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相互作用的评价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储能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电解液的选择对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循环性能指的是锂离子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
一些常用的有机电解液,如碳酸酯类、醚类和腈类溶剂,虽然具有较高的电导率,但是其分解电压较低,易引起电解质的分解和锂的析出,从而导致电池的循环性能较差。
相比之下,无机电解液,如聚合物电解质,由于其较高的分解电压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
其次,电解液的选择也会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造成重要影响。
电解液中含有大量的溶剂和溶质,其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和气体,如果温度过高、压力过大,会引发电池的热失控和爆炸等危险情况。
因此,对于电解液来说,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指标。
近年来,一些新型电解液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固态电解质可以有效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因为其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耐高温性,可以有效防止因温度过高引发的安全问题。
另外,电解液的导电性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
导电性指的是电解液中离子的传递能力,决定了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和功率性能。
一般来说,电解液越导电,电池的性能越好。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电解液的离子传输速度,往往需要添加一些盐类溶质,如锂盐。
锂盐可以提高电池的离子扩散速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导通性。
但是,过高的盐浓度也会导致电池内部的浓差极化增大,从而降低锂离子的传输速率。
因此,在电解液中添加适量的盐浓度,是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
最后,电解液中的成分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电化学性能包括电压平台、比容量和倍率性能等指标。
电压平台指的是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压变化的范围,过高或过低的电压平台都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
比容量指的是电池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存储电荷量,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与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与性能研究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储能装置,在各种移动电子设备、电动车和储能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高能密度、长寿命和环境友好等特点使得它成为最受欢迎的电池类型之一。
而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与性能研究则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有多种材料,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等。
这些正极材料不仅可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还会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寿命和充放电功率等方面。
钴酸锂作为最早的商用正极材料,其能量密度较高,但其价格昂贵,同时容易出现“热失控”现象,导致安全隐患。
为了克服钴酸锂的缺陷,三元材料应运而生。
三元材料由镍、钴、锰三种金属离子形成,其优点是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高、循环寿命长等。
近年来,人们将目光转向锰酸锂正极材料。
锰酸锂因价格低廉、丰富的资源、优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而备受关注。
二、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有两种,分别是石墨和金属锂。
由于金属锂是高活性的材料,可以实现高比能量和长循环寿命。
但是金属锂的局限性在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形成锂枝,可能穿过隔膜和引起短路,进而导致安全事故。
因此,石墨作为目前大部分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低充电电位等优点。
但是,纯石墨会因为化学反应而变脆并且会氧化,导致电池寿命缩短。
因此,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新型碳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等。
三、电解液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种材料,一般指含锂离子的有机或无机液体。
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中的离子通过隔膜进出正负极,从而完成电荷传递。
一般情况下,电解液的组成、性质和配比都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其中,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液态电导率等性能是评价电解液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结论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与性能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各种新型材料的涌现也为锂离子电池的更长寿命、更高效能和更安全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前景。
尤其是Ni-rich三元材料、高容量Si和石墨烯等新型材料已经在实验室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而人们对锂离子电池未来的发展和前景也充满期待。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著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著1. 引言1.1 背景介绍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影响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关键性能。
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于提高电池性能、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等方面。
各种新型正极材料如钴基、锰基、铁基、镍基、钛基材料等相继被开发出来,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本专著将全面系统地介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性能参数、分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启发,推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科研和产业发展。
1.2 研究意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研究正极材料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和安全性,从而推动电池技术的发展。
随着电动汽车、储能设备和便携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对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正极材料的研究意义愈发重要。
通过对不同结构和性能的正极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不仅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充放电速率,还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正极材料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电池技术的进步,还有利于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缓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用来解决问题、验证假设以及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在研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过程中,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研究者需要进行文献调研,了解当前关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这可以帮助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同时避免重复前人的工作。
研究者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
