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人系列课程7-监视测量设备管理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规范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建立稳定、有效、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测试精准性,订立本制度。
第二章设备监视管理要求2.1 设备保养(1)对设备定期进行保养,按规定时间表进行日常清洁,定期检查设备,如有故障适时实行维护和修理措施。
(2)记录设备的保养情况,包括日常清洁和定期维护记录。
2.2 设备巡检(1)对设备进行巡检,防止设备过度使用引起的磨损及完整性问题。
(2)记录巡检情况,包括巡检时间、设备状态及问题适时处理情况等。
2.3 设备维护和修理(1)推行维护和修理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和修理。
(2)设备维护和修理记录应包括设备的故障原因、维护和修理日期、维护和修理内容、维护和修理人员及维护和修理结果。
2.4 设备保密(1)进行设备维护和修理、保养等操作时应注意保密。
(2)保密责任人应加强设备泄密事项的管理,同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宣扬教育工作。
第三章设备测量管理要求3.1 测量数据的精准性要求(1)确保测量数据精准性,尽量削减误差。
(2)对于测量过程中的错误数据,应将其标记并予以剔除或记录。
3.2 测量环境规定(1)选定稳定的测量环境,实行相应的措施避开环境干扰。
(2)在测量环境中规定工作人员的行为,避开影响测量质量。
3.3 测量设备管理(1)严格掌控测量设备的使用,确保其安全及完整性。
(2)对测量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和校验,假如有问题适时维护和修理。
3.4 测量数据的处理(1)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对测量结果的处理及报告进行审核,确保其精准性及合理性。
第四章设备测量管理制度的组织与管理4.1 设备测量管理制度的订立、修订和发布(1)设备测量管理制度由质量部门订立,并在公司内部发布,让工作人员了解和执行。
(2)如需修订设备测量管理制度,应质量部门审核并经公司领导批准后进行修订。
4.2 设备测量管理制度的培训与推广(1)公司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订立考核计划,确保人员的技能水平符合要求。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1.1 为了有效地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识别必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通过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检定和使用实施控制,确保其精度、准确度和检测能力满足生产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对本公司所有监视和测量的设备的管理。
二、职责与分工2.1 生产技术部负责监视设备的验收、安装、调试、校准、维修等工作。
2.2 质检部负责测量设备的验收、安装、调试、校准、维修等工作。
2.3 供应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购买。
三、控制程序3.1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配备、采购3.1.1 由主管部门协助使用部门选择符合监测要求的设备,由使用部门提报监测设备的需用申请计划,上报分管负责人审批。
3.1.2 供应部根据批准后的计划购买,所购监测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1.3 供应部所购监测设备必须经计量部门组织相关人员检定、校准、验收合格。
3.2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校准3.2.1 使用部门应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2.2 使用部门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2.3 使用部门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3.3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检定和校准3.3.1 计量部门应制定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检定和校准计划,并组织实施。
3.3.2 计量部门应定期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测量能力满足生产要求。
3.3.3 计量部门应保存设备的检定和校准记录,并对记录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四、监督与检查4.1 公司应定期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4.2 使用部门应定期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自检,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3 计量部门应定期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内部审核,确保设备的管理工作符合本制度要求。
五、不符合项的处理5.1 使用部门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计量部门。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监视与测量设备是企业重要的资产,不仅对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制定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管理,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全面管理监视与测量设备的管理需要全面覆盖其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设备购置、安装、调试、维护、保养、检验、报废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
(二)综合管理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需要进行综合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管理,确保设备的效益和稳定性。
(三)科学管理监视与测量设备的管理需要依据科学的管理原则,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执行职责和责任制度、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等,实现对设备的合理管理和有效控制。
二、设备管理的职责(一)设备管理部门监视与测量设备的管理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主要职责包括:1. 制定设备运行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设备按规定标准运行。
