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

合集下载

最新“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

最新“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
历史评价的原则:历史的原则、辩证的原则、发展的原则
探究三: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改革(商鞅变法、雅典民主改革、罗马法律进程)
结合教材,整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思考三次改革如何推动 民主政治发展?说明了什么?
(1)标准变化:财产——地域——没有财产地域限制
说明:民主政治
(2)权力扩大: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五百人会议向 是一个不断完善
先驱。 3、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
恒价值。 4、对日本和中国有重大影响。
(练习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
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
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
材料二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今夫人众兵强,此
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
之心,游战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引自《商君书·
定分、弱民》
材料三 梭伦利用不同公民集团之间的互相遏制,在把立法、司法、监督等权利
交给平民占优势的公民大会的同时,把监护法律、审判颠覆宪法的大权赋予主要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 (1)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活在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
出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中国:①分封制和井田制瓦解;②诸侯争霸,社会矛盾突出。 雅典:①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自我价值。②民主政治发展 但弊端显现;
(2)两位思想家以探寻理想社会秩序为出发点,探讨的共同问题 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他们思想主张的核心。
探究一: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比照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它承载着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独特特征。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对世界带来的影响,并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意义。

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源于两大文化背景的冲突和融合。

东方文化以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为代表,倡导集体主义、尊重长辈、强调人际关系等价值观念。

而西方文化则以欧美国家为代表,强调个人主义、追求自由、注重个人权利等价值观念。

这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使得东西方在价值体系、社会制度以及人际交往方式上存在差异,同时也为碰撞和交流提供了契机。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西方文化频繁碰撞。

最早的一次碰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不仅带来了商品和技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

西方的宗教、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不断渗透到东方,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变得愈发便利。

现如今,全球化的浪潮推动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接触对方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1. 语言交流: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东西方文化间的语言交流促进了思想和知识的传播。

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英语,这使得东西方文化可以更好地沟通和借鉴。

2. 文化艺术交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有着显著的体现。

艺术家和文化团体的交流演出、艺术品和作品的传播,都丰富了东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3. 教育交流: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培养方式。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教育领域推动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科发展的多元化和融合。

许多人选择去其他国家留学,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经验,更是一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世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它既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文化史专题课轴心时代 ——古代中西文明交相辉映ppt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文化史专题课轴心时代 ——古代中西文明交相辉映ppt
• 中国:大河流域,土地肥沃,铁犁牛耕使 用,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形成。
• 希腊:岛屿众多,多良港,有利于航海业 发展,商品经济发达。
• 异:小农经济;商品经济。 • 同:经济繁荣为思想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 阶级关系:
• 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 受重用
• 希腊:新兴工商业阶层崛起,追求民主权利。 • 同:
材料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 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 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否定权威, 敢于创新。
——《古希腊人文精神内涵》
“群体本位”思想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置放在“群体” 利益的框架中予以考量,强调个人对“群体”生存、发展 的责任。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为华夏民族精神 的凝聚与塑造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受其熏陶,无 数仁人志士为了振兴社稷国家,挽救民族危亡,不计个人 名利,甚至“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留下了诸多珍 贵的精神遗产。不过,由于其“群体本位”深蕴着“人的 依附关系”的思想底蕴,必然要将人的欲望与行为纳入到 封建等级依附秩序与纲常伦理的轨道之中,由此扼制了人 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的伸展。
自由提供平台。
• (2018年浙江文综历史,38)材料一:在公元前 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 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 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 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 上的地位。(10分)

7.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支圆 珠笔需 要二十 多道工 序,对笔 尖的加 工精度 和材料 性能要 求极高 ,而此 前中国 制造达 不到这 些要求 。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交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如贸易、技术传输、移民和旅游等)来传递自己的文化,从而让其他文化的人有机会理解和接触到其他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文化始于远古时代,在各种交流和碰撞中被发展和丰富。

本文将谈论中西文化在历史、艺术、宗教、语言、音乐等领域的交流和碰撞,深入探究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历史交流从古代开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就已经开始了。

在古希腊时期,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东方,传播了希腊文化。

汉朝时期,与罗马帝国的交流也开始了。

在中世纪早期,维京人和阿拉伯人在欧洲和中国的贸易中交流文化并将其带回家。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中心,拉丁语和希腊语成为欧洲智慧之源。