在研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通常会涉及到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性能测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接着,研究者需要进行实验操作并收集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的选择与优化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车、电子设备等领域。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和优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正负极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扩散及反应来实现电荷和放电过程。
正极材料主要负责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负极材料主要负责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
正负极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成本等。
对于正极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材料是氧化物类材料,如锰酸锂、钴酸锂和镍酸锂等。
锰酸锂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的材料,但其能量密度较低,故常用于功率型电池,如电动工具。
钴酸锂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但价格较高。
镍酸锂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但循环寿命相对较低。
此外,新型材料如磷酸铁锂和钒酸锂也在研究之中,它们具有更高的循环寿命和更低的成本,但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
对于负极材料的选择,目前最常用的是石墨材料。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承受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反应。
但石墨材料存在容量限制,即每个石墨层板只能嵌入和脱嵌一定数量的锂离子。
为了提高电池容量,石墨材料的表面通常经过特殊处理,如增加表面积或改变结构。
同时,也有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负极材料,如硅、锡、碳纳米管等。
这些材料具有更高的锂储存能力,但还存在着容量衰减快、体积膨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正负极材料的优化是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
其中,提高能量密度是一个重要目标。
对于正极材料,可以通过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和比电压来增加能量密度。
比容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正极材料中可以嵌入锂离子的数量来实现,比电压的提高可以通过选择具有更高电位的材料来实现。
对于负极材料,可以通过提高材料的比容量来增加能量密度。
此外,优化电池的结构和控制电池的工作温度也是提高能量密度的有效方法。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估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估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设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评估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采用过渡金属氧化物,如锂钴氧化物(LCO)、锂镍氧化物(LNO)、锂锰氧化物(LMO)等这些材料具有高比容量、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1.1 锂钴氧化物(LCO)LCO是最早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输出电压制备LCO通常采用固相反应法,即将钴酸锂和碳酸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下烧结烧结过程中,钴酸锂和碳酸锂发生反应生成LCO1.2 锂镍氧化物(LNO)LNO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可达3860 mAh·g^-1制备LNO的方法有固相反应法、溶胶-凝胶法、熔融盐法等其中,固相反应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将镍酸锂和碳酸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下烧结得到LNO1.3 锂锰氧化物(LMO)LMO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其循环稳定性和导电性能相对较差制备LMO常用的方法有固相反应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固相反应法是将锰酸锂和碳酸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下烧结得到LMO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采用石墨、硅基材料、锡基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2.1 石墨石墨是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主要通过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进行制备天然石墨可直接用作负极材料,人造石墨通常采用氧化石墨烯、石墨化氧化石墨等方法进行制备2.2 硅基材料硅基材料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可达4200 mAh·g^-1制备硅基材料的方法有固相反应法、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等其中,固相反应法是将硅和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下烧结得到硅碳复合材料2.3 锡基材料锡基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制备锡基材料的方法有固相反应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其中,固相反应法是将锡酸锂和碳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温下烧结得到锡碳复合材料本文主要对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正极材料方面,过渡金属氧化物如LCO、LNO、LMO等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在负极材料方面,石墨、硅基材料、锡基材料等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然而,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成本、循环稳定性、安全性等因此,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正负极材料,提高电池性能,降低成本,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3. 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化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性能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掺杂掺杂是提高正极材料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引入异种元素,可以调整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例如,在LCO中掺杂铝、镁等元素,可以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抗热性能3.2 表面修饰表面修饰是通过在正极材料表面涂覆一层活性物质,如导电聚合物、碳材料等,以提高其导电性和稳定性表面修饰可以防止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溶解,减少电极材料的损失3.3 纳米化纳米化是提高正极材料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纳米化可以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提高其电化学活性此外,纳米化还可以减少晶粒间的传输阻力,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4. 负极材料的性能优化与正极材料类似,负极材料的性能优化也是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优化方法主要包括:4.1 复合化复合化是将负极材料与其他材料(如碳、硅等)复合,以提高其导电性和稳定性复合化可以减少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提高其循环稳定性4.2 表面修饰与正极材料类似,负极材料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提高其性能表面修饰可以防止负极材料在电解液中溶解,减少电极材料的损失4.3 纳米化纳米化同样是提高负极材料性能的有效手段纳米化可以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提高其电化学活性此外,纳米化还可以减少晶粒间的传输阻力,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5. 电池性能的评估方法电池性能的评估是锂离子电池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性能评估方法有:5.1 循环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是通过测量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曲线,分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该方法可以获得电池的比容量、输出电压、电极反应速率等信息5.2 充放电测试充放电测试是评估电池性能的常用方法通过测量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容量、电压、内阻等参数,可以评估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库仑效率等性能5.3 电化学阻抗谱电化学阻抗谱是通过测量电池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值,分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和性能该方法可以获得电池的电极过程、界面阻抗等信息6. 