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中医诊断学复习指导:潮热的定义和分类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五章 问诊
表现
病因
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
惊悸
外受异常刺激
惧不安
若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 惊悸进一步
怔忡
上至心胸,下至脐腹
发展而来
特点
时发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 情较轻
病情较惊悸严重,持续时间较 长,常见于器质性病变
4.胁胀: 自觉胁肋部胀满不舒,与肝胆病有关 5.脘痞: 胃脘部胀满不舒 ⑴食积胃脘:脘痞伴嗳腐吞酸、进食尤甚 ⑵脾胃气虚:脘痞、伴食少便塘 ⑶湿阻中焦:脘痞伴纳呆呕恶、苔腻 ⑷饮停于胃:脘痞纳少伴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 ⑸胃阴亏虚:脘痞干呕,饥不欲食 ⑹肝气犯胃:脘痞伴胸胁胀满 6.腹胀: 自觉腹部胀满不舒 ⑴鼓胀:腹大胀满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 —①酒食不节②情志所伤③虫积血癥 7.身重: 自觉身体沉重,如负重物-水湿泛滥、气虚不运 ⑴湿邪困阻:身重伴脘腹胀满、苔腻 ⑵水湿泛溢肌肤:身重伴浮肿尿少 ⑶脾气亏虚:身重伴嗜卧、倦怠乏力 ⑷热病后期,邪热耗伤气阴:身重乏力
二.问目 目病与心、肝、肾三脏病变关系密切 1.目痛: ⑴肝火上炎:两目胀痛,兼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⑵风热火毒上扰:目赤肿痛,兼羞明多眵 ⑶气血不足或阴虚火旺:两目隐痛,渐发势缓,干涩 2.目眩: 自觉视物旋转动荡,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感 ⑴实证、虚实夹杂:①肝阳上亢②肝阳化风③痰湿上蒙清窍
63
⑵虚证:气虚、血虚、阴精不足,目失所养 3.目昏: 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4.雀盲(夜盲): 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后视力明显减退,视物不清 5.歧视(复视): 指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症状 以上三种眼病总由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
A.肾精亏虚失养
B.寒湿侵袭阻络
C.瘀血阻滞经络
中医热症的分类
中医热症的分类
中医热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分类方法,根据病症的特点和病因分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风热症、暑热症、湿热症、燥热症和火热症等。
每种热症都有其特定的病症表现和治疗方法。
风热症是由外感风邪和内生火热相结合引起的。
其病症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
治疗风热症的方法是清热解毒,常用的药物有银翘散、葛根汤等。
暑热症是由暑邪侵袭所致,其病症表现为高热、口渴、汗多等。
治疗暑热症的方法是清热泻火,常用的药物有石膏、生石膏等。
湿热症是由湿邪和火热相结合引起的,其病症表现为口苦、尿黄、大便黏滞等。
治疗湿热症的方法是清热利湿,常用的药物有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等。
燥热症是由燥邪和火热相结合引起的,其病症表现为口干、咽痛、便秘等。
治疗燥热症的方法是清热润燥,常用的药物有阿胶、沙参麦冬汤等。
火热症是由内生火热引起的,其病症表现为口渴、烦躁、尿黄等。
治疗火热症的方法是清热凉血,常用的药物有黄连解毒片、清热解毒胶囊等。
中医热症的分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热
症的分类,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选择治疗方法。
然而,热症的分类仅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病症,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和个体差异。
因此,在治疗热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潮热,中医辨证分4型
46传统医学传统潮热,中医辨证分4型□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曹元成潮热是指发病按时而至,如潮水按时来潮一样。
超过四分之三的女性在更年期有潮热现象,这种突然发热的感觉会从躯干传递到脸部,可能一天出现几次,甚至每个小时都出现,令人不适。
潮热来临时,人的体温并没有变化,真正升温的是皮肤,一般来说会升高0.6~1℃,有的更年期女性皮肤温度甚至会升高2℃。
通常,潮热感会持续30秒至5分钟。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于潮热也需分清证型——心脏潮热 中老年人心脏不好或长期失眠容易产生心脏潮热,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干、大便干结或口舌生疮,宜清心泻火、凉血滋阴。
可选清心汤:黄连、栀子、黄芩各12克,莲子心、远志、元参、竹叶、丹皮各15克,连翘、生地、石膏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脏潮热 肝经潮热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主要有头痛、眩晕、口干口苦、心烦易怒、两肋胀痛、耳鸣耳聋等,宜清肝泻火。
可选清肝泻火汤:柴胡、白芍、郁金、元参、佛手、川楝子、黄芩各15克,生地20克,丹皮、龙胆草、元胡、香附、黄柏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脾脏潮热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酿湿生热所致。
表现为腹部痞闷、食欲不振、恶心欲吐、肢体困重,宜健脾除湿。
可选健脾汤:党参、法半夏、神曲、莱菔子、茯苓各15克,白术、陈皮、香附、柴胡、砂仁、苍术各12克,苏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肺脏潮热 多因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或风寒入里化热,内壅于肺所致。
表现为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促,甚至胸痛,宜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可选清肺汤:前胡、川贝母、法半夏、杏仁、黄芩各12克,苏子、桔梗各15克,蒲公英、莱菔子、连翘各20克,鱼腥草、金银花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方辨证治带状疱疹□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典型临床表现为病变局部簇集水疱、剧烈疼痛,皮损常为一侧神经支配区,呈带状分布,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关于《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潮热问题的探讨