一系列的文化交流使中西文化的差异变得越来越模糊。

艺术交流在艺术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有许多精彩的例子。

马蒂斯和梵高的中国画艺术,表现了画家对东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

当墨西哥大革命推向未来时,墨西哥艺术家德拉方塔从西班牙风格中融合的传统和古老的艺术元素得以展现。

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各艺术领域中,中西交流的元素都得以很好地体现,离不开交流的重要性。

宗教交流在宗教上,西方基督宗教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传统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有意义。

尽管它们是非常不同的宗教理念,但都表达了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深刻智慧。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新兴的东西方宗教和传统信仰形式相互交汇和影响。

同时,新兴的科学和技术也引发了新的一轮文化碰撞。

语言交流在语言上,古代希腊的语言和西方哲学的知识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并在欧洲广泛传播。

古代汉、藏、满、蒙古等传统文化的语言也传播到了外国。

听懂他人的母语不仅有助于交流,也有助于了解文化背景。

中西方文化交流也因此而得到密切的联系。

音乐交流音乐也是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方法。

许多西方音乐家受到亚洲传统音乐的启发并写下了杰作。

比如Underwood的"东来华尔兹"。

轴心时代中的东西方美学互融——以孔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为例

轴心时代中的东西方美学互融——以孔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为例
柏 拉 图在 先哲以 自己伟大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时代 , 使得这个 至 当今 一 直影 响人 类历 史 的发 展 。此 外 ,
时代被后人称之为 “ 轴心时代” , ① 而他们 以 自己独 其著作 中所提及到 的对艺术 “ 真、 善、 美” 的评判标
特的魅力登上了历史演绎的舞 台, 并构建了 自己的 准 , 对“ 美” 多维度多层次的思索 ; 孔子对艺术 的“ 尽
这 一 特 殊 概 念 ,他 认 为这 一 时 期 在 中 国 出现 了孔 慧 , 使 得 人类 文 明在 历 史 的 长河 中源 远 流 长 , 也 成
子、 老子 、 墨子等诸子百家 ; 在印度 出现了《 奥义书》 为 了人类几千年精神财 富的开启。“ 人类一直靠轴 作者简介 : 郭阳( 1 9 8 4 _ _ ) , 女,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2 0 1 1 级博士研究生。刘晓静( 1 9 6 4 ~) , 女, 山东艺术
后人思索与探索的命题 , 这些问题正是人类文明中 “ 人生” 的开始 。他们 的对人生思索的问题 , 对“ 美”
哲学 、 美 学 的 最 基 本 问题 , 这 些 问 题 关 乎 人类 自身 理 论 的探索 , 也 正是 他们 人生 最真 实 的写 照 。
的各个方面 , 乃至今 日这些问题还在一直探索 。正 因如此 , “ 轴心时代” 开启 了人类文明的时代。
二、 孔子 与 柏拉 图是 东西 方 美学 的渊 源
其次 , 对“ 美” 的探究 是 两人相 通 的美学 基 础பைடு நூலகம்。
关于“ 美” 的探究 , 是人类 自诞生起就开始讨论 的命题 。孔子和柏拉图在传承历史 、 启悟后代的过
孔 子 和柏拉 图作 为 东西 方 美 学 的渊 源 , 这 两位 程 中 , 都 纷纷 谈 到 了对 “ 美” 的见 解 。孔 子 美 学思 想 哲 人 的思 想 成 为 了东 西 方 美 学 的 理 论 的 奠 基 和 源 的 基 础 是 “ 仁” 学, 认为“ 美” 就是 “ 善” , 而 最 高 的 泉, 在 梁 漱溟 先 生 书 中 曾说 过 : “ 中 国文 化 中 间 以孔 “ 美” 的境 界 也 即是 “ 仁” 的境 界 。“ 个体 的心 理欲 求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的百家争鸣时代及原因◆人类古代文明的三大中心公元前8至3世纪,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

为什么人类在不同地域,几乎同时取得重大文化成就?如何来认识这一历史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中尤以德国学者K.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影响最大。

他认为: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化中心,即中国、印度、希腊。

这三个地区分别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文化事件,出现了非凡的文化人物。

在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以及其他诸位思想家、哲学家相继出现;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等问世,佛教、耆那教等开始创立;在波斯,相传琐罗亚斯德创立祆教(拜火教);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等地,犹太教先知四处游走,传经布道;在小亚细亚和希腊,更是贤哲辈出,先有荷马、赫西俄德,后有所谓以泰勒斯为首的“希腊七贤”,继而出现了巴门尼德、希罗多德、赫拉克利特、修昔底德、苏格拉底、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等。

