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病理学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规律。
2. 组织学 (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来了解组织的组成和变化过程。
3. 形态学 (Morphology)形态学是研究事物形态、结构和大小等方面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形态学研究疾病时对病变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4. 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细胞的增生、萎缩、坏死、变性等,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等。
5. 细胞学 (Cytology)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异常情况。
6. 病理诊断 (Pathological Diagnosis)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的过程。
通过病理诊断,医生可以帮助确定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7. 炎症 (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渗出、增生和炎症细胞的聚集等。
8. 肿瘤 (Tumor)肿瘤是指细胞非正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恶性肿瘤生长快速,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9. 癌症 (Cancer)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由于机体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癌症可以发生于几乎任何组织和器官,其生长速度快且有侵袭性。
10. 标本 (Specimen)标本是指从患者身体中取得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样本。
在病理学中,医生通过对标本的检查和分析来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
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讲解总结2013 年 03 月 09 日 20:05:48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害1.萎缩: atrophy 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减小称为萎缩。
2.肥大: hypertrophy 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3.增生:hyperplasia 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添而形成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4.. 化生:metaplasia 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变成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 细胞也许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也许正常物质的异常增添,并伴有不相同程度的功能阻挡,称为变性。
6.虎斑心: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7.玻璃样变:hyaline degeneration 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 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8.坏死: necrosis 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9. 凝固样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 坏死组织凝集成灰白也许黄白色、较干燥、牢固的固体,这种坏死称为凝固样坏死。
10.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是凝固样坏死的一种特其他种类,主要见于结核病引起的坏死,其特点是坏死组织分解完好,组织结构消失,变成红染颗粒状物质,肉眼呈淡黄色,质柔嫩,似奶酪样物质,故称为干酪样坏死。
11. 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坏死组织迅速溶解呈液态也许形成坏死腔,这种坏死称为液化性坏死。
12.纤维素样坏死:是间质胶原纤维以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常有于免疫反应性疾病,病变呈小灶性坏死,原来的组织结构消失,变成一堆界线不清、呈颗粒、小条、小块状物质, HE染色强嗜酸性,似纤维素样变性,由于有组织坏死,所以又称为纤维素样坏死。
《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由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2、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某些异常物质的出现或原有物质的过多堆积。
3、肉芽组织:是富有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并伴有炎细胞浸润的新生幼稚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或排出时,可由新生的肉芽组织所取代,称为机化。
5,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在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内淤积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成分黏集或血液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7、栓塞:在循环血液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某处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8、梗死:机体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供应中断而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9、炎症: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10、假膜性炎:有假膜形成纤维性炎又称假膜性炎。
11、窦道:指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盲管。
12、蜂窝组织炎:指发生在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3、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14、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15、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的良性病变,如长期不治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16、原位癌:指黏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已累及上皮或表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1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18、发热: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19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良好状态。
20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伤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体积缩小称为萎缩22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23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的恶性肿瘤统称肉瘤.24低渗性脱水:由于失钠大于失水,以失钠为主的脱水,血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25缺氧:当组织细胞氧的供应不足或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障碍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26乏氧性缺氧:指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降低或外呼吸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缺氧.27休克: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降低为主要特征进而引起重要生命器官与细胞功能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皮一层和脑干)的永久性丧失。
病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过程:就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可共同具有得一组功能、代谢与形态变化,其本身不具特异性,就是组成疾病得基本成分。
病理状态:就是指相对稳定或发展极慢得局部形态变化,常就是病理过程得后果。
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得永久性停止。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得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已成为近年来判断死亡得一个重要标志。
萎缩:就是指正常发育得器官、组织或细胞得体积缩小。
脂褐素:常出现在萎缩细胞得胞浆中,呈褐色颗粒,尤其多见于心肌细胞及肝细胞内。
就是由于自噬泡消化萎缩细胞得细胞器碎片后形成得残存小体。
可使器官或组织得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肥大与增生:细胞、组织或器官因适应环境得改变而体积增大称为肥大,通常就是由组成得细胞体积增大所致。
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使该组织器官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得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变成另一种相似性质得组织得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功能下降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
一般为可复性变化。
细胞水肿(颗粒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虎斑心)、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在骨与牙齿以外得组织内出现固体状钙盐沉着,称病理性钙化。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得死亡称为坏死。
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及其她异物)得过程称为机化。
肉芽组织:即旺盛增长得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以及一定量得炎细胞构成。
因肉眼形态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似鲜嫩肉芽,故名肉芽组织。