2. 对监视与测量设备进行计量检测,发现设备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 制定计划周期进行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保养和改造更新,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4. 协调试验与检测、维修与保养、后勤保障、计量检定等相关工作,确保设备的协调运行。
(二)设备保管人员设备保管人员是监视与测量设备的具体使用负责人,主要职责包括:1. 负责设备的日常保管,对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和维修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 负责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和记录,确保记录真实可信。
3. 对设备进行安全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三)检测人员检测人员是监视与测量设备的使用者,在使用监视与测量设备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职责:1. 检测人员应按照设备使用规程操作设备,并确保设备使用的数据准确。
2. 检测人员应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查和定期校验,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三、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流程(一)设备购置阶段1. 选择合适设备在选择监视与测量设备时,需根据相关标准对设备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考察,并向设备供应商了解相关信息,最终选择出性价比最高的设备。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生产活动过程中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特制定本制度二、范围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压力表、氧气乙炔表、电流表、电压表、盒尺、卷尺、游标卡尺等监视和测量设备装置三、职责1、生产部为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监管部门,负责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并定期组织检定。
2、各单位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的使用、维护保养及送检工作。
四、管理规定1、监视测量设备的配置与使用设备动力处或质检处分别负责填制《设备购置申请表》或《监视和测量装置购置申请表》,1)监视测量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购置申请,并上报生产部,经生产副总经理同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生效,并交由设备组办理采购事宜。
由采购部按计划进行采购。
2)监视测量设备进厂后,设备组依据监视测量设备说明书进行验收或委托法定检定部门验收。
若验收合格,则予以进厂并办理入库手续,入库后应立即报生产部备案;若验收不合格,由采购部门办理退货或维修事宜,直至验收合格。
3)各单位对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出库后,要上报生产部进行台帐登记注册,其技术资料(包括说明书、合格证、送检合格证、等)交设备组保管。
4)经验收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在使用前,由使用单位提出检定申请,由生产部组织送到国家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对合格品应在合适的位置贴上表明其状态的唯一性标识。
5)对于没有国家标准的设备,应记录用于校准的依据。
6)各生产部门在领用计量器具时,应填写领料单,由设备组负责人签字(或盖章)后,方可到仓库领取。
7)仓库凭设备组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领料单,发放计量器具,领用部门应将新领的计量器具送设备组,由设备组负责送检,登帐、编号。
8)各使用部门在用的检测计量设备,不得随意流转,如确需调整时,应先到生产部办理手续,使用者对自己领用的计量器具应妥善保管,正确使用,不得外借他人使用。
9)各单位在使用监视测量设备前,要认真阅读操作说明,正确操作,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9.1基本要求(1)项目部根据需要,选择满足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和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2)项目部和试验室部根据需要,选择满足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量器具、测量仪器设备、试验仪器设备、原型观测仪器设备、衡量设备及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测量的电脑软件等。
(3)监视和测量设备应按规定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
9.2使用和维保(1)项目部应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见《程序文件汇编》),妥善保存有关资料(如产品说明书、用户指南、保修证明、产品合格证等),并向使用单位/部门提供产品说明书、用户指南等。
(2)监视和测量设备在搬运、维护保养和贮存期间应符合使用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如:防辐射、防震、防潮、防磁、防尘、贮存温度及湿度范围等),做到勤擦拭、禁油污,保持监视和测量设备清洁,保存维护记录。
(3)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指南)进行操作,并确保使用环境条件符合规定要求。
严禁使用不符合要求、不在检定或校准有效期内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9.3检定和校准(1)项目部监视和测量设备主管部门编制监视和测量设备年度检定计划,实施动态管理。
(2)属强制检定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严格按检定周期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严禁超周期使用。
(3)属非强制检定或没有规定送检周期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可根据使用情况,可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就近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验证),检定(验证)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4)对国家未制定检定规程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可依据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公司统一发布的校验规程自行验证。