这是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三个中心,人类都非常相似地开始意识到自身作为整体的存在,也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人类至今依然存在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几乎同时得以确立。

◆以希腊文明为例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古希腊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政教分离的思想是现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希腊人创造的民主共和制是近代世界普遍认同的政治体制的原型。

希腊人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是现代西方文艺界学习的范本和创作的源泉之一。

西方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修辞学、文献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学科,无一不是希腊人奠定的基础。

他们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史学摈弃情感、求真求实的原则,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言等,仍然是当代从业者遵守的学科纪律。

轴心时代的中西思想比较(复习课)

轴心时代的中西思想比较(复习课)

3.(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
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
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
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B)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D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2.(2012海南高考)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上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
现的是( B)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 。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
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
( C)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欢迎指导!
科学备考
本专题属于高频考点,备考时要重点关注以下角度: 1.史实角度:复习时应系统掌握春秋战国、古希腊阶段特。 2.史论角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 中西方文明。 3.史观角度: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构建中西之间的联系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反思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反思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反思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一、“文明的冲突”论


1993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我认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意识形态 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 要原因。在世界事务中,民族国家仍然举足轻重, 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击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 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 线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 1996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儒家的仁学



要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则达人”作为准则 “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其由人乎?” “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 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 键。”——费孝通 “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 的礼仪制度。 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而不应该行“霸 道”。

二、“文明的共存”与新轴心时 代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 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 洲则效仿拜占廷帝国。” ——罗素《中西文明比较》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认为在公元 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 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 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 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 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 化的主要精神财富,而且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 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

轴心时代与中国之互动

轴心时代与中国之互动

总第 1 0 期
6
西 方 哲 学 家 与中 国 文 化 的互 动
本就是隔壁的王二。 这些全都让这位当时激进的汉学家如雾里看花。 “我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长大的, 那时孔子不论是在中国的理论家还是在德国的汉学家那里 都遭到唾弃。 人们不一定要喜爱孔子, 但是应当严肃地对待他。 卡尔 ·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18831969)a这样做了 , 并且不仅限于孔子……。 孔子被认为是 ‘思想范式的创造者’ , 进而与苏格拉底、 佛 陀以及耶稣并列, 处于人类历史的开端。 在20世纪, 很少有人给孔子如此崇高的地位。 ” 上面一段话是 顾彬 (Wolfgang Kubin, 1945-) 教授为 《大哲学家》 (Die großen Philosophen) 中文版撰写的序中的一 段话, 我想, “严肃地对待” 应当是理解的前提吧!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雅斯贝 尔斯, 正是通过严肃地对待孔子、 老子以及佛陀这样的东方的哲学家, 并且与他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 反哺, 进而使他提出 “轴心时代” 的论题来的。
二 来看待, 但他对当时在中华大地上开展的、 工农兵都参加的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 运 动依然像是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 因为在西方, 不论是柏拉图 (Plato,前428/427-前348/347) 还是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 都只是大学中研讨班的事情。 而在孔夫子逝世后的2500年后, 在 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响彻着这位哲学家的名字, 人们争先恐后地表明跟他不同的立场, 仿佛老夫子根

[见英文版第6页,下同]
雅斯贝尔斯有关中国以及印度思想家原典的译本和研究著作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海 德堡时期的朋友——印度学家海因里希·齐默尔 (Heinrich Zimmer, 1890-1943) 博士: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

西方历史地位
在西方,轴心时代被视为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基石。在 这个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世界的本质和 人类的存在意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和思想 体系,如理性主义、存在主义、自然法等。这些思想 对西方哲学、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塑造了西方文明的基本面貌。
中国历史地位
在中国,轴心时代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这 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 家,他们提出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中华民族 的基本性格和文化传统。同时,轴心时代也是中国历史 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 会的过渡和转变。
书法艺术
自甲骨文、金文演变至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 成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代表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等。
绘画艺术
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代表,追求意境和气韵生动,如山水画、花鸟画 等,代表画家有顾恺之、吴道子等。
西方文明的艺术成就
1 2
古希腊雕塑
古希腊雕塑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追求真实、 完美的比例和动态感,如《掷铁饼者》、《米洛 斯的维纳斯》等。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兼爱”、“非攻”,倡 导无差别的爱与和平。
西方文明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强调自我认知与 理性思考,认为“未经审视的生
活不值得活”。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理念论”, 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主张“中道”思想 ,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 活动。
特点
轴心时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突破”和“创新”。在这 个时期,人们开始摆脱原始的神话和传说,用理性和科 学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和自身。各个文明都出现了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这些成就 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参考]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参考]

