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科技・ 探索・ 争鸣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温庭 海 ( 攀枝 花 学院 , [  ̄J l l 攀枝 花 6 1 7 0 0 0 )
从而取 得国际竞争优势并进行全球 国际产业转移从 2 O世纪 5 0年代就 已出现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某项 核心技术或关键环节的突破 , 进程 的深人 . 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 出新的特点 . 本 文对国际产业转移 生产 布 局 。 现象 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 并提 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朱刚( 2 0 0 6 ) 指 出利用生产前后 向联系和市场的关联效应 , 转移并 集聚形成产业 集群优势是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的趋势 . 一群且有相互关 1 产 业跨 国转 移 的 动 因分 析 联性的企业 、 专业化供应商 、 服务供应商 、 相关产业 的供应商 以及相关 的机构位于 同一地 理区域 . 组成 的具 有一定规模 , 相 互之问进行精 细 1 . 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化的专业分工但有高度协作 的产业群落 . 这种模式在 中国东南部地 区 刘易斯f w . A r t h u r L e w i s . 1 9 8 4 ) 认为 2 0世纪 6 0年代 劳动密集 型产 业 由发达 国家转至发展 中国家是 因为发达 国家人 口自然增长率 的下 这一趋势表现的非 常明显 元小能 ( 2 0 0 4 ) 对2 O世纪 9 0年代后 国际产 业转移 的特 点分析后 降. 导致非熟练劳动 力不足 . 于是发达 国家将 部分劳动密集 型产 业转 发现 . 生产 和服务外包成为 当前新 兴的国际产业转 移方式 , 从产 品价 移到发展中国家 即不 同国家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 的差异是劳动密 值链看 . 跨 国公司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 中于少数具有相 对竞 争优 集型产业转移的根本原 因 势的核心业务 . 而把其他低增 值部分加简单 的生产 加工外包 给较不发 1 . 2 重 合 产 业 转 移 理论 达国家的供应商 另外 . 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 统的产业转移模式进行 卢根鑫 ( 1 9 9 4 ) 认 为产业贸易和产业投 资促进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 投资 . 而是 主动 的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 . 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 . 国家 的某些 产业 具有相似 的技术构成 . 生产相似 的产 品( 重合产业 ) , 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但是 发展 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小于发达 国家相 同产业 的劳动力 价值 , 将整条产业供应链搬迁 、 结果导致发达国家的重合产业 向发展 中国家转移。 1 _ 3 边 际 产 业 转 移 理论 小 岛清( 1 9 8 7 ) 提m对外直接投资应 从投资 国已经不 具有 比较 优 势. 而在投资对象 国却具有或潜 在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业开 始。边 际产 业 扩张理论认为 . 投资 国从 具有 比较劣势 的产业 对外直接投资 , 而投 资接受国则 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 .从而使潜在 的比较 优势显现出来。 因此. 从边 际产业开始进行对外直 接投资 . 对于投资 国和投资对 象国 是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1 . 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f R. v e mo n . 1 9 6 6 )  ̄过对跨 国公 司的对外投资活 动进行 分析 , 提 出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 . 他将产 品的生命 周期分为新产 品 、 成熟产品 和标准化产 品三个 时期 . 在不 同的阶段 . 产品 的特征会发 生由技术知 识密集型一 技能或资本密集型一 劳动密集型的转化 这意味着在该产 品 生 的各个 阶段 . 不同类型生产要 素的重要性是在变化 的 . 从而推动企 业根 据产 品所处 的生命 阶段 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 的国家之间安排生 产 活动 1 . 5 国际 生 产 折 衷 理论 企业是 国际生产和国际投 资的主体 . 企业跨 国投资在宏观层 面上 形 成了国际产业转移 . 因此 . 企业对外直接投 资理论构成 了产业转移 理论 的微 观基础 英国学者邓 宁f J . H. D u n n i n g ) 用0 一 L — I 模型来 说明企 业 的对外投 资和扩张行为 . 产业组 织决定 的所有 权特定优势( 0优势) , 要素赋存结构决 定的区域特定优势( L优势) , 交易成本 决定 的内部化 特定优势( I 优势1 , 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 国经营 的主要原 因。