对没有验证计量标准器具的可进行基本参数的检验或采取三台以上同类仪器比对的方法进行验证。
(5)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强制检定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内部校准所采用的量值传递标准无检校能力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由使用单位送当地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授权的机构进行检校。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1.制度目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必备的设施,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确保产品的质量,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为了科学管理监视和测量设备,规范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维修,避免设备的损坏或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制定本制度,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流程、维护、检验、标定和管理进行具体规定。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包括所有工具测量、自动控制和相应记录的设备。
3.设备的购置1)企业应当在购置监视和测量设备前,先评估设备的功能、性能和质量的需求,建议在实际生产需要的设备基础上进行挑选。
设备应当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稳定的性能和精确的测量质量。
2)设备的采购必须按照企业的采购规定进行。
在采购过程中,应当着重考虑设备的服务质量、技术支持、维修和保养服务,以保障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生产的连续性。
4.设备的检验和标定1)仪器设备的检验和标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企业规定的要求进行,检验和标定的时间间隔应符合国家及企业规定的要求,检验和标定结果必须纪录并归档。
任何时候,检验和标定记录都必须与检验、标定实际情况相符合,必要时可先要求设备生产检验检查一致性再进行标定。
2)设备的检验和标定工作必须由具备专业技术背景的工作人员进行,认真、细致、严谨地开展每项工作,确保每项标定参数的真实准确。
3)在安排标定时,必须确保标定项目全面、透彻和准确,不得遗漏、误检和误判。
5.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管1)使用设备前,必须认真阅读有关的技术资料和说明,掌握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工作经验,熟知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常规保养及清洁维护工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切实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
3)设备使用完毕后,必须停机、拆卸、清洁干净,并及时进行保养,存放在指定的区域内。
4)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规定的保养及维修工作。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监视与测量设备的管理,确保监视与测量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保障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合法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用于监视与测量的设备、仪器、仪表等管理。
第三条监视与测量设备的管理应遵循合理、合法、科学、可行、有效的原则。
第二章设备管理第四条公司应对监视与测量设备实施统一的管理。
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监视与测量设备台账,对所有设备进行编号、分类,并建立设备档案,做到设备全部有档案,档案齐全。
第五条管理监视与测量设备的部门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设备进行跟踪管理,组织实施设备的定期检定和校准。
设备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接受培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第六条对于监视与测量设备的购置,公司应当建立审批制度,明确设备购置的流程和审批权限,确保设备的合理购置和使用。
第七条对于监视与测量设备的接收,公司应当建立验收制度,明确验收人员及证明材料,确保设备的合格验收。
第八条对于监视与测量设备的使用,公司应当建立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的使用范围和规定使用方式,确保设备的有效使用。
第九条对于监视与测量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公司应当建立保养维修制度,定期开展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定期检定和校准第十条对于监视与测量设备,公司应当建立定期检定和校准制度,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检定和校准周期。
第十一条公司应当选择有资质的检定和校准机构,进行设备的定期检定和校准。
检定和校准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保存,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二条对于定期检定和校准中发现的设备问题,公司应当建立处理制度,及时对设备进行修理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四章废弃设备处理第十三条对于已经达到使用寿命或者不能修复的监视与测量设备,公司应当建立废弃设备处理制度,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设备的报废和处理。
报废设备的档案应当完整,并进行统一管理。
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十四条公司内部应当设立监督检查机构,对监视与测量设备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设备的合法、规范使用。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1、目的
对检测测量设备进行控制,以确保检测测量设备的准确度和测试能力符合要求及其测量结果有效。
2、范围