总结本文从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制备、性能优化及性能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通过掺杂、表面修饰、纳米化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正负极材料的性能同时,循环伏安法、充放电测试、电化学阻抗谱等方法是评估电池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正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存储需求7. 正极材料的结构调控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研究者们通过结构调控来实现更优的电化学性能结构调控包括:7.1 晶格优化通过调控材料的晶格结构,可以提高其锂离子扩散速率和对锂离子的容纳能力例如,通过调控LCO的晶格参数,可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7.2 微结构调控通过调控正极材料的微结构,如晶粒尺寸、形状等,可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例如,通过制备纳米级的正极材料,可以增加其比表面积,提高电化学活性7.3 界面结构调控通过调控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结构,可以提高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减少界面阻抗例如,通过表面修饰或涂覆一层导电聚合物,可以提高正极材料的界面稳定性8. 负极材料的结构调控负极材料的结构调控同样重要,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结构调控方法包括:8.1 晶格调控通过调控负极材料的晶格结构,可以提高其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和对锂离子的容纳能力例如,通过调控石墨的晶格结构,可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8.2 微结构调控通过调控负极材料的微结构,如孔隙度、晶体取向等,可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例如,通过制备多孔石墨,可以增加其比表面积,提高电化学活性8.3 界面结构调控通过调控负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结构,可以提高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减少界面阻抗例如,通过表面修饰或涂覆一层导电聚合物,可以提高负极材料的界面稳定性9. 电池性能的长期稳定性评估电池性能的长期稳定性是锂离子电池实际应用的关键长期稳定性评估通常包括:9.1 长期循环寿命测试通过长时间循环充放电测试,评估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这种测试可以模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长期性能变化9.2 长期存储性能测试通过长时间存储测试,评估电池的存储稳定性这种测试可以模拟电池在长时间不使用时的性能变化9.3 长期热稳定性测试通过长时间热稳定性测试,评估电池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的性能变化这种测试可以模拟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变化10. 结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是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通过结构调控、性能优化和长期稳定性评估,可以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然而,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成本、安全性等因此,继续研究和开发新型正负极材料,提高电池性能,降低成本,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及其性能优化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及其性能优化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动汽车、能源存储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需求愈发增长,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环保的电池类型备受瞩目。
而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尤其是其正极材料的性能,是影响整个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基础结构入手,通过对正极材料的组成元素以及内部作用机制的探究,分析其性能特点,并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探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化方向。
一、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基础结构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以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为工作原理的电池。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存储锂离子和提供电子传导。
正极材料的基础结构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金属氧酸化物、导电剂和粘结剂。
其中,金属氧酸化物是正极材料的主要成分,占正极材料的大部分重量,其在电池中起到存储锂离子的作用。
导电剂主要是为了提高正极材料的导电性,增加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的传导和储存能力,减小电极极化和电池内阻。
而粘结剂则是为了保证正极材料的结构牢固稳定,能够经受反复的充放电循环。
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组成元素及其作用机制1. 金属氧酸化物目前市场上主要使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三种金属氧酸化物:三元材料(如LiCoO2、LiMn2O4等)、锰酸锂材料(如LiMnO2)和钴酸锂材料(如LiFePO4)。
三元材料是较早研究和应用的正极材料之一,其磷酸根结构稳定,特别是在高温下稳定性好,同时其储能能力和功率密度优秀。
但是其中的钴含量高,钴资源稀缺,同时钴价格昂贵,因此其成本较高。
锰酸锂材料具有环保、价格低廉和锂离子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同时其钠离子掺杂还可提高其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但是锰酸锂材料的能量密度较低,且容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钴酸锂材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安全性、优异的循环性能以及适合大电流放电的正极材料。
该材料的选择主要基于其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和高的电子导电率。
锂离子电池三电极体系工作原理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锂离子电池三电极体系工作原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电池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较低的自放电率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镍镉电池和铅酸蓄电池。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三部分组成,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来实现充放电过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锂离子电池三个主要部分的工作原理,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以及电解质和隔膜。
然后详细解释说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过程,包括充放电过程原理以及锂离子在电极之间的迁移过程。
最后讨论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因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解释并概述锂离子电池三电极体系的工作原理。
通过深入探讨各个部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制。
此外,我们还将分析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2. 锂离子电池三电极体系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用的可充电电池,其三电极体系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在工作过程中,锂离子在这三个部分之间进行迁移和嵌入/脱嵌反应,从而实现了充放电的循环。
2.1 正极材料正极材料通常采用锂金属氧化物(如LiCoO2、LiFePO4等)或者锰酸锂(LiMn2O4)。
它们具有高达200mAh/g以上的较高比容量,并且能够提供稳定的电压输出。
通过与锂离子的相互作用,正极材料能够在放电过程中释放出嵌入其中的锂离子,并在充电过程中重新接收这些锂离子。
2.2 负极材料负极材料通常采用石墨结构,也称为石墨碳。
石墨因其高比表面积和良好导电性而成为理想的负极材料。
在充放电过程中,石墨材料能够嵌入或释放锂离子,并在其表面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层(SEI层),保护电池内部免受电解液的腐蚀。
2.3 电解质和隔膜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中起到导电作用的重要组分,一般采用有机溶剂(如碳酸酯类、聚合物等)。
锂电池正负极与电解液相容性
负极之人造石墨-电解液相容与负极 改性方法相关
正负极与电解液相容性测试方法
1)制作成品电芯 2)电化学阻抗研究 3)物理浸润实验(适应同种电解液-对比?)