试论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试论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引言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等一系列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产业转移不仅改变了生产要素的布局,也对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评述,旨在梳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深入了解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产业转移的定义和类型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好的市场环境、提高竞争力等目的,将其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根据转移地区的不同,产业转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国际产业转移:指企业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2.跨地区产业转移:指企业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但仍在同一个国家内进行。

3.城市产业转移:指企业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

4.乡村产业转移:指企业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地区。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产业转移的决策和过程受到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制约和推动。

以下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1. 成本因素成本因素是影响产业转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税务政策、交通运输成本等。

当劳动力成本在转移地区较低,且其他成本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时,企业更有动力实施产业转移。

2. 市场因素市场因素也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转移地区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消费能力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决策。

若转移地区的市场潜力大,企业更有动力将生产要素转移到该地区,以适应市场需求。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对产业转移起到重要影响。

包括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税收政策、劳动力政策等。

有利于企业实施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到该地区发展,推动产业转移的进行。

4.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某些传统产业可能需要通过转移来获得更先进的技术支持,提高竞争力。

5.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会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

产业转移动因及分析框架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动因及分析框架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动因及分析框架研究综述[提要] 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

研究产业转移的动因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以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依据为出发点,分析产业转移的现实动因和动力机制。

关键词:产业转移;现实动因;动力机制,项目负责人:苏华经济行为的动因,顾名思义是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导致行为发生的推动因素。

要研究产业转移的动因,首先要了解产业转移的内涵,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一个包含国家间与地区间投资和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和商品流动过程,在客观上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移动,是国家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加速,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日益普遍,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展开,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动因、类型、模式和效应、政策等方面。

本文从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研究的文献梳理和总结,以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依据为出发点,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现实动因,最后从推力和拉力的视角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以期能够建立一个清晰的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分析脉络和框架。

一、产业转移动因分析的理论依据产业转移是一个涉及多主体(产业、企业和政府)、多空间(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多学科属性(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的复杂的经济现象,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在研究产业转移的动因时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核心-边缘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研究

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研究

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其中,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的一种转型方式。

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产业转移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研究。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特点产业转移,顾名思义,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所形成的产业活动被迁移到另一个国家进行的一种转移方式。

产业转移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转型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转移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的选择之一。

第二,它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转型方式。

企业产业转移之所以会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产业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的价格与质量的变动,强制企业作出决策。

产业转移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针对市场需求,企业必须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产业转移,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保证企业的发展。

第三,它是一种可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工具。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

此外,产业转移还可以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推进所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促进国际分工。

二、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地开展产业转移工作,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其中,全球化时代下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亚和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

东亚和南亚地区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之一。

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南韩、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具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之政府为吸引外资而提供的优惠政策,优越的贸易地位,企业很容易选择这些国家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南亚地区的印度也是产业转移的热点之一,令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外包产业中心之一。

2.全球中高端产业转移。

在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汽车、半导体、飞机、电信、医药和化工等领域,高科技产业也在进行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 ; 按照其投资性 质, 可以划分为存量转移和增量转移 ; 按照产 出增长的情况 , 可以划分为绝
对转移和相对转移 ; 按照国际产业转
阿瑟 ・ 刘易斯 ( 9 4 认为 , 18 ) 国际
产业转移在 l 世纪 中期开始真正开 。 9
5 堂塑 壁望 0
ECON OMl l . c OU 1 OOK THE BOHAl A SE
区 内失 去 比较 优势 的产业 转往具 有 比较 优势的地 区, 这样, 既可摆脱 包 袱, 获得 比较 利益,又可为本地 区发 展其他优势产业提供有效空 间, 推动 产业升级。其最终结果是使各区域的 产业类型和 水平与 自身的资源禀赋 、 要素价 格和 经济 发展总体 水平 相适 应( 庞娟 ,0 2。部分学者对产业转移 20 )
口 王 智 新 梁 翠 杜 涛
内容摘要 : 产业转移不仅是世 界上发 达国家优化产业结构 , 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举措 , 也是发展 中国家调整经济结构 , 健
进 经济结构优化 升级 , 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伴 随着经济全球 化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进程 的加快 , 新一轮 国际国内
产 业 转移 正 在 加剧 进 行 。 文 对 国 际产 业 转 移 的 内涵界 定 、 本 演进 历程 、 主要 领 域 、 手段 途径 等 方 面进行 文献 综 述 并对 其碧 L , 展 趋 势进 行 展 望 。
理论界还没有形成 一致的表述 ,
只是 一般认 为只不过 是产 业 的空 间
转移或空 间迁移现 象( 刚、 陈 刘姗姗 ,
2 0)魏后凯(0 3 06 。 2 0) 认为 , 产业转移 的 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过 程 , 也是企业 为 了应对 新形 势而进 行 区位调 整 的 过程。 刘辉煌 、 杨胜 刚(0 6认为国际 20 ) 产 业转移 是指产 业在 国与 国之 间的 移动 , 认为是发生在 国家之 间的产业