动脉性充血:因动脉血流入过多而引起得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静脉与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2、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4、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5、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6、变性:又称细胞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7、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因线粒体受损,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光镜下,细胞之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
8、脂肪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9、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10、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11、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12、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13、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14、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
15、酶解性\创伤性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16、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17、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地过程18、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19、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体内钙磷代谢正常20、凋亡: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细胞器完整,细胞皱缩,核固缩或碎裂,DNA降解,无炎症反应,见于病理和生理过程。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3、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4、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5、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可以增生,以维持器官原有体积甚至使体积增大。
6、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所取代的过程。
由成熟组织中非成熟细胞直接转变。
8、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9、变性/可逆性损伤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0、细胞水肿/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11、气球样变细胞水肿极期,水钠进一步积聚,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
可见于病毒性肝炎时的肝细胞。
12、脂肪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13、虎斑心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红黄色斑纹。
14、脂肪心/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并非心肌的脂肪变性。
15、玻璃样变/透明变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均质红染状。
16、淀粉样变细胞间质出现淀粉样蛋白—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17、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18、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情况下,某些色素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常见的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
病理学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适应和损伤性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一.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肉眼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常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质地硬韧、色泽加深。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2)萎缩细胞胞浆内常有脂褐素增多(3)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增生。
电镜观察: 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自噬泡增多。
分类: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炎症性萎缩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肉眼观察: 肥大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2)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减少.血管受压。
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及细胞内物质含量增多。
分类: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时的心脏。
内分泌性肥大:如雌激素作用下的乳腺。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分类:弥漫性.局灶性增生的原因:激素:如前列腺增生。
生长因子:如再生性增生。
代偿:如缺碘所致的甲状腺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常见类型:.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肠上皮化生:发生于胃粘膜。
骨组织化生:多见于间叶组织、纤维组织。
意义:1.有利于强化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2.常削弱原组织本身功能。
3.上皮化生可癌变。
(化生是一种对机体不利的适应性反应,应尽量消除引起化生的原因.) 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1缺氧:使细胞代谢紊乱 2化学物质和药物 3物理因素4生物因子5营养失衡:生命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剩 6内分泌因素 7免疫反应8遗传变异 9衰老10社会—心理—精神因素:致心身疾病 11医源性因素:致医源性疾病:可逆性损伤(变性) 不可逆性损伤(坏死)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
病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科学。
2.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
3.病理变化:患病时,机体局部或整体在结构、机能和代谢方面出现异常的变化,总称为机体的异常。
病理学家将所观察到的结构方面异常称为病理变化或病理损害。
4.脱落细胞学检查:又称为临床细胞学检查,主要是从有腔器官和管道获取脱落细胞进行检查。
最常检查的器官如胸腔或腹腔积液、宫颈或阴道分泌物、尿道、气管及食道的刮取物或冲洗液等。
一些内脏器官和体表肿物还可采用细针穿刺,将细针吸取物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
其优点是把对人体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
5.大体检查:也称肉眼观察,主要用肉眼,必要时也可借助放大镜,对病变的器官和组织进行解剖学的大体观察,注意大小、颜色、形状、硬度、质地等变化,大小有时可用尺寸或重量单位来表示。
此为简单而易行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凭此可作出初步的诊断。
6.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而引起其实质部分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7.再生:是指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受损伤破坏后,由局部邻近的并有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发生增生,填补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8.机化:较大的凝血块、血栓、炎性渗出物的纤维团块、组织坏死灶以及异物等,当其坏死不能完全被吸收时,则渐由周围组织新生的肉芽组织逐渐长入其中,最后使这些无活性的物质被有生命的结缔组织所代替,此过程称为机化。
9.增生:组织或器官内细胞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细胞数量增多,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10.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其所处环境的某些因素影响,而转化成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的组织,称为化生。
11.凝固性坏死:常因局部缺血引起。
表现为:坏死区肉眼的正常组织结构模糊或消失,呈灰白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的凝固体。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
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外表,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缺乏,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活体组织检查(biopsy):采用局部切除、钳取、细针穿刺、搔刮和切取病变器官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或病变器官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和阐明疾病发生的原理、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注重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由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及转归和结局等。
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强,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et):由于梗死区血液成分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又称白色梗死。
是由于动脉血流阻断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常发生在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器官。
出血性梗死(henmorrhagic infare t):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而呈红色,故又称红色出血。
形成条件:(1)动脉栓塞或血管受压闭塞(2)在梗死前器官已有严重淤血(3)梗死的器官组织结构疏松。
萎缩(atrophy):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常伴功能降低和能量需求减少。
化生(metaplasia):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degeneration):由于细胞非致死性损伤导致的细胞形态改变。
