家庭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在互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但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见解。因此,我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合作学习与个体思考,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从学生的分享来看,有些观点仍稍显表面,可能是我引导的方式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涵。
第14课背影(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父母的背影?”(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父母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背影》中所表达的父亲形象和父爱。这篇文章通过作者朱自清的亲身经历,展示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通过描述父亲送行的情景,展示了父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白描、对比等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塑造父亲形象。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4.体会文章情感: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尝试以“父亲的背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学习《背影》,提高学生对汉语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增强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的准确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推理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围绕父母爱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但在展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表达还不够流畅,可能是因为准备时间有限,或者是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整理思路和表达观点。
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背影》教案
小结
四次流泪两次自责。
作业布置
课后1、2、4题
课后反思
三、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1。由生活导入: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以快速阅读抓文章重要信息为突破口,分组讨论。)
2、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
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
(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提示:1.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本文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2。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聚会拢来了,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五、拓展迁移:
1。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平凡的小事来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14背影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课题 《背影》 单位 绥中乡学校《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背影的句子,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3.读“望父买橘”片段,请根据课文完成动词填空。
4.从第六段的描写中你读出了这是怎样一个背影?5.文章中曾出现两个鲜艳的颜色,试着将他们找出来并分析其含义。
6.从第七段的描写中你读出了这是怎样一个背影?7.作者的“泪如泉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8.朱自清是否理解了他的父亲?成为父亲之后的朱自清又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子女?五、课堂小结课型 新授课 年级 初二 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找准线索,理清脉络,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找准线索,理清脉络,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板书设计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找准线索,理清脉络,体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背影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本。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传叙事方式。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也许是父母一个深情的凝望,也许是爷爷奶奶一个和蔼的笑容,也许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个个红勾……正是生命中无数美好的感动,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写作背景:《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过程中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
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目标导学三:重点探究,分析“背影”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明确:文中共有四次写了背影,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在回忆中提到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月台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时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抒情时点到的背影。
2.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父亲的外貌特征;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个行动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
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影里。
3.第6段中,作者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并两次说忍不住落下泪来,这是为什么?请你分析作者在此表达的情感。
明确:作者被父亲为自己的付出深深感动,这是一种深切的父子情。
4.分析第6段可知,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来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节奏;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5段写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的准备,因此,这四个自然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探究: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教学提示】
关于该文体的探究不宜过早完善答案,宜在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体悟感知后进行完善。
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学习刻画形象
点拨: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
在描写外貌时,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肥胖的典型特征,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攀月台不易的形象。
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来表现出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
引导: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记录下来,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在上一课时,我们仔细分析了朱自清先生刻画的“背影”形象,这个形象如此令人感动。
然而细心的同学恐怕已经明显地感受到朱先生的情感在文中有着极大的变化,而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也未必就是爬月台买橘子那样简单,这节课,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本文的情感世界。
目标导学一:赏析语言,体会“父亲”的关爱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文中是一以贯之的。
请你在文中找到那些令你无比感动的瞬间,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示例:
1.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令人感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明确: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我”的关怀。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2.细节部分令人感动。
(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明确: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
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儿子。
(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明确: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困难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
这对比中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目标导学二:把握“我”的情感变化
探究: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及发生这种变化
的原因。
明确:文中写到四次流泪,鲜明地凸显了“我”对父亲的态度。
第一次是“我”回家奔丧,到家后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目睹父亲老态的背影,心生感动;第三次是看着父亲下车离开的背影,饱含着感动和不舍;第四次是父亲来信,“我”回忆背影,内心充满愧疚以及对父亲的挂念。
从其他内容上看,“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出来,且在前文中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
比如看到父亲进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
朱自清与父亲浦口分别那一年20岁,是一个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青年学生,并且在文坛崭露头角,正是青春得志之时,对行事方式与思想都与自己相差了一个时代的父亲,自然有种种不解和不满。
写《背影》那一年他28岁,是清华大学教师,涉世渐深,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变动,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
所以文中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和对父亲的理解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作者一再运用反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出强烈的后悔和自责。
最后一段的延伸与补充,不仅照应第一段的内容,更是表明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思念,父子间曾有的隔阂消融,父子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提示】
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作者与父亲之间曾有种种不合,教师可结合相关资料对该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目标导学三:品味本文朴实典雅的语言
探究: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语言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
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善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
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保留了文言的概括力与典雅内蕴,穿插在文中,使全文有典雅的感觉。
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功夫,写则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
而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又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
目标导学四:学文识类,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基本特点
探究:文章通过回忆车站送别这件事刻画了一个“背影”形象,体现了父子情深,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结合本文说说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
明确:(1)写人记事散文通常记叙一件事或多件事表达某个主题,突出某个人物形象。
如本文则通过车站送别突出父子情深的主题,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2)记一件事时要记录典型事件、代表性事件,要为主题服务。
如本文在记事时,着重选用车站送别事件,重点突出送别时的背影而取得了成功。
三、板书设计
背影
人物父亲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舐犊之情
“我”——四次流泪——感激、心疼、愧疚语言
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