电解液相容性循环性能对比
见实验数据
锰酸锂-电解液相容实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以提高以锂锰氧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储存 性能和循环使用寿命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点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中加入烷基含氧基硅烷后,可以大大提高锂锰氧作为正极材料的猛在电 解液中的稳定性,从而使锂离子电池保持良好的储存性能和较好的循环 使用寿命。 1、能保护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在锂离子电池电 解液中加入烷基含氧基硅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烷基 含氧基硅烷,其结构式如下:
正负极与电解液相容性
正负极材料与电解液相容性:
材料与电解液的物理相容, 浸润、溶胀. 化学相容性包括 化学稳定性、反应活性(形成SEI膜的稳定性、锂 离子扩散通道顺畅)
正负极与电解液相容重要性
电芯材料容量Βιβλιοθήκη 挥 电芯高低温性能发挥 电芯储存性能 电芯使用寿命等
正极与电解液的相容性
如果正极在进行首次充电在高电位时正极活性材料表面与电解液发生 不可逆的氧化反应,并在其表面覆盖一薄层电子不可导的钝化膜。则因钝 化膜的生成不仅增大了不可逆容量,降低了充放电效率,而且在某种程度 上阻碍了锂离子对正极活性材料的脱出和嵌入,从而降低了放电容量。 反之如果正极在进行首次充电在高电位时正极活性材料,表面与电解液不 发生不可逆的氧化反应则因无不可逆容量,充放电效率将很高。前一种情 况,属于正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相容性差的情况后一种情况。属于正极活 性材料与电解液相容性好的情况 所有常用的正极材料都会与烷基碳酸酯电解液发生大量的表面化学反应。这 些反应包括酸碱反应、亲核反应、诱导聚合反应和伴随着相变的过渡金属溶 解。
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的功能
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的功能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重要的电池类型,其电解液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多种功能,对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的功能,包括传导锂离子、维持电解质平衡、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等方面。
1.传导锂离子电解液的最主要功能之一是传导锂离子。
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进行迁移,完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电解液中通常含有溶解的盐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使锂离子在电解液中快速移动,从而实现电池的高效性能。
同时,电解质中的锂盐也能够增加电解液的离子导电性能,降低电阻,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
2.维持电解质平衡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解质往往会受到一定的腐蚀和损耗。
为了维持电解质的平衡,电解液中通常还会添加一定量的添加剂,以确保电解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这些添加剂能够防止电解质中的不良化学反应和降解,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3.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电解液还具有提高电池安全性的功能。
在一些情况下,电解液可能会因外界因素而产生过热或爆炸,因此需要在电解液中添加一定的抑制剂和稳定剂,以降低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这些添加剂能够抑制电池内部的不良反应,并减少电解质的挥发,降低电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4.优化电池性能除了以上述的功能外,电解液还可以通过一定的配方和添加剂来优化电池的性能。
例如,通过在电解液中添加一定的溶剂和添加剂,可以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此外,可以通过调整电解质的成分和浓度来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功率输出。
综上所述,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传导锂离子、维持电解质平衡、提高电池安全性以及优化电池性能等多种重要功能。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对电解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电解液的研发和创新将继续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
电解液 溶剂 与正极
电解液溶剂与正极
电解液、溶剂和正极在电化学和电池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让我们从电解液开始。
电解液是一种能够导电的液体或固体,
通常用于电池或电化学电池中。
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离子传输的通道,使得在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能够进行。
电解液可以是水溶液,也可以是非水溶液,具体取决于电池的类型和应用场景。
接下来是溶剂。
在电化学中,溶剂通常指的是非水溶剂,它在
电化学反应中扮演着溶解电解质和提供离子传输通道的角色。
溶剂
的选择对于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常见的溶剂包括丙酮、
二甲基碳酸酯等。
在锂离子电池中,溶剂的选择对电池的循环寿命
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
最后是正极。
在电池中,正极是指能够接受电子的电极,通常
是通过化学反应储存和释放电荷。
正极材料的选择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三氧化二铁等。
综上所述,电解液、溶剂和正极在电池和电化学领域中都扮演
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选择和设计对于电池性能和应用具有重
要影响。
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要在电池设计和优化过程中加以考虑。
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的功能
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的功能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是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离子传输、维持电池电荷平衡、防止内部短路和过热等。
电解液通常由溶剂、盐类和添加剂组成,不同的组成可以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的功能及其在电池中的作用。