胥筱云 杨 梅 鲁 法庭 何
昆明
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 雪梅
云 南 中 医学 院 ,云 南
6 0 0 5 50
【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 回顾对 《 中医诊断学》教材 中有关潮热的类型问题及潮热一词 的应用进行了初 步探讨 。结论 :l 、凡符 合潮
热定义的发热均应归入潮热类型 ; 、部分类 型潮热 的内涵应该适当充实;3 2 、应用潮热一词应具体化 , 不应抽象化 ,以免造成概念不清。 【 关键 词】 潮热 ;中医诊 断学 【 中图分类号 】R 4 2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8 1 (0 0 3— 0 8 O 0 7— 5 7 2 1 )2 0 8 一 1
新世纪 ( 第二版 ) 《 中医诊断学》 是最新一 版全 国高 等 中医药院校规划 教材 , 目前在 国 内中医药 高等院校各 专 业 、各 层 次 广 泛 使 用 。 该 教 材 在 前 一 版 教 材 的基 础 上 进 行
了较 大 的改 进 ,强 调 了 基 本 理 论 、基 本 知 识 、基 本 技 能 的
见于风湿 痹阻证 ,投 以麻杏 苡甘 汤。如 《 匮要略 ・ 金 痉湿 喝病 脉证第二 》2 1条所言 : “ 病者一 身尽疼 ,发热 , 日哺
所剧 者 ,名 风 湿 ,此 病 伤 于 汗 出 当 风 ,或 久 伤 取 冷 所 致 也 , 可 与麻 黄 杏 仁 薏 苡 甘 草 汤 。 因此 恰 当补 充 潮 热 各 类 型 的 内 ” 涵 对 于 扩 展学 习 者 的思 维 能 力实 属必 要 。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一、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证结合历年考试题1、属于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以常达便B.见微知著C.司外揣内D.四诊合参E.以上均非答案:D第二单元一、问寒热恶寒: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近火,不解其寒。
多因外邪袭表。
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加衣近火,可减其寒。
多因阳失温煦。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发热的感觉,即寒热并见。
意义:主表证。
历年考试题1、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B.湿温病证C.外感表证D.半表半里证E.阳明病证答案:C2、但寒不热概念:但感恶寒而无发热。
意义:主里寒证。
分类:(1)新病恶寒:实寒证。
(2)久病恶寒:虚寒证。
历年考试题1、久病畏寒,临床多见于那种证候A.气虚B.阳虚C.表寒D.实寒E.以上均非答案:B3、但热不寒概念: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叫但热不寒。
分类:①壮热。
②潮热。
③微热。
(1)壮热概念:病人高热,持续不退(39度以上)。
病机:里热亢盛,蒸达于外。
意义:主里实热证。
(2)潮热概念: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日哺潮热:热势较高,日哺热甚。
属阳明腑实。
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属湿温病,湿遏热伏。
夜间潮热:入夜低热,骨蒸发热。
属阴虚火旺。
(3)微热概念:轻度发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 度之间。
意义:温热病的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分类:①阴虚发热。
②气虚。
③小儿夏季热。
历年考试题1、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A.阴虚潮热B.阳明潮热C.湿温潮热D.气虚发热.E.阳明经热答案:C2、发热每于劳累后发生或加重,乏力,自汗,气短者,其证型是A.阴虚B.肝郁C.气虚D.血虚E.阳虚答案:C3、小儿夏季长期发热,秋凉自愈,其病机是A.气虚B.血虚C.阴虚D.气血两虚E.气阴两虚答案:E 4、往来寒热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重点:复习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阴虚证、阳虚证、亡阳证、亡阴证)八纲证候间的关系(相兼、错杂、转化、真假)概述重点:八纲的包含的内容。
表里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寒热阴阳(重点:阴虚证与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阴证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阳证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证候相兼——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证候错杂——表里同时受病,而表现出寒、热、虚、实性质相反。
如: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表实里虚证、上热下寒证。
证候转化1.表里出入:表证入里、里证出表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证候真假——多出现在疾病的危重阶段“真”——与疾病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假”——不符合常规认识的假象寒热真假鉴别要点真——内部、中心(胸腹冷热最关键,胸腹灼热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为寒证)假——四肢末端、外部真热假寒(阳盛格阴)——胸腹灼热,口渴,便黄,舌红苔黄,脉有力;四肢厥冷,面色紫暗,脉沉迟。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自觉发热,触胸腹无灼热;面红如妆,非满面通红;口渴但不欲饮;便秘但质不燥。
患者恶寒重,发热不重,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其临床意义是A.里寒证B.表热证C.表寒证D.表里俱寒证E.半表半里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患者恶寒重,发热不重,鼻塞,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表寒证。