适用于所有证实产品质量、环境监测、安全监测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3、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按照法定计量检定期限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并保存校准和维护活动的记录。
4、新装置和改扩建装置投产前,根据设计要求参与装置验收,对使用单位提出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采购计划和选型意见审核、确认。
5、新建计量标准统一规划,报请上级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配备。
经使用单位验收合格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应委托地方计量行政部门进行使用前检定。
6、本公司已建计量标准的计量器具,由获授权的检定人员按现行有效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进行检定并做好记录和标识;本公司无计量标准的工作计量器具委托经政府计量部门考核授权并具有对社会出具检定证书资格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对单位最高计量标准器和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按国家有关法制计量管理规定要求定点、定周期的向有关法定计量检定机构送检。
根据送检结果做好记录和标识。
7、当发现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并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8、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使用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
课程 培训大纲7-71 测量设备管理.docx
测量设备管理培训大纲课程大纲:第一章、测量的基础和术语一、有关测量的几个术语——测量——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检定——校准——检定与校准的关系——量值溯源——测量不确定度——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区别——最大允许误差——强检计量器具——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最高标准器具——强制检定目录二、测量设备为何要校准或检定——测量设备本身的需要;——量值统一的需要;——ISO9001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的要求。
三、哪些测量设备需要校准或检定四、应选择怎样的计量服务单位第二章、测量设备的管理第一节、选配一:选配原则1.1测量特性选配——准确度选择——精密度(重复性)选择——稳定度选择——量程选择——分辨率(最小刻度)选择1.2 技术特性选配1.3 经济特性选配二:选配平衡三:计量认证标志四:选配流程五:案例分析第二节、验收——验收目的——验收依据——使用前校准第三节、纳管——编号——登记——标识校准状态——建立维修履历——必要时,编制测量设备操作说明书第四节、使用——落实责任制;——严格执行操作说明书;——定期维护;——防止不当的调整;——搬运、储存时防止损坏或失效;——适合的环境条件;——应按期送校。
第五节、周期校准——确定合理校准周期——使用校准规程,没有时应编制校准规程——校准规程案例——提供合适的校准环境——记录校准的结果——不合格校准结果的处理——案例分析第六节、维修——维修前提——维修流程第七节、报废——报废前提——报废手续第三章、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1、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2、测量不确定度的几个概念——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3、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流程4、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举例第四章、管理经常发现的问题第五章、计量人员的资格要求。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一、目的和范围
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全部管理和监控,确保设备能满足生产各环节危险有害因素的测量。
并确保设备有效数据精确。
二、职责
1.由安全部负责设备的管理及校准工作,并委派相关人员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
2.生产部、仓管部负责对设备的保养工作。
三、管理内容
1.所有安全测量、监视设备都要登记入册,包括名称、型号、规格、进厂日期等编号。
2.所有安全测量、监视仪器都需定期进行校准,以保证其所有安全测量、监视仪器都是合格的,新购入的器具要先进行校准合格后方能使用。
3.所有安全测量、监视器具要编写操作指导书,并发放到相关操作者。
4.所有安全测量、监视器具应有相应责任人,明确其维护与保养的具体事宜。
5.由安全部指定人员定期、定时对测量、监视数据的收集、整理、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相关人员汇报情况,并采
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四、附件
《安全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一、引言监视和测量设备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准确的监视和测量结果对于产品质量、工程项目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确保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建立一套有效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及维护,确保其性能和准确性,提高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量仪器、测试设备、检测装置等。
三、职责和权限1. 管理部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工作。
2.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部门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校准及合理使用。
3. 设备维护人员负责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并及时处理设备故障。
4.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核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组织设备校准和评审。
5. 工程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设备的安装、拆卸和移动计划,并确保设备的稳定和安全性。
四、设备管理流程1. 设备采购1.1 确定采购需要,包括设备类型、功能要求、技术规范等。
