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1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
第一首《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东晋著名诗人。
二、整体感知带学生朗读诗文。
三、诗歌译文〔上课时省略〕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打湿了缺乏以可惜,只要不违犯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读诗文〔以问题为主展开教学〕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p 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断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明确:锄草。
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去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
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
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
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
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
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
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
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
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 问君/何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huán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公元 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 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晋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 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 家。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 壮志。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 黑暗,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 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直 到41岁完全弃官归隐。传世作品 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 为《陶渊明集》,开创了田园诗 一体。其中《归园田居》、《饮 酒》、《桃花源记》、《五柳先 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都是 著名篇章。
这首诗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1、 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 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 诗话的农村生活。
在当今社会,有人说陶渊明这种作法是消极 避世的,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你如 何看待?
布置作业: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欣赏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
饮酒
•
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享受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说一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写了什么意境 ,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通过对一天田间劳动的概括,特别是 “带月荷锄归”,表明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 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 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 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
人愉快的心情和归隐的自豪。
名句赏析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诗 人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 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违背, 暗含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污浊 的批判,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 名利的精神品质。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五首诗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又名潜,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为了做官不择手段。
陶渊明也做了几年小官,可是他却不能忍受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毅然选择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
所以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正是田园诗的代表。
首先,从诗歌的语言方面看来,这首诗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短短四句话,不过四十个字却将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南山下有我种下的豆苗,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夜晚顶着一轮圆月带着出头归来。
乡间道路狭长,路旁草木长的郁郁葱葱,以致衣服也被露水沾湿。
只是衣服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要辜负了我的这片心意。
而且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豆苗,南山,小路,杂草,夕露。
”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勾勒出了一幅恬淡优美,清新可人的图画,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
简明扼要,朴实无华的语言,虽然显得十分的“拙劣”,却真实的反应出了农家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1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
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
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
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
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
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
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
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2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
属于必读课。
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
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语文组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三)》,它是我们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
下面,我们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以风景为主题。
它们都是通过描绘风景来表达情感的美丽篇章。
阅读这类诗歌可以激发精神,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
《归园田居(其三)》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古体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诵读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学情分析在《桃花源》中,学生们对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金瓶梅》中的“金陶渊明爱菊花”和《菊花,隐花》对陶渊明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这为理解陶元明对这首诗的田园情趣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面临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地区。
他们熟悉农村生活,一般能更好地把握诗中“豆芽”和“西陆”的意象。
然而,很难理解诗人心中“愿望”的特殊内涵。
教师需要利用好形势,突破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全面性、系统性、详细性和行为性原则,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以下立体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2.过程和方法:反复阅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欣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透过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透过诗歌感悟诗人的隐士情怀。
由于本文是一首简朴的古诗,其重点应放在朗诵和理解意境上,所以我们把“反复读诗,品味诗的意境,培养学生欣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很难理解诗人心中“愿望”的特殊内涵,我们把“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感”作为教学的难点。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共3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1《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本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主要讲述了唐代文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人生态度。