首先,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起着提供离子传输的重要作用。
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如锂钴酸锂)会释放出锂离子,负极材料(如石墨)会吸收这些锂离子。
电解液中的盐类(通常是锂盐)会使得锂离子在正负极间传输,完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此外,电解液还可以影响锂离子的传输速率和电池的循环寿命,因此合适的电解液成分对于电池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
其次,电解液还对电池的电荷平衡和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
电解液中的盐类可以提供导电性,从而帮助维持电池内部的电荷平衡。
在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会释放出电子,电解液中的盐类会在电流导体的作用下帮助电子传输。
这种电子传输路径对于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都至关重要。
另外,电解液还可以起到防止内部短路和过热的作用。
由于电解液的导电性,它可以帮助维持电池内部各部分的电荷平衡,从而减少了发生短路的可能。
此外,一些电解液中的添加剂还可以提高其对内部短路的耐受能力。
另一方面,一些电解液还具有一定的耐高温性能,可以帮助电池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
除了上述基本功能外,电解液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例如,它还可以对电池的封装和循环寿命有影响。
合适的电解液可以帮助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另外,一些电解液中的添加剂还可以帮助减少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老化速度。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是一种具有重要功能的物质。
它不仅能够提供离子传输、维持电池电荷平衡,还可以帮助防止内部短路和过热等。
因此,对于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和研究人员来说,合适的电解液选择和设计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对你了解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的功能有所帮助。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分析1. 引言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见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
了解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对于优化其性能、延长寿命、提高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锂离子电池结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
正极通常由锂化合物(如氧化物、磷酸盐等)构成,负极通常由石墨或石墨化合物构成。
电解液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传递的媒介,常用有机溶剂或离子液体。
隔膜起到阻止正负极直接接触的作用。
3. 锂离子的嵌入/脱嵌机制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在正负极之间嵌入/脱嵌。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并通过电解液迁移到负极材料中嵌入。
放电过程则是相反的过程。
这种嵌入/脱嵌机制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可逆性和容量衰减。
4. 正负极材料的特性正极材料通常是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决定因素之一。
常见的正极材料包括锂铁磷酸盐(LiFePO4)、三元材料(如锂镍锰钴氧化物)和锰酸锂等。
正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包括嵌入/脱嵌电位、比容量、循环稳定性等。
负极材料常用的是石墨,其特性包括嵌入/脱嵌电位、锂离子扩散系数等。
5. 电解液的特性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中起到传递锂离子的媒介作用。
常用的有机溶剂包括碳酸盐类、丁腈等,离子液体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电解液。
合适的电解液应具有良好的电导率、稳定的化学性质、适当的粘度和流动性。
6. 循环稳定性和容量衰减锂离子电池在循环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容量衰减的现象,即充放电后储存的电量逐渐减少。
循环稳定性和容量衰减是评价锂离子电池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
电化学反应中的副反应、电解液的分解、正负极材料的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循环稳定性和容量衰减产生影响。
7. 温度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高温会加速电解液的分解、材料的老化等,导致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更快,循环寿命缩短。
低温下,电解液的离子迁移速率减慢,导致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性能和倍率性能下降。
锂离子正极材料的优缺点
锂离子正极材料的优缺点
锂离子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以下是锂离子正极材料的优缺点:
优点:
1.高能量密度:锂离子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能够提供较高的电池容
量,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
2.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锂离子在正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出过程具有良好的
电化学可逆性,能够保证电池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
3.宽温应用范围:一些锂离子正极材料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工作,适
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应用需求。
4.无记忆效应:锂离子电池具有无记忆效应,可以随时充电而不会影响电
池性能。
缺点:
1.成本较高:相对于一些其他电池材料,锂离子正极材料的制造成本较
高,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2.安全性问题:由于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易燃,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