1.2 制定采购计划,并报经相关部门批准。
1.3 进行设备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签订采购合同。
1.4 进行设备验收,包括设备的外观检查、性能测试等。
1.5 登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名称、型号、出厂编号、供应商等。
2. 设备校准和维护2.1 制定设备校准和维护计划,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定期进行设备校准,根据校准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或更换设备。
2.3 进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包括定期保养、清洁和检查。
2.4 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做好故障报修和处理记录。
2.5 设备维护记录的保存和管理,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 设备使用3.1 使用设备前应检查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完好性。
3.2 按照设备的操作手册和使用说明进行正确操作。
3.3 在使用设备时注意安全和防护措施。
3.4 使用完毕后进行设备的清理和保养。
监视和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监视和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一、目的对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有效管理,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保证生产运行安全有序,为公司长期满负荷生产创造条件。
二、适用范围公司所有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三、职责1、技术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归口管理。
2、其他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日常的日常管理。
四、控制程序1、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配备。
1)用于安全防护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在采购前应充分了解生产过程需求和适用条件。
如防爆、防尘、防水、防油等。
2)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测量设备的规定和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规定选择合适的监视、测量设备。
3)采购回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由有资质的计量人员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审核,以证明其满足生产要求和符合产品标准。
4)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方可入库或用于生产现场。
2﹑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1)﹑监视和测量设备从库房领用后,应进入公司测量管理台帐进行管理。
2)﹑监视和测量设备根据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要求和国家规定,按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P L/QM01-2008《监视和装置的控制》。
3)﹑用于安全防护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流转及周期检定按照公司测量管理程序规定执行。
4)﹑维护人员每个工作日都应对用于安全防护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巡回检查,了解其工作状态,及时处理故障,消除安全隐患。
5)﹑技术部每月应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一餐全大检查并对检查结果﹑隐患进行记录,并进行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6)﹑对生产系统的装置安全连锁系统泄漏检测装置,除日常检查外,每半年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其进行测试,确保其工作安全可靠。
7)﹑在有效管理周期内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粘贴相应的有效的合格标识,明示其工作管理状态。
8)﹑对有故障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对其进行及时修理并及时恢复生产现场的监视和测量,降低生产和管理的安全风险。
9)﹑严格按照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对其进行周期检定,确认其工作能力持续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10)﹑对于外委维护或维修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其结果应由公司计量维护人员进行复核并验收确认。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一般企业需要对其产品或服务进行检测、检验、测试、校准等操作,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为了保证这些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需要使用各种监视和测量设备。
因此,制定有效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是企业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范围和适用性此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部门和人员。
三、职责和义务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的职责和义务如下:1. 部门经理•确保部门内所有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安排合格的人员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
•指定经过培训的人员执行测量和检测任务。
2.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员•管理和维护所有监视和测量设备。
•对所有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校准,并在需要时指定合格的校准机构。
•安排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和维护任务。
3. 员工•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确保设备正确、准确地使用。