水样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细胞膜依赖能量的离子泵功能障碍,不能维持离子和液体的平衡导致细胞肿胀,病变器官肉眼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
光镜下细胞中可见细小空泡,弥漫性胞浆肿大,胞浆疏松,颜色变淡,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
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
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在缺氧或中毒或代谢障碍的情况下表现为实质细胞内脂肪的异常积蓄,表现为细胞质内出现或大或小的脂滴,常见于肝脏,也可见于心肌、肾脏等,轻度病变可逆。
脂褐素(lipofuscin):由脂质聚合物和蛋白磷脂复合物组成,来源于细胞器膜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反应。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萎缩(atrophy)肥大(hypertrophy)增生(hyperplasia)3.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4.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5.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6.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 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7.淀粉样变(amyloidosis):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8.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时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
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9.病理性色素沉着(pathologic pigmentation):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0.脂褐素(lipofuscin):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是指发展极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为病理过程的后果,如创伤后形成的瘢痕、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关节强直等。
植物状态:指脑认知功能和意识的丧失,但有睡眠-觉醒周期,有自主呼吸,有脑干反射,因此有恢复的可能。
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的萎缩包括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是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称为变性。
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机化: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除时,则由肉芽组织长入而代替坏死组织。
这种由肉芽组织代替坏死组织(或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最后可形成瘢痕组织。
凋亡: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肉芽组织: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即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的现象,常伴细胞功能低下。
1.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变现为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蛋白质变性。
2.凋亡:活体内单个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表现形式,由于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在形态学和生化特征上有别于坏死。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是因为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可伴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4.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导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
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5.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
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的萎缩可伴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再生:组织或细胞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修复过程,如果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称为完全再生。
若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成为瘢痕修复。
8.充血:器官或者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增多。
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9.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
10.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2.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一般由于动脉阻塞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止缺氧,也可引起梗死。
13.炎症: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损伤因子作用于机体,造成器官、组织、细胞的损伤时,机体局部或全身会发生一序列复杂反应,以局限或消灭损伤因子,消除和吸收坏死组织或细胞,并修复损伤,机体这种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称为炎症。
湘雅学硕考试科目
湘雅学硕考试科目在我国医学界,湘雅医学院可谓是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每年都有众多优秀的医学学子纷纷报考湘雅学硕。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了解和备战湘雅学硕考试,本文将对考试科目进行全面解析,并阐述各科目的重要性。
一、基础知识科目1.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至关重要。
在湘雅学硕考试中,生理学占据较大比重,考生需重点关注。
2.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代谢和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学科。
在医学领域,生物化学为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湘雅学硕考试中,生物化学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3.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学科,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湘雅学硕考试中,病理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临床医学科目1.内科学:内科学是研究内脏器官和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掌握内科学知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在湘雅学硕考试中,内科学占据重要地位。
2.外科学:外科学是研究外伤、炎症、肿瘤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在湘雅学硕考试中,外科学同样具有较高比重。
3.妇产科学:妇产科学是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及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在湘雅学硕考试中,妇产科学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目1.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因素、传播规律和预防措施的学科。
在湘雅学硕考试中,流行病学占据一定比重。
2.卫生学:卫生学是研究环境、食品、劳动卫生等方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保健措施的学科。
在湘雅学硕考试中,卫生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儿科学:儿科学是研究新生儿、婴儿、幼儿及青少年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在湘雅学硕考试中,儿科学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湘雅学硕考试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多个领域。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脑死亡:是指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机化:是指坏死组织如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等组成肉芽组织加以取代,最后称为瘢痕组织再生:是指由健康的同种细胞分裂增殖进行修复,再生可分生理性再生及病理性再生肉芽组织:指由心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组成的幼稚纤维结缔组织,可伴炎细胞浸润充血:是指因为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含量增多淤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也可叫静脉性充血槟榔肝:肝小叶中央淤血呈红色,小叶周边脂肪变性呈黄色,使肝切面呈红黄相间的槟榔样条纹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栓塞:是指在循环的血液(淋巴液)中出现不溶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淋巴液)运行,阻塞管腔的现象梗死:是指由于局部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引起的坏死。
通常是由动脉血流阻断所致绒毛心:心包的纤维素炎,由于心不断跳动,渗出的纤维素在心包脏、壁两层表面,可形成绒毛状物,称为“绒毛心”增生性炎:是以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为主,伴随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为特点的炎症异形型: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异形型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的良性病变原位癌:是指上皮细胞异型性增生累及上皮全层,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性炎小叶性肺炎:是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脂质代谢障碍,导致脂质在大、中等动脉壁沉积,继发纤维组织增生,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异常增高的现象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骤增使心肌短暂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肾盂肾炎: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累及肾盂和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名词解释1.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流式细胞分析术(flow cytometry,FCM):FC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它可以快速定量细胞内DNA,用于测定肿瘤细胞的DNA倍体类型和肿瘤组织中S+G2/M期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生长分数)。