患。
需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3.资源限制:锂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其开采和利用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寻找可持续的替代材料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充电速度较慢:相对于一些其他电池技术,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较
慢,需要较长的充电时间。
以上是锂离子正极材料的优缺点概述。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能要求分析与改善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能要求分析与改善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动汽车等领域。
然而,由于电池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能问题,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过热、起火、爆炸等严重事故。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需要对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能进行分析与改善。
首先,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应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化学活性物质可能会与电解液中的溶剂或盐发生反应,产生不稳定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反应可能会引发过热或放电不稳定现象,导致电池的安全性降低。
因此,正极材料应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发生与电解液的反应。
其次,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
在电池过充、过放、高温或外界冲击等异常情况下,电池内部反应会释放大量能量,导致电池温度升高。
如果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不佳,可能会引发电池过热、起火或爆炸等事故。
因此,正极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保持稳定。
此外,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材料会发生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反应,导致材料的体积发生变化。
如果正极材料的结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材料的破裂、粉化或丧失锂离子嵌入脱嵌能力,从而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因此,正极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能够在循环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
针对以上安全性能要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进行改善。
首先,可以研发具有更好化学稳定性的正极材料。
通过合理设计材料的结构和成分,降低其与电解液之间的反应性,减少可能引发事故的化学反应。
其次,可以研发具有更好热稳定性的正极材料。
通过调控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提高其抗热性能,使其在高温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
同时,可以设计出更好的热失控保护系统,一旦电池温度升高到危险范围内,及时切断电池与外界的连接,来保护电池的安全。
最后,可以研发具有更好结构稳定性的正极材料。
通过合理的纳米结构设计和界面工程等手段,增强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降低其与锂离子之间的体积变化,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正极材料 高电压 电解液
正极材料高电压电解液
正极材料、高电压和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电池的电压、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性能。
目前常见的正极材料有层状结构的LiCoO2、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和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优点,因此在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电压是锂离子电池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提高电压可以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电池的性能。
然而,高电压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正极材料的结构不稳定、电解液的氧化分解等。
因此,如何在保证电池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电压是当前锂离子电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负责在正负极之间传递离子,从而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电解液的性能对电池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常见的电解液有有机电解液和无机电解液两种。
有机电解液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和较好的浸润性,但也存在着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
无机电解液则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离子电导率较低,限制了电池的快速充放电性能。
总的来说,正极材料、高电压和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看到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的锂离子电池问世。
从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解析锂电池低温性能改善
从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解析锂电池低温性能改善锂离子电池以其高比能量及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环境友好等特点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储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锂离子电池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低温条件下能量密度明显降低,循环寿命也相应受到影响,这也严重限制锂离子电池的规模使用。