•向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员报告设备的问题和损坏情况。
四、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1. 设备购置•部门经理按照需要决定购置何种监视和测量设备。
•购置的设备需要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购置的设备需要经过质量检查和测试,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
2. 设备校准•设备校准需要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
•校准需要定期进行,并记录校准结果。
•在设备损坏或怀疑设备准确性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立即校准。
3. 设备维护和保养•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员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
•维护和保养需记录下来,包括维护时间、维护人员、维护内容、维护结果等。
4. 设备报废•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员需要根据设备使用寿命和准确性确定设备的报废时间。
•报废的设备需要标记并销毁,防止其再次被使用。
五、监视和测量设备记录管理•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员需要对每个设备建立档案,记录设备名称、型号、编号、购置时间、使用寿命等。
•设备的校准记录也需要进行记录。
•设备使用记录需要记录设备的使用人员、使用时间、使用场所等。
六、监视和测量设备故障与纠正•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员需要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故障。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答案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答案简介监视和测量设备是制造企业中至关重要的物资和设备,能够确保产品和过程的质量控制,帮助企业遵守法规和标准,并且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为确保监视和测量设备的良好运行和准确性,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下面是编制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点:设备清单制定清单并记录所拥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检查。
可以根据不同设备的用途和特点,分类为精密设备、计量设备、检测设备等等,并对设备的型号、数量、验收记录、校验记录等进行记录和参考。
设备维护维护监视和测量设备是确保其稳定性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要注意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周期性维护,并对维护工作进行定期检查。
为保障设备能够准确且有效的进行测量或监视的功能,可根据设备的特点和使用环境,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和标准操作规程。
设备校验为确保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对其进行定期校验。
根据设备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合理的校验计划和方法,以保证校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校验的工作需要详细记录并保存记录,为对其进行过程.结果和审计提供参考。
设备管理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需求应根据制造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而定。
相应的管理制度应该能够帮助各个部门能够了解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并且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的实施为确保制定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以下步骤:培训和指导通过制定详细的培训和指导计划,能够帮助员工能够了解相关的操作规程、标准、以及进行设备维护、校验和管理的知识,并能够熟练操作和运用相关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以此来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审核和监测企业可以定期监测和审核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并通过评比激励等办法,鼓励员工遵守优良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监视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监视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1. 引言监视测量设备在各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工厂监控、交通监测、环境测量等。
为确保监视测量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制定监视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2. 监视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监视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监视测量设备的正常运行,保护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制度的规范,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设备故障、事故和恶意攻击,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3. 监视测量设备安全管理责任3.1 各级管理人员责任•负责制定和完善监视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指导、督促和检查各部门的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设备安全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
3.2 设备管理员责任•负责设备的安全使用、维护和保养;•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
3.3 员工责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使用监视测量设备;•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积极参与设备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