患者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其临床意义是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D.表实里虚E.真寒假热『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患者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为表热里寒。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doc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屮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査内外、辩证求凶、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箸《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 •望神的主要内容:忖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Fh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止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F1:活动迟钝、冃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额红如妆两th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一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口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嗫艺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而,“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怡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FI五伦学说:心--- 内外毗的血络--- Jill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轮脾——眼胞——肉轮肾——蹄仁——水轮8.瘻瘤、瘵病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瘻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
中医热型分类主要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型。
外感发热是由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多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外感发热又可以分为风寒发热、风热发热、暑湿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等类型。
其中,风寒发热表现为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寒流清涕,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上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荆防败毒散。
风热发热则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出疹,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治疗上以疏散风热药为主,如银翘散。
内伤发热则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宿食、痰、湿、水停等病证。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徐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史。
其起病一般不伴恶寒,但觉发热,或虽感畏冷但得衣被可减。
治疗上要选择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的药物。
此外,根据《黄帝内经》的分类,热证可以分为表热和里热两大类。
表热是热邪外袭肌表所致,当表热之邪入里则为里热;表寒之邪化热入里,也可以成为里热。
其病机属于阳气偏盛,阴液不足的内热是虚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潮热主要症状
潮热是指发热有定时现象,或发热的病人,到了一定的时间其热势升高。
为邪正斗争所致,既可见于外感热病,又可见于内伤杂病来源于海天医学。
潮热日前而发,伴有腹胀腹痛,便秘,或下利,心烦,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者,是阳明腑证。
为阳明热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
午后潮热,身热不扬,伴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腹胀便溏,口渴不欲饮,泛恶,舌苔厚腻,脉濡数者,是湿热留恋气分证。
为湿热留恋气分,湿遏热伏所致来源于海天医学网。
午后潮热,伴颧红,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疲乏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是阴虚内热证。
为余热未尽,阴虚内热所致。
午后潮热,伴干咳少痰,失眠,盗汗,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者,是肺肾阴虚证。
为肺肾阴虚,津液亏损所致。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诊断学
问诊一:问寒热(一)恶寒发热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
(四)寒热往来1.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常见于疟疾。
二:问汗1.自汗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多见于阴虚证。
3.绝汗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
4.战汗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二)局部汗出2.半身汗汗出常见于健侧,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脾虚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三:问疼痛(一)性质1.胀痛是气滞作痛。
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2.刺痛疼痛如针刺。