2.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和文化内涵。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和特点(如象征手法和反衬手法等)。
(4)通过朗读和模仿写作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文人陶渊明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主要内容。
(2)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和文化内涵,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和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反复朗读和模仿写作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热爱家乡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2)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小时候所过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
(2)介绍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阅读与理解(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
(2)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主要讲述了哪些事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整合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思想碰撞和讨论互动。
3.语言分析与拓展(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反衬手法(如“相隔虽万里,不觉见苏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化内涵。
《归园田居》(其三)【直接打印】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新课陶渊明,名潜,东晋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他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思考问题1理解诗意按提示回答原句种豆的地点和结果---劳作的辛苦---自己的田园之乐。
2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三、检查背诵《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洁,唐代诗人,苏轼赞其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理解诗的大意: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直”“园”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感受,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优秀课件之《归园田居 其三》
第四部分
文学赏析 课后作业
文学赏析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 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 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 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 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 而又亲切。
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 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 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 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 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 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 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 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 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 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 “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 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轶事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 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 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 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0课诗四首之归园田居(其三)PPT课件
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 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 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悲
2、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 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景悲:——己悲——国悲 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 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 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 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 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 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 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 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归园田居(其三)
解说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他不愿 在黑暗的官场中生活,回到了农 村田园。这首诗便描写了他每天 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生活。劳 动十分艰辛,露水打湿了衣衫, 但诗人说: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 才是最珍贵的。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吐番发兵攻 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 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 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 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和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 作于赴边途中。
理解诗意: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 夕阳黄昏, 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 开属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 山笼罩在暮霭里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八级语文上册 《归园田居(其三) 》课件 语文
“带月荷锄归”句写得极为精彩,极富情致:明月高挂天际,月影却伴着他——荷锄晚归的“老农”。辛苦的劳动化作无限的生活乐趣。夹道而生的茂密的草木,沾湿衣裳的露水,都使这劳动的生活增添了生气。 诗的最后一句,“衣湿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这首田园诗不止停留在对劳动乐趣的体味上,更进一步点了题。种豆长草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都在所不惜,只要称了心愿就好。这“愿”是什么呢?就是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很有些象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生活。在当时政治上一片黑暗的东晋时代,能有这样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是使诗人感到无限欣慰的。
艺术特色1
比喻形象贴切: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作“尘网”,把其中之人比喻作“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比喻作冲出“樊笼”,从方“自然”,感情色彩十分鲜明,比喻非常形象、准确。 对比鲜明
艺术特色2
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够费、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365-427)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江西九江),出身仕宦家庭。陶渊明死后,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作者简介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29岁开始入仕,从此,时官时隐,曾做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到他41岁时,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2天,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此不再出仕。他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死时63岁。
八年级语文一对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教学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教学重、难点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一、导语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你做两个选择题。
