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深刻的国情

合集下载

利用中国历史进行国情教育

利用中国历史进行国情教育

利用中国历史进行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

历史教学申的国情教育主要是以下诸方面。

1、进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代开始,到公元18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中国人民培植的优秀文明传统,从古至今,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应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2、进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到近代,由于闭关自守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出路何在?百年以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再接再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过去搞革命是依靠了党的领导,现在的改革开放,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3、进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我们要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前途;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奔向小康。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其国情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超过 14 亿。

这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传统: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对中国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

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5. 政治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6. 教育与科技: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一些领域仍有待提高。

7. 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了解中国国情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努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了解国情的意义作文

了解国情的意义作文

了解国情的意义作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党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

国史是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贯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各项事业如何发展的历史。

党史是国史的核心,党史走向决定国史走向。

学好党史国史,一定会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获得力量。

学好党史国史有助于认清国情。

“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犹今日之国情。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当代中国,国情依然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依据。

学习党史国史,就等于从一个侧面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因为,党史国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等等。

党员学好党史国史,认清国情,我们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好党史国史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学习党史国史,可以让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而这个理想信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多次的失败与成功,经过多次的正确与错误的反复比较,才成功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遵循历史发展的轨迹,党史国史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和胜利的必然性。

学好党史国史有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党史国史包含党的建设历史,同时加强党史国史的学习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建党以来党的建设发展历程,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学好党史国史有助于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现阶段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当代中国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的基本国情 (4)

我国的基本国情 (4)

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概述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多样的国家,地处东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了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民族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地理环境我国地理上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东临东海、黄海、南中国海以及台湾海峡,南接越南、老挝等国家。

我国横跨亚洲东部,占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对国情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形主要由高山、高原、平原以及河流构成。

西部地区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为主,东部地区则以黄河和长江为主要河流。

这种多样的地形使得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

三、人口分布我国人口众多,居于全球第一位。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人口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景观。

四、民族文化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在汉字、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展示了我国丰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

此外,我国的文化还以中国功夫、京剧、国画、茶道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世界。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的艺术水平,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我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

制造业领域的发展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生产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服务业的发展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催 人 奋起 。
会主义革命 的历史 教育 , 从而使学生 自觉继承革命传统 , 热爱党 ,
地投身 于社 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同时 , 教师还 要让学生了解 , 我
题谈谈 自己的做法。 ( ) 行五 千年灿烂 的中华 文明与中华 民族 的优秀传统教 一 进 育。我 国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 的文明历史 , 中华 民族 以高度的智
慧创造 了博 大精深 的传统文化 , 且蕴含着崇高 的民族精神 、 民族 气 节和优 良道 德 ; 不仅 孕育 了无数杰 出的政 治家 、 思想家 、 学 文 家、 科学 家、 教育 家 、 军事家 , 留下 了丰富的文物 史迹 、 还 经典 著 作 , 笔丰厚 的文化 遗产是 进行 国情 教育的 宝贵资源 。通过 学 这 习, 学生可 以在祖 国优 秀的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 、 陶冶情操 , 立 树 对祖 国的 自尊 、 自信 、 自强的进取心 , 造出更加 光辉灿烂 的当代 创 社会 主义文明 , 让中国以崭新 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 -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 民族是一个 热爱 自由 , 富于革 命 传统的 民族 。从封建社会里农 民阶级反抗地 主阶级 , 到十九世 纪 四十年代 开始反抗外来 侵略 、 争取民族独立解放 , 革命精 神在
来 担 负 起 社会 主义 建 设 的 重 任 。
在历史 教学 中进 行 国情 教育 , 者 以为可 以从以下几点 着 笔
手:
( ) 识 历 史 教 学 中 国情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进 行 国情 教 育 是 一 认
历史 教 师的基 本职 责 , 史 教师 要认 真钻研 《 历 中学 历史课 程标
2 1 年第 1 期 00 0
金 色年华
学科 教育

中国国情学习体会范文

中国国情学习体会范文

中国国情学习体会范文作为一名中国国情的学习者,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

中国国情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现实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才能认识中国的处境和特点,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在学习中国国情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中国国情是复杂多样的。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人口,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了解中国国情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标准或模式来评判。

其次,中国国情是在不断变化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需要及时的了解最新的数据和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实情况。

最后,中国国情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只有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学生,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中国国情,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可否认,中国国情是我们理解中国的基石。

只有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学习中国国情,我们了解到中国经济已经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等问题。