产业转移 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 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调研报告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产业转移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且敏感的话题。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和经营活动从原先的地区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行为,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等因素所驱动。

一、产业转移现状目前,我国的产业转移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的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推动城市升级改造、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等。

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在寻求更低成本和更好发展机会的地方进行转移,比如一些东南亚国家或者其他新兴的产业园区。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1. 成本压力:一些企业由于工资水平上升、环保要求加强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因此选择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2. 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扩大,使得一些企业需要更好的地理位置和供应链布局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3. 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企业进行转移,比如土地补贴、税收优惠等。

三、产业转移的影响1. 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

同时,也能为转移地区带来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提升。

2. 生态环境压力:大量的产业转移可能会导致一些转移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措施。

3. 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导致了工人的流动性增加,一方面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如家庭分离、劳动权益保障等。

四、应对产业转移的策略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转移政策,如鼓励技术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以引导产业转移方向和节奏。

2. 加大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为转移地区提供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以提高地区产业发展的素质和竞争力。

3. 强化环境保护和监管:加强对产业转移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监管工作,确保转移后的地区可持续发展。

4. 建立合理的产业协同网络:促进企业之间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的产业协同网络,提高整体效益。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论文

产业转移理论综述论文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概念、理论模式、战略与对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指出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及转移方式的多样化,产业转移理论顺应实践需要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预示着产业转移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model, strategic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four aspects to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d points out tha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ransf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ory to practice need genera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and indicat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key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产业转移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它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把产业的这种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

国内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国内产业转移文献综述

一、学习型企业创建的作用 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这样描 述学习型组织:“在这里,人们不断扩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他们所 真正期望的结果;在这里,人们可以培养新的扩张性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人们可以释放出他们郁结已久的激情;在这里,人们可以 不断学会与任何人在一起学习。”彼得·F·德鲁克在《知识管理》中 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得和传递知识的组织, 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从这段 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学习型企业,它不仅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也要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还要面临实践的需要和认识的需要 以及人类的需要。
(一)学习型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习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而持久性的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社会快速发展与变迁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社会和经济的 迅猛发展,为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问题、新 要求、新形势不断更新理念,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本领,拓宽新 思路,挖掘新产品,创造新效益。 (二)学习型企业构建是企业创新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是民族发 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企业发展的助推力,持续创新是检验一个企业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标准。现代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学习力和创新力 的较量。因此,现代企业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善于学习新理论,挖
场拓展型、资本输出型、产业关联型、人才联合型。汪斌(2001)则认为 产业转移模式可分为垂直顺梯度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型转移模 式等。陈建军( 2002)认为国内企业的产业转移主要采取对外投资等 方式。毛蕴诗、汪建成( 2002) 认为从业务活动方面,企业扩张路径以 横向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为主,从空间维度方面,企业扩张路径以 国内为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李志能(2004)指出服务业的转移是 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陈刚、刘姗姗(2006)把产业转移根据其途经分 为: 区际直接投资、收购兼并、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EM 等。袁俊 (2006)指出目前全世界都在实行全球研发战略。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综述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理论界不乏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本文将产业转移理论划分为国外的产业转移理论和国内的产业转移理论。