“轴心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参考]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和现代文明的演变,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一概念。

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不同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重要变化的集中表现。

在这个时期,东亚的周朝和西亚的波斯帝国都精彩地展现了自己的文化和政治智慧,同时也为中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东亚,周朝是这个时期最富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王朝,周朝成功地建立了一个行政机构的政治模式和社会结构的基础标准。

这个时期的文献和铭文都强调了个人和家族的荣誉和责任,同时也提出了像“天命”之类的理念,试图将政治智慧与宇宙本身联系起来。

与此同时,周朝也是一段高度文化的艺术时期,青铜器、音乐、舞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包括历史上著名的“乐府”和“楚辞”。

在西亚,波斯帝国的建立为人类历史的进步打开了新的一页。

波斯帝国的君主古列尔王凭借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征服了周边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单一政治实体。

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趋向是包容性、多元化和独立自主的,深受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尊重。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例如波斯帝国皇帝古列尔王的以大胆军事谋略战胜古希腊联盟的战役和伊朗宗教家查拉曼贾尔的继承和改革论述等。

中西方文明的相互影响在“轴心时代”这个时期也显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中国,周朝国王和官员的着装和珠宝和西亚的贵族非常相似。

另外,希腊和罗马的一些最著名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在这个时期也被创造出来。

例如,科学家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已经推动了欧洲和东亚的思想文化发展。

在世界历史上,“轴心时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转折点。

这个时期的王朝和帝国向外扩张,建立殖民地、贸易和战争产业,加速文明和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期的文明创新和文化创意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的诞生。

中西文化的碰撞作文800

中西文化的碰撞作文800

中西文化的碰撞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轴心时代”的中外文明

“轴心时代”的中外文明
的弊端?与现代民主制的不同? 原因是什么?
少数人的民主,权力的误用和滥用;雅典是直接民主 制,近现代则为代议制民主;直接民主制只适合小国 寡民,民主的普及,人口众多不适合,直接民主制的 弊端。
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点的表述正 确的是 A.采取措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B.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C.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 D.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进行海外贸易的原因? (6分) 答案: ①因为山地较多,不适合农耕;人口增长,对生存造成压力。 ②东方国家的接纳 ③三面环水,良港众多,适宜发展海外贸易;
二、“轴心时代”的政治文明 雅典的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
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 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 雅典的民主制度 成 宗法分封制走向 问题。通常用举手表决。 …… 建立共和国 崩溃 梭伦改革 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使用抽签 制定《十二 商鞅变法 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 果 克里斯提尼改革 铜表法》 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 秦统一,建立君主 出, 伯利克里改革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政五 保护私有财 特 权力高度集中, 百人议事会的职务。一般一年 人民主权 产,体现法 点 皇权至上,地方 一任。 轮番而治 服从中央。 治精神。 依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的主 发展 自秦开创,沿 为人类提供集体管 罗马法的渊源, 要特点?该特点体现在哪些政治机构的设置上?雅典 现代资本主义法 西方走向民主与法制 走向专制 趋势 袭 为后世民主政治提供了哪些借鉴 ? 2000多年。 理新形式,为后世
孔子 (前551-前479年)
苏格拉底 (前469—前399)
(2008年江苏卷)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 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中西之间轴心时代文化转型的比较

中西之间轴心时代文化转型的比较

中西之间:轴心时代文化转型的比较(2010-11-04 11:39:58)转载▼分类:和学讲坛标签:亚里士多德中国《周易》轴心实体文化中西之间:轴心时代文化转型的比较——以《周易》为透视文本【原文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地名】成都【原刊期号】200303【原刊页号】14~26【分类号】B5【分类名】中国哲学【复印期号】200309【英文标题】On the Book of Change and a Comparison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betwe 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Axial PeriodHUANG Yu-shun(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 Ch ina) 【作者】黄玉顺【作者简介】黄玉顺(1957-),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内容提要】中国文化形态在轴心期发生了第一次大转型:由神学文化形态转变为世俗文化形态。

这次转型确立了作为人文主义精华的心学传统,这是今天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资源;但同时也逐渐失落了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精神,这是与现代性相悖逆的。