在认识中国国情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中国国情的研究需要我们多方位的思考。

不仅要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还需要结合国际视野和全球化背景来审视中国的国情。

只有这样,在追求中国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站得更高更远。

通过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的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人。

中国国情既是我们理解中国的工具,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国情,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始终保持对中国国情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正视历史 认清国情

正视历史  认清国情
识 我 国社 会 发 展 所 面 临 的 困难 和 机 遇 , 深
在 。 这 也 证 明 了一 个 道 理 : 落 后 就 要 挨 “
打 ” 。
伴 随 着 中 国无 产 阶 级 政 党 中 国 共 产 党 的诞 生 。 中 国 走 上 了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道 路 。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中 国 人 民 经 过 艰 苦 卓 绝 的 努 力 和 奋 斗 . 最 终 建 立 起 人 民 民
伐 。 实 增 强 民族 自尊 心 和 自豪 感 。 切
作 为世 界 四大 文 明古 国之 一 的 中 国 。 具 有 五 千多 年 的悠 久 历 史 和 文 明 。 大 精 博 深 的 中华 文 化 是 中华 民 族 历 经 数 千 年 逐 步 创造 和发 展 而 成 的 , 亚洲 乃 至 整 个 世 对
义 革 命 任 务 。历 史 实 践 充 分 证 明 : 只 有 “ 共 产 党 才 能 救 中 国 ” “ 有 社 会 主 义 才 ,只
能 救 中 民族 和
睦是 社 会 稳 定 的基 本 因素 。 其 是 改 革 开 尤
放 的 今 天 , 会 安 定 , 族 和 睦 团 结 , 疑 社 民 无 是 社 会 主 义 中 国发 展 富 强 的必 要 条 件 。 胡 锦 涛 同 志说 。 过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经
国 国情 的 , 导 中 国社 会 主 义 建 设 发 展 的 指
系 列 优 良传 统 和 美 德 。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延 续 性 。是 现 代 中 国 社 会 继 续 发 展 的 基 础 : 国 传 统 文 化 高 度 的 继 承 性 。 我 们 中 是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不 可 替 代 的

中国历史国情教育

中国历史国情教育

一、国情教育的主要内容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中学历史学科大量地包含了国情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渗透国情教育的重要学科。

国情教育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应当体现以下内容:1.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史。

如泽被深远的科技发明;水平卓著的天文、医学、数学、农学、工艺学;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悠久美妙的文字;丰富浩繁的历代典籍;内容深邃的哲学思想;群星灿烂的文学长河;勤奋聪慧,成就传世的中华英杰。

2、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迁史。

如大规模的农业耕作;高超精巧的手工业;丰富的作物品种;纷攘的内外贸易;驼铃悠长的丝绸之路;地区经济兴衰与人类、自然生态变化的关系;中外经济变化状况原因的比较分析等。

3.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演变史。

如社会制作变化及原因;杰出帝王将相的贡献;历代统治者反腐倡廉及腐化状况的后果;广大人民反暴政的传统和对美好生活的想往;不断出现的社会改革的成败;政治举措和军事斗争对科技经济文化的影响等。

4.古代民族状况。

如各民族渊源,民族团结的主流和强烈的凝聚力;各民族文学、史学、文字、艺术、社会风俗;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掠夺和民族战争的影响等。

国情教育更要注意中国近代史,其中包括:1.百年屈辱史教育。

如列强不断的政治军事侵略;无数不平等条约;列强的思想文化侵略;晚清政府和新旧大小军阀对外屈膝、对内狰狞的面目;人民生活不断恶化的惨状等。

2.百年抗争史教育,中国人民大小无数次抗争;先进阶级和进步党团的演变;中国革命的曲折前进和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的历史抉择;无数伟人、志士对社会、对人民心灵的震撼和撞击等。

3.百年经济起伏凋蔽史。

如艰难的近代化起步;丧失国门带来的艰辛与屈辱;落后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晚清和国民党政权的改革开放及后果;白银外流到法币满天飞;鸦片走私到美货泛滥;经济发展中激烈的不平衡和多种经济状态并存的状况及原因;军阀混战对自然的重大破坏等。