目前,研究者们对造成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差的主要因素尚有争论,但究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1..低温下电解液的粘度增大,电导率降低;2.电解液/电极界面膜阻抗和电荷转移阻抗增大;3.锂离子在活性物质本体中的迁移速率降低. 由此造成低温下电极极化加剧,充放电容量减小。
另外,低温充电过程中尤其是低温大倍率充电时,负极将出现锂金属析出与沉积,沉积的金属锂易与电解液发生不可逆反应消耗大量的电解液,同时使SEI膜厚度进一步增加,导致电池负极表面膜的阻抗进一步增大,电池极化再次增强,最将会极大破坏电池的低温性能、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能。
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研究进展,系统地分析了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
从正极、电解液、负极三个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研究者们提高电池低温性能的改性方法。
一、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制造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各项指标,而材料的结构对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橄榄石结构的LiFePO4放电比容量高、放电平台平稳、结构稳定、循环性能优异、原料丰富等优点,是锂离子动力电池主流正极材料。
但是磷酸铁锂属于Pnma空间群,P占据四面体位置,过渡金属M占据八面体位置,Li原子沿[010]轴一维方向形成迁移通道,这种一维的离子通道导致了锂离子只能有序地以单一方式脱出或者嵌入,严重影响了锂离子在该材料中的扩散能力。
尤其在低温下本体中锂离子的扩散进一步受阻造成阻抗增大,导致极化更加严重,低温性能较差。
镍钴锰基LiNixCoyMn1-x-yO2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新型固溶体材料,具有类似于LiCoO2的α-NaFeO2单相层状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相互作用的评价深圳博德能科技有限公司金旭东译许兰兰校摘要在本文中,我们对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相互作用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评价。
对以前的结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介绍新的实验结果。
这篇评论研究了常用的负极材料在常用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稳定性(绝大多数都是基于碳酸酯溶剂)。
我们在这篇文章里讨论了以下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LiCoO2 , V2 O5 , LiMn2 O4 ,LiMn1.5 Ni0.5 O4 , LiMn0.5 Ni0.5 O2 , 和LiFePO4。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采用ICP、拉曼光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和所有相关的电化学分析技术。
通常的现象是过渡金属离子会从这些材料中溶解出来。
还会在材料的表面形成坚硬的膜使得电极的动力学反应延缓。
这些现象在高温下和电解液中含有酸性物质时表现尤为突出。
含水的六氟磷酸锂溶液会生成很高浓度的酸(如氢氟酸),这对诸如钴酸锂和磷酸铁锂这样一些材料是有害的。
即使使用纳米级的LiMn1.5 Ni0.5 O4 和LiMn0.5 Ni0.5 O2 这两种材料,在高温下的常用电解液中也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要归功于其独特的表面化学特性,这种特性与晶格中镍离子的存在有关。
关键词:正极;表面化学;内阻;容量衰减;电解液。
简介近年来,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系统已经成为全球电池市场的重要技术。
到目前为止,这些电池是可充电电池中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
虽然目前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绝大部分只是用来驱动一些小型装置如蜂窝电话、笔记本电脑和移动光电设备,但是全球都在努力推进技术进步,以满足更多诸如用于电动汽车的大型快充电池的应的要求。
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成本的主要因素是正极。
现在大量使用的正极材料是钴酸锂,价格昂贵,实际能量密度(140mah/g)和功率密度有限,在常用的电解液(如烷基碳酸酯溶剂+ LiPF6)中存在高温稳定性问题。
因此,在世界各地数百个研究小组正在全力开发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新型正极材料。
现在正在开发的新型正极材料主要有LiMn2 O4 尖晶石*1+, LiFePO4 *2+, LiMn1−x−y Nix Coy O2 *3+, LiMn0.5Ni0.5 O2 [4], LiMn1.5 Ni0.5 O4 尖晶石*5+, LiNi1−x MO2 (M = 第三种金属, Co,Al) [6], Lix VOy [7], and Lix My VOz (M = 第三种金属如Ca, Cu) [8]。
大家主要关注这些材料的可靠的合成路线、它们的结构分析及基本电化学行为。
研究这些材料的科学界在使用同步辐射、X 射线辐射(原位X 射线衍射)XANES、EXAFS、高分辨率电镜/电子衍射和固态核磁共振进行结构分析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所有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都会与常用的电解液发生反应,由于表面化学的发展。
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绝大部分上述锂化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与电解液中的组分发生自发反应都会形成表面包覆膜。
因此,大多数正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主要取决于它们在电解液中的表面化学行为和诸如表面膜生成这样一些现象。
和锂及锂碳负极相同,许多类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也可以看做是SEI 电极(如包覆了锂离子传导界面)。
在正极材料(锂化过渡金属氧化物)与碳酸酯溶剂与锂盐如六氟磷酸锂组成的电解液之间可能会发生许多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正极材料与痕量氢氟酸——不可避免的存在于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中——之间发生的酸碱反应,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氧离子与亲电子的碳酸烷基酯分《锂电资讯》——引领动力电池未来Lithium-ion Battery Information——Leading Power Future 2009 年总第16 期第5 页共49 页子之间的亲核反应(nucleophilic attack),环链的烷基碳酸酯通过表面诱导聚合反应生成聚碳酸酯,与溶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过程可能会改变过渡金属的氧化价态,并且溶解过渡金属离子到电解液中)。