这次转型经过三个阶段(西周、春秋、战国),而《周易》文本正是其经典表征:《易经》观念是其发端,《左传》筮例是其发展,《易传》思想是其完成。

唯其如此,《周易》后来成为中国群经之首、百行之源。

【摘要题】易学研究【英文摘要】A great transformation from theological type to secular one took place i n Axial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e.The transformation set up'mindology'as h umanistic tradition,which is now one of the precious resources for moderni zation.Nevertheless,it made us lose the individual spirits as'primary subs tance',the consequences of which are contradictory to modernity.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had undergone three phases,the classical representation of which was the conditions about the texts of the Book of Change as follows.Its start was theideas in the Yi Classic(during the Western ZhouDynasty ),its development was the explanation to the milfoil-divination in the Zuo Commentary(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and its completion was th e thought in the Yi Commentary(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Precisely becaus e of these mentioned above,the Book of Change became afterwards the leader of all the classics and the resource of all the behaviors.【关键词】周易/左传/中国文化/轴心时期/文化转型the Book of Change/the Zuo Commentary/Chinese culture/the AxialPeriod/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参考文献】[1]黄玉顺.“自由”的歧路:五四自由主义的两大脱离[J].学术界,2001,(3).[2]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3]亚里士多德.工具论[M].李匡武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12.[4]朱子语类:卷1;朱子大全:卷95[M].[5]礼记•表记[M].[6]姜广辉.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J].国际儒学研究,(6).[7]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8]左传•僖公十五年[M].[9]王国维.殷周制度论[A].观堂集林:卷10[M].[10]黄玉顺.生命结构与和合精神——周易哲学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8,(1).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为爽去爻加两个百@②原字为女加后@③原字为礻加右@④原字为丞下加灬@⑤原字为口加尊@⑥原字为嚣去页加臣[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766(2003)03-0014-13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在“轴心时期”、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注:越来越多的学者确认,西方文化的轴心期是古希腊时代,印度文化的轴心期是佛陀时代,而中国文化的轴心期则是春秋战国时代。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共有并表现在这个群体的一切行为和互动中,在其成长过程中经社会历史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

它的核心包括信仰、传统观念、礼仪、艺术、习惯等,不仅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产物,而且是反映人类想象性和创造性行为的一种能力。

文化的发展状况,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面貌和综合国力状况。

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交际障碍。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外来文化,了解外国文化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正向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中西方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因此日益频繁,实现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广泛接触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中国和西方两大文化的文化背景不同,时常会导致冲突、误解,为了减少这些障碍和冲突,中国在新时期把两大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互相学习,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特别重要的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文中首先对“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关概念作出界定,通过观察法、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搜集大量有关体育舞蹈方面的资料,对“体育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碰撞做了详尽地介绍和分析。

具体如下:1、从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之一一双人舞蹈,来分析中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西方形成了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中国形成了与西方完全对立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在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下,中西方在舞蹈表现主题上也存在巨大差异,西方舞蹈更多的是独舞或双人舞,中国的舞蹈艺术中更多的是以群舞的形式出现。

接着以体育舞蹈舞剧《金陵十三钗》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融合。

2、体育舞蹈的服饰文化——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对体育舞蹈服饰特点形成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中西服饰文化的碰撞。

随着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体育舞蹈服饰美也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体育舞蹈服饰对我国服饰的影响来分析中西服饰文化的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心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
作者:邵友伟
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5期
摘要:古典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崇高的理念,古希腊追求“善”,而中国儒家思想追求“道”与“仁”。

在当代随着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也更加细致入微视角也更加多样。

本文试从对基本概念的把握来寻找《理想国》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

关键词:善;《理想国》;儒家;道
在柏拉图那里善是一个最高的理念,他所说的善包含在劳动者、武士和卫国者身上,而他所说的善包含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德”。

柏拉图的“四德”与孔子所说的“知、仁、勇”三达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孔子在《论语》中对其有过阐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柏拉图所说的智慧指的是对于形而上的真理的体察,能够跳出洞穴之外来看问题,也就是《中庸》里所说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者都强调对于终极的把握,也都将这种智慧赋予给品德高尚的人和管理国家的人。

柏拉图所说的勇敢主要是指武士对城邦的守护,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因为义指的是应该做的事,也就是尽职尽责的意思,由此看来作为一个武士守护自己的家园就是他应该做的事。

柏拉图所说的节制就是儒学里讲的量力而行,也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一、善的理念
柏拉图所说的善的理念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与儒学所讲的“道”的观念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单独的说“道”还不足以概括善的观念,还应该加入“仁”的内涵。