是瘀血。
3.冷痛寒邪阻滞经络,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为虚证。
4.灼痛灼热感而喜凉。
火邪窜络为实证;阴虚火旺为虚证。
5.重痛兼有沉重感。
湿邪困阻气机。
6.酸痛兼有酸软感。
多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
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
7.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割。
多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
8.空痛兼有空虚感。
多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养。
9.隐痛不剧烈,但绵绵不休。
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
10.走窜痛胸胁脘腹窜痛,多因气滞所致;四肢游走不定,多见于痹病,因风邪偏胜所致。
(二)部位1.头痛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
2.胸痛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者,见于胸痹。
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见于真心痛。
胸痛,颧赤盗汗,见于肺痨。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者,见于肺热病。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见于肺痈。
3.胁痛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4.胃脘痛5.腹痛6.腰痛酸软而痛,多因肾虚;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者,多因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结石阻滞。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医诊断学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引起微热的原因有:气虚、血虚、阴虚、气郁(郁热)、气阴两虚。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消谷善饥,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着,多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中医诊断学复习
1、名词解释: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淋证。
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短赤而急迫——淋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2、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机特点如何?临床上分为哪几个证型?①特点:恶寒发热同时出现。
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②病机要点外邪袭表卫阳被郁肌腠失于温煦恶寒多见于外感病郁而化热发热初期恶寒发热正气奋起抗邪发热同时并见③临床意义3、但寒不热在临床上分为哪几个证型?各自的症状特点和病机要点是什么?②病机要点:外因-感受寒邪,阳气被遏内因-阳虚,机体失去温煦③临床意义6、如何根据头痛部位辨识病在何经?①根据头痛部位确定病在何经头后枕痛连项背—太阳经头颞或一侧头痛—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巅顶痛者—厥阴经头痛连齿—少阴经头痛昏沉,腹痛自汗—太阴经8、气滞、血淤、寒证、虚证疼痛性质有何表现?虚证喜按,按之不痛,胀满时减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寒证头身脘腹肢节冷痛,筋脉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冷厥不仁,脉紧或迟,舌青气滞胀闷,疼痛血淤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9、头晕的各种证型和症状特点如何?实10、口不渴、口渴饮水、渴不多饮的主病如何?1、口不渴-津液未伤-寒证、湿证、无明显燥热病证2、口渴多饮:燥证、热证、消渴病3、渴不多饮:阴虚-潮热、盗汗、颧红湿热-伴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黄腻痰饮-渴喜热饮,饮亦不多或饮入即吐瘀血-口干、漱水不欲咽14、失眠与嗜睡的常见临床类型有哪些?症状特点如何?(一)失眠(二)嗜睡16、大肠湿热可见哪些大便改变,其病机特点是什么?便次增多,便质稀薄,如水样17、伤食泄泻症状特点是什么?肝脾不和大便可有哪些改变?20、脾胃虚弱大便可有哪些改变?22、下焦湿热可见哪些小便的改变?短赤而急迫——淋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23、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可见哪些小便改变?短赤而急迫——淋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7.肝火炽盛和肝阳上亢证的鉴别。
中医诊断学复习指导整理
中医诊断学考试形式1、选择题(A型题与B型题两种)(1)A型题:每道考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2)B型题:每道题由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题干组成,五个备选答案在前,题干在后。
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重复使用,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
2、名词解释3、论述题4、病例分析题一、绪论1、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等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
3、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例: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例:下述哪项不发球四诊的内容:诊病例:以下哪项属于“证”:血虚例:“病”的概念是指下列哪项:胸痹例:“症状”最指下列哪项:呕吐第一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例:哪项属于失神:形赢色暗,两目无神例: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颧赤如妆例: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假神例:表情淡漠,闷闷不乐,哭笑无常,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多由:痰气郁结,阻敝神明例:患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可诊断为:痫病例:痫的病机为:肚风挟痰。