和正极材料所进行的大量分析的精度相比,要对于其表面材料分析较困难,因为所形成的表面膜很薄,其成分和结构会受到电解液中的杂质(即使是在PPM 级)严重影响。
本文介绍了与几种感兴趣的正极材料有关的表面化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些材料包括LiCoO2 , LiMn1.5 Ni0.5 O4 , LiMn0.5 Ni0.5 O2 , Lix V2 O5 , 和橄榄石磷酸铁锂。
我们结合了表面分析技术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 射线衍射、电镜和大量分析技术(ICP,XRD)和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计时电势分析法、阻抗谱)。
还研究了粒度大小对它们反应的影响。
2、实验所用的钴酸锂是商业产品(OMG 公司,粒径几个微米)。
LiMn1.5 Ni0.5 O4(尖晶石结构粒径2-3 微米)粉末从LG 化学获得。
LiNi0.5 M0.5 O2(粒径几个微米)粉末用氢氧化锂、锰和醋酸镍按照公开的文献先进行溶解反应,接下来进行固态/高温焙烧合成。
LiNi0.5 M0.5 O2 和LiMn1.5 Ni0.5 O2 纳米粒子由Kovacheva 和他的同事通过自燃烧反应改性合成。
三个磷酸铁锂橄榄石样品按下列工艺合成:1. 用溶胶凝胶法按化学计量比将Li3 PO4(磷酸锂), H3 PO4(磷酸), 和FeC6H5 O7–2H2 O(柠檬酸铁)在氩气保护下于600 度保持15 小时生产磷酸铁锂(标记为1 号样品),接下来,用7%的氢氮混合气体于600 度处理1 小时。
最终的产品含有3%的碳。
用X 射线衍射分析,除碳以外磷酸铁锂是纯相的——没有检出磷化铁和其他杂质。
2. 通过球磨化学计量比的草酸亚铁、磷酸二氢铵和碳酸锂生产“固相法”磷酸铁锂(标记为样品2),接下来在600 度将混合物烧结12 小时,然后在700 度温度下通7%的氢氮混合气体。
通过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X 射线衍射分析确定最终产品含3%的碳、表面FeP 和/或Fe2 P。
磷化物的含量估计小于5%。
3.“水热法”磷酸铁锂(标记为3 号样品),由磷酸、硫酸亚铁铵、氢氧化锂和抗坏血酸在190 度温度下于反应釜内保持15 小时合成。
固相产物在氩气保护下于600 度烧结6 小时。
该材料中含有微量的Fe2 P2 O7 和1.8%的碳。
薄膜五氧化二钒电极是在高真空下用高压电离工艺将小球状的五氧化二钒溅射到惰性金属集流体上(如金箔)来生产,也可以用纳米五氧化二钒来组成复合电极。
后者是分两步来生产的:首先用RAPET 法合成碳包覆三氧化二钒纳米颗粒,接下来在空气中加热到400 度,生成部分包覆碳薄膜层的五氧化二钒。
通常,研究了两种类型的电极:1、复合电极由活性物质(约80%的重量),炭黑和PVDF(各10%的重量)涂覆在铝箔集流体上。
2、无粘接剂电极,活性物质通过压力嵌入到铝箔集流体。
复合电极的制备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
所用的的电解液包括高酸锂和六氟磷酸锂与EC-DMC 或者EC-EMC 的混合物(默克公司和富山公司生产,锂离子电池级)。
我们也使用了蓄意用水污染的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含水量高达800ppm)。
温度范围包括25-80 摄氏度(使用合适的恒温箱)。
所用的技术和仪器包括:乔宾依曼公司生产的ICP 和拉曼光谱仪,尼科来公司生产的透射和反射模式变换红外光谱仪(Magna 860 型),克拉托斯公司生产的XSP 分析仪(HSAXIS)。
X 射线衍射由布鲁克D8 型先进粉末衍射仪用标准的布拉格-布伦塔诺几何与衍射仪辐射(λ = 1.5406 A− )模式测定。
数据从10 度到70 度以2θ收集。
若尔公司生产的扫描电镜(JMS-840)。
标准的电化学技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计时电势分析法),所用装置来自Maccor, Arbin, Solatron, 和Eco Chemie 公司3.结果与讨论3.1.在电解液中负极的稳定性与锂离子电池相关的电解液的负极稳定性通常是由溶剂决定的而不是由常用的锂盐决定的。
根据其电化学氧化的稳定性可以分为三种体系:1. 体系包含有C–O–C 醚键,包括ethe- real 溶液和基于聚醚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电解质。
由于醚键固有的有限的负极稳定性它们在4V 以下对Li/Li+就会发生氧化。
2.电解液由诸如有机酯或者烷基碳酸酯的溶剂和含有烷基碳酸酯的凝胶体系(如:诸如PVDF 衍生物的聚合物或者与锂盐、烷基碳酸酯混合在一起的聚丙烯晴)。
这些电解溶剂的电化学窗口电压明显高于4.5-5 伏。
3、离子液体如咪唑(imidazolium)的衍生物或者吡咯鎓盐,表现出很高的阳极稳定性,对Li/Li+的氧化电位大于5V。
对这些与锂离子电池相关的电解液体系人们越来越有兴趣。
可是,要进入实用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而言,最重要的电解液体系是基于烷基碳酸酯溶剂的电解液,这显然能够匹配高电压的正极材料(对Li/Li+的电极电位高达5V)并且能够获得合理的低温性能。
可是,对烷基碳酸酯基电解液与金属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严格的研究,包括采用原位红外光谱和EQCM,揭示出当电位高于3.5 伏时(Li/Li+ )烷基碳酸酯溶剂在铂电极和金电极上会发生氧化。
用原位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和气质联用仪确定的反应产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酯、醛和羟基等有机物。
对这些氧化过程的电位研究表明其动力学是非常缓慢上升到4.5 V (Li/Li+ ),因为只有很小的电流密度可以测到。
当对Li/Li+的电位大于4.5 伏时,可以观测到烷基碳酸酯开始明显氧化。
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有可能高到5 伏并需要承受几百次充放电循环,很明显,烷基碳酸酯溶剂基电解液大规模的氧化过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多数(当然不是全部)在锂离子电池上使用的正极材料。
但是,如上所述,在3.5 伏是烷基碳酸酯发生的小规模的氧化过程可能会影响正极的表面化学反应及其可能的钝化过程。
3.2.钴酸锂电极的表面化学反应钴酸锂电极有两个水平级的性能表现。
在具有相当低的酸性污染物的标准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中(电极活性物质和溶剂的体积比很高),钴酸锂电极在60 度以上温度能够循环良好。
另一方面,在含有酸性污染物的电解液中(如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中的氢氟酸,含水量的电解液)如图一(a 和b)所示钴酸锂电极会快速衰减(停止工作)。
此外,在60 度对由钴酸锂正极、中间相碳微球负极、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制成的全电池进行循环测试,测试结果清楚表明容量衰减的原因如图1C 所示是中间相碳微球负极。
将无粘接剂的钴酸锂电极和钴酸锂复合电极于60 度温度下放置在EC-DMC 混合溶剂、标准的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和被水污染含水量高达800ppm 的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