“这个给与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

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

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

”2可见在柏拉图的视野里善的理念是高于真理和知识的,它是获得知识和认识真理的目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和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得善的理念。

一方面,《论语》里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里子贡所说的“文章”指的就是知识,由此看来儒学所要学的并不仅仅指知识,而是“天道”。

另一方面《论语》里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说法,“志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道”,也就是得道于心,让自己能够不违背“天道”的情况下随心所欲的生活。

由此两者可以看出儒学通过不断学习并立下志向,实现“天道”,从而行“仁”与柏拉图所说的“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

”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中庸》里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是通过以身行道达到一种仁,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获得善的理念,从而达到一种至善。

所谓的至善就是《理想国》里“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

”儒学则是强调“道”在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中庸》“善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

”也就是说善的理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是一致的,它是一种规律,但是它也摒弃恶的部分。

这种对于善的追寻在儒家思想里也有相关的阐述,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因为“格物”是向善的起点,这种只有符合“礼”的规范为善去恶才能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才能符合自然规律,从而符合“天道”。

二、节制
柏拉图强调节制,希望整个城邦能够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秩序下,不因人的欲望的过度而影响整个城邦的秩序。

注重道德教化,从小从各方面浸润人的心灵,学习高尚的道德。

《理想国》里说“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

至于朴素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素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郑声乱雅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强点音乐的重要性,因为《礼记·乐记》里说有规律的声音才叫“乐”,没有规律的声音只能叫“音”,也就是强调音乐应该和谐。

而柏拉图所说的朴素的音乐文艺教育用儒家的观点来说就是从出生到小学的教育。

传统的小学教育不仅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陶冶情操,读圣贤书,从小教育孩子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教育孩子向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孟子》里孟子批驳齐宣王好世俗之乐不好古圣先王的礼乐,同时也告诫统治者要节制“使民以时”,不乱砍伐森林等。

可见儒学重视节制,不纵欲,积极向上,重视的是心意的满足,不提倡铺张浪费。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不仅讲了节制的基本作用,还就节制在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理想国》提到“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儒家思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追求一种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强调一种和谐统一的人际关系。

而这种秩序的养成又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约束,而内在的约束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礼”。

儒家思想中的礼就是为了“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记·曲礼上》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天下安宁。

对欲望的节制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对欲望的追求适可而止,对于财物的需求够用就行,对于普通人的要求也只是做到安身立命就足够了,对与君王来说奢侈浪费就是糟蹋民脂民膏。

《论语·里仁》篇里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也就是对于富贵应该从正面去追求,用“仁心”来节制欲望。

三、正义
正义在《理想国》是一个主要的命题,也是使一个城邦安定的关键。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正义分为了好几个层次,其中最低的层次也就是优化实说和有债照偿,这种实事求是的要求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诚”的概念。

《中庸》里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也,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儒家思想同样认为认为诚实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人不断发展的前提。

“诚”既符合天道的根本也符合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儒家最高的“诚”就是“慎独”,也就是无需他人的监督的诚心。

《理想国》中不仅探讨现实中的正义还探讨概念中的正义,即由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

“它是关于内在的,即关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真正的正义是源于现实中的正义又对现实中的正义有所完善,也就是对于灵魂的敬畏。

儒家之所以重视“经”的重要性就是将道德、正义放在一个较高的天平上,也就是恒久不变的道理。

在具体的行事过程中可能对于所做的事有所偏差,而这就是儒家所讲的“权变”,具体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事之宜,也就是符合儒学的精神就可以了。

四、结语
中西哲学观的碰撞折射出的文化的契合点代表了人类的永恒价值,也就是当代所说的普世价值观。

历史证明不能照搬西方思想,但是对于西方文化又需要细致的了解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柏拉图“善”的理念是具体的,对城邦的治理应该有宽广的胸怀,与孔子一视同仁有异曲同工之处。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问题也会越来越明晰,视角也会越来越开阔。

参考文献:
[1]郭齐勇著.中国儒学之精神[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法)让·弗朗索瓦·马特著,张竝译.论柏拉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N.帕帕斯著,朱清华译.柏拉图与《理想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黄见德著.西方哲学在当代台湾和香港[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李超杰著.哲学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0:169.
[6]宋元人注.四书五经[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7](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74,113-114,172,267.
作者简介:
邵友伟(1991—),男,汉族,山东滨州人,黑龙江大学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哲学基本问题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