4.百年思想文化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进行 国情教育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 对历史国情知识进行科学分析 , 教育学生认清 国情发展的规律 , 预见其发展 的必然趋势 , 这样才能使 国情教育成
为对客观世界及事物发展的正确 反映。 只有 以真实的历史 、 真实 的国情对广大青 少年学生进行教育 , 才能使他们正确认识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无 比正确 的。
3进 行 走 社 会 主 义道 路 必然 性 的教 育 。 .
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 , 建立 了中华人 民共 和国 , 中国走 上社会 主义 使
道路 。 中国人 民选择社会 主义 , 经过新 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 主义 道路 不是偶然 的, 而是近代 中国半殖 民地 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发展 的必然结果 , 是中国人 民经 过 长期 的痛 苦摸索 , 多次失败 中找到的 。 从 我们要在 中国近现代史 的教 学中教育
古代文 明中汲取 营养 , 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 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 , 创造 出更 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 会主义文明 , 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2进行五千年 中国人 民奋 斗史, . 特别是 近百年来 中国人 民抗 争史的教 育。
中华 民族是 一个热爱 自由 、 富于革命 传统 的民族 。 在封建 社会里 , 民阶级 农 反抗地 主阶级的革命精 神 , 在中国历史上 闪耀 着永不磨 灭的光辉 。 近代 , 在 中国 人 民为挽救 民族危亡不屈不挠 、 再接再厉 , 进行了英勇 的斗争 。 四运动后 , 五 随着 中 国工人 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和中 国共产党 的诞 生 , 真正救 国救 民的责任落 到 了 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 中国_人 阶级身上 。 T 历史 已经 证明 , 国唯一 的 出路 , 在 中 中 是 国共产党领导下 , 推翻帝 、 、 官 封三座大山 , 走新 民主主义革命 的道路 。

中国国情观后感

中国国情观后感

中国国情观后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国情自然备受世人瞩目。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观察中国国情,不仅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更需要着眼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现状。

中国国情的特点之一是历史悠久而辉煌。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种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使得中国人民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中国的国情是在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路径和特点。

中国的国情是农业国与工业国并存的特殊国情。

虽然中国已从农业大国的地位转变为工业大国,但农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口多、土地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等挑战,而且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城市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

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实现了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国情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约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

人口众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市场规模,但同时也给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人口问题是中国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但人口总量庞大仍是一个挑战。

中国国情下,合理调控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国情还包括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虽然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政府治理不完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都是中国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挑战。

同时,社会结构的转型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老龄化、医疗保障、教育与就业等方面的挑战。

读党史了解国情的心得体会

读党史了解国情的心得体会

读党史了解国情的心得体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党史,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

通过这次阅读,我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地位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党史阅读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读党史加深了我对党的领导地位的理解。

党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而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各项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通过阅读党史,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并对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党史教育让我更加了解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

党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也是我们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党史,我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党员们为了革命事业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斗争与合作。

这些历史事件和故事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些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脉络,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

此外,读党史增强了我对社会变迁的认识。

通过党史的阅读,我了解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困境、社会动荡和传统思想体系的束缚。

在那个时期,我国面临着贫穷落后、与世界脱节的局面。

党的正确领导推动了改革开放,让我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通过党史的阅读,我对社会变迁的过程和背后的奋斗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最后,读党史还增强了我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通过党的讲话、重要文献和历史教材等,我了解到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战略部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国情是否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有关?

国情是否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有关?

国情是否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有关?一、历史与国情——相互关联的呼应1. 国情与国家的历史联系密不可分国情是一个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总体性特征和民族心理状态,与一个国家的历史经验紧密相连。

一个国家的历史,无论是荣辱兴衰,都会在国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构建国情的核心。

2. 国情的塑造与国家的历史传承相关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对于塑造国情起到决定性作用。

历史背景中所积累的文化、制度和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而形成独特的国情。

3. 历史的变迁与国情演进的关联随着历史不断推移,国情也在不断演进。

历史的厚重和纵深,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也为国情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二、历史对国情的影响——样式多样,影响深远1. 历史的悲剧与国情的忧伤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有其悲剧性的一面,这些悲剧往往会深深地刻印在国情中。

例如,中国的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成为国情中的伤痛,使国人积淀了深深的忧伤感。

2. 历史的荣耀与国情的自豪历史上的荣耀时刻,也成为国情中的自豪资本。

比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为英国人民注入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了国情中的骄傲元素。

3. 历史的英雄与国情的崇敬在国情的塑造过程中,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一代又一代的国民凝聚在一起,激发着深深的崇敬情感,成为国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情对历史的反哺——互为因果,相辅相成1. 国情对历史的解读影响深远国情作为一种民族集体意识的表现,对历史的解读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事件在国情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被解读,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判断。

2. 国情对历史选择的导向作用显著一个国家的国情往往会影响其对历史的选择和重要决策。

国情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会在历史的分岔口上施加影响,引导国家走向特定的道路。