通过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分别进行梳理,可以突出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的异同点,展现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方向。

标签:产业转移理论区域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较早,最早期以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等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比较优势的视角来对产业转移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属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古典贸易理论。

之后,西方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更加专门化,涌现出了诸多的产业转移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雁行”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等。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哈佛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跨国公司专家的弗农,其基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是一种被动性的产业转移理论。

弗农认为产业转移是产品生命周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的创新阶段一般需要一个科学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的,并且拥有高消费市场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该阶段的产品都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并且大量出口,凭借技术垄断,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到了产品的成熟期,国内的市场开始基本饱和,这是产业转移开始出现苗头。

发展到标准化阶段,产品和技术基本上已经标准化,发达国家的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开始受到技术模仿国即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挑战,这些发展中国大部分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原材料供给和广阔的本土市场,而在此阶段技术垄断不复存在,价格逐渐成为主要的竞爭手段,于是成本控制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生存的唯一出路。

于是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直接投资等方式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来降低成本,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进一步拓展市场。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国际产业转移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国际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成果进展梳理,并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1 产业跨国转移的动因分析1.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卢根鑫〔1994〕认为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促进开展中国家和兴隆国家的某些产业具有相似的技术构成,消费相似的产品〔重合产业〕,但是开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小于兴隆国家一样产业的劳动力价值,结果导致兴隆国家的重合产业向开展中国家转移。

1.3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小岛清〔1987〕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不具有比拟优势,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或潜在具有比拟优势的产业开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投资国从具有比拟优势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而投资承受国那么获得先进的消费技术,从而使潜在的比拟优势显现出来。

因此,从边际产业开场进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投资国和投资对象国是福利最大化的选择。

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R.Vernon,1966〕通过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进展分析,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时期,在不同的阶段,产品的特征会发生由技术知识密集型-技能或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转化。

这意味着在该产品生的各个阶段,不同类型消费要素的重要性是在变化的,从而推动企业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阶段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安排消费活动。

1.5 国际消费折衷理论企业是国际消费和国际投资的主体,企业跨国投资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了国际产业转移,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构成了产业转移理论的微观根底。

英国学者邓宁〔J.H.Dunning〕用O-L-I模型来说明企业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O优势〕,要素赋存构造决定的区域特定优势〔L优势〕,交易本钱决定的内部化特定优势〔I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综述

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综述

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存在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稳定市场份额、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跨国公司开始展开海外产业转移。

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现象、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综述。

一、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现象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和服务业务转移到海外市场。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50万家跨国公司在16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跨国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

从具体的产业来看,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高科技、汽车、电子、纺织等制造业是跨国公司海外转移的热门领域。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欧洲东部、中国和南美洲等地,跨国公司在这些领域中投资和开展业务。

二、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原因1.成本压力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降低成本是海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许多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要低得多,这让跨国公司有了在这些国家建厂的充足动力。

比如,在中国、泰国等地,许多跨国公司为降低人工成本而在这些国家设立工厂,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增加了就业机会。

2. 扩大市场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

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开设分支机构或收购本地公司,跨国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这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获得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和竞争优势。

3.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通过海外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可以扩大公司规模,进而增加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在海外市场开展业务不仅可以增加销售额,还可以增加技术水平,这对于跨国公司的创新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的影响1.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海外产业转移可以建立更加稳定的经济联系,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闵行区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闵行区产业转移情况汇报

闵行区产业转移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闵行区的产业转移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闵行区产业转移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发现闵行区的传统制造业正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制造业企业纷纷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并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种产业转移对闵行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闵行区的传统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闵行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其次,闵行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在闵行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为闵行区带来了更多的高端人才和技术资源,也为区域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可以预见,未来闵行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区域经济的新支柱,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另外,闵行区的服务业也正经历着一场产业转移的变革。

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服务业企业选择将总部和研发中心设立在闵行区。

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为闵行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可以说,闵行区的服务业产业转移正在为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闵行区的产业转移情况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产业转移助力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引导和规划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闵行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本次调研和分析,我们对闵行区产业转移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闵行区的产业转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二、产业转移的动因关于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现有理论主要基于两个角度。