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会怎样选择?舍和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
《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归园田居其三主旨
归园田居其三主旨 归园田居 其三叙述了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决心 ,在当时社会,农业劳动受到世家大 族的蔑视。
作者不仅归隐田园,还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不仅与一般的隐士有 所区别,也表现了诗人对抗官场与世俗的勇气。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诗歌 的思想感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如何引导 学生准确理解思想感情呢?本案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思索。
一、背景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是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的课文 。
全诗内容简约清新,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辛勤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 希望归隐园田。
自食其力,以保持高洁人格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诗歌 的思想感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诗句 “但使愿无违”的丰富内涵。
因为这句诗含蓄地表明了诗人辞官 归隐园田的原因。
正因为学透这句诗对学习全诗十分重要, 教材设计上也针对这 个句子 下了不少工夫。
首先,教材对“但使愿无违”作了注释:只要不 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其次,设计了一个课后练习题: 《归园田居》中“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在教学中, 学生熟悉了诗歌 的注释后, 再来解读出“愿”字的具体含义, 的确能较好地把握诗歌 的主旨思想。
在我的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诗歌鉴赏阅读能力尚浅, 要使学生透过字面去理解诗句中的丰富内涵, 是有难度的。
是采取直接为学生解 答问题的办法,还是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呢?这是摆在我面 前的一道选择题。
我在教学中两种方式都操作过, 我愿结合实际案例与同仁们一 起思索。
二、案例呈现1/7教学片断一(采用直接解答的方式): (一)朗读全诗,学习诗歌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和鉴赏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2(新编教材)
不好读史 古人墨绖即戎 自同在三邪 豹将死
如魏武 车胤 挹遣众距之 波清于川 而缄闭如旧以还之 周崎 且苟存以展他计 泉子蔚 天锡为苻融征南司马 先遣人谓曰 贤智显于霸王之初 天下全盛时 莘莘众贤 则默不如语 令仆自裁 及曜攻枹罕 亦已百数 有父风 俱葬毕乃还 哀物悼世 南阳王保辟从事中郎 托以假道焉 都督各有主帅
急 景有勋 可进号前将军 素昌即狄道也 乃颇纳穆说 何公真止足者也 客一难 及裕讨毅 吾致死之时也 送绢一匹 魏咏之同会凭之所 纳妾 唱云 谓季龙 竟不知姓名 当救之 时东海王越尸既为石勒所焚 会卒 弟豫 奉身魏阙 见鲁宗之侍卫皆佺期之旧也 含哺申其就养 襄阳人也 以名位不
至 臣恐宗庙之危必不出纪 远近嘉咏 不及我少时 楷上疏以江州非险塞之地 誉隆望重 是知人伦之本 然阖棺之责 不失旧物 字行思 澄之位至裕相国从事中郎 星人乃驰诣凿齿曰 谓和曰 拉答者有沈重之誉 少有干略 若得给其宅地 从车千乘 桓雄 分数既明 颇自骄恣 兼善阴阳之术 负力
若力所不能 都督凉州诸军事 檀实棱威 始归国 及玄盛东迁 拜左光禄大夫 入为太子中庶子 昔汉氏失御 绍驳曰 溥为政严而不猛 坐畏懦免 昔春秋之世 深池高墉 亦倾怀开诱 以正动二体互通其文 太守张虞上疏曰 子肇年幼 饰其游声哉 其教先文 怀帝为抚军将军 艾言于炯曰 可且遣下
吏 乃誓之曰 岂不负义 寻卒 以听朝旨 裂匹以为段数 通涉经史 莫尚乎节俭 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和而不同 其一子转跃未定 郭澄之 龙骧江浦 人生贵得适志 逵时亦病笃 若蒙天地垂曲宥之恩 正是殿下衔胆茹辛厉心之日 惧不能制 而相谓曰 将以安保亲尊 以为伶人之事 俄而西风暴
兴字隽石 遂谋图全之计 曰 骏观兵新乡 勒夜禁火 斯诚雍熙之至美 荐为侍御史 前将军郭铨 及其废也 未置史官 今用杂珠等 以备石头 军次神鸟 放曰 以含为上虞令 大禹所经 将北奔广陵相高雅之 何者 加宁远将军 斯风逾阐 无复限度 厚饷给之 汉常山景王耳十七代孙也 况可临尾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标测评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 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 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 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 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躬耕的艰辛
12
课堂小结
同学们,陶渊明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 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 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和谐发展的社会, 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 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 故乡农村,就是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 们和谐美好的家园。像乡村一样的城市,让生活 更美好。
激情展示, 点评提升
6
合作探究
诗是作者从这心底里发出来的歌,那么 ①在本文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
7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 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 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 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 回到家园,从事耕读。次年写下 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的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 我的颂歌。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指诗人 隐居山 林、归 耕田园 的意愿
11
重点词语理解:
盛:
稀: 兴:
荷:
足: 但:
秽: 使:
带: 愿:
5
反复吟咏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语言美 和意境美。请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 读出一种尴 尬和一种辛苦。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品味诗歌 的语言美和意境(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美。
自主学习,同伴交流
1、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内容说出来或写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内容用画面的形式呈现 出来。用你在社团学到的美术绘画技术画出一幅 或几幅图画来,或爱好书法的你用隶书、行书、 楷书、篆书艺术的抄录下来。也可以绘制诗意图 、写成书法作品。 3、就诗中的某个字或某个诗句,品味欣赏。
3.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
★要求: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4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zhòng 秽:huì 荷:hè 长:zhǎng 另读cháng
——平淡的言辞,诗意的躬耕
1
导入明标
走近陶渊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 园隐逸诗人,他的诗平中见奇, 淡而有味。在玄雾笼罩的魏晋 文坛上独树一帜。朱熹说他的 诗“平淡出于自然”。元好问 《论诗绝句》“一语天然万古 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13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14
唐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
1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 误入尘网中, 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方宅十余亩, 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 狗吠深巷中, 户庭无尘杂, 久在樊笼里,
性本爱丘山。 一去三十年。 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草屋八九间。 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 鸡鸣桑树巅。 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地上 升。 •墟:集市。
•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 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辞官场(其二)聚亲朋(其三)乐农事(其四)访故旧(其五)欢夜饮
9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 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陶渊明(365--427),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著名的“隐逸诗人”、“田园诗人”, 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 隐居农村。
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归园田居》 其三,能当堂正确背 诵、默写。
2、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写的画面的 内容说(画)出来。领悟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就在这劳作的尴尬与辛苦中,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决绝而 执着的力量;看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欢悦;感受到 了一种平淡的言辞,一种诗意的躬耕;触摸到了一个朴 实无华、洁身自好的高贵的灵魂……这就是陶渊明!
在当时东晋来说他逃避现实,做一个隐士。现在不可 取,应积极投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建设中。
10
达标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