3. 国情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关键性作用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国情的支持和呵护。

国家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推崇,对于激发国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中国最大的国情辨析题

中国最大的国情辨析题

中国最大的国情辨析题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也是一个经济实力不断崛起的国家。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国情也备受关注。

那么,究竟中国的国情是怎样的呢?如何对其进行辨析呢?首先,中国的国情可以从历史和文化两个层面来理解。

中国拥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这个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质。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中国的封建传统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因此,中国的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次,中国的国情还可以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同时,中国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这也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再者,中国的国情还可以从政治和外交两个层面来分析。

中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政治的核心。

中国政治体制独特,党和国家、军队和政府等关系错综复杂。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对外政策也备受关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情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层次的概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辨析。

历史和文化、经济和社会、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这个复杂而多样的国家。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与中国合作交流。

希望通过对中国国情的辨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大学国情教育课心得体会(3篇)

大学国情教育课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和发展现状,提高综合素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国情教育课。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这门课程,以下是我对国情教育课的心得体会。

二、国情教育课的学习收获1. 深入了解国家历史国情教育课让我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到近现代的历史事件,课程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精神。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使我更加敬佩党的伟大事业和英雄人物。

2. 理解国家制度通过国情教育课,我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我了解到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这些制度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3. 认识国家发展现状国情教育课让我对我国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国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

这使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也使我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国情教育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自豪。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始终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使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也为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

5. 提高自身素质国情教育课不仅让我了解了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还使我在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对国情教育课的改进建议1. 增强课程实践性国情教育课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国家历史的了解。

总结我国基本国情思想

总结我国基本国情思想

总结我国基本国情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大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国情也决定了中国需要具有独特的国家治理和发展道路。

基本国情思想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价值理念、目标任务、原则要求以及基本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基本国情思想强调了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困、不平等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努力,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富裕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基本国情思想强调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价值。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的,它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个制度具有强大的集体智慧和行动力,能够有效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同时,这个制度还具有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等优势。

因此,中国必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本国情思想还强调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力量。

中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追求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基本国情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高组织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总结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标题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的认识。

标题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的认识。

标题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的认识。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它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以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思想成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颠峰,个人最喜爱的是先秦时期,事实上中国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在这里,无数朴素的思想交织出智慧的火花,真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我们来说,比较有名点的孔孟,老庄,墨翟,荀况韩非李斯一脉,他们的思想既对立又有相容,真要研究要下工夫,篇幅就更不提了。孔孟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实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古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说的是孔子带大家从野蛮进入文明。他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温和上。这也是他的理论被后世推崇及统治阶级利用的最重要的原因。中华文明的形成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渊源的,与西方文明本没有纵向的可比性。从上古时代的蛮荒,到周礼之不兴,先秦的诸子们正是在一个纷乱动荡的年代做出这样那样的思考。千古一帝秦始皇,有贡献,不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就没有中华的大一统局面,并且他还告诉七国曾存疑的人们,思想家们,中国通过努力是可以统一的。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中国近代史贯穿的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思想

中国近代史贯穿的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思想

中国近代史贯穿的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思想许世显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110年的历史。

这110年的历史,一方面是外国列强用大炮和资本把大清帝国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与中国的反动政府相勾结,压迫人民,镇压革命,使中国人民受尽列强的欺侮和凌辱,遭受了无穷尽的苦难。

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与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

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赶走了外国侵略者。

这就是近代中国的国情。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认为这一段历史蕴含着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1991年3月9日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指示信,充分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史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它到底包含着哪些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呢?一、反映中国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屈辱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行。

以教育学生认清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警惕帝国主义搞 和平演变 的图谋。

在近代中国史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

如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83年法国发动的中法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的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及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

他们先后强迫中国政府签订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从而把中国权利统统出卖给帝国主义。

他们侵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抢走了无法计算的矿产资源,掠去了巨额的赔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仅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日本就掠去赔款2.3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 中国赔款本息达9.8亿两白银。

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在占领区的掠夺更加野蛮。

帝国主义各国的侵略和掠夺,养肥了他们自己,使中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

知之深 爱之切——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知之深  爱之切——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作者: 金荣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48-49页
主题词: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情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帝国主义
摘要: <正> 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我们今天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

中学历史课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阵地。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知国才能爱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建立在对本国国情的充分了解之上的。

不懂得历史难以判断现实,更谈不到预见未来。

近现代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

它没有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而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没有经历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它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的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通过这“三部曲”发展过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认。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