一种是宏观角度,即在国家的产业层次上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

二是微观角度,即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空间扩张或者转移的原因,产业转移只是其宏观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的有关理论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

而微观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比较典型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美国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明确指出了国际产业转移这一现象。

他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从而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尽管他未能建立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完整理论,但他提供了一种理论思路,研究者遵循这一理论思路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国际产业转移问题。

2、中心—外围理论发展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从依附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心一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一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认为:由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高,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和巨额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被迫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试图通过国内工业化替代大量进口工业品;为加速工业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向跨国公司打开了大门,虽然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他们同时攫取了巨额利润,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

普雷维什关于“中心”和“外围”之间经济关系的分析部分地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现实,同时也较早地注意到产业转移的消极影响。

但是普雷维什没有认识到产业转移是区域间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对于产业转移能够加快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不足。

3、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结合了产业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

小岛清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而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中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产业转移综述

产业转移综述

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2011本文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

结果发现,中国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

受消费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消费带动下的产业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而在出口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资源型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

实际上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谢丽霜,2005),区域协调发展仍是中国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国际上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学者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提出了雁形学说(Kaname Akamatsu,1937)、产品生命周期(Raymond Vernon,1966)以及边际产业扩张(小岛清,1978)等产业转移经典理论,从宏观上解释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模式。

Dunning(1988)则从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入手提出了OLI范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复杂化,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从产业转移的模式、动因研究向产业转移效应(Maria Savona et al.,2004;Kirkegaard,2007)、全球生产网络(Dieter Ernst et al.,1997)、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Dieter Ernst et al.,2002)等方面转变,研究方法也从定性分析向统计计量、相关分析等定量方法转变。

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强调产业梯度特别是产业技术梯度(谭介辉,1998)、推拉力(魏后凯,2003)、竞争优势(陈刚,2001)、集成经济(石奇,2004)以及国家政策和社会文化(李小建,2004)等要素对产业转移的驱动作用,并提出了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梯度转移(夏禹龙等,1982)与反梯度转移(郭凡生,1986)、网络型产业转移(赵张耀等,2005)等转移模式。

产业转移 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 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调研报告产业转移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生产设施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以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竞争优势。

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互动和合作。

通过吸引外资和跨国企业的投资,转移产业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例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其次,产业转移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转移产业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一些地区为了吸引投资,对产业转移给予了过度优惠和补贴,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

其次,转移产业也可能导致原产地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当一些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地区时,原产地的就业机会可能减少,劳动力可能出现过剩现象。

最后,产业转移也可能导致技术和知识的流失。

当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地区时,技术和知识可能随之流失,使得原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下降。

鉴于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引导和规范产业转移。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其次,政府可以加强对转移产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监管,防止过度消耗和污染。

最后,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总结起来,产业转移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它带来了经济互动和合作的机会,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引导和规范产业转移,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摘要:关键词: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

2008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

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

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

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

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

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4种: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

据此,区域经济学家们把它深入到国际(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领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费农(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时,本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出口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并认为产品周期分创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3个阶段。

前两阶段,创新国生产和出口该产品,在标准化阶段,进口国开始生产并逐步出口返销创新国。

该理论随后被区域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区域产业布局和转移问题,其基本含义是:当产品处于成熟阶段时,根据技术扩散程度和生产优势转移情况,可考虑以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当产品处于标准化生产阶段最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转移到具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

3、重合产业论卢根鑫认为,重合产业是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技术构成相似的同类产品生产部门。

它们使用相似的机器设备或生产线,运用相似的技术工艺,需要相似比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相似的商品。

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越是发展,这种重合产业就会不断出现、发育、成长,持续演变。

当产业深化不能够抵消国别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重合产业就只有一个调整方向,即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是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

通过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可以将重合产业所采用的资本品、中间品、无形资产等销售给发展中国家,让后者扩大重合产业生产,以保证将这些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满足后者对这些重合产业产品的需要。

通过产业投资,发达国家可将重合产业所采用的大部分生产要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所需要的全部或大部分这类产业的产品,即部分或全部返销发达国家。