4. 设备安全管理措施4.1 设备接入权限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对不同级别的员工设置不同的设备接入权限;•定期对员工权限进行审核和更新;•加强设备接入日志的监控和记录。
4.2 设备运行监控•安装监视测量设备状态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并设置报警机制;•对于设备运行异常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替换设备。
4.3 安全防护措施•针对设备安全防护,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加强设备的物理防护,例如使用防护罩、锁定设备等;•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4.4 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定设备的维护计划,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对设备进行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建立设备维护记录,记录设备的维护情况和维修历史。
4.5 应急预案•制定监视测量设备的应急预案,明确各岗位的应急职责;•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O9001:2015&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不是企业的万能“钥匙”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框架内形成的相关程序文件,主要作用是用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与产品有关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把企业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拿质量管理来兴师问罪,但我要说质量管理不是万能的。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除了质量管理体系,还有人事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经营决策管理等等,所以不要把企业所有的经营问题与质量管理混为一谈。
作者 2020年4月申请与采购入厂验收使用管理检定/校准MSA测量系统的分析搬运、储存及维护不合格监测设备的处理措施 封存和重新启用■各部门需要检测设备时,须向技术部或品质部提出申请,报总经理批准后购买。
■属于固定资产的监测设备由使用部门向采购管理部提出申请,由总经理批准后,由采购管理部协助购买。
具体执行《采购控制程序》。
■监测设备购入时,由技术部或品质部对监测设备进行验收,并填写《监测设备验收申请单》。
■设备入厂验收合格后,由品质部对设备编号,粘贴合格标签,同时建立《监测设备设备登记表》,记录编号、名称、规格型号、用途、生产厂家、检定(校准)周期、使用地点等。
对于验收不合格的设备,由采购人员负责退货;■设备入厂验收完成后,全部文件资料视情况交品质部或资料室管理,监测设备转使用部门使用。
■由品质部根据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所需测量的任务和要求,明确规定测量任务及所要求的准确度,并建立《监测设备操作规程》。
■管理采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A、B、C分类管理办法。
A-用于特殊特性的监视和测量系统;(如强制检定的监测设备和在生产经营中关键场合使用的监测设备,包括公司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及其设备、衡器和专用计量器具;B-用于一般质量特性的监视和测量系统;(如内部使用的监测设备,包括检验产品用的监测设备以及本厂自制量规、检具,以及工艺过程中对产品特性起关键作用的过程参数/特性控制设备(如压力表等);C-仅用于显示过程状态的监视系统。
■领用管理。
a)属于固定资产的监测设备,一经办妥移交手续即视为由使用部门领用;b)低值易耗的监测设备的领用,由使用部门到品质部办理领用手续,由品质部对其编号,并确认该设备是否在检定有效期之内(C类除外),已超过检定有效期的,应进行全面检定并签发合格标签;■品质部依据监测设备的使用频率、类别、准确度要求和使用环境的优劣,制定检定/校准周期,制定《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周期计划》,并可视需要适当调整。
■品质部按《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周期计划》的策划周期安排送检,检定计划由总经理批复后执行。
■对公司自制的量具,如样板、卡具,国家无校验规程时,应由品质部计量管理员按期进行自校,自行校准监测设备时,品质部应制定并依据《自制量具检定规程》进行,并填写《自制量具日检记录》■对于没有国家标准或不便于送检的大型监测设备,应/可由设备/设备原制造厂定期来人实施检定或校准,并提供检定或校准报告。
■检定/校准的分类。
a)入厂检定/校准:新购入的监测设备属于A类的,必须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B类设备应在超出有效期限前进行检定或校准,以确保其准确度;C类可一次性投放使用,不用检定或校准,但应视使用频率或重要性定期(如每月)对照检查,并做到专人专用;b)周期检定/校准:依据《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定周期计划》实施检定;c)定时检定/校准;d)使用者在监测时发现监测不准确;e)设备经搬运或保管放置过久;f)监测设备功能失效或损坏后再修理;检定/校准人员资格:a)公司内部从事校准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资格,才可执行校准工作;b)外检单位必须为经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如当地计量所或有关组织的计量室;校准记录的保持:监测设备校准时,品质部部应保管好《量具校准记录》或《监测设备检定证书》。
所有量具、监测和试验设备,其校准记录应包括:a)设备标识、校准设备所用的测量标准;b)由工程更改发生的修订;c)校准/验证过程中获得的偏离规范的读数;d)对规范以及情况影响的评估;e)校准/验证时符合规范的说明;f)可疑材料或产品已被发运时,对顾客的通知。
监测设备经检定合格者应贴上“合格”标签,不合格者贴上“停用”标签。
设备使用环境的要求:监测设备检定/校准环境应满足要求。
定义:测量系统是用来获得表示产品或过程特性的数值的系统,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装置、标准、软件、操作、程序、夹具、人员、环境的集合。
分析目的:是评价测量系统的可接受性,了解测量系统的变差来源。
变差类型:对不同的测量系统可能需要有不同的统计特性(相对于顾客的要求)偏移性 稳定性线性 重复性再现性五性分析范围:对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测量系统均应进行MSA分析,此处所说的“均”是按类别而言,并不是说所有规格的测量装置都需要做,可以选择性的做,但应包括各类装置。
通常排除破环性装置。