通过历史教学进行国情教育,是历史课一项经常性的长期任务。

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

所谓国情意识,就是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一切从国情出发。

国情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公民对国家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认识和反映。

国情教育就是使国情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成为每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根本的思想政治素质。

什么是国情?“所谓国情,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最根本的现实状况。

任何国家的国情都不能脱离其历史和传统而独立存在”。

因此可以说,“国情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沿革下来的一些最根本的状况和特点”。

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的历史密切相关,它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这是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决策的根本依据。

“一切从国情出发”就是尊重历史和历史的开展,就是尊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国情又具有整体性,举凡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文化体系、教育结构、道德传统、民族精神等,都属于国情的范畴。

至于国土、森林及耕地面积,人口的开展,生态环境,更不待言。

国情是历史和传统的产物,知国情必先知历史。

在一定意义上说,历史与国情的关系,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使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实和社会开展的趋向。

例如:通过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建立的农民协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及其执行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各级参议会和各级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建立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和由它选出的政府委员会等有关史实的介绍,使学生明确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开展起来的,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是最深刻的国情随着上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校领导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

十多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因领导重视,投入增大,声势日显,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才诸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要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也需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

例如,活动过多过杂,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有疲于奔命之感,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热烈有余,静穆不足。

过于看重形式,讲究规模、动静,有追求奢华的倾向,等等。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还不在这里。

就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言,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缺失,恰恰是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或叫承接面的构筑——历史教育。

事实上,缺乏坚实的历史教育的承接面,我们的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就可能像落到沙漠的雨水,会很快蒸发,难以持久有效。

历史承载着什么历史是什么?人在特定的时空降生。

空间的延伸是地理,时间的延伸是历史;故对于国民而言,具备本国的历史、地理知识,乃是最基本的素质。

历史是民族的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良知”,即“中国心”;是中华民族保持凝聚力、认同感,无可替代的、最为深刻的活水源头。

历史教育,说到底,就是要从小在国民心中植入民族的根。

这样,无论将来他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因为他有了一颗“中国心”。

所谓民族凝聚力、认同感,归根结底,也植根于此。

这也就是钱学森等许多老一辈学者,并没有谁对他们做什么思想工作,却自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冲破阻力,毅然回到刚获新生、条件艰苦的祖国效力的原因所在。

所以,龚自珍一针见血地指出:灭人国者,必先去其史。

章太炎也强调历史是民族的根,无根的民族难以竞存于当今的世界。

他说,一个人晓得历史,“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

”(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梁启超则指出,作为国民,对于本国历史文化要有最起码的了解,这样才可能“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并与整个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一)历史教育是根本,“没有好好的国史教育,国民性简直不能养成”。

(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历史是传统文化或现在很热的所谓“国学”的中坚与基础。

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

“我们应在历史进程之全时期中,求其体段,寻其态势,看他如何配搭组织,再看他如何动进向前,庶乎对于整个文化精神有客观,较平允之估计与认识。

”上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中国通史、文化史研究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意识到,离开了中国历史,抽象争论中西文化优劣,是不易说清楚的。

章太炎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以他为代表的晚清国粹派首倡国学。

在他们眼里,“国学,当首经史”,而经即史,“经学还是历史学的一种”。

(《章太炎政论选集》上)章太炎诸人主张国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史学。

所以,章太炎强调“国粹以历史为主”。

而且他还指出,历史的内涵主要有三: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

耐人寻味的是,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除赵元任是语言学家外,其他三位都是历史学家。

足见国学院的基础也主要是历史。

由上可知,我们在青年学生中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固然不错;但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离开了对中国历史本身的了解与把握,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所讲传统文化与国学的知识,就犹如满地的钱币,因缺少丝线无法贯通,成效将是十分有限的。

历史是最深刻的国情。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一个指导伟大的中国革命的政党,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知识、现状的了解。

历史所以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就因为它是最为深刻的国情。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了解昨天与前天的中国,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今天的中国。

人所共知,上世纪30年代前后发生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社会史的著名论战,其直接导因就是对大革命失败的反省。

为了确定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与前途,不能不首先确定中国社会的性质;为了确定中国社会的性质,又不能不去了解中国的历史。

所以论战始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却不能不延伸到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入探讨。

当时,著名学者何干之总结说:“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来龙去脉,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

今日的中国,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一段落,所以要了解中国社会的横剖面,对于它的纵断面,也必须同时了解的。