4、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梯度推动了产业转移。

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积淀,一些学者又结合当前情况提出成本上升、市场因素、企业内在需求、企业改革的机遇、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拉力也是推动产业转移的因素。

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推动产业向外转移的充分条件,但一个区域能否真正吸引(即承接)产业转移,则取决于某产业在该区域的效用。

马子红在其撰文《区际产业转移理论评述》,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5期。

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际产业转移理论与国际经济学及经营理论的联系日趋紧密,1932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提出了“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主要用于说明当时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反映了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作用。

他认为:先行国(地区)和后起国(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梯度的产业传递和吸纳的动态过程,由此形成了先行国(地区)和后起国(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业循环和连锁型变化机制,促进了后起国(地区)产业结构向着更高层次转换。

20世纪70年代,小岛清(Kiyoshi Kojima)对赤松要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产业。

第二轮是60年代、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向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轻工、纺织和机电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自身开始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三轮是80年代以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世界加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通过三轮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产业转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球主要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生产链条上下游紧密联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市场进一步融合。

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载《价格月刊》,2008年第11期),认为: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形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日本学者小岛清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轮”,认为对外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对产业转移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费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发达国家如何从创新开始,经过发展、成熟、衰退的阶段性演变,实现有关产业向后进国家的转移。

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上,邓宁用O-L-I模型说明产业组织的所有权也是、区域的因素禀赋优势和交易成本的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产业转移的模式戴宏伟、王云平专论《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载《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中认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将产业转移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的性质,可以讲产业转移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

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本地产业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采取向周边地区扩张性建厂或与周边地区的企业进行协作等方式而进行的产业整体或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衰退性产业转移则是指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

由于两者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其产业转移的途径、方式就具有很大差别。

一般来说,衰退性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整体的、彻底的转移,而扩张性产业转移则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部分的、渐进式的转移。

2、产业整体转移与部分产业链的转移产业转移可以以整个产业全部迁移的方式向外转移,也可能是逐步向外转移部分生产环节,最后扩展至整个产业。

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是产业整体还是部分产业链的转移,既取决于产业转出访属于扩张性产业还是衰退性产业,也取决于转移方的战略目的和承接方的承接能力等具体情况。

3、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生产要素流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其中,技术转移与资本流动对于创业转移的作用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产业转移的实质和关键问题是资本转移,资本的流向往往决定产业的转移方向,投资方所考虑的成本、收益等因素,也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而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技术转移的程度反映了产业承接地区的投资信心和重视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深度和成败。

4、企业协作产业转移与并购性产业转移一个地区的企业出于与周边地区企业进行协作、降低成本的目的,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如技术合作、合资、OEM等方式。

另外,企业并购成功后,为了提高被并购企业的竞争力,并购方也会有目的地向被并购企业转移技术、资本、管理力量等,在转移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产业环节的转移。

5、企业迁移与要素流动企业是产业的主题,企业迁移是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实现方式。

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背后,必然有大批量的同向转移起支撑作用。

企业跨地区协作的范围、规模、深度和广度,不仅直接带动了同向的生产要素流动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更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协作的层次及程度。

而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既是产业转移的一部分,也会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同向转移。

两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

企业跨地区协作、生产要素流动及两者的互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内容,并对区域经济协作的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陈刚、刘珊珊在其专论《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载《当代财经》2006年第10期)中对产业转移模式归纳为4种:(1)基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或形态的模式雁形转移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或形态的角度归纳出来的著名模式。

赤松要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和日本之间的产业转移现象,他考察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棉纺织业通过承接转移的发展历程和形态,归纳出“产品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三个阶段的雁形产业转移模式,并认为,后进国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学习先进国的产业发展经验,吸收其资本和技术,发展相应产业。

(2)基于产业转移方向的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梯度转移(夏禹农、冯文淩,1982;何钟秀,1983;周起业,1989);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谭介辉,1998);边际梯度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基于产业转移规模或程度的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2001);部分迁移模式,包括商品输出、市场拓展、资本输出、产业关联、人才联合、要素嫁接式、存量激活等方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2001);完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工序型产业转移模式,包括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水平工序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