狂的病机为:痰火扰神。
例:望神的重点是:眼神。
人的精神意识与面部表情又称为:神情。
例:假神的表现是:重危病人,精神突然好转,两目突然明亮。
有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二、望色:掌握常色与病色的牲及临床意义。
主要是五色主病。
善色与恶色的区别。
例:面色青不见于哪个病证:虚证例:重绀危病人,面色苍白,但时而泛红如妆,嫩红带白,属于:戴阳证例:颧部潮红属于:阴虚内热例:小风惊风的典型面色是:眉间、鼻柱、唇周发青例:满面通红者多见于:外感发热证例:面现青色,常为:寒凝气滞,经脉瘀阻例:随四季气候的变化,人的面色也微有变化,秋天的面色相应为:稍白例:在五色望诊中,白色的主病是:夺气例:脾胃气虚,气血不足人,面色多表现为:萎黄例:小儿出现高热,面色发青,尤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为甚,往往属于:惊风例:对病人面色的观察,首先需注意鉴别:善色与恶色例:终生不变的面色是:主色随气候而改变的面色是:客色三、望形。
骨蒸潮热名词解释
骨蒸潮热名词解释一、骨蒸1. 定义骨蒸是一种传统中医疾病,也被称为“骨节疼痛”或“骨节风”。
它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而导致的疼痛和不适感。
2. 症状骨蒸的主要症状包括:•骨节疼痛:患者常感到关节、肌肉和骨头的剧烈疼痛,尤其在湿冷天气或寒冷环境下更为明显。
•潮热: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的潮红和发热感,通常伴随着盗汗和口渴。
•关节肿胀:受影响的关节可能会出现肿胀、红肿和活动受限等问题。
3. 病因骨蒸主要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
湿邪可以通过外界环境(如雨水、湿气)或内部失调(如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进入身体。
当湿邪侵袭人体后,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骨节疼痛和潮热等症状。
4.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骨蒸的方法主要包括:•祛湿:通过采用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等方法,帮助身体排除湿邪,改善湿气停滞的情况。
•活血化瘀:通过按摩、拔罐、刮痧等手法,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骨节的疼痛和肿胀。
•调理脾胃:由于湿邪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调理脾胃功能可以改善湿气停滞的情况。
二、潮热1. 定义潮热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阵发性发热感。
它通常伴随着皮肤潮红和盗汗等不适感受。
2. 原因潮热可以有多种原因,包括:•更年期综合征:在女性更年期时,由于卵巢功能下降,荷尔蒙水平波动,可能导致潮热的发生。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激素替代疗法等)可能引起潮热作为副作用。
•感染和炎症:某些感染和炎症(如结核、肺炎等)也可以导致潮热的出现。
•其他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如甲亢、癌症等,都可能引起潮热。
3. 处理方法处理潮热的方法取决于其原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更年期综合征:对于更年期引起的潮热,可以采取荷尔蒙替代治疗或非荷尔蒙替代治疗来缓解相关症状。
•药物副作用:如果潮热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可以考虑更换或调整药物剂量。
•感染和炎症:处理感染和炎症本身是关键。
一旦治愈了感染或控制了炎症,潮红和发热感通常会减轻或消失。
•其他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潮热,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潮热与出汗症状的护理处理
避免刺激性食物
减少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 入,以降低潮热和出汗的发作频率 和严重程度。
增加营养摄入
建议患者增加富含维生素B、C、E 等抗氧化剂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 果、蔬菜、全谷类等,以改善潮热 和出汗症状。
03
皮肤护理措施
清洁皮肤并保持干燥
每日洗澡
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 免过度清洁和刺激皮肤。
1 2
自我监测
教育患者如何自我监测潮热和出汗症状,记录症 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
健康生活方式
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对缓解症状的重要性,包括保 持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等。
3
心理调适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症 状带来的不适和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THANKS
原因
潮热与出汗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 引起,如更年期、内分泌失调、 药物副作用、感染等。
临床表现及分类
临床表现
面部潮红、发热、出汗增多,可伴有 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潮热与 出汗症状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 发性三类。
诊断标准及评估方法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风险降低策略
保持皮肤清洁
01
定期洗澡,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刺激皮肤。特别注意清
洗潮热和出汗多的区域。
穿着适当
02
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紧身或合成材料的衣物,
以减少汗液滞留和细菌滋生。
保持环境通风
03
确保居住环境通风良好,有助于降低湿度和温度,减少出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