人们因为要认识现在,追求未来,而要求清算过去,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基本知识》,《自修大学》第1卷第1期,1937年1月)正是得益于这一场空前深入的国情探讨,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第一次比较充分地阐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科学概念,从而坚定地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这场争论也为后来毛泽东同志提出“新民主主义论”的伟大构想,奠定了基础。

这是历史助益中国革命的典型范例。

历史教育承接着什么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出两点认识:其一,历史教育本身就是最为朴素和最具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教育的特点,是诉诸民族的集体回忆与情感。

它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娓娓道古今之变的过程中,悄然将“中国心”植入了每一个公民的心中,化育成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与此同时,又生动自然地传播了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令国人油然而生历史的使命感与现实的责任感。

梁启超所谓唯国史教育,能令其国人“爱国之性发于良知,不待教而能,本于至情,不待谋而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道理也就在这里。

其二,历史教育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承接面。

有的高校领导抱怨说,忆苦思甜原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但对于现在的学生却似乎不起作用,他们只喜欢作横向的与西方的比较,不愿意作纵向的古今比较。

其实,这不能怪青年学生。

他们对中国过去的历史知之甚少,因之缺乏历史的承接面,自然无法作纵向比较。

相反,杨振宁却能指出,当今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巨大,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原因恰在于他从小受过良好的历史教育,又亲历其间,熟悉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经历的辛酸史。

也就是说,他具备了良好的历史承接面。

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日亟。

1904年《江苏》上刊有《民族精神论》一文,即指出:“民族之精神滥觞于何点乎?曰其历史哉!其历史哉!”章太炎则将爱国主义比作庄稼,以为其培育同样需要浇水施肥,这就是历史教育。

他说:“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章太炎全集》四)。

他们实际上也都指出了历史教育是实现弘扬民族精神与爱国教育不可或缺的承接面。

据此,反观现状,深感遗憾。

正如许多学者所说,我国历史教育现状堪忧。

历史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即国民教育。

梁启超曾大声疾呼:只要国家一日尚存,爱国便是盛德大业。

“国民缺了这点精神,那国家可就算完了”。

国民智力欠发达,尚是容易补救的事情,若爱国情操不发达,却是不治之症。

而实现爱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

因之,他强调:“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

”(《梁启超选集》)但是,我们的现状是,由于受升学率的制约,历史课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不受重视。

高中毕业生不升入大学,终身不再接受历史教育;即便考入大学,除非入历史专业,基本上也不再接受历史教育(尽管有些学校有少许历史学科的全校选修课,涵盖面及效果都十分有限)。

而社会上五光十色的各种所谓历史题材的影视节目,多为商业性的“戏说”历史,非但不足为训,且有不良的误导作用。

所以,梁启超所强调的全体国民系统而普遍的本国史教育的局面,不但没有出现,而且即便在学校教育系统里,历史教育都存在着不断被削弱的隐忧。

唯其如此,高校中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有不少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历史素养,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教材缺失了什么与此同时,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也存在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都不仅体现了本学科研究的主要成就,更重要的是规范了本学科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发展方向,所以代表了一种学科发展的范式,影响巨大。

历史教材,尤其是本国史教材,由于贯穿着一定的历史观,因之它就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体现国家的意志,对于全体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既远且深。

所谓“灭人国者,必先去其史”,就是强调历史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安全,不容掉以轻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课是更为深刻的政治课,各国无不皆然。

日本军国主义者篡改历史教科书,抹杀侵华事实,台湾台独势力在历史教科书上大搞所谓“去中国化”,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我对我国中学历史教材有两点建议: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她与美利坚仅数百年的历史,相去悬绝。

因之,其呈现方式不能简单照搬美国及国外的历史教材,应有自己的特点。

自晚清以来,包括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大家在内,许多重要学者都重视并亲自参与历史教材的编写。

经几代人努力,也试验过各种体例,应当说,历史教材的编写,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历史教材不能一味求新,支离破碎,这既不符合中国历史的特点,也有违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此其一。

教材编写坚持一纲多本的原则是对的,问题在于“一纲”即现在叫“课程标准”的标准根据什么而定?对此的表述尽可以讨论,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作为中国国民对于本国历史的认知与素养,应有相当明确的规范。

这需要专家与有关领导部门加以认真研究而后定。

此其二。

综上所述,我想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以下的建议: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建设;高度重视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学应当开设历史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应当立法,实施国民终身本国史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就事论事。

它首先亟待构筑好一个国民教育最基本的承接面:历史教育。

这又意味着,我们有必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认真研究实行全体国民终身本国史教育的重大课题。

(作者郑师渠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