测定肿瘤细胞的DNA倍体和生长分数不仅可以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标志之一,而且可反应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FCM还可应用于细胞的免疫分型,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3.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4. 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 cell injury):较轻的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即消除刺激血子后,受损伤细胞可恢复常态,通常称之为变性或是亚致死性细胞损伤。
5.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6.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7.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8.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9.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10.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
其发生机制是:缺氧时线粒体受损伤,使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泵功能因而发生障碍,导致胞浆内Na+、水增多。
病理变化:电镜下,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
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胀大,胞浆淡染、清亮,核可稍大,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
肉眼观,发生了细胞水肿的肝、肾体积增大、颜色变淡。
去除病因后,水肿的细胞可恢复正常。
11.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12.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13.心肌脂肪浸润(fatty change):心外膜处显著增多的脂肪组织,可沿心肌层的间质向着心腔方向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并非脂肪变性。
14.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15. 淀粉样变(amyloidosis):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16. 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时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
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17.病理性色素沉着(pathologic pigmentation):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8.脂褐素(lipofuscin):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
附睾管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内正常时便含有脂褐素。
19.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 calcification):在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20.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如血栓、死亡的寄生虫卵)内的钙化,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营养不良性钙化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21.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 calcification):由于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所致正常肾小管、肺泡壁、胃粘膜等处的多发性钙化,称为转移性钙化,可影响细胞、组织的功能。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肿瘤破坏骨组织、维生素D过量摄入等可引发高钙,导致转移性钙化。
22.坏死(necrosis):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崩解、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自身的溶酶体酶消化)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23.核固缩(pyknosis):表现为核缩小、凝聚,呈深蓝染,提示DNA停止转录。
24.核碎裂(karyorrhexis):表现为染色质崩解成致密蓝染的碎屑,散在于胞浆中,核膜溶解。
25. 核溶解(karyolysis):染色质中的DNA和核蛋白被DNA酶和蛋白酶分解,核淡染,只见或不见核的轮廓。
26. 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坏死的细胞的蛋白质凝固,还常保持其轮廓残影。
这可能是由于死死局部的酸中毒使坏死细胞的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变性,封闭了蛋白质的溶解过程。
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肌、肝、脾、肾等。
27. 干酪性坏死(casepis necrosis):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肉眼观:坏死呈白色或微黄,细腻,形似奶酪,因而得名。
28. 坏疽(gangrene):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菌生长而继发***。
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三种。
29. 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是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最常发生于含可凝固的蛋白少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又称为软化(malacia)。
化脓、脂肪坏死和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lytic necrosis)都属于液化性坏死。
30. 纤维素性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曾称为纤维素样变性。
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火等)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坏死组织成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纤维蛋白)样,聚集成片块。
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可能是肿胀、崩解的胶原纤维(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引发),或是沉积于结缔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也可能是由血液中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的纤维素。
31. 糜烂(erosion):皮肤、粘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
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ulcer)。
32. 窦道(sinus),瘘管(fistula):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为瘘管。
33. 空洞(cavity):在有天然管道与外界相通器官(例如肺、肾等)内,较大块坏死组织经溶解后由管道(支气管-口腔、输尿管尿道)排出后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34.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
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35. 包裹(encapisulation):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于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36.凋亡(apoptosis):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37. 凋亡小体:光镜下,凋亡小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浆浓缩,强嗜酸性,可有可无固缩深染的核碎片,故又称之为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or Councillman body)。
38.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39.创伤性神经瘤:外周神经受损时,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成为创伤性神经瘤,可发生顽固性疼痛。
40.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在任何组织都占有相当比例,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细胞连接在一起,借以支撑和维持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主要成分有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粘连糖蛋白。
41.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42.瘢痕疙瘩(keloid):瘢痕组织增生过度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扩延,称为瘢痕疙瘩。
43.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为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
44.一期愈合(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的愈合。
45.二期愈合(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的愈合。
46.纤维性骨痂:骨折后的2~3天,血肿开始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
47. 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48.肺褐色硬化: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帮称为肺褐色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