分析时机:1 新生产的产品,PV(零件变差)有不同时;2 新装置,EV(重复性)有不同时;3 新操作人员,AV(再现性)有不同时;4 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5 测量系统变更时。
其他诸如分析方法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具体见MSA测量系统分析课件。
监测设备的精度应满足工程图纸要求,若设计制造精度有变更,应重新选配适合的监测设备。
选择量具时,其最小刻度应能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例如,若特性的变差为0.1,则量具应能读取0.01的变化,即量具的精度至少应确保0.01。
■监测设备如发现异常,对于低值易耗的,经由现场使用者提出后,报品质部修理,若无法修理时,则委托外检单位修理,■若监测设备已无法修理,属于低值易耗的监测设备,由品质部负责人批准报废,同时在一览表注销。
价值高的监测设备由品质部按基础设施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经总经理批准后,予以报废、除帐。
■修理后的监测设备须重新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监测设备搬运时须妥善包装,避免因外力碰撞造成设备失准。
■重要的监测设备日常使用时(含自制量具/检具),使用人应进行日常点检维护。
任何监测设备有下列情形之一,即为不合格:a)已经损坏;b)显示不正常或功能出现了可疑;c)显示值误差超出验收准则。
■不合格监测设备应立即贴上“停用”标签,重新修理后,校准合格方可使用。
■由品质部会同设备管理人员,查明监测设备不合格期间所监测的数据范围,对可疑产品进行确认和再检验。
■如果可疑产品已经出厂,应立即通过经营部通知顾客,必要时召回产品。
■监测设备的封存。
a)监测设备的封存可由品质部提出,也可由使用部门提出;b)封存的监测设备报品质部负责人批准后,签发封存标签,粘贴于设备明显位置。
属于固定资产的监测设备须报财务部门备案;c)封存的监测设备应在《测量设备登记表》中注明,并停止执行周期检定。
■封存设备的重新启用。
a)封存设备需重新启用时,应由具有校准资格的人员对启封设备重新校准,合格方可投入使用;b)品质部将重新启用的设备列入《监测设备周期检验计划》中,其管理资料应做相应变更。
监视测量设备管理 监测装置登记/使用/失准控制/检定校准等 标准:7.1.5/7.1.5.1/7.1.5.2/7.1.5.3 输入 输出 装置采购计划装置使用要求产品和过程公差装置现状质量控制计划计量法规量具更新需求新老产品开发改进需求 合格的监测装置 监测装置台账 检定校准计划 检定校准记录资源:存放使用和校验环境/计算机/资料夹/防护设施材料 过程方法:监测装置管理程序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谁做: 品质检查/相关部门过程绩效: 监测装置校验及时率过程风险分析: 监测设备失效/监测人员无资质/外部实验室无资质/顾客不接受组织提供的外部实验室出具的报告 过程所有者 品质检查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7.1.5.1 总则当利用监视或测量来验证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时,组织应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以确保结果有效和可靠。
组织应确保所提供的资源:a)适合所开展的监视和测量活动的特定类型;b)得到维护,以确保持续适合其用途。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成文信息,作为监视和测量资源适合其用途的证据。
7.1.5.1.1 测量系统分析应进行统计研究来分析在控制计划所识别的每种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的结果中呈现的变异。
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及接收准则,应与测量系统分析的参考手册相一致。
如果得到顾客的批准,其它分析方法和接收准则也可以应用。
替代方法的顾客接受记录应与替代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一起保留(见第9. 1. 1. 1条)。
注: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优先级应当着重于关键或特殊产品或过程特性。
7.1.5.2.1 校准/ 验证记录组织应有一个形成文件的过程,用于管理校准/验证记录。
用以提供符合内部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及顾客规定要求证明的所有量具、测量和试验设备(包括员工拥有的测量设备、顾客拥有的设备或现场供应商拥有的设备),其校准/验证活动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组织应确保校准/验证活动和记录应包括以下细节:a)根据影响测量系统的工程更改进行的修订;b)校准/验证时获得的任何偏离规范的读数;c)对偏离规范情况导致的产品预期使用风险的评估;d)当在计划验证或校准期间,或在其使用期间,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被查出偏离校准或存在缺陷,应保留有关此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先前测量结果有效性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包括校准报告上显示的相关标准的最后一次校准日期和下一次校准到期日;e)如果可疑产品或材料已被发运,对顾客的通知;f)校准/验证后,有关符合规范的声明;g)对用于产品和过程控制的软件版本符合规定的验证;h)所有量具(包括员工拥有的设备、顾客拥有的设备或现场供应商拥有的设备)校准和维护活动的记录;i)对用于产品和过程控制的生产相关软件的验证(包括安装于员工拥有的设备、顾客拥有的设备或现场供应商拥有的设备的软件)。
7.1.5.3 实验室要求7.1.5.3.1 内部实验室组织的内部实验室设施应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包括其从事所要求的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能力。
该实验室范围应包括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
实验室至少应为以下事项明确规定并实施要求:a)实验室技术程序的充分性;b)实验室人员的资格;c)产品试验;d)正确执行这些服务的能力,可追溯到相关过程标准(例如:ASTM、EN等);如果没有可用的国家或国际标准,组织应明确并实施一个验证测量系统能力的方法;e)顾客要求,如有;f)对有关记录的评审。
注:通过ISO/IEC 17025 (或等效标准)第三方认可可以证明组织内部实验室符合这个要求。
7.1.5. 3.2 外部实验室为组织提供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外部/商业/独立实验室应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包括其从事所要求的检验、试验或校准的能力,并且:----- 该实验室应取得ISO/IEC17025认证或由ILAC MRA(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认可机构认(签约国)认可的国家同等的认可(例如:中国的CNAS-CL01),并且(认证证书上)应包括相关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认证范围;校准证书或试验报告应包含国家认可机构的标志;或----应有证据证明该外部实验室可